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9: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建筑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
(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17-01
1.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社会性
不同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中的电视媒体,将集中反映某个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而语言播音主持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无论专业内容如何演变,其社会性的特征也不会因此退减。播音主持人以有声的语言,全面反映了人们所生存社会环境中的所有现象和矛盾,以此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运转情况,有助于人们预测社会问题和规避社会风险。
1.2 人为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出现,是在人们精神需求的主导下才生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后,就会寻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就在这种需求氛围中运行的,并通过人们精神状态的平衡,大力弘扬某种文化价值,由此可见播音主持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特征,只有依靠播音主持人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人为控制,才能够突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优势。
1.3 复合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形成,需建立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期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以明晰传媒的全部环节,适时播音主持在各个方面进行配合和协作,才能够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使得播音主持趋向于生态平衡。笔者认为,播音主持生态属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牵涉到各种互相影响和联系的因子,从正面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具备在这种复合型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其中的各种关系。
2.播音主持生态的建设措施
基于播音主持的生态特征,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2.1 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播音主持强调精神、理念和思想,而这些都是抽象和无形的,却又富有情感和热情,从侧面要求播音主持在主体生存视域中,进行理念的更新和主体自觉意识的强化。期间,播音主持应该重点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广播电视策划、采访、制播、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充分重视播音主持的主体性发挥,进而激发播音员的传播和创作热情,而播音主持人本身,也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地位,围绕受众主体调整自己在节目中的传播定位,寻求适应于受众和节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譬如《郓城播报》中的播音,提倡新闻语言的“不背诵”、“不抢话”,及语言的自然、自由和自如。除此之外,尽管需要寻求播音主持专业与受众需求的平衡点,但在强化主体自觉意识时,不能够一味迎合受众主体的想法,而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和底线,把关好节目的“道德”关,以免丧失节目的主体性。
2.2 寻求主体差异化竞争
任何类型的媒体,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自己特定状态下的作用,播音主持同样面临这种生态竞争,尽管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竞争,但共存和共赢的高层次竞争,要求播音主持人之间,都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譬如《郓城新闻》,其节目栏目定位是当地的各种权威性新闻,因此需要以严肃而不失专业的个性为主,而《郓城播报》属于快速报道类的新闻,因此应该突出更为鲜明的个性。不同节目的差异化竞争,往往给受众主体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主持界当中,马斌被形容成“点穴”式的主持,而杨锦麟被形容为“拔火罐”式的主持人,这些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也是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2.3 营造理想的监管环境
面对残酷激烈的传媒竞争,某些播音主持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影视、广告、演艺行业当中,甚至在公开场合出现互相诋毁的行为,这归根到底是播音主持人之间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问题。笔者认为,播音主持属于电视广播节目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应该受到行业协会的监督,在理想的政策环境中,方可避免恶性竞争行为的出现。在此,由广电总局牵头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对有关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不干涉媒体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对某些存在垄断性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资源、栏目资源和广告资源进行规范。期间,播音主持人也应该在政策的约束范围内进行创作,对于类似拍摄虚假广告行为的播音主持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和进行相应处罚,而对于创作优秀作品的播音主持人,则应该给予适当奖励,这样才能够真正营造理想的媒体传播生存环境。
2.4 保护受众主体生态环境
在经济学领域中,动态经济的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电视媒体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绿色收视率的追求,也是维持动态经济均衡的关键。我们在评价播音主持节目时,不应该将广告收益和收视率作为唯一的经济利益指标,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社会效益,杜绝存在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粗制滥造、庸俗低级节目行为的出现,播音主持人也不能够一味为了迎合某类受众的口味,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绿色收视率的追求,是播音主持人坚守语言传播主体品质的目标,播音主持人应该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以更为平实、顺畅的语言,彰显播音主持的“真善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社会性、人为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播音主持生态特征及生态建设的方法,但鉴于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以上的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媒体环境的变化情况,予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仁海.试论播音主持生态体系的特点[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3,(1):60.
