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9: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域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
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导入盛泽地域文化,正是这种情感教育的良好途径。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地域性中的自然因素是影响绘画题材主要表现内容,画家创作作品来源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牡丹江地域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牡丹江别名是中国雪城。“冰雪”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域符号,著名的雪乡国家级森林公园坐落在牡丹江,这里的冰雪景观最具有代表性,成为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对象,决定了画家绘画艺术的总体风貌与风格特征。如著名的山水画家周遵胜创作的“冰雪画”作品带有明显的牡丹江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漫天飞舞的雪花、皑皑白雪带给人们地域文化独特的冰雪魅力,画家的作品中冰雪世界让观者心驰神往,产生无限遐想,仿佛把人带到了仙境。另外,还有著名的画家姚厚武的国画作品《寒林》《冬韵》《雪乡情》同样是描绘故乡牡丹江的独特地域景观。画家王长江的“雪乡系列”之《雪乡人家》《镜泊冬日》为其代表作品,多采取以小见大、焦点透视、复杂中求深然,重复中求统一的手法,运用墨与巩给予充分的表现源于对牡丹江地域冰雪文化有感而发。这些画家以牡丹江地域文化所创作的“冰雪画”是北方“冰雪画”派重要的组成,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创新精神同样也推动了雪城冰雪文化的发展。牡丹江这块黑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成绩卓著、引人瞩目的青年画家,如水彩画家戴剑波先生长期在牡丹江深入生活的他们观照牡丹江雪景、认识牡丹江的特点,其中创作情境耐人寻味。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对画家的精神世界、艺术视界、生活境界的巨大影响。创作出优秀的水彩作品《老黑山•桥》《镜泊冰瀑》《老黑山桥》《北方的腊月》《激流融雪》《长白山晨曦》《镜泊冬韵》,不仅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而且还被亚洲水彩艺术博物馆馆藏收藏。
1.1布局形式
巴渝传统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尊重地形地物,很少大挖大填破坏自然地貌,其哲学思想不讲究礼制的约束,而是注重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寻求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建筑群鳞次栉比,逐级而上,顺应等高线的起伏与走向,与原始自然地貌和谐统一。单体建筑处理灵活多变,以长短不一的脚柱为支撑,减少建筑主体与地面的接触,提高建筑对坡地的适应性。此外,巴渝传统建筑还可附贴于崖壁,与崖壁紧密相联,利用崖壁的承载能力支撑部分建筑荷载,节约材料,增强建筑稳定性。
1.2外观形态
巴渝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加上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等。山地地形起伏有致,体感强,赋予巴渝传统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一种轻盈、灵活的建筑形态。巴渝传统建筑屋面举折,屋顶反翘,呈现出飞升飘逸之势,减轻了因吊脚楼底层架空带来的头重脚轻之感;而出檐深远的檐下通过设置柱廊,形成了一条为过往行人遮风避雨的过道,同时也是联系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建筑色彩以当地原材料本色为主,青瓦白墙,屋架构件通常为栗色。在绿茵植被的环抱之下,鲜明的色彩对比凸显了独特的建筑形象。
1.3结构体系
巴渝传统建筑结构方式主要分为木框架穿斗式、土石墙搁檩式和捆绑连接式3种。木框架穿斗式是继承干栏式梁柱木架承重结构体系的产物,构架组合灵活多变,受力传递明确,各结构构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对山地地形有很强的适应性。土石墙搁檩式直接用柱承接檩椽,梁使用较少,檩椽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另一端搭在用楠木或杉木搭成的架子上,柱脚之间用竹木作横向或三角形固定。捆绑连接式是采用竹木材料捆绑作为房屋构架的一种临时性结构体系,主要应用于沿河一带吊脚楼。捆绑连接方式自由灵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河岸陡坡悬台适应性较强,也可用于修建多层房屋。此外,吊脚楼底层架空的结构体系能有效缓解巴渝地区潮热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通风、防潮、隔热、遮阳问题,在经济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建筑舒适度。
2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巴渝传统建筑所涵盖的尊重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空间和降低成本的建筑理念与我国倡导节约土地资源和建造绿色建筑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今天仍可借鉴和运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巴渝传统建筑,寻求现代与传统的相通之处,将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能使建筑作品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也十分有意义。
2.1体现环境特征的适应性设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城市大众文化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发生改变,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几乎恒定不变。因此,建筑创作可通过对地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相对于环境气候、建筑材料而言,地形高差是巴渝地区城市建设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同时也是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布局与场地地形条件、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等有直接关联,因此,应对地形高差采取的设计手法和构筑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注重对场地的高差分析和剖面分析;其次,为提高大型综合体建筑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可将大体量建筑化整为零,使建筑室内外空间和功能相互协调统一。如重庆融汇丽笙酒店,坐落于歌乐山脚下融汇国际温泉城内,场地北靠山,南临河,地形高差达数十米。为保持场地原有地貌特征,减少大挖大填,通过对地形高差和剖面分析,综合朝向、景观因素,最终确定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以及与场地的结合方式。建筑的主要造型部分集中在场地南侧临河的缓坡上,采用层层退台的处理方式沿等高线逐一展开。引用巴渝传统建筑“占天不占地”的建筑思想,通过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酒店主要出入口。酒店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顺应山体走势,与山体浑然一体,形成山体—建筑—水体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良好景观。
2.2构建独特的城市建筑空间
