数字时代的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时代的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时代的教育

篇(1)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篇(2)

动画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产业,它是艺术中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有人将它比喻为20世纪历史的奇迹,也有人将它比喻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动画产业将人们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了当代非常知名的朝阳产业。因此,动画专业成为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更加丰富多彩。

1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艺术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生活现状。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时代悄然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国传统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艺术的展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此,将传统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数字时代艺术。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展现出重要性。数字艺术是利用计算机艺术为根本,展现出交互性和科技性的新艺术。

数字艺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动画艺术是数字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动画艺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欢迎,被大众所认可。动画艺术能够展现出高度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成为了新时代的标志。

动画行业是一个综合能力非常强的行业,它容纳了当今社会上所有知识特征,涉及到艺术、传媒、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文化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后,很多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在我国发展,促进了我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广告公司和动画制作公司,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相关的产业成为了时下非常热门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满足动画产业的发展。根据专业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70多所学校有动画专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开辟了有力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关于动画产业有着非常高的需求,动画产业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有很多动画公司的工作人员都是美术专业毕业的,虽然他们在技术水平方面非常好,但是在思维创造和专业水平方面相对于动画专业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动画专业在各高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其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动画创作的人非常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从事动画工匠。随着计算机融入到动漫专业中,给动漫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艺术创造思维和技术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教育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其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

2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国际的市场形势,动漫产业将成为未来文化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动画产业的人才非常稀缺,严重的制约了数字艺术的发展。因此,针对动画专业,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1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内容需要丰富

动画的发展历程非常短,通过回顾历史,动画艺术和电影艺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开始在20世纪末期,国内对于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少,其内容非常匮乏。

2.2动画专业的课程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设置的教学模式都是培养技术,针对这一模式,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满足技能的培养,更要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展现出动画专业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3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院校中,从事动画专业的老师都不是动画专业的,而是研究传统艺术或者计算机出身的,也就是说,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传授给学生精准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由于动画专业教育缺乏成功的经验指导,使得很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器材和计算机软件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2.4艺术创造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教育主要注重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对于艺术创造思维方面很少专项的训练。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导致很多作品没有吸引力,抄袭作品事件经常发生。动画作品是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创作艺术。在传统动画中,我们用笔来进行绘画,而数字动画也仅仅是将笔换成更加方面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

3完善动画专业教育的措施

动画专业的教育核心是艺术创作,但是现在教育中,往往注重于技能的培训,忽视艺术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语言灵活的应用到数字动画设计里,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动画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技巧。

3.1完善师资队伍的力量

现在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在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专业、实践和教学模式方面需要完善。老师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还需要对所讲授的课程给予充分的准备,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进行研究和讨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有特色的工作室,为不同时期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的人才,能够应对市场的需求。

3.3和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高校的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到项目设计,在实践工作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平时课程安排中,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到学校为学生讲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艺术时代的到来,动画专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要将以动画为基本载体,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艺术,动画专业将开创一片新的历史,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恰逢数字时代,不断完善教育改革,有效的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4-02

1.前言

希腊罗马神话之Janus的神,传说中长了前后两个面孔:既可以看到前面也可以看到后面,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同时也象征回顾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瞻望未来,憧憬无限美好明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变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高,时代变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然而回顾建筑教育的过去,在近30年,数字化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而建筑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我们的建筑教育与当今时代要求的脱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产生诸多的弊病而亟待改进。建筑教育的主流传统,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那种重技务实和革故鼎新的理性精神。

2.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扩展,人们迎来了“数字时代”,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功利产品的社会”,数字化、非功利化、虚拟化是这一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建筑设计的数字化趋势: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数字化生存”为特点的新型行为方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同时引起建筑出现了向虚拟空间发展的趋向。人的生存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在原有的实体空间之外,出现几乎是无限度的数字空间,给人、建筑、城市带来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同时也会使建筑、城市等实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解构重组”。

数字化设计,可以分成“数字化”和“设计”两部分。建筑设计的定义是指合理的组织视觉元素:功能、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和结构造型等。这好像更加接近我们平常所能感觉到的设计(当然两种定义是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出发,之间并没有矛盾)。建筑设计其创造的过程是遵循实用美学法则的,是特殊的艺术,建筑设计的技术特性,表明了它总是受到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二)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非功利化趋势:数字化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语境,它的介入改变了原先传统的设计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设计内容的非功利性。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体现为自由的创造,非功利设计的发展使得过去功能性较强的建筑设计特质中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内容变得越来越艺术化。建筑艺术的重心已经不仅是某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逐渐脱离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靠拢。

