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9: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可知,小学阶段劳动与技术领域的主要活动方式包括设计与制作、生产劳动体验以及家政服务三方面内容。因此,在进行活动实践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常用工具、仪器以及简单图纸、产品说明书等相关内容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认知并学会使用常用工具、仪器 要顺利开展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活动,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常用工仪器,通过了解各种技术工作需要工具的名称、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掌握各种技术工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要求,为安全有效地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而准备。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距较大,对于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学习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加深,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剪刀、美工刀等常用“纸工”工具的用法,开展锤子、滚子以及泥刀等常用“泥工”工具的认知。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钳子、起子以及电熨斗等小电工工具的用法,以及螺丝刀、钳子和扳子等五金工具,小木工工具和菜刀等食品加工工具。根据年龄的认知程度逐渐跟进学习。
2.指导学生认知简单的图纸 图纸是人类外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在出去游玩时需要认识线路图,在制作活动中需要看懂设计图,裁剪图等图纸。因此,认识并会读简单的图纸,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认识图纸主要是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型的图纸,并可以根据图纸示例看懂图纸,设计出可以表现作品构造及制作过程等设计思路的图示。认识图纸主要分三部分完成:首先,通过观察和对照物体和图示,认识常见效果图,例如十字绣的效果图。其次,引导学生对图示和图意的理解,学会看图。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掌握制作步骤,为进一步实践操作做准备。具体认识图纸的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年级增高而逐渐跟进,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学习“纸工”加工中的一些剪切线、粘贴面等符号,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外出活动认识地图以及外观图等图示。
3.指导学生认知和阅读产品说明书
阅读产品说明书可以更好了解产品的外观、性能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小制作和小手工,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规范、严谨地按照说明书操作的科学态度。阅读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了解产品各部件名称、功能以及用途,明确各部位操作步骤,重视“警告”“提示”等注意事项,从而锻炼学生根据说明书进行制作玩具、了解家电使用方法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活动实施方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劳动与技术课的课程设置往往被忽视。因此,要充分实现劳动与技术的高效教学,首先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将劳动与技术课调整成与信息技术一样的每周一节课,另外需要安排统一师资对同一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教学,这样有了课时保证和师资保证,才能够真正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引入探究学习方式,创新劳动与技术实践 劳动与技术课既具有操作性,还具有实践性特征。学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当地经济创新劳动体系,恰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引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通过组织《水果大观园》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发现水果之美”、“探寻水果之秘”的实践活动,感受“水果拼盘之乐”,不仅锻炼了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且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如何把劳动管理和劳动育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一种较为科学、实用的劳动模式的确立和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的建立发展,为将来职业岗位需要和今后的个人生活做好充分的意识和行为的准备。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建立一种学生自治管理模式。当然,这种模式的建立,是以理解、尊敬的人本理念为前提,以提出期望、确定标准为目标,以鼓励、激励为手段,以充分认识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识为动力而建立起来的。
一、基本方法
创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并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推选值周长,并由值周长去搭建“小班子”,经过管理者认真辅导,使之确立劳动目标和管理方法、工作方案、工作艺术。以便使劳动值周过程在劳动教师的督促和引导下,值周长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约束紧紧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我觉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完成劳动教育。
当然,这些自觉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动力源,即学生对劳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对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我价值含义的理解和同步进行的其他思想教育内容获得。让这些认识固化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习惯,不只是使之成为他们自治管理劳动行为的动力,还要使这个育人效果经得起生活和社会的考验,成为融入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元素。
二、具体的操作内容
我们在总结多年来从事和研究劳动值周管理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的每个内容、环节进行了细化,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强调将内容、方法与目的紧密结合。
1.规范性内容
①确立形象标杆。如每天三次站队。校园劳动中落实“三人成行,五人成列”的队列管理。理解和强化“一眸一行是形象,一言一行是素质,一点一滴是服务,一分一秒是岗位”的总体形象理念。校园劳动中学生穿校服,配戴劳动教育胸卡。同室的工具摆放、规范的语言交流,倡导班级有专业特色,有形象特点,树立“礼貌我先行”、“学生我来示范”的形象标杆,让每个人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②建立考核制度。一是班级以10分为满分的量化考核制度。一是以100分为满分的学生个体考核制度。其中班级量化考核纳入对班主任考核范畴内,学生个体考核进入档案,来强化班主任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懂得付出和回报的关系,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③搭建劳动的学生分配制。劳动教育严格按着“一人一岗位,一人一责任区”进行分配和考核。不断强化岗位责任,为对学生的个体考核提供第一手材料。
④建立劳动标兵的评选制度。学生在每一次的劳动中,以5%的百分点比例,让班级通过多样化选举这次劳动中的劳动标兵。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的自豪感,劳动的光荣感。
2.思想教育内容
苏霍姆林斯机说道,“只有当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思想,被孩子们的接纳并印在行为中时你的劳动才是最伟大的劳动”。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它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了,体悟到了对于他们成长、成人的作用和意义时,才能够在头脑中接受他,在思想中重视他。才能把诸多的硬性内容印在他们的行动中,才能成为劳动教育。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的大讨论教育,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是创造美的活动,所有创造美的活动都是美的,劳动是美的!使他们真正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直至以劳动为乐。
五、劳动教育作用
1.在思想方面
通过“自治管理”模式,使学生从自我觉醒中变成自觉行为,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岗位意识。使学生体悟到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从“自我、本我”中走出来进入“超我”境界”。
2.在行为习惯上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劳动习惯、行为习惯。不断提高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体悟到“优秀是一种习惯”,“完美是一种习惯”。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关键词:
音乐教学;素质教育;课堂内外
音乐教学是用独特的音乐艺术的形式来实现美育教学的目的,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还是加强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现发展个人特点个人能力来提高国民素质的,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全面的提升。现如今,承载着美育教学内容的音乐教育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性的素质教育视角,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文艺活动为辅,使学生通过美的感知得到美的实践,有理性的审美最终达到自身价值乃至自身修养的升华。
一、抓住课堂教学主线,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音乐是情感的感知艺术形式,必须用以音乐教学来彰显个性情感的表达形式。因此,教师应客观全面地把握教育教学乃至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现、发挥情感教学,努力使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凝情于笔、注情于音,认真斟酌,做到教与学的合理衔接与提高。中学音乐教科书中有着不同民族乐曲的风格和内涵。从其教育的角度: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彩色的中国》、《长江之歌》等等,有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这些歌曲都具有思想健康、词曲优美等特点。但是如果想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和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及作者意图,找准教育的结合点,那么在整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板书和适当的教具等手段,组织好、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用以再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引导、理解和创新,采用最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力。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抓住课堂教学。音乐课堂毋庸置疑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音乐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美育的普及教育。既然是美育教育,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创设美的环境,学生在美中学,让美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既然是普及教育,那么,全体学生则不论背景与天赋如何都有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要符合内容的需要:穿着、语言、所表现的动作与所教内容配合协调,这便是“境”与“意”的搭配。