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9: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性是引入的基本点。“据新华社报道,为发展中医药文化,浙江将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看到这则报道,很多人也许不以为然,中小学课堂中需要中医药知识吗?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文化浸染吗?面对各种疑问,我们会困惑,这是在作秀,还是真的在弘扬国粹?
笔者曾经观看过这样的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中医学习班,短短的3年时间,这群孩子的心理、性格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原先脾气急躁的孩子变得沉稳了,做事有板有眼了。特别是他能独自一人静下心来为别人把脉,一丝不苟,言语与行事之中透露出一股儒雅、圣洁的气质……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医学知识不是把脉、针灸、草药等体现,而是一种塑造人性的文化传承。
“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揭示了中医文化精髓,我想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中医学特别强调的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把中医文化引入校园,关键在发扬中医文化中的哪些要素,如果是遵循天人合一、辩证而治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孩子、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也许就是“人法自然”吧!学会欣赏,“野百合也有春天”。
二、把握文化的内涵,科学地引入
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因此,在我们引入的过程中要看准文化本身的价值,还要精准地找准切入点,从而使之与我们的校园教育、学科教育、甚至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我们教育生长的根,成为学校德育、学校文化发展的源头。
当下许多学校把“国学经典”“书法”等引进校园,这种举措无所谓对错,但必须得把握准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思考我们引入这种文化的目的以及必须要走下去的路。
如“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的引入,就是方向明确的引入。从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增长知识,确立那种仁爱、尚礼的君子之风。同时,这种文化的引入会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感知到礼、信、仁、义的内涵,为他们健康发展建构知识体系。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诵读之余,孩子们会逐步悟道这字里行中的意蕴,明白人生中的“信”,感受“信”的价值,从而为其打造有“信”的生活和人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引入中,孩子们会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隽永与秀美,在诵读中知道欣赏美、品味美,在赏美、品美的过程中奠定人生的美学基础和文化底蕴。如从《满江红》《石灰吟》等名篇中体会到铮铮铁骨,以激发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我想这比那些空谈的理论要强千万倍。从《青溪》《滕王阁序》等名篇中孩子们会在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清秀之美、壮观之美,以及劳动智慧之美。这引入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爱,以及由此引发的爱家、爱国情怀。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能把握准传统文化的本质,灵活引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习的视野,更能把美学、德育等科学地渗透其中,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意志毅力等在学习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内涵,科学引入,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在为培育一个个人格健全、德艺双馨的未来公民奠基。
三、吃透文化的外延,创新地引入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褒扬之声,有担忧之声,也有排斥之声。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校园,就得对传统文化择善而从之。不仅要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更要关注文化的外延,重视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
首先,要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学经典”引入为例,学校不能跟风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如“草堂小学”就以杜甫的诗为根、为源,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生活疾苦、报国之心等,从而增强爱家乡的热情。再如,一所湖荡小学,它就以家乡的千年来种藕的历史为契机,引入对应的荷文化,让咏荷、诵荷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荷花那份清正与高洁就会浸染到孩子们的心田,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潜质。
当然,我们也要谨记:传统文化的引入,不是一阵“虚热”,也不是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等所能奏效的,而是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有益的催化剂,真正沁人心脾。
其次,要重视考查与引入并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进入校园的目的就是在弘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因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一要重视师资调配。传统文化涉及的面广,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很难适应这种教育。要集中区域内教师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某一活动,并以此拉动局部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的推进。二是要纳入到必要的考核之中。我想考核不是简单的考试,因为文化不是你能测试出来,而是深入骨髓的那份自傲。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绘画、手抄报、自编小报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程度。三是要关注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构成极为庞杂,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要善于筛选,在推行过程中力求精练,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这样的决策主要是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延续。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50-01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来无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中医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汲取营养,吸收精微。从自己从事新闻记者的实践来看,我们也必须学会运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用闪烁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中医文化涵养我们的聪明才智。
一、望——基本情况的感性分析
