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农机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现如今,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大阻碍之一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化工农城乡关系,促使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势在必行。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是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新生力量,更是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的重要举措。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1.1促进新农机推广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我国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了许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使得一些比较大型、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的农机逐渐走进了普通农家,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引进新农机的主力军,是带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力,促进了众多新农机的推广。

1.2促进农机新技术推广

自我国成立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农机专业合作社一直都是推广农机新技术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先进的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的研发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只有先推广了农机新技术,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农业机械化覆盖范围。而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众多地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一马当先应用农机新技术进行试点耕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更解决了秸秆焚烧等问题。

1.3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将原本松散的农机经营者有效地组织了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改变了以往农民一家一户的零散耕种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农机大规模作业与普通农户小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再者,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大量投入使用了先进的大型农机,大大降低了农民重复购置农机的成本,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促进了农机经营效益的提升。

2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分散经营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我国农村自从实行以后,土地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的集体经营转为了分散经营,无论是种植品种、种植结构还是种植方式等,都依照农民自己的意愿而来,不再有统一要求,这使得大型农业机械与小地块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在部分地块上大型农机难以发挥出作用,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制约。

2.2农村道路桥梁狭窄制约了大型农机的应用

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看来,大部分农村的道路和桥梁都过于狭窄,而如今的农业机械又越来越往大型化发展,这致使大型农机难以在狭窄的道路桥梁上行走,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应用效果大大降低,更加阻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发展。

2.3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内部许多管理机制尚不十分完善,这大大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其次,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部分是农民,他们的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眼界思维普遍偏低,不足以满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加之自身经营管理理念也比较落后,因此导致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

3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农机专业合作社,例如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印发宣传图册、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电视广播等等,从而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营造一个社会支持、政府重视、农民积极参与的氛围,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2扩大建设规模

当前我国仍需进一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规模,以农机大户为主要发展目标,进一步丰富其经验、提高其技术,然后在他们的带动下组建规模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其次要以农村的能人及种粮大户为发展目标,充分激发他们在思路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结构,促进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3.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应当尽快统一作业标准、收费标准、配件供应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公平分配利益,不断拓宽市场。另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招聘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满足实际发展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顺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鉴于目前我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建设规模、完善管理机制,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篇(2)

1 农村能源概述

农村能源,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主要包括农村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的节约等。在中国,农村能源的开发主要包括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质能(包括制取沼气和直接燃烧),以及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农村能源的节约则主要包括省柴节煤炉(灶、炕)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能源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既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大量的资金补贴,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 发展现状

2.1 政策扶持 农村能源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改革开放了30多年,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相对城市来讲,其经济及基础设施仍是比较落后。农村能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二是节约;三是环保。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越来越短缺,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农村能源有了其发展的市场基础;三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秸秆、生活垃圾,以及退耕还林区保护问题,使得农村能源发展有其必要性。所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高效清洁的原则,以逐步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建设 ” 。

2.2 投资补贴 “十一五”期间,也可以说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下,中央拿出了大量资金,发展农村能源,主要以户用沼气为主。十一五期间,仅我市就获得国家及省上资金补贴2792万元。

2.3 建设规模 截止到2011年,全国户用沼气保有量4169.7万户,年产沼气138.4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户用沼气生产国和消费国。

陕西省截止2010年底,累计建成户用沼气131万户,入户率18%,惠及493万农民,沼气产气率、产气量居全国第12位。

韩城市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主要从2006年开始,共实施了17个项目。我市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农业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我市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退耕还林区较多。在开展农村能源工作的过程中,我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开展了节能和开源两方面工作:一是节能,即推广节柴灶、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设节柴灶12600台,太阳灶1950台,太阳能热水器800台。二是“开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即农村户用沼气池。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建池6919口,入户率达30%。

