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篇(1)

2014年11月18-19日,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BEIC)”圆满举行。会议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旨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应用创新,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相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BEIC会议为非盈利会议,将每年进行一届,会议倡导“领导讲话简短,专家报告务实,企业不设展台”的宗旨。本届会议报告人及参会人员来自相关大学、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中小学、企业等。

在主会议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谈了对智慧教育的独到见解;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从整体上呈现了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友成基金会常青基金苗青主任介绍了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乡村的双师教学研究项目;方海光副教授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和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基于近六年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持系统E-School,该系统满足多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将面向中小学提供公益性使用和支持;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基于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介绍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及下一步推进思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剖析了微课程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设计微课程与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牛栏山一中何代华主任、明博公司王锦萍、百度公司袁志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利副教授、天士博公司王川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力研究员。在新技术教育应用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教授、四中网校王伟平主任、互联网教育学院吕森林老师、英特尔公司刘伟、清华大学杜婧老师、立思辰公司郭丹、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夏时洪研究员。参会专家和人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积极互动,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主题讨论和相关主题的培训,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务实,与国内其他相关会议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能够提供一个积极关注研究和技术的氛围,促进多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参加本次会议有很大收获,期待下次会议的举行。

(本刊记者 王晓明)

篇(2)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后期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效能为总目标,推动落实政府在农村公路管护中的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参与农村公路的管护,构建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机制,为实现农村公路绿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构建“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三级管养体系,明确农村公路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护队伍和管护经费,全面推动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切实做到农村公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优良”,确保全区1363公里农村公路(其中:县道82公里,乡道242公里,村道185公里,组道854公里)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人民群众对农村公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工作任务

(一)管理日常化,实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1.健全路政管理机构。大力推行区级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建立“区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三级联动、专群结合的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加大农村公路日常综合执法,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畅通。继续落实镇有交管办、村有养护队,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2.严格管理公路两侧建控区。县道两侧边沟外各10米,乡村组道路两侧边沟外各5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建房、临时搭建等违章活动。落实公路两侧建筑物报批须先经区交通运输部门(县道)同意后,住建、国土等部门方能审批建房手续的联合审批制度。

3.依法保护路产路权。深入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占道经营、私设平交道口、违章建筑、乱堆乱放、倾倒垃圾等占用公路、侵占公路产权的行为,营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4.构建部门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整合交通路政、公安交警、综合执法、农业、水务等部门执法力量,以超限检测站点为依托,以镇、村重要节点为支撑,形成区、镇、村全覆盖的道路交通综合执法网络。

5.加快推进农村交通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共享“雪亮工程”和气象、水利、国土等信息资源,推动农村公路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二)养护常态化,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

1.建立多元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坚持管养并重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的理念,建立县道县(区)管、乡道乡管、村(组)道村管的三级养护管理模式,实现区有公路管理所、镇有交管办、村有养护队的综合管养体系,明确县、乡、村各级职责。区公路管理所具体负责县道及其公路附属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指导协调培训各乡镇做好乡、村、组道路的日常养护及桥梁管理工作;镇交管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管理养护工作,做好乡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村养护队负责本村村组道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及时进行道路清扫和巡查工作。县、乡、村三级联动实现全区县、乡、村、组道路管养覆盖率100%,做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

2.探索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化改革,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规定采用公开招标投标方式,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并充分发挥质量检测结果评定作用,择优选定养护队伍。

3.提高农村公路专业化养护水平。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的要求,优化现有养护队伍,对养护人员定期开展养护专业理论培训指导,建立更加高效、稳定、专业的养护队伍,扩大作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应急抢险和日常管理养护中的作用。县、乡、村道的日常养护以及路面修补、桥涵构造物修复等小修技术性较强的养护工作实行专业化养护。

4.积极发动农村群众参与。构建专群结合的养护机制,将村组道路日常养护纳入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贫困家庭或个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自主筹资筹劳参与农村公路养护。

5.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树立“建养并重”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确保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80%,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逐年上升。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建设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有效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组织体系,特成立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篇(3)