生态建筑是指运用生态学知识,结合建筑和环境,将人、自然、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利用自然环境,寻找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使对人类有益的能源在建筑和环境中高效地循环运转,并将人、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从而创造一个最佳的建筑环境。
1.2生态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建筑的设计特点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①生态建筑的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都非常强,强调整体带来的实际意义;②生态建筑能够有效利用能源,并且不会造成污染,与传统的建筑相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生态建筑具有循环再生性,并非一次性的资源利用;④生态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适宜大面积发展、使用。
1.2.2生态建筑的自然特点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从生态而来,终究还要回归生态,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保持着生态的稳定性。任何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消耗自然能量,并且产生建筑垃圾,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就是通过与自然的关联和运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以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1.2.3生态建筑的社会特点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它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关联——人们的价值观念决定着生态建筑是否能够发展并完善,管理制度决定着生态建筑的建设方向,政府法规从根本上保证了生态建筑的建设。人们正确的意识形态促使生态建筑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2.4生态建筑的人文特点
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而生态建筑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而且关注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让人们身心都感到舒适的环境,这就是生态建筑的人文特点。生态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同时还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1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为了保护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在建筑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周边环境,比如光、风能、水源等;绿化布置尽量与周边的绿化体系形成系统的网络化关系。此外,还可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利用水池等亲水设备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调节周边的小气候。
2.1.2能源的节约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要注意减少能源以及物质资源的使用及浪费,尽量不作多余的设计,不特意追求建筑外表及装修上的华丽、独特。在必要的内部设计中,应尽量节约资源;在非必要性的设计中,应根据其实用性作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运用建筑本身具有的自然环境优势。总之,生态建筑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节约能源”的原则。
2.1.3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当建筑不能继续使用时,需将其用料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好的建筑设计也可在建筑的内部创造水、生物养分、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地下水、中水、下水、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太阳能、电能、热能、生物能的转换利用,从而维持生态建筑使用上的长远效益。
2.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2.1整体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本身的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将建筑与人文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2.2.2舒适原则
在生态建筑中,舒适度总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成反比关系,并且这个矛盾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有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积累建筑经验,总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建设技术,才能坚持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2.3高效、环保原则
生态建筑要实现高效、环保的目标,就需要降低建筑物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运用高新科技,比如新的建筑材料等,以降低建筑当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要避免使用带有污染性或者危害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依托,其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均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2.2.4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和维护是一个多元性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的问题。高投入和高技术的生态建筑虽然可以满足人们高水平的生产生活需求,可以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并不是只有高投入的建设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全部功能,适当的技术、因地制宜的材料选取以及符合地域特色的建造风格同样可以引导生态建筑的发展。
3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3.1整体的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方面,设计师必须从整体上来看待生态建筑中的每一个问题。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设计应用型的生态建筑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使建筑处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筑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要通过即将建造的建筑来弥补已经造成的社会环境的不平衡。除此之外,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还要注意尊重地形地势、保护现有绿化植被、结合当地水文特征、保护土壤等方面的问题。在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时,应采用能够使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的设计方法。妥善保存原有的建筑,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景观;保护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并积极创造新的建筑景观;适度、合理地使用城市的交通和土地,尽量不改变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持城市恒久的活力和精神文化魅力。
3.2单体的设计方法
3.2.1自然通风在生态建筑的通风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小气候自然通风,或者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提升建筑物的通风效果。
3.2.2采取降温隔热措施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分析、研究建筑所在地的区域环境和气候特点数据,引导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利用窗帘、百叶窗、挑檐板等合理控制光线,以降低阳光对室内温度、湿度或小气候的影响。