(三)设计的虚拟化趋势:数字化浪潮对建筑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这种情况下,形状、构图、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设计要素数字化后也变成了虚拟的数字信息,建筑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虚拟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仿真结果,人们的一切艺术想象几乎都可变为现实,现在数字技术具备了辅助设计思考的能力,电脑可以作为重要的设计思考媒体,那么源自几百年以来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现实生活环境都将会产生质的变化。

3.建筑设计教育变革

高等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动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科技的进步,现在培养的建筑设计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遇上无法想象的情况和要求,这些新情况是传统建筑设计教育所不曾面对的,建筑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建筑设计教育应围绕“人”而不是问题来组织教学。教育内容分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模块。

4.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修养: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功利最大值。而作为产业教育的自然是重视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忽视了人作为主体存在,训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肤浅的“技术人”。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建筑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鼓励形成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第一次为建筑系的学生讲演时,就向学生提出“住者有其房”的社会理想,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不仅是做建筑师,也是做人最根本的。以世界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人类的前途为自己的前途。

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强调美德育。当前建筑系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理科基础,而在感性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感性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建筑系的美术课在这一方面可以有很大作为。当前有一种趋势,将美术课由传统的技法造型训练衍生到美学培养,由于中国学生的特点,美术课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力,同时,在广义的范畴内强调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美学的发展。只有真正地热爱美,理解美,才能真正地进行建筑创造。

(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电脑及其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瞬间接触到浩瀚如海的知识,使得“博闻强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方法,并通过解决问题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表现出:对自称掌握知识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和怀疑;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充满成见和偏见。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由于长期以来建筑教育是以灌输式为主,教条化、简单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唯唯诺诺渐渐弱化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个性也渐渐暗淡。最可怕的是慢慢失去了对建筑的直觉和兴趣。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体系也有责任。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能够也应当去主动地学习,教师则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学术问题应与学生进行探讨或组织学生探讨,而不能进行包办。另外,对学生不成熟的创造性构思不轻易做出否定,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去独立地发展,即使不成熟也不要求全责备,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特长去创造。这就不只是使学生做一些形式的游戏和模仿立面造型那样简单粗浅的方式,而是一种开放,深入的结合个性的教育方式。

(三)专业基础修养:建筑设计包括专业学科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至泛专业,建筑设计人应具有较广泛的艺术历史与理论、工艺技术和文科方面的知识,同时涵盖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到室内设计等专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解决多种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修养,在建筑设计训练的基础阶段,应让学生徒手的、笔绘的、模型的和电脑的表现能力都得到均衡合理的培养。一些理论课的内容也增加了生动直观的环节。如认识建筑参观,对中国建筑史中提到的一些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等。选择所喜欢的知名建筑和建筑大师的作品制作模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建筑理解力。随着空间想象力的不断发掘和设计软件的运用,学生们的电脑表达水平在提高,借助于工具的模型训练也要逐步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图像思维表达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是手与脑的配合,学生在图面表达(包括徒手)方面的这一传统“强项”,也应将之作为一个选项保留在教学的环节之中。譬如徒手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只要表达设计意图的目的明确,就非但不应弱化或取消,反而应当保留并增强。

5.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建筑教育的沃土。设计是一种致用之学,这决定了建筑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建筑教育应实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作业题目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程作业题目的设置都应明确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

其次,重视数字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变革。第三,全面培养创造力,当前对建筑创造有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认为有了新的形式就万事大吉了,而根本不问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天然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若能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的建筑系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设计课则是老师一个挨一个地改图,要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的气氛,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发组织活动。比如将学生组织起来,提倡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与一流建筑设计院校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这样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学生其实有很大的创造力,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很好地发挥。

最后,我们认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打破学科建制,增加跨学科教学,培养T型通识人才;应强化创业意识教育,设置创业辅修课程,鼓励学生尝试创业,甚至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从错误中学习”,“把挫折当朋友”。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扮演了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角色,必须将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承担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6.结语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人的权利和自由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把人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完善人格,教育应为培养这种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建筑教育要颂扬人本精神,我们应该变革旧的、单一封闭的建筑教育模式,建筑教育变革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仅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应该将其看作新因素和旧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旧系统。要鼓励学生们形成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35-01

一、数字化时代来临对美术教育带来变化

当今数字化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日趋广泛,日益朝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大领域渗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庞大而丰富的信息变得愈来愈便捷,数字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成为我们物质生活为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一部分,科技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已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对于艺术创作、对于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二、数字化美术教育相比传统美术教育的优势

数字化美术教学方式与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相比较,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提供了新的造型方式和多样的表现方法,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之处为数字美术创作的表现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最终通过新型数字媒体进行呈现,开拓出一条艺术作品展示的新途径。