近10年来,巴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在不断进步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城市风貌趋同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完善和延续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通过整合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山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
2.2.1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化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化即通过建筑的构筑方式在坡地条件下建造出新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可借鉴巴渝传统建筑“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思想,在坡地构筑水平基面,提高单位用地面积使用率。如重庆三峡广场就是利用建筑屋顶形成商业步行街,通过建筑的构筑方式克服地形高差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证商业建筑面积的同时又获得了更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除此之外,三峡广场还利用自然水体,结合地形高差,借鉴三峡大坝外在形态,建成半下沉式喷泉广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2.2.2建筑内部空间的公共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压力不断增大,城市公共建筑正大步朝着大型化、功能复合化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压力,而且将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室外化,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功能更完善、体系更完整,同时也给商业建筑内部带来更大商业价值。如重庆杨家坪龙湖西城天街,将建筑内部各楼层步行通道与室外不同标高的广场相连,同时将内部步行外廊作为供市民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室外化、公共化。这样,不仅缓解了城市快速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为商业建筑带来了更多消费人流和商业价值。
2.2.3建筑剖面设计的灵活化
巴渝传统建筑受地形条件约束,建筑规模通常较小。为尽可能地提高狭窄用地的使用价值,在节约土地和方便交通两大主要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布局通常比较紧凑,各功能体往往采用混合模式。商住楼是混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即将办公空间和居住空间相叠合,形成上部居住、下部商业或者办公的模式,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山地地形复杂地段,建筑用地时常处在两条高差悬殊的城市道路之间,为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常常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差处分别设置出入口,通过楼梯或坡道将两块不同标高的地块联系起来,提高山地城市的可达性,同时方便市民出行。
2西域文化对新疆油画的影响
新疆油画由于受西域特有的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趣。虽说新疆油画与内地油画在表现技法和语言风格的表达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色彩运用方面,新疆油画很注重画面色彩的搭配和表达。画面色彩普遍偏于浓烈艳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也许是为了更加适应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表达。因此,大部分的新疆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很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灵动的笔触来表达画面给人以情感的升华,更加注重色彩的丰富变化。新疆的艺术家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在创作时更喜欢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让画面效果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2实施措施
2.1突出地域特色
突出“盐城湿地特色”,搜集整理湿地文化教育资源,融入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对湿地文化的认同;江苏沿海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被称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自古以来我们祖先用丹顶鹤作为吉祥、长寿、幸福和忠贞。丹顶鹤在先秦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多有出现,如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鹤体造型的铜礼器就已经出现。道教中丹顶鹤飘逸的形象已成为长寿、成仙的象征。麋鹿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它具有悠久的生命历史,古人把能够封神的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它象征麋鹿与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可见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古文化的印迹和现代文明的车辙交相辉映,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很大的利用和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利用好湿地文化优势,打造湿地文化艺术课程,建立具有特色的家纺课程。本着利用特殊资源进行人性化创意,个性化、生态化和田园化的风格创作,这是高职家纺设计课程教育的新亮点。根据高职室内软装专业的课程目标、学校性质、文化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同企业结合的盐城湿地文化资源,以市场为主导,有针对性地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不但提升盐城湿地文化在全国的认知度,而且提高高职家纺设计教育课程的自主性和顺应市场的灵活性。打造湿地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协调一致。
2.2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地方资源与艺术教育相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所针对的市场岗位多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内容较为单一,很少涉及整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全部环节,不利于学生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到设计的整体流程,将实际的任务同实训课程相结合,将各个实训知识点导入到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企业指导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家纺课程的文化性、特色性和市场开发性;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既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行业企业受市场规律影响及经济利益驱动,多采用代表行业动态及走向的新技术和技能。校企合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创新中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色彩作为首先被人所感知的设计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等都能直接通关色彩使观察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色彩空间在烘托设计灵感增添艺术氛围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国传统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因为封建礼制的约束有着严格规定。
