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8: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审计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其次,金融衍生交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金融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成为深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审计的瓶颈。
最后,不完全信息博弈对金融审计构成了困境,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与被审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还表现在审计人员与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畅通。
首先,把握重点,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重点风险业务产品的审计。
金融创新的风险重点主要集中于金融衍生产品,审计前必须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了解。一是了解创新产品的种类和业务量,看是否将金融衍生业务交易演化成主业;二是了解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设计、试点推广、操作流程、风险环节及其内控制度,看是否能保证金融创新业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充分准备,加强与被审计金融机构的有效沟通,确保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
审计前,审计人员必须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甚或是实地跟班学习,就某些关键性问题与被审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与观摩,以掌握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如信托、理财、保理等)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环节等方面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金融、法律等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产品一般会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审计。
再次,多方协助,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的有效沟通,以求监管信息及时共享。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近年来,金融业贪污案件频发,其中不乏千万元以上大案。为了最大限度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各金融监管主体有必要加大金融业贪污审计力度,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有必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这是与金融业贪污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职业怀疑态度的定义
SASNO.99(美国舞弊审计准则)认为:“职业怀疑主义”精神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应克服自身对于客户的信任和以往跟该客户的合作经验的依赖,以怀疑的态度完成整个审计过程。
IA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的ISA240(国际舞弊审计准则)认为:职业怀疑态度是指:要有质疑的态度及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价。职业怀疑态度要求不断质疑所获得的信息及审计证据是否表明会存在舞弊性重大错报。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职业怀疑态度是指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对客户及其所提供信息均保持必要质疑的思想状态。这里的审计主体不仅包括注册会计师,还包括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一切具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
二、职业怀疑态度对金融业贪污审计的重要性
(一)金融业贪污的特点
1.贪污主体的特点
一是管理层贪污情况严重,这因为他们更易于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二是贪污者往往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金融业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等;三是贪污案件往往牵涉到多人串通,既包括金融单位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串通,亦包括金融单位内部各层次人员的串通。
2.贪污手段的特点
为了隐瞒贪污行为,贪污手段通常比较高明,常见手段如下:
一是截留存款不入账。例如:2003年5月间,陈荣品利用其在某银行营业所任出纳职便,先后三次将桃源信用社存入的现金16万元不交单位入账,仅将交款单的第一联出具给信用社抵账,第二联则隐匿销毁,从而将存款占为己有。三是虚构贷款并予以侵吞。例如:彭伟智在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第三营业部个人理财部主任期间,于2001年初至2003年9月,利用职务之便,采取编造假身份证、假房产证、假抵押登记、假二手楼按揭资料等手段,从农行套取4000多万元银行贷款,转入私人账户占为己有。
四是虚构客户取款并冒名领取。例如:华融公司业务员宋丈艾对本单位领导谎称某客户要取款,骗取领导同意后,利用其掌握的两张空白委托付款凭证,从华融公司财务领取共计2800万元的转账支票三张,并将该支票私自以客户的名义存入其他银行,后其私刻了该客户的财务章、人名章,分五次将2800万元骗出,全部转入其个人公司的股票账户内。
3.贪污风险因素的特点
贪污风险因素是指易于诱发贪污的因素,根据舞弊三角理论,贪污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即动机或压力、机会、态度或借口。动机或压力即贪污者的行为动机,机会即贪污行为能够得以实施并被隐瞒的可能性,态度或借口即适当的贪污理由。这三个因素只要存在一种,就会存在贪污的可能性。贪污风险因素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贪污动机或压力多样化
一是经济方面的动机或压力。主要包括:单位不景气,员工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过低;家庭负担过重,员工收入无法弥补;员工有不良嗜好,例如赌博、包养情人、挥霍成性、与人攀比等;员工负有较多个人债务,无法偿还;挪用公款后无法全部归还,唯恐追究责任,遂携带余款潜逃;个人经营资金短缺,或证券投资失败,遂设法损公肥私。
二是心理方面的动机或压力。主要包括:唯恐领导层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员工虽然明知领导层贪污,但不得不予以配合;亲友品行恶劣,例如亲友以断绝关系、自杀等手段逼迫员工贪污。
我国的内部审计开始较晚,但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内部审计企业不断增加重视程度。EPR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给传统的审计方式带来了新挑战,也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从这些主观、客观、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中可以看出,以往的内部审计方式需要改变。这时持续审计就被提出来了,美国的SOX法案给持续审计的使用和推广提供重要依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在准则方面在不断完善,持续审计在准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持续审计是审计方法创新的结果,是为了满足现在的诸多需求,以后持续审计会有较为广泛的推广。
一、持续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持续审计也称为连续审计,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不少国外研究人员站在注册会计师角度对传统审计中的问题做出探讨,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持续审计。当时审计人员对传统审计的期间跨度进行反省,所以这时理解持续审计时只是对期间跨度做出修改,指出对审计资源实施优化配置,把年度财务审计分到各个季度或月份。持续审计所要求的审计环境较高, 如数据处理时要求高度自动化,那时因为科技限制,持续审计还在萌芽时期。科技获得较快发展后,会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和应用,持续审计获得快速发展,企业对它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持续审计有了新的定义,1999年AICPA和CICA联合对持续审计做出定义:持续审计是独立审计人员对委托相关事项和诸多实时或者短时间内的审计报告,对其给出书面认证的一个审计方法,从这个定义中看出,持续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把审计投入到组织运行中的一个实施审计。
(1)持续审计过程有循环性特点。该审计方法要求把审计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企业只要运营,审计工作就会随着这个过程循环下去。持续审计方法中,审计计划、控制和风险评估、审计报告都是连续的。一个期间的审计报告被发出时,下一个期间的审计计划就开始被制定,也就开始在该期间的审计评估。(2)信息及时性。持续审计时审计信息一定要时及时的,传统审计在既定时间内,对所发生事项做出审计,所以信息的实效性很弱,这种信息在企业决策时帮助效果较小。(3)审计程序自动化特点。持续审计在网络环境中运作,需要被审计和审计单位都使用网络,从网络中获取审计证据,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简单说,持续审计的对象是复杂数据,所以它必须有对数据的分析工具。(4)控制风险审计。持续审计有控制风险的特点,重点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具有适时性与有效性。
二、金融服务企业中持续审计的应用措施
