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8: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实践的作用

篇(1)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到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每年组织大一新生参观定远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认识事物思考事情的能力,通过走进社区、深入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参加劳动,服务他人。他们接触社会,在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文明礼貌、提高道德修养,锻炼了组织交流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寒暑假社会实践中,学生到农村种子站,了解当地农民种粮情况,从家庭收入构成、农产品增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到幼儿园支教,帮助儿童学习英语,照顾他们生活,到敬老院做义工等等。

3.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90后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依赖他人,好高骛远;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实际生活经验。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在超市、电子厂、旅行社等勤工俭学,虽然过程辛苦,却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多了解哪些方面存在欠缺,在与同事、顾客等的交往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社会阅历,增加了社会经验,更多的了解社会,获得工作经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对于专业知识和个人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思想准备、专业准备和生活准备。

二、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学院系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性不高

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主体,有些学生觉得参与社会实践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效果;有些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勉强应付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认为实习学生不能创造很大的价值,工作缺乏长期性而拒绝学生去实习;有些企业不能给予安全、劳资方面的保障使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实习。

2.活动组织不规范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学院和系部层面共同组织开展。从学院来看,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指导和宏观统筹安排,对于各类资源整合不够,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作为系部活动,大部分以学生干部牵头,学生自愿参加,缺少对参与者的选拔、培训。同时在活动中,缺乏对参与人员的安全保障等。

3.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通常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单位证明材料,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但是对于社会实践是否真的开展,效果如何仅凭实践报告等材料是无法全面衡量的。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非常重要。

4.活动缺乏创新

一提到集体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就会想到在校内捡垃圾、主题宣传签名活动、帮助整理图书馆书籍等校内活动,中小学支教、慰问敬老院老人等校外活动。活动形式的单一以及内容的不丰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下降。缺乏良好的活动平台以及优秀活动项目的可持续进行,都使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

三、完善社会实践体制,更好发挥育人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层面可以加强与各系部之间的沟通联系,整合活动资源,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对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和安全保障。选拔优秀指导教师,包括专职辅导员、任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等,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能力。

2.整合资源平台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离不开学院和社会的紧密协作,要加强高校间的沟通联系,拓宽就业实践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类型社会实践基地平台,争取企业、社区等各种社会支持。同时也要多发挥社会实践平台的作用,达成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3.健全评价机制

在活动前注重参与者的选拔和培训,活动中要进行指导和监控,活动后要奖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并大力宣传,发挥正能量作用。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成绩作为贫困生认定、发放奖助学金、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重要依据。

4.创新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专业特长,了解社会需求,把社会实践日常化、长期化、多样化。同时把社会实践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多措并举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各类实践活动。

篇(2)

一、社会实践与护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项贯彻教育方针,是全面推进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护理工作,进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指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时心理能力的综合及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情绪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角色意识、协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过程发展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端,而社会实践则是把大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本科生毕业之前,须累计参加至少4周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审视并科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护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认知能力

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病人各项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及指征、行为反应等的观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及变化。这种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通过社会实践,让护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专业角度和实际生活出发,观察社会、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真与假、好与坏、正确地认识他人、分析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够提高认知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在工作中,去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健全护士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士始终处于护患关系的中心,是连接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纽带,职业属性要求护士应具备较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护生接触社会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人群的联系,可以培养护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护生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寻找与社会期望角色的差距,并进行调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年龄、层次、个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异的沟通技巧。护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工作的艰难与成就,能够唤起强烈的内心共鸣,促进自己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护理工作繁忙、多变、琐碎,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个体的意志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过程,在磨炼中的得以实现。坚强的意志虽然与先天的气质有关,但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锻炼,社会实践正好给护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炼机会。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社会实践可以让护生在同服务对象的接触中,在工作的相互联系中,在待人处事过程中,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医科的发展,要求护生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为了信息化时代护理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为护生提供创造的对象,实践中所产生问题,则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动机;另一方面,护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外化,学生在看到自己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社会实践有利于完善护生的角色意识