3.2.3自然采光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能够充分利用阳光采光,在设计中可通过加设玻璃墙、通窗、天窗等使室内光线充足,以满足建筑采光要求。同时,在生态建筑中通过安装日光反射器、反射板等设备,并结合智能操作控制系统,从而可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1)首先是对于建筑选址充分的考虑了周围的环境以及其生态特性,对于周围地区的采光、通风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
(2)对于传统民居的布局也体现出了浓厚的生态型特点,比如窑洞的布局就充分利用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以达到提高自身舒适度的目的;
(3)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在了其对于室内外环境的设计上,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设计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生态性,最终达到了减少耗能的目的,这些生态型的设计理念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2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居生态建筑极多,几乎各个地方都存在自身独特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类型在风格上各异,但是其都具备较为明显的生态属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生态型的建筑风格,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属性极为明显,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融入自然、利用自然的特点,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充分满足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及居民自身的需求,下面我就以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为例针对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对于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来说,其主要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1)生态保护意识较强,在民居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了极为明显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极为关注;
(2)节能意识强,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对于能源的节约利用,这一点在当地民居的建筑中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3)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其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当地取材,并且都是采用的无污染、节能环保的可再生材料,这种民居建筑对于居住人群的健康十分有益。基于这些特点,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1在选址和布局方面的应用
江浙地区民居建筑因为其所处地区独有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其在建筑过程中对于选址和布局极为关注,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民居建筑在选址过程中都离不开水,很多建筑都是依水而建,并且都是规模化的民居建筑,所有的民居几乎都是沿着河道而建,具有极为明显的南方特色;在建筑布局上,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较为紧凑,占地面积很小,人口密度很大,但是其独有的建筑布局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民居建筑中通常都是把大门和大厅作为中心,然后在两边设置了各种房间、院落和天井等,这种布局格式既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以及风能,还起到了美观的效果。
2.2在建筑平面设计方面的应用
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在平面设计上非常有特色,并且其类型较多,其中最为广泛的平面设计类型有以下几种:
(1)单开多进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建造在一些临水位置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出了极好的自然性;
(2)四合院式结构,四合院式的结构不仅仅存在与我国北方地区,在江浙地区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四合院风格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极高;
(3)厅井式建筑结构,这种平面结构是江浙地区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大厅和天井的设置符合我国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其对于排水管道等相关设施的安置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自然能源,起到了良好地节能降耗目的。
2.3在主体选材方面的应用
上文中也提到,在江浙地区对于建筑主体材料的选择上大部分都是当地取材,并且大多选取一些木质或者是竹制的材料,这种材料既美观大方,又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生态型的要求,值得我们当前一些建筑学习和借鉴。
所谓生态建筑指的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成的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是生态理论与建筑学相融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在设计时充分的尊重了人、自然以及建筑本身之间协调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节能、低耗、环保和生态平衡等特征。首先,生态建筑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巧妙的设计还能利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原理来实现生态建筑内部对通风、采光及保温的要求,从而减少生态建筑运行过程的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其次,生态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控制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生态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再次,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生态建筑在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向环境中排放一定的废物,对这些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不受排放物的影响,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最后,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仅重视建筑自身的和谐,还考虑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了建筑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当中,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节能原则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建材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态建筑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建筑的高效节能。