1.2材料运用上体现地域文化
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材料的使用和生产趋于同化和规格化,很多环保工艺简单的新型材料在全球被广泛使用。从一方面来说这些新型材料的流行对于地域性差异是一种削弱,但这些材料本身确实具有传统建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就要能够通过新型材料去传达地域特色文化。如通过不同肌理效果的材料再现古代城墙的厚重感,用现代铁艺灯具仿照古代灯笼造型作为装饰等等。
2西安westin酒店设计实例
2.1整体展现“新唐风”
西安威斯汀酒店坐落于西安的大雁塔南广场,东临广场西路,北邻环塔路酒店一共有六层,地下两层地上四层,由酒店,博物馆以及商业广场组成,酒店及博物馆均以现代风格结合唐文化风格为主。大唐不夜城景区为了尊重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规划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正南北向的棋盘型里坊和道路系统。作为整个景区的一部分,Westin酒店的平面布局也采用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四幢主楼由砖石和灰泥屋顶构成,组成不规则的长方形形状,体现出一种中国古代建筑多规则对称的特点。
2.2地域文化的再现
酒店大堂展现出整个酒店的设计理念: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唐代风格与清新现代的设计元素相平衡,搭配绿色植物体现威斯汀品牌独特的健康理念,为宾客营造亲近自然的舒适,轻松氛围。大量的木板饰面的运用,结合明清时期家具营造出朴素典雅又不失大气沉稳的中式风格。酒店的整体风格都是现代与古典的结合,在空间格局的划分,材质肌理的运用,色彩和文化元素的运用都很好的体现出“新唐风”的独特性,非常完美地将西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酒店建筑空间融合在一起。
二、城市气质应在城市雕塑中提炼
城市气质是城市社会生活几十年上百年约定俗成逐渐成形固定下来的,它贯穿了一座城市的整个历史。城市的面貌特征、文化传统、习惯习俗等也成为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城市所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每一个城市有不一样的城市气质:北京庄严而稳重,上海智慧与包容,杭州精致而温柔,南京成熟与内敛。在城市雕塑中,要体现城市的气质,例如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大铁牛像,它象征着奋发进取、勤劳有为,代表着周口人民分发进取和辛勤劳作的精神,已经成为周口人精神与气质的象征。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已超越普通的美学价值。深圳市“深圳人的一天”城市雕塑组,活灵活现地呈现了“经理打电话、清洁工扫地、路人看报读书”等人物和场景,组成了深圳普通市民的一天。
三、地域民俗文化应在城市雕塑被挖掘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把它们融合到城市雕塑中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民俗文化不仅反映着人们纯真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了文化历史的精神内涵,是传统精神与当代艺术、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一种完美结合。将民俗文化中的神话题材融入到城市雕塑作品中,使人们看到雕塑就会通过联想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因此,充分挖掘蕴含当地民俗文化题材并在城市雕塑作品呈现,把当地民间传说及人文传统作为作品取意的基础和依据,使雕塑既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时代特征。这样,雕塑作品就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面的人的审美需求,人人都能接受。例如兰州的热冬果、牛肉拉面等,天津的吹糖人、租界的马车、磨粉和面等雕塑。沿着天津五大道上建造了许多带有天津民俗风情的雕塑,这些雕塑很容易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老天津时代,人们喜闻乐道这些好的雕塑作品。
1.何谓地域文化
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世界的文化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自然就有了地域性、民族性的问题,世界上每个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民,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形成了与其他民族、地域不同的语言、文化、道德、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2.包装的地域化设计思想
包装艺术设计是将各类不同的商品加以保护及美化,将商品的优点及形象尽量展示,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活动。包装设计的思维是一种具有长期战略的定位思想,它包括五“W”(what、who、when、where、why)方针。其中的“where”即是“什么地点”,是指包装设计的地域依据。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包装设计的灵感发源地,在设计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作用,设计师常常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来解决设计中风格的问题。
3.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地域文化,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地域传统除了可以体现商品自身的个性和文化性以外,也可以使消费者更加明确自己所要选择商品的特色。包装设计思维的起始点往往是商品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最终展现给消费者的是能够区别于其同类商品并可以传递独特文化信息的完整产品包装。
在包装设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品都可以运用设计的语言相互沟通,并在包装中体现出各自的精神追求。如英国的包装十分注重典雅的整体风格,在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图形的组织以及华丽的文字上都体现出浓烈的英伦气息;日本的包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更加重视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设计风格简洁大方并充满本土的文化韵味,地域特色非常明显。世界优秀的包装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往往都会成为焦点,其设计观点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通过包装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交融表现出来。
二、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信息社会,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包装的造型以及色彩、图案和文案,成了随商品而行的、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的广告。