如果把所有建设数量累计起来,平均来看,农村能源项目几乎涉及到了我市所有农村地区的2万多农户,尤其是板桥镇、西庄镇两个比较大的山区乡镇,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全部覆盖。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受限 农村能源天然具有公益性,其发展只有也只能由政府推动。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农村能源特别是农村沼气主要依靠中央补助进行建设。“十五”之前,鲜有企业从事该行业,而随着中央“十一五”期间中央大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推广还是相关企业都蓬勃发展,其发展完全是政策扶持,并非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严重缺乏可持续性。

3.2 未能因地制宜多能互补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我市在发展户用沼气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由易到难的困境。开始我们向农民宣传发展沼气可以促进养殖,改善庭院环境。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农村散户养殖越来越少,户用沼气基础越来越弱,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市除南部龙亭镇其房屋建筑结构与外地有差异,庭院大门为偏门,这小小的问题,实际上对户用沼气的后续管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其问题在于抽渣车无法靠近沼气池工作,对日常管理与维护带来很大不便。另一方面,我市退耕还林区、山区较多,如果发展户用沼气,由于农户地处山区,建设成本较高,农户积极性受限,相对而言,发展节柴灶,太阳灶等节能形式,更易推广。

3.3 产品技术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整体上来看,所有生产农村能源产品的企业,都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的环境下建立的,其产品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方面可以说无实质性或革命性突破。

4 未来发展趋势

概括来讲,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三方面:

篇(3)

榆树市属于吉林省境内较大的县级市,辖28个乡、镇(街),全市土地面积超过4700km2,耕地面积超过38万hm2,林地面积超过2.7万hm2,盛产玉米、水稻、红薯等农产品,要的经济作物有药材、瓜果、烟草等。截止2013年,榆树市畜牧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累计造林超过1.6万hm2,经济林超过66.7hm2。由此可见,榆树市农业产业比重较大,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较为复杂,对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外部压力,这是由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了农村各个层面的需求引发的。相关财政部门对于榆树市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总量较少,资金投入使用的结构比例存在一定的问题。所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村建设使用,忽视了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建设性相关资金的利用率不高,无法发挥经济管理的相关作用。农村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农村中小企业存在贷款申请难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内部压力,主要体现在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专业性科技含量较低,导致了生产效率无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程度不高,新观念接受度较低,农村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度过低。榆树市内部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排灌、防洪、水利等设施设备建设不协调,设备后期维护能力落后等现象。

2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主打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升级产业核心力量

榆树市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和行政划分情况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推动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管理战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主打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榆树市特色工业产业、生态产业、农副产品产业统筹协调管理,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实现产业核心力量的升级。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将农业视为原始产业基地,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实现和促进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1]。对榆树市环城工业集中区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和突破就是典型的产业核心力量的升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活性发展。

2.2壮大全民化创业经济产业,引导统筹城乡建设

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会相关产业服务体系完善发展,这是由于截止2013年榆树市已经对“三大商圈”开展升级,对“专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的规模进行拓宽和建设,随着创业经济产业的地区辐射性,全民创业的预期有得以实现的可能。以高标准的眼光对榆树市相关建设进行原则上的制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等基本生活建设,对城乡绿化建设,街道建设逐渐列入日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2.3提高民生化农村生活水平,深化农村经济管理

对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制定,坚持实现每年改革建设目标完成比计划,从农村民生实事的层面,发动全民进行改革,共享改革建设的成果,对财政投入的资金合理进行分配,以结构比例化的分配方式,科学的对资金进行配比,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均衡性[2]。修公路,建设居民房,通水电,建学校,升级教育事业,改革医疗,统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协调发展。投入科技化农业技术,提高榆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解放普通劳动力,实现农业产品产值的有效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提高抗自然灾害等能力,优化升级相关保障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融合先进的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物流产业、农产品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模式,深化弄讯经济管理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结束语