中医讲究望诊,通过对患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观察,对患者的五官面像的察看,就可以判断出来者身体的大体健康状况,例如:或面色恍白、或两腮发红、或舌苔肥腻、或眼球呈黄等,就可以为进一步确诊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记者也要从自己的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中能有一个很好的感性分析。为此,我们要学会有效的沟通技术,例如:要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沟通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沟通的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进行换位的理解与感受,保持一种客观的主动的倾诉,让对方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和舒畅的满足感,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也就是用我的真诚换你的真心。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送去亲切的目光、主动与被采访者打招呼,叫出名字,包括爱称、主动对其微笑、主动征求意见、主动表示与其保密等态度,让这种“望诊”,得到升华,为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好深入调查,也为深度采访夯实坚实的基础。
二、闻——发生情况的仔细观察
中医讲究闻诊,通过闻味、观察,了解病情。例如对大小便、唾液、痰汁等颜色、气味等都可以判断病情。我们记者也要学会观察,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掌握不同的了解情况的方法,闻,就是听,就是一种倾听。一方面听采访对象的自身倾诉和述说,另一方面还要从周围群众哪里收集信息,使得闻,能得到细致的全面的恰当的判定结果。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观察法、查验法、查阅资料法、家属咨询法等。在听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让大家平等参与,淡化“记者身份”,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同时,还要学会商量的技术,因为商量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调动被采访对象的最好办法。要把商量的技术贯穿于听的全部过程,让商量的态度十分真诚和蔼,让商量带着启发与诱导,让商量伴随肯定与鼓励。只有摆正听的位置,才可以对被采访者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了解,进而从中进行很好的记录与判断,也可以从中总结提炼,为采访积累可取素材。
三、问——优化提问的艺术水准
中医还讲究问诊,中医的问,是一种艺术和技巧,多少名老中医就是在问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提问的艺术,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开出验方,打下基础。作为新闻记者也要磨砺自己的提问艺术水平,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应坚持优化提问艺术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括:坚持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目的性。采访提问不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采访中心议题来进行,使提出的问题形式多样,典型并且和实际。要坚持难易适度,注重提问的科学性。要从被采访者的文化水平实际出发,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尊重了对方的实际,也达到了提问的目的。要坚持新颖别致,注重提问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提问能够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让对方感到新鲜可亲。要坚持因势利导,注重提问的灵活性。每位记者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多运用疏导型提问、铺垫性提问,不断适应情况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问点,使问问在问题关键处。所谓问点,就是我们进行采访的切入点。我们倡导采用优化的提问艺术,掌握多样的提问方法,常用的提问方法很多,例如:直问法、曲问法、反问法、激问法、疏问法、追问法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58-01
中医护理学是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中医类专业课,其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目前在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授课内容落后,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生厌学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有效性和适用性,对学生的护理培养也造成障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中医护理学的教学难点进行探讨。
1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学生基础与学习接受能力差
由于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条件所限制,造成就读该类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自我学习习惯,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同时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特别是中医护理学相关基础理论,例如,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精气血津等抽象理论知识,所以造成中医护理学实际效果较差。
1.2 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中医护理学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但并不属于考试课,因此,造成众多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该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不注重老师的讲述,对老师在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认真的完成。同时对于期末课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将考试过关寄托于作弊或者补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授课兴趣,导致教师不满和抱怨的现象发生,从而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进一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不优化
传统的中医护理学往往将医护联合在一起,并且更加偏重于医。不同版本的中医护理教材也大多是《中医学概要》的缩编和改写,实际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内容显得非常的少,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评估等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指导性也较差,与现时代护理理念不相符[1]。同时由于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
1.4 教学方法粗略单调
尽管近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职类院校仍然存在教学设施落后和教学经费不足的难题。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室,但仍然不能满足每堂课都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要求,许多的教师仍在处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学方法单调,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考核模式不明确
目前,中医护理学的考核方式仍然与其他课程一样,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并不能实际考核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成绩判定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以上几种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既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严重制约着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成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于上述难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应对策略。
2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对策略