1.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文化特色的运用
“文化特色”一直是商家和消费者所钟爱的包装风格形式。如何适度运用“文化特色”,将商品自身的特点与地域文化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包装设计的发展,以下几方面设计师应加以注意和思考。
(1)设计者要从创新观念的角度进行思维
现代包装设计的构思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是融分析、研究、发现、创造的复杂过程,设计师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经验、感觉、借鉴、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包装设计构成的元素表现主题,努力创造品牌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因为包装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必须传达商品的文化性,因此,设计者在其原创力的驱动下,始终应该坚持他的观念和构思,都应使其原始的主题和他所决定传达的信息更生动、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倾向。
(2)设计者要从同类商品的文化角度进行思维
包装设计师在接到一项设计任务时,要充分地了解市场上同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并研究它的成败因素,同时收集大量的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典型包装,研究它们的设计特点和市场流行趋势。只有透彻充分的分析,才能对设计任务进行合理、合适的包装设计,才可能在商品上市前得到企业的认可。包装中是否运用文化性的设计风格要视产品的实际情况而定,首先要看产品的用途是不是适合文化性的包装风格,选用何种地域性的文化去表现该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是否带有历史的文化烙印,从历史文化中选择设计风格;再者是产品提供给何种消费群体去使用等因素。
(3)设计者要从商品主要消费群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成功的商品包装应该是经过市场(商品主要消费群体)的认可,并且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设计。任何产品如果不被市场认可,不管如何为设计者所推崇,也只能是一件艺术品而已。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如果不被多数人认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设计不仅仅表现为设计师的个人意志,而是设计者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后同消费方换位思考的总和,这对商品包装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设计者要从商品定位的角度进行思维
商品的设计风格定位已经变成某种物质性的文化消费。产品经过包装后就变成了商品,在上市前首先是要选择销售方式,即产品的定位,销售对象定位,产品与销售的组合定位等。同时还应了解产品销售地域的生活风俗、禁忌等问题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只有销售方式的准确定位,才能受到厂家和市场的欢迎。一件好的销售包装,在定位方法上强调主要的表现方面,定位具有双重性,使不同的人因其心理状态不同,而感到这种产品包装是专门为他(她)们设计制造的,从而引起较大的购买欲。2.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包装绝大多数是销售包装,包装设计时除了考虑对商品的保护性和宣传性以外,还要在包装上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征,通过视觉对包装语言的文字、色彩、图形等独特的传达方式,来传递各地域的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包装设计中以图形表现地域文化
人类在交流的活动中,或许会有碍于彼此语言上的阻隔,但是,借着对图形语言的某种共识,实现“世界语”的传播效能。图形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的具体表现,同时进一步地影响着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感性判断力。图形作为文字的辅助功能,赋予了文字具体的形象,在包装上使用具有地方特点的图形可以强化商品形象的作用,这是包装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段之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图形是一种体现内涵观念与情感的视觉语言,表现力极强,可采用地方风景、人物服饰等图片来增加特有的象征性、风俗性、奇特性,增加消费者对商品产地的兴趣。
(2)包装设计中以色彩表现地域文化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能够激发人类的各种联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颜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已经完全接受和认可它所具有的代表性。包装中地域色彩的设计要点一是具有醒目的地域识别能力,二是具有色彩地域象征性来影响人们的情绪,三是地域色彩的联想与暗示作用。因而在包装设计上,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地域形象色彩的传达能力,以潜在的暗示或味觉的诱惑,吸引并打动消费者。
(3)包装设计中以符号(字体)表现地域文化
符号(字体)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是包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最具代表性,突出表达了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精神形象和情感气质,表达和发扬了各个不同时代社会普遍的审美规范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具有独特文化的表现。如中国的“太极图”、“方块字”;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标志“$”;英国的“米字格”等。通过这些识别性极强的符号作为商品包装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商品在信息传达上的独一性和文化性。符号(字体)传递设计的要点一是准确,二是识别性,同时又具有传达潜在艺术信息的功能。
(4)运用我国的文化特色进行现代包装设计、建立品牌形象
纵观国内的商品包装,文化特色类的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六必居”酱菜、“酒鬼”酒、“念慈庵”中药等著名品牌,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的产物,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经典名牌,而且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设计风格长期影响着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有的强大吸引力。在包装设计中恰当的表现地域的文化特色首先就应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更多的关注传统地域文化,将其文化内涵化为自我修养,在设计中自然地体现,传承超越本源,从形式上重构升华,赋予整个包装设计以更高的文化格调,使人能够在包装的美感中,体会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邃的传统地域文化精神。
结语