特别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X疫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占先机,大力开展“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产业项目大促进”活动,全市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跃居全省第4位。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还比较突出,项目数量不多、投资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仍需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高技术引领,增强发展动力。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优质企业聚集,助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要坚持高水准引进,释放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举办湘商大会、“汇智聚力·建设X”恳谈会、绿色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大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擦亮了X名片,打响了X品牌,拓宽了招商渠道。

要按照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新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招商,强化园区招商,坚持精准招商,围绕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十大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大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企业在益设立企业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运营平台,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篇(4)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为此,2012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篇(5)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57-02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之间,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 246.9hm(142平方公里),主峰歪桃峰海拔2 118米,为燕山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93%,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1984年建立河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使雾灵山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近几年,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为宗旨、积极开发、永续利用、自我完善的新路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保护为根本,确保生物多样性安全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等陆生脊椎动物1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等高等植物1870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座“物种基因库”。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因此,保护好雾灵山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保护区管理局的根本首要任务。

1.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及社区护林组织形成了较完整的资源保护组织网络和管理体系。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管护人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采取学校家庭联动式防火宣传模式,经常性的深入乡村开展联防工作,每年组织周边乡村干部召开一次“护林防火联防会议”,与周边乡村和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防扑火能力建设,成立专业扑火队组织,完善防火装备;加强宣传教育,张贴宣传标语、出动防火宣传车、利用乡村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2.建立起了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电子监测系统。使保护区真正实现了防火监测数字化,资源监控网络化,防火指挥科学化。

3.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指挥、宣传、扑火和案情侦破系统逐步完备,值班住宿、防火瞭望、电子监测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由于资源保护成绩突出,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和“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二、科学规划,积极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雾灵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遍游雾灵山。明洪武年间,中丞刘伯温曾到雾灵山巡视,并留下巨型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碑。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王朝划为 “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为皇家风水宝地。时期,多次派高级领导到雾灵山组织抗日活动;、、姜春云等先后到雾灵山视察。

雾灵山是大自然的缩影和沙盘。在平地里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被变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幻,只需在这里从山下到山上几十公里便可以尽情无遗地展现出来。在海拔落差1 600余米范围内,从山下到山上依次排列松栎混交林带、阔叶林带、落叶松云杉林带、亚高山草甸灌丛带,带谱界限清晰,季节分明,规模宏大,景色壮丽,集峰、石、林、泉、瀑、涧与各种野生花卉为一体,是座立体式的多资源的大花园,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古迹为点缀,自然景观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卷。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雾灵山周边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局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编制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在保护区实验区开发了仙人塔、五龙头、龙潭、清凉界四个生态精品景区150多个景点。

目前,雾灵山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具备一定规模,年接待游客20万人,年经济效益1 000万元,年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百姓致富创造了新亮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雾灵山保护区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科教、交通、旅游等系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保护区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1.管护设施不断完备。投资1 600万元完成了防火指挥中心工程、基层管理区、管理站工程、落松台至清凉界防火公路工程建设。

2.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投资7 000多万元建成了龙潭景区观光索道工程、防火、旅游公路的硬化工程、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山门、生态博物馆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为保护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为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50千米的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公路工程,彻底解决了制约雾灵山森林防火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工程,集实时监控与远程指挥于一体,使雾灵山森林防火自动化、资源监控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生态标本馆的建成,成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使旅游景区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知识性和参与性,使雾灵山真正成为了享誉京、津等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胜地。

四、依靠科技,促进保护区快速发展

篇(7)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篇(8)

在湖州的农村,农家乐已经成为较常见的农村旅游经营实体。一家一户的门面,几间装修简朴的客房,加上可口的美食和农家田间的采摘乐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成为都市人放松的去处。据了解,2016年一季度,湖州市接待国内游客1645.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5.03亿元,同比增长51.29%,其中乡村旅游游客超过600余万人次。

数字是对湖州乡村旅游人气的最佳诠释。2016年5月15日至16日,第七届中国・湖州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暨丝韵南浔文化旅游节在南浔举行,这是湖州市迎来的又一个国际旅游盛会。近年来,湖州市以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抓手,围绕“强功能、提品质、塑文化、聚人气、促产业、富百姓”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着力通过乡村旅游“湖州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培育与创新,深入开展旅游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体制之变

