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集体经济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集体经济发展趋势

篇(1)

一、前言

2012年5月,贵州体操队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首次实现了男团金牌的突破,新一代运动员的表现也让贵州体操看到了希望。虽然贵州不算体操强省,但贵州的体操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正在向体操强省迈进。依托各级领导的重视,运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社会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贵阳市体操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关于竞技体操方面的相关论文十余篇。

2.调查访谈法。走访了贵州省教练员、裁判员、高校体操教师若干,并进行了相关咨询。

3.逻辑分析。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访谈、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竞技体操发展现状

2012年5月,贵州代表队以353.700分的总成绩,力挫群雄,夺得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的男子团体金牌。据了解,这是贵州体操队成立53年以来取得的第一块团体金牌,打破了国内体操团体金牌长期被老牌劲旅和经济实力强省垄断的局面,实现了贵州竞技体育的又一历史性突破。贵州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块金牌的取得,凝聚了贵州几代体操人的心血,标志着贵州体操整体实力的提升。然而,研究表明贵州省竞技体操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畅、训练体制不合理;(2)教练员人数少,训练内容缺乏科学性;(3)经费欠缺,基础训练设施不完善;(4)科研水平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技体操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

1.动作的高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整套动作的编排以及动作之间的连接上。竞技体操中,难度带动其不断地向前发展,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难度的发展实质上是不断丰富竞技体操内容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难度突破都可以带来竞赛规则、基本技术、场地器材和训练方法的变革。当前,竞技体操的新规则中,原有的动作难度组被降低,进一步强调了整套自选动作的难度和连接要求,增加了高难动作和难新动作的连接加分,因此,竞技体操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有超于常人的高难度的动作,或者是具有难度动作的特殊连接才能。在训练场和竞技场中,伤病是不可能的被完全避免的,运动员的伤病的增加和难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合理地安排动作的难度,不可盲目地、不科学地增加动作的难度。

2.动作的创新。对于竞争运动项目来说,创新是其共有的特征。竞技体操发展速度很快,对它来说,创新是生命,也是其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竞技体操的新规则中强调高难度的动作以及高难动作之间的编排和链接,因此,竞技体操运动的教练和运动员都非常重视在这一方面的创新。在竞技体操运动中,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在很大地程度上受到难新动作的创作和推广的影响。一个独创的难新动作有时甚至会开辟一个全新的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领域。中国体操运动员在竞技体操运动中也创新了许多的难新动作,如李宁在吊环上的正吊臂前摆上等。当前,竞技体操创新的特点是将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难技术动作,或者直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难度动作以提升难度值,进而提升整套动作的起评分。

3.动作的柔美。竞技体操的美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动作的角度、幅度、高度、速度、远度等都能够达到高标准;二是指动作的姿态要优美,富有韵律感,节奏分明,整套动作准确稳定、干净利索。对竞技体操来说,失去了“美”,竞技体操也就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当前,竞技体操从美的角度对其的精神、动作、音乐、服装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技体操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欣赏竞技体操时,观众既可以欣赏到技术和力量构成的惊险场面,又可以欣赏到艺术的美。竞技体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善于去创造美,动作的设计和编排要能在体现其先进的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力求在表演中达到动作的准确、协调、优美。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竞技体操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贵州省要适应竞技体操的变化,就必须要制动积极的竞技体操发展战略。

(一)完善体制、加大投入、发挥优势

充分认识到在竞技体操发展方面拥有的后劲,进一步地强化和完善体操运动的体制,突出重点,同时加大对体操发展的投入,加强管理力度,集中力量挖掘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科学训练、适应新规则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竞技体操运动的训练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手段,如电子计算机在竞技体操中的运用。在训练中,运用点击计算机,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的技术细节都可以得到分析和校验,找出最合理的动作技术要领,进而调整和修改训练方案,找出最佳的训练方案和训练方法。

(三)提高运动员选材的宽泛性,加大后备队伍的培养力度

加强会后备队伍的培养力度,可以更好地做好队伍的衔接,为保持和提高贵州竞技体操的竞争力做好集体准备。对于后备队伍的培养,要注重挖掘和突出他们的优势,提高其竞技实力。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54-05

一、引言:对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回顾

关于重庆市内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重庆直辖以后开始的。初期的研究大多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对重庆全市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设想,较有代表性的如黄志亮(2001)提出的“X二”模式[1]等。

