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规划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规划分析

篇(1)

(一)一些城市随意扩大建设规模,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占地规模迅速扩张。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进行检查发现,近几年新增建设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地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城乡建设呈现出无序蔓延的趋势。如:有的城市违反法定规划,擅自批准开工建设;有的城市违反法定程序,随意调整规划,违规越权审批;有的城市未经科学论证和履行程序,违规进行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损害公共利益,影响长远发展。

(二)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重开发、轻保护,致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为追求经济利益,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文化街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一些城市忽视风景名胜区保护,造成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迅速退化和消失。有的城市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山采石、乱搭乱建,严重破坏自然景观;有的城市将风景名胜区管理权、经营权出让给企业,进行超强度开发,致使景区环境恶化。

(四)一些城市变更规划、大拆大建,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的资源能源浪费日益严重,因浪费造成的损失逐年上升。一些城市采取变更规划、拆建房屋的方式来盘活原有土地,城市房屋建筑寿命普遍较短,平均不到30年,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个别城市甚至出现了拆除未满服役年限高层建筑的现象,加剧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

上述问题反映出现行城乡规划监督机制存在着薄弱环节:一是缺乏层级的监督手段。在派驻督察员以前,各城市政府既是规划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等同于依靠城市政府自觉遵守规划,约束力较弱,给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缺乏事前事中监督机制。城乡空间布局一旦定格就很难改变,必须科学规划并严格实施;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复原,必须事先对破坏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但长期以来,上级对下级城市规划各个环节的监督以事后查处为主,事前和事中监督相对较为薄弱,待问题曝光并调查处理时,往往已经造成较大损失。

为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避免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将会出现或已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进行规划监督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一种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的监督机制。基于上述认识,我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探索。

二、城乡规划督察工作预警作用分析

(一)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是一种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的预警机制。

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是一项新的监督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上级向下级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依据国家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以及经批准的规划、国家强制性标准,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督察员长期驻在被督察城市,通过参加会议、调阅文件、现场踏勘等方式进行旁站式监督,可以实时掌握各地城乡规划执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各项强制性指标的落实情况,是对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益补充。

二是督察员可以不受派驻地行政机构制约,独立、公正地提出对规划执行的监督建议和意见。因此,督察员制度是制约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手段,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的重要力量,是防止规划主管部门被动违规的有力措施。

三是督察员都是规划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规行为,还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地方规划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从制度设计方面来看,规划督察员制度将规划实施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了一种事前预防、事中制止的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避免损失和浪费,是推进我国城乡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抓手。

(二)实践证明城乡规划督察工作能够发挥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作用。

20世纪初,西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城市无序蔓延、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有国家规划师或国家规划督察员对城市的规划进行技术把关,将事前的监督和事中的监督结合起来,有效保护古建筑、历史街区、风景名胜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脆弱资源。近年来,我国四川等省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我部从*年开展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目前已向34个城市派出了50名城乡规划督察员。两年来,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运作良好,已经与地方现行规划管理体制顺利对接,实现了对城乡规划实施的严格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对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有力推进。主要包括:

一是遏制违法违规苗头。督察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自*年9月以来,城乡规划督察员约谈地方领导上百次,发出督察建议书和意见书几十份,对发现的问题苗头及时警示和提醒。督察员发现的问题大部分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许多问题开始被重新研究;多数违规行为被制止于萌芽状态,有效控制了重大违规案件的发生。如:督察员发现并纠正了某建设项目设计超过国家级风景区控制限高的问题,由此控制了另外多起超高建筑的建设,保护了风景名胜景观;督察员发现某房地产开发项目违反规划控制条件,占压用地红线外的山体和绿化带进行违规建设。督察员对此及时进行制止,避免了重大损失。督察员发现某建设项目设计严重突破沿江控高规定,一旦建成,将对沿江风光带等风景名胜资源造成较大损害,立即与分管市长协商暂停建设,促使该项目重新论证。

二是增强地方政府对规划严肃性权威性的认识。通过督察员的努力,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普遍对执行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示一定要自觉树立规划的权威,做到“动土必有规划”、“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他们高度重视督察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主动约见督察员,虚心征求意见、认真制订整改措施。

