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调查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定量调查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定量调查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45-01

引 言

近年来,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学术论文大部分运用的是定性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方法很少。定性方法主要用非数字的术语来描述观察资料[1],笔者所理解的定性方法是判断测试各类事物性质属性的研究方法,例如传播的价值,传播者的倾向,传播的性质等都需要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判定。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主要运用数字术语来表现观察结果的调查[2],也就是说传播学定量研究是指依据一定的有代表性数量的现象、实践、观点等,运用科学的测量手段,如调查、实验、模型、表格、统计等,对其进行数字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希望重点从定量的角度说明问题,选取2001年―2009年四种权威学术期刊中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中国大陆地区对此种研究方法运用的大体趋势。

一、选取样本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高涨期开始于1999-2000年,此后,传播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高校,因此本文选取了四种由国内权威高校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选取理由如下:

(1) 四家期刊的创办者都是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影响力相较于同类期刊较高,国内很多学术名家在上面发稿,许多新的观点、新发现也刊登在此,相对的软文较少,因此能够比较权威的代表传播学发展和研究的现状。

(2)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了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同时也为了能更加客观的分析定量研究方法的现状,减少误差,本文选择的抽样时间段是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上述四种期刊中发表的有关传播学定量研究的文章,包括相关传播学定量研究的介绍、评述、研究和应用。

(3)由于本校传播学类期刊资源有限,无法获取9年内的所有期刊,所以最终选择通过中国知网(http: // chk.i net)进行检索,通过“关键词”和“全文”进行检索和筛选,获取样本256篇。

二、分析与推论

(1)确定研究的角度,选择抽样的时间段,然后按目标要求选出的分析样本,最后进行分析和推论。(表1)

三、 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在过去几年,我国传播学定量研究的过程,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平稳的状态,相关论文在传播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大。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数据显示,较之往年的数据,最近十年来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的数据总体来说是在平稳发展中不断的增加,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关注、接受并开展定量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很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传播学定量化的许多问题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定量研究方法的持续发展。

(2)传播学定量研究的类别较多,关注的焦点逐渐增多,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在参考前人对于传播学主题分类的基础上,对4种期刊上发表的传播学定量研究文章进行了主题分类。包括:受众分析,主要是指受众的认知、态度、评价等心理过程,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等;媒介的经营与运作,包括包括媒介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及媒介之间的竞争,新闻事业的改革等;此外,还包括定量方法研究的介绍和探讨,新媒体(网络,手机等),价值分析(价值量化),传播效果,传媒教育,电视、报纸和期刊几种类别。

从表2的统计中,媒介经营运作的定量研究有29.7%,占据主流地位,这说明媒介运作是我国传播学定量化研究的重点和主体。研究受众的定量文章占了18.6%也是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所在,受众调查是带动整个媒体运作的重要一环,大众媒体对受众调查极为重视,在抽取的样本中,受众调查基本上都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新媒体的定量研究数据占总体的14.1%,这说明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定量研究也被广泛运用于其中,来调查和证明新媒体技术运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等。

(3)定量研究方法逐渐具体化,从统计中发现,采用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的文章占据大部分。在定量研究中,内容分析法一直被广泛运用,它是对传播媒介所载的传播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内容分析既可以对传播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又可以由此而推断和描述传播者的行为、预期传播效果等。所以,内容分析是传播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统计中可以看出内容分析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而言,实验法的运用比较少,实验方法是一种在一定人工设计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系统的观察、测量和分析的方法[3]。尽管此种研究方法还没有被大部分研究者所接受和运用,但是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相信实验法也会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传播学研究之中。

结 语

通过对四种期刊2001年―2009年传播学定量方法的研究,我了解到的定量方法日益丰富、具体。这些方法具有定量性和综合性。其中,大多数方法都是将数学、统计学、传播学等学科的方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中;由于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它的有些研究方法本身带有综合性,或者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不管哪一种,其最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定量分析。通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广泛应用,这些方法的大多数已比较规范和成熟,如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统计分析,而且它们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定量方法体系。我认为在今后的传播学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方法应当更多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务实。

おげ慰嘉南祝

篇(2)

当前,语言教育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被深入推广到各个层次层面。教育研究通过对教育过程的各项实证研究来尝试解决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研究有其独有的特性,以实证研究为主,具有系统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教育研究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就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比

1.1内涵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定性研究是主要针对事物的质的方面。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定量研究是通过解决“有多少”的数量问题,定性研究是通过解决“是什么”、“有没有”的性质问题,从而分别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作出数字的描述和语言的描述,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倾向的方法。

定量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假设,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抽样、选择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实施测量、检验效度、数据运算与分析、验证假设。定量研究是一个具有标准化程序的、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情境中去的。

1.2适用范围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存在量的方面,但每种事物的量的“显易”程度不同,能够量化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物质现象的量比较“外显”,而精神现象的量“外显”不明显。在教育领域中,属于是物质现象的,如教材与教学质量、教育结构与教育投资、学生的身体状况等,一般可以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法。而属于精神现象的,如学生的焦虑心理、教师的师德状况、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则可以尝试定性研究法。

从方法特点上讲,由于定量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只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和较大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定性研究则相反,它适合对研究者熟悉的及小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个案研究法。

2.几种常见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2.1定量研究方法

2.1.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包括简单相关研究和复杂相关研究两种,它主要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焦虑与二语写作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研究没有自变量,研究者不对变量进行操纵,不能做出因果判断,只能得到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的判断。例如,相关研究回答“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关系”,不能回答“学习策略是不是导致学习成绩好的一个原因”。

相关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我们理解重要变量间的关系,缺点是它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所以很难对某个实体作出深刻的认识研究。

2.1.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语言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和应用语言学中。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即探讨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实验研究的一个独有特征是,研究者直接对自变量进行操纵,也就是说由研究者自己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例如,如果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孰优孰劣,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那么研究者就要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并设法给不同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实验研究是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最好途径,因此它常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

2.1.3调查研究

调查是通过对样本的直接研究来了解总体特点的研究方法,它是采用标准化的资料收集方式研究大量被试的某些变量,通过研究一个样本而推广到整个群体的研究方法。调查的目的不是深入了解每个个案的详细信息,而是探讨大量个体的一个或多个变量,调查是一个标准化的观察程序,所有的被试都面临相同的调查问卷,有相同的指导语,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进行一个调查研究常常包括几个阶段: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并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范围;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取样调查;第三个阶段是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选择了一个样本之后,就可以运用编制好的调查工具进行实际的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资料收集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有问卷调查、面谈、直接观察法等。

一个成功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地收集大量被试的许多变量的信息,可以研究一个大样本。

2.2定性研究方法

2.2.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从分析的单位来定义的,对一个对象的研究就是个案研究。它主要研究一个个体,通常研究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个体。

个案研究探讨的问题完全不同于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探讨群体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个案研究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关个体的丰富信息,例如学习者个体学习的过程、策略,学习者个体的个性、态度、动机等特征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个案也可以是一位教师、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团体。研究者可以研究一个个体,也可以研究几个个体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但是,个案研究所采用的个案数量常常是很少的,因为个案法最重要的是详细、全面地了解某个个体的特征。

