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9: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时间管理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顺利按期完工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建筑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建筑企业只有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管理的内涵
1、概念
一项建筑工程包含的环节很多,具体主要有项目立项,项目设计,项目审查,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以及项目资料归档管理等,这些环节紧密相扣,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所说的建筑施工管理,指的是一种以实现各项施工工作标准化为核心,以推进工程安全施工为工作重点,以最大限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为最终目的,以营造一个标准化,文明化的施工环境的系统性工程。
2、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规模较大、单项工程较多的建筑工程而言,应当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由于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的制约因素诸多,各参建方的工程管理重点不同,所以必须处理好业主方、监理方、承包方、分包方、设计方、勘探方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在项目经理任用上,需要企业在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选聘,确保项目经理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做到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处理好各项管理工作。
二、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述
1、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工程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对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其管理内容相对较多,相互之间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缺少施工前的详细考察。相关管理部门在施工之前总是忽视工程实际的管理内容,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到所需要管理的专业有哪些,也就导致了在问题出现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第二,施工工艺和材料的管理存在问题。由于现代人对建筑物的创新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对相关系统和管道施工工艺要求较高,管理难度也就相对增加。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了建筑施工材料的增加,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没有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而使用,出现了材料使用混乱现象。
2、安全施工意识低
作为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贯穿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始终。然而在很多建筑施工中,多数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仅如此,就连施工管理人员也忽视安全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施工对所有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企业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广大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且也一再被强调,但是依然有很多施工安全问题发生。
3、工程施工过程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建筑工程在施工时涉及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材料种类繁多、设备复杂,因此要想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统一、有序管理很难。因为实际的施工现场很难做到监管到每个人员,而往往因为一个施工工人的不当操作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涉及到的材料种类、质量层级都不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错,难以做到精准管理。
三、如何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1、搞好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它贯穿于建筑生产的整个过程,只有各个部门落实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由于在第一线施工的大多为农民工,而他们流动性大,自我安全意识差等特点,例如,某工程中,施工人员在9层的的厨房间施工楼面用推斗车运送水泥砂浆时,私自将阳台防护栏拆除,导致其中一名施工人员在推斗车时不慎从楼面坠落到首层室外采光井上,被采光井竖向的两根钢筋穿过身体的胸部侧面和右脚踝处,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要督促其在生产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要把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建筑工程的领导层要亲自抓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生产能够有效进行。对施工现场的地貌,地形,地物进行勘察,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预防和宣传工作,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安全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各个部门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把潜在的危险和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加大技术方面的创新
施工单位为了提高竞争力也要进行技术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单位要想实现其最终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技术方面额创新工作。技术上的管理创新,需要借助于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工艺,这样才能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分析市场的产品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再做好工艺及技术方面的确定,实现建筑工程根技术的自主研发或者引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较大的利益,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来做好市场的占领工作。技术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用激励机制鼓励内部施工技术创新,把先进的施工经验同现代的施工要求相结合,寻找到有效的施工技术,这种内部创新的方式有利于工程技术的直接使用。另一种是积极从外部引进先进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并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实行技术联盟,在施工中还要把先进的技术与施工中工程项目的实际特征相结合,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适应性,这样就能够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施工技术体系。
3、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
对于工程的施工来说,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现场管理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没有好的工程质量,便没有良好的施工企业,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要强化从上到下的质量意识,首先,应树立恰当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管理结构,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并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强化,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化施工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第三,通过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建立奖惩制度等方法,对施工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进行加强,并提高质量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严把质量工程关,并针对施工过程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比如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企业需要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充分检查,杜绝不合格的施工原材料进行施工现场当中,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4、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的全程监控
所谓对工程进行预防控制是指要在工程进行之前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工程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想,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使用的原材料、施工人员的调配及施工设备的安排等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施工按时保质的完成。工程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施工的结束,对建筑进行复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当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时必须解决,不能将不合格的产品交付使用,从而造成后续的安全事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加强对施工管理方法的探索对提高管理效益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邹卫华.探讨建筑施工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183-184.