而后,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重庆市十五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三大经济区规划》)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这是按照板块来对重庆全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的一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尹虹潘(2003)较早提出了重庆“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他认为未来“在重庆市内,有西部的‘大都市经济圈'、东北部的‘渝东北经济区'和东南部的‘渝东南经济区'新的三大经济区,一大两小,相互协调”,其中“大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为《三大经济区规划》中“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渝西经济走廊”12区县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涪陵和长寿两区,共计23区县市[2];尹虹潘(2004a)[3]重申了尹虹潘(2003)的观点;尹虹潘(2004b)也指出重庆市以渝中区为中心存在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区域,“半小时圈”、“一小时圈”和“八小时区”,其中“一小时圈”的东部边界就在万盛区-南川市-涪陵区-长寿区一线[4]。

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4)提出了重庆市域内“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其中虽然侧重于对要素流向及通道的关注,但也明确提出了“‘主城一点'、‘环城一圈',逐步实现‘点'和‘圈'的融合,形成‘重庆大都市圈'”的思路[5];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5)又进行了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的研究,提出“重庆大都市区”的概念,其范围也是包括长寿和涪陵以西的23个区县市[6]。

廖元和(2006)也做了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的研究,但他所指的“大都市圈”是指的重庆主城9区的范围[7]。

《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争取用10-15年时间,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而后,在2006年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正式提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全市整体为“一圈两翼”的格局。

那么重庆市 “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是否合理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简单聚类分析

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我们将每个区县(自治县)作为一个基本单元,选取40个基本单元200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现价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进行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化采用了标准差标准化法,即

本文使用了SPSS11.0软件来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对多种聚类分析方法的对比,我们最终采用了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最远距离聚类法(Furthest Neighbor),相似性测度则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和重庆市内各区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倾向于把40个区县分成5个类别(其中第5类又可以分为Ⅰ和Ⅱ两个子类)。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以及重庆全市40个区县的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应该说,这个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重庆市内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类别区县样本数1渝中区12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53大渡口区、双桥区、黔江区34北碚区、巴南区、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万州区、涪陵区、万寿区95Ⅰ万盛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9Ⅱ城口县、右都县、武隆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322

图1:重庆市40个区县的聚类分析结果(2004年)

类别1~4以及类别5的子类Ⅰ都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西部地区;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

三、对重庆市内城市体系的分析

分析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县级以上的各城市的规模。本文采用城市人口数量来体现城市规模,这里所说的城市人口不是辖区意义上或户籍意义上的,而是经济意义上的,具体来说: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县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指县或者县级市城关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这样的口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现状;但是按照这样的口径,是没有现成统计数据可用的,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重庆市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估算。

首先,用各区县的辖区常住人口数乘以辖区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可以从《重庆统计年鉴-2005》获得[8]),得到40个区县的辖区城镇人口数。

然后,综合考虑上文聚类分析中对各区县的类别划分以及各区县的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估算40个区县的城市人口:

方法一:在重庆直辖前作为地级市以上城市(不包括未设为地级市的“地区”)的城区而存在的区(建成区内的区,郊区不在此列),按以下公式估算

式中,U表示城市人口数量(仅为城区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u表示辖区总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区和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λ为一个比率。

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估算的区包括重庆主城老6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万州区、涪陵区;此外,双桥区由于设区时辖区范围划定的特殊性,也采用这种方法来估算。上述9个区λ的取值分别为:1.0、0.9、0.9、0.9、0.9、0.9、0.7、0.7、0.9。λ取值小于1的区是因为在这些区的辖区内,虽然大部分城镇人口都居住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内,但也还有少部分居住在建成区以外的小城镇。鉴于这个原因,我们根据经验,给重庆直辖前作为万县市和涪陵市城区的万州、涪陵两区λ取值为0.7,重庆主城老6区以及双桥区λ取值为0.9。

根据估算结果,重庆市内城市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重庆主城(9区)454.74万人、万州46.91万人、江津33.99万人、涪陵33.44万人、合川30.46万人、永川25.57万人、开县21.77万人。可以看出,重庆市内中等以上城市(20万人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占了7个之中的5个),东北部仅有两个中等城市,而东南部尚没有超过10万人的城市。此外,重庆主城的首位度偏高,为9.7,全部32个县级以上城市不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规律(Zipf’s Law)[9],这表明重庆主城不仅仅是重庆市内的中心城市,而应该是更大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我们猜想,如果把贵州省和川北、川东的主要城市都纳入分析的话就可以降低重庆主城的首位度,或许也会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细分析。

我们尝试把重庆主城去掉之后,将余下的31个县级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然后做出一条乘幂趋势线进行拟合,却发现基本符合Zipf维数为0.8225的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即

其中r是城市的位序,Pr是城市位序为r的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81.205是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从图2可以看出,31个城市中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的实际城市人口规模小于理论值,但后面各城市的人口规模都与理论值非常接近。图2:重庆市31个县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重庆主城)的位序-规模情况图(2004年)