例如在教唱七年级教材上册中的《彩色的中国》时,教师应该着装简洁大方,映衬出轻松愉快的心境,然后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大好河山,地图图片,这样的创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做到声情并茂,音乐分析要深入浅出,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同时,体态语言如手势、肢体、表情、眼神能巧妙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牵牢课外活动不放松,在多彩的兴趣活动中优化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仅通过有限的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课外文艺活动。这是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这里有普及更有提高。音乐是情感艺术,其独特性在于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要组织合唱队、鼓号队、竖笛队等,坚持常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创作、表演及欣赏能力,作为学校应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除组织音乐知识兴趣小组外,还应创造文明优雅的学习环境或经常性地组织校级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课外休息时间通过广播室开展音乐欣赏是一种可行的好办法。通过“校园百灵鸟十分钟广播”可以使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曲子来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选欣赏曲及健康向上的歌曲,在选曲时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既要安排好教材中的曲子,更要重视穿插好反映正能量的歌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素质的的全面健康提升。让学生在全校性的大环境里感受到贴近自己学习的共性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触景生情”的感受,进而达成共识。这样,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音乐欣赏,不仅调节了学生课堂学习期间的紧张劳累情绪,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课间音乐值得提倡和丰富内容。学校除安排“六一”儿童节,庆“国庆”等校级的大型文艺汇演之外,还应立足班级以及学生实际开展“微音乐”等多项健康有益的音乐活动,如:班级演讲比赛、演唱会、音乐之星擂台赛以及相声、小品表演赛、地方戏曲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微音乐”文艺活动,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习音乐的情趣,展现学生个体音乐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无疑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创新。
(2)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3)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①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第二,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第三,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②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0-03
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法律基础知识等。
2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德国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场所进行职业教育,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师资培养上,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职教师资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从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国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德国关于职业教育以及师资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法规等。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师资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以及进修培训内容,从而保证了职教师资队伍的高质量。
2.2 “双师”素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从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双师素质是核心。不管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甚至理论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的学习与进修。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同样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
2.3 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职教师资培养
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联邦政府负责校外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各司其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是政府一级的职教师资基本立法与协调主管部门;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工会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就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州政府提供咨询;综合性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工商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办学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企业内职教师资培养以及检查、审核(包括考试)等事务。培训企业的雇主代表对实训教师的聘用享有参与表决权。大型企业独立培训自己的实训教师。
教师在企业实习进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3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比国外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我国高职师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师资数量与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高职教师数量显得不足;在教师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不到30%,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也达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许多“双师型”教师只有“证书”但缺乏实际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
3.2 职称评审标准与教师素质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与普通高校区别不明显,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进入核心刊物的级别,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缺少考评指标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还十分明显。这势必造成高职教师素质能力低下,教学活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实践指导变成纸上谈兵。
3.3 缺乏入职标准,技能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的要求把关;新进教师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缺乏职业技能指导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取得教师身份和职称评审方面困难重重,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由于学校待遇相对不高,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导致高职教育发展越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4 对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4.1 完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高职教师入职资格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有关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高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设定高职教师入职资格条件,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4.2 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稳定高职教师队伍
在逐步完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稳定师资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是关键。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规范高职教师培养模式、严格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职教师国家公职人员(或类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职教师安心从教,潜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视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以“双师”素质为核心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入职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通过合格的专门培训机构实施,使高职教师的深造和继续教育常态化、专业化、终身化。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落实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所需资金,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通过深造、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所任教的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极寻求与相关大企业合作,建立专项经费建设教师挂职锻炼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4.4 广开渠道大力引进行业专家成为专任教师
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熟练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师必须是高学历的观念,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并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任实训教师。
4.5 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
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进一步扩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相对延长,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移到企业来完成,其中实训教学部分基本由企业兼职师资担任。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执教能力是关键。
4.6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生产结构和服务结构发生变化,技术与企业组织、企业管理理念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进“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具体形式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设一支职教理念先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职教师资队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 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本单一的教学与课余活动课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 把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人课表;③活动课程由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