2.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医理论往往都是枯燥无味的,授课过程中也比较沉闷,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动力,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互动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团队合作来体现,首先是提出问题的有用性和实效性,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够真正的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免出现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应对的尴尬场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次是增强团队合作的力量,团队合作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开展团队学习工作。
2.2 实训课程注重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所阐述的理论知识需要靠实训和技能操作来实现,因此,在确保实训课程开课率的同时,还要保证实训课程中实际技能的培养。在实训课演示时应该尽量做到简单而精炼,遵循“够用、可行”的基本原则,把更多的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的进行练习和体验。如在脉诊“寸口诊脉法”讲授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在简单讲述完相关基本要领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演示,安排学生之间相互把脉诊断,同时教师应该巡回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诊脉的技巧,实现与临床护理顺利对接。
2.3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生大多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抽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可以采取问题教学的方法,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药物外治法、药物内服法护理等内容,应当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借助相应的道具设置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激发起求知欲;对于外、内、儿、妇科等临床护理,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选择典型的案例贯彻中医防重于治的护理观念;对于针灸推拿疗法的护理讲述,可以以实际操作训练为契机,有效实现与临床实习的接轨。
2.4 创新考评模式
中医护理学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察办法,不能够与中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技能型的护理人才目标相符合,因此应该创新课程考核模式[2]。可以将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质量、操作与创新成果等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同时加大实际操作技能的测量力度,增加其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使得考核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医护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同时针对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操作能力,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面对今天的陈老,让人完全想不到他背后曾经还有个庞大的家族产业。陈老的祖父那一辈还是农民。后来进城做点帮人点烟倒水的零工。慢慢地又开始做点小生意,后来家里的生意已经有了起色,还办起私塾,祖父还聘请当时重庆的两位举人教其父亲读书。父亲14岁就参与了《巴县志》的采编,后从北京燕京大学毕业后转而从商,从荷兰引进5条牛开办了重庆第一家牛奶场,可谓是开重庆牛奶先河的第一人。后来这家牛奶场被政府收购,继而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的天友牛奶。按理说,出生在商业之家的陈老,可以按部就班沿着祖父和父亲的轨迹走出一条商业之路的,可偏偏时势造英雄,命运给他安排了另外一条颇为坎坷却似乎更有深意的道路。
陈老从小就体弱多病,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里息过三次脑膜炎,险些要了命,断断续续好不容易把高中念完了,又开始了。1965年,陈老下乡做了知青。在此期间,父亲正在受批判,母亲又身患重病,家里的情况已大不如从前,连给母亲治病的钱都拿不出来了。这样一拖再拖,不久母亲就告别人世了。母亲的病逝让陈老备受打击,在心里暗暗种下了学医的念头。
舅舅得知他的这个想法后,便带他去拜见了一位很有资历的中医医师何之恒,当时的何之恒已经90多岁了,他是陈老在中医学上的第一个老师。在何之恒的教导下陈老开始研读《医中金鉴》等医学著作。何之恒的教学方式很古怪,每天只允许学生问3个问题,所以陈老对求问的机会格外珍惜。半年的师生情之后,何之恒过世了。在弥留之际,何之恒把陈老叫到床边,叮嘱他去找一个叫陈源生的人。
“如果你能拜他为师,那么你一定会学有所成的。”陈老把恩师最后的遗言说与了自己的父亲,赶巧的是父亲居然和陈源生是故交朋友。原来,当时在重庆有四位声望很高的名医,陈源生便是其中之一。因着父亲的引见,陈老顺利的成为了陈源生的弟子。在陈源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陈老就负责抄药方。陈老最初并不明白老师的用意,觉得抄药方并没有实践会诊来得有用,后来才领悟到药方里藏着“理法方药”中医学上的四大要素的密码,也才理解了老师的用心良苦。
坦坦荡荡行医
几经辗转,陈老又返乡做起了赤脚医生,把医术也带到了农村。白天,参加劳动或行医,晚上,自己挑灯自学医学知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富裕,所以,陈老去农民家行医都不会留在病人家吃饭,每每给病人看完病,还得给全家上下讲授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在乡下,陈老也乐意收学生,陈老说:“当时农村的医疗技术太低下,收学生就可以多一些人把中医传承开来。”
在农村当了7年的赤脚医生后,陈老回到了重庆城里。后来,已经在正式工作的陈老被单位推荐。去就读了卫生部办的“全国古典医著师资班”。这个师资班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班,在那里,陈老有幸学得了更为系统全面的中医学。陈老说:“人们有个误区,总认为老中医就仅仅是医术高明,其实并不全是这样,中医重在扎实的基础。”
在陈老的家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典医书和一些现已绝版的医学著作,那是陈老积蓄一生的宝贝。陈老感言。现在能看得进并且看得懂这些古文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医学理念是不能不知的。现在都习惯说中西医结合。在陈老看来,那并不是结合,“中医和西医本身是并不相容的,只能说是中西医配合。”陈老如是解答。
对于中医学的未来,陈老很是担忧。传承难是中医学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陈老的女儿其实对中医学颇感兴趣,陈老也教过女儿一些,但女儿就是觉得不管是医书还是医术都太复杂。所以陈老说。他收学生,除了品德好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得聪明勤奋。学医,特别是中医,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说现代中医,我们是相对传统中医而言的。中医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劳动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他代表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唯心的,不是所谓的阴阳先生,他有着一套完整独特的医学理论,有着别的医学不可替代的疗效,也是经过四千多年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医学体系,他是一种科学。那么什么是传统中医呢?传统中医就是完全或说基本上以中医的基础理论比如说阴阳、五行、八纲等理论去辩证施治,根据中医的观点去组方遣药治疗病人,很少或说基本上不考虑西医的诊断和治疗。