三是提高地方规划管理部门的执行力。通过两年的实践,地方规划主管部门认识到督察员制度能够进一步促进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些城市在督察员的帮助下,统一了市级规划管理权、收回了规划执法权,理顺了规划管理体制。一些城市虚心接受督察员的建议,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加快编制规划管理条例;一些城市强化“四线”和规划强制性条款的严格实施,落实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实践证明,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符合我国现阶段快速城镇化的国情,可以对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制止,对建设活动各方主体从思想意识上进行提醒和警示,对规划主管部门从工作效能上进行提高和强化,能够发挥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作用,是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2)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cceleration,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xist a number of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ocess problems, in reference to the planning of other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planning analysi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 system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formulated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total amount its 4 main conten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promot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epare; prophase planning analysis;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1控制性详规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1.1控制性详规编制中的问题总结

(1)对现状情况调查不够,不能准确地掌握人口、建筑、用地的现状情况,严重影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指标的合理确定。

(2)控规编制过程中常常忽略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对上一级层次规划以及相关规划中确定的强制性规定不够贯彻而导致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存在。

(3)控规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详细调研和科学预测,凭经验“拍脑袋”定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危害了控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控规编制中缺少整体控制的观念和措施。控规编制中对整体控制观念的缺乏突出体现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由于历史积累的包袱,旧城内的危改按现有控规条件实施就地平衡,往往不能达到经济平衡,于是纷纷提高建筑高度或者容积率。

1.2控制性详规实施中的问题总结

(1)经济机制运行中的矛盾。我们的控规控制了地块性质、容积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建筑形式与色彩等等。可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并没有严格按这些控制来进行,这种情况下的控规在市场机制面前显得极为脆弱。这是由于规划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宏观的高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而市场则从土地的用户出发,通过不同土地用途之间的利益比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控规调整”时有发生。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市场分析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控规指标会经常变更,其法定地位屡屡受到挑战;在相对开发完备的地区也常常会因为调查研究的不准确,缺乏拆建比分析等原因,在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确定上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从而使控规经常会处在频繁调整的尴尬局面。对此,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者还是管理者都拿不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明控规自身的合理性,这说明其中尚欠缺深入细致的工作。

2关于前期规划分析

2.1各种类型规划前期研究的综述

国内各类型的规划中都未明确界定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也未明确提出其内容构成,但或多或少都在研究规划编制中的突出问题或者重要问题,最突出的当属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总规编制的一项重要前期研究工作,作为总规主体文本的技术支撑内容出现,是总规编制的基础,也是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其结论渗透在各个环节中,是规划的编制依据和支撑。

除了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以外,其他各类型规划中也出现了众多有关前期研究的内容,但并未形成一种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的程度、方法及内容各有不同。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本文对规划前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概括为以下几类:前期现状调研与发展条件分析、前期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前期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保护规划中的前期历史研究以及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特色研究等。

目前,国内各类型规划中关于前期研究的内容已经慢慢得到重视,进行的一定的研究也对深化规划编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摆样子、关联性不大等问题。前期规划的内容涉及现状条件、规划实现途径、历史等各方面,但是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制定的需要的前期依据研究不足;对于物质环境的考虑较多,对社会经济的因素考虑较少。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控规编制中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缺乏整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2.2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前期规划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的涵义:

(1)前期规划分析不是强调规划中的前期编制阶段,而是特指规划编制中应深化的内容和需要重点研究的规划技术支撑,是对社会、经济、现状情况以及相关规划等进行的有侧重点的研究,需在规划编制中的定性定量前进行,甚至伴随着规划编制的展开逐渐进行,因此为前期规划分析。其一方面是规划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规划的技术支撑,如开发强度总量、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特色及设施配套内容等。

(2)前期规划分析旨在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避免控规编制流于形式。前期规划分析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

篇(3)