体制创新是诸多形式创新的关键,体制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湖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于2014年组建了湖州市旅游委员会,为旅游经济重塑新动力。

据了解,湖州市旅游委员会的组建,实现了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经费的“五个增加”和体制转型,明确由旅委统筹管理全市休闲旅游产业,专设了乡村旅游处和产业促进处,为全国唯一。与此同时,全市新增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14个,确定交通、规划和农办三个部门的领导为职数内的旅委兼职副主任,推动完成了市县两级旅委体制的全覆盖。建立了市旅委代表市政府对36个部门和5个县区7个主体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执法、统筹考核、统筹营销”的大旅委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除了组建市旅委,安吉、德清、长兴也都设立了旅委,真正实现了市县旅游体制的全覆盖,体制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配套设置旅委的体制创新,配合湖州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及乡村旅游利民富民的功能,湖州市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统筹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管理的湖州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2014年又设立了乡村旅游处,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湖州市旅游行政执法支队,三县两区均设立了独立的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

目前,湖州市乡村旅游已构建四级行政管理体系、部门联动体系、四级行业协会自律体系、四级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的“大体制”,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消费环境、品牌影响和营销水平提供了保障。在全国创新建立了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工作推进的“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督查通报、专题会商、年终考核”五项制度。

周末,在莫干山海拔300多米的德清劳岭村,西坡29号民宿的主人钱继良已在忙碌地接待客人。房间并不便宜,一幢民居房一个晚上标价,工作日5000元,周末7000元。可即便如此,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住客还是络绎不绝。钱继良说,来的最多的一个回头客,不到4年时间,来了15次。

民宿经济红红火火,与湖州市旅游部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大体系密不可分。近年来,该市起草了《湖州市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先后出台了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村、示范农庄、示范农家和乡村民宿(“示范洋家”)五项认定标准,推动湖州乡村旅游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发展。德清县正式提出《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德清标准”,为全国县级(县、市)第一家。2014年8月6日,国家旅游局将安吉县列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区)。

发展之新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湖州市充分吸收和转化了大都市的市场需求,实现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圈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湖州乡村旅游发展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其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中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同时全市还以周末休闲、异地养老、养生度假等为核心功能,发展了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成为都市消费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

服务引领乡村旅游发展联动机制基本形成,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湖州牵头成立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先后成立了浙江分会、江苏分会和上海分会,目前该联盟已成为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副会长单位,联盟成员已达300多家。同时开设了“中国乡村旅游网”,推行了“长三角乡村旅游推介会”“长三角乡村旅游营销月”等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并实现区域合作互动发展。

去年,市旅游委员会又成为亚太旅游协会会员,并且在第六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上,推动建立了国际乡村旅游联盟,对引领乡村旅游大联动机制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中国乡村度假的“湖州模式”?乡村度假的“湖州模式”是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差异化参与都市圈分工,走出了一l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城镇化、乡村就地现代化、农业就地产业化的生态发展之路,是工业化后期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新样板、新典范。并出现了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模式、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以旅游景区带动的“景区+农家”模式和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模式等乡村度假旅游的四种模式。同时还形成了德清东部水乡乡村旅游、长兴水口茶乡乡村旅游、安吉中国大竹海乡村旅游、吴兴滨湖乡村旅游、南浔浔练乡村旅游等十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

湖州一直有着“把人从都市圈模式带入休闲度假模式”的神奇魔力。比如德清,莫干山上有着200多幢别墅,风格各异,无一雷同,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山下,不少村民闲置的旧房,经过改造成了个性化的“洋家乐”,周末累了就找一处休憩;比如长兴,可选择做一个吃货,尝尝当地特色的碗,仅水口乡顾渚村就有437家农家乐,老板和蔼可亲,做的菜也是一等一的地道;比如安吉,除了可以去《卧虎藏龙》、《蜗居》、《如意》等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游玩,还可以去中张村的农耕馆及尚书土干村里解读下农耕文化。