2.2.2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没有要操纵的自然变量,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并没有任何假设,主要是探索和记录自然出现的现象,并不对环境中的变量进行控制。自然观察法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对现场进行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总结分类。

自然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有很强的现实性,它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力图不干扰被试的行为,不改变情景,因此自然观察法研究常常被看成是产生假设的研究。但是自然观察法也有很大的局限:首先,资料收集存在观察者偏向。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前对所要观察的行为类型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很难建立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因此在对行为进行分类时,研究者很容易受预期和已有观察的影响,很难认识到预期之外的新行为。其次,进行自然观察所需的时间很长。自然观察研究不能操纵自变量,不能控制额外变量,因此不能进行因果推论。

3.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评价

前面我们已经较详细讨论过了定量与定性研究,这两种方法本身无所谓正确错误,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研究者才能在教育研究中,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的性质,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1)客观性。用数字描述事物比用语言描述的主观程度要小,更符合客观事实。(2)严密性。事物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变,定量研究能观测到事物的微小变化,防止事物的质变。(3)普遍性。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抽样统计基础上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较大,更具有说服力。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定量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影响制约教育的变量很多。但是,在现有教育研究发展水平上,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能量化,定量研究只能考虑有限的变量,而相应地放弃一些事实,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必受到质疑。

定性研究的优越性是:(1)真实性和全面性。(2)灵活性。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测,尊重事实,允许并鼓励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根据预先安排好的问题结构来做出回答。(3)准确性。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而不是问卷或调查表,定性研究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由于经验是生动的、深刻的、可信的,定性研究的结果往往是正确的。定性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精确,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有的描述具有伸缩性和模糊性。

总之,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研究中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语言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都只能获得部分信息,不可能穷尽,很难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在教育科研中,必须把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适用,才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可靠与有效,这样,既可以在两种方法之间取长补短,又可以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Long,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NY:Longman,1991.

[2]Johnson,D.M.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Y:Longman,1992.

篇(3)

1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简介

新疆阿勒泰青河县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是在开展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地质灾害定量评价建模;②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构建及数据处理方法;③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模型的应用。评价范围为青河县全县范围。本次评价所依据的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是由项目组野外工作人员、专家组以及定量评价建模人员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情况,结合前人理论及相关认识经反复讨论、总结而成。崩塌灾害具体介绍如下:崩塌理论及野外工作人员的实地调查研究,本区的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构造;③地质构造;④水文条件;⑤地振动的影响;⑥人为活动的影响。本次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采用打分法,并在以上6个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对崩塌影响作用较强的影响因子,分类别包括:①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坡向;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以工程岩组为主;③地质构造:断裂分布;④水文条件:年降雨量、水系分布;⑤地震动:以地震加速度峰值为主;⑥人为活动的影响:道路、矿山的开采以及居民点。基于崩塌灾害点与各影响因子空间分布关系及统计数据以及野外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并综合专家组以及定量评价建模人员的意见,建立相应的各个影响因子的打分标准,进而得出单个影响因子与崩塌间的定量关系,最后汇总各个影响因子,得出崩塌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

2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2.1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

依据崩塌、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以及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首先需要建立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本次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数据、中间过程数据以及评价结果数据3个方面,其中中间过程数据以及评价结果数据是在定量评价过程中和完成时的数据。其中基础数据主要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以矢量要素点存储;第二部分为影响因子,包括:①DEM数据,以连续型栅格数据存储;②土地植被覆盖类型,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③工程岩组,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④构造断裂,以矢量线要素存储;⑤年降雨量,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⑥水系分布,以矢量线要素存储;⑦地震峰值加速度,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⑧人为因素(包括道路),以矢量要素存储,居民点及矿点以矢量要素存储,部分矿点以矿区范围表示以矢量面要素存储。中间过渡数据指对基础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数据,包括坡度、坡向、断裂密度分布等等,以连续型栅格或整型栅格数据存储;评价结果数据包括单影响因子得分数据以及定量评价综合得分数据等,主要以整形栅格数据存储。本区空间参考系为投影坐标系Xian_1980_GK_Zone_16,地理坐标系为GCS_Xian_1980,投影方式为高斯克里格投影(Gauss_Kruger),中央经线为93°,采用6°分带,为16°带。

2.2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在确定地灾易发性定量评价范围内的空间参照系及相应的数据结构及数据组成后,进而建立起了地灾易发性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以下简称空间数据库),进一步需要做的是对基础数据进行集成、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可视化操作,其中数据数据处理主要包括:(1)矢量—栅格转换;(2)密度分析;(3)距离分析、空间配位分析;(4)坡度分析;(5)斜坡运移势分析;(6)斜坡落差势分析;(7)坡型分析;(8)重分类分析;(9)栅格数据空间运算分析等空间数据处理方法。

3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应用

依据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概念模型,参与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的条件,包括: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③地质构造;④水文条件;⑤地震动;⑥人为活动。分别对上述6类别所包含的影响因子,根据数据分析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进行单影响因子分析,该过程包含对各影响因子打分标准的确定,得出单影响因子对崩塌灾害的易发程度影响,按类别汇总各个影响因子,得出每一类别对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最终集成,形成调查区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

3.1地形地貌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地形地貌类别所包含的影响因子包括数字高程、坡度、坡向、高差,定量评价范围内经调查验证的灾害点个数为229个。

3.2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在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与崩塌灾害点的定量评价中,选择的影响因子以工程岩组为主,工程岩组打分标准的确定依据野外实地调研验证的崩塌灾害点与工程岩组的空间分布关系,以及野外工作人员的现场踏勘验证,考察不同地区的岩性受剥蚀、风化等因素的影响程度,最终确定打分标准。

3.3地质构造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地质构造选择的影响因子为断裂分布,采用的分析方法为线密度分析,搜索半径为3320m。

3.4水文条件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在水文条件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年降雨量及地表水流量影响因子;水系距离分析与泥石流灾害的定量关系根据定量评价范围中的DEM数据通过空间分析中水文分析提取定量评价。

3.5水系分级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基于ArcGIS提供的水文分析模块,根据DEM数据分析出研究区水系分级,并在水系分级的基础上做线密度分析,并以水系分级为权重间接反映汇水量大小对崩塌灾害的影响程度。

3.6地震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3.7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人为活动对崩塌灾害的影响因子为道路、居民点、矿山开采;道路距离分析得分标准的确定及得分评价。

3.8崩塌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依据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概念模型,参与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的条件包括: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③地质构造;④水文条件;⑤地震动;⑥人为活动。分别对上述6类所包含的影响因子,根据数据分析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进行单影响因子分析,该过程包含对各影响因子打分标准的确定,得出单影响因子对崩塌灾害的易发程度影响,按类别汇总各个影响因子,得出每一类别对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崩塌,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崩塌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专家打分结果及崩塌易发性。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青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6.

[2]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青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2012-2020年)[R].2012.