现在,经济金融不断向全球化发展,这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持续审计的诞生,在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风险有可传导性特点,对它做出有效防范是银行获得健康发展的必要工作,因为业务复杂性与多样性,金融企业中的创新速度在加快,还受到审计人员的数量与素质限制,银行没有使用持续审计对业务全过程做出审计。但是银行对各种风险的防控不断提高标准与要求,信息技术可以支撑持续审计的应用,所以需要创建有利条件来促进持续审计在银行中进行内部审计时的运用。
在审计思维与理念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个是积极引进别的学科中有价值经验与思维模式,摒弃单一审计的思维模式,参考相关知识,用全方位知识结构建立先进和实用的审计管理系统,要处理到位审计中不同的问题和矛盾,选择科学方法来提升审计人员准确观察、发现、分析与对问题进行综合解决的能力善于选用发散、聚合、横向、逆向和系统等思维方法来处理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问题。二是形成全程控制观念。从全员和全程开始,通过对审计过程控制,对不同风险做出分析、识别、计量评估与监控,有效改进与完善对风险的规避措施,加大对其控制能力,避免风险的发生;积极促进把项目审计作为主体对各项业务实施持续控制和过程控制的转变。由以往的单独审计转换成审计和服务并重,把时点审计转换成时点和过程审计置于同等地位,把以现场审计作为主体转换成现场审计和全程审计置于同等地位,把个案审计转换成全行系统性和全局性审计。
根据全面管理要求把持续审计做到位。一个是在持续审计中,要把全面“范围、流程与人员参与”做出系统和动态控制要求和持续审计及时与全面等要求密切联系起来,对审计所有业务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查准、查深和查透。二是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办事持续审计中程序合法与行为规范的基础是不但要遵守审计有关法律与规章,还要结合国家及其监管部门、其他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三是有效加大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借鉴其他金融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办法与要求,增强所有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审计工作,降低随意性,做到审计规范,取证扎实,交换意见时要求客观全面和在审计处理过程中实事求是。
改变工作方式,创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且事后审计的监控持续审计模式,使其存在于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要改变现在银行中偏重事后审计和按照项目审计的问题,必须把审计中心从以往的事后审计转变成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方面来,通过持续审计创建关于事前预防与事中监督及事后审计融合起来的全程和持续审计内部模式。在工作中对于银行中重要的经营决策和其管理情况做出事前审计,还要监督和评价对于经营管理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及时性,做好信息反馈并防止失误。
健全适合持续审计要求要求信息系统。持续审计的开展需要完整信息系统的支持,它应该含有信息的收集系统、分析系统和反馈系统等,且可靠的信息系统还应该达到有效性、安全性、完整性与可维护性等原则。要建立和完善持续审计的标准库,使其成为审计系统在审计分析过程中的参照物,对审计报告真实性有重要影响。
三、总结
持续审计是一种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科学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较快,信息传递时安全性和及时性获得提高,企业中的会计软件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新,企业进入了会计电算化时代,所以传统审计开始向计算机审计改变。计算机审计把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了一起,给持续审计提供坚实的基础。接着是ERP时代,把企业完全放在信息化管理中,ERP的应用推动持续审计被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萍.持续审计-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D].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于晓静.基于内部审计的持续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济南
市:山东财经大学,2012.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规避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运作得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基础工具的风险。但衍生金融工具也存在风险,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风险。更重要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性,交易时只需交付少量保证金即可签订大额合约成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一旦运作不当,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态性是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与传统的即期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为将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即其时间属性是未来的。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的价格将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
3、表外反映性。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有些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只能作为表外项目列示,这就给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与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及程序
一般审计目标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也不例外,如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的存在状况,其归属权,增减变动和收益记录,计价依据,年末余额,披露情况等。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审计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其他项目的审计程序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所面对的有所不同。现就典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所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就要对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作一初步评价。一个健全、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结构至少应包括:(1)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一般说来,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2)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3)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4)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5)由内部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期审计。(6)经常以至视需要随时核对保证金的收付及金额,并指派特定人员监控保证金的收取。
审计计划阶段了解内部控制结构的程序主要有:询问被审计单位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的人员;查阅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观察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穿行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内部审计,考虑是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来协助工作。
(二)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如果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减少实质性测试,就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典型的符合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检查交易执行情况与规定政策的一致性;检查交易的单据和记录是否完整,审计人员可抽取样本函证交易对方,详细核对交易细节,对交易情况进行判断;检查所采用的计价模型;检查企业通过抵押、担保等减少信用风险的政策和措施;检查用于核准交易伙伴的程序,用于监控交易伙伴信用等级的程序。
(三)实质性测试。