四、重庆市“一圈两翼”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万州区属于类别4,黔江区属于类别3,垫江县和梁平县属于类别5的子类Ⅰ),那么原则上应该把这两个地区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但考虑到经济联系紧密、通达顺畅的因素,或许按照地理位置把东北部和东南部各划为一个经济区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划分总体是合理的。这三个板块的经济中心也是很明确的,经济区的中心理应是该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或城市群,根据上文中我们对重庆市内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估算结果容易看出:一小时经济圈当然是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江津、涪陵、合川、永川是该区域内规模排位第2~5的4个城市,并且4个城市又恰好分别位于重庆主城的东西南北四方,因此可以考虑作为副中心(较大的卫星城)来建设;万州、开县、云阳是渝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几个城市,并且三者相互邻近、又位于该地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可以考虑由三者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作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黔江区在其中略有优势,可以作为经济中心,但其经济实力有限,因此武隆、秀山等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城市也应当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

五、小结与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各区县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又根据经验和市内各区县实际情况对全市县级以上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进行了估算;然后根据区县聚类以及城市体系的分析,认为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模式总体是合理的。

但“一圈两翼”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非均衡发展思路的产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区域协调的问题,因此本文也提出一些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遵循区域经济规律,坚持非均衡发展道路。以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突破区域,确立全市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思路(但要注意解决好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小时经济圈的加速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增强全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提升重庆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同时,适度扶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主要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支持,不能平均用力。

第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是引导并帮助落后区县(特别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的居民向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经济中心地区进行有序转移;二是随着全市总体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投入力度。

第三,从我们在上文估算出的全市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可以看出,重庆主城的首位度非常高(接近10),与次位城市经济体量的落差过大,不利于重庆主城对下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但根据我们对剔除重庆主城以外的31个城市的位序-规模分析,符合齐普夫规律,是基本合理的,因此除了加大力度扶持市内的一些城市做大规模之外,更应该与贵阳、南充、遂宁、广安、达州、泸州、遵义等周边城市形成联动,弥补市内城市体系断层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解决好产业与就业的“空间失配”(也称“空间不匹配”)问题[10]。现在布局于重庆主城区内的部分第二产业会因为主城区“退二进三”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迁出到一小时经济圈的14区县甚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这就会引起劳动力居住区与产业分布区之间的“空间失配”。一是主城区内现有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如果所在企业外迁,那么他们的居住地是否随之外迁,外迁的相关费用又如何解决?二是主城区内还居住着不少原来就业于第二产业的失业人员,第二产业的大量外迁,使得他们居住的地区和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地区发生空间上的分离,这势必会增加他们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的搜寻成本和难度。

参考文献:

[1]黄志亮.重庆经济发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尹虹潘.重庆市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5.

[3]尹虹潘.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14.

[4]尹虹潘.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2):47-49.

[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重庆市域“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J].重庆经济,2004,(4):11-13, 15

[6]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研究[J].重庆经济,2005(11):20-24.

[7]廖元和.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2):1-3, 103.

[8]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篇(3)

随着体育赛事的频繁举行,其规模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我国,体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也在不断地增长。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同时,对体育赛事的举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经济应运而生。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所隐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旅程中逐渐被人们发现。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体育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对国家经济起到了带动的作用。但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刚刚起步,体育的发展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对体育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虽在不断拓展,但产品质量不高。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不断关注,体育赛事现在越办越红火。在这过程中,运动员的个人形象也在不断提高,对人们形成了一种榜样的作用。一般来说,体育经济有两个经营方式: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这里的有形资产是指如比赛场地的租用、体育设施的使用等等,带动了体育的发展和相关体育产业的收益。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在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上,体育品牌随处可见,它们利用赛事的关注度宣传本公司的品牌,从而打响品牌。此外,随着运动员知名度的提升以及自身价值的提高,有许多的体育公司利用运动员肖像权的投资运营模式推动公司产品的销售,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从一般的体育产品使用和生产到各种体育赛事的赞助逐渐拓展开来。但在拓展的过程中,体育产品的质量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大多数的体育产品公司生产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管理理念落后,因此导致体育产品的质量不高。与国外的体育品牌相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我国的体育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而且,随着我国“黑哨”、“假球”等负面新闻的不断涌出,致使体育产品的推广过程受阻,阻碍了体育竞技的发展。在本身经济规模就不大的情况下,体育产业遇到这样的冲击更是难以生存,在质量追求上也是无法给予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这也是导致我国的体育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体育消费潜力不断增加,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活动,它展现着人的力量与智慧之美。随着各大体育赛事的转播,诸如足球、篮球等大型体育比赛因其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从某个方面来看,这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从整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对物质上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精神上的需求。并且,随着健康观念的灌输,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消费潜力也在不断地被挖掘。