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会受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当前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我市农村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在未来可以从产业核心力量升级,统筹城乡建设引导,深化管理机制改革的方面实现农村经济的有序、健康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基于我国农村与城镇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农村与城镇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改变我国农村与城镇教育管理体制现状,才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在此,鉴于我国国情,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措施,希望这理论工具引导下的药方能成为灵丹妙药以驱使我国农村与城镇教育管理体制药到病除,有助于农村与城镇教育的发展趋势。

1抢抓机遇,是整体推进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农村一般是欠发达地区,应借鉴发达地区发展农村与城镇教育的先进经验,参与全省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融人全省教育发展潮流已势在必行。

“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农村与城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了保证。刚刚跨进工业化中期门槛、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与城镇教育,加快农村人才培养,为实现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农村与城镇基础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增强教育服务功能,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原则。加快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保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把促进教育均衡作为推进农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发展的教育环境。消除适龄儿童有了上学机会以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差异,让所有孩子都尽可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同等或相近水平的教育,享受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第三,要坚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原则。农村与城镇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城镇教育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要在坚持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的同时,充分重视本地特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三教统筹”,努力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教育的协调发展。使农村与城镇教育真正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能文能武、亦工亦农的特色人才。

3加大教育投入,是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根据2012年召开的农村市教育大会精神,农村当地人民政府在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2个百分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把学校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基本建设预算,由政府统筹安排;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要切实落实好各项专项经费。要按照“四项工程”建设要求,配足配套经费,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确保农村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到和保持城镇同类学校水平;要逐步建立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台的奖金、津贴、福利、社会保障等有关经费列入统发内容,确保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4强化师资培训为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当地人民政府应与学校合作开展“农村与城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内容包括校长和教师培训、支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师生支教、优先录取教育硕士等五个方面。力争能为农村市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再次,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切实转到专业成长上来。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本地、本校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教育手段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构建教师在职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体制。适当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晋升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为确保农村师资队伍稳定,应出台有关政策,动员和鼓励所有新招录的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必须要到农村学校支教;要求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中层领导及后备干部,必须下乡支教;申报中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必须有支教经历。

5构建长效机制,为农村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全力打造农村学校“放心车工程”和“爱心营养工程”,切实保障农村学生乘车安全和身体营养。但必须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放心车工程”和“爱心营养工程”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民心工程,不能觉得关心农村孩子吃饭和乘车问题是“小事”,只有从这一件件“小事”人手,抓实抓好,才能解决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其次,在要从创建机制上人手,真正把它纳入到制度体系中,认真规范具体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第三,要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此两项“工程”当作推进农村与城镇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来研究。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真正营造人人关注农村与城镇教育,人人关心农村学生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广大农村人口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身就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实现农村与城镇经济的发展目标,广泛而有效地培养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德意识,使基层的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以开拓农村金融服务为方向的金融组织,自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经营管理方面薄弱

1.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力量薄弱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的起步较晚,目前的规模较小,在经营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样因为规模小,其中新产品的创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对成本较高。

2.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低

农村信用社并未形成真正的商场利率,低效、无效融资较多,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不畅。

3.经营状况差

农信社普遍存在着严重亏损、较大的不良贷款、资不抵债等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7%,50%以上农信社存在资不抵债。

(二)人力资源和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意识不强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基层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及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极大地限制了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2.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与拓展客户的管理办法

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或者只是在营业场所放置一些宣传单页,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缺乏形式多样的普及的宣传形式。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

(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方向探讨

以农为本、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信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

(一)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引进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意识,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营造有效内控的氛围,查清当前内控的薄弱环节、理顺内控流程、强化制度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实现内控制度的全流程管理,并具体落实到人。建立高效的内控管理体制,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注入现代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素质。建议采用正规集中的全方位培训方式来强化员工理论知识及业务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水平及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根本实力,适应形势的变化。此外,除了发展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还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新的金融服务种类,不断简化信贷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保证资金充足,造就效率高、方面全及功能多的“三农”服务体系。再来,完善经营网点设施,加快科技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结语