在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中,实验室的管理就是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有利作用,以最低的消耗,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佳的效果和状态[1]。规范的、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能有效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工低效、交叉管理等造成的延时以及不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带来的过程消耗,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因规划不足和预期评估不足带来的无效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设计和构建合理的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的实验室管理者和实验室人员都开始对这一问题做出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1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特点
1.1多头管理,多方需求,多方使用,多面功能
高校实验室从最初的前苏联模式校-院-专业-实验室四级管理模式[2]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规律的需求演变为现在普遍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的集中式模式。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扩大化,交叉学科的增加,交叉领域的深入发展,高校实验室承担的职责和服务功能越来越复杂,从单一的教学科研辅助逐渐发展为兼具独立的教学科研功能和成为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因此,无论从使用对象还是由需求决定的服务功能上呈现多面化,也因此决定了责任管理上的非单一性和使用对象的复杂化,管理上涉及国有资产处、教务处、专业院系、实验教学中心等,使用对象涉及各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师、科研教师、学生社团、科研团队,甚至还有社会考试人员,这种错综复杂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决定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只有采用规范的工程化流程和成熟的管理方法才有可能共同协调和管理好高校实验室,保证实验室的工作和投入最大效能的发挥作用。
1.2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绩效,重应对轻规划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后,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无论从经费投入、体制模式、精尖设备还是实验人员人才引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技术管理轻经济管理的情况,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低,人才培养效益发挥不充分[4]。我们在近十年的实验室工作中也发现无论从仪器设备的采购、实验课程的设计、还是服务功能的规划上普遍存在着绩效评估不足、忙于应对而不是从容规划,在文献[5]中也提到实验室工作中常常无法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平衡,评价的导向结果与预定目标的初衷存在差距。
1.3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不足,发展不足,管理不足
高校实验室长期以来从观念上、体制上、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考核机制的偏差和待遇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然而,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6],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的不足一定会影响到教学科研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应用科学和实践能力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的不足制约着高校科研能力向实践能力和生产力转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实验室功能多样化、管理复杂化、规划的前瞻性和完备性等问题的合理解决都要求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积极思考兼具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实验技术队伍来支持。
2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
软件工程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以达到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7]。这门科学融合了多种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能有效解决多方参与、多方协作、实现多种功能以及控制规模增长带来的风险,保障管理活动朝着预期的结果发展。借鉴软件工程的思想与方法,我们提出一种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期望能促进目前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所面临问题的有效解决。
2.1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体系
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设计它包含三个系统:对象、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和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对象包括管理部门和各类各级实验室,随着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对象也将逐渐庞大和复杂化;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是一个工程化的、规范的、责任清晰的管理过程,它服务于对象但是要使用信息系统的支撑;信息系统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的专用于高校实验室的数据系统,其中模板库是在这个管理过程中成熟的数据和经验的总结,借鉴了软件工程中的复用概念建立起来的专属于实验室工作的复用形式。
2.2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