2.环境友好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重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防止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为使用者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确保外部环境不受损害,并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与工作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提出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条件和风能,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生态建筑的能耗。而在对生态建筑进行绿化时,也应当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物种,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盲目引进物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5.整体性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还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在保证建筑物各项使用公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上,重点强调建筑的整体功能,全面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三、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1.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3.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此外,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降温增湿、调节区域小环境的目的,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
引 言
随着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建筑设计规划管理中越来越注重对居民的保护,建筑设计的生态性体现的尤为重要。因此,建筑规划设计是一个长期、系统、细致的过程,在设计中不能仅仅依靠开发商来进行,还需要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动员,鼓励居民参与建筑设计,将民居生态经验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促进现代建筑设计朝着生态、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 民居生态设计理念以及我国民居生态经验
1.1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着一定的生态设计理念,在建筑物选址、布局以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生态理念。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对自然风、自然光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采用水循环设置以及绿化手段等,对小气候环境进行改善,实现低碳节能、优化居住环境的目的。例如,生态建筑通过对建筑物的热能进行调节和控制,利用太阳辐射以及建筑内部热量,达到节约采暖设备能耗的目的。
1.2 我国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
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坚持合适和得体的原则,注重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在建筑选址、造型以及采光等方面,都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生态民居建筑风格,下面以夯土建筑以及黄土窑洞为例来进行介绍。
1.2.1 夯土建筑
夯土建筑在我国民居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我国民间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夯土建筑能耗低、健康、节能,对自然气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兼顾保温、隔热以及透气等性能,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仍然在使用夯土建筑。从建筑技术角度来说,夯土建筑具有很好的环境友好性,例如,夯土材料改造后的强度比较高,可以进行多层房屋建造,建筑拆除后还可以当作农田肥料进行使用,此外,夯土建筑建造起来比较简单,通过手工以及机械等方式都可以进行建造,夯土对室内温度的调节等够让建筑内部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因此,夯土建筑是一个很好的生态民居建筑形式。
1.2.2 黄土窑洞
黄土窑洞是我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态,在黄土高原地区独特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等影响下,窑洞民居应运而生。传统黄土窑洞建筑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独立式、靠崖式以及下沉式这几种,窑洞建筑在对当地独特地形地貌进行利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了很好的保温、防火、防噪音性能,合理利用了资源,节省了土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对生态环境和民居建筑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完美建筑形式。
2 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2.1 我国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性特点
从建筑理论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需要保证坚固、美观以及实用三个特性。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物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促进建筑内部能源循环转换,进而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因此,生态建筑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然性,在整个建筑物建造的过程中,包括选址、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考虑。从生态建筑的角度来看,我国江浙地区传统生态民居建筑设计主要表现出了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江浙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建筑体现出了极强的生态环保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十分注重生态环保,其次是节能型建筑设计思想,在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中,节能性一直是江南民居的显著特点和风格,这也是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继承和发扬的。最后,江南地区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用材主要来自于当地自然资源,这些天然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十分有益,这也体现出了该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的有机性和仿生性,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以及生态经验,都是我们现代建筑需要学习的地方。
2.2 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2.2.1 建筑的生态性选址和布局
江浙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筑具有典型的水乡传统民居特征。因此,在建筑选址方面,江浙地区传统民居的选址往往离不开水,城镇建筑布局往往沿水道分布,在建筑选址类型方面,对不同环境类型进行利用,或临水,或靠山,或跨水。在我国江浙地区,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江南地域特色,在布局方面有着自己固定的模式,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比较紧凑,很少占用农田,院落在整个建筑群落中占地面积较小,建筑群落内人口密度比较高。在建筑具体布局方面,一般民居建筑主要进行大门中轴线设计,有正房、大厅、后院以及天井等基本结构布局。中轴线设计能够让整个建筑群落具备较好的通风、采光以及保温等性能,同时,天井作为采光和排水的基本设置,也体现了较好的节能和生态设计理念。
2.2.2 建筑平面设计的生态性
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形式上比较丰富,平面形式复杂,在进行平面结构设计时,对江浙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利用,实现了建筑物的节能性能,体现出了很好的生态性。下面以江浙地区一些典型的民居平面设计为例,来探讨该地区民居建筑的生态经验。
(1)单开多进形式的生态民居
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更喜欢临水,单开多进式民居是江浙地区独特的建筑平面设计形式,这种风格朴实、自然的民居形态,体现了自然性和生态性。
(2)四合院式生态民居
在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中,四方形的四合院建筑平面形式也比较常见,建筑中间为天井,对自然光照、自然风进行利用,然后进行前大门、后正房以及左右厢房等对称布局,都是为了建筑物实现更好的自然特性。
(3)厅井式生态民居
厅井式生态民居是江浙地区比较普遍的庭院类建筑形式,在这种建筑类型中,敞口厅和小天井都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型设置,天井内部设置有排水管道,部分住屋为敞口厅布局,采用穿斗式构架,在夏季能够保证足够的对流风,实现小气候环境调节,很好的体现了生态性,值得现代建筑进行借鉴和学习。
2.2.3 建筑主体选材的生态性