而现代中医则是将传统中医理论和药剂与西医药理和科技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宏观理念和西医的微观生理技术,而形成的具有现代的和时代气息的新的医学体系――我们称之为现代中医。有人说一个医生给一个病人看病时在做了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后,在给病人开几剂中药和一些西药进行治疗,这就是中西结合,或者这就是我们说的现代中医,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这只是将中医与西医强行的、机械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狭隘的中西结合,并不是真正的中西结合,更不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中医。现代中医是将传统中医和西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用现代科学知识去阐释、理解和运用传统中医,使用者心中本无中西之分,只有病人实实在在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科学的诊断后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不局限于中药与西药之分,只有什么方案、什么药是最适合病人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少副作用的、取效最快的。当然,我们也看到,真正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很少,一方面他们不具备中西医教育的背景,一方面在临床上经济效益被放大,简单快速的治疗是多数人的选择。笔者四年中医系毕业后从业10年,然后又四年的西医临床系学习从业又近十年,至今日才悟得一点中西医结合的体会。
下面笔者略举几各例子与大家探讨。
一个习惯性便秘的病人,西医可以开点泻药如硫酸镁或液体石蜡,或者增加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西利、吗丁啉等,而中医可以开一点大黄泡服。我们就说一说大黄这种泻药,大黄这种药根据中医的观点有清热泻火、泻下攻积的作用,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大黄这种药的功效,实际上它有增加胃肠道运动和抗感染的作用,我们用它治疗便秘就是取它的增加胃肠道运动功效,这与吗丁啉有异曲同工之效。当我们用大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就是取它的抗感染之功效,如我们用它治疗口舌生疮。大黄的这两种功效也解释了我们临床上用黄连上清丸治疗口腔炎症时为何出现腹泻的副作用了,因为黄连上清丸里面含有大黄这味药。
40多年来,由于始终从事中医皮肤病诊疗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中医全科临床诊疗方面卓有建树。医学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基础功底造诣深厚,临床治疗多元化,辨证施治,因病而宜,擅长治疗湿疹、皮炎、荨麻疹、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痤疮、黄褐斑、白癜风等各种疑难皮肤疾病类型,临床治愈患者数万例,深受社会各界以及患者好评。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六、周日全天。
■名医忠告:皮肤好,心情就好。
“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医术高超见奇效,医德高尚保健康”……走进北京东城中医医院皮肤科李万荣主任的诊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满墙的锦旗。而李万荣主任正在全神贯注地询问患者张女士的病情,为其诊治。听张女士说,“折磨我近3年的右小腿湿疹基本上好了,心情也轻松不少,太感谢您了……”
《人物》周刊曾就“老年皮肤瘙痒症”的防治请教过李主任,他都给予了详细解答。目前,东城中医医院皮肤科所采用的“免疫去湿排毒”疗法比较符合老年人生理情况来治疗皮肤瘙痒症,是对老年瘙痒性皮肤病采用养阴补血、健脾化湿、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综台性治疗方法,安全无副作用,不失为老年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能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这一次,李主任就湿疹和黄褐斑――该如何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尤其是在用药方面要如何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等等,受益匪浅。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与李万荣主任的交流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位“皮肤克里”的钻研刻苦、精湛医术、高尚医德。
专家把脉湿疹重塑健康体魄
李万荣主任介绍,皮肤病的发病与转变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进入冬季,因昼夜温差大,各种皮肤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有些皮肤病进入高发期。例如,皮肤搔痒症、银屑病、荨麻疹、湿症、多形红斑、带状疱疹等。其中,湿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发病之后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湿疹又称湿疮、浸疮,是一种皮损多样、形态不一、以瘙痒糜烂渗出为特征的皮肤疾患。《诸病源候论》中说:“浸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渐阔,乃遍体。”《医宗金鉴》曰:“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挠破时,津脂水,浸成片。”本病多由饮食不节、中焦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
湿疹分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类。急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造成的皮损属多形性,如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边缘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疤。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仍有剧烈瘙痒,皮损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外阴、等处,边缘清楚。
哪些情况易患湿疹?专家介绍有这么几种情况。
婴儿湿疹:常在出生后一至两个月发病,到2岁左右逐渐缓解。主要是受遗传性过敏体质的影响,还与喂养不当、消化不良、环境因素和卫生条件有关。男性湿疹:通常与生活状态有关,如工作压力太大、进食过多辛辣油炸食物,喜欢吸烟、饮酒,不太注重经常洗浴等。女性湿疹:大多和生理变化有关,当面临哺乳、生产等情况时,容易出现湿疹。另外女性喜欢化妆等都易引发湿疹。老人湿疹:若常染发,局部的刺激太过频繁,也会诱发头皮损伤,造成湿疹。此外,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脾胃虚弱,也是诱因之一。
中医治疗湿疹功效强大
中医治疗提倡辨证治疗,多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治愈之功效。其常见治疗手段有疏风清热、凉血,还有利湿解毒。当以燥湿止痒为主,清热解毒为辅的治疗,黄柏清热利湿,车前子利水渗湿,地榆、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大黄、鱼腥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从而达到临床治疗之功效。中药方中的金银花性寒,其味带香,能祛邪清热;花粉能强化个人体质,全面保养个人以及提神、延缓衰老;白鲜皮疏风止痒;栀子花能凉血清热、败火利尿;桑白皮能能清肺火,疏邪外出;甘草滑石利尿祛湿;生地黄能败火生津;苦参能败火利尿;杏仁能抗炎;蛇床子能壮阳补肾,祛风败火。鉴于此,多味药剂均集中败火祛风以及凉血,组合强化了最终效果。实际的中药应对湿疹是需要过程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但功效强大。
刘女士,45岁,北京人,右小腿湿疹,病程达3年之久。经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复发作,甚是痛苦,皮损处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瘙痒难耐。后经人介绍李万荣主任处就诊,李万荣主任为她把脉,又看了舌象,发现其舌质淡嫩且胖,苔黄腻,他询问了病史,跟病人亲切地交谈了起来,耐心检查完后,李万荣主任诊断其为阳虚脾弱与湿热夹杂引起的慢性湿疹,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湿热。李万荣主任以清利湿热,祛风止痒,活血养血为主,开了7服汤药,又配了一些中成药加强治疗效果,同时采用物理治疗,以半导体激光照射为辅。一周后,该女士过来复诊,只见她满面春风,高兴地告诉李主任其小腿处的湿疹已经开始好转,不再痒得那么钻心难以忍受了,颜色也变谈,效不更方,李老嘱其继续服用,仍以半导体激光为辅。一个月过后,该女士右小腿处流黄水的地方都已经痂变淡,痒感消失,未再复发。
湿疹最忌:烫、抓、盐水洗
很多人对湿疹不是十分了解,更不知道该如何护理,专家为您介绍湿疹护理的相关知识――
早诊断、早治疗。患有湿疹之后应及时诊断治疗,同时还要做好日常护理,避免湿疹的痫情加重。
饮食应该做到荤素合理搭配、多样化,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避免食用辣椒、葱头、大蒜、咖啡及酒类等刺激性食物。记录每天的饮食,如果出现皮疹加重的情况,那么就应该做一些饮食上的调整,对当天吃过的食物要有所禁忌。对于湿疹患者而言,限制或禁用某些食物,要因人而异。