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是借鉴软件工程方法中的项目管理思想和软件开发过程而设计的,这个绩效管理过程包含六个部分,分别是教研需求、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绩效考核和管理维护。因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有效服务于教研,因此,教研需求的说明直接决定了建设的规划和最终服务的效果,提交规范的,详细的需求文档是第一部分的规范化的结果。可行性研究是由专家组和实验组共同进行讨论研究,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这就是涉及到两个不同领域的人员的合作,在这个部分两组专家人员需要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好建设的可行性,包含需求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了专业发展的前沿性,规划的前瞻性,以及建设场所和经费的投入是否可满足,风险是否可控等。规划设计部分由可行性研究的结果交由设计组、实验组领域的人员再做详细设计,模板库是从高校实验室模板库中抽取成熟的建设模板,这些模板中提供电路设计、占位面积、通风设计、废弃物的处理设计、能耗数据以及效能比等,使得实验室的设计建设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复用和改进的基础。建设实施部分由实验组、设计组和施工组三个领域人员共同合作,规划设计部分的结果和图纸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实施,实施过程由三个领域的人员协作跟踪,有效的保证了实施的质量。绩效考核部分将根据投入使用后的周期使用数据,按照绩效指标进行周期性的考核,将从效能角度和服务角度来进行考核,既要保证功能上满足教研需求,又要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管理维护部分是在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对实验室的更新、维护,有了前期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管理维护工作量将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根据需求的微调来做好相应的改善。这个规范的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将使得目前实验室建设中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每一部分的参与者,责任人和提交结果具体明晰,有效的控制了建设中由于无规划、无前瞻性带来的无效投入。
2.3建立高校实验室复用模板
我国高校的许多专业和基础课程设置是相近或者相同的,每个学校在根据这些实验课程要求所建立的实验室结构、配置等也相差无几,但是这样一个重复率极高的建设,在建设中和使用中的宝贵数据和经验却没有很好的得到保存和复用,每个学校自己在建立这些实验室的时候几乎又完全是从零起步,没有有效的能耗、布局、规划等经验数据可以借鉴,而软件工程中已经提出了“复用”的概念和成熟地建立了各种“复用”形式,我们借鉴这种“复用”的方法,可以构建高校实验室模板库,如:“仿真实验室模板”“计算机实验室模板”“电工电路实验室模板”等,逐渐建立起便于复用的、成熟的、有性能数据、绩效数据支撑的实验室模板库。
3高校实验室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绩效还是一种粗放式的评价方法,管理、评价和激励上的“滞后”已成为严重制约实验室综合效益发挥的“瓶颈”[8],将绩效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实验室,就是要从思想观念上摒弃固有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9],在实验室绩效评价方面,许多实验室工作者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经验的分享。文献[10]中提出了构建实验室数据仓库的信息系统方法,文献[11]中提出了基于共享机制下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献[12]提出了评估指标量化管理的模式,这些绩效评价方法都对促进实验室效能的量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借鉴这些绩效评价方法中结合了软件工程中用户体验的思想,在实验室绩效管理体系中分别从效能角度和服务角度两个方面来设计绩效评价。
3.1从效能角度
总体上我们采用记分、权值的方法对实验室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开放共享管理、安全管理、对外服务、科研产出、大创项目等做评分和加权分值,这些方法许多实验室工作者做出了宝贵的经验分享,但是我们从软件工程经济学角度,将会对周期性效能比和能耗比做一个评分,这些数据又要返回指导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并作为经验形成模板数据。
3.2从服务角度
从服务的角度提出对实验室绩效的考核,实验室的绩效关注点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做绩效考核:(1)周期性(一般一学年为一周期)对实验室的功能需求满足度进行评分。通过这一个考核指标有效保证了建设结果和预期目标的不偏离,同时将指导规划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兼顾性。(2)服务对象的感受性数据做统计评分。这一考核指标将促进建设过程的人文关注,包括对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服务的及时处理和改善等都能做出积极的指导,对实验室的后期管理维护也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4结语
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的现状和特点做出分析,利用软件工程方法学解决交叉多面、规模增大问题的思想方法提出了一种高校实验室绩效管理过程,以期采用工程化的规范过程,可复用的数据、经验,需求和最终目标的满足度等方法有效地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效能最大化。以后关于如何制定规范的文档,过程责任认定和估算模型等工作我们还将进一步的做出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骥平,张惠芹,周俊.高校实验室管理效能体系的设计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32):1-3.
[2]孙晓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8):334-338.
[3]李霞.高水平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国际化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6(31):242-245.
[4]常永华.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平台绩效模糊综合模型与案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120-122.
[5]朱卫国.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2):82-83.
[6]许安国,赵艳娥,张家栋.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31):6-8.
[7]青润.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王莉.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23):132-135.
[9]徐洪民.加强资产信息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科学决策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6):109-113.
[10]李成,范晓蓉.高校实验室绩效评价系统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29):166-169.