人们热爱运动、热爱体育,所以相关的体育产品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我国的体育经济起步晚,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从一开始,我国就失去了体育市场份额抢夺的优先权。同时,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完善,我国体育产品还无法与世界顶级体育品牌形成抗衡。知名度以及质量都制约了我国体育产品向国际发展的进程,使得现在我国的体育产品缺乏竞争力。

传统体制制约体育经济的市场管理。由于我国的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体育部门的控制,一切体育经济的发展均是以体育部门的规划为准则。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在整个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降低了体育公司的参与积极性。我国的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在现实经济中还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在体育经济中的表现更加明显。所以,传统的经济体制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利用经济的一种可调节的作用来规划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但在体育经济中还得不到完全体现。我国体育经济的管理理念原本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如果得不到发展,就只有原地踏步,甚者倒退。

主体产业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发展进程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体育经济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经济包括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和无形经济这三个方面。但在实际中,我国的体育经济除了在足球、篮球等赛事上得到了体现以外,并没有更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对体育经济本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体育经济对体育活动的推行。

其实,体育经济为整个大体育赛事的进行提供了场地、资金上的支持,体育赛事带动着体育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体育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针对我国的现状而言,其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这将导致被忽视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体育多元性的发展。

以体育为主题的经济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市场还不完善。刚走过改革的浪潮,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实践历程。体育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即以体育赛事为中心、以体育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化模式。但由于政府部门对体育赛事控制过多,以及对体育管理采用的管理方式的不准确,导致我国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完善。在整个体育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与否,从而引导者体育厂家的生产状况。缺乏公平竞争,会造成市场管理混乱,从而使得体育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降低。

缺乏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致使体育经济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我国体育竞技刚刚起步,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的吸引力以及潜在的价值,所以一直处在被挖掘的状态中。但由于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完全不能满足现在体育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高校有专门培训体育经营的相关人才,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其他的部门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致使体育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大的。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经济实际情况,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在整体经济带动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随着我国的经济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加入WTO组织以来,体育经济逐渐开放。在各大国际顶级赛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体育品牌的标志:日本的“美津侬”、意大利的“KAPPA”、美国的“阿迪达斯”等。而在我国,国际体育大品牌,如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同时,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上闪现着身影。这就是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随着质量等级的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从相关数据显示,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服、运动鞋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整个技术的不断完善,它们在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起步低、技术差的体育公司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水涨船高,这对于一般的体育公司来说,并不能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已经落后于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逐渐加重。这势必对起步晚的体育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

篇(4)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65-0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尤其在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更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产业集群与一体化密切相关,对于目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为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就可以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确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将成为解决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关键。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由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地方,释放集聚效应,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共同构成一个群体[1]。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产业集群将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任何经济体之间的交易都存在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动力。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与社会文化特征恰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首先,集群企业的空间接近性可以降低企业间每一次交换的交易成本,继而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大大减少总的交易成本。而且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合作,这样产品的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其次,集群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互识社会”与“人文网络”环境中,区内成员经过长期的交往与交易积累起较高的社会资本存量,为各经济主体间的市场交易奠定良好的信任与承诺基础。在此信任和承诺基础上,单个企业的失信与违约成本相当高,因为这意味着他得面对整个集群全体企业的惩罚,严重威胁企业未来发展。另外,有限区域范围内聚集了足够数量的同类企业,使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在当地获得替代的、同质的交易合作伙伴,从而减少和克服因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2]。

2.产业集群将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来看,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一体化,其目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只不过是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已。而产业集群就可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集群企业庞大的联合需求与联合供给形成了可观的市场规模,一方面为区内企业创造垄断优势,提高市场地位,在采购与销售方面增强了企业对集群外部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专门满足市场缝隙与边缘需求的新企业的诞生开辟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并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随着集群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规模效应是逐渐形成和被放大的。但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用存在一个极值点,当集群规模超越极值点时集群效应将迅速递减,这个极值点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应的约束。因为产业集群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集群内部恶性竞争,或者超过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及市场负荷,则集聚效应反而会减少[3]。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经济,需要处理规模化与市场容量及资源的关系。

3.产业集群将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会引发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加大,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成和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可以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发展新的业务,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产品贸易量增加。首先,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积聚,进而产生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生产要素的积聚与扩散,进一步发挥了要素的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集聚;其次,产业集群产生区域之间的竞争效应。如果区域之间的产品是替代性竞争产品,产业融合初期,可能是相似产品的大量流通。由于市场的竞争结果,很快优质廉价的商品将会取代劣质昂贵的产品,由此更进一步加强资源的重组和流动[4]。