由于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和高度风险性,审计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应进行以下的实质性测试:(1)检查衍生金融工具明细帐余额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等。(2)盘点检查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交易单据。(3)验证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年末计价和损益确认的正确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可获取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审查其公允价值是否为交易数乘以市价;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应审查公允价值的估算是否合理、正确。并应审查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记入资产负债表还是作为综合收益。(4)在报表日向交易对方核对在途交易。(5)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在报表上恰当披露。企业除应在报表中反映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交易目的、政策和。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审计考虑。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内在的不确定性、杠杆性及计量上的灵活性,在对其审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利用金融、等其他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因此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仅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以确定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随着国内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银企借贷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加之国内金融市场日益完善,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资金业务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渠道,由此造成商业银行资金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复杂程度急剧增加。资金业务经营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审计增加了较大的审计难度。 资金业务主要指同业间存放和拆借、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流动性管理、利率管理等等。该业务涉及的金融工具有债券、票据、存款证明、通知存款、银行间贷款等。
商业银行通常具有相对较强的内部控制、经济业务量大以及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等特点,审计人员如不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单凭实质性测试根本无法完成银行审计工作,且现代审计主要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也要求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详细测试。因此,商业银行审计应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测试的审计策略,然后对其重要账户、敏感业务、异常事项等重大项目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
一、审核商业银行现金业务
商业银行现金科目核算对象为银行所拥有的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库存现金是银行用来应付客户提现和银行本身的日常经营零星开支的资产,具有金额大、币种多样、核算环节多、内部控制依赖程度高和易于被盗用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高风险审计领域。
(一)现金科目的主要内部控制测试程序。1.获取银行现金管理相关内控文件。重点审核相关内控规范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实地观察柜面现金业务。关注“印、押、证”三分管制度是否得到执行,使用和保管业务印章的人员不得同时保管相关的业务单证;使用和管理密押、压数机的人员不得同时使用或保管相关的印章和单证。柜台人员的名章、操作密码、身份识别卡等应实行个人负责制。现金交易是否得到必要的复核。营业终了是否及时清点尾箱现金,并登记“尾箱库存现金登记簿”;是否与会计部门核签无误后,将现金、实物入库保管。3.实地观察商业银行日常现金调拨业务。关注现金调拨业务中,现金、尾箱交接手续是否完备合规;是否经相关授权人员的批准。4.实地观察商业银行日常金库的管理。关注正副钥匙(密码)保管是否合规;正副钥匙(密码)的使用是否经过适当授权。
(二)现金科目的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1.获取银行的期末现金查库表、现金轧库表、钱箱明细表,查阅查库登记簿,核对是否与期末账面余额一致。2.核对运送中现金是否有接钞行的入账通知。3.选取营业网点样本进行现金的抽盘。如条件允许对银行所有金库进行同时监盘。金库现金监盘时需同时监盘金库内保存的贵金属、其他票据、有价证券和空白票据,并及时同相关表内表外会计记录数据进行核对。
二、审核商业银行同业往来业务
商业银行同业往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办理资金划拨、资金拆借融通、结算等业务而引起的资金账务往来。
(一)商业银行同业往来业务的主要内容。1.同业存放业务。同业存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间为便于日常结算,资金划拨而临时存放于交易对手的类似备付金性质的款项,具有金额大、发生频繁、币种多样、利率灵活性大和交易对手范围固定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较高风险审计领域。主要涉及存放同业款项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等核算科目。2.央行往来业务。央行往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送存或提取现金,缴存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及通过央行汇划款项等。主要涉及核算科目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它具有金额大、币种多样、期限较长、交易对手单一、利率相对固定和政策性较强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中等风险审计领域。3.同业拆借业务。同业拆借业务是指金融机构间的短期资金借贷。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有:拆出资金和拆入资金。具有金额大、拆借时间短、发生频率高、归还期固定、利率相对较低和交易对手范围固定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较高风险审计领域。
当下教育界中颇具争议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是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生本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增强,缺点则是部分教师由此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设计不上心,从而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教育的优点是教师会将授课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惰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会计审计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专业知识内容严谨而繁多,应该将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如果审计课程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会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带来困难,但是一味强调传统教育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发挥作用会影响学生长久学习的质量。
以上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针对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的现状,要提升教师责任感以保证授课质量,从而发挥生本教育的优势;同时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发挥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以便于将大量教学内容系统有序地传授给学生。
2.教学计划的告知
高校课程安排上的特点是非连续性上课,对大学生的授课方式也异于高中生。首先是教材的使用,大学中的教材一般作为参考教材使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整个课堂内容的展开,学生仅凭教材是无法做到全面预习和全面复习的;另外,大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呈现通常有自己的独特安排,因此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其次大学课堂讲课的深入深度低于高中,学生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大量的课后学习是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由高中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模式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审计课程教师在授课之初要对审计课程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告知,与教学联系紧密的高质量的参考书目要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面对大容量的审计教学课堂有充分且有效的预习和准备,进而提升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
例如,对于审计流程这项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将这个流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绘制成流程图表,从图表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内容还涉及到风险导向涉及模式、金融风险的三级评审计划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审计工作阶段性的计划。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效率和相关性。
