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艺术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艺术特点

篇(1)

关键词:

传统壁画 主观创造 形式美

一、传统壁画以简单装饰纹样为开端

中国传统壁画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时代、各民族的鲜明艺术特征。按其所依附的建筑物种类,可分为殿堂壁画、墓室壁画、寺院壁画和石窟壁画。中国传统壁画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处于萌芽时期,以简单的装饰纹样为开端,这时的几何图案只起到装饰功能,是一种不含任何政治思想的潜意识行为。作为壁画,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功效和教育功能,只起到了壁画的一部分作用,可谓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雏形。

中国壁画作为独立的一门绘画始于春秋,它除了装饰殿堂还起到了宣传教化的功能。此时壁画的内容丰富,包括天神、圣贤及远古传说等。中国传统壁画从_开始就紧随社会的发展历程,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二、简单古拙的汉代壁画

汉行厚葬之风,至此出现墓室壁画。汉墓壁画几乎包含了中国早期一切重要的思想与信仰,在中国传统壁画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人物造型简单古拙,充满了意境和力量。正如汉代的石雕一样“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体现了汉代美学的共同特征。壁画,构图讲究平面效果,多横带式;形象大同小异,重复排列,富有节奏感;色彩很少仅白地黑线,以红、黄、绿赋彩。画法上白墙彩绘,最后提黑线如同没骨写意。汉壁画气韵生动,简朴大方,装饰性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绘画的传统风格。汉室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风格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壁画经过不断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内容、技法、格局及色彩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此时期壁画突出体现在本土风格与外来风格的融合。这一时期壁画主要有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画风生动豪放、稚拙、生活气息浓。南北朝墓室壁画有所发展,写实性增强。新疆的龟兹壁画是极具异域特点的壁画。菱形构成,以蓝绿为主的冷色调色彩,人物的形象及刻画手法都具有异域特点,最为特色的是大量的女性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异域色彩强,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飞动之美”,画面色彩浓烈,装饰性强。题材上以佛教因缘故事、本生故事为主,宣扬自我牺牲,血腥味浓。特别构图上采用连环画形式,分割明确,整体统一,这一特征标志着中国古代连环画已成熟。总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中国壁画逐渐成熟,为隋唐壁画艺术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隋唐时期壁画艺术达到巅峰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中,是唐代把壁画艺术推向了顶峰,各种类型壁画都蓬勃发展。唐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内容多为表现日常生产、生活、仪仗等场景,也包括建筑、形象等内容。宫女形象尤为突出。表现技法多为黑线勾勒,后添彩,以少量的红、黄、蓝等色涂绘。人物造型准确,勾线娴熟,但绘制不细主义。唐墓壁画是以疏体画风为基础,融汇了密体派的画风,完成了从“曹衣出水”向“吴代当风”的过渡。由于佛教的兴盛,唐代宗教石窟壁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之前的壁画,题材和画法都有了发展与变化,内容以大型经变画为主,场面宏伟,色彩鲜明,线条流畅,达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最佳境界。敦煌壁画总体风格发展是与内地中原唐绘画的演变一致、同步发展的,其审美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舞韵味“飞动之美”。这是构成华夏艺术的一个基本因素。“飞动”的走势即强调贯穿于笔墨趣味之间的“气韵”。中国绘画及雕刻艺术始终以线为主。从西汉帛画“高古游丝描”,魏晋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以及王维诗、书、画于一体而首开文人画风的典型,都证明了这一点。线不能抽象的存在,必须以某种形象来显现,于是出现用“墨”用“色”的问题,敦煌壁画中是“线、色并重”、“墨、色并用”的。这种运用原则比中原画坛更为自觉,达到色不压线,线不盖色,以线描为主,色彩烘托的理想效果。敦煌壁画中的色彩特点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直接使用原色,单纯而浓烈,北朝和隋唐达至0辉煌阶段,自隋唐、五代以后逐渐下滑,在整体趋势上与中国绘画的进程一致,受“重墨轻色”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壁画从发展之初到黄金时代的盛唐,伴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直在向顶峰推进。从这段历程来看,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决定着中国传统壁画的发展趋势,没有强盛的国力,壁画的发展就会滞留,甚至萎缩。随着晚唐社会的衰老,五代的动荡,艺术水平也不及从前。