二、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的问题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是政府及研究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策层面上看,沈阳经济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在交通运输管理和区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推进,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但是目前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规模过小,产业链条较短,还未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群政策法规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给改革深入带来障碍。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保障,是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碰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已形成的政策法规由于出台的应急性,且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动态地修正,从而出现政策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经济区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目前针对项目的政策法规多,针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法规仍属空白。非连续的、同构化的产业政策以及项目导向的政策割裂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阻碍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第二,产业集群结构优化与配套布局的保障机制不明确。虽然在1984年就已经有了一个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合作组织,但是区域协作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这是由于城市之间法制建设滞后,联合协作各方的合作权益法律保障很薄弱,从而影响了城市间的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各市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制定实施不均衡。目前各地区为了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依然制定一些旨在保护本地区发展的法规和政策,限制资源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的有效配置,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仍旧很重。

2.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经济缺乏核心辐射源。产业链是否完善是关系到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沈阳经济区的八个城市中,沈阳、营口属于以生产制造业产品为主的城市,鞍山、抚顺、本溪、铁岭属于以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但是这些加工型工业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城市之间的连接度非常较小。而且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还远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各个城市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但大多数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纵深的合理加工层次,前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联系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接网络体系,结果导致整个区域资源使用浪费和发展水平落后。从产业结构看,沈阳的产业链比较短,经济区内一些主要产业产品在沈阳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市场作为集散地,除少数产业产品与沈阳关联度较强外,周边地区许多产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与沈阳无关,比如沈阳工业主要生产机床、汽车等最终产品,相对周边城市也没有构成产业链,对周边城市产业没有形成拉动效应。周边地区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难以从中心城市中得到满足,中心城市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的功能更是远未形成。

3.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区域内恶性竞争。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使各市政府成为日益活跃的经济利益主体。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封锁、利益冲突和结构趋同。各地区经济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生产相互独立,都以生产最终产品为主,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的分工程度很低,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产业集群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依旧受到诸如行政收费等方面的制约,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另外,各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在以地方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彼此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这既恶化了各城市的经济关系,使区内整体优势功能因内耗而降低,也扭曲了城市职能,加剧了本地区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过重的局面。

4.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端服务业滞后。截至2009年底,在沈阳经济区内的68个产业集群中,新兴产业集群只有18个,占集群个数的26.5%,销售收入1 327.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4.5%。可见沈阳经济区内的产业集群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竞争力不强。另外,据统计,沈阳经济区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企业技术装备设备占该地区企业设备总量的25%左右,总体上讲,技术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机械行业为例,其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设备只占10%左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则占到50%以上。由于设备、技术、工艺老化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与国内其他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省份相比,竞争力非常薄弱。而且,代表现代产业竞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现代生产型服务供给不足,支撑产业大规模集群的现代生产型服务在产业聚集区域内供给更加不足,造成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制约。如在中介服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部门准入限制,使产业集群内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间商缺乏,集群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又如目前还有许多产业集群没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公共质量监督体系,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产业集群的质量信誉,使集群面临的风险加大。

三、促进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要确立企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又要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规划和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这样就有必要针对沈阳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需要在经济区域内共同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尽力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首先,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坚持法治优先、依法协调。通过沈阳经济区共同立法,引领、规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建立各市立法信息交流平台,避免各市地方性法规的相互抵触。清理现行经济政策及相关法规,取消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流动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其次,要建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引导。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放手让产业发展,更要加以引导、扶持和促进。切实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是保证产业集群顺利发展的关键。现在沈阳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级政府都要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规划,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使产业集群的发展集中于生态建设。因此政府要针对各地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的区内企业互不关联和缺乏联系的状况,切实作出战略规划,根据沈阳经济区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2.突出沈阳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龙头作用。城市群、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的作为。只有全力打造增长核心,才能够强化辐射带动作用,这样沈阳经济区开发的着眼点在于核心城市――沈阳。沈阳作为一个具有区域认同感的中心城市应从两方面强化其在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一是从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角度把自身做强做大,提高自己在沈阳经济区中的能级差,真正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区域认同感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需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立足现有的产业优势,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积极推进全国装备制造中心建设,使沈阳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成为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在城市布局方面,沈阳市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在分析城市内部的潜力及发展需求的同时,应超越在市域范围内考虑问题的传统思路,树立“大沈阳”的观念,按照国际上大都市发展的空间规律将其放在区域的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其于沈阳经济区、辽中南大都市带、环渤海经济圈、整个东北地区城市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与此同时,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城市、先进文化城市、模范生态城市、法制诚信城市等四位一体城市建设,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中心、东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唯有如此,沈阳才能以富有魅力的城市环境增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而在推进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沈阳应增强对整个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强化商品生产中心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商贸中心城市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强化交通枢纽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另外,还要强化沈阳中心城市对沈阳经济区的基础。