以上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学计划的公开有利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需要审计课程执教教师在学生选课之前,或者开课之后,尽快把自己的教学体系清晰地告知学生以便于师生课堂的更有效交流。
3.教学内容的补充
审计课程是会计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审计工作是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核查的具体工作。经济体系的变化给金融领域的工作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金融界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探索中,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随之更新。
审计课程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将金融界审计工作的时事与学生分享,分析审计工作的现有状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前瞻性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工作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对学生学习联系工作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时向当前的职业环境靠拢。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是对教材编撰发行流程过长影响学生学习时效性的一种弥补。
以上审计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金融时事参与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益,对当下审计案例的分析对教材更新周期相对较长现象能够很好地进行补充,对学生围绕审计课程相关领域知识的扩充更加明确。
二、会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明确审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为了当下审计课程的教学开展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龄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要对审计课程执教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培训,组织教师进集体教学研讨,结合审计专业的特点融合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审计课程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计划明确师生共同研究和学习
对大学入学学生进行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明确大学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普及大学课堂授课的方法和特点。授课教师将教学计划清晰而明确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自己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要审计教师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联系到课程主体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学习,克服工作惰性,迎接审计课程与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相关联的教学现实。
3.结合金融时事补充教学内容
结合当下金融时事,对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也了解最新的审计工作法律法规,进而让学生们明确审计工作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且了解违背职业道德的严重后果。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审计教师对时事热点和审计案例进行涉猎和深入剖析,将专业课程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教学内容融进案例中,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从会计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成果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改革是审计工作服务基于现代社会金融管理趋势的需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会计审计领域工作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下学生的学龄性格特征。因此,会计审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要进行且要持续根据世界金融和我国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从而使得会计审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发挥出实效性的审计功能。该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是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要以敏锐的视角和快速的行动力以及科学的预见性,对审计课程的改革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以适应学生工作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利.基于国际经验下的中国高校本科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刘克涛.财经类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24).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及特征
1、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数量庞大,又正处于发展中,因此,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并非易事。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它是由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金融契约或商业合同,其价值由基础资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
最初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某种实物商品为基础资产。后来,除了以这些初级产品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在继续交易之外,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被用作衍生品交易的基础资产,而且一跃占据了衍生工具市场的主要份额。如今,金融衍生工具转变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众多银行、公司管理人普遍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调节风险水平、进行资本配置及调整投资组合。
2、不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及比较分析
衍生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远期承诺,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互换;二是或有债权,如期权;三是资产支持证券,如CMOs、CLOs、CBOs;四是混合证券,如可转换证券、指数连动债券。其中经常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这些衍生工具各有特点。为了更好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审计,有必要对其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表1归纳了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对比。
二、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特殊性及风险点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特殊性
(1)从审计方法来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表外性和虚拟性,使得对其审计时要运用一些比较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一是符合性测试程序。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必须进行符合性测试,如判断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价值的测定方法是否合理,评价风险管理制度的整体质量和风险管理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充分、公允等。二是分析性复核。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通过对金融与非金融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合理性与公允性。三是利用好专家意见。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发现有疑虑的地方,都应当及时向专家咨询。
(2)从审计报告来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在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做特殊的处理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对单位衍生金融工具及风险的审计结论披露得越充分、合理,其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就越小。