五、中国化、生活化、世俗化的壁画

中国的传统壁画发展到宋已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宋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和佛事的衰退,壁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文人士大夫多不参加壁画的绘制,极大地影响了壁画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道教壁画还有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如在宋真宗赵恒支持下绘制的玉清昭应宫为杰出代表。此时的寺院壁画,用现实景象表现神话传说,形式上已完全中国化,其生活化、世俗化的程度前所未有。画风细密,设色艳丽,沥粉贴金,体现世俗之美,典型的宋代画风。元代的壁画与宋代相比就丰富多彩。留世的以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最为精美。成功地塑造了极为精彩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吴道子的画风。高超的线描体现了中国传统线描的极高水平。整个画面线条流畅细劲,丈余长的帽带,见不到接笔的痕迹,似一气呵成。衣冠宝盖沥粉贴金法的应用,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极强体现了元代的盛况。此时的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最后的闪光。莫高窟“千手千眼观音”,线描极为精彩,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质感,是中国古代线描的顶峰。总之,宋元时期的壁画,生活气息浓,民族特点强,绘画技法多样且有发展。由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壁画只有不断地交流、吸收、融合、发展和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壁画绽放异彩。

篇(2)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058-01

“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采茶戏,是在江南和岭南等省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在各省,冠以各地区的地名来区别各地流行的地区。这种戏,尤其是在江西特为普遍,剧种类型也是较多的,其中的“赣南采茶戏”,更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赣州地区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1.表演风格

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唱、念、舞融为一体,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重要的表演元素。

(1)采茶歌的唱腔

赣南传统采茶歌是用当地客家方言表达的,以曲牌体的茶腔和灯腔,再结合路腔和杂调的音乐唱腔,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曲牌体的唱法大都是较为轻快、欢乐、诙谐的,唱腔主要是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曲牌体独特的客家方言唱腔风格是赣南传统采茶戏的核心,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赣南传统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其独特的客家方言也成为了赣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赣南传统采茶戏是从民歌小调引导进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月采茶歌”。灯腔与茶腔相比,则是有较大的区别,这类曲牌音调节奏率强、舞蹈性强。灯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加一套锣鼓,渲染起火热火红的气氛。路腔则又是另一种性质,其曲风轻松欢快。

(2)采茶歌的舞蹈

赣南传统采茶歌的舞蹈是通过农民们来源于劳动生活创造而来的,而如今舞蹈衍生出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等,造型十分独特,变化无穷。“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与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这就是对赣南传统采茶戏舞蹈的形象刻画。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多为“矮子步”、“单袖筒”,舞蹈在赣南传统采茶戏也包含有基础功的意思,其矮子步更是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

(3)采茶歌的“念”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念”是区分丑角不同于旦角的艺术表演特征,这种富含音律性质的语言,具有着沉重的节奏感以及悠长的音律美的唱腔叫做念白。念白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顺口以及美音,舞台上的念白,可称之为在音律中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

2.角色特征

赣南传统采茶戏以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的三人演出,继而称为“三角班”。其剧种多为喜剧、闹剧为主,围绕着下层农民群众商贸习艺、劳动、男女之前的情感戏为重点。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角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装束、声腔、舞蹈等一系列独到的表演,来向观众倾诉角色自身的情感表现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进行“谈心”。其鲜名的形象和个性,冲击着艺术更为高端深入的品位,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受到了非常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丑角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中心结构,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主要文学特征,其表演中在修饰情绪,舞台氛围中起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丑角没有像中国戏曲那样有文丑、武丑之分,而是分为“丑行俊扮”,是为“正丑”,正丑多为勤劳勇敢、纯朴大方、机智风趣的青年壮年男子,语言动作生动、欢快、幽默。“丑行扮丑”则是为反丑,反丑多为一些放荡纨绔子弟、赌徒烟鬼,语言动作多为滑稽夸张,两者相互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丑角的地位在赣南采茶戏中比较显著突出,他们表演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他们唱腔十万八千里,如果采茶戏减少了对丑角的戏份,那么也就等同于把戏曲的精彩性和观赏性删减一半了。小旦则主要是单纯、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其动作优美朴素、姿态万千,不仅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二、总结

赣南传统采茶戏其历史悠远,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深度,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客观真实反映了客家先民从古代到今时今日的生活追求、喜怒哀乐,代表着正宗的客家人物特征,是对赣州人民内心世界的赞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如此艺术魅力,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安远县戏曲普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M].江西省安远县

文化局,编.