3.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专业分工。国内外先进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群的实质应该是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使生产要素按最优配置的方向流动。为了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需要建立统一的产业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逐步消除各城市的产业雷同、产品重复、规模过小和过度竞争等倾向,形成相互配套、联合协作、布局合理的经济新格局。首先,完善产业链。政府要从要素供给、需求条件和关联产业的互补等各方面入手,推动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即政府可以从采购和销售两个环节着手引导专业化分工,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这些政策有时比直接投资更有效,能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培育市场需求。政府还可借助政策优惠鼓励成立专门的采购机构,它们能够依靠大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向各企业低价供货,利益机制将促使生产企业将采购外包。同时,专业的销售与包装公司同样可以依赖专业化与规模优势促使各生产企业将销售功能从企业剥离。政府对关键专业技术进行扶持、促进中间品市场的形成等对引导专业化分工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优化各城市产业布局。从产业合理布局的角度看,沈阳经济区作为具有主导产业特征和完整工业化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的板块,应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塑沈阳经济区主导产业的新优势,并建立新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向新经济的转型。在城市圈内推动产业的集聚与整合,必须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要素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城市圈各地区的错位发展,形成合理的多层次的产业体系,在不同城市之间延伸产业价值链。

4.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有效升级。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演进。一般来说,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园区建设,是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源泉。这就需要全面落实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增强税收等制度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变,发挥“黄金政策”的“黄金作用”。需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和网络,切实保护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成果。还要积极引导、培育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民间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入驻[5]。第二,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模式。这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保证。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企业实施倾斜政策,加大对建立研发中心、创建国内名牌的大型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使其带动和促进产业链条做长做强。同时,作为中心城市的沈阳,应该在适当时期进行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将初级加工类产业向周边七城市扩散,使其向总部经济功能发展,真正成为研发中心、总部经济集结地。

参考文献:

[1]周靖.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8.

[2]郑胜利,周丽群,朱有国.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32-36.

[3]李煜华,胡运权,孙凯.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63-70.

[4]徐全勇.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J].经济前沿,2004,(10):39-41.

[5]王晓霞,张轶慧.产业集群升级: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J].求实,2010,(12):46-49.

Strategy of Industry Cluster is Critical in the Unifica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ZHANG Yan

篇(5)

1.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政治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统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关于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问题应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国外因素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由此形成区域经济结构中重化产业的较高比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水平还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承载力与支撑力的经济政治综合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从前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以外,其内涵还包括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应当综合分析如何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及转变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下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以及政府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达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应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积极运用各种规划计划、金融、财税政策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更大程度地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区域的消费需求。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区域消费的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和构建区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推动区域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积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区域的各项投资规模,同时注重规模的合理化,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结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我国“三农”的投资力度,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公共事业等民生事业倾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抓好政府体制改革,逐渐使得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审批。

应建立健全全面的政府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当前,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仅仅唯GDP是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除了看GDP之外,还要考察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失业率、人均收人水平、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医疗卫生状况以及诚信程度。总之,要在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和推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大对“三农”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和巩固“三农”的基础。

要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好差别性区域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要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政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1]陈启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

[2]马 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08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48-02

南湖区现有6个农业镇(街道),57个行政村。2012年底全区有农户5.22万户,农业人口19.51万人,耕地面积1.92万hm2,其中水田1.76万hm2。201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7.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 232元。南湖区将全面推进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计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以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 “造血”功能,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新农村奠定坚强的物质基础[1-2]。

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南湖区历来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2008年起,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的实施意见》《南湖区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发展路子,加强规范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南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村级集体资产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底,全区57个行政村拥有总资产11.88亿元,比2008年增长106.89%,村均拥有集体资产总额2 084.21万元;村级净资产为7.79亿元,比2008年增长69.06%,村均净资产1 366万元。从2008年第1轮经济薄弱村扶持实施以来,全区共申报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27个,其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16个,小区商业用房和店面房建设项目10个,钢管大棚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3 735.18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931.25万元,区级财政补助575万元。村级资产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可用于村级集体增收的资产快速增长。

1.2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加

201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 902.7万元,村均收入121.1万元,比2008年增长35.9%。村均经常性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较稳定和财政转移支付收入)72.17万元,比2008年增长59.8%。村级经常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在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上的政策扶持。2012年各级财政补助收入1 638.44万元,村均补贴收入为32.77万元。

1.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201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支结余总额为443.36万元,村均收支结余8.87万元,比2008年增长52.88%。但是,全区有25个村集体经济收支结余为负数,占总村数的44%,说明全区仍有近1/2村入不敷出。全区经常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仍有25个村。经常性收入最高村为1 017万元、最低村仅为6.42万元(不包括村干部基本报酬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富裕村和薄弱村之间的集体经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两级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1.4 经济薄弱村转化效果显现