2、金融衍生工具审计关注的风险点
金融衍生产品在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在将来某一时刻履行或完成。这种衍生品交易的时间差会涉及很多风险,需要引起金融机构经营者的注意,同时这些风险也是审计的着眼点。一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对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波动预期的失误,导致价格反向变动带来损失的风险。二是信用风险,即在衍生品交易中,交易对手到期可能违约造成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指因流程缺陷、无效的技术、不完善的报告及业务中断事件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四是流动性风险,指手头有头寸,但在市场上找不到对冲工具的风险。五是内控风险,即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设计的缺失、执行的失效所带来的经营上的风险。六是法律风险,即由于交易对手不赔偿损失,转而采取诉讼的可能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面临的难题
(1)衍生工具审计的依据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多样性和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难度非常大,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均遇到了难题。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没有依据,使得整个实务工作难以规范发展,也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涉及到法律、金融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而且其发展也日新月异,审计人员很难把握,这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的审计。虽然审计人员可就其不清楚的问题向专家咨询,但是审计人员并不能过度依赖于专家的意见,还要对专家意见的可信性作出判断。此外,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也在发展,这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3)审计程序的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并且其创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对场外的非标准化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融专家可以就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以满足客户充分保值避险的需要。对在交易所(场内)上市挂牌的标准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合约,也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细分化的衍生工具品种。但这种工具创新的速度之快,给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2、对策建议
(1)宏观方面。一是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认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准则,逐步把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栏目进行核算,或者另附一张专门报表,以利于企业全面系统地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时间、交割期限、种类和保证金的收付等,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全面把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动态信息变化,从而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二是加强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政策法规建设。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对其具体的管理制度也应该规范和一致。但是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规范发展,而且由于交易制度的问题,大量违规事件令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在推出两年多后不得不停业整顿。因此,国家应该加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规的建设,以保证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有序进行,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2)内部控制方面。一是改善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以适应各种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虚拟性、高杠杆性使得审计人员的一个小小疏忽就会对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从事的业务,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多了解被审计部门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以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强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内部控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要,对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单位就更加重要。在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单位中,内部控制稍有疏漏,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也可能会使单位在短时间内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至关重要。
三是加强对往来收入、费用等科目的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巨额投资收益加以关注,通过对巨额投资的审计,可得到被审计单位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损益的处理,辅助账簿或其他登记簿的设置及记录等,以便与金融衍生工具中的明细表进行核对,查漏补缺。在对费用科目的审计中,加强对金融机构专业咨询费的分析。这种专业咨询费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终用户是费用,对于交易商而言则是咨询费收入,除科目不同以外,其他方面对审计程序无实质性影响。
风险导向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在充分了解并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之后,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和分析,将主要的审计资源投入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并根据风险因素、严重程度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案,对于风险较高的领域,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质性测试,最大程度地降低剩余风险。“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是风险导向审计指导思想的基础所在。除了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检查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价,还要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存在造假舞弊现象、是否始终保持职业精神,进一步扩大审计视野,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包含在内,将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与风险评估联系在一起。
此外,它还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优点十分突出,除了可以为重大错报的风险提供更加有效的评估、降低审计风险之外,还可以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进而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在实施审计方案时,审计人员应该从企业的经营风险入手,通过风险源判断企业的控制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评估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会影响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性质,而实质性测试能提高审计人员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总而言之,比起传统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更加完善,它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