忌:烫、抓、湿疹很怕刺激,患者即使再痒,也不能用热水烫洗和搔抓,更不能用盐水洗,不然只会加重病情。可用凉水敷一下缓解瘙痒,此外,湿疹有渗液的部位尽量少洗,宜坚持干燥,并避免或少接触化学洗涤用品。不宜穿材质过硬的内衣。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得了湿疹不要盲目涂用激素药膏,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专家把脉黄褐斑挽回逝去的青春
黄褐斑是一种黄褐色素沉着斑,主要位于患者的前额和面部的两颊,女性尤其是东方女性易多发。其形状并不规则。中医称为“黧黑斑”、“面尘”。造成黄褐斑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化妆品过敏、内分泌系统失调、遗传等。
由于该病症的产生原因较多,不仅仅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同时还会让患者的生理功能与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患者的黄褐斑病情较为严重,会使得其出现失眠、情绪焦躁、月经失调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传统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与人体的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当人体出现气血不足、肝功能下降、肾虚等情况时都会导致黄褐斑的产生。另外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也与黄褐斑的发作密切相关。中医分型:中肝郁气滞型――认为本病多与肝脏和情志有关,应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如逍遥丸及柴胡、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等。脾湿型――认为脾虚血亏,气血不能上华于面,此时应健脾理气,祛风除湿。如人参健脾丸及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肝肾阴虚型――则认为久病肾虚,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此时应滋补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及生地、熟地、白、珍珠母等。
其实很多黄褐斑是“气”出来的
刘星华不是学者,但他却通过努力,成为了铁皮石斛专家;刘星华是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却认为自己只是迈出万里的第一步。他是旁人眼里的富豪,但他却认为自己只是脱贫了。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刘星华谈的最多的不是他的生意经,不是他获得多少荣誉,也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永生源在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克服一道道的技术难关,如何一步步地赢得客户和市场的认可。
结缘仙草养生事业
20世纪60年代,刘星华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秀美雄奇的山水,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造就了潮汕人特有的性格和品质,同时也赋予了刘星华的聪慧和灵气。从最初的陶瓷生意到海外贸易,刘星华一步步奠定自己事业的基石。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星华从朋友那里听说了一种叫“铁皮石斛”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既具有药用功效,又属于珍稀品种,刘星华眼前豁然开朗,他一下子就看到了种植铁皮石斛的重大意义。这里面既有他认为不可多得的商机,又能保护、开发这一名贵药材以造福民众,更重要的是符合刘星华的兴趣、爱好和抱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生来就喜欢绿色有生命的植物。于是,刘星华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开始投入到种植铁皮石斛的行业。
尽管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但由于铁皮石斛生长条件太苛刻,巨额的投资没有任何回报,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不断向刘星华袭来。甚至连亲朋好友都劝说他不要做下去了。但刘星华依然坚定自己的梦想,他说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做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
从2004年进行铁皮石斛产业化前期准备工作到2007年攻克铁皮石斛产业化大生产技术难关,这是一段风雨兼程,呕心沥血的日子。通过反复的实验,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铁皮石斛在广东地区生长的方法。
科技带动发展
为了确保铁皮石斛质量的同时提高铁皮石斛产量,永生源在加强现有种植地基的管理同时也注重整体技术力量的提升。2008年,永生源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并成立“铁皮石斛研究所”,它的建立,标志着铁皮石斛在广东省初步实现规模化种植并有望成为该省特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永生源还与中科院合作成立药用兰科植物研究中心。并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永生源在以GAP要求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实行有机生产标准。经检测,生产出的铁皮石斛系列产品符合香港有机标准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量、微生物限度的要求,并获得香港有机认证中心的认证。永生源是目前中国中药材行业中唯一取得香港有机认证的企业,产品行销海内外。
目前,永生源已探索出了一套非常成功的栽培基质,亩产鲜品500余公斤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
近年来,永生源获得了省市各级奖项和多项专利,如铁皮石斛速溶粉及其制剂制备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在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下,相继开发出了铁皮石斛养生茶、铁皮石斛胶囊、以及以铁皮石斛超微粉为主方的玉颜方、活力方和三养方等二代产品,片剂及功能性饮料也正在研发中。
以铁皮石斛为核心的远景蓝图
随着品牌的不断推广,永生源铁皮石斛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刘星华说,以铁皮石斛单品研发为基础,向相关产业进行延伸,是其发展方向。为了达成目的,刘星华已经在着手建立3000亩的新基地,争取三年内完成,产值将达18亿元以上,并建立了铁皮石斛深加工生产线,开始溪黄草等其他南药材的种植和生产。
一、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内科学专业学生40名,所选取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随机抽取。将40名划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接受“1+1”实践教学,对照组依然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的实践教学安排
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所具备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是采用笔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笔试是针对医学主干课程进行考试,都属于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内容,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等,将学生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相加,取平均分,即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针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分值,与考试成绩相加,即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考试和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所获得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相同,临床辩证能力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验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组的学生所接受的是“1+1”实践教学模式,即《中医内科学》是组织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讨论,结合中医门诊。病案讨论与教学门诊教学各为18学时。对病案的讨论,所选择的病案为众所周知的经典医案。这些病案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引用这些案例,就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充分了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自由讨论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所讨论的论题进行分析。教师从旁指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讨论情况以及所获得的讨论结果予以点评。这种病案讨论的教学模式使《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并注入到学生的观念意识中。
