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教育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德育教育现状

篇(1)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想要早日找到工作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2.没有在初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和基础能力较差,无法就读高中只能选择中职。3.完全没有主见,全听家长的意见,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即可。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认为自己既然没有考上高中,那么自然也没有就读大学的机会,因此就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来到中职学校,自然而然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认真参与。而教师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无法因材施教,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使得中职德育教育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社会消极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尤其是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获得更多信息,这就意味着学生会收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正面的,也有消极的。目前,社会消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市场经济负面信息,这类信息会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心理。2.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开始出现偏差,导致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也涌入中职学校之中,学生因受到影响而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网络信息,如今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学生在浏览健康的网络信息时,难免会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道德规范教育

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德育课与思想政治课进行结合,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或者可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比赛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代精神来实施德育教育,虽然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形势在不断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如雷锋精神,这样就能达到强化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目的。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都是即将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的,因此适当地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在原有的信念教育基础上,增加一些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现今中职德育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像原有的中职德育教育课程那样,只为学生讲授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更多的是要从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思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甚至能够改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道德法制教育

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无法帮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思想情感和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的,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不道德行为,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法制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实施道德法制教育,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能够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优良的校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

总之,虽然目前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学生的水平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也无法提升,但是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思想情感方面入手,就能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

篇(2)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解决策略

衡量人才不能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应看到他的优秀品德。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小学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学校只重视学习知识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德的培养。

新课改中规定,教师也要培养品格高尚的人才。我们很多教师也知道要培养,但是实际做却一点都做不到。他们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而品格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因此,实际教学中,德育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更加的重视升学率。

2.一些德育课程被学校私自删除,改为了语文以及数学课。

新课改中加入了一些关于德育的课程,但是学校为了升学率还是私自改成了所谓的重点课语文课和数学课。

3.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了校规校纪上,没有重视他实际的用处—育人。

我们学校认为学生如果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就是品德好。把行为上表现的好坏作为德育的好坏。但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在品格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德育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4.学校和家长的交流太少。

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很单纯,独立意识还是不够多。往往老师和家长教什么就是什么。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时候会很溺爱孩子,这就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会那么顺利。

二、解决策略

1.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比。不能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迎合时代的需要,德育教育要从小做起。

2.增加德育教育课程。

在一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德育纲要》来教育学生,一点一点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德育教育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要重视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品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学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背校规校纪,要在日常的活动中顺势进行教育。

4.加大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德育教育不是光凭教师就能完成的。有时候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多和家长交流,看看孩子有什么心理变化,然后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学生更出彩。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作者:苏荣秋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优良思想品质,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依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中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上来,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爱护公物,从实际出发,随时对学生渗透各种教育,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74.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22.8%的学生认为教师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选择和教育等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很少教自己一些做人的道理,难以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图1)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73.8%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24.5%的学生认为教师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体育教学中,1.7%的学生则认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图2)调查结果表明,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92.5%的学生认为教师抓住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各种比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7.5%的学生认为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并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图3)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67.3%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3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有时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1.4%的学生则认为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养成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德。(图4)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31%的学生认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换位思考;在体育教学中,2.7%的学生则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图5)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16.3%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在课前进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77.2%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以情感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21.4%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将下课时进行,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图6)

3结语

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对策,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从而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并积极参与,更好地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使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从而提高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篇(5)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道德素养的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重任。但是由于生源质量的限制和免考直升政策的影响,很多技工院校近几年所招收的学生,无论是在文化水平还是在道德水平上,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以往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并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脱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都在互相碰撞,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困惑,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大多数技工院校仍然遵循原有的工作思路,重视文化理论和技能操作的教授,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课教师,德育教学被当成是辅助教学的科目,由非专业教师讲授。

2.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恰当

由于思想上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多数技工院校的德育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若干年不变,失去了德育教学应有的时效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过于陈旧,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另外,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讲授内容空洞、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把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育品质。

3.德育教学过分依赖学校教学,忽视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技校学生是未成年人,家长对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层次较低,漠视孩子出现的品质问题,导致一些思想品质或者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校学生时刻受到网络上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冲击,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不仅仅和德育教师有关,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改变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现状的对策

1.以人为本,德育当先

技工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把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同时,针对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要求,制定相应的德育教学内容,使德育教学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可行性。

2.学校德育工作要制定合理的德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德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讲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学生作为技术工人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求学生遵守技能操作规范。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如借助网络的力量向学生传播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

3.学校要拓宽德育的途径,实现德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借助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熏陶。因此,技工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升华。这里技工学校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也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认可的道德标准;还可以把相关的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实训实习活动和德育教学结合起来。此外,技工院校还要加快专业德育教师的培养,为实现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谢红燕,李峻薇,李发生.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制与社会,2008(1).