护生在就业前,社会角色比较单一,而一旦成为护士,就要面临的角色的转变,还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学会体恤各类患者的病痛。如面对儿童患者,要做一名爱护幼儿的长辈;面对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辈;面对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给予其劝导和宽慰的开导者。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从社会的“旁观者”“观察者”变为“参与者”“主人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投入与不同的社会领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使他们从自我狭隘的天地里走向社会体系中,从而能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适应多种角色的转变。其次,护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还不稳定。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情感的体验,性格的养成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护生通过社会实践,将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个体内化的信息接收实践的检验,逐步确立良好的角色意识,理性地确立自己的社会坐标点。

(六)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协作精神

篇(3)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多重手段,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途径之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的总称,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载体,作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暑期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是将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领学生主动接触、了解社会,进而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三下乡”为代表,自1997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以来,各个高等院校陆续开展近二十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全国各地农村建设送来了前沿的、有活力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所学所为所用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书本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塑造了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发展和提高。

篇(4)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主要是因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社会工作与生活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弱,角色转变速度慢,需要再塑的成本太大。这就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社会实践从狭义上讲,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从广义上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往往被称为是第二课堂。

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就业能力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有人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就是普遍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辽宁师范大学的张丽华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5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积极学习、科学分析、时间管理、指导他人、疑难排解和电脑编程;高职高专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安装能力。笔者从事高校就业工作多年,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它包括获得职业的能力和持续从事职业、获得职业提升等方面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就业能力的内容和重要性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的大学生就业都是包分配、专业对口,铁饭碗,就业能力方面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组织服从精神、实干精神。而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学专业不一定就是所从事的专业。就业能力方面更加看重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就业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等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大学生在假期中的实习,教学实践、实验、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有利用课余时间所参加的一切学生活动,包括兼职、社会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如暑期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它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预演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象牙塔里很多的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如何协调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也就决定着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高低。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三、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如两年在国内学习,两年在澳大利亚实习的“中澳班”等,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以致用。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3.学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自主自发地投入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入职前的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种形式。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体验各种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如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参考文献:

[1]余亮,鲁玮.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2010,(1).

[2]仪富强,师韵茗.浅谈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篇(5)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一直是存在多年的问题且无多大的改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传统的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中专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也有些学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积攒一些私房钱。这种不“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了现在的大、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企业不愿意留用刚毕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而愿聘用已经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的劳动者。这也是眼下在家待业的毕业生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所学非社会所需,二是刚毕业的学生大都比较浮躁,无法安心工作,跳槽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必然就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试想一下,企业招来一个应届毕业生,然后培训,刚刚把这样一个生手培养成一个熟练工,他却跳槽了。哪个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冤大头”呢?我认为,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需求不足与工作难找”的难题,一个好的做法就是使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学校和在校生要从思想上认识清楚“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个“充分”的社会实践,学生就不能真正地知道社会上的岗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他应该怎么去做。只有“充分”地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毕业生才能够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心态和身份踏上工作岗位。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里的理论课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个实践的机会学校也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如:汽车专业可以在校外开设一个汽车美容的店面,定期给学生参加汽车美容店面的“工作”的机会,并按“工作”时间的长短给予一定的报酬。“工作”表现突出的要奖励,“工作”表现不突出的甚至是在“工作”期间有不当行为的,应有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让学生在还没有走出校园时就了解了社会上企业的一些做法。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也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应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有了这一个环节,在校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是学校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活动要充分参与。

学校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实践机会。传统的做法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实践自己在学校里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岗位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如果只是这样还很难做到学生的“充分”实践。学生在学习了技能的同时并不能在人事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有多大的进步,同时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也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实践”算不得真正的社会实践,只能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学校暂时转移到了企业或者是公司里。作为学校就应打破传统的做法,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真正地去“工作”,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实践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也不应抱着走过场的心态去完成这样的实践机会;而应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虚心的态度去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企求能从这样的机会中获得将来工作的经验。

篇(6)