高层建筑施工建设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层建筑不但能够合理的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条件,有效的缓解了我国居民的住房压力。随着我国建筑工艺的不断提升,高层建筑的高度和施工质量也有所提升,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也暴漏了一定的施工问题,其中,安全施工管理问题尤为需要注意。
一、我国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投资较大、施工流程复杂,施工人员较多,使得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威胁着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有触电事故、高空坠落事故、物体撞击事故、坍塌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出发,分析其中影响因素,才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
(一)施工技术方面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施工技术问题所导致的。由于我国工程施工工作多是由农民工承担,文化水平有限,理解能力有限,相应的施工技术也较为落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工程施工人员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工程施工建设的需求。目前,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大多不会进行岗前培训,施工人员多是无证上岗,作业前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也不到位,致使工程施工人员盲目开展工程施工建设,从而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最终导致相关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施工设备方面问题
为满足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工程施工设备较传统工程施工将更加精密,如塔式起重机、货物施工电梯等设备,运输高度更高、运输能力更大。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能力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设备的使用不规范,使得工程设备所引起的施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施工设备的老化现象也容易造成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只重视工程施工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不重视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工程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施工设备中的故障及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现场勘察工作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建设工作开展之前,应该对工程施工区域环境进行严格勘察和评估,以完善工程施工设计,避免施工环境对工程施工工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施工企业来说,现场勘察工作非常欠缺,为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缩短工程周期,没有进行相关勘察工作并进行盲目的工程施工,使得工程施工人员冒险作业,因此而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最终酿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同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气候和天气进行有效的观察,并根据气候和天气变化对工程施工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目前多数施工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也非常不到位,雷雨天气下依旧进行高空作业,从而导致雷电事故以及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
(四)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工程施工企业缺乏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安全管理人员欠缺,安全管理部门的混乱,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都严重影响到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工程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使得相关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有效的发现,最终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同时,我国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存在非常大的不足,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往往都是由质量管理人员负责,由于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缺乏安全管理经验,使得安全管理人员形同虚设,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无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导致安全管理问题屡见不鲜,安全事故无法预防和解决。
二、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高层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将为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也会为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企业形象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建筑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施工人员安全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解决施工技术方面的安全隐患。在工程施工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带证上岗,针对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进行施工技术指导,并加强对安全知识的宣传,让施工人员懂得如何规范施工行为,懂得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施工技术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施工安全的资金投入,为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头盔、安全绳索等等,并加强安全警示标语的设立,有效保证施工人员安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二)施工设备安全管理
参与高层建筑施工工作的施工设备,需要尤为重视设备的管理工作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由于高层建筑施工高度较高,施工设备的垂直作业高度也相对较高,如果设备工作质量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安全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安全管理人员要规范设备操作流程,要求设备操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正常设备操作技术开展工作,并且要加大监督力度;高层运输设备超载,容易造成施工设备的损坏,给施工设备带来较大工作负担,埋下严重安全隐患。因此,一定要杜绝超载问题的发生,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协同设备维修人员定期开展设备检测和保养工作,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时排除设备运行故障,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良好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是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利保障。施工企业要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制度的建立,规范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记录,并计入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企业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部门和团队建设,将施工安全管理部门独立划分出来,并加强安全管理人才的引入,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升安全管理团队整体素质,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安全管理工作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进度,降低企业经济财产损失,避免施工人员伤亡和施工纠纷,从而确保施工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规范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意识,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勋.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2) .
当代大学生入学后,父母不常伴左右,不像高中那样勤督学业,因此容易放松学习;在校期间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外,自己可以支配许多时间;网络游戏的诱惑使一些意志不坚的同学出现学业危机;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厌烦,对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或目标茫然;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强,独立能力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目前高校班主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班主任,师生年龄相近, 容易沟通,但是工作年限短,实践经验欠缺,有时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工作缺乏计划性、系统性。
第二类:采取“大撒把”策略。班主任在选好班委后,就以自己工作很忙为理由,很少在班上出现。
第三类:“保姆型”班主任。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班上任何事情大小,他都亲自出马,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整个班在他的带领下,在学校的任何集体活动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几年下来,却发现该班的学生依赖性很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第四类:这类班主任有这样一种认识:高校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学习搞好,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他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几年过去了,发现该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很有个性,学习上均各有所长,综合能力较好,各级统考的前几名、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成功者中均有他们的身影。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评价最高的是第四类,也就是说学生最喜欢能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并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创造出好成绩的班主任。