湖州不仅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更是让当地乡村度假模式成为全国示范。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市”,湖州品牌已经打响。在市旅委看来,亚太旅游协会决定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驻足在湖州,原因也在于此。2014年,国家旅游局主导出版了《中国乡村度假新模式DD湖州乡村度假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观察》一书。专家赞誉:“湖州模式是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板,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经典浓缩,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成功范例,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典型样板。”近年来,来湖州考察乡村旅游的政府代表团络绎不绝,2015年,全市已接待来湖考察乡村旅游的团队500多批。

走向国际

篇(9)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1.015

云南省位于我西南边陲,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为成熟,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云南省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为加快云南省综合实力的发展,打造云南省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地位和西南窗口作用,势必要从旅游产业入手,优化其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其产业体系,本文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玉溪市着手,从玉溪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和完善产业体系的举措,以玉溪市旅游空间优化和产业升级为抓手,由点到面,发挥出云南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一)优化产业布局

玉溪市在现有“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核、三湖、四城、三大精品旅游线、五山一河特色旅游产品、十大精品旅游项目、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1.“一核”――红塔区

将城市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紧密融合,建设一批高品质、综合性会议会展中心,建设一批标志性景区、高端度假酒店聚集区、购物街区、美食街区和娱乐街区,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建成云南省较强的商务会展和文化休闲型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为承接昆明、辐射三湖地区、带动滇南区域旅游发展的旅游集散中心。

2.“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

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科学保护和开发三湖区域。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三湖各具特色的资源景观、文化内涵和湖区产业特点,以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为重点,结合“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建设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集群、高品位游服务设施,生态自然观光体验旅游产品集群,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高原湖泊旅游区。

抚仙湖:以试验区建设为基础,建设多业态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康体运动旅游产品,提升禄充、孤山等现有大众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丰富滨水度假产品和业态类型。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和旅游目的地。

星云湖:充分利用星云湖生态湿地建设、古滇青铜文化和渔文化、渔产品品牌等资源,建设环湖湿地公园,培育特色生态养殖产业,打造湖钓天堂,建设成为以生态湿地旅游、湖钓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滨湖、湿地休闲度假聚集区。

杞麓湖:充分利用通海“依山建城、傍水而居”的典型传统居住文化,秀山、古城历史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以山―城―湖历史文化为依托,建设环杞麓湖生态景观旅游带、休闲农业旅游带和湖滨休闲度假区,建成为以山―城―湖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

3.“四城”――澄江、江川、通海、华宁

围绕三湖,统筹城市建设、集镇建设与旅游区建设,把4城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动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集镇。

澄江:依托帽天山古生物化石世界自然遗产和抚仙湖两大核心优势资源,融合试验区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生命摇篮”――帽天山古生物化石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产品,打造抚仙湖北岸滨水岸线观光游览步行街、环湖观光休闲区、娱乐街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滨湖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江川:依托古滇青铜文化和星云湖,展示“青铜世纪、高原水乡”,建设一批融生态湿地、高端酒店、休闲酒吧、休闲娱乐、文化展现为一体的沿湖休闲度假街区,把江川县城打造成为集文化展示、湖滨休闲、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等于一体的中国西部知名的湖滨休闲、美食体验旅游城市。

通海:依托秀山、古城杞麓湖“山―城―湖”资源,农产品和五金加工业发达带来的商务旅游客源市场,以秀山、古城和古街文化,湖堤景观特色为重点,建设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山水文化体验旅游和商务旅游城市。

华宁:依托象鼻、七犀潭、通红甸鸳鸯温泉等众多泉潭资源,桔乡品牌和华溪、盘溪万亩柑橘生态风光,古陶文化,塑造生态泉乡、中国橘乡品牌。建设一批高端温泉、冷泉休闲度假产品;融合城市建设,开发民族风情街区、美陶和美食体验街区、商品购物街区,打造万亩柑橘生态田园观光体验、温泉主题休闲度假、古陶文化为一体的田园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4.“五山一河”