一、贫乏的社会实践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普遍呈现出一种困难趋势,从而动摇了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问题有着特殊的根源和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然而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底层,技术含量低。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加上我国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缓慢,使高端就业岗位与毕业大学生人数相比显得不足。[1]上述原因强调的是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属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外因。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今天则将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知名大学,建设国内知名大学,[2]从1999年开始各大专院校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使本身就紧张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扩大规模和抓项目上,招生数量超过了自身的培养能力,在教学环节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则少下功夫。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企业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用人时多希望招聘到马上能上岗的工作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而学生和老师则经常关在校园内,只注重理论而脱离了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3]因此,在我国教育重视理论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采划形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才呈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社会多元化的劳动力需求也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而在校园内一些学生忙碌经商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称之为“实践”,但是此类实践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完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做小生意)起来将牺牲的上课时间不计入成本之内,并且到处宣扬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风的形成,自己也失去了文化优势。这类人在专业要求的岗位上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不喜欢到农村、小城镇等地方就业。因此笔者认为这类人无法就业是因为在学习期间缺乏正确的实践观,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将实践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劳动行为,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特长而无法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实践应严格遵循实践观,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要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论证,形成更高层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进行。最终要在实践中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总结新的认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素质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岗位的佼佼者,使高校教育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有每年一次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暑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农村将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也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比重过大,并且方法单一;其次,教师与学生呈单项传授关系,缺乏双向交流;再次;实践教学少,学生动手能力差。[4]并且将仅有的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阵地局限到农村,限制了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能参加集中实践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而作为集中实践补充的分散实践活动则由于缺乏监督落实机制,使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仍受着传统因素的制约,传统教育观把理性因素理解成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改善人的理解能力。但其共同特征是预设了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分界以及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立场,因此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使人得到完善。关注教育活动改善人的主观因素,并不关注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与社会结构的协调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当前全球互动、价值多元的时代,心里装满了他人的思想与词语,成了理论的“传真机”和“复印机”,但是他们缺少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使“郁闷”、“晕”之类的词在校园内成了流行,成了学生的口头禅。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育模式下,理论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其固有的权威性,成了枯燥的空谈。于是一大部分学生也便开始违背校纪校规,走出课堂去与鲜活的事实接触,与多彩的世界接触,开始了独立的实践。至少他们在实践中觉得自己是探索者,一点点的发现便能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投入实践的同学在享受发现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实践最终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变得盲目起来。

三、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企业正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放在人力的吸引以及人才的开发管理上。然而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总数的万分之三,企业对技术依赖度仅为5%左右,世界上创新型国家一般在70%以下。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我国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5]这一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应用人才和相对较少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当前大学生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就需要实践。现象教育学的专家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是一门经验科学、一门人文科学、一门具有规范性的人文科学。具有实践的目的。”[6]哲学更是深刻地揭示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到,理论本身制造不出面包,也制造不出人们衣食住行所需,更制造不出先进的机器。但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制造出更多更好的面包、机器等。这就要求当前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取得成果。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结,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跟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结合。培养一大批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具有“宽厚、复合、创新”特征的人才。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陈旧做法,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激发其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7]

其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方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加强教师在学生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总结,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所在,大学生的价值正体现在其是知识和文明的代表,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珍惜当前大好时光,充分利用丰厚的师资条件和优越宽松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运用理论武装自己。其次,要深刻认识实践的重要性,要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之余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运用理论提出解决方案,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2][3]殷玉法,顾东明.大学生就业困难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杨俊英.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析,2007(9)。

篇(7)

社会是一个作为生动的大课堂,因为在那里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课本上不能胜举的诸多实际问题,所以,大学校应当在课堂之外,鼓励和发动大学生们走出校园,到社会生活中去,在那里了解生活品读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了解国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清醒认识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清醒的认识到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之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实状况。

让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之中,可以很好地提高他(她)们的思想觉悟。以独生子女为主要成分的大学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由于他(她)们在父母的怀抱中缠绵的时间过长,思想都比较脆弱,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感悟人生的多样性,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从中就会淬炼自身的人生,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让大学生们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让他(她)们积极思考今后的就业方向,不至于在大学毕业后发生无所适从式的情感丢失的问题。在频繁的社会实践后,大学生们就能对市场需求有了正确的判断,对今后自己服务社会的方向目标明确。