全区在2008年第1轮经济薄弱村转化过程中,通过强化班子建设,开展物业项目建设发展,加强财务监管等有效手段,巩固发展一般村,加快转化薄弱村,从总体来看效果明显。如第一轮薄弱村转化过程中,凤桥镇星火、联丰、三星、永红4个村在凤余公路边联建店面房3 314.28 m2,年租金23.09万元,村均5.77万元。截至2012年底,第1轮经济薄弱村扶持计划中确定的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下的18个经济薄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其中凤桥镇永红村等5个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已达到30万元以上。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能力不足

就一般村而言,村民小富即安的思想难转变,只求过得去,不愿再谋新发展、再做新探索。就薄弱村而言,村民求稳怕乱思想难转变,只求不出事,不敢或不愿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动脑筋,只能等政策、靠政府、要资助,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主动、不积极。

2.2 增收渠道萎缩

一是租金收入增势减缓。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和土地等要素制约,村集体对非农建设用地的支配空间越来越小,建造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新增物业难度加大,租金收入逐渐变少。二是政策性收入空间缩小。当前村一级已全面取消固定面向农民收取的村公益事业资金,土地流转收益全部返回到户。三是补收入剧减。由于大规模土地整理基本完成,建设征用速度放缓,土地征占用等补助收入将大幅度减少。

2.3 区域环境存在差异

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而地处偏僻、远离城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村,即使通过扶持开展了物业项目建设,租赁收入也比较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村级体经济也比较薄弱[3]。

2.4 土地因素制约

篇(7)

摘 要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密切,竞技体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本文以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为例,通过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世界竞技体育当前的格局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世界竞技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极端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呈现集团化发展且各集团特点各不相同。

关键词 伦敦奥运会 奖牌榜 世界体育格局

奥运会是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奥运会奖牌榜是各参赛国总体实力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奖牌榜特点,分析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竞技体育高效、快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第30届奥运会奖牌榜探讨与分析

图1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前8名统计

如图1所示,传统的体育大国美国和中国分别名列奖牌榜一、二位,东道主英国力压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位居金牌榜第三位,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未能进入第一集团位列第三。

表1 近3届奥运会奖牌榜前8名奖牌、金牌对比

二、第30届奥运会金牌榜总体态势

通过表1可以看出,伦敦奥运会英国首次进入第一集团,第二集团成员变化不大,德、法、意仍为第二集团主要成员。世界竞技体育的格局仍然成相对稳定的态势发展。

伦敦奥运会与前两届奥运会相比,第一、二集团让然占据大多数金牌并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三集团的奖牌占有率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仍逐渐减少。由此可见,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第30届奥运会奖牌探讨与分析

(一)美国奖牌具体分布

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是美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本次奥运会中美国在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表现尤为出色。美国游泳队在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的带领下斩获了16金,田径方面也不逊色,得到了9枚金牌。

(二)中国奖牌具体分布

小球类、技巧类项目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国队在此次奥运会上取得了多项突破,乒乓球是中国国球,伦敦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队再一次实现了包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游泳代表队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斩获5金。

(三)英国奖牌具体分布

东道主英国队在前几届奥运会中一直没能进入第三集团,但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表现出色,在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是自行车项目英国代表队就斩获7块金牌,马术在英国发展较早也有着较好的传承。

(四)其他国家奖牌具体分布

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本次奥运会金牌榜未能进入前三名,由多种因素构成,一是俄罗斯代表队在多项传统优势项目上失利,错失多块金牌;二是夺金项目较为单一,夺金面覆盖不广;三是其他国家代表队加强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竞技水平提高。

韩国代表队异军突起,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斩获13金,射箭仍是韩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但是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却让人较为失望。

综上所述,世界竞技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极端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呈现集团化发展且各集团特点各不相同。

篇(8)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篇(9)

1 体外受精及其相关技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

1.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体外受精是指哺乳动物的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在生物学中,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母体后获得的动物称试管动物(test tube animal)。试管婴儿是伴随体外授精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是指分别将卵子与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前体——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1.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相关辅助技术

1.2.1 卵子胞浆内单注射(intracytoplasmoc sperm injection,ICS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开辟了女性不孕症治疗新纪元,但仍有约30%男性不能通过常规IVF-ET技术生育,因为少弱精症的 不能穿透卵母细胞透明带而是先融合,因而受精率低,为此产生了显微辅助受精技术。1992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Palermo等的卵浆内单注射(intracytoplasmoc sperm injection,ICSI)辅助受精,即在显微镜下将单个直接注射到卵母细胞胞浆内,从而达到受精目的。此技术特点:①受精率高,目前一般可达70%以上;②有更多胚胎可供移植,能有较高的妊娠率;③多精受精率显著降低,理论上多精受精率可降为零;④数量,形态对受精无影响,活动度对受精也无明显影响;⑤精源对受精无影响。