一、研究方法 

本文即将昆明市区按标准分成五类用地,即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类型用地理想三维绿地的权重,即三维绿地对于各个分区的重要程度。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对绿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对绿地的功能要求也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用地可根据如下标准反映绿地的功能不同:人口密度、污染程度、森林对居民的休养功能、各类型用地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热岛效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AHP法可计算出各类型用地对三维绿地的需求权重。分配矩阵权重系数中:目标层为昆明城市森林最优规划:指层中:人口密度权重0.523,污染程度权重0.329,经济因素权重0.105,休养功能权重0.031,热岛效应权重0.012:用地类型层中: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536,居民用地权重0.062,工业用地权重0.215,道路用地权重0.53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52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206,居民用地权重0.051,工业用地权重0.611,道路用地权重0.071,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234,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175,居民用地权重0,363,工业用地权重0.101,道路用地权重0.033,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64,居民用地权重0.412,工业用地权重0.033,道路用地权重0.29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15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19,居民用地权重0.114,工业用地权重0.072,道路用地权重0.068,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4。 

最终权重系数中:公共设施用地0.401,居民用地0.183,工业用地0.211,道路用地0.202,对外交通用地0.03。 

由此可知,在昆明市,公共设施区需要绿地最多,这是由于其人口密度比較大,污染程度比较高并且大部分位于城市中心:道路用地、居民用地与工业用地所需的绿地大致相等:而对外交通用地所需绿地比较少。 

通过ARCGIS将绿地进行圈划,利用数字化方法计算出各类型用地绿地面积及总面积和单位绿地面积:公共设施用地405040488㎡,单位绿地面积0.247㎡:居住用地202021232㎡,单位绿地面积0.105㎡:道路用地20202044㎡,单位绿地面积0,107㎡;工业用地303780366㎡,单位绿地面积0.298㎡;对外交通用地102260122㎡,单位绿地面积0.058㎡。 

在昆明,工业用地比较少,污染程度不高,绿地面积还算合理。由上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最大,工业用地绿地面积次之,虽然工业用地比较少,但其大部分在郊区,森林面积比较多。故而绿地面积仅次于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绿地面积最少,因为车站多为大面积建筑,且自身区域面积比较少,所以绿地面积最少。居住用地和道路用地均为中等绿地分布区域。 

由统计结果可知,昆明绿地面积符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但昆明市内绿地大多集中在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等地方,并且绿地生态效应的辐射距离是有限的,通常在50m以内最佳,因而集中分布的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并不能覆盖整个市区。 

篇(4)

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供电建设和改造中的具体问题

昊锦塬煤业(300万吨/年)和昊锦塬煤业(180万吨/年)在蒲县境内相邻,设计新建昊锦塬110KV变电站作为两矿生产供电。该项目技术方案已经通过审批,因其电源设计取自现有的刁口110kv变电站和拟建的蒲县220kv变电站(其项目还处于初设阶段),所以接入系统无法审批,按正常程序昊锦塬110KV变电站还不能进行建设。经多方论证,由于两矿计划在2013年下半年投产,如不尽快建设,无法及时满足两矿生产用电。考虑到拟建蒲县220kv变电站的预见性以及现有可利用的刁口110kv变电站,决定提前建设昊锦塬110KV变电站和刁口110kv变电站供电线路,以确保新增一回可靠电源。将35KV线路临时接入10KV电压降压运行原因同富新煤业基建负荷为1800kw,设计生产负荷为6500kw。矿井原有一趟专线829线路(10Kv,LGJ-95mm2)引自管头变电站,为单电源供电。由于同富新35Kv变电站预计2013年5月才能建成投入使用,目前东团———同富新35Kv架空线路已建成(10.1Km,LGJ-240mm2),因此考虑将该架空线路临时以10kv降压运行作为矿井二回供电,以满足矿井基建期间安全供电需求。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一般按经济电流密度、允许电压损失、长时允许电流、机械强度等选择和校验。由于该线路原设计电压等级35kv临时以10Kv电压作为基建供电,因此本例只做电压损失分析。根据电压损失百分数计算公式:U%=u%PL=u%M正常运行的高压输电线路电网允许电压损失百分数为5~8%。查表知10Kv架空线路单位负荷矩时电压损失百分数u%=0.316%Mw-Km(Cos∮=0.9)。经计算U%=5.75%,电压损失符合要求。该线路现已投入运行,确保矿井基建期间实现了双电源供电。盛平煤业(90万吨/年)是单独保留生产矿井,该矿原812线路(LGJ-120mm2,10kv)、805线路(LGJ-50mm2,10kv)均引自台头110kv变电站不同母线段,812线路为矿井专线,805线路为行业专线且线径细、线路年久失修,只能作为保安电源,无法满足安全生产要求。考虑到紧邻的原大宁煤矿(已关闭)852线路完好并闲置(引自吉县王家河35kv变电站,LGJ-120mm2,10kv),在本矿35kv变电站建成以前,临时租赁该线路作为一回可靠电源,该线路投用以来运行正常。