中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改革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的进程,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业强有力的一个支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6)

1 前言

电力系统自动化就是根据电子系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配置各种符合要求的自动化装置,实现控制、管理的自动化,达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一体化、自动化。电力系统不同于其他工作,电力系统结构复杂,涉及范围广,涵盖偏远地区的全国各个地区,地区越远,要求输送距离就越远;工业越发达地区,就要求机组容量越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 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要想实现农村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简称为 AGC,此项技术已经实现,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比如:实现在线监控、故障模拟、配电网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站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不断完善。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向着三个方向发展。

2.1 农村电力系统向着智能化、远程化发展

目前,农村电力系统的控制依赖于工业计算机来控制。它的优点是:扩展性好、耗时短、开发方便,但是它也存在着缺点:所占体积大、灵活性差、能耗大、设计成本高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将被远程的网络控制所代替。

2.2 农村电力系统向着分布化、新能源发展

目前的农村电力系统发现相对集中,自动化技术便于开展。但是,随着传统能源的使用和耗竭,PM2.5 的不断危害,人们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被提到日程上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将不断使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和使用,对电力系统也是一种新的考验。未来的农村电力系统,利用新能源的发电单元,一改以往的集中式发电,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式发电,既节约能源,又实现环保,但是分布式发电带来了新问题,自动化控制技术又出现了新的难题,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个难题一定会解决。

2.3 农村电力系统向着图形化、直观化技术发展

传统的农村电力系统,使用大量的数据来实现调度和管理,数据的优点是更准确、科学,但是也存在缺点,比如查看费时费力、使用数据不便利,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联网的数据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查看和使用单一的数据,使用和操作起来极不方便。

3 实现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新技术应用

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理,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未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几项重要技术详述如下。

3.1 FACTS 和 DFACTS 技术

柔流输电系统(FACTS)出现在 1986 年,是综合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和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而形成的用于灵活快速控制交流输电的新技术,当时出现时,曾被预言为"未来输电系统新时代的三大支撑技术之一"。FACTS 的优点是有效地增强交流电网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传输电力的成本,FACTS 通过为电网提供感应或无功功率,大大地提高了输电的质和量,实现了输电的高效率。FACTS 综合了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和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技术,利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增强了系统运行的柔韧性,不仅增强了交流电网的可控能力,还提高了交流电的传输能力。目前,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所和相关的厂家都在 FACTS 的技术上开展试验和新的尝试,以期更好地使用该技术。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要,又出现了一项新的技术--灵活交流技术(DFACTS)。DFACTS 用于配电系统,为了对供电质量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由于用户对电力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DFACTS在配电网系统和用户中采用新型的电子控制,从而延长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维持正常的运行程序。FACTS 和DFACTS 两项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质量,提高整个农村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2 在线检修新技术

我国农村电力系统传统的检修模式一般实施定时检修,这种模式需要定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不论这些设备是否存在问题,这就带来了一些弊端,耗时耗力,预防性地重复检修,目的性不强。随着农村电力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再以过去的传统检修模式检修,从人力物力上来看,可能已经无法完成,而且还有出现漏洞的可能。新的检测模式--在线状态检修的问世,将解决这一难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农村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进行在线检测,实时跟踪,对设备进行状态的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何时检修,这样的在线状态检测更加科学合理,实时保护避免了故障漏洞,更加安全可靠。目前,这种技术已经投入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将投入农村电力系统的使用。

3.3 自动化技术

将原来的单一的装置通过微机监控技术,综合为一套多功能的自动化系统。以变电站为例:传统的变电站将变压器、母线、开关等一起装入到控制室内,使用了大量的电缆将装置一一连接起来,这样的整体装置投入大,占地面积大,操作耗时多,复杂繁琐。此时,将自动化应用在变电站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信号技术、通信技术,将上述设备综合集成在一起,设置成两个单元:间隔单元和中央单元。简化了回路,减少了二次设备,大大节省了电缆的使用量,节约了占地面积,大幅减少了投资成本,控制、调度、管理实现自动化。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4 视觉信息技术

