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9: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内心动机和智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闰年的规律。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了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这一结论。此时我又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每400年中就多算了3天,人们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课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合作、交流与碰撞的课堂才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有趣的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教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能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揭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再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答“10+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能”。那么,“1+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不能”。我说:“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办法使等式成立。”学生一下子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等,这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培育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按以下过程引导学生:
1. 自己演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讲台操作,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演示“圆的周长”,使学生对圆周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自做实验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三个圆(课前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成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
3.自主活动
学生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直径长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
4.自我归纳
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把它称为圆周率。
5.自推公式
通过多媒体的信息传递,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引导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自己跟老师共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各自显示出了特长和才华,结果是中慢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得到了进一步的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深挖课本功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某小学去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今年男生增加15%,女生减少20%,问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这题,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进行解答,但是有的学生向我提出,可以设具体人数进行解答,我请他说出解题思路,他这样回答:设去年女生100人,男生则为80人,今年男生为:80×(1+15%)=92人;今年女生为:100×(1-20%)=80人,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92÷80=115%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我则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这个学生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可用:S=1/4CD或者用1/4πd 2”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一个创举,我和同学们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2、要加工810个零件,单独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现由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完成任务?
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先分别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甲乙合做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根据题意,列式计算为:
810÷(810÷15+810÷10)=6(天)
解法二、设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1/15和1/10,列式计算为:
1÷(1/15+1/10)=6(天)
我问还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们经过分析思考并讨论,认为根据题意,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这就是说,乙干1天相当于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当于甲单独做(1+1.5)天。甲单独做15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时,只要15÷(1+ 1.5)=6(天)
这样,摆脱题型束缚,使得学生思路广阔,解法灵活简捷,学生的思维优化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2、突破难点,集体合作。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如在圆周率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几个大小圆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约都是3.1416,这样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再如学习圆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这样,不但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并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2.师生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倡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在这种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关系。
3.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
1.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2. 过去教师在旧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向体。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更无从谈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的丧失,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针对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过程,而英语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
(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主要部分,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情绪才会高涨,情态才会投入。如:在讲六年级一册下Lesson71 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上课带来了一架坏的模型飞机,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我马上问:Whose plane is it? Do you know?学生有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 有的回答:It’s…’s 最后当学生猜对是教师的时,我接着问:Do you like it?学生回答:No.我问:Why?有的学生就能答出:Because it’s broken. 我说:Yes,it’s broken now.我马上接着问几个同学:What’s wrong with it?学生回答后,我问:Can you mend it? 有的学生直摇头说:Sorry, I can’t.有的说Let me try.还有的说:I think I can mend it for you.我很高兴地回答:Oh,thank you.然后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修飞机的对话,这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尽量使语法知识与学生生活接近,与学生实践结合,活化教学内容,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即手脑并用式的学习,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点燃学生的兴奋点。
(3)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给学生充分信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探究是探索知识,找寻研究,调查的活动,更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过去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当今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关心爱护、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过去的“教师说的就是对的”旧观念,彻底改变节节课板着面孔对学生,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局面。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交流,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怕犯错、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而这一点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前提。
(2)提问和质疑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和质疑使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把知识活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尽量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嘴共同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可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等。提问可以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对一的生生问答,组与组之间的生生问答及小组合作的问答对话等。我在教“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我相继提问许多学生,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时我马上又问:“Do you want to know the favorite sports about the others?”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Yes”那好,Let’s make an interview now.随即学生们可以自由下位问答,每个学生都可以是采访人,又可以是被采访的对象,互相回答,最后有的学生又问起了老师,于是角色发生了转换。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学生既学会了句型结构,又掌握了提问的语言功能。同时生生间,师生间的关系通过交互更加融洽。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学生感兴趣、足以引起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促使学生勤于动脑,发展想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互动学习,利用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究。
例如学习Unit 25 Lesson99 阅读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What would you like to make today?”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回答:“I want to make a homework machine.”有的回答:“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oking machine.”…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异想天开。此时学生对制造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请学生通过提问作了一项调查,然后口头报告以下内容:
The boy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robots .