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生命摇篮”古生物化石主题公园、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公园、红塔山工业旅游示范园、龙马山森林公园、秀山“山・城・湖”文化旅游区、玉溪大河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区。

5.“十大精品旅游项目”

太阳山国际度假区、国际干细胞暨医疗度假中心、仙湖锦绣休闲度假社区、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樱花谷)、抚仙湖国际养生园、仙湖山水国际度假园、九龙晟景、湖畔圣水-悦椿度假酒店、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玉山城度假社区。

6.“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依托崇山峻岭、高山飞瀑、多样性物种的生态自然资源,花腰傣、哈尼族、彝族为重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特色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二)空间功能布局

1.做强中心城市休闲商业特色旅游核心区

范围:红塔区。

功能定位:集“生态宜居、休闲度假、康体度假、商务会展、节庆展示、生态观光”业态多元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宜居型知名全景式生态休闲宜居旅游城市和康体休闲度假”自然厚爱-天人谐和的旅游目的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都市旅游、国际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展”辐射广域的旅游目的地。

建设重点:强化红塔中心城区的旅游核心职能,建设生态文化、现代宜居生态城市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产品集群,建设成为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旅游发展核心。重点打造红塔区企业总部休闲基地、中心城区生态文化、现代宜居生城市休e度假、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产品集群项目。突出重点,实现旅游产业的梯次发展;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吸附和扩散;城乡统筹,丰富旅游产业的产品类型;交通优先,缩短旅游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全局性核心旅游区,发展目标定位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综合旅游中心城区和玉溪市旅游集散中心。

2.做大西部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带

范围: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

功能定位:以山地风光、民族文化、生态宜游为特色的旅游带。

建设重点:自中心城区连接、延伸,建设峨山、新平、元江及易门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观光、休闲旅游集群及哀牢山-红河谷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观光、休闲旅游集群项目。

3.做精东部湖滨生态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带

范围:江川县、通海县、澄江县、华宁县。

功能定位:以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湖滨生态文化旅游带。

建设重点: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中心,结合“三湖生态城市群”,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集群,建设成为高端休闲、度假、康体旅游带,重点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集群项目。

二、完善产业体系

(一)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旅游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设施建设等,其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玉溪旅游文化兴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结合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玉溪目前虽然已具有良好的旅游交通基础条件,但在高效、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仍需继续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一是加快从昆明机场至玉溪的高速公路和市内规划建设的各条高速公路,二是加快昆明至玉溪的城际列车建设步伐。

2.加强旅游供水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源分级保护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并对饮用水水源设立三级保护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Ⅱ类标准,要求执行Ⅰ类标准;二级、三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Ⅲ类标准,要求执行Ⅱ类标准。二是保障城市和旅游区的供水,主要是加快抚仙湖饮水工程建设,确保沿湖项目严禁从湖内取水,最大限度减少当地居民在湖内取水。三是建设净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旅游景区点供水设施建设,对最高日用水量超过500m3的旅游景区点,应采用一体化净水设备供水;对最高日用水量未超过500m3的旅游景点,以及适合集中供水的旅游区、旅游村镇等,可设置净水厂集中供水。同时,加强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做到污水集中处理,雨水就近分散,雨污分流和分区排水。

3.加强旅游供电设施建设

目前,玉溪供电较为充足,可基本满足近期旅游发展用电需求。从近期发展看,重点是根据旅游景区用电需要进行内部配电设置,变配电所供电半径不超过250m,局部可适当延伸至300m。另外,为节约土地和避免占用过多土地,可将变电站建设在靠近城市的半山,并采用户外式变电站。

从中远期发展看,要加强电网建设,电网线路(尤其是旅游景区内电网)应采用地下电缆敷设,原有架空线路应尽量改为地下电缆,以改善规划区内环境。同时,根据今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情况,供电超过500KV,供电距离超过200KV时,都要增设变配电所等。