2 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力求实效性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当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给时间让大学生自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种是有组织开展的目的性更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鼓励大学生们的自我社会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大学生们到社会中了解民情和社情。比如说,利用每个假期的时间,要求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并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求取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这样的活动应当注意强化剂的作用,以解决学生们应付了事的想法和做法。一个是应当将学生们对假期社情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纳入到对学生们的综合考评当中,并作为获取毕业证书的一个绝对性条件,以此强化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使他(她)们不能糊弄不敢糊弄,让学生们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是一项必修的学业而非在做无用功。另一个是开展性价比高的评定工作,由校方负责组织有权威的学识大家,对大学生们上交的假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进行打分并作出评定,评出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对于被评定为好的等次的,要在全校学生大会中,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对于被评为差等的,要责令加以改正,以此,激励大学生们能够见贤思齐,齐头并进。

在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应当注意做到,一方面活动要有规律性,也就是不能搞脑袋发热、心血来潮式的临时动议,而应当科学规划大学的每个学期,要在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以上的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活动之间要有衔接,要配合课堂教育内容。一方面活动要有主题思想,每一次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认真思考所应当完成的主题思想,这样做会使学生们对问题思考的更加细致到位,会在实践中开启想象思维,从而产生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活动应当具有服务性,也就是促使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也使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对象在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双向丰收双赢的作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素养的关系及意义

(1)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其职业素养的核心。 长期以来,人们广泛讨论高校教师如何提高教育能力等问题。从整体上看,将能力当做一种指标来考察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逐渐达成共识,但由于我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长期得不到关注,在实践促进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上也产生分歧。实际上,如果将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的职业,那么教师职业的核心其实就是实践能力,只有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运用知识与手段在特定教育领域发挥教学价值,在磨砺中提高职业素养。对于高校专业教师而言,扎实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心理品质同样重要。高校教师要想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需要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外在的表现行动,而后者则为有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师的社会实践是培养职业素养的迫切任务。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而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在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还存在很多有关教师教育质量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和职业素养不高,会严重制约我国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首先,高校教师队伍发展至今其结构已有巨大变化,有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教师进入高校进行教学,而这些教师中高学历教师与年轻教师比例非常大,新进教师普遍受到教学经验浅和社会实践少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支撑,难以保证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示范性作用。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磨炼高校教师,是进一步提高其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

2.高校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目前一些高校领导已关注教师社会实践性与其职业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着力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供教师参与,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性和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但还有很多高校管理者没能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当下高校教师的社会活动形势不容乐观。

(1)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参与度不高。很多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直接留在学校中任教,或是在其他学校从事教学活动,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较缺乏,甚至还有相关专业的教师对企业专业实践的运作方法和意义还完全不能理解,这势必直接影响教师在专业教学课堂上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知识的讲授。另外,还有很多教师不愿意投身社会工作,其积极性与参与度明显不足。如有些教师将主要业务放在高校教学课堂上,面对社会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参与了社会企业实践活动,但更多的是挂名,并没有真正投入具体的活动中,没有参与顶岗实践。

(2)学校对教师的实践刺激力度不够。很多高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在企业顶岗的激励机制,导致新进教师无法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其教学效果的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企业实践锻炼,但对教师的检查和监督力度明显不够,缺乏有效的鼓励机制与完善的考核措施,也没有调用足够的经费来补贴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这就无法在教师投入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刺激促进作用。

(3)社会企业的不重视。社会企业的不重视是外在原因,具有不可控性。尤其是营利机构,并不看重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活动中的专业性,对教师本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又担心教师的实践活动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或是担心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露,而教师间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能让企业获得实际的利益,所以当前很多社会企业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重视。

3.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1)完善教育理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素养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逐渐形成的教学理念是由实践智慧发展而成,高校教师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注重自身知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并适应当前开放性、创新性的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创新。实际上,只有具备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将知识素养看做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基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自我知识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而自我职业能力的成长更多的是靠社会实践的历练与信息吸收来补充。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高校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掌握本专业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能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涉猎更多的专业内容,并结合社会实践开展理论教学。要有科学的实践知识,比如,日益得到各方重视的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都能让教师进一步理解与促进教学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参与经验,能够丰富其教学手段,拓展和充实理论知识。