篇(4)

参照COSO对企业风险评估的要求,企业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来评估税务风险。根据各种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的评估,将已经识别出来的税务风险进行排序,从而为确定重点和优先控制的税务风险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采用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其本身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些税务风险评估能够采用定量的方法,有些税务风险评估则只能采用定性的方法。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过程中,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另外,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时,应当由税务风险管理员或财务部门委派专人,组成税务风险专业评估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评估,以确保税务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一)定性评估法

定性评估是指直接对某种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以及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进行文字描述,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方法用于评估无法或不要求量化的税务风险。当对某种税务风险进行评估时,由于所需的数据无法取得、数据不充分或者获取和评估数据的成本效益性比较低,企业可以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用此种方法评估的税务风险通常是企业外部的税务风险,包括税法变化、税收征管带来的税收风险。较为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有小组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评估等,这里重点介绍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定性评估一般是用文字进行描述,对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估结果一般有“不太可能”、“略有可能”、“比较可能”、“非常可能”、“几乎确定的”等情况。对税务风险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估结果等级,可以按照税务风险的性质划分为“不重要”、“次要”、“中等”、“严重”、“很严重”。定性评估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参与税务风险评估者的知识、判断能力、对潜在税务风险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熟悉程度等。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可以集合管理层、普通员工和行业税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小组讨论由税务风险管理员或财务部门负责人发起,针对某项业务所涉及的税务风险来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集中利用每个参与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来评估潜在的税务风险。

2.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是一种定性评估的数据收集手段,是针对某一具体事项提出参与者需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评估,确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问题取决于目的,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采用自由回答式或限制式的问题。将需要回答的问题打印在问卷上或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进行填写,最后收回问卷,整理并进行评估,从而得出调查结论。按照调查对象,可以分为内部调查、外部调查,内部调查通常属于广泛的调查,需要收集企业内部所有相关人员对调查问题的反馈信息。外部调查则是针对特定目标的调查,调查对象可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主要用于对特定的消费者、供应商或其他外部团体进行调查。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对税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参照表3、表4,得出每一项需要进行定性分析评估税务风险的最终结论,并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为制订此类税务风险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二)定量评估法

定量评估是指用数量方法描述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以及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大多数评估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中对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来表示,而对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则用损失金额来衡量。一般来说,如果可以获取充分的信息及数据来估计税务风险的可能性或造成的损失,并且具备成本效益性时,就可以采用定量评估的方法。定量评估通常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因此往往应用于比较和选择风险的活动中,也可作为定性评估的有效补充。用此种方法评估的税务风险通常是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包括交易与行为、财务核算产生的税务风险。比较常用的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有AHP层次评估法、税务风险指标法、计算机模拟(蒙特卡罗方法)、成本—效益评估法等。在进行税务风险定量评估时,首先要制订各种税务风险的度量单位以及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确保定量评估模型的假设前提、数据来源、各项参数和评估程序的准确性、合理性。同时,要根据实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定量评估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参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实际效果与定量评估模型的估算结果进行比对,据此对有关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本文以蒙特卡罗方法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定量评估。

篇(5)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对化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古代经验化学之所以能上升为科学的化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天平等衡量器具和数学的推论,如拉瓦锡通过对物质燃烧实验的定量研究,建立了氧化学说,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在对气体反应实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原子、分子学说,宣告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炼丹术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在中国产生,比欧洲早了上千年,但为什么我国炼丹术历经千年仍然只停留在经验化学阶段,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炼丹家常常缺乏数学的素养,对实验的定量研究意识与能力不足,一直未能发现物质间的数量关系规律,这就是中国炼丹家不能把古代化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化学的重要的原因[1]。在近现代,稀有气体、同位素、放射性元素、有机化学等一系列重大的化学科学发现和发展都是对实验进行严格的定量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对实验的定量研究就没有化学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我们依靠的是严格的实验”,拉瓦锡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但在中学化学教材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药品用量、浓度的随意性。这虽然和中学化学实验的定量要求不高有关,但这种随意性却有可能损害化学的科学性,也使实验的成功率大大降低,对培养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化学不利,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不利。例如,向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通入乙烯气体随着H2SO4、KMnO4浓度的不同会出现多种现象,研究表明,该实验中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以0.5%的溶液和10%的H2SO4溶液按体积比4∶1混合,褪色现象最明显[2]。“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3],只有对化学实验的条件(物质的浓度、用量等是实验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才能获得科学事实,取得科学发现。

一、中学化学教材演示实验中的非定量情况

笔者对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共三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中的《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以下简称苏教版)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比较。

分析上述两表中的数据可知,两种版本教材演示实验的非定量描述特点相近,主要是对溶液浓度、液体体积、固体质量这三个方面,多用“一些、少量、一小段”等来说明物质的用量,用“浓、稀”等来说明物质的浓度,甚至不指明浓度或用量。

为什么教材中会出现这么多非定量的描述呢?主要有两种原因:(1)大部分的非定量描述的实验是因为反应物的用量多少(在相对较大的合理范围)对实验本身和现象并无明显影响,可能会因实验者使用的反应容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对某些未指明用量的药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在人教87版的初级中学化学教材中对如何取用没有说明用量的药品作出过规定:“应该取用最少量:液体用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不知何种原因,在现行教材中删去了上述规定)因此教学者应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具体情况对教材实验的非定量部分进行合理范围的定量。所以教材中大多数非定量描述的实验是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过于僵化和呆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并非对反应物的用量没有要求。教师应明确认识这点,并在教学中渗透“定量”的概念。

二、高中生化学实验定量意识与能力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分别从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抽取了张家港市、如皋市、灌云县三个地区的各一所学校的一个班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2份。

研究材料为自编的《高中化学实验定量化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测试前请化学教育专家和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分析和修改。

1. 高中生对化学实验药品定量的基本认识

由表3可知,高中生对定量化学实验对化学科学发展的突出贡献缺乏基本的认识,只有54.95%的被调查者意识到在化学实验中严格控制物质的用量主要是由于实验本身的需要,还有21.98%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哪些属于实验条件。高中生对化学实验条件尤其是物质用量对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清晰,实验定量意识比较薄弱,在实验操作中表现为对药品随意取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具体见表4),这必然导致学生做实验的随意性和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化学实验随之也就很容易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一些学生反映未亲手做过实验,这说明还有少部分学校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及实验教学中的大量非定量化处理或重视不足是造成高中生化学实验定量研究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2.化学实验药品的非定量描述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影响

调查题1: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下列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Cl、KCl溶液,再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

调查题2: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下列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段擦去氧化膜的镁条,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根据你的理解实验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表示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体积为 mL。

调查题3: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下列实验: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试管中加入0.1mol/L AgNO3溶液2mL,向其中加入稍过量的Cu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0.1mol/L KI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如果你做这一实验,你将加Cu粉 g,反应时间将控制 分钟。

调查结果表明,化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的非定量化,给学生的实验探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实验甚至到了无法进行的地步。具体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实验中“药品用量含糊性描述”不能正确理解。如对 “少量、适量、稀、浓”等模糊性描述,有68.6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不知道其确切含义。在具体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对药品用量表现出随意性、经验性的特点。如题1中,学生对加入“少量”NH4Cl溶液、KCl溶液的具体用量,分别有57.14%和57.69%的被调查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其他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认为其溶液的体积在1~10mL 之间,少数学生认为可达50mL。