建筑主体设计十分重要,在建筑主题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做好选材工作。受到我国江浙地区特殊地理地质、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建筑选材上需要因地制宜,同时,江浙地区独特的风俗民情以及物质经济条件等,同样是建筑主体选材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选材方面,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注重对生态建设材料的选用,主要表现为土材和石材。利用泥土和石材来建造夯土墙,节约了建筑成本,也避免了房屋建设过程中对当地环境的过度破坏,夯土建筑的宜居性比较好,冬暖夏凉。同时,花岗岩以及砂岩等类型的石材在我国江浙地区广泛分布,被普遍的用作建筑群落的地基以及路面建设,体现了江南民居建筑设计中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环境的特点。其次,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例如砖瓦、石灰、竹、叶以及芦苇等。将这些天然建筑材料用到建筑装饰中,在保证建筑基本功能特性的同时,也形成了江南地区特有了民居建筑风格。
2.2.4 建筑内外观设计的生态性
我国江浙地区气候湿热,一年四季光照充足,植物生长茂盛,环境颜色丰富多变,花红柳绿。根据当地的这种生态特点,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墙多采用白色设计,反光效果好,屋面等部位多采用黛瓦设计,形成了素雅的色调风格。在建筑外檐装饰中,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以及栏杆等,多采用棕色木质材料,突出素雅风格,在建筑内檐装饰方面,多进行空间组织和分隔,体现了精细化特点,围栏、屏风等材料的利用,都体现出了江南民居建筑的生态化特点。
3 结 语
我国传统民居生态经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建筑事业的不断进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生态建筑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今天,我们需要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进行借鉴,促进现代建筑朝着生态节能的方向发展。在传统民居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建筑文化,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鹏.民居建筑的生态化模式解析与设计策略研究——以观众地区乡村居民再生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技术科学,2010.
我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建筑业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为了保证人们的使用需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考虑其环保性能,因此,为了建筑行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设计入手,实现绿色环保与建筑设计相契合的方式,有效降低建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更优质地降低能源的损耗,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作用。
一、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绿色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内,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设计方式,融合环境和生态内涵,在建筑业不断拔高的视域下,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节能和对可再生能源(光能、热能、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体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同时,建筑还要考虑周边的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循环共生的观点,体现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平衡。
1、节能降耗的特点。由于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节能的因素,出现了建筑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恶性后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在新型的绿色建设设计中,节能降耗的目标被首要提上了设计规划当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人类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如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因其可再生能源的低碳化指标深受人们的喜爱,适合用于建筑设计内容中,为建筑设计提供动力和支撑。【1】
2、建筑设计中环保性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提倡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环保特点,首先,在建筑用材的方面,以考虑绿色环保型材料为主要出发点,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在大力推广环保型建材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其次,在建筑施工技术的采用方面,采用环保的高科技手段,诸如:室内环境控制技术、照明技术、智能化系统等。这些新型的研发技术,都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增加了环保技术新内容;再次,空间环境的合理利用,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是建筑环保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使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建筑用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布置,创造建筑工程的价值最大化。
3、建筑设计中地域性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实用性需求,环保建筑设计内容必须与当地地域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不能脱离当地的地质条件、人文风貌的特色,避免建筑过程的“浮华化”现象,要重点体现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本特色。
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实现路径的方案探讨。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须以环保节能技术为重要手段,通过节能技术在设计和围护结构中的应用,实现室内与室外的建筑设计内容。
1、建筑形态设计领域内的节能技术应用。任何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方案都至关重要,建筑物的规模、朝向、外形及功能都对整体建筑工程的能耗有直接的关联,从建筑的外形而言,梯形系数越小,则外表面积越小,对于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能耗就越小;同时,鉴于曲面建筑的热耗低于直面建筑的技术理论,在设计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尽量减少建筑外形的凸凹变化曲线,而采用规则平面的外形构造;另一方面,要控制建筑物的层高,以相对较小的外墙面积降低能耗。【2】
2、建筑外墙设计的绿色环保方案应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外墙设计尽量采用自然光线,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实现室内空间环境的热稳定;在用材方面,尽量选用隔热砖替代粘土砖;在建筑围护方面,选取运用镀膜的玻璃,提高室内的热稳定性;在建筑物的气密性设计方面,可以适当采取灵活的隔热装置,用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交换;在建筑物的电气设备使用上,选取智能化系统的感应装置,有效地利用电源自动开关装置,节约电能;在建筑绿色生态设计的用水方案上,结合当地的排水系统构造,对建筑物的污水进行集中排放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污水,造成水环境污染。
3、建筑室外绿色生态环境的方案应用。建筑室内与室外环境要体现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加强周围环境的绿化,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在保护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草坪面积,种植高大的乔木用以吸热和净化空气,铺设格状的地砖,可以渗透性地进行生态铺地建设,并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对建筑的立体表面进行环保绿色设计,诸如:阳台绿化、外墙绿化、屋顶绿化等,使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以借景、组景、分景和添景的不同设计手法,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建筑环境。【3】