[2]魏雪芬.技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德育天地,2006(4).

篇(6)

中职院校的课程中德育教育是必修的基本课程,它对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中职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职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也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不过,在现今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不尽人意,同中职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这种形势下,好多中职生都已经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当然也是越来越差。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对设置德育教育这一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都以为德育教育这种理论性的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还有一部分中职院校过分的侧重于对中职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完全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将德育教育课程直接叫停,使中职生能有更多时间去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

以上这些误区,让现在的中职生在专业的技能上都能够达到目标,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待商榷,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就业人才综合能力各方面的要求,已经对中职生日后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1. 创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观念,对理念进行更新

想对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现状进行改善,不能光靠德育课教师去改变,一定要在中职院校内改变全体师生陈旧的德育理念,创建并健全院校内各个部门以及各方面的工作,全体行动,设立从党委各个成员到每个职教老师再到广大中职学生的全体德育教育组织机构,在队伍的壮大、管理的严谨、体系的完善、制度的规范以及对教师的德育教育责任等各方面给予明确的目标和规范的制度。只有在这样大的一个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教学才能够被重新正视,现有的教学情况才能够会有所改观。

在对陈旧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更新的同时,还要重新建立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第一,要着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相结合,例如在课上讲到“内因和外因关系”的论证课程时,任课教师可与近期比较热门的“富士康员工群殴事件”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去分析“富士康员工群殴事件”发生的内因及外因,对此次事件各方的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证。在这样的热门话题讨论以及辩证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发言,激烈的讨论,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再者,要着重德育的现代化教育,让德育教育课程结合现代的技术工具和交流手段。例如讲到“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本质”这一课时,按照简单的教科书内容去授课,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把原有的文字知识,变换成视频播放,将种子长到幼苗,再长到参天的大树;水冻结成冰,冰再融化成水,再由水变成汽体等等,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一过程,提高教学的效率。

2. 着重中职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反感呆板、空洞的述说式教育,侧重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改变原有的单方向灌输,变为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使用启发式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首要的是要重视导入式的课堂教育,要想具体实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了解中职生的学习水平现状;

②根据主题进行导入;

③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

再者,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是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当中,多组织一些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互动,能够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力。

3. 开设心理咨询课程,设立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

多年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侧重中职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却不够重视,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遇事容易冲动、走极端,有些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却被划归为品质道德方面的问题,将思想认知和心理疾病相互混淆,这种情况制约着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再运用心理学来进行对比,遵循这两条原则,对中职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思维特征来进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计。还要运用组织的各种优势,吸取各种比较有效的形式,开展挫折教育,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在全校的德育工作中开展中职生心理问题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如给中职生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是利用网络进行聊天互动,而且不要局限于教师和中职学生二者间,还可让学生同学生、学生同家长、教师同家长、学校同中职生实践的企业、中职生同实践的企业之间的沟通等等,让家长、教师、学校、实践企业充分掌握中职生的思想,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篇(7)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个地处城区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630人,98%的学生来自农村,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占在校生的76.1%,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在校生的55.9%,这些大部分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因其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现状表现如下:

1.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失衡

据调查,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大多是用电话联系,一般是两周一次,有相当部分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些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所谓的“老师”常年在外,孩子缺乏亲情关爱,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致使许多孩子自卑、封闭、空虚、逆反、冷漠、难以沟通。

2.隔代抚养,德育教育力不从心

现实中,许多“留守学生”都是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教育观念往往都很滞后,他们只给留守生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却很缺乏。另外,祖辈与孙辈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难以交流。因此,家庭对“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是力不从心,德育教育更是一片空白。

3.特殊时段,监护真空,道德失范

每逢节假日,对留守孩子的管理就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在家里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道德品质无人规范,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4.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教育配合相脱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德育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可能只凭几节课,无法进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无法到位。同时,当前社会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严重影响,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瞄准了“留守学生”,常常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还勾引一些女生过早步入社会。这些都是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是当前教育的难题,我们必须探求解决措施,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和对策,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重新定位农村教育。

二、“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成人成才”,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总结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有如下对策:

1.推行“档案”管理

学校推行留守学生档案化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各学校将留守学生记录造册,包含学生的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记录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着重记录学生的思想状况。空间上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时间上由学习日延伸到节假日。

2.建立“代管”制度

学校与家长商议:班主任是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老师就相当于学生的第二父母。主要任务是:定期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弥补学生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3.开展“心理咨询日”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日”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留守学生有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到学校、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篇(8)