人们对传统的喜好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因此,现代包装设计中表现地域传统的特点应在尊重人类历史风俗的习惯和各区域人们的生理感觉上,避免个性的特征与表现的主题发生矛盾冲突,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人们以体现地域特色作为个性象征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包装犹如一位文化使者,创造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联系与沟通的纽带。对设计师而言,“为传达而设计”的信念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根本的宗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设计师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宝峰:《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2]杨仁敏:《包装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1998。
二、地域文化对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一直以婉转优美的姿态立足于中华大地,不仅具有审美性以及值得深入钻研的价值,更具有强大的实用。艺术设计是一种集审美、专业、技术及实用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传承地域文化的专业性艺术人才是时代所需。首先,地域文化是我国各区域厚重的文化载体,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是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源泉。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也基于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高校应将公共艺术教育打造成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项目。其次,高校通过地域文化传播,可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为使地域文化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特色项目,各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可根据课程标准编印教材、组织比赛、建立地域文化公共艺术研讨工作室、开展非遗夏令营等,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学生可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地方遗迹等渠道获取学校周边的地域文化资源。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组织知识讲座、曲目欣赏、文艺演出等,通过多种方式将地域文化充分地渗透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课程之中,让每名艺术生都能深切地感悟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再次,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文化的传承在于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将增强艺术院校学生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后,将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反映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地域特色产品的创作源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入人心,开展力度逐渐加大。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人文基础薄弱、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运行体制不顺畅以及缺乏完善的体制保障等,与公众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从管理机制和艺术教育机构设置上看,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及美育素质教育设置的科研室,一般是隶属于艺术学院或人文学院,自主发展能力有限,发展空间较为狭隘。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独立的艺术教育部门,但由于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师的实践工作无法得到完全的认可,教学工作量计算与其他学科相较而言缺乏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美育课程设计往往缺乏新颖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在申报艺术课程时也存在盲目性,导致艺术课程设置没有章法。艺术课程活动背离了普及教育的初衷,最终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四、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现阶段,从我国整体高校艺术教育范围来看,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部分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丧失了教学特色和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如何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构建高效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从而有效传承、弘扬我国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利用地域性文化特色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知识面上,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模式横向发展,在重视学生艺术专业基本技能与艺术熏陶的基础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认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在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特色方面,高校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与地域文化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与我国各地域文化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从而使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在艺术教育教学之中,进而使得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入发展我国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历史文化。再次,学院还可通过邀请校外艺术名家、当地民俗民风艺术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校园文化。除配备专职音美和美学理论教师之外,还可建立一支校内外结合,地域、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队伍,进一步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课堂教学体系。最后,发挥我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能够不断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涵,积极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从而进一步实现扩展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需求。因此,将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高校公共艺术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成为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