(2)学生对实验中“未说明的试剂浓度”理解差异性很大。问题1中的“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硝酸”,调查发现约57%的被调查的学生不知道取用多少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能确定其溶液浓度的学生也是给出了毫无根据的数值,如AgNO3溶液的浓度最小的为0.01mol/L,最大的为5mol/L。在对题2的回答中,学生选择的“加入的稀硫酸的浓度和体积”相差几十倍,答案很分散,说明学生认识很不统一,有的甚至准备用40mL 10mol/L的硫酸。

(3)学生对实验中“反应条件的含糊性描述”不能正确理解。题3中要求学生“加入稍过量的Cu粉”,加多少Cu粉可认为是“稍过量”呢?有 47.25%的被调查的学生“不知道”该取多少,其他认为取0.0064g、0.02g、0.1g 、1g 、2g的学生较多,上述答案仅占被调查者的24.17%,加入最少的为0.001 g,最大的为25.6 g,这里面虽有学生计算上的错误,但答案如此不统一,并且相差很大,这样的描述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对该实验中的另一个反应条件“反应一段时间”,认为所需时间最短的为0.5分钟,最长的为10分钟,还有47.25%的被调查的学生回答“不知道”,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3. 学生解决实验问题时的定量意识

(1)学生在理解化学实验原理时定量意识较为淡薄。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五个判断题:

①将一定量的AlCl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会出现白色沉淀;

②将硝酸银溶液与氨水混合能够得到银氨溶液;

③在加热的条件下,二氧化锰与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④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最后可看到白色混浊;

⑤将氢气、氧气混合气点燃,肯定会发生爆炸。

各题的正确率如表5。

由上表可知,高中生对这类常见的与量有关的实验问题平均正确率仅为61.76%,说明高中生对于实验原理中涉及定量问题的理解是很欠缺的,究其原因,教学与教材实验中的大量出现的对药品的非定量使用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颇与僵化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调查问卷的简答题和实验设计、评价题中,更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一点。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两个简答题:

(1)某同学为了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铝,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向试管中加入0.1mol/L AlCl3溶液3mL,②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③振荡试管,④过滤洗涤。在上述方案中不合理的是步骤 (填序号),理由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

(2)为了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快慢,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②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③观察并记录生成气体的速度。在上述方案中不合理的是步骤 (填序号),理由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

在对上述两题的回答中,答案集中度很低。如(1)题中对不合理步骤的判断,共有七种不同的答案,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对理由的叙述中,仅有64.29%的被调查学生提到了药品的用量问题,其中合理的答案仅占42.86%,在改进方案中,仅有2.20%的被调查学生能从浓度、体积两方面对NaOH溶液的用量进行界定,而有54.40%的被调查者的回答中根本就未从物质用量的角度进行或不知道该如何改进。(2)题的调查结果与(1)题相似,也仅有32.99%的被调查学生从物质用量的角度对实验方案作出了评价,仅有34.62%的被调查学生能从物质用量这个方面给予了比较合理的改进方法,但无人能够全面地从溶液浓度、体积两方面全面地给出改进意见。

(3)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

某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

(2)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的气密性。

(2)在漏斗A中加入_______,在试管B中加入________(3)___(4)____(5)____(6)将废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洗涤并整理仪器。

对A中的药品,有66.48%的学生写了稀盐酸或稀硫酸,另有31.32%的被调查学生写了盐酸,但无人对酸的浓度作明确的说明。对固体的选用,有92.31%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碳酸钙、碳酸钠等碳酸盐类,但无人说明该取用多少质量的固体比较合适。对于C、D中的药品,被调查者大多只注意溶液的顺序和反应的现象,而无人关注溶液浓度。78.57%的被调查者写“在试管中放入石蕊试液”,而不是“将2~3滴石蕊试液滴加到试管的水中”。同样的,石灰水是否用饱和的也无人作出说明。从整体的实验设计来看,还有33.52%的被调查者给出的方案根本不可行或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生掌握的只是纸面上的化学而不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这和教材有关,更和中学实验教学密切相关。一方面教材的实验示例要对药品浓度、用量尽可能进行定量,以期获得最好的演示效果,但也应避免过于繁琐和僵化;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定量意识,尤其要强调药品浓度、用量对实验原理、对操作合理性的影响,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单一和操作上的随意;其三是要积极研究演示实验最优化的用量与操作,研究怎样用最少的药品完成实验,把绿色化学理念落实到日常实验中。

参考文献

[1] 张家治主编. 化学史教程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1)定量调查方法:市场调研常用的问卷定量调查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街头定点拦访,电脑协助电话访问,网上定量调查等。随着电脑的普及率急剧提高,在线定量调查未来10年内将逐渐成为市场调研行业的主要调研方法。

(2)调查方法的选取:各种定量调查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下表),因此,调查方法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调查报告的质量,所以研究人员应该根据各种定量调查方法的优缺点,恰当地选取相应的调查方法。

要想控制费用成本时,最好选择在线定量调查;对于涉及到敏感信息时,保密性较高时,采取的方法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或者在线定量调查;问卷较长,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氛围有关的研究,通常采用入户调查;街头定点拦访常用于需进行实物显示或特别要求有现场控制的探索性研究,或需进行实验的因果关系研究,如广告效果测试。

二、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调查报告的质量。问卷调查调查的质量越高,报告的水平和质量也就越高;反之,质量控制的效果不好,报告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问卷调查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而控制问卷调查质量的关键是找出调查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纠正调查过程中已经发生的错误并预防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导致定量调查质量降低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研究员对市场背景了解的不充分,对抽样总体的选取的偏差,选取的抽样方法不当,问题设计的不清楚或者太专业,答案不完整或相互包容,访问员调查水平低下,记录或登记错误,研究员数据分析有错误及报告撰写时任意拔高或降低结论等等。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控制体系基础上, 使问卷质量在问卷设计阶段、问卷执行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阶段都能得到控制。

问卷的质量管理思路为:以问卷调查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为目标,以通过对参与该调查的工作人员系统的组织培训, 及时搜集资料, 再进问卷修改、审核并检查结果的反馈, 最后得出结论进而加以开发利用。根据以上质量管理思路的, 本文认为定量调查中的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客观控制原则。即对调查质量的衡量与评价应当是客观的,不能随便改变评价标准。第二:全面控制原则。即对调查的整个流程全程控制,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参与调查人员都要进行质量控制。第三:超前控制原则。也就是说调查人员根据调研项目的背景和经验对已经出现的误差进行修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误差加以预防控制。

(一) 问卷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决定调查的成败及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与否取决于问卷设计的科学与否。

首先,在问卷调查设计之前,问卷设计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调查项目的背景知识,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搜集相关信息,只有充分了解项目背景之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问卷的质量。其次,问卷问题设计应该通俗易懂,措辞得当,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确保所有的被访者对问题含义的理解一致;同时,还得避免出现复合的问题,即一个问题会出现两个方面,例如:你喜欢苹果手机和惠普笔记本吗?这样的话,被访者会不知道怎么回答。再次,涉及到敏感问题时,访问员应该尽量安抚被访者,向被访者宣传此次调研的严格的保密规定, 使他们相信个人信息不会被第三方知道,那么,被访者就能够顺利而真实地做出回答。另外,研究员对问题顺序的安排也得下一番功夫,将最具有价值的题放在问卷中间。最后,调查问卷确定后, 最好在小范围内进行问题的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必要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检验评价,只有经过评估证明可信度和有效度高的问卷才能进行正式测量。在评价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效度和可信度没有达到要求,则必须对相应的问卷项目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评估,直至得到较为满意结果为止。