从美术创作的材料上进行比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不需要使用毛笔、色彩颜料、画纸这样的传统美术工具,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鼠标取代了传统毛笔,手绘板取代了画纸的功能,颜料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从这方面讲,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相比传统美术创作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减少绘画耗材,节省能源,比较环保。

从美术创作的素材方面来看,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数码照相机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拍照获取素材,再通过传输数据线导入计算机。或者通过扫描仪将图像文件扫描导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进行美化处理,或将其打乱重组,最终完成美术创作作品。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具有强大优秀的表现性,不论是素描、油画、国画,它都可以以最接近架上绘画效果般的呈现出来。

最后从创作过程来说,学生进行创作时不必像传统美术创作那样需要使用复杂的绘制方法, 在计算机介质上进行美术创作时,只需要对不满意之处进行修改即可,还可以使用美术创作软件自带的程序命令简单自如地反复进行修改。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优势

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在以往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很多只是利用单一的板书方式讲解课本中的美术理论知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动手能力较弱。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脑、手、眼、耳等器官的相互协调性,在感知方面给予学生以更新的刺激,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学正是一个需要丰富表现形式才能够进行生动形象教学的学科。

运用多种美术创作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降低了美术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学生可尝试采用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形式来进行美术创作,超越了纸张、画笔、颜料等传统绘画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尽情创作,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活动中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被激发。丰富多样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更有效的提升美术作品创作质量,使美术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利用手中的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去记录拍摄用于创作表现,极大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数字化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各个地区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可以突破语言文字这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起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术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往往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数字化美术教学则强调互动式双向或多向交互交流,在这样交互式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观摩世界上知名美术馆、博物馆,了解当今美术界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我们已迈入“数字化时代”。面对着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各领域的“数字化”,在美术教育领域导入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对我国美术教育方面的冲击已不可避免。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借助全新的技术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发展创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适应时代的需要。

篇(5)

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69-02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王俞涵(1981―),山东威海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高级编辑,经济学硕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应运而生。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对数字教育给出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数字教育在构建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新沟通机制,另一个是交互作用。

一、国家对高职数字化教学的指导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职业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十二五”的重要任务。在性质上,信息化是数字教育的基础,为数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样,在数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数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种方式在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当时仅有数百名教师参赛,而到2015年则有约6万名教师参赛,可以看出大赛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育部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研究课题。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则开始着手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当时的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职业院校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并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下,数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沟通和交互两个主线也得以强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些举措均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数字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1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撑数字化教学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只有30%的高职院校具备了较为充足的上网学习条件,而有70%的高职院校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条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证一次学生正常使用机房的时间。在更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人机比例较好的院校,很多电脑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现代化数字课程的呈现,只能供学生用来进行听力活动的训练,导致即使有好的现代化数字学习资源,很多院校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授课来实现,甚至是辅的实现,最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观念尚未转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有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的授课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既缺乏沟通,又缺乏互动。一部分教师认为原来没有数字化教学,学生一样学得很好,因此从思想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带的多媒体课件和光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目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数字化资源有限,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去学习,或者是在主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自学壁垒。虽然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但由于内容枯燥和缺乏互动,往往是学生跟老师打游击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生平常根本就不认真在线学习,纯粹靠挂机在线来混时间,作业也基本是在网上搜索现成的资料或答案,然后复制粘贴拼凑完成。

4缺乏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无法向数字化教学实现真正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打着外语学习资源的旗号,内容实则东拼西凑,未经过严格审核,错误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学理念的支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并专注教育本质

虽然数字化时代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手段的现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数字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不能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要从教育本质出发,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两者有机地融合。

2专注全面发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数据

目前市场上为学生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么只专注B端学生的在校学习,提供的内容仅为学生的课堂服务,要么太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基础学习。真正的职业数字化教育是需要将B端和C端的数据打通,通过对学生在B端的在校学习行为作出大数据的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其C端个性化学习阶段,使数字化教育真正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加强对数字资源的质量监管,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

由于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机构不像出版机构一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管控,导致很多小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不断侵权盗版,私下改编一些未经版权许可的资源,更有很多机构为了牟利而粗制滥造的资源流向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接触到这些质量未经严格把关的产品,而使教育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专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机构和内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支持邻接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保证受教育者基本的权益。

四、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展望

在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数字化教学将有效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四路并进:通过支持优秀的出版机构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出版,并将数字化资源的质量提升到现行纸质出版的资源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和纸质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支持职业院校的数字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提升,尤其是软件和视频解析能力的提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坚持软件优化硬件的思路,大幅度提升教学设备条件;通过“政府+市场”机制的教师技能提升和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式,努力推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普及,逐步将数字教育作为教师教学的必备技术和表现形式之一进行确定,并提升数字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数字教育所具有的沟通功能和交互学习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便利性,将数字教育的优势有效巩固和突出,并形成稳定的学习渠道、资源渠道和教育渠道。在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将有序实现全面性、泛在化、安全性、移动化、兴趣性和互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篇(6)