4.加强旅游救援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救援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救援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以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医疗、公安、武警、消防、通讯、交通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系统。一是完善救援及医疗服务系统。构建公安、旅游执法和120救援机构联动模式;并在各个旅游景区设置医疗急救站,配备专业人员和专门药材、器械,形成小事故景区即刻处理,大事故及时就近送达全市大中型医院的医疗救援网络。二是加强水上活动安全救援。主要是加强抚仙湖、新云湖水上救援体系建设,严禁游船超载,游客要配备救生衣;所有水域都应设置安全线,建立水上安全监察站并配有专业救生员。三是加强陆上活动安全救援。结合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在所有陆上活动景区的显著位置设置标志牌,包括中英文对照说明、路标等;对有可能产生游览危险的设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在取得相关监督部门的许可证后方可运营,并且要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二)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依托全市中心城镇、高速公路、旅游交通网线和主要景区,按照全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构建以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旅游厕所、旅游公共标识系统、自驾车游营地等5个类别为主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在红塔区、新平、澄江等主要旅游城镇和游客聚集区建设3个以上集旅游咨询、交易、投诉等多位一体的一级游客服务中心。

在映月潭、哀牢山、高香茶庄、竹海、抚仙湖、第一高桥风景区等主要景区景点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分批建设20个以上的次级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多方位、全覆盖、人性化的高标准服务。

2.游客休息站建设

在全市交通主干线和市内主要旅游线路、全市新建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特别是西部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带沿线,改造或新建50个以上旅游休息站,形成沿交通网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3.旅游厕所建设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旅游厕所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在全市重点旅游城市、城镇、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新开发建设的景区规划新建或改造100座旅游厕所。

4.旅游公共标识建设

以新平旅游标识标牌建设为基础,完善全市主要交通干道旅游标识和服务指引标志,建成规范统一的旅游公共标识系统。一是在交通节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旅游告示牌;二是完善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的路标和景观引导标识;三是完善旅游景区的景点说明、景区导览图、安全警示,同时参照国际通用译文,规范旅游公共标识名称的英文翻译,并定期检查和更新。

5.自驾车营地建设

主要依托西部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带和东部湖滨生态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带,按照《云南省汽车旅游营地等级评定与划分》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文化内涵的自驾车营地。

(三)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继续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全市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重大项目,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用地供给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推进。做到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优质旅游项目。

1.抓好帽天山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以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3年的努力,使帽天山及周边区域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和有效利用,初步建成一批档次高、带动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为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注入文化的灵魂,为打造世界级科普科教旅游胜地、弘扬生命文化的圣洁家园、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国内高端客源市场的休闲养生天堂奠定基础。

2.积极稳妥推进试验区建设

全面统筹试验区保护、治理、开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根据试验区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建设条件,在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条件下,实施旅游市场多元化战略和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全面建设能够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旅游需求的“九大旅游功能区”。力争接待海内外游客总数达80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 00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9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0亿元人民币。

3.抓好其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以纳入省、市政府旅游工作目标考核督查的仙湖山水国际休e度假园、澄江湖畔圣水、太阳山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抚仙湖国际养生园、抚仙湖天湖湾一期项目、抚仙湖药王谷国际养生度假村、金色抚仙湖九龙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云南江川仙湖锦绣、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抚仙湖居乐湾沃森科学园、华夏和谐文化园矣马谷度假村、玉山城、龙潭清溪、玉水金岸五星级酒店、中国红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玫瑰湾温泉度假村、大槟榔园旅游与城乡统筹暨花腰傣文化产业园、新平五星级酒店及民族文化产业园、南屯湖生态旅游园等旅游重大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重大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全市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发挥旅游项目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示范效应。

(四)丰富旅游产品业态

1.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一是结合全省特色民族旅游村及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加强对14个省级特色旅游村建设的指导,打造“一镇一景、一村一品”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政策措施,加大对积极提档升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星级经营户提升产品档次。三是抓好乡村旅游星级接待单位的评定和星级经营户的复核管理,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农家乐”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和规范发展。四是结合新农村和特色民族旅游村寨建设,整合农业、林业、水业、民宗、交通、环保、文化、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等资源,集中发展一批高层次的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全面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