(2)坚定教师的教育信仰,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怀。教师选择高校教职工的特殊身份时,就已被赋予社会教育的重大责任,这就关系到教师的教育信仰和职业价值认同。高校教师所带的学生,除了师范类专业,更多的是投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年,教师只有强化自身的社会融入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才能对所教授的大学生独立人格和发展动态有准确的认知,也能以亲身实践者的身份看待学生今后迈入社会的动向,更能从社会实践与校园教育两种角度来坚定自身的教育信仰。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只是强化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同样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只有具备高尚职业情怀的教师,才能从社会竞争与高校竞争的差异化对比中,准确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动态,才能以自身实践的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3)提高专业教学技艺,全面升华职业素养。教师在推进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技艺,提升职业素养。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艺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现代化教育手段、师德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有学者在教师的职业素养内容中增添了“素养机智”的概念,表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动能力,已成为当下教师实践性培养的重要M成部分。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还是职业素养培养,都是鲜明的实践性活动,高校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予以积极回应,整合经验,有目的、有意识地参加实践培训,创新各种实践活动方式,优化实践内容,整合活动流程,才能确保经验总结的获取更为科学与有效,并解决教学技艺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智慧实践的践行者,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正规化的渠道才能实现。有专家指出,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更要在认清社会实践形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发展智慧,内化知识、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篇(9)

[作者简介]申红星(1978- ),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文科学生中纷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社会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功效,而且对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价值。本文拟围绕社会调查对高校文科学生的功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当代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其作用是在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阅历,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才能。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事必躬亲”的良训,宋代诗人陆游著名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亲”更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实践对于思想认识的重要性,使我们必须关注社会实践教育对人的思想观念形成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是指在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过程。社会实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身体力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理解;二是坚持到实际生活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认识。

社会实践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方面在于,首先,社会实践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亲自参与为主要教育形式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因此,教育的对象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作为实践的主体,他变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高认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可感知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参与者可以感受到直接的、真实的、切身的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使人们在书本上得到的理论认识转化为处理各种问题的观点和方法,锻炼了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深化了人们的理论认识,提高了人的内在素质。

我国在教育中引入社会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32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中职学校兴起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要晚得多,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于中职学校重要性的认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所体现的作用也日趋明显。

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鉴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为此,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很有必要。

现在的中职学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全面腾飞后的新一代,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解比较浅,概念也比较模糊,这些都是客观事实。当代的中职学生普遍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结合教学经验不难发现,他们的主体意识大多都强调人的历史,强调自我的主动性、实践性,注意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具体的行为选择上,他们的标准大多也只是“做这件事情是否对我有利”,这也是包括中职学校在内的所有类型学校凝聚力弱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基于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是进行理论教育这显然不能起到很明显的作用,还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与理论相切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发展;这种将理论与行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最为科学的。

(2)有助于增强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少年朝气蓬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未来,眼下的这些年轻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人,他们肩上的担子却也是异常沉重。这些活在家庭、社会宠爱下的年轻人缺乏对国情和社会的真正了解,总是站在过于主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和自己的人生。这种对困难没有预见性的态度,很容易导致出现问题就垂头丧气,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是现代中职学生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中职学生,抛开远的不说,学习上的压力、就业形势的压力都是摆在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啃下这两根坚硬的骨头的。通过系统的社会实践能够让他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所有问题,这样不仅给学生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还有利于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的调整中坚定自己的意志。对于社会来说,也需要这种被实践激发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继承者。

(3)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外来思潮也在不断影响着学生,出现了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的错误想法,简单的认为靠个人的努力就能赢得所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很多学生可以说都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有学生主观的觉得只要有技术就一定能赚到钱,这种笼统的思想观念在学生中不在少数。这种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埋没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而且对于今后的人生成长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自己领悟到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于社会,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有莫大的帮助。

上一篇: 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 下一篇: 学校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