三、结束语。
在绿色生态主流设计的理念引领之下,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渗透建筑的全过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各项功能,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住房的需求状态之下,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新型理念。通过与节能技术的建筑性应用,完成建筑模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传统建筑中对资源和环境的高污染、高浪费的弊端,用建筑与生态和环境的高度融合,经过科学的规划,进行低碳、环保的技术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10-01
生态学(Ecology)是当前前沿的重要科学,近年来建筑领域正面临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的发展瓶颈,传统的高消耗、破坏性发展模式已经难于适应当今的实际,建筑行业必须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实现建筑行业转型,确保建筑产业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础。设计是建筑的规划与创设阶段,如果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生态建筑设计可以从源头上加速新型建筑行业的转型,进而扩大建筑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基础。应该在建筑设计里坚持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通过气候设计法、生物设计法、传统经验借鉴法等方法的应用,提升生态建筑设计,做到对生态文明的有效保障,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新道路。
1 气候设计法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建筑设计的协调化原则
生态建筑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构建新型的建筑、环境、人三者的新型结构。要在设计中对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从场地条件、气候特点、人群特征等方面重构自然与人的新关系。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尽量选择优质无污染的材料,利用太阳能、无源热泵O高技术降低建筑产生的污染,控制建筑的能源消耗,以此来实现生态建筑协调、综合、全面发展的目标。
1.2 生态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以人的需要和人的主观感受作为基础,采用低消耗、自然的方法提升生态建筑的宜居性,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利用自然交换和通风提升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满足人的各类需要。应该在生态建筑设计总做好声环境的设计,通过隔音设备、绿色屏障、降噪材料的使用,为生态建筑创建静谧而和谐的声音环境,满足人的各类需要。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做好光环境的设计,要突出人对光的必须行,创设宜人、节能的光环境,避免光污染,做到充分利用光能,实现对光需求的满足。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特殊人群,要对残障人士、老龄人口、儿童有特殊的设计,提高生态建筑的安全性,方便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以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实现建筑的生态目标。
1.3 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制化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应该遵守《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法律,遵守《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规范,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可持续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2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2.1 气候――生态设计方法
1963年奥戈雅提出了气候――生态设计方法,力主通过“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现生态建筑的建设。气候――生态设计方法方法建立在建筑物理知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建设和设计生态建筑的途径,并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设计模式。生态建筑具有科学化、理性化的特点,是传统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但生态建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建筑师而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对环境中的多样性估计不足。
2.2 传统经验借鉴法
针对传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传统经验借鉴法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经验和建筑做法,找到典型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通常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气候是比较稳定的外在条件,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研究,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建筑的气候经验设计提供参照。这方面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借助于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二是,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这些策略,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
2.3 生态建筑的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将生态建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借鉴自然生态的运行和规律来处理建筑物、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多重流动体系,以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平衡生态建筑的内外关系。生物设计法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主要步骤:一是,要展开对建筑物自然环境的调查,将自然环境看作建筑物的外部条件,以此来构筑完整的系统。二是,要对建筑物和周边的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重点收集规划区域的气象、地质、人文资料,对规划区和建筑物周边的资源信息做到全面掌握。三是,综合进行生态因子的分析,要对调查获得的生态因子进行归类和划分,以主要要素构成生态因子因素图,通过不断叠加和彼此交叉形成综合图,以供生物设计过程中使用。四是,生物设计的结果表述,应该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加工使资源和要素得到适宜的处理,进而形成生物设计的最佳方案,实现生物设计的目标。
3 结语
无论对于建筑行业还是社会,生态建筑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整个社会向信息化时代前进的过程中,生态文明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面得以明确,在建筑行业应该将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与突破口。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突出生态文明的特点,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要点,真正实现生态化、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工作。应该看到生态建筑设计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点,应该在工作中结合计划、规划、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提升生态建筑设计水平,实现对建筑行业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凡蓓.持久性的生态建筑设计:意大利山林度假酒店维吉流斯(Vigilius)[J].建筑创作,2009(2):102-117.