一、数字时代的教育方式辨析

“数”乃万物。这是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产生于距今约2500百年前,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2500百年前的观点正邃变为今天的现实。“数字化”像一股势不可挡的狂潮涌入了我们的时代,当人们还沉浸在昨天科技的恩泽并沿着其铺就的道路延续着顺理成章的生存方式时,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启我们生存的另一个天地。特别是在人类知识的延续、发展与发现上,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以其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教育手段,不但冲击着昨天的教育模式,也重新规划着人类的明天。

毋庸赘言,数字化已经从概念的幻境中走出来,并接受了今天的洗礼。人们在感受它恩泽的同时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先是数字界面与人的认知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所突显的是技术性与人性的失调;其次是界面环境与“人态”的相悖。上述问题不但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影响或改变着学生的脑态。

数字时代显现出的最一般的现象是速度与虚拟。速度提升了人们对信息的单位时间接受量,人们通过虚拟技术,实现了用非物质形式感知事物现象或内在规律的愿望。从技术角度讲,速度是实现虚拟的基础,高速度能够实现复杂的虚拟,其价值无可厚非。然而,对人的本能来讲,接收信息的速度是有限能量。虽然阈值对于个体有所差异,但上限与下限的绝对值与数字技术的速度无可比性。这就是数字信息传输速度与人脑接收速度的差异化所在。

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生下列现象,教师本想利用PPT程序制作课件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获得理想教学效果,但得到的结果却有时事与愿违。课堂上学生们难以打起精神,既不做笔记,又不集中精神听课。是学生不热爱学习?还是学生有其他的心理问题?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教师劳神制作的课件,在人机关系上违背了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最普遍的问题是知识信息的输出量严重超过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数字技术颠覆传统授课方式的最直接表现,是板书的书写与图像的显示,教师在课前将所有的内容制成课件,为了详尽而准确地描述知识点,输入了大量的文字或其他符号。课堂上,教师只做两件事:其一是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讲解;其二是适时地播放幻灯片。由于课堂上所放映的内容是课前所做好的,因此信息输出速度很快,而学生的信息接收速度难以跟上,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具体表现为:(1)难以保持随意注意;(2)难以形成长时间或永久性记忆;(3)难以形成概念等。

注意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特别是随意注意,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从注意的理论模型来看,无论是过滤器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直至中枢能量理论,其共同性都在于刺激与选择,刺激的性质与刺激通道的秩序左右着注意。而数字技术的教学手段由于省略了当堂的书写过程,使听觉通道与视觉通道同时发生知觉或反应,即学生在相应的字符呈现时,要同时完成笔记、视觉追随和听觉追随等任务,依据中枢能量理论,当多通道同时操作时,其注意就会发生被分配状态,各通道的注意指数就会下降。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设计的实验所证实。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避免了上述问题,原因在于板书的书写过程,就是学生视觉的追随的过程,使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不同时发生知觉反应。通常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时,学生仅发生视觉追随,教师的书写速度比学生的笔记速度略快于5-8个字符,当教师完成书写并进行讲解时,学生的笔记也基本完成,视觉追随活动结束,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听觉追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始终保持在单通道作业状态。因此注意的中枢能量对于各种刺激,始终处于高能状态,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

记忆是人类掌握知识的最一般的基础条件之一,然而记忆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本文在此所研究的问题不涉及纯粹的关于记忆的理论,而是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探讨形成记忆的条件。通过前人及当代的相关试验证实,人的记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机能;(2)在觉醒前提下;(3)所发生的刺激处于意识之内。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看,就是对刺激首先产生感知觉反映,并通过对相关通道的注意机制的建立,实现对信息的存储。因此,能够快速而稳定产生对感知觉的刺激,是能否实现注意发生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刺激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刺激的强度,数字技术下的视觉刺激主要是通过光的扫描实现的。因此其显示的条件必须是低照度的环境,这是学习所需的人机环境与数字技术呈现的环境相对立的矛盾点。在环境照度上,能够满足各类视觉作业要求的照度可参照生产车间工作面上的最低照度值表(见表1):

通过表1可知,能够满足笔记作业的最低照度必须在Ⅳ级,也就是一般照度值须达到100-75/1x,而对于现今普遍使用的投影仪的投影性能来讲,这个照度值显然影响其最基本的显示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投影仪的显示效果,只好采用低于10/lx的照度。这个光环境不仅导致学习者无法做笔记等学习操作,更重要的是这一光环境恰好覆盖了觉醒抑制的范围值,并且促进了睡眠发生的概率,因此丧失了记忆的必要条件。