运用视觉信息技术投入到农村电力系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个图像,实现智能化判断移动物体,实现无人操作,对于在线监控,也可以利用视觉信息技术,发现异常及时提醒,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延时,实现实时、可靠的操作和监控,真正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3.5 智能控制技术

传统的农村电力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控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控制越来越显现出其优越性。这就如同手工加工和机械加工一样,机械化的生产必然大幅提高质量和效率。智能化应用在农村电力系统中,特别在具有强非线性,模型不定性和更加复杂的农村电力系统来说,智能化将取代人工控制成为必然的趋势,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将作为将来农村电力系统的核心,可以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庞大的农村电力系统控制要求,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4 结 语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化电力系统是农村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采用多种具有自动决策、检测和自动控制功能的装置,并由数据传输系统、信息系统对各个元件进行控制、协调、监视和调节,不断地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将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29-02

1 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至99°09',北纬25°33'至26°32',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5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泸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1719万元,同比增长38.70%,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同比增长16.28%。粮食总产67149吨,同比增长0.72%。

2 泸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泸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端,东西两侧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从而使泸水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泸水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工业污染,具有丰富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滇重楼、云黄莲、云木香、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价值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低。转化增值效率不高。

2.3 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4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与信息不畅,泸水县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还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生产致富方式,致使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高级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教设施及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3 泸水县农业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泸水县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它的缺陷。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政府重点扶持了我县的中药材、畜牧、林下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旅游等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同时在引进新品种上加大了力度,在改造产业的结构时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泸水县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可以针对各个乡镇的优势,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3 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对策分析

4.1 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4.2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4.3 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4.4 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篇(8)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

篇(9)

近些年来,大部分国有银行都纷纷退出农村市场,这就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为主。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广大基层农民的金融意识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太突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的问题

资金问题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制度较之其他的商业银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其存款业务难以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抗衡,这就导致农村的存款业务严重流失,信用社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结算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与各地都有着资金往来的情况,但是相对于其他的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往往以传统的结算形式为主,通存、通兑以及信用卡业务的普及型很小,除此之外,异地存款业务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存款流失,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服务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金融服务非常单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农村的发展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必须从内部的体系为出发点,不断扩展新的金融品种,为广大的农村和农村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

农村信用社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提升现有的服务理念,为此,管理人员必须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将广大的客户作为服务的中心点,全面的提升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群体中,其学历以专科和专科以下工作人员为主,这种学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做好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培养及教育工作,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思想上的进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工作人员的心目中树立起客户为上帝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入门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信用社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内部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保证农村信用社也已得到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信用社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建立起差别性的服务观念。这些优质客户主要包括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个人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企业得到发展,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之后,可以会脱离信用社与其他的银行合作,那么这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企业依靠信用社的贷款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之后又脱离了信用社,这就严重的制约着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因此,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树立好有差别的服务观念,为优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在帮助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二)服务制度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服务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与其他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条件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制度的改革,促使其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人才引进制度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才机制不合理,人才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不高,那么农村信用社便无法得到完备的发展,因此,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制定好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阳光公平的人才招聘制度,提高人才的准入门槛,聘用有学历、接受过专业内训的人才,此外,还可以使用外聘的方式从其他金融机构聘请有能力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提高信用社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为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的不同,完善现阶段的职工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实际目标的完成对职工进行全面的考核,此外,考核制度要与薪酬直接挂钩,对于表现优异,任务完成情况好的职工要予以适当的奖励,未完成任务、工作积极性差的职工则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制度的改革是其必然的发展道路,在未来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将会在人才引进、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相信通过个方面的努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将会步入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篇(10)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 电子商务的法律风险 下一篇: 数据分析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