(二) 问卷执行中的质量控制

问卷执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本次调查的质量高低。因此访问员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访问员具备的素质如下:敬业,有责任心,良好的沟通技巧,一定的市场调查经验。但是在问卷执行之前,不仅要对访问员进行调研项目背景知识的培训,还有访问技能、职业道德、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

在调查进行阶段,访问员务必要按照培训的方法进行, 依照问卷上的问题逐字逐句进行提问, 不能擅自更改问题的措辞或次序。当访问员没有听清楚被访者的回答时, 应立刻请被访问者复述他们刚才的答案。在结束前应把问卷答案重新核实一遍, 有错误时立即向被访者进行询问,待审核问卷答案合格后,方可赠送纪念品给被访者, 并请被访者离开。

访问的进程中, 访问督导应该主动及时检查访问员的答案, 检查整个问卷答案的完整性,看是否有问题漏答的现象,并及时采取适当的追访措施。假如督导发现问卷有逻辑错误或者问卷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时,应该及时反馈给问卷研究人员,等待研究人员的反馈。问卷访问结束之后,督导要对问卷进行逻辑检查,以此来判断被访者是否是认真答题,假如被访者应付作答,相应的问卷应立即作废。

提高问卷的回答率。问卷的回答率是指选中的样本中能够接受访问的人所占的比率。部分符合条件的样本不接受调查是一个复杂并且重要的调查误差的来源,甚至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影响调查的质量,因此,提高问卷的回答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提高问卷的回答率的途径有如下几种:(1)、加大市场调研的宣传力度,使公民了解调研的目的,并且让他们知晓他们的信息及隐私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让他们放心地接受调查。(2)提高访问员的访问技巧及个人素质。(3)采用最新的网上调研方法。将互联网调查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的技术运用到调查中, 可以大大提高问卷调查的质量。

(三) 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编码和数据的录入两个方面。

编码是一种答案转化成数字或者把数字转化成字母的规则。通过编码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在编码和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提高了问卷调查的质量。其中开放题的编码值得注意。具体操作如下:(1)、抽取一定比例的问卷进行编码。500份以内要抽100份以上,样本越多,抽取的样本比率也就越低,1000份问卷时,只需抽取10%的样本就可以了;(2)、根据研究目的合并相同的答案。研究员制定编码表时应该了解它和研究目的关系,应该考虑多方面的情况;(3)、正负两方面对应的答案尽量使用相对应的代码;(4)、“其他”/“无”/“没有”/“不知道”或那些含义相距甚远的可以用“其他”来概括为一组;(5)编码员对全部回收问卷的开放式问题答案进行编码。

数据录入是一个影响问卷调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数据录入的正确率是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个途径。所以,数据录入一定要有经验的录入公司接手,保质保量的完成数据录入。

最后,将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之后,数据主控督导还得进行数据检查,假如发现数据有错误立即和问卷执行部门联系,查找原始问卷,看是访问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是问卷设计出现了问题。假如问卷设计出现了问题,那么采集的数据立即作废,同时通知研究人员立即对问卷审查,修改出现的问题,并重新进行数据采集。

三、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

(1)数据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得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项目的了解,撰写数据报告分析大纲,然后再将数据报告大纲转发给数据分析人员,数据人员运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数据报告。

(2)报告撰写阶段。调研的结论和建议最终都得通过报告呈现出来,因此报告撰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调查的质量。首先,研究员选取合适的分析模型,接着从数据报告中寻找具有研究意义的数据,用合适的图表和语言描述出来。可以看出,研究员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对研究员也要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的撰写技巧等。

四、小结

通过合适的调查方法的选取,对问卷设计、问卷执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等阶段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都会得到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得到保证,问卷调查报告的水平也就会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隗斌贤.调查统计学[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2]曾五一.黄炳一.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

信息论坛,(20).

篇(7)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篇(8)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比较

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定性与定量研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下面就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对比。

(一)哲学基础定性与定量研究作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主要方法,前一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后一范式则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多种流派,而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的直接产物,与前者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在本体论上,现象学等哲学流派认为现实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互动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重新构建;实证主义则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客体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工具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其次,在认识论上,现象学等流派否认事实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客体,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只是各方面在互动中达成的暂时共识,不存在普遍的、抽象的知识;实证主义则注重经验,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真理必须由经验来验证。知识的规律性使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推广。再次,在方法论上,现象学等流派认为应关注价值、意义、态度、情感等因素,而这些无法通过数学的语言以数字来表现,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实证主义则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强调研究的精确化、量化。

(二)研究对象定性研究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定量研究则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通过解决“是什么”的性质问题,定量研究是通过解决“有多少”的数量问题,从而对复杂的图书馆学问题做出语言的或数字的描述,来反映研究对象特征和倾向的方法。

(三)研究目的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细致地研究,来深刻地理解研究对象,进一步揭示图书馆工作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了的那些层面,并不以追求普遍的规律性为目的。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量的规律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定量分析,揭示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从量的关系上发现图书馆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指导图书馆实践。

(四)研究视角定性研究关注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立足于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层次上探讨,从而整体地、发展地、反思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定性研究更注重全面地把握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和完整透视。定量研究分析的对象则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抽取或推导出对特定问题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结论。所以,定量研究的结果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通过统计检验来解释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在研究视角上属于从局部推断整体的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不需要事先做出理论假设,只是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使问题逐渐得到澄清,通过对非定向资料的归纳分析、提炼精简、抽象概括再上升为理论。定性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它不仅关注图书馆工作的结果,更关注工作发生的背景、过程,以便准确地理解结果。定量研究则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图书馆工作,经过提出假设、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抽样、选择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实施测量、检验校对、数据运算分析等一系列标准化程序,实现自上而下的演绎,最终验证研究者的假设,是以“先在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研究。

三、图书馆学定性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时,必然会遇到诸如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包含着质和量相统一的两个方面。在进行图书馆质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图书馆的量变,以及与其它领域(诸如经济、人口等)之间数量联系和数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相互作用。这样,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或结论才能在未来实践中达到充分利用的具体程度或精确程度。马克思在研究经济现象中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为我们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例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被剥削的剩余价值和劳动力时指出:要对这个过程进行纯粹的分析。为此,这里要运用数学上的一条规律,就是数学上运算变量与常量的定律,即运算常量变量相加减的定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0页)经济研究工程中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在我们图书馆学研究中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二)定性研究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更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图书馆学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项科学研究,进行社会调查也就成为必需的方法之一。社会调查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交谈式、走访式的社会调查和填表式的社会调查等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可以了解图书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b.了解学科间进行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c.捕捉和收集与研究有关的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充实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使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更具有竞争力和被使用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18-06