篇(5)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篇(6)

1.是实施党和国家分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发展城市群,是党和国家深入实施分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必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促使该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2.是构筑中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经济增长极的需要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亟需若干区域发挥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长江三角洲所属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相互联系十分密切,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必将促进沪苏浙三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保持长江三角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城市带,从而牵引和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江地带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掀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越来越成为外商和国内资本蜂拥而至的热土,成为国际商业组织和机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成为周边地区乃至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主动接轨上海,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必将进一步拓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是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区域增长极综合优势对全国经济带动的需要

发展经济学理论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区域增长极优势,对于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经济竞争力等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整合优势,是带动全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增长极的带动是非常有效的战略,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就全国意义上讲,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不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改变生产力层次不齐的现状;就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区来讲,却是普遍消除增长极的重大战略。发展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区域内社会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这样,就全国范围来讲,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是一个培植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方面是一个消除经济增长极的举措,这里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的根本特征。

具体分析,内地可以进一步主动接轨上海,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可以乘上海之船出海,攀上海之梯登高,借上海之力发展,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金融、市场、管理、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上海的全方位合作,强化区域分工、互补与协作,自觉接受上海的辐射,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中寻求发展机遇,借助发展力量,探求发展空间。同时区域之间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真诚合作,以思想观念的融合为先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建立合作新机制,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二、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的经验及可行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领域的焦点。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也为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另一方面,这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基础。

1.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贡献地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归纳为: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抗震能力强。2003年受国际局势和国内“非典”影响,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回落。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9.9%)回落1.7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最快的苏州,达到17.5%,最低的上海,为11.4%。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3和3,2个百分点。

其次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足。多年来,这里获得了不同渠道的大量投资,形成了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就2003年上半年而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而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仍然是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再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就是在全国经济出现低潮阶段,这里的市场也没有出现较大的疲软,增长趋势没有大的变化。就目前情况来分析,2003年上半年,在继续扩大内需政策刺激下,国内市场迅速从“非典”的阴影中走出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长三角16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复次是出口快速增长。多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出口占全国的主要位置,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是与珠江三角洲并行的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对全国出口起着很大的带动作用。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使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五是吸引外资情况良好。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长江三角洲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轻重工业以及各类要素投入、生产资料市场投入、消费资料市场等投人和国内投资浑然一体,形成了具有世界级的市场体系。国际投资的不断增加,为这里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奠定了理想的基础平台。2003年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实际到位金额同比增长34.3%,而长三角地区到位注册外资增幅高达6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4个百分点。

第六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里已经全方位地向实现现代化水平迈进。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显示出整体水平与整体实力的提高。2003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长三角15城市平均增长1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增幅最高的是苏州,达到17.2%,最低的是宁波,同比增长4.1%。10个城市的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国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建国以来,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集体、私营、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股份制等混合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这里的经济指标对全国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大。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38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23.7%,超过1/5,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37亿元,而全国完成投资19348亿元,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3.5%,比上年度的17.6%提高了5.9个百分点。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5亿元,上半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5%,比上年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突出,上半年长三角15城市实现出口59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三成,为33.5%,比2002年度提升了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增加迅速,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外商直接外资到位153.7亿美元,占全国的43.8%,与2002年度相比,提升了7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这里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指数快速提升,为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奠定了经济基础,也是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宝贵经验。

3.产业结构合理,打造第六城市群内在动力大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城市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高级别会议。12年来,协调会积极推进城市间的资产重组,打破壁垒,通过组织城市间的联合与协作,使长三角大商贸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要素流动更趋合理,整体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实践途径

1.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首先要充分认识上海的龙头作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发挥经济因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浙江省委书记指出:要主动接轨上海,加强与沪苏两地的合作与交流。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环境保护以及科技、信息、教育、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地主动对接,加强交流,推进合作,共同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港口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建设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和切入点,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共同信息交换平台。

——在产业分工领域,充分发挥江、浙两省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有相当基础的优势,积极呼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升级,承接上海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在农业领域,把浙江省丰富的山海资源和发展效益农业的优越条件,与上海发达的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基础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联手发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