高校班主任是除了任课教师以外,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学校制定的学生发展规划和任务目标都是由班主任传达和监督,对于学业管理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一股力量。高校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就是把自己和任课教师的育人影响力进行整合,形成合力,进而培育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具体来讲班主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就要跟同学们强调学籍管理、学生手册等学校规章制度,告知学生毕业要求和获得学位要求;以就业需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使同学们早日明确方向,理解大学学习的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教育。
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在明确本专业方向后,就能够基本了解以后的就业出路和发展方向,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有目的的培养自己在软硬件方向的能力,而不是迷迷糊糊荒度四年。
二、实施学业预警
学业预警是一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促使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引导和监控。可实施的方法如下:
第一,在整个学期与任课老师保持积极沟通,实时获取出勤和表现情况,在考试前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防止学业继续下滑。
第二,每学期初,班主任通过教学办获得每位学生上学期的成绩,针对成绩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学业帮扶计划,与学习困难生促膝谈心,分析成绩不及格原因,安排学委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一帮一”,纠正心态和方法上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每个学年开始,教学办负责汇总上学年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将学生名单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严重程度,与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谈心,找到成绩不及格的关键原因,学校、家庭、本人三方联动,共同帮扶学生走出学业困境,避免累计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最后无法拿到毕业证。
大部分收到过“学业预警”的同学能够在问题的萌芽阶段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早端正学习态度、重新拾起对学业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学业预警的实施,一些同学在班主任的关怀下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班主任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班主任要鼓励、安排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生活。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比赛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增强才干,提高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项目当属参加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兴趣与能力。例如,我班学生参加了“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华北五省市大学生计算机竞赛”、“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天津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竞赛,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查资料、编程序、设计图纸、购买材料、亲手制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业管理是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班主任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自身角色,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班主任应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学风,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成才。当然我们应认识到学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及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共同为班级的学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建筑工程管理原则
1、服务原则。建设工程项目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满足用户对质量的需求。控制好工程的质量,就是要把为用户服务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将其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工种都需要依照前后顺序进行,必须保证自己这道工序的质量。无法满足质量要求的环节,则不可以进入"下道工序",必须令"下道工序"感到满意。
2、坚持用数据说话原则。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数据基础上,必须依靠可以确切反映客观实际的资料与数字,不然就称不上科学管理。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通过数理统计,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对象或工程实体。在大量数据中,找出质量控制的规律,进一步对工程质量的波动状况进行讨论,找出工程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再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加以改进。掌握提高与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以便于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3、质量原则。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密切相关的。做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加工程建设每一方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工程质量的优劣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及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4、预防的原则。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转变过去消极防守与事后检验为积极预防的事先管理。由于好的建筑产品是由好的施工、好的设计所生产的。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提前采取多种手段,将不满足质量要求的因素消除掉,以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常常因为管理上存在为题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成本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程建设偏重于质量问题。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企业往往只注重质量上的管理,对其他工程管理内容意识淡薄,在安全生产、进度控制上管理要求不严格,总是认为质量没有问题就可以,而对于工程建设来说,质量至关重要,同时安全生产和成本控制对施工企业也同样重要。
第二,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由于施工内容多样化,施工企业往往会做分包管理,这样给项目管理带来困难,有时不及时的沟通和各自利益的原因,不能统一协作,彼此相互推脱责任,管理制度分工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窝工、误工等现象。
第三,施工单位工作内容安排不合理。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未对施工的量、施工的次序以及施工的具体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致使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目标不明确,造成工程的重复施工或是施工地点错误,浪费施工人员的人力,降低的工程的建设进度,延误施工工期,加大了施工单位的建设成本。
第四,施工管理中不重视安全管理。安全问题是任何施工现场都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能为施工人员普及安全常识,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安全事故的隐患消除,避免施工过程中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旦在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不仅会让施工单位付出高额的经济代价,更会让施工单位的整体形象严重受损,不利于施工单位的未来发展。
三、如何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优化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上述内容的论述,笔者现给出以下几点可供采取的施工管理优化措施,具体如下:
(一)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管理实施的保障,管理制度应该具体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必须不断的完善包括领导组织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施工进度控制管理制度、工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费用支出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并确保每一项制度的切实可行,严格落实。
(二)优化施工技术管理
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适应时展的潮流,就得提高施工管理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于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技术手段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更新。有条件的组织人员对外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及手段,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摒弃传统的单一模式,综合考虑,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内容要制定具体的的管理措施,提高建筑的施工管理水平,实现智能化管理。