“效益评估(impact assessment)”一词常见于项目评估,是确定目前或提议的行动所带给未来的预期后果的过程,用于确保所开展的项目或实施政策能够做到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公正及可持续发展。其具体界定是指“旨在更为广泛地确定项目是否给个人、家庭和机构等带来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判断这些效益是否由于项目干预所带来的。”(Baker,2000)通常情况下,评估研究会关注于过程或投入/活动和产出,很难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归因于投入或者确信观察到了项目的结果或效益。项目效益评估会确认干预是否给个体、家庭或社区的经济收入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可以归因于所关注的干预。效益评估关注的是更高层次的项目结果。效益评估、过程评估和项目监控之间的不同,可以通过项目监控与评估框架中五个不同要素(效益、结果、产出、活动和投入)来体现(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对实施的监控作为效益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效益评估关注结果和效益,但结果、效益的产生源于投入、活动和产出。

一般来说,项目效益评估通常有两类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定量效益评估的最基本组织原则是应用一种明显的对照分析。定量效益评估能够通过项目参与者所观察到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来将特定项目所带来的效益剥离出来。由于这种对照和比较分析,定量效益评估能够明确说明估计的项目效益,这种效益评估方法更为权威而且通常作为严谨效益评估的重要参考。当然这种比较的不足在于用了同一组个体(如。项目参与者)并观察这一组个体在结果上的暂时变化,由于这种比较会将结果的变化归因于项目,往往会导致评量项目效益时出现偏差。而定性效益评估有赖于对认识理解过程(如,如果A发生了,有可能B会发生,然后c会发生等等)、观察行为(如消费)和条件变化(如学校条件)。其评估的类型通常会从对项目实施过程回顾、与项目利益相关者访谈得到个人的看法、进行焦点座谈、分析支持性的二手数据的过程中得出推断或结论。定性方法的典型做法是通过项目参与者对于项目各方面的感受和观点来反映由项目带来的变化。

一、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评估方法

测量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将某一因素,如ICT所带来的影响分离出来,更需要深入分析的方法。从国外的各项研究来看。测量和评估ICT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益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

如何判断ICT应用效益的产生并对其程度开展评估,以上的单一方法都不足以构成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国外研究机构在阐述ICT对学校教育教学应用效益方面都做了不同方法组合的尝试。当然。其中各大研究所用的方式方法都是有所侧重的。

(一)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是在要阐明一定因子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实验所要求研究因子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种实验为对照实验。一般情况下,对照实验需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就是接受实验变量干预和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关变量影响是相等、平衡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在实验结果上(即因变量)的差异。则可认定是来自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这样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对照实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效益评估方法,最能清楚地说明干预及其效益问题。由此产生的ICT效益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选取一组从没用过ICT的学生作为控制组,相对应另选一组应用ICT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ICT的应用之后,通过随机测试的方式。测量ICT对两组学生学习的影响。分析差异以表明ICT的教育教学应用效益,如图2所示。但在现实中由于伦理及别的原因,这种对照实验的方法很少在教育领域应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进展,很多国家都已经将ICT的应用作为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ICT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政策,这样使得控制另一组学生不应用ICT往往既不被政策也不为实践所允许。虽然这种理想的测量评估方法在现实中不具备操作性和可行性。但也为我们改进的评估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主观感受调查法

对于英国而言,因为有全国统一的学业测试,可以以学业成绩为效果来进行定量评估,但对于很多没有统一学业测试的国家而言。这种定量评估就实现不了。第三种方法是基于问询与ICT应用相关的群体。通过他们对ICT效益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进行ICT效益的评估。这种方法能够为基于学校复杂的日常环境的背景来评估ICT效益留出了空间。以这种方法来测量效益,无法证实ICT应用与学习效益之间的直接关联。但通过询问那些经历和体验过ICT效益的参与者,能够清楚他们是如何评估效益的。作为一种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主观感知的效益,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效益,但的确是应用者自身所认定和表达的关于他们应用ICT的实际结果。

这主要基于教师、学生对每个项目特定调查问卷的回答。辅之以案例研究分析的重要发现,旨在表明ICT应用对于教、学过程变革的影响。研究结果反映了对ICT影响和潜力的积极观点。但由于这种方法主要基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会假定这些证据对于证实实际效益,即ICT对课堂教学互动、学习成就的影响并不很充分,能够作为效益重要的研究结论部分,但不能全面反映效益。

事实上,这一数据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于学习应用ICT的结果的认识和看法,不能充分表明实际的效益。虽然这一方法提供了有用的深度的质性数据(如。表明主观感觉到的积极影响,尤其是与学科相关的成绩,如,学生基本技能、动机、自尊、信心和独立学习的改善),但其并不能提供足够具体的测量应用ICT进行学习的数据。除非增加更为详细的数据,如,为什么教师和学生和其他人认为ICT教学有效以及在哪种情境下有效,这些只能在深度案例研究中得知。

采用这种方法,调查参与者要被问到“如何体验到ICT效益,都体验到了ICT应用所产生的哪些影响”?这种方法能够为以学校复杂日常情境为背景评估ICT效益提供一定空间。如:教师评价ICT对学生绩效的影响,问题11.1:你估计一下你在教学中应用ICT对学生的绩效影响有多大?家长评价ICT对学生绩效的影响,问题3.1:你认为学校应用ICT对您的孩子影响有多大?我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更多了,还是更少了?学生评价ICT对自己学习的影响,问题5.1:你如何评价学校内计算机的应用?你认为在学校应用计算机让你学的更多了或是更少了?在调查参与者明确ICT应用效益界定的情况下,这种主观感受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CT真正的应用效益,采用这种主观感受调查法。最好辅之以深度案例研究,方能提供信息化效益的更为深入和详细的研究证据,也更具说服力。

二、国际研究项目中{ag技术教育应用效益评估方法应用

对于如何判断ICT应用效益并对其程度开展评估,以上的单一方法都不足以构成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国外研究机构在对ICT在学校教育教学应用效益的实证研究做了不同方法组合的尝试,其中不同方法各有侧重。

(一)英国Becta机构侧重定量辅之定性方法的评估

由于英国拥有国家统一学业测评的基础,英国Becta机构才得以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统一的学业测评的定量分析来说明ICT应用所产生的效益。即从国家层面,在ICT应用与学生的国家考试分数之间建立起一定的统计关系,看是否有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定量方式说明ICT的影响。当然,对于这种方法,很多研究者会存有一定疑问,即国家考试中所证实的传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是否对应于ICT应用所导致的能力的提高,如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于是Becta机构在基于这种定量方法基础上又辅之以一些定性研究方法,如通过广泛的研究文献分析来提供影响的有关证据。