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2)德育工作缺少持续性。德育是抽象的教育,短时期内很难凸显效果。整日忙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校领导、班主任很难抽身去进行德育。有的老师起初也是信心百倍地制定德育计划,但往往难以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缺少持续性。在贯彻德育工作时,方式单一,做法粗糙,难以对孩子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3)德育缺少连贯性。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虽则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并不到位,但或多或少还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家庭教育就显得很薄弱。很多家庭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物质需求,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农村学校,考不上高中、大学,就只能打工,回家种地,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成长,就会淡化德育观念,过分看重成绩,形成一种畸形发展。

(4)德育缺乏现实性。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关于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都是简单的理论释,理论与现实脱钩,诸多教育很少能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探索。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对策探究

(1)德育工作全面化。学校要在学期初制定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计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每位老师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督查与反馈,将班级德育工作纳入学期考核,将德育工作作为评优选模的首要条件。

(2)德育工作常态化。面对教师德育工作半途而废,缺失信心,学校要将德育工作常态化,要让教师明白,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仅靠三分热度就可以完成的。

(3)德育工作要立体化。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有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互享教育资源。

(4)创新教学方式。新课改提倡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习生活化,因此,德育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吻合,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想学、愿学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激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教育时,可让学生联想,在生活中,怎样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不尊重他人的情况。

篇(9)

2.任性孤傲、自私自利。这类寄宿生的父母多数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缺乏温暖,这类孩子对家庭、社会怀有不满之心,父母的打骂使他们麻木,老师的苦口婆心左耳进右耳出,他们很难与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苦闷、孤单失群、嫉妒心强,特别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加之祖父母一代的宠爱,滋长了这类学生的心理疾病。

3.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个别教师又缺乏应有的耐心、做事推诿、摆老资格,班主任关心不够等,导致一些寄宿生纪律散漫、学生之间互相偷盗,导致他们从学习的困难生演变成为学习的落后者,时间一长,他们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他们不敢也不愿与同学交往,以至于逐渐对他人、对集体失去信心,在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的诱惑面前无法控制自己,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所谓“坏学生”。

二、农村学校寄宿生德育教育的管理对策

1.深入学生寝室,坚信爱能改变一切。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爱学生,不仅爱他们的聪明懂事,关键是理解和宽容,尊重和信任。农村学校寄宿生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亲人,每个星期只能回去一次,冷了、热了、饿了、病了,受人欺负了,他们都希望有人乐意听他们说说,有人来关心和过问。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育人者、服务者、管理者三重角色的统一,是教师、保姆和父母三重身份的叠加,三者缺一不可。

2.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教师要以爱心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为此我校师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问题学生的荣辱观,使师生们都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并给予引导,使问题学生逐步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这也是学校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3.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学生自我体验幸福的途径。读书重在陶冶情操,从读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转变学生厌学的不良情绪,不致谈“书”头痛,这是教育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其实,书香校园的建立必须扎根于每个具体的班级管理细节及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上,而这项工作的起步是重在参与。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逐步扩大经典阅读的影响力。我校在七、八年级分别编写了《古诗文诵读与鉴赏》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只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便能在不断的探索中跟随学校的管理步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高效地投入这场读书的盛宴。

篇(10)

一、现阶段技校中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对学生德育教育不太重视

技校的教育一般都是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重点内容,因此,一些技校的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视。尽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德育教育课程,但教师也只是按照教材进行大致的教学,并没有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进行深入探讨。

2.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缺

乏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一些技校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往往都会将自己定位为教学的主体,由自己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其实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不仅要明确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定位,将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生,还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进行德育基础教育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解决技校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本策略

1.加大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力度,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现阶段在技校中仍然是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对德育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也不是特别大,甚至只是占到课程总数的20%,造成技校中出现学生道德素质比较低的现象。为此,学校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在安排课程时提高德育教育的比重,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以德育教育为辅,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开始,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结合进行,以德育教育素材为主,对人文环境进行创建,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转变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一些技校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往往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只是单单进行简单的基础教材教学,在提高课堂创新性以及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方面还比较欠缺。为此,教师要对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转变。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对结果进行陈述,以此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随后教师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例如端午节的由来,或者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等,让技校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也十分必要。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是基础。以创业教育为例,技校中培养的学生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在就业方面主要依靠技术取胜。然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就业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还要对其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内容。

3.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在现阶段的技校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传授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之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德育水平也是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体现德育教育效率的最佳教育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道德行为进行判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技校中的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其实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学生通过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的目的。由此可见,技校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学生在技校中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专业的技能,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及水平,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荀永政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上一篇: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下一篇: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