1.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环境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从企业内部入手,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依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技术的高低,而且产品的运作环节比传统企业更加复杂。从企业外部入手,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会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大起大落。不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不够稳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P2P网贷是其中的典型,截至2015年9月底,已经有超过1000家平台的P2P网贷出现了问题,平台总数量为3448家,也就是说,每三家网贷平台,就有一家网贷平台是有问题的。
2.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技术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行离不开信息系统,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各方面都融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包括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运营流程以及财务系统等等,相比起人工,信息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高度依赖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信息技术风险,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安全风险。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传递速度极快,而且永不停歇。在信息安全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其影响也比较广泛。按照具体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是由信息系统遭到病毒入侵或信息泄密造成的。为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互联网金融企业都会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其形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旦遭到黑客攻击,信息被泄露,企业和客户都会遭受到巨大损失。二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或员工很多时候会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说很多虚假平台会一些投资产品,这些产品从表面上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很多客户经受不住诱惑就会购买这些理财产品,这些平台就会在这个过程中盗取客户信息或资金。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投资客户引起的操作不当,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造成不利影响。三是法律监管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未形成系统的监管制度,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主体也不够明确。央行于2015年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在框架上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了一定指导,但这些指导都不够具体,针对不同的模式监管作用不够明显。不少居心不良、缺乏职业道德的经营商就会利用监管政策中的漏洞,作假财务报表,进而造成较大的错报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1.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互联网金融的审计风险与传统的手工审计存在很大区别,其特点比较突出:隐蔽性较好、破坏性较大、可控性较差。为了制定出更加适应风险的审计测试程序,审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2.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互联网金融涉及到多个学科,包括数理统计、金融、计算机以及管理等等,具有知识更替迅速、技术革新快等特点,因此,审计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一般都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审计业务的实际需求。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审计,互联网金融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面,使用更加先进有效的审计方法。另外,还要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和经营模式具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由于知识更新快等原因,目前审计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实际需求。此外,部分互联网金融审计准则的不完善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掌握审计依据,进而带来了检查风险。
三、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控制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所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
为了充分提高审计效果,审计人员应将询问观察等多种辅助审计方法利用起来,这样就会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所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显得更加有效,其风险控制系y的有效性也能充分体现出来,此外还能进一步评价员工的操作水平以及企业的薄弱环节等。审计人员应将企业内部的审计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价资料减少自身的工作量。
(二)建立以现代风险为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程序
在审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自身所具有的风险意识需要处于较高水平。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重点关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通过对风险原因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测试程序。具体来说,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资料后,审计人员应将企业与行业的整体经济政策环境联系起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审计风险因素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初步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试测试程序,获取相关审计证据,最终完成制定好的审计测试程序。此外,对于那些风险较高的领域,审计人员需要重点展开测试程序,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突出审计效果。
(三)健全互联网金融体系,完善监管细则和法律
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较为完善和严格,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得不够充分,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监管制度也不够完善。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者会利用监管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模糊牟利。因此,政府机关要加强督促有关监管部门制定出详细的监管准则,在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的基础上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加强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心。行业自律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非常重要,所以针对不同模式的行业规范应尽快制定出来。在互联网金融审计方面,立法机构要尽快制定并完善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审计标准,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进而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四)提高互联网金融审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层面的教育和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使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做到清正廉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能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真实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2.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加强审计员工的互联网金融审计能力,丰富他们的数理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打造出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审计队伍。培训内容应紧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特征,着力于提升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意识,提高审计人员掌握和运用政策法规的能力,以适应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3.积极开展审计人员岗位实习培训,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得审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各类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有效控制和减少违规违章操作。坚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到具体业务部门进行短期强化业务培训,使所有审计人员对人民银行各重要岗位上的相关业务及涉及的业务风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金融审计包括对国家中央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及控股的商业银行、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是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它既具有金融监管的部分职能,又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综合性,能够以独特的视角,为国有金融资产所有者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为宏观决策服务。