The girl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cooking machine.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过程规范,重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掌握,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相符合。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关键。下边谈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
中学体育课运用合作学习法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主导”与“主宰”的不同,不代替学生完成一切事情,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准备活动这一部分,不一定每节课都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练习。教师帮助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动作积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当天的小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练习,这样即使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又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及相应的名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x择在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复杂的教材变得简单,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的。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等特点,设计和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合作练习、交流、讨论、探究、尝试、评价的练习与选择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请同学们去吃蛋糕,但要达到小红帽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奖励的情境。这就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小沙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要求,“吃”到香甜的蛋糕。再如在耐久跑练习中,教师将通常使用的集体练习法,转化为自愿结合两人一组练习法,比比看,哪一组能通过努力,不掉队,互相鼓励,完成练习。这样的练习效果远比集体练习的效果好了很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互相关心的品质等。
三、正确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新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团队行为,每个人都必将为集体的胜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个体潜能。个体间只有相互理解、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支持集体活动的目的与动机,形成统一意志,才能获取最大成效。例如:在利用跳绳进行初学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学生自愿结合三人一组,在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动作提示后进行练习,教师深入观察,看到小组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分工、合作,把自己想出的动作进行交流、尝试练习,根据教师的要求不断改进,使动作更趋于正确,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及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后对他们今后进行更多领域的学习能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并且对学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合作的伙伴中,形成信任、交流、了解,学会分工、合作,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练习。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或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等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外国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在儿童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抵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这种创新愿望, 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告诉学生凡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提的问题,我们提了;别人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我们想了、做了;或者别人想过了、做过了,我们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其次,应解放学生大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的眼晴,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亲身实践,真正做到多种感官并用。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升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效果,所以课前教师需精心准备的内容很多。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及带着疑惑,找出疑难之处,尝试解决后并作好记录。这些预习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把握好每一堂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靠教师细致地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能自己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2.1 情境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有时代感,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如教学《平移》,我创设了中国北京奥运会升国旗的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热爱和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情境的创设要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一个小故事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我小时候养了6只羊,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山上吃草,可是我又不想一整天呆在山上,总想回家跟伙伴学们一起玩,怎么办呢?真是愁死我了,我想了好几天,终于有办法了,于是我找来了6根绳子和6根木桩,绳子的一端拴住羊脖子,另一端拴在木桩上,木桩的周围有很多青草。这样我就放心地回家跟同学们玩去了,到了傍晚去赶羊的时候发现我家的羊太聪明了,居然吃草能吃出6个圆形。"故事还没讲完,全班学生都"哇"的一声瞪大了眼睛。我又说:"同学们,我当时也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呀。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认真上完今天这堂课,大家就全都明白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从而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3的倍数"时,故意列举出一些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都是一位数3、6、9的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想法:"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和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但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合作探究。"在分M讨论中,有的组赞成,也有的组反对。赞成的组理由是:12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1+2=3,因而12能被3整除。反对的组理由是: 75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7+5=12,和不是3、6、9,而75却是3的倍数。大家探究的结果,激起了学生的灵感,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交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细节处理得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4.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5.课堂练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自主探究”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1.课前放手预习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抓住重点:明确预习内容,教会预习方法。在学习课文前,要按照“导读”提示自学;在预习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2)通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3)理解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4)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搭石》的预习指导是这样设计的。(1)通读全文,找出生字、生词。(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3)课文有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到家乡“美”,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美在哪呢?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4)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预习指导意在引导学生怎样进行先学,从中领悟自学的方法。
2.课中精心导读 (1)导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出示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威尼斯,让学生去领略异国风光。看完课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导人新课:“同学们,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这众多的景物中,作者为什么单写小艇呢?它同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观赏到异国的风光,拉近理解的时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 (2)导法: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循法自学。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而理解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内容;从题目人手理解课文内容;找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等。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去发现、感受、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导思。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疑问,要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环境和机会,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疑问,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有:从课题人手质疑;从重点处质疑;从矛盾处质疑;抓难点质疑等,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出问题,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学会思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求克服困难,发展其创新能力。