(三)重视材料管理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材料的成分,化学性能,物理性能、技术标准等,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必然是建筑材料的质量,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就不会达到标准,这样将会导致很多安全隐患,最终造成结果就是豆腐渣工程,将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工作,即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力度,而各个管理环节的控制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对于采购人员,一定要聘用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富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员;材料进场环节必须要有专门的人来进行监督,对质量的合格程度给予保证,而且能对材料问题负起责任。在材料的供给方面要做到有所控制,在购进材料前要经过仔细安排,能合理安排所选材料的总数以及不同材料的进场时间,做到不能浪费,也要保证足够使用,同时材料管理人员应当掌握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注意更新购买状态以及选择标准。
(四)明确施工中各施工小组负责的施工区域
想要避免各施工小组在施工过程中重复施工,或是在错误的地点实施施工,就需要在施工前对其施工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及说明。例如技术人员应当在施工现场对某专业的施工场地进行标记,根据技术人员所做的标记,施工单位最终得出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行动的有效性。或者当施工期面临该地区的雨季时,可以在施工场地周边建设排水渠,在施工阶段当做临时排水渠,工程完工后予以适当的修整则可将其作为建筑的排水通道,既避免了重复施工,又做到了施工工作的最大化利用,能更好地保证工程的工期及建设成本。
(五)加强工程现场的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的保障更显得尤为重要,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在上岗前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安全思想意识强化教育,强调生命重于一切的基本理念,在进入现场的时候,一定要佩戴安全帽,特殊工种需要穿安全防护服,如此管制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珍惜,同时也有利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施工期限不被延误,施工企业如果能够将安全管理问题切实地付诸于实践,那么将造福所有的工程人员,包括投资者,承包经营者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等等。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不但可以给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协调了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保证建筑业实现高效的利润。因此,现场管理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把握好施工中的每个环节,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使施工企业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各种危机事件频发。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某些危机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仍有许多危机存在。如何减少危害的发生,使人类生活得更安稳,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面对学生危机事件,如何从法律风险层面进行防范,值得探析。
一、防范前提:理清法律关系
高校和学生之间存在多重法律关系。一重关系,表现为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要特征的行政教育管理关系,第二重关系,体现为以民事法律关系为主要的日常管理关系①。两重关系有明显的区别。区分法律关系,界定事件范畴,是规避法律风险的前提。根据不同法律关系,给予不同方式解决。“不加区别”“行政本位”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如在校期间,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相关的规定。此时,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解决行政法律关系范畴内的问题时,高校有权利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田永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②。而高校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与学生更多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处理此类问题时,高校与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必须尊重学生民事权利,如不得私拆学生信件。
二、防范关键:明确高校在危机事件管理中法律义务
理清法律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高校在管理中规避法律风险的前提,而防范关键在于明确高校在危机事件管理中的法律义务。(一)高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义务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中,行政主体可分为“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两类,高校属于后者[2],其所行使的教育行政权力来自法律、法规授权,集中体现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中。基于上述规定,可将高校作为行政主体的法律义务归纳为:遵守法律、法规。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其行政权限的合法性来源系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越权、违法管理,维护、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依法接受监督。(二)高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义务高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负的法律义务包括法定义务、约定义务。就法定义务而言,高校作为一般的民事主体负有不得侵害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民事权利的义务。此外,高校基于其在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管理职责,还负有一些特定的法定义务。②就约定义务而言,高校与学生在住宿、联网等方面实质上存在着不同的合同关系,学生向学校支付各项费用,学校也应依照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三、防范根本:规范化管理,构建多元化防范体系
(一)构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责任规范体系
实践中,制度不全、责任不明、执行不力是造成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责任体系至关重要。首先,明确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危机事件引发的法律风险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在日常管理中将责任予以分配。将散见于我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法律义务,通过恰当的形式,结合高校实际,予以具体化。并对管理主体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到人,以防主体缺失引发的法律风险。其次,建立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首问责任制”。高校学生管理责任主体,在发现危机事件隐患或法律风险隐患时,应及时向相关责任主体汇报,并积极配合相关隐患的排除工作,做好“防患于未然”。再次,建立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建立对高校内各管理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或怠于履行管理职责行为的监督机制,以及因上述行为而导致高校面临法律风险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时的问责机制,以督促高校内各管理主体依法、依规管理,积极履行职责。
(二)构建安全教育、管理规范体系
首先,通过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28号令相关规定的精神,结合学校具体的实际,制定《学生手册》,明确学校和学生的相关权利、义务、责任,以使发生事故时,管理者有据可依。其次,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安全、责任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理念,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各部门予以配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氛围。再次,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安全检查机制,加强校园设施的管理,确保安全。
(三)构建学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规范
首先,制订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基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提前预案,至关重要。[3]其次,健全事故处理的机构、流程。高校应成立学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当危机事件发生时,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处理流程。诸如,学生伤害事故中,应包括以下环节:接到报告,及时回复,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及时救助,通知学生家长,控制事态发展、安抚当时学生、教育其他学生等。再次,建立危机事件报告、通报制度。危机事件发生后,负责处理部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层层上报。同时,高校向危机事件当事人或社会公众、媒体就危机事件作出解释、说明。保障当事人及公众的知情权。
四、防范补充:建立风险防范的合作与责任分担机制
首先,与学生(监护人)的合作与责任分担机制。高校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采取与学生(监护人)签订自律协议等方法,理顺学校和学生(监护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其次,与保险机构的合作与责任分担机制。高校应鼓励在校学生参加保险,通过风险共担,保护学生合法利益。再次,与餐饮、物业等服务企业的合作与责任分担机制。高校将食堂、宿舍管理交由有经营资质的服务性企业承办,高校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这种将部分管理职能委托行使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风险的转嫁,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完全不负责任,当企业存在过错导致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仍是责任人。