[2]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 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

篇(3)

民间剪纸是我国悠久历史与农耕文化的产物,它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精神水平,每个时期的剪纸都展现出这个阶段的历史、社会以及文化水平。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来,早期历史上的石器、镂金等工艺形式已经具有了剪纸艺术的雏形。剪纸艺术是在极薄的平面上剪、刻的艺术,在商代,已经在兽皮、金银箔甚至在丝织品上镂空刻画出图案,汉代冶炼术、造纸术的发明以及人们在自然界中寻找到的各种薄片材料,为剪纸艺术的出现提供了十分必要的物质条件。

当然剪纸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现象紧密的联系着,受到了其他美术技艺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步。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及巫术活动,为剪纸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早起的艺术作品也对后世的民间剪纸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植物纤维纸的大量生产跟普及使用,我国非纸类民间剪纸(贴花和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纸质类的民间剪纸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制作手法上,趋于成熟。

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在唐代,社会是安定的、经济也十分发达,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影响,这个时期民间剪纸得到了普及。在人们的生活中,民间剪纸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传统的节日、认识的礼仪、日常的生活、宗教的信仰等方面中。隋唐五代是我国民间剪纸的普及时期,对后来民间剪纸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左右。

宋代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兴旺,民间剪纸成为了一件商品来买卖,宋代造纸业十分成熟,纸的质量、种类繁多,同时剪纸的内容、社会功能及表现的形式更加丰富了,人们常用民间剪纸进行祭祀、祈福、纳祥、驱鬼、辟邪、娱乐、美化活动。“窗花”、“礼花”都作为商品、礼品作为一种装饰;宋代江西的吉州窑用剪纸作为花样上釉后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剪纸艺术也影响了皮影戏的出现。

明清时期的剪纸无论在内容上、表现形式还是功能上都走向了成熟,并达到了巅峰水平。特别是社会功能上形式非常丰富,在民间的彩灯样式、扇面纹样、刺绣的花样、皮影戏的人物上都广泛运用了剪纸艺术手段。民间艺术文化的氛围也决定了剪纸在民间的广泛运用,剪纸艺术用来装饰房间、装饰门窗。

民间剪纸的掌握者主要还是农村妇女,她们会根据自己眼中看到的社会,生活剪出不同题材、风格的剪纸作品。

三、近现代全国各地的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的分布区域,是依据的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地理上,以大的河流为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民俗差异影响了剪纸在风格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综合以上跟历史因素,基本可以分为五大区域:

东北长白山地区――以吉林长白山区的满族剪纸为主,周边有黑龙江、辽宁等东北地区。满族起源于长白山东北地区,那里有着浓厚的满族文化跟民族风俗,长白山地区冬季寒冷,这一地区的剪纸作品具有东北风味的剪纸艺术。

黄河流域区――黄河流域以陕北地区的剪纸作品为中心,包括周遭各地,即黄土高原地区,这个地区由于黄河,历史久远,风格也拙朴雄健,有着浓厚的本土气息,作为北方的剪纸,具有原生态的味道,更加淳朴,是十分有代表性剪纸作品。

长江流域区――剪纸作品主要出自于川、鄂、湘、苏为主,民间的农耕文化,同时受到北方儒家文化的一定影响,粗犷中带有文静。

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以浙、闽、粤的剪纸为主,剪纸创作,尤其以浙江金华、广东佛山为代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们也比较富足,在历史文化发展上,脉络十分清晰,文化环境比较优异,审美的情趣,也更倾向于雅俗共赏。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剪纸作品以云、贵少数民族为主,内容形式主要是服饰的剪样。许多作品都是剪纸与刺绣纹样相结合,这一地区的民族多,文化多元化,宗教信仰普遍,明显地渗透到剪纸艺术的制作中。

根据以上各个地域剪纸的特点风格中,可以看出我国民间剪纸依旧保持着本土的原生态气息,也体会到了民间剪纸透出的民俗气息,同时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农耕文化的气息与审美的情操。北方的剪纸风格比较粗放,与北方剪纸不同的是,南方的剪纸更加清秀。其实黄河流域的剪纸跟陕西、山西不同,陕西的剪纸作品,概括性更强一些,剪得干脆利落,而且题材多种多样;山西的剪纸作品,更加重视细节的表达,制作手法更加细腻,剪纸作品的韵味足。而山东地区剪纸抓情节,调合情意。江南地区的细纹剪纸,精细巧密是其他地区剪纸无法比拟的。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剪纸,本土原生态的味道更浓,有不少剪纸作品,显得粗犷中带有细致。