[2] 蔡英威,孔繁民.浅析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35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more and more profound, the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uilding more and more high, make buildings and natural be in harmony an organic whole, let the green into people's lif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idea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生态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利用天然的自然资源及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使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类的工作、生活环境能体现出绿色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社交环境、健身环境等多重环境的整合效应,从而让人居环境品质更加适宜、优美、洁净,让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1 生态建筑的含义及特点
1.1 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也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面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这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技术特征
生态建筑经历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权的建筑发展观。
2.1尊重环境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人、建筑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活动必须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2 资源经济原则
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采用生产、运输低能耗,人和小型车辆可运输的建筑材料;中水利用,低速洗浴喷头,较小冲厕水箱,高压冲厕,乡土景观;短寿命、易耗品的再利用;太阳能利用;气流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的利用等。
2.3 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在建筑寿命期内,在材料、设备的生产和运输,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拆装后材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减少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2.4 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筑是为人所用,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人的一生70% 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
2.5生态建筑地方性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2.6 生态建筑技术特征
(1)竭力仿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可持续的”,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以后的发展;既能长期造福于人类,又不会耗尽资源,也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尽力建立“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系统。正如大自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满足其自身的能源需要一样,研究开发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和太阳能。
(3)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高效率地循环利用副产品。
(5)日益智能化。
(6)不是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
(7)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8)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9)对高技术的容量很大。
3 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生态建筑的现状
1969年美国学者麦克翰(Lan L.Mchang)所著《自然设计》(Design With Nature)的问世,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诞生。
日本1995年建成首幢高层住宅生态建筑。居民洗涤用水是“超太阳能集热器加热”,即使雨天也能使水温达55℃,每户居民在阳台上装有一种垃圾处理机,将每户生活垃圾加以处理成植物生长用的肥料。公寓停车场混凝土具有良好透水性,使雨水存留于地下,与停车场内的树木形成一种供水循环系统。房间的墙壁上留有通风口,使住宅内形成良好通风效果。在大楼前,装有风车,由风力发电为公共走廊照明提供辅助电源。据测算,每户一年可节约空调用电费和煤气费约57000日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从1978年以后在建筑物上设置太阳能接收系统,有太阳灶、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等装置,以降低建筑物每年的照明、采暖、降温和通风等消耗的能量。建筑师们结台自然气候,开发了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与非传统性能源,设计并建造了许多节能、无污染的绿色建筑。随着有关环保法律、政策、税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敏感的国际企业界认识到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将有巨大发展潜力和高额利润,开始把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作为企业牟取利润、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由此而形成新的“绿色技术产业”或称“环境产业”,已在欧洲各地出现。
3.2 国内生态建筑的现状
我国建筑学者糜丹宇和白智平在生态建筑设计与实施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成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镇进行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实施,该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从生态角度出发,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对人类生活居住不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达到“人居质量”的改善和不断提高。他们从生土建筑、地坑院建筑形式和新型生土建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建筑在光能利用、风能利用、热能利用、蓄热效应、循环效应和视觉效应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绿色建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工程实践不多,还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
4 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资源以及建材的浪费。