作者:姚慧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发展方向也正在向知识化、科技化进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信息管理的改变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高校管理要紧紧的抓住这次机会。在高校教育逐渐重要的今天,完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突破是高校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把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放在首要地位,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现代管理体系,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可以推动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1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必要性
1.1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逐步进行、逐步深化的过程,要把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到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中。现代的教育思想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在管理上更多地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采用适合高校的管理方法。管理和教育的结合点就是信息化,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校内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层次、更方面的素质均衡发展,实现组织有序、管理完善。开发新型教育管理体系,对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统筹。
1.2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进行扩招已经是近些年来高校的一致选择,扩招带来的专业设置增加、生源素质变化也考验着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在学生增加的同时,对学生的课程、住宿以及其他细节都进行细致的安排。在专业设置增加的同时,给学生进行充分的介绍,保证学生的参与和知情。对传统的硬性管理手段进行变革,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发展。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有制度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是时代性的最好诠释。解决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的不利局面,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加强高校的管理和教学相协调的要求下,高校的信息化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信息化建设上的大投入相比,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 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上进行投入,更要在管理的思维和理念上进行更新。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中年管理者居多,青年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管理者年龄结构的不同反映在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上,就是对信息化认识的不同。有的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在硬件上投入,把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就是信息化,这是一个误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在信息收集实现网格化,在信息管理实现数据化,在反馈上形成及时有效的整体。对信息化的认识仍有待加深,有待管理者的深入思考。
2.2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信息化的保证是要在日常的建设和维护上进行充分的工作,不能因为发展的速度问题,忽视了对信息化的更新。依靠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信息化才能发挥作用。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进行升级意外,还要对信息管理进行加强。一次性的对硬件进行投入,忽视维护和运营是建设力度不足的体现。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体制创新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制度创新要依靠观念的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转变才能引领信息化的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增加,要把真正懂管理的人才引进到管理之中来。对现代化发展要在理念上做出转变,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减少传统思维的影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在教育管理之中大规模进行应用,为高校的发展做好制度保障。
3.2 建立自主研发体系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对第三方的依赖程度很高,第三方负责整体的运营,负责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在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高校的参与程度不够。现代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学校在系统建设上转变以前的职能和作用,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投入其中。不仅要加大投资,更要把学生和老师都纳入到整个体系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方面在创造性上积极发挥,一方面让学校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
3.3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管理者是管理体系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对整个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一手的经验和资料,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具有直接的责任。管理者的能力和对系统的应用熟练程度,关系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关系信息化的有效运行。要对管理者的素质进行考核和培训,保证管理者能够适应新系统和信息化建设。
4 结 语
高等学校的发展要依靠管理的大规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巨大。信息化管理极大地促进高校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提高高校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高校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市场需要大量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同时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高校在推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要及时革新教育观念,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现状
第一,实践教育理念落后。当前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并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这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不能根据行业发展调整自身观念的情况,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培养学生,不仅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产生严重阻碍。第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结合岗位工作内容,依托旅游酒店管理工作模式来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其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内容陈旧、新颖性不足等情况。同时,教师授课主要依托教材,甚少与岗位工作模式结合,造成学生过于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机会,而且知识面狭窄,这对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不利。第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衔接存在问题。这导致了整体教学质量的降低,学生专业能力止步不前。实际上,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和学生大多偏理论而轻实践。学生思维中的理论知识一大把,但进入岗位实践环节,一个个却无能为力,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未来就业。
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合作程度的不断加强,使得国内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从而迫使企业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2007年,我国出台了《企业财务通则》,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和微观进行了有效的体制界定,是我国第一次较为彻底的,按市场经济要求对财务管理体制的重构。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然而,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现代财务观念以及理财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人们对现财观念及理财能力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如何向社会输送具备现代财务观念及理财能力的毕业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做出了思考,谈一些体会。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是一门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现代企业为对象,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财务管理是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以及管理学等财经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该特点决定着该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