——在科技教育领域,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才交流、人员培训、联合办学,通过高校合作和网上技术市场等渠道,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在旅游开发领域,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合作规划,加大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力度,共同构建沪苏浙旅游经济圈。

——在环境保护领域,加强太湖流域、黄浦江源头地区及沿江、沿海等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联合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

2.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操作途径

完善的合作机制,是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着手,健全合作机制,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坚持和完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友好市县、联络机构等载体,进一步加强政府、企业和民间的沟通,不断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着力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与竞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一是要凭借“错位战略”创造性的发展思路,使长江三角洲各级政府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给新生制度以发展空间,从而在过去初见辉煌的基础上大展宏图。持续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在既有的财富曲线尚未达到抛物线的顶点的时候就开始培植第二条财富曲线,以既有资源为依托,顺利渡过新财富的初生期。这些制度的不断创新,可以为长江三角洲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铺就坚实的公共基础。

篇(7)

1.生产规模、集约化难度大

由于不同程度存在坡地和谷地,地势不平坦,不易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局限性。

2.蓄水、保水功能差,干旱现象较严重

由于地势不平坦,同一地域落差大,一遇下雨涨水,雨水很快就从坡地流入沟地,进入小溪、小河、大河,不易蓄水保水。遇到天旱,由于蓄水保水功能差,蓄积的水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旱灾。抗旱一般都要一级甚至几级提灌,成本极高,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3.土壤墒情严重恶化

川中丘陵地区除河坝地段有一些平坝外,可耕作地基本都有一定坡度,有的坡度还相当大,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土壤墒情变差,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

4.生产成本高

无论是保持农业生产的水、肥等生产资料成本,还是农作的劳动力成本或是运输成本,都相当高,很不经济。

二、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优势条件

川中丘陵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差,但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有一定优势。大都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件下,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000m范围,对于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言都是较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三、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川中丘陵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作物栽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渔牧副业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尽管农业生产成本相当高,但以粮为主的格局始终未打破。究其原因:①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剧增,农民迫于维持生计,所以不愿放弃粮食生产。②农民素质不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及项目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易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因此,不想也无力去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初期成本高,农民无法承受。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改田、改土、改水,都是想将坡田地改为可耕种的耕地,但由于成本太高,投入又有限,收效甚微。

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原则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这样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因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在追求产量及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给生态及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能耕则耕,不能耕种则不要强求。②效益最优原则。发展农业要算好经济账,要尽可能以低成本去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及费用要尽可能低。多年来,由于处于温饱线之下,粮食需求为第一需要,农业的最大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往往忽视了劳动力、自备农用生产物资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有时即使考虑了,也计算得很低。实际上,许多农业生产是处在亏本经营的境地。③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川中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的位置,特别是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给予充分重视。川中地区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不仅对当地,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和环境都有极大影响。④市场化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

五、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最优模式

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本着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等原则,其经济模式应确定为:旱地以种植林果业、草业为主,水地以种植水稻和养鱼为主。增大经济林果业种植,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特别是大幅度减少土上作物的种植,尽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态的多种功效。

六、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途径

川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特殊,气候条件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地形及土地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环境及生态破坏。要实现经济模式的优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入手。

1.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当前川中地区经济模式优化的捷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25℃以上的坡耕地,尽可能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25℃以下的旱地,以种植蔬菜和优质农作物为主,水田以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为主。这样,水土流失少,利于生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

2.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无工不富,没有一定工业基础,仅仅依靠农业或第三产业,经济仍发展不起来。经济基础差,农业投入就很少,农业的负担也会加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制约。

篇(8)

一、规划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过往经验,发展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而要适度。定高了就会变为“贴在墙上、写在书里的”的口号,成为“无本之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一五”规划中全县生产总值的目标值定为43.72亿元,结果只有20余亿元,差了几乎一倍,年均增长速度为负2.39%,与年均增长12.5%的发展目标南辕北辙。其中固然有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同时也有期望值过高的集中表现。面对新的形势,对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在充分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及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立足于限制开发区的现实基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为宗旨,“十二五”规划应考虑以改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努力克服以gdp为导向的行为,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应着重建立人民福祉指标体系为主,集中反映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居民生活体现在收入与消费上,不仅要看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还要看居民的收入、消费结构及生活质量,社会环境保证安全感和政府治理,以群众安全感或对政府满意度、群众幸福指数等民意指标来体现。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等等。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经济指标要作合理的安排。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经济发展振荡而行