4.2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以人为本”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建筑中的时空延续性,就是要求建筑设计创作,应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工作和生活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就是要使传统民居范式中的要素运用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中,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或无形,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工作和生活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问,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文明相辅相成。
4.3 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一、生态建筑设计
1.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建筑中结合生态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就是将生态学中的整体、循环再生、反馈平衡及自我调节等原则融入建筑当中,使得建筑学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据。生态建筑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所有物态因素,使得建筑系统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污染可再利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系统。生态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及再生资源的利用;生态建筑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达到节能及循环使用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阳能烧水,减少对电能、煤气或天然气的使用。外墙涂料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减少空调的使用。
(2)减少废气废料向环境中的排放;通过各种手段措施,使得废气废料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减少有害物质向环境中排放。同时,室内环境对居住者的健康影响也是生态建筑应该考虑的方面。
2.生态建筑设计基本策略
(1)节水措施。
节水是建筑生态节能的重要措施,需要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不同等级的水资源。合理选择供水方式,可以选择变频供水或气压供水系统,要尽量减少供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生态建筑要将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要尽量收集雨水或处理后的中水便于绿化浇筑使用。此外,要设置必要的节水便器和节水水龙头。
(2)废热利用。
由于建筑的面积较大,建筑的采暖负荷容易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因此要对废热进行反复利用。按照房间的不同功能,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间,在不同区间上设置不同的空调系统,最大程度实现能源的节约。
(3)照明系统设计。
生态建筑由于建筑空间较大,面积较广,需要具有有效的照明系统。生态建筑照明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电能的消耗,要尽量选择效率高的灯具,同时要尽量减少灯具的使用时间,避免对灯具进行频繁维修,提高灯光使用率。按照空间功能不同,合理调整灯具的照明亮度,在确保正常用光需求下,确保用光质量,减少电能损耗。要尽量选择高效率的光源和附件,改善灯具使用寿命,要注重灯具的合理组合,避免多样灯具作为整体进行管理。此外,要加强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设计,在满足居住、工作空间照明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照明系统管理水平。由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灯光开闭时间及照明亮度,有效整合各区域照度值,加强灯具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照明系统的效用,从而减少管理资金,降低电能损耗。根据建筑需要,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清洁能源,将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和清洁能源结合起来,为建筑提供可靠供电,实现优势互补,提供能源利用率。
(4)减少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
建筑设计时要保持空气在建筑中具有适当的密封度,外墙不能自由开启,内庭要封闭,确保空气的有序流动。此外,利用地源热交换系统,将夏季进入建筑的气体进行冷却,将冬季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稳定温度的特点,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热源,将高于环境温度的地底热能供给到建筑室内采暖,在夏季将土壤作为自然空调的冷源,将建筑室内热能抽取释放到环境温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环境温度均衡的特点,减少建筑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对热量排放进行再利用,通过空调热回收系统将排出建筑室外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实现建筑供暖的目的。
(5)合理利用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建筑墙面绿化、窗台绿化、屋顶花园、散水绿化、观景阳台等部位绿化的增加,可以降低绿化损失率,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保温隔热的效果。在建筑的北侧种植常绿灌木,在南侧种植阔叶树木,夏季阔叶树木可以阻挡阳光,而在冬季可以投射阳光来满足建筑夏季制冷、冬季采暖的能耗需求。建筑规划时,利用绿化风障的设置来降低低温季风的侵入,减少建筑在冬季的热损失。利用设置的绿化风障,遮断建筑物的背向避免冬季寒流风向,降低对建筑及庭院内的影响。采用常绿乔木及阔叶树木等措施来进行防风,有利于在冬季寒冷气候中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绿化对于改善微气候,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通过调节阳光对建筑的照射来改善小环境气候,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调节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夏季具有明显效果,同时还能起到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的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绿化面积较高的住宅小区冬季空气相对湿度比没有绿化的小区冬季空气相对湿度高10%~20%,在夏季差距高达20%~30%。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1.我国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愈加相融,生态建筑设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朝着这一方向持续发展。如今的建筑的模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自然风光达到节约能源,同时能够使得建筑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的生活之中,这需要我们进行技术方面的不断地创新,在多方位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考察,只有很好地运用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人类越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巨大,我们面临着很严峻的生存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使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继续发展下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创新,在很多的领域进行改革,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都起到很好的保护的作用模式,对于千百年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