英国Becta机构的Impact2研究包含了60所学校,包括30所小学、25所初中,这些学校根据以下不同的标准来选择:一是最近(1996)Ofsted报告和Ofsted对于ICT资源的评估,基于最高1至最低7级的评价。二是参与PIPs或YELLIS项目,目的在于应用两年之前测试的初始成绩和之后标准测试(2001年6月国家测试或GCSEs)之间的测量展示增值。三是人口统计学指标用于确保样本学校群体的代表性。每所小学选择20名学生样本,代表K2的能力水平。每所初中选择2组相同样本,分别代表K3、K4的水平。在这些样本中,每名学生都有初试成绩,同时要回答一份三段式调查问卷,关于一年来ICT体验和经历(2000夏季到:2001夏季),成绩标准来源于:2001年的国家测试(K2/K3)和同时期的GCSE测试(K4)。三套数据(初试成绩、ICT经历和终试成绩)一起考虑提供分析ICT效益的必要信息。

1.初试成绩

小学生样本的初试成绩数据来自1999年PIPS测试。在K4阶段。基于同时期的YELLIS测试分数。在K3阶段,K3的平行分数不可用(学校样本同K4),相应地K2的国家测试分数作为初试成绩的测量。

2.ICT经历

所有的学生样本都要完成:2000年7月和2001年7月的一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与他们上一年的ICT经历相联系,第二阶段的结果将用于估算关键时期的ICT经历。问卷包括学生在课堂时间;课堂外的校内;校外(包括家庭应用)应用计算机学习特定学科领域的程度。

对于不同学科领域,这些问题会重复问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采用五点式量表,从“从不”到“最多”,允许各情境下五点式得分的转换,之后对各门学科得分进行平均。为了研究某学科学生整体应用ICT的效果,学生被分成两组,基于他们所处阶段某门学科问卷中得分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在中位数之上和中位数之下的两组。即应用ICT频率高的学生群体和应用ICT频率低的学生群体。

区分学校的平均ICT水平,对学校进行分组。学校之间的比较会基于最初的选择过程,但ICT条件和应用的变化速度会很快。最后用与学科相关联的ICT分数的平均数(5点量表)作为每所学校内部每门学科各自ICT水平。通过统计,参与调查学校会被分成(每门学科、每个阶段)为良好的ICT条件、中等和较低三组。

3.相对得分

因为样本校的招生区域有变化,由家庭和社区来提供机会。对于校内学生也有同样的考虑,仅仅以国家测试和GCSE原始分数作为这些学生最后学习效果的标准不太适合。大量证据表明,计算相对得分来测量个体或小组一段时期的进步以修正最后的原始分数,考虑基于一次或多次相关测试的初试预期分数。这种计算要努力为所有比较而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之后是基于学校分组和学生分组(基于ICT条件和ICT应用经历)对相对分进行比较。将基线分数与国家测试或GCSEs中的学生的最后等级相比较,能够允许为每个学生计算预期分数,实际得分和预期得分间的差异作为学生的相对得分。如相对得分为0表示这名学生的国家测试得分与基线测试预期得分一致,正向分表明这名学生超出预期,负向分表明这名学生没有取得预期得分。某名学生相对分的大小能够表明这名学生与同等水平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下图中。学生A比学生B测试分数要高。但其比预期差,得到了负的相对分。相反学生B比预期要表现更好,得到了正的相对分。如图3。

如图4,基于学生在特定学科中应用ICT的水平将其分成应用ICT频率高的学生、应用频率低的学生,计算每组学生在每个国家考试和GCSEs中的相对得分的平均数,然后进行比较,其相对得分平均数的差异能够表明ICT的应用效益。但也有专家指出,从科学统计角度来说,这种效益评估方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将ICT和其他可能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分离的难题。

(二)北欧数字化学习项目2006(Nordic 2006)的定性评估

北欧数字化学习:2006项目主要采用定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校实地考察等方式,以校长、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感受来判断ICT的应用效益。具体来说:通过调查学校内不同的关键参与者,了解应用ICT的亲身经历,对于ICT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认识。通过询问不同的调查对象,获得各种对于效益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以确保能够基于实际情况提炼研究结论。

1.问卷调查

主要通过基于网络调查来开展。该项目在224所北欧学校内开展了调查,参与调查的有8000多人,包括5年级、8年级、11年级的教师、三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校长。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该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包括:

(1)5年级、8年级、11年级的学生:学生作为干预的目标群体。也作为调查的参与者之一。学生认为ICT对他们的学习以及他们在教学情境下的行为是否产生了影响?由于学生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水平有限,在调查中。学生很少直接被问到影响。这样将更难于评估ICT对学生的影响,这些局限性将会在调查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加以考虑。但学生的回答为研究提供了来自学生视角的关于ICT效益的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2)教师: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老师也作为重要的调查对象。教师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基于教学情境的经历。他们与学生一起体验课堂教学,了解ICT的应用方式并有对ICT效益的直接体验。

(3)校长:校长作为研究中另外一组被调查对象。校长负责制定本校规划及确定达成目标的策略手段,负责提供应用ICT的条件(如,设施设备的数量和类型,能力发展和支持),校长了解ICT作为工具的应用情况、学校目标的达成度和自己所体验到的ICT效益。

(4)家长:家长会根据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ICT应用的了解,为了孩子去说服学校,给学校管理及政府施加压力。虽然家长们很少能够出现在课堂,也缺乏关于学校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但研究中对家长必须予以特别关照,他们对ICT效益的体验多是基于自己跟孩子的对话以及参与学校某些活动而获得的,这种视角也将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5)基于网络的调查:该项目在224所北欧学校内开展了调查,参与调查的有8000多人。调查对象包括5年级、8年级、11年级的教师、三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校长。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

2.实地考察

该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对十二所学校的实地考察,包括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和政府代表的访谈。实地考察过程中关注到对调查结果的评价以及进一步的视角来看这些结果。这些学校是从参与调查的224所学校中选择的,以代表ICT应用的不同类型。学校实地考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和换一种视角看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是效益的不同领域。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要参与访谈。另外,政府代表和负责学校ICT教学法或技术的教职员工也要参与访谈。政府代表和负责学校ICT教学法或技术的教职员工、校长都要单独访谈,其他群体采取座谈形式。

学校实地考察的结果既用于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但同时也用作报告中的短小的典型案例。应用主观体验的调查方法,并不一定要去证明ICT应用与学习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但通过调查那些体验过ICT效益的群体。实际上在表明这些调查对象是如何评估ICT效益的,这种效益是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主观感知的效益。虽然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效益,但却是应用者自身所认定和表达的应用ICT的实际结果。

(三)STEPS项目的综合评估方法

STEPS项目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提供一份对于欧洲27国ICT与小学教育整合的主要策略及其效益、未来发展远景的报告,预期确认ICT对学习和学习者、教师和教学和小学发展规划和战略的主要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提供针对ICT与教育整合的一整套建议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指出有效应用ICT的主要推动力,在考虑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同时为政策制定者、各个层面的责任人的提供建议。

STEPS项目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见图5。STEPS项目中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小学中ICT应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他们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愿景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很复杂。不可能是单一的答案。需要教育系统不同方面的投入,国家、地区或区域层面的政策制定者、代表学校和课堂教学层面的校长、学习者。研究证据的研究者。每一类群体都需要不同的方法,对ICT效益的先前研究表明,所采用的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STEPS项目则应用综合性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以提供多维度视角下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研究证据的信度和效度。