二、数字时代的教学与人机关系

数字技术使人类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突变”,其根本点在于构成其体系之一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于教育来讲是全面的和彻底的,无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教学活动,都得到了革命性的促进和发展。首先,由于技术的进步,使教学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表现在教学活动上的特性不再是机械的。其次,对于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而言,原有的人机关系已不再适应,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将由传统知识技能向驾驭、运用数字技术方面的转变,其结果不仅导致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的自然调整,而且也将引起对数字技术下,教学环境及人机关系进行新的探讨。

能够适应数字技术教学环境的人机关系并非单纯取决于数字设备,确切地说应该取决于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技术结构,应该对应于教学环境中的人机关系,具体说应包含下列内容:(1)文字与图形的显示是否与学生记笔记时所要求的环境同化,比如说是否配备不用借助必要照度即可实现笔记的工具。(2)由于数字技术教学界面的特定性,授课最好配置书写装置。因为手写体的字符往往对学生的情感具有主导作用,所以未来的授课过程不再停留于单纯的标准化输入或讲授,而是兼具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方

式。(3)如果无法克服数字技术所特有的界面特性限定的环境,那么是否考虑其他的觉醒刺激方式来保持学习者的兴奋状态。

三、数字时代的教育方式与人机系统发展展望

综上所述,由于数字时代的教育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要求新的人机系统来适应现代与未来的教育。以此为基点,势必将引起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如以数字技术为对象的人机系统对人的功效意义如何反映;对教、学双方而言,在人机工作界面中,哪些素质的要求被提升在认知系统与情感系统方面,并具有哪些相应的改变等。另一方面是界面环境的“宜人性”,它包括信息互动形式,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显示形式与人的知觉关系,借以提高获取必要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信息输入形式,表现为人对机器的操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对于学习方,生态适应性表现为对人脑状态的可控性,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心智的基本条件。数字时代的标志性物质便是信息,而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海量信息”,传统的学习处理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应用“语义信息”的概念实现未来的教育目标。是我们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研究的重要领域,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有必要投入到这种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中。

(一)人机界面标准化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原则。但是,这个原则下的“人”,既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其中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共性。然而,长期以来,人机界面的设计一直偏重于个性化,特别是某些中小型软件,为了强调自身风格,界面设计常常是五花八门,令使用者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由于数字时代各类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术语、新图标不断涌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使我们欣喜不已,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识别和理解造成了始料不及的麻烦。如果所有软件都以个性化为编写依据,势必会造成人机系统形式的混乱,这难道不是工业革命初期非标准化的翻版吗?所以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对未来,数字化人机关系应具有系统性。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探索界面语言、图标、构成形式等心理与行为的共性,为人机界面的标准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界面设计要跻身于代表人类最高生产力的数字领域,需要规范和责任。数字技术下的人机界面走向标准化不能不说是人机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

篇(7)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广告行业带来了巨变,广告从媒介形态、格局,受众角色、行为以及品牌的营销传播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作为行业的发展动力源泉,广告教育必须迎接挑战,变革创新,为广告行业培养数字时代具备新视野、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广告人才。

一、数字时代广告行业的变化

1、广告的内涵及范畴在扩展

阿伦斯在《当代广告学》中指出: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阿伦斯通过几个关键词对广告进行了权威的解读,而这些关键词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一: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里的“非人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媒介,而且是以大众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介,“非人员的信息传播”即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二是指广告受众,广告针对的对象非个体人员,而是群体。

数字技术带来了媒介的碎片化、消费者的碎片化,使广告进入了精准时代,使广告呈现出一对一的趋势。广告主完全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分析,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的细分,并通过个体消费者的媒介使用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传播活动。

关键词二:确定的出资人、有偿的

这两个词的传统意义,一是指广告是由广告主付费买单的;二是指广告媒介不是无偿使用的。广告费用的大部分是用来购买媒介的。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consumer genertated media)的兴起,在越来越多的病毒营销、口碑传播案例中,消费者自发为品牌做免费的信息传播时,我们不禁要问:广告真的一定是付费的吗?