“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虽历经风雨,但总体趋势仍是稳步向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积累了经验,也展现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总量触底回升。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修正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04728万元,预计为24317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一五”时期年均略降2.39%。期间经历了、的剧烈波动,到9月才开始回升。

财政总收入由的15373万元增加到的28207万元,年均增长12.9%;一般预算收入由的6733万元增加到的15428万元,年均增长18%;税收收入由的13995万元增加到的26954万元,年均增长14%。

从到,人均生产总值由8534元调为5708元,预计为6755元,区间波动明显。人均财政总收入由427元增加到的650元,预计达749元,增长了75.4%,年均增长11.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87元增加到的356元,达409元,年均增长16.9%。

工农业生产走出困境。,粮食产量198380吨,预计为202348吨,比增长12.7%,年均增长2.4%,五年内粮食播种面积递增0.9%。克服大面积的蓝耳病役情后,牲猪出栏达至17.1万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的86508万元增长到的108287万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了4.6%。工业总产值由的403130万元调整到的31292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1月始经历了22个月的下滑后,9月转负为正,全年实现增加值45876万元,比上年增长7.6%。预计将达6.3亿元。

社会需求温和放大。从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3.59亿元增长到30.69亿元(不含高速公路投资),增长125.9%,年均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8579万元增至72120万元,增长92.56%,年均增长14%。

经济结构显著变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75∶51.02∶29.23,以矿业、水电产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8.24%。受金融危机及自然灾害的共同影响,产业结构剧烈变迁。,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5.21∶27.17∶47.62,其中工业占gdp的23.25%,工业的比重大幅下降。预计,的产业结构比为22.43∶30.52∶47.05,工业占26.3%。

(二)人民生活水平低位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至元间徘徊,预计将首次突破元大关达2035元,年均增长0.7%。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由的14714元增加到的24310元,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的7524元增加到的9597元,首破万元大关达10557元,年均增长7%。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也逐步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由1494元增加到1891元,达到1997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由5201元将增加到6468元,年均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1787元增加到3581元。

农村居民的住房结构显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17平方米,钢混砖木结构占84.41%。城镇住房的紧张局面大为缓解,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33.18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建设加速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一直致力于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交通、城镇建设大会战,行政中心南移项目进展顺利,城建十大工程及厦蓉高速、岳汝高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同时有效实施了通讯、电视等“村村通”工程及“万村千乡”工程,使得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县公路里程拓展至的1675.5公里,通村水泥路通畅率达 83%。通公路的村306个,占99%。村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受益的村达到291个,占94.2%。通电话的村307个占99.4%,电视覆盖率达89.8%。近五年,移动用户、宽带网络用户广为普及。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全县城镇人口比重达28.09%。

科技成就令人瞩目,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40%以上。教育事业结硕果。学校调整布局基本完成。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8.5%。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并稳居全市前列。文化体育事业争妍斗艳。香火龙、濂溪书院等一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获国家、省、市、县的保护,福泉山庄、九龙江森林公园获批为国家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县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民间自发形成的全民健身运动正焕发蓬勃生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得力,防控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助率达45.95%,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日趋增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全国农村低保之先河,由“五保户”逐步扩及到生活特困户、伤残户。“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正式启动。至底,全县实际参加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25330人、20913人、8849人、16279人。城乡低保人数共18669人,新农合参合率达85.64%。

(四)民主法治进程逐步加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听证、政务公开等进一步规范。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民主议政机制进一步健全。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社会公众安全感及对政府工作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

国际环境“多空”交织。一方面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危机阴影,并开始缓慢复苏,和平发展的国际格局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持续增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趋于突出,贸易争端加剧将对我国的出口经济形成阻滞。

在国内,有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积累,国家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调结构、促转变的步伐将一步加快,保民生、缩差距、促和谐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国家防通胀、防通缩、控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防控举措对地方的投资冲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县内,“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开展的交通建设大会战、城镇建设大会战及融资平台建设将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建设的瓶颈制约。新一波的思想解放又将激发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活力。但与此同时,革新的进程与居民求变的斥求矛盾突出,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社会保障水平弱、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结构不尽合理等等,协调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