2.教学门诊课。安排教学门诊课,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病患,通过让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病例接触,其病例的选择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以发挥病例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了知识,使实践操作成为深化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途径。当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学生对专业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实践教学也有所深入认识。对教学门诊的安排,每次的教学门诊为2~3个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每一次的教学门诊都可以安排两名疾病患者到教室来,学生亲自参与问诊,疾病患者之间近距离交流。学生对疾病患者进行中医施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与疾病患者之间通过沟通的方式对病人的疾病史进行收集,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中医方法对疾病患者的疾病进行辩证分析;使用中医方法对并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采用恰当的中医治疗方法展开治疗。
3.病案讨论教学与教学门诊的结合。为了使《中医内科学》教学能够有序展开,可以将教学门诊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一个小组具体负责。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讨论小组要选举一名学生承担病人的疾病史的采集工作,其他的学生则从其他的渠道获得病人所患有的病症资料。比如,给病人把脉,观察舌苔等等方式,而获得并人的资料,还要填写病人资料采集中的个人体会。
第二步,讨论小组是资料收集任务完成时候,就要向教师汇报。所回报的内容包括病人历史资料的补充性采集,在采集疾病史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对患者的病症采用中医辨病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制定中医诊断方案、治疗的原则和质量方法。
第三步,当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历史资料采集情况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学生操作行为予以点评,并针对需要完善之处做出指导。
第四步,教师和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针对患者的疾病而制定的中医处方中选择较为合适的,经过修改并表示认同之后,交给患者服用。
第五步,谈论小组的成员要承担回访工作,针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访问,以获得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
第六步,安排病人复诊。教师将所获得的回访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做出总结。课堂上教师将治疗效果告知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讨论。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临床治疗情况做出指导,教学门诊的教师则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治疗行为以指导。以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充满好奇心,并会基于此而针对中医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教师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患者的疾病分析,同时还结合教学门诊教学模式针对患者的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教师要注意针对治疗方案进行指导,经过补充和完善之后,病人就可以按照方案内容接受治疗。
(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32个学时。实践教学就是将临床上的真实病案在教学中作为案例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对学生起到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效果。
四、研究结果
当实验组和观察组的实践教学结束后,就要进入到评分环节。本次评分所采用的是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术能力考试题,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测试,并以学生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测试和考核得分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出最后评分。以评分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出考核结果。教师针对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
五、讨论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是“1+1”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中,要对实践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核成绩进行比对,以考核成绩为主。教师以考核结果为经验资料对后续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不断完善。
在教学门诊课堂教学中,让疾病患者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接受学生的治疗。学生可以对四诊合参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予以体验,通过对患者展开中医治疗,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还积累了临床经验,从而对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以培养。
针对学生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教师要及时指导和纠正,以使患者能够放心让学生治疗,学生也会在病患的配合下制定治疗方案。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虽然学生对真实的临床案例结合中医内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其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使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难以获得真正意义的训练,对学生的培养采用“1+1”的实践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旨在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培养。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践教学的对比分析,虽然对照组采用了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教学门诊内容,学生无法获得临床治疗经验。采用“1+1”的实践教学,则是病案教学结合教学门诊,让学生通过“四诊”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接受临床治疗训练,使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并积累了解决临床问题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朝喧,陈筱云,齐锋,赵莉娟.《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J].光明中医,2013,28(05):1060-1061.