2、广告行业的运作方式在变化

数字媒体的崛起,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广告传播的中介,而且从源头上改变了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在终端上改变了广告的受众――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随着数字媒体的风起云涌,“大创意”不再是美术达人们的头脑风暴;有效的传播也不仅限于四大媒介。如2010年麦当劳疯狂鸡翅活动,就是广告创意和媒介创意的优秀整合。广告的创作过程也由过去的创意部门和媒介部门的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而转为现在的媒介部和创意部跨部门直接融为一体而合作进行。

二、广告高等教育的理念须革新

1、数字化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

(1)数字广告是广告发展的趋势

几年前,数字营销还只是传统媒介营销的补充,而今日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惊人的改变。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营销在广告主整体投放中所占的份额正在出现大幅度地上升。全球最大的4A广告公司WPP集团2010年的财报显示,数字营销占据29%的比重,预计2011年或2012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35%-40%。

数字营销传播领域已经将媒体归为三类:付费媒体(Paid media)、自有媒体(owned media)和赢得媒体(eared media)。三类媒体的组合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及成本控制,成了媒介组合的热门议题和时行做法。

(2)确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

数字技术带来了消费者权利和地位的上升,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消费者可以主动点击鼠标选择信息和敲打键盘创造信息,成为信息的选择者和窗口的创造者,成为广告和营销的中心。

例如:广告媒介策划就正在由传统的“以媒介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今天的媒介策划,广告人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哪个台收视率最高,而是先考虑我们的消费者还看不看电视,如果我们的消费者不在看电视,他们又在看什么?因此,在广告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思考和实践。

2、培养学生数字化操作的能力

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广告人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消费者、把握市场,并且可以通过更多、更有效的途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现代化广告技术离不开数字化。

具体而言,广告业的数字化技术往往运用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市场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第二,通过多媒体数字手段制作广告作品;第三,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培养学生数字化操作能力同样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

(1)通过市场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掌握数字技术。例如,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用户行为追踪软件iUserTracker,可以追踪用户的全部上网及应用行为。通过该软件的应用,学生不但可以更精准、更全面地得到消费者的各方面信息,包括:消费者心理和价值观信息、消费者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数据,而且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2)通过广告作品制作掌握多媒体数字手段。例如,富媒体广告的制作――利用富媒体技术把大K数的广告文件(视频广告片、Flash广告等)通过在大流量的门户网站上流畅的播放,具备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且互动性高,因此能获得高点击和互动。

(3)结合数字媒介进行广告信息传播,运用细分不同媒体的特点(见表1),从而在付费媒体、自有媒体、赢得媒体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掌握和提升数字技术。①

三、适应数字时代的广告实践课程改革设想

在一份关于“广告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各高校毕业生去广告公司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和媒介的广告部。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称,社会化媒体风头强劲、可视化内容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增长明显。高校作为向广告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应该密切结合行业动向。当今广告公司和企业市场部门都从组织架构和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较大动作的革新,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以业界实践为根基,寻找教学改革的灵感已经是高校课程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1、4A广告公司与国际品牌市场部组织架构

目前业界公司内部分工的基本方式,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线上营销、线下营销和在线营销三个部分(如表2):

2、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

根据业界的分工方式,高校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可否依据营销的三大部分分为三大类(见表3):

ATL线上广告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品牌学》、《广告策划》、《广告创意》等,使学生能够把握市场,进行市场分析、消费者洞察、科学的品牌定位;把握广告、广告活动创意的表现方式,将广告作品通过电波媒体(电视、广播)、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墙面、电梯、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机场、候车亭、霓虹灯广告船、海报、气球、LED)进行传播。

BTL线下营销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公共关系学》、《客户关系管理》、《会展实务》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展览、礼品、会、论坛、促销、活动、公关、客户关系管理的策划和执行,协助建立品牌公共影响,维护消费者关系,促成消费者购买。

OTL在线广告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广告策划(新媒体)》、《广告创意(新媒体)》、《广告媒介策划(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等,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模拟、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教学形式中,增加各种新媒介的实训经验,使学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微博、博客、社交网、富媒体、网络视频、文字链、聊天室、即时通信、移动通信、搜索、短信、EDM、EPR,掌握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策略和手段。

当然,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定的重合和交互。但这样的分类,主要并不是通过课程名称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区分来实现的。例如在广告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新媒体的策划与传统媒体的策划相结合,培养的是学生在数字化视野下的综合策划能力。可以确定的是,对学生教育的改革的同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和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与业界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广告学科的教师也可以是来自广告公司、企业市场部门,通过与业界的紧密合作达到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①资料来源:Forrester Research公司

篇(8)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潮流正在加速席卷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出版的方式。这一点,相信中外的出版同人都已经取得了共识。我每年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2011年的书展上,我得到的信息是在科技、医疗、卫生、法律等专业出版领域,国际市场上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了80%,在教育出版市场,这一比例是35%左右,其中音乐、艺术领域为10%~15%,大众出版领域数字化程度最低,为5%~10%。如何顺应数字化出版的大潮,分享数字出版的成果,是今天我们传统出版人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化出版新趋势发表几点看法,与各位同人交流。