1.2.2 卵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卵细胞体外成熟(IVM)实质是通过体外培养,使卵泡内的未成熟卵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的MII期卵细胞,受精分裂成胚胎并移植的妊娠的技术,再IVF-ET治疗时,促超排卵可使妇女在同一周期产生多个成熟和不成熟卵细胞,通过IVM促使未成熟的卵体外成熟,可增加IVF周期的受精率、卵裂率和累计妊娠率。

1.2.3 辅助孵化技术在辅助生育中的应用: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的透明带是一种糖蛋白组成的非细胞基质,在受精及胚胎发育中有重要作用。IVF及ICSI后胚胎移植着床和妊娠失败的原因很多,囊胚期胚胎的透明带扩张和破裂失败,囊胚不能孵出于透明带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辅助孵化已在借助县委操作技术,对植入前胚胎透明带施行人工开口或消减其厚度,以改善胚胎孵化条件,使胚胎易于从透明带中孵出。

1.2.4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o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在植入前胚胎可在不影响胚胎生机的条件下,为遗传学分析提供材料,进行准确地分析。1989年,Handyside对性连锁疾病患者施行IVF卵裂期胚胎活检,PCR性别诊断,被选择女性胚胎移植后妊娠成功,次年诞生一名健康女婴,从而宣告人类具备了将遗传病诊断提前到胚胎植入子宫内膜之前,防止遗传异常妊娠发生的能力,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开始进入实际应用。

2 体外受精技术中的伦理学问题及前景趋势

2.1 辅助生殖中的伦理学问题:辅助生殖技术对正常的生育过程施加了人为干预,这必然会涉足伦理学的问题。经辅助生殖技术生出的婴儿,其遗传学的父亲和(或)母亲并非其社会学的父亲和(或)母亲,那么这个孩子日后是否有权知道自己的遗传学父母是谁呢?这是很严肃的伦理问题。从孩子的角度讲,他确实有权知道,但他的这种意愿肯定会与其社会学家庭相悖,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必定会引发很多有关抚养权利及义务和遗产继承等方面的纷争。目前这种技术的应用在我国还不普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辅助生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全能细胞定向分化技术的发展完善,人们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

2.2 辅助生殖前景广阔: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比国外晚约十余年,但在近四五年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国在传统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和单注射方面均与国外的技术水平相当。

试管婴儿技术的应用前景是很广的,比如设计胚胎。如果一对夫妇已育有一例白血病患儿,但却找不到适合的骨髓移植来源,则可在这对夫妇再次妊娠前,选择HLA配型与患儿相符的胚胎植入患儿母亲的子宫。

另外,遗传学诊断的发展前景也是很可观的,很多疾病尚无法得到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待更多新技术问世后,让所有遗传病患者拥有自己健康的孩子将不再是一句空话。PGH便是这样一项新技术,它虽不能算作重大的技术革新,但毕竟也在遗传学诊断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佩贞.人类受精过程.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9,5:127-128

[2] 邓朝晖.高士友.柳朝华,等.影响冷冻胚胎移植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812-813

[3] 孙莹璞,苏迎春,郭艺红.等.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技术在常规超排卵304个治疗周期中的应用.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1)11-3

[4] 刘德一,Gordon Bake HW.功能检测与男性不育诊治的新进展.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13(2):99-109

[5] 方丛,庄广伦,张敏芳,等.形态对体外受精的影响作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2):367-369

[6] 刘德一.朱伟杰,Gordon Baker HW.功能检测对选择IVF或ICSI治疗不育症的临床意义[J].生殖与避孕,2004,24(4):193-199

[7] Pincus G,Enzrnann E V.The comparative behavior ofmammalian eggs in vivo and in vitro:1.the activation of varian eggs.J Exp Med,1935,62:665-675

篇(10)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 ××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海洋优势。 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 三是农业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 四是旅游优势。 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 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 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 ,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 。 海城区是××市*、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 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 ,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 。 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 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 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 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 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 ,农业总产值 10.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 ,铁山港区占 49.95% ,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 。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 ㈢人才和技术短缺。 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 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01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 。 ㈤城镇化程度低。 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 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 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 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 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 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 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 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 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 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⑴ 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 、 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 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 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 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 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 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 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 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00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 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 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 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 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 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 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 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 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 。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 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 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 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

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 ⑵ 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 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 第七,应对加入 WTO ,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⑴坚持依法行政。 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 ⑵推进政企分开 。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 ⑶ 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上一篇: 小学班级安全概况 下一篇: 电子商务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