——题记
“一望无边的绿地上,花香袭人,笑语盈盈,一位慈爱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快乐地聊天。”那是我童年时梦想过无数遍的场景。然而,在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教育E时代,我的梦想,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一、送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将被系统、忠实、直观、及时、永久地记录和保存下来。阅取的通道,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试想,20年,甚至50年之后,这些曾经的学生,能通过那个固有的账号、密码,去重温尘封已久的童年,获得的将是怎样的甜蜜。
表扬与嘉奖,将通过电子奖章,记录下来。当下,教师也会下发“小星星”“小奖状”,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丢失了,通过小小的程序,利用电子教鞭,点击并记录,课下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当然,也可以把一些“问题和提醒”记录下来。
如此,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网上信‘息系统查看信息,把好的做法延续下去;家长可以进入系统,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要求,哪个孩子平时记录少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二、管理决策,不再“跟着感觉走”
干部年轻化,是未来社会选人用人的趋势。但是年轻,势必带来经验不够的问题。十年之后,数字化校园系统,将提供多元的“数据”——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型数据,向教师提供运用型数据。
这些数据,是有针对性的,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登录系统后,能查阅的内容也不同。管理者应该拥有数据查看的最高权限,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收集和整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管理更科学,让决策更贴地。
此乃管理者的福音!
三、学习,来场“私人定制”
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最近很困惑,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她能理解会运用,练习本上做的习题,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每次的语文单元小练习,她都发挥不好。来一场穿越吧,遇到问题的小张同学试着进入网上系统。登陆之后,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小贴士”:提示自己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错段修改”是弱项,阅读部分“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不强等。于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数据系统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重点“筑漏”,一段时间下来,短板补平了,成绩进步了。
这样的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校园专门开发的“学习诊断系统”和“作业分析系统”,能把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细节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牢固,量身把脉,确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问题障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习数据的获取和对比分析,也能使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上一年的数据资料,科学调整下一年教学的策略。
这样,看到的是“每一个”的变化。
四、“大数据”造就“大成长”
一个人,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而更幸运的是,这份职业又正是自己的天赋所在。连建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1966年,中学毕业的连建伟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没能继续读书。就在这个“无事可做”的时期,他的一位叔公建议他学习中医,并送给他《药性赋》和《药性歌括四百味》两本书。没想到,正是这位叔公和这两本医书,引领连建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校期间培养出的扎实的语文功底,使连建伟读起晦涩难懂的古医书时游刃有余,乐趣无穷。看到连建伟对中医有如此天赋,这位叔公便将自己珍藏的所有中医书籍都送给了他,其中包括整套的中医院校教材,这使虽然没有进行过在校中医学习的连建伟,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少年时期的连建伟,除了沉浸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外,对中医临床也“蠢蠢欲动”。连建伟主动找到当地名中医,站在他们旁边看如何给病人诊治。这种半天读书、半天看“诊”的日子,连建伟差不多过了三年。有一次,连建伟的一个邻居因患肺结核吐血不止,早被疾病折腾得贫困潦倒的邻居再也没钱去县结核病医院治病了,于是便想到了学中医的连建伟。没想到的是,连建伟根据医书上记载的古方,5服药下去就使邻居的病情明显好转,止住了吐血。这是连建伟人生中的第一个病人,而此时他才十六七岁!邻居病情的好转不仅让连建伟学中医的信心倍增,也让周围的人知道了他“会看病”的消息。
机遇:十年磨一剑
1973年,“”后的全国第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出版发行。连建伟特别喜欢阅读其中刊登的我国中医泰斗岳美中先生的文章。这位尚未见过面的“会写文章”、“会给看病”的同行老师,成了连建伟尊重、崇拜的“偶像”。1977年9月的一天,还在嘉兴县建设卫生院工作的连建伟,鼓起勇气给岳美中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3篇论文,希望能够得到岳老的指点。很快,连建伟收到了岳美中的亲笔回信。岳老在信中鼓励连建伟好好学习,不要怕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没有用武之地。回信中,岳老还带给了连建伟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北京中医学院将开办中医研究生班,每个省招收一名学生,考试科目主要是中医四大经典。岳老希望连建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研究生班学习。这个消息让连建伟倍感振奋,似乎这十余年的中医经典研读,冥冥之中就是在为这个机会而准备!