一、传统出版者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不断冲击着传统教材的形态及编写模式,教育信息化和内容数字化的要求正在改变教学资源供应链上的传统分工和角色地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版社的编辑们是在现有资源中选择优秀作品提供给读者,这是一种单向的内容生产和供给过程。而在数字时代,读者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传统教育出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圣智集团总裁罗纳德·邓恩先生表示,在3~5年之内,圣智集团将会像软件商那样成为一个教育资源提供商。

什么是服务提供商,举一个例子。近两年,网易和新浪视频都推出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大学的中文字幕版公开课。除了自然科学类课程外,西方哲学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也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教授的公开课《公正》,在网上已有近1 000万次点播。其实,在我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活跃着一大批名师名课,深受学生欢迎。如何使这些名师名课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和中国当代实践的生动课堂,走出学校的围墙,走向国内社会大众和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是我们教育出版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文化使命性问题。在这个方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高教社承担了教育部的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计划建成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011年,以“985工程”高校为主体,已建成首批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2015年,将以各大高校为主体,建成9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除此之外,已将12 000多种教材制作成电子书,主要教材均可通过网络购买,近2 000种教材提供网络增值服务,约200种教材提供POD服务,已经提供了100多门课的网络定制服务,并开发了40多个学科网站和500多个数字化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电子教材和数字课程为中心的数字出版产品群。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集教材、资源库、作业系统、测评系统、教学工具、在线学习平台等于一体的综合产品,针对高校存在的问题与学习环境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成为教育出版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与服务商。我想,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家对“教育承载文化传播使命”的认识,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教育和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有机结合。我相信,数字教育出版成功的关键不仅是硬件系统的先进与普及,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的创新和系统化,为受教育者提供比传统教育更有价值、更为有效的教育服务。

二、商业模式向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新模式转型

篇(9)

艺术设计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来提高审美水平,是对情感的丰富和个性的培养的一个系统化的教育。然而,艺术与设计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它们的发展受到当前时代下的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都对艺术设计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数字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艺术教育通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艺术教育是指传统的艺术类院校,例如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和戏剧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对于艺术教育制定详细周密的周期性教育计划。通过完善系统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的实践练习,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能力的把控和艺术修养的理解。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指各类各级艺术院校或组织机构以及以家庭为单位所开展的广泛的艺术教育活动。从艺术的功能性来看,它有着认识、审美和自我的教育意义,首先人们通过艺术赏析活动来更加深刻的认识物质和意识。其次,人们通过艺术审美活动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与生俱来的教育意义。从艺术的发展上看,艺术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结构和形态都有着不同的主题、风格、表现方式以及情感寄托,体现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规律。其次,由于人是群居动物,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社会人文的这种不确定性,才使艺术的发展规律变得复杂起来,它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是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信息化时代下,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够快速的获取图像、文字、信息的传播,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才更加依赖于数字化的智能传输对象,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获取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变化的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快速准确传播。同时,艺术教育基于艺术的发展进行探索,而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革新,革新就包含着新的表现手法、新的主题以及新的时代精神,这具有典型的时效性,而智能传输设备如多媒体、互联网等即时性信息传输媒介能很快的进行图像、文字、视频的数字化传导,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同,没有科学发明就没有现代摄影、舞蹈、电影甚至音乐艺术。然而,随着现代科学飞速发展,艺术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设计是人们把自己的计划或想法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而设计教育是学校或某种社会团体、组织机构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对人的设计方法进行指导的行为过程。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悄然改变,设计也同样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创新研究首席教授Ken Friedman 说过在早期的工业设计中,主要工作重点在有形的产品上。然而今天,设计师也处理组织结构和社会问题,从事交互、服务和体验设计。许多问题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设计师已经成为应用行为学家。因此,现在的设计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加高效可行的行为方式,同时要为社会商业提供必要的价值。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注重技能或实践训练,而现代设计教育相比实践训练而言,对于主观的设计思维和必要的知识结构也同样重视。正因为设计是由设计师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已经转变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它是包含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政治特点、传统习惯等内的一个系统的整体。

二、当今世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1、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国内艺术教育呈现出一种全民艺术的虚假繁荣景象,使原本不受关注的艺术教育受到广泛的注目,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艺术教育却难以受到市场经济的把控,充分的生源导致艺术院校找到了扩大招生的理由。但这就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显得十分令人担忧,例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资源配置缺失、教育理念的不合理等。这不仅没有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艺术的整体质量。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发展方式会导致中国艺术的未来永远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具有深度的艺术内涵。而西方艺术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或法国都有着深远的艺术传承,因此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是我国艺术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进步并确立了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宏伟目标,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设计创新对于打造国家的可持续化战略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2016 年在国内专利申请方面,国家电网和中国石化以6111 件和4372 件分居企业专利申请的前两位,在民营企业方面,欧珀、小米以及奇虎科技的专利申请量也分别达到了3338 件、3183 件和2777 件。专利数量固然是衡量国家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更加不等同于设计竞争力。苹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据美国2015 年的专利统计表中,排名前三的依然是IBM、三星电子和佳能公司。因此中国的转型之路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过程中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而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又与设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设计教育始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方向。