3 创设环境课程。例如: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刨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国民政策刺激国民消费,旅游业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快速、稳健的发展趋势。各大高校也开始重视旅游英语专业,旅游英语又是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让旅游英语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成为了教师们研究的重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达到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大胆创新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旅游英语的教学应以人际交流的真实情境为基础,从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教学事半功倍。
1旅游英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1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于是,教育界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方法,是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实际操作来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境设计训练的项目。从而使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社会能力。
1.2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将课本中的理论内容照本宣科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死背课本中的理论,最后的教学效果就是纸上谈兵,这种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无法真正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导致教学与岗位脱节,使学生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是承担者和实践者,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所有的环节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要想将项目教学法成功的运用到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首先要设置出与职业活动情境相匹配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实际工作环境中会遇到的所有场景。制定出合理的项目,对学生提出要完成的实际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完成项目的兴趣。例如,以导游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旅游景点,每组负责一个主题,要求学生模拟真实带队情境进行导游讲解。并且,教师可以为每组设置突发状况,要求导游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这种任务分配,使学生们处于接近真正的导游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真实的导游环节中。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学生也会得心应手。当然,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肯定会有用语、表达或处理问题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任务的总结。对于每组学生的表现要做出及时的总结,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学生的操练加以修正。
3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在制定项目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项目。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如果项目过难就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增加他们的为难情绪;项目过于简单又缺少挑战性达不到实际操练的效果。所以。项目的制定要恰到好处。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指导。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式也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发现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指导的尺度。以启发为主,不能走传统教学的老路。
4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手段之一。通过实际教学证明,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进行恰当引导,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达到了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只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宋功业.项目教学法初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06).
[2]黄慧娟,毛亮青.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
(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B·A·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享有“教育思想的泰斗”的美誉。苏联政府曾授予他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多枚苏维埃联盟勋章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信院士的称号。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该书除前言外,共有7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尤其是其核心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倡导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所采用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所坚持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就已经探索和实践了。例如,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甚至有些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眼中只是理想的事情,在当时的帕夫雷什中学却已经办到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反映了教育本身规律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对于我们现在探究的教育理论而言,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就职业教育而言,该书中所提及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同样能够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以下笔者从书中所介绍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环境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该书的第二章中强调环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学校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都是教育、启发、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书中他把环境分为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二者相互协调配合,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物质环境上看,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只是基本具备,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我们的职业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很多不足,客观上限制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善的物质学习环境。
从精神环境上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如学生活动小组流于形式,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缺乏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只知道死记书本理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刻苦发奋的动力。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做法主要有: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参与各种劳动,提倡大量阅读和课外实践。而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甚至现在都没有做到这些。
美育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强调美育的部分是笔者感触较深的。他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笔者非常认同这句话,而且觉得美育对于教育系统而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经常被人忽视和遗忘的部分,在职业学校尤为如此。现在,我们几乎很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找到有关美育的内容。根据该书中第七章“美育”的内容,我们可知,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一个学生只有在拥有了美好的心灵和优良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美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缺少了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它对于学生拥有美好的精神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和面对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同样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把“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劳动来陶冶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美,为全面发展做好应有的准备。转贴于
教师素质对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十分重要的是,学校里要有出色的园艺家,有醉心于机器的人,有电工技术专家,有细木工,有喜欢教学实验园地作业的植物栽培家。一所好学校里,每个教师都应当有从事某项劳动的热情。”在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水平明显下滑的情况下,这句话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样也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技能,更要有育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笔者还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好教师”的标准和我们现在对“双师型”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非常相似的。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职业学校的有些教师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动口不动手”、“会说不会做”、“熟悉书本不熟悉市场”、“懂得专业而不懂得行业”的现象,教师的责任感普遍不高,就很难保证“上机能操作(操作工型),上岗能运作(师傅型),上台能动作(部门领导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学校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自身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努力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