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篇(9)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orderly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an make the city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harmonious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The first people remember, last, let a person forget is colour, the success of the urban color planning management often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overall image of a city and charm, and make it has huge intangible assets.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lor planning explorative, hope of the city by the study of color, the color management of the city by more specific,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galization, make the urban color 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ake the city more and more energetic.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currently summarized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try to explore and to form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dea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Color planning; Mass-tone attune; Colou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剖析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1国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在日本,政府都免费向建筑商提供《城市色彩规划指南》。日本于1981和1992年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2004年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2]。

(2)英国对建成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是在历史保护层面,针对色彩等更为细节的规划由地方制定。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色彩粉刷大部分有着具体的限定政策,有时甚至限制一种色彩。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色彩控制条例,包括给出详细的关于色彩现状和色彩形成历史的资料,各种可用于粉刷的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粉刷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等[2]。

(3)瑞典的城市色彩问题也主要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联邦立法规划和建筑法令(PBA—the planningand building act),主要强调新建筑必须同整个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相协调,必须具有美学上的价值;第二是关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的地方法令。作为建筑和规划局(Building andPlanning Office)来说制定了一套图表,指出历史建筑的立面和色彩的典型特征[2]。

综合以上可知,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1.2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相应地,新时代带给城市建设新的挑战。20世纪末,由北京的“清洗粉饰运动”开始,之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城市相继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重视,但我国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建筑单体色彩的微观层次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相应地,各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表示要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

2000年8月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2003年初,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均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2解读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缺失具体落实的程序,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色彩主基调色和辅助色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但在之前的大部分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

(2)色彩控制管理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从宏观的城市总体到中观的建筑环境的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方法,但缺乏法律地位,没有合适的实施途径。

3探索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个综合的色彩控制过程,而规划与管理则要按照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步步落实细化的原则进行。综合以上,下面将对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3.1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原则:

1)具体化

篇(10)

前言

城市燃气输送管网以其高效、安全、环保以及清洁的特点,现在它的使用普及率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其95%以上的成分是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丙烷、丁烷、乙烷等。天然气的相当容易爆炸,稍有泄漏就很容易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易爆气体,一旦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及火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天然气管道的铺设范围以及长度不断扩大,如果发生事故所波及的范围将会特别大,因此,对天然气管网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及规划意义重大。

1、配输管网的组成

城市燃气配输管网的组成[1]主要包括调压计量站,储气库及储气设施,配气站,高压、次高压、中压以及低压的燃气管网等。

1.1 调压计量站

顾名思义,调压计量站的主要作用是调压,它的主要设备就是调压器。调压计量站具体是指为专门的用户而建立的或者是建立于各个级的配气管网。调压计量站的主要任务保持专门用户们的燃气及各个级的燃气管网的压力,以此满足用户对燃气的需求。

1.2 高压、次高压、中压以及低压的燃气管网

高压、次高压、中压以及低压的燃气管网的主要功能是分配城市燃气的管网以及城市内部的燃气输送,将燃气从配气站传输到用户的住处。

1.3 储气库及储气设施

储气库一般会具有不同的类型,设置不同类型的储气库主要是为了调节不同季节用气的不均衡。各种类型的储气库以及输送干线的末端燃气使用量的比较主要是为了调节白天与黑夜用气的不均衡。

1.4 配气站

配气站是建立在输送干线的输气管或者是输送支管的重点。配气站的任务是接受由输送干线的输气管传来的燃气,然后对燃气进行相应的除尘、添味、调压以及计量等之后再将燃气传送到燃气管网中,同时能有效保持燃气管网的压力。

2、燃气管网事故处理及原因分析

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万一发生泄露事件,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和火灾等重大事故。所以,随着城市燃气管道相继进入了建设黄金期,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建筑物等相对集中的特殊区域,面临的燃气管道危险也会相对增加。这个问题势必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1原因分析