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到德国包豪斯到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建立,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但不幸的是教育却始终没有被当做一个引领一个时代艺术设计水平的重要活动来看。今天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地高校都纷纷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相关课程,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急功近利的院校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师资、教育设施和前卫的资讯,比起社会经济的的突飞猛进,艺术设计教育却显得营养不良。

2、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国,无论是包豪斯还是乌尔姆学院都孕育了一大批专业的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是艺术与技术统一,奠定了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工业生产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法国作为一个浪漫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浑厚的艺术气息,首都巴黎成为艺术之都,法国的教育理念重视以人为本的同时鼓励学生将优秀的成果加以利用,帮助学生让自己的创意理念实现增值。美国艺术设计学院十分注重高层次教师人才的引进,并且鼓励教师进行特色教学,为国家的艺术设计__发展提供软实力,同时倡导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和市场状况进行紧密结合。

三、资源配置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又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投入非常大,有超过百所高校都开展了相关课程。尽管如此,仍然有多数高校在基于传统技能培训来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其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方式也有待商榷。提高教育资源覆盖和利用率是发展艺术设计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但艺术设计教育资源是一个系统而整体的因素,它包含着图书、影像、视频资料、网络、多媒体甚至教育工作者等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此外,当今的设计教育和上世纪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无论哪个范畴的设计师,都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它不仅包含着艺术和技术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设计已然变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产业中,完善和整合教育资源又是发展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落后的教育体系才是一个国家设计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从硬件水平上,我国的设计教育条件依旧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发展设计教育的高校中对于教育设备的完善意识不够充分,部分教育设施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不够融入,使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信息没有得到合理的反馈,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设计教育的资源建设。

篇(10)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大量运作,使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数字化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相继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时代电影的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的特点

1.较强的综合性。

由于电影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因而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只不过,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是电影不断从文学题材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电影在成长初期,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而且将戏剧性动作改造成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从文学中继承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纪实性。电影更是过多地吸收了小说的叙述、心理描写、结构布局等诸多手法。此外,电影还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吸取了视觉的直接感染力,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和感染力。二是现代科学技术有力促进了电影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语言的创新以及电影美学观念的改变都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电影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是突飞猛进。

2.浓郁的商业化色彩。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大规模利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包装自己的同时,开始追求市场利润,把生存作为第一要义,一味地迎合百姓要求,赢得利润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电影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3.掀起一股新的接受美学观念。

数字技术的普及改变了100多年来人们看电影的方式,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个人化、私密化。数字电视技术使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电影,可以从网络在线或下载观看电影,也可以观看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制作的DVD影碟。在此基础上,电影接受美学也在发生着改变。目前中国电影的观众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又是多种网络和数字媒介的使用主体。可以说,数字化造成了电影受众的分流和小众化。

二、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庸俗化与琐碎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众文化要求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始步入多元化、平民化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字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电影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开始融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平凡生命的价值,着重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将娱乐作为第一追求。在表现上,越来越趋向于琐碎化,丢弃宏阔的整体感,偏向表现细枝末节,主要表现普通人卿卿我我的个性悲欢离合,满足于人望的展示,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2.艺术形式的模式化与主题的平淡化。

数字化技术虽然给电影带来了巨大变革,但技术的革新并不能解决积存的旧问题。新媒体下的电影在制作、发行和放映方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越来越多的视觉奇观轰炸、极其乏味的老套叙事已开始使观众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观众在领略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的同时,看到的仍旧是传统的叙述方式、主题化的表面单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泛泛、艺术风格的含混矛盾等等。可以说,如果模式化不破除,中国电影很难赢得更多国内观众,又谈何走向世界!

三、数字化条件下充分发挥电影教育功能的对策

1.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上要注重作品的教育性内涵。

电影创作人员在创作剧本时,应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主要创作指南;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要以深刻的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给予启发,赢得观众的好评。另一方面,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人们在电影审美中所要满足的教育要求,应该说是人们对价值的一种需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之一。人们看电影,除了欣赏娱乐,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启发、认识,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为此,电影创作人员应重视电影的教育性内涵,当然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说教,应该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情感的自觉介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强化思想性原则,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性是电影教育的原则,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电影内容到电影形式,从电影指南到观影活动,都要突出思想性,要坚持思想导向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将影视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对电影教育的研究,对电影创作的不良倾向要进行批评和纠正。

上一篇: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下一篇: 合同管理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