2.加快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一是继续巩固创A级景区建设成果,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加强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城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玉溪旅游品牌形象。三是完成玉溪城区美化、亮化、绿化、硬化等工程,加大城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休闲项目和休闲设施。四是加快旅游线路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五是加强与省外市场对接,积极主动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引导玉溪旅游产品建设。六是要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对现有A级景区进行全面筛选,逐步开展升A级景区工作,将有特色、有潜力的景区进行提档升级。组织、协调、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创建A级景区。加快开发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景区,逐步打造2~3个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景区。

3.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旅游节庆活动

深入挖掘各县区民族民俗文化,以现有的米线节、开渔节、蒙面情歌节,花街节、金芒果节能为基础,做强新平“花街节”,做大元江“红河谷金芒果旅游文化节”,提升红塔区“米线节”品质,打造一批全省知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旅游节庆品牌。

充分挖掘各县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制造优势,重点打造集实用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具有区域特色的陶瓷、银饰等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采用优质原材料,培育一批绿色、健康休闲食品。

(五)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1.要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

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多施景区融城之策。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把每一个工程都作为一处景观来雕琢,更多地汲取人文元素,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使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和谐推进。

2.要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将10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将文化主题园区做成范本,将全市特色演艺、节会等多种载体做成品牌,使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促进旅游品位提升。

3.要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工业跨越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盘活各类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体育赛事和康体健身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4.要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14个旅游特色村的提升改造和5个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点。以澄江玉溪庄园和新平樱花庄园为基础,加快开发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层次较高的精品旅游农庄。以提升改造农家乐为重点,着力技术先进具有更高档次和水平的乡村庭院旅游产品,使乡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

5.要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美丽玉溪”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全面开展绿色旅游建工作,评定认证一批生态景区、绿色饭店。鼓励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倡导低碳旅游,形成文明健康、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

(六)强化智慧旅游

目前,我国庞大的网络受众使得互联网早已成为广告、营销、分销等服务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和网站技术在旅游营销中同样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加强玉溪旅游电子政务网建设,在硬件上实现政府网站旅游平台、旅行商游览组织信息平台、旅游目的地信息平台的共同构建,在软件上实现旅游资料的实时更新,推进网络咨询、网络查询、网络游览、网络模糊预订等新兴业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网络平台、城市数字展示平台等全方位网络营销玉溪旅游。同时,全力推进智慧旅游的新模式。玉溪旅游市场营销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实施智慧旅游模式,即全力实现旅游营销的“四导”服务。

导航――开始位置服务。将位置服务(LBS)加入旅游信息中,让旅游者通过GPS导航、基站定位、WiFi定位、RFID定位、地标定位等方式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让旅游者及时了解所处位置的交通状况、停车场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等,体现了直接、主动、及时和方便的特征。

篇(1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有效投入不断加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成使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实现均等化、标准化。一方面,城市文化建设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很多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这些文化设施在造型上凸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服务上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区以及规划建设文化中心的越来越多,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推进中的重要成果。乡镇(街道)规划建设新的文化站,争创国家先进,热情高涨。村(社区)在规划中整合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团委妇联、体育健身等资源,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群众文化消费习惯,建设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多功能文化服务厅、文化长廊、社区书屋等等,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以这些文化阵地为依托,城镇化推进中丰富了当地文艺创作、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很多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基层广泛巡演。城镇化的发展,拓展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举办的范围。以往主要在市县城区举办的活动,采取分级举办、设立分赛场等方式,延伸到城镇开展,大型的广场文化艺术节、民间秧歌会等层层举办,群众参与度高,热情高涨,形成了城镇化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城乡群众利用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等自发的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氛围正浓。很多地方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组织申报“乡村记忆”名镇、名村、名街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县一级广泛开展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镇建设历史文化纪念室,村居筹建村情民俗展示室,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城镇化推进中尤为重要,他们是留住乡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手工艺项目得到重视和发掘,与乡村记忆一样,非遗、手工技艺是城镇化推进中最容易消亡的文化元素,借助城镇化的推进,探索实现产业化路子,重新找到了出路。

城镇化发展中文化需求的变化

上一篇: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下一篇: 创客教育内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