1978年10月,连建伟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后在岳美中教授的指点下,连建伟选择了方剂学,成为该院首届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并师从我国中医名家、十九代祖传中医王绵之教授。
“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提起已逝世多年的岳美中教授,连建伟深情地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岳美中教授没有亲自带教过我,但我一直都把岳老当成恩师。在北京读书期间,岳老中风住院时,我经常去看望他、照顾他。岳老在清醒的时候,就给我讲做人的道理、临床经验,我回去后就会把他讲过的话记下来……”连建伟教授说,岳老曾经在病床上为他取了个“字”――“乾乾”。因为《易经》中的第一卦就是乾卦,里面说“君子终日乾乾”。“乾乾”的意思就是不泄气,不断学习,自强不息。这是岳老对连建伟的期望,也是对年轻一代中医的期望。岳美中教授带给连建伟最深刻的教诲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他一直都记得岳老的那副对联:“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意思是说,做人要治理好自己的心,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操持医术随时可能误人性命。
在跟随王绵之教授学习方剂学的日子里,连建伟学到了许多临床诊疗知识。王教授的严格要求使连建伟在以前自学的基础上,中医知识不断系统化、规范化。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连建伟铺设了成才之路。
1980年年底,连建伟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1987年,他担任中医方剂学教研室负责人;1988年,被正式任命为该教研室主任。1992年和1993年,他先后担任基础部(现基础医学院)副主任、主任。自1998年至今,连建伟教授一直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01年,连建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2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时年51岁的他,是当时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老中医”。
用中医架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
身为博士生导师的连建伟教授,带教过很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洋学生”,他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带着对中医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连教授身边学习。但相对来说,境外学生中最多的是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生。连建伟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渊源颇深,自2003年第一次招收了该校的学生后,该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此外,连教授还是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和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中医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2005年,连建伟教授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连教授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学,受到了台湾中医学生的欢迎。2008年,其授课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出版后,也反响很好,成为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连建伟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海峡两岸中医界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连建伟教授以纯粹的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用药精妙、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许多疑难疾病仅服用数服中药便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自己高超的医术,他谦虚地归功于古代的名医:“我用的好多方子就是一两千年前记载的,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连建伟教授称得上是传统中医的虔诚“教徒”,他坚持认为中医应该按照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发展,不能被“西医”所左右,更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他说:“西医注重诊断,对急诊的治疗效果明显;而中医多从治本入手,治疗较彻底,对疑难杂症较为拿手。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学中医的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现代技术,让中医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铺轨’到国际上去。”
从事方剂学研究的连建伟教授认为,对古人的方子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通过临证去体会,把握其应用。在用古方时不是用“死方”去治“活病”,而是可以数方加减,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中医方剂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疗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唯一标准。他说:“汉代《伤寒论》中有113个处方、《金匮要略》中有262个处方。迄今保存的自古以来有方名记载的方剂就达6万余首,虽有药物组成但无方名的也有6万余首,这多达12万余首的方剂若能得到继承并加以创新,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委员心声:
医疗要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
在采访中,连建伟教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据统计,浙江省农民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是10007元,居全国之首。然而,2009年浙江省住院病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7600元。这样算来,富裕的浙江农民如果住上一次院,就只剩下2407元了,平均每个月只有200元,他们会立刻成为生活困难的“贫困户”。由此可知,那些还不如浙江发达的地区的农民就更难了。因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连建伟教授提出了《关于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乃医改成败关键的提案》。在提案中,他明确提出,“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大处方,能用基本药就不用贵重药,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要做患者的知心人,不做‘机器人’。”
对于目前仪器检查的大行其道,连建伟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功很有必要,他十分重视脉诊和舌诊。他说,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中的“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辨痉湿病脉证治”等,都强调了脉和证,并把脉放在前面。“王绵之老师也很重视脉诊。我有一次得了肺炎后,舌质红绛,不易恢复,后来到京出差时找王老治病。他仔细地为我诊脉后,在处方上很详细地写了脉诊情况。我们要向老一辈学习,学习他们的中医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