一、金融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伴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审计重点的逐步变化,金融审计紧紧围绕“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的总体目标,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金融案件,在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维护金融安全,完善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充分证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 是金融危机中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多年来所积聚的风险日渐显露,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给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深重危害。在当前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更应该重视金融审计,发挥其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国金融审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业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审计所依赖的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这就要求金融审计工作也要不断创新和深化。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为宏观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是从事金融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金融监管严重缺位。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监管机构主要是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近年来,虽然监管力度大大加强,但各部门法律责任不具体,监管职能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作,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一行三会”既有自身的业务又要负责监管,既具有规则制定权、执行权又有监督权,势难做到监管到位而不越位。
2、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空缺。目前,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对象是金融企业,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较少。近年来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某些问题,虽然表现在金融机构,根源却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等方面。
3、对非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审计不力。。目前国家审计的对象基本局限在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管理水平低下、潜在风险比各大银行更为严重的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之类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却很少过问,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也不太理想。
4、审计技术、方法与手段落后。由于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不断创新、会计作弊手段呈现出的高科技化、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等原因,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审计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没有科学的审计标准和程序,计算机运用程度和深度不够,审计方法缺乏创新,对创新业务审计缺乏有效手段等等。。
5、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一是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以内部审计为例,目前中国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的1%,而在国外这一比例是5%。二是金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金融业务不断出现,金融活动方式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金融行业的政策、法规与业务知识不断更新。但是,我国金融审计人员多数仍只凭经验办事,缺乏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
三、进一步发挥金融审计作用的建议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审计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危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应科学地分析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形势,认真思考金融审计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深化金融审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消除金融风险,发挥好金融审计的职能作用:
1、围绕防范金融风险,树立全新监督理念。金融审计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以便在防范金融风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一,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有效揭示金融风险;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燃,提高监督效能;第三,要实现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这更多地依赖于内部与外部条件的根本改善。
2、整合监管机构职责,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将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重新整合:由央行、证监会、保监会和财政部负责制订规则,审计机关依法对规则的制订、实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另外,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再监督是金融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应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发现国家及其金融监管机构在体制、国家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使金融审计更好地为金融监管服务,这是新形势下金融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3、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深化金融审计工作。在审计目标上,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管理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审计对象上,在继续加大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审计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资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深化对人民银行财务收支和银监会等监管机关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在继续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真实性、业务合规性和制度有效性开展审计的基础上,围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围绕把握总体财务状况,围绕促进监管机关履行职责,进一步深化金融审计内容。此外,要紧紧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审计手段、改进审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