二、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侧重点,更多地强调了财务管理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课程与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相关联,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现有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不合理设置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比较强,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于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
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为主。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3.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由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某些财务观念比较抽象,加上有的企业财务问题数据量多,财务函数的计算较为复杂,给学生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的知识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企业的财务运作也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财务管理课程不断吸收纳新的内容、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更新和改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样化教学,强化实践培养教学方法,探索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职业课程的设置标准叫做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通过课程各模块的设置可以真正达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可以整合课程资源,避免重复教育带来的资源浪费。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包括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如下若干模块:(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2)常用财务函数;(3)筹资分析与决策;(4)流动资产管理;(5)收入与利润管理;(6)投资分析与决策;(7)财务报表分析。这些教学模块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的模块化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融入各技能模块中,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
2.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分析财务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经过加工整理,给学生以实际感受,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以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管理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的财务问题作为案例,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做实际工作中角色的扮演,开展分小组的团队合作,通过团队之间的竞争,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始终站在企业的事务层、管理层或者决策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
而且,教师应该选择贴近生活,容易被理解的财务管理案例,充分考虑案例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共同探讨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最优方案。通过自由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和创新性思维。同时,多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3.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常用的办公软件office中的Excel作为通用电子表格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用户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获取各种数据库的信息,这种数据源的多样性增强了其使用的便利性,扩大了它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使用面;同时,它独具特色的数据分析系统、财务函数分析系统和图表分析系统更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最直观、最便捷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核算财务数据,能够高效、准确地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预测和决策。Excel的财务分析功能,使得令学生们十分头痛的财务函数运算困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Excel的图表制作功能还可以将抽象的财务问题转化直观的专业图表。可以说,Excel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财务工作平台。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财务管理电算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还可以改革财务管理课程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尝试将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小结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采用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教学模块、准备案例、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以计算机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模块化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考虑到财经类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大量到企业顶岗实习困难相对比较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很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财经类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摸索出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更佳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就业搭桥、铺路。
参考文献:
[1]刘寅平:浅谈财务管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7
[2]姜德伟:〈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刘 琳: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
(1)大学生社交安全现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实践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被大大强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并不懂得该怎样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缺乏安全意识。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交友过程中发生的恶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小心一点即可,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此事与我无关。
(2)大学生勤工助学安全现状。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中,接近90%的学生都参加过勤工助学,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呈现普遍化、低龄化以及涉及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问题,有一半学生表示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曾有过勤工助学的受骗经历。
(3)大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现状。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安排学生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能型工作,需要用到各种专业工具、设备,由于安全教育不到位、工作尚不熟练等因素,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较弱。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在家庭的保护和关注下成长,在面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在交通、住宿、饮食、消防、诈骗等方面的安全意识较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在社会实践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如,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实习生的身份是在校学生而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所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勤工助学期间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处于一个空缺状态。
(3)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不够。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指导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紧密指导,避免“放羊”的状况发生。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对策
1.社会实践前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堂课,包括安全防范常识、人际交往教育、应急处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针对不同的实践类型,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案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可把社会实践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编制成册,让学生带在身边,随时阅读。
2.社会实践中应该做好过程管理
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制度,做好社会实践中的过程管理。教师从大学生离开学校开始,通过到实践现场检查或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跟踪大学生的实践过程,并要求大学生每天写社会实践日志,这样教师可掌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态,解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3.社会实践应做好安全预案和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