STEPS项目认为,单独的研究证据都不足以提供ICT为什么或如何造成教学质量差异的解释。要在研究所涉及的30个国家开展大量定性和定量调查活动,包括政策制定者的调查、教师和校长调查、文献研究、学校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STEPS项目对教育部门和相关组织政策制定者的定性研究将提供小学ICT的政策背景,并概括出小学ICT的日常应用方法。通过对2006年欧洲学校ICT条件和应用标准的重要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27个欧洲国家从事小学教育的6449名校长和12378名学科教师访谈的定性分析,为欧洲国家间重要指标的可比性提供有意义的视角。另外,小学层面的实践经验案例的记录,将作为最主要的策略类型的例证。基于学校调查和来自国家信息员的反馈和建议。发现实践经验案例学校,并与所参与学校建立联系。通过实地考察学校、进行课堂观察和与高级职员、教师及学生的访谈,开展14个国家的25项STEPS案例研究,从国家和学校背景、实践经验(主题、学科、活动类型)、实践经验产生的效益(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保障条件以及障碍(如,技术应用、成功因素)四个方面,来描述好的实践经验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通过案例研究以进一步深入问题,阐明背景,进一步探索基于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教、学及学校实践。应用这些综合方法。得以在第一时间以连贯一致的系统方式,收集到研究项目所涉及的30个国家的研究证据,从而得出整体结论。

三、方法评述与启示

(一)可测影响无法全面反映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益

可测和不可测的影响都可能是应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益,也都很有必要,但考虑到研究的操作性,可测的影响数据如果要有信度,需要严格的控制,需要剥离除信息技术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需要前测与后测数据: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的比较等等。这些在教育教学现实中难以实现,本研究将基于以上国际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现在的教育实际情况,通过主观感受调查、典型案例研究来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信息技术可能给相关人群带来的影响和效益。

与此同时,这一方法也存在风险与偏差。我们所认识到的ICT效益会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影响,而现有的考核评估体系与这些影响方面不相匹配。一些研究仅仅看到ICT对于传统教学过程和知识掌握的改进,这就可能出现当用于测量学生学业成就和学习结果的方法与应用信息技术改进的学习活动和过程关联越大。才会出现更多的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益的分析。而能否以及如何将匹配的测量考核内容渗透进已有的考核评估体系,这成为研究ICT应用效益需要处理好的一大难点。但有时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测量传统教学过程和知识掌握的改进和提高更为容易,而相应地那些随ICT应用而带来的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高往往不在测量范围之内。

在某些情况下,预期效果包括测量方法与不同ICT环境下学习应用的本质不相匹配,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过程来评估ICT应用活动所带来的对学习的促进和技能的改进。在关于ICT应用效益的研究中,仅仅只有其中一些研究通过提供国家或其他测试分数来表明ICT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由于英国的国家统考或统测,这些研究大多在英国进行,这些研究通过找到与教育标准的真实差异旨在回答对ICT投入的回报问题。每个定量方法应该辅之以深度的定性数据。以能有充分的数据作为基础。

(二)主观感受调查对于应用效益的证明缺乏权威和信度

主观感受调查作为一种定性评估,是在对定量评估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运用定性评估。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评估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评估对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定性评估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定性评估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不是一般研究人员能达到的;其次,定性研究也的确存在主观性,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定性评估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主观感受评价,其典型做法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者对于信息技术各方面的感受和观点。来反映由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变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加以量化,能够更为深入地反映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等等。但由于定性评估是基于参与者的故事和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境性观点。会经常被质疑缺乏严谨和内部效度,包括数据的主观性。缺乏可信的对照组。由于小样本缺乏统计的严谨性。

篇(10)

摘要:海洋生物调查是海上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查清海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本文简要介绍了海上浮游生物调查的调查工具和设备,以及样品取样保存方法,并对秦皇岛近海岸所取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近海岸浮游植物中卵形隐藻、普通小球藻、端尖曲周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766 837.5个/L,生物量为7.674 951 mg/L,浮游生物量为富营养型水质,为以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海洋调查;浮游生物;定量分析

1秦皇岛近海概况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是中国旅游城市之一。秦皇岛海岸线长达124 km,特产对虾、海蜇、海参等海珍品,海洋渔业资源极其丰富[1]。但近年来沿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工业污水乱排放、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近海海水环境的变化。近海海水污染对沿海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014年9月1日,在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赵海珍老师的带领下,对秦皇岛近岸海域的海水采样并进行浮游植物调查。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2.1.1试剂福尔马林,一般使用4%的甲醛固定;碘液(鲁哥氏液),一般使用1.5%碘液固定,碘液固定的标本形态构造保存较好,但易挥发,最好再加入4%的甲醛固定。

2.1.2材料网具:浅海Ⅰ型浮游生物网;采水器:球阀采水器;透明盘(萨斯盘)。

2.1.3浮游植物定性样品采集将浅海Ⅰ型浮游生物网绑在船上,在水中水平拖取,为尽可能多采集到各种浮游植物,在拖动采集网时,注意采集网的上下移动。将捞得的浮游植物的采集网拉起,滤去多余的水,待只剩下网头中的水时,旋开活塞放入标本瓶中,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写好标有采样地点、日期、点号、时间的标签带回实验室。该水样用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鉴定,通常成为浮游植物定性水样。

2.1.4浮游植物定量样品采集该水样的采集是用球阀采水器采水,转移到1 L聚乙烯标本瓶中,按水样体积加1%~1.5%的鲁哥氏液固定,写好标有采样地点、日期、点号、时间的标签带回实验室。该水样用于浮游植物现存量与生物量分析,通常称为浮游植物定量水样。

2.2试验方法

2.2.1取样经度119°37.147′、纬度39°48?256′,气温27 ℃,水温25.5 ℃,透明度129 cm ,水深平均13 m 采集三层水样,即表层0.5 m、中层6.5 m、底层12.5 m水样。

2.2.2室内分析方法工具:光学显微镜,0.1 mL定量吸管,0.1 mL计数框,台微尺,目微尺,普通吸管,载玻片,盖玻片等;浮游植物定性分析:对每一个浮游植物样品进行种类鉴定并记录;浮游植物定量分析:采用视野计数法:将静止48 h以上,浓缩后的浮游植物定量水样用0.1 mL的计数框在高倍镜下计数并记录。

3结果与讨论

1升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N)可用下列公式计算:N=K×Pn ,式中:K是个常数,如果计数框、显微镜固定不变,Fs、V、U也固定不变,公式(Cs×V)/(Fs×Fn×U) 用常数K代替,式中:

Cs——计数框的面积(mm2)

Fs——显微镜的视野面积(mm2)

Fn——计数的视野数

V——1 L水样浓缩后的体积(ml)

U——计数框的体积(ml)

Pn——计数出的浮游植物个数

由表1、表2可知:浮游植物中卵形隐藻、普通小球藻、端尖曲周藻为优势种。由表3、表4可知: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766 837.5个/L,生物量为7.674 951 mg/L,硅藻门的平均密度最大,以浮游植物生物量评价水域环境[2]。

由表5可知:浮游生物量为富营养型水质[3]。

4发展建议

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我们要采取措施对它进行保护,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主要的方法有: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上一篇: 安全培训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 公司文化战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