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将事故的引发原因归纳为如下两大类,简单来说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1)外界原因包括以下五种情况[2]:被违章建筑占压而导致地面沉陷,这样容易造成管道破坏;在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类型的施工对管道造成破坏;违章用气、私接或者滥改燃气管线而造成的燃气泄漏;其他种类的地下管线施工,由于不规范操作和野蛮作业而导致管道损坏;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地上管道及设施设置在明处的管道,因为外力碰撞造成燃气泄漏。这五种情况是构成管网泄漏的主要因素。

(2)内在原因大致可分为六种情况:由于管道铺设时基础处理的不好,引起管道下沉断裂;与其它管线垂直交叉间距不足;管网的质量缺陷;管沟回填质量差,受动载荷震动而引发管道损坏;下管线发生腐蚀引发燃气泄漏;春、冬季节气温变化引发焊口断裂。显然,内在因素是造成管道事故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2.2事故处理。

由于管道发生泄漏,会引发爆炸、火警等严重事故,直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将事故控制住,以免其产生更大危害,引起更大的伤亡损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次高压管线漏气:立即关闭管道上游阀门,组织安全放散。

(2)低压管线漏气:立即关闭调压箱高、低压阀门,尽可能做到通知用户关闭灶前阀门,防止管道产生负压或供气压力不足自动灭火漏气,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3)吹扫头漏气或着火:立即灭火,采取临时堵漏措施,用管卡或快速密封胶堵漏,如带气不能堵漏,则关闭调压箱进行维修。

(4)抢修人员对次高压、低压管线漏气:在查阅管道资料基础上,采用有关检测仪器,确定开挖点,当漏出的燃气已渗入周围建筑物时,应及时清除,要禁止明火,宣传到位。

(5)挖出管道找出漏点位置,注意防止挖伤管道,碰撞出火花引起火灾爆炸事故。要采用防爆工具进行施工。如果泄漏点在修复时进行开口换管,修复后恢复供气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置换工作,防止因未置换或置换不彻底而发生爆炸事故。

确保燃气配输管网安全平稳的运行,是燃气行业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民大众人身安全,是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不受损害的大事。因此,做好燃气设施的管理及养护工作需要永不止步的探索、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3、城市燃气管网规划

3.1管网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来说,城市燃气系统工程建设需要非常大的投资[3],如果工程建成后需要进行扩建或者改建的话,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例如:这将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建设,影响市容市貌等等,也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社会能源资源的浪费。所以说,城市燃气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既要满足工艺设计和用户的要求,又要使城市燃气系统工程的投资尽量少,以达到整个燃气管网安全、灵活、经济、可靠的运行。

3.2管网规划的内容

配输管网的规划往往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解决:一是对配输管网进行布局优化;二是在配输管网结构确定的情况下,对优化管网工艺参数。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两个问题的关联性,才能获得最佳的优化效果。

4、对城市燃气配输管网的建议

优秀的城市燃气配输管网规划,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燃气管网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几率[4],还可以优化城市燃气配输管网,从而有效的节约铺设城市燃气管网的成本。

4.1 违章建筑对燃气配输管网的危害性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拆除违章建筑,减少对燃气配输管网不必要的危害。

4.2 强化燃气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及管理,做好安全防范。抓好管道施工的质量重点,处理好管道开挖及安埋工作,控制沟槽的深度,并按要求处理路基。同时还应把好管道建设的材料关,燃气管及焊件等必须要符合工程的标准及管道铺设的实际需要,管道要进行电火花防腐检测,保证绝缘防腐质量。

4.3 选择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铺设及改造城市燃气管道[5],例如:选用钢骨架PF,采用最新型、最先进的连接方法对管道进行连接,以防止燃气的渗漏。对于相对毕竟老旧的燃气管道,采用管道内衬技术或者穿PF 技术等,对有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进行合理改造,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燃气管道的使用年限,降低重复铺设的建设成本。

4.4 加强防范意识,将灾难防患于未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来对燃气配输管网实施动态监控,增强安全防范。

5、结束语

燃气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城市燃气管道网络的普及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确保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将是燃气行业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完善的做好燃气管网的管理及养护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研究出更好的规划管理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城市燃气管道网络进行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例如:城市的未来规划、人口密度、市政条件以及城市的地理位置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使燃气管道网络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长贵.燃气管网布局优化技术的研究.煤气与热力,2004.

上一篇: 有机化学的反应 下一篇: 固定资产整个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