二、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生自主与老师引导的关系。二是关注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前提基础
1.教师必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知觉作用和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究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被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将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1)把学生当作学生(理解学生)。这是指教师能蹲下来看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教师能真诚地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孩子,当作等待填充的容器,当作随意训斥的对象;能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使学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敢于指出教师的不足。
(2)把学生当作教师(相信学生)。教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比如,用“你们能指点我一下吗?”之类的语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将会带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留给教师惊喜的发现。能者为师,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3)把教师当作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进行角色换位,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意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按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
(4)把教师当作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指教师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独霸课堂,居高临下,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疏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策略
1.在入情品读、探究感悟中培养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大瀑布的赞礼》一课的教学,从“赞礼”二字入手,让学生猜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书,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后,集中精力,围绕“激动、惋惜、希望”这些情感进行探究,很值得借鉴。支老师以读代讲,引导探究,删繁就简,独辟蹊进,极富创造性地抓住“激动、惋惜、希望”这牵一发动全身的情感让学生扎实的读书,或默读或朗读,时而静静沉思,时而激情昂扬。
2.在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中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景。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教授者,是教学过程中的掌握者;学生是学习知识的求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处于主动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而,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仅使他们“学会英语”,而且要教会他们“会学英语”,这样将来才能“学好英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英语的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
首先教师应该从备课着手,仔细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这样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更能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生生互动,主动获取英语知识。
二、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掉以往自己唱独角戏的习惯,与学生团结合作,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应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1. 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成功的英语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乐于进行合作学习。如英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通过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合作,全身心投入到英语课堂中来。例如学习译林版牛津英语9A Unit 5 Reading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Audrey Hepburn的生平和成就,通过生动鲜活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致倍增,立刻想知道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并由这些图片引出句型:not only... but also;put one’s effort into;play the lead role of...;devote... to...;be honoured with;pass away,etc.然后由师生互动,采用提问、抢答、互答等形式练习。整堂课,教师利用所学的句型讲述了自己最喜爱的明星,学生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他们自己最喜欢的影视明星,达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目的。
2. 精讲多练,促进师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讲课时,不要满堂灌,要精讲精练,点石成金,抓住中心与实质,不要拖泥带水,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活动。如学习9A Unit 10中的It is nice of you to bring me the newspaper.时,教师可以先列出这个句型的基本结构:It is+形容词+of...+(not)to-不定式以及它的汉语意思,说明这个句型是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看法,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句型的形容词是用来修饰或表达人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训练,用这个句型造句来描述本组的同学。这样,学生自主训练、合作练习,并主动与老师配合练习,从而能更快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设计学生练习时,要结合练习的内容,依据教材,把握住基础知识,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就能为师生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3.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师生的合作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能出色地完成一堂英语课的教学,与这些学习小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在学习9A Unit 1 Reading Star signs What is your star sign?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任命一名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分别给每个小组一个星座的名字,然后让他们本组内成员都朗读练习所给星座的性格特征,并且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这个活动结束之前,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用英语复述本组星座的性格特征,接着各小组之间轮流交换星座名字,最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选出讨论得比较好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在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他小组可以作出相应的评价,再由各组一一提出本组认为比较重要的短语和句型,组和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师生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胆怯,尽情地交换自己的观点,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多年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再多,没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条件与内容,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师的课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想做,并用心做,就一定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哈默.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老曾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的理想,教师就得开放教学的思想,开放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开放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等的限制,如果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地学,就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让课堂更富有效率和民主化,为把写作业实实在在地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从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着眼,让学生写得具体,写得充分,写有实效,我遵循“目标引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的教学思路,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以“静态学习”的方式呈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学案引领学生自能读书,把自主阅读和自主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与课文发生对话,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我把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的“目标引领”学案设计为:
一读:朗读(2遍以上),要能读准生字字音,分辨并记住生字字形,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思: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写得怎么样;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学习;提出在学习中的疑难困惑问题(1个以上)。
三练:1、字词训练。抄写一类生字(两遍),找最相似的形近字1-2个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用生字组词或扩词;挑选多音字(1-2个),根据不同读音组词;抄写好词(5个以上)佳句(2句以上)积累;自选词语(2个以上),写出它们的近义词、反义词;挑选新词或常用词语(2个以上)造句;找出新词或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
2、句子训练。挑选疑难句子或重难点、关键句子或留有广阔思维空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挑选句子(1个以上面)缩句;改文中的反问句为陈述句;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改为被字句(各1句以上)。
3、段的训练。挑出最喜欢的段或感受最深的段,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4、修辞。抄写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段,并练习仿写。
“一读、二思、三练”的“目标引领”学案由教师打印好,每生复印一份,要求贴在语文书的第一页,便于随时翻阅,起好一个阅读导向作用。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课文,把一些词句等训练明确化。不是每一课,每一次作业都要照此面面俱到。依据课文特点、学生经验能力,允许学生增删目标,丰富目标,不同学段、不同的课文写出的自学作业可有所侧重。凭借这些“目标引领”内容,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作业行为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学生遵循“目标引领”内容展开自主学习,读有指向,思有目标,练有内容,学生就能做到边读边思边写,不断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时的教材就变成了一个例子,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学生结合“目标引领”的内容,挑选了“天涯海角、安慰、凄凉、寂寞”等词语进行积累,就“陆续、简陋、危险、野蛮”等词语找了近义词和反义词,用“畏惧、恐惧万分”等词语进行了造句练习,挑选了“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等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悟,提出了“鲁滨孙在住所前插下杨柳桩子,这对防御野人起了什么作用呢?” “开头说鲁滨孙遇到困难一点也不畏惧,为什么后面却又说他遇到了野人后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生活”等有价值的问题。“预习提示”的问题: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问题大,有一定的难度,是理解课文内容、挖掘人物品质的一个重点。从写的作业情况来看,多数同学只能达到五、六层。于是我就把他作为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的重点,来达到对人物品质的把握。
“一读、二思、三练”这样的自读导向,贵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实实在在地动笔。由于提供的是如何学习课文的方法,作业的具体内容多由学生读中决定,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可说是放手又不放任,是主导与主体、扶与放的有机结合。这样的作业练习,保证了读书、思考、写作业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发自内心与教材(课文)发生对话,与作者发生对话。学生自读中的感悟,学生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学生在学习中捕捉到的灵感,享受顿悟的欣喜,不是教师的精彩讲解所能有的。学生的读、思、写,凭的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又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智慧。学生自主作业,既是在积累语言,又是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语言训练实在。写出的自学作业,可以说是酸、甜、苦、辣的结晶。这样的自主作业,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必能陪伴学生一天天走向知识的殿堂,让学生不断品尝到自我成长的快慰。由于每一次作业都有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在闪耀,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学生思维的果实,挖掘了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伟大,学生自信、自强的意识就越来越强。
多读多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过程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的有效的学习。学生在读书中的自悟,写出的对词、句的理解,以及还有哪些句子不懂,哪些地方不明白,向教材发出的质疑和问难,无不体现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有力地培养着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在自我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二、达成交流对话,培养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深化;自主探究结果好比是作文的素材,合作探究好比是对这一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如何将自主作业转化为教学的资源,让它产生更大的激励功能,我认为进行交流与对话是关键。因此,我让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主要以“动态学习”的方式呈现,以自主作业为凭借,让它成为合作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连接课本与师生的一座桥梁。这时,教师要着力营造的是一种交往互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相争论时激情飞扬,在质疑解惑后惊喜万分,让爽朗开心的笑声溢满课堂,让师与生、生与生在互动中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首先,在同学间开展交流
。方式是同桌或小组内进行作业检查、交流。借助自主作业的检查、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迪,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促成自我与文本再次对话,对自主作业进行修改、完善。其次,针对疑难、困惑,在同伴间、小组内展开对话。在对话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思想交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解疑、解惑,共同进步、成长。
第三,在此基础上,在班级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交流对话的步骤、内容、方式通常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由学生1—2人读自主作业,在全班交流、欣赏、评议。
2、重点抽查了解自主作业中挑选并理解的词语、句子及阅读中有独特感受的句段。如句子“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一同学是这样谈自己的理解感受的:“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任何人与他进行沟通,没有人与他交谈。这样的生活的确很难过下去,不过鲁滨孙还是凭着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活着。” (《鲁滨孙漂流记》)
3、就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及困惑,鼓励学生提出来或向教师发问,然后组织有效的讨论、交流活动。教师也可围绕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前四个自然段多次描写到“冷”,这是为什么?在讨论中,学生就逐步明白了“冷”既指自然环境“冷”,又指社会环境“冷”(坐马车的人、小男孩、爸爸等),这样一来,对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挖掘也就更丰富了。
4、交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表达方法上的感悟。
这四个方面交流对话的内容,不是平均用力,通常把二、三两个方面作为重点。要努力消除学生对话中羞怯、畏惧心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理解、看法,讲出自己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不同的观点产生碰撞。教师要顺学而导、适时点拨,既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又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精要点讲”,开启智慧,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正确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就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不论是同桌或小组内进行的作业检查、交流、对话,还是在全班开展的广泛交流与对话,合作探究的意识熏陶蕴藏其中。师生间、生生间对疑难及困惑展开的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探究的品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趋正确,更趋全面,更趋深刻。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学生就一定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习得有用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心灵和精神得到有效的充实。
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交流对话” 教案一例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学生按学案指向,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抽查“自主阅读”情况。
1、朗读。你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吗?
2、能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吗?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预习提示”问题: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学作业”中各自做的情况,互为补充,使答案渐趋完整。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主要从吃食、居住、安全、孤独等四个方面)。
2、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段中感悟出来的。
3、你对文中哪些句、段还比较感兴趣,挑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4、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同学和老师提出来的吗?先在小组内提出,讨论、交流;小组解决有困难的,再全班讨论、交流。
四、总结课文。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如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
1、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启示。
2、教师谈自我启示,提出希望、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