四、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属于一种平面造型艺术门类,平面造型根据不同的社会与艺术意义可以分为:绘画、符号、记号;任何一种造型艺术都会兼具至少两种属性。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有绘画与符号两种属性。

“图腾”和“象形文字”都人民大众通过对生活、社会、人生的认识创作出来造型效果,同时具备了符号与绘画两种特性,符号的特性更为突出,从人类的出现,发展开始,就出现了群体的几何标志以及动植物图腾纹样。传统的民间剪纸在造型内涵上有着图腾与象形文字的效果,反应出了社会的文明与发展。传统民间剪纸的特殊的意象性创作思维方式与形象概括造型方法,体现着一种理性化的观念;民间剪纸的造型特色及内涵存在于自然形与自我生命之外,又不可分割的融于“自我”与群体的感性空间之中;剪纸的创作主题主要有古老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素材大部分是人们观察到的自然物,或者社会发生的事情作为创作素材,通常以物寄情,表达一种对事物、信仰的寄托。

剪纸的色彩表现方法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种。单色剪纸中根据技法不同可分为阳刻剪纸、阴刻剪纸、阴阳结合剪纸、剪影、套色剪纸、点色剪纸、填塞剪纸、分色剪纸等。阳刻剪纸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掉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每一线条都连接的。阴刻剪纸,就是剪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以块状的形式出现。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一副剪纸作品中会根据创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出现多个透视焦点,作者通过多年的观察积累通过回忆来表现出来,而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不同的是在一个场景中的某一时刻看到的与看不到的都会表现出来。

五、传统剪纸艺术的现实应用

剪纸艺术是中国本土应运而生的艺术,剪纸艺术蕴含了中国各朝各代几千年积累的民俗文化和群众的审美爱好。而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剪纸艺术也不能单单独立的作为一门只看而不用的艺术存在,它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的墙中剥离出来,投入到百姓日常的生活的怀抱中去。假设能从从事剪纸艺术活动中取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就会吸引民间艺人回归,社会资本增加投入以及扩大生产,使这一传统副业的存在形式逐渐占据小家庭经济中的地位。在取得良性循环后,剪纸的生产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大,促使传统手工艺人们逐渐放弃农作生产,产生开厂专业规模化经营的念头。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为什么许多走向了消亡,大多都是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由于时代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剧变,传统手工艺品怎样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物质功能和审美情趣上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有品质的生活,这一点尤为体现在家居装饰手法上。人们关心的点不再是实体装饰,还有文化性质的软装潢,例如整体房间的家装主题。在家装软文化的追求上许多人已经从盲目的崇尚欧美的油画、雕塑中觉醒,更加关注起我们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产生的传统手工艺制品例如剪纸、花灯等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剪纸艺术装饰潮流逐渐散布开来。剪纸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艺人们纯手工打造蕴含着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一张传统手工剪纸的存在就可说是独一无二。一张制作精细而又别出心裁的传统剪纸需要民间艺术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故一幅好的剪纸艺术作品经常是可遇不可求,而市场的价格往往随着对作品的需求水涨船高,尽管如此,喜欢用剪纸艺术装饰的人数还是不断的增加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大。为了追求高质量,大产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效益,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剪纸生产也和工业化大生产趋于相同呈现出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序化的特点。从目前的文化市场上来看,从事传统剪纸的艺人们为了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增加传统剪纸艺术对现代生活的匹配,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已经在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相继推出剪纸台历、剪纸贺卡、剪纸礼品册页等产品,并以匾、画轴、家居饰品等形式出现,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剪纸艺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女子们绣花的花样子、年节时贴窗户的窗花。一方面,剪纸工艺品提供了如台历、礼品等具有生活实际功用的消费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变化,相应的就有了用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工艺产品。现代剪纸艺术的题材不仅仅只局限在中国的传统的故事,还广泛的吸取了现代社会的因素,创作了一系列颇具现实性的剪纸作品,这样的作品更符合现代生活的时尚要求。但是无论形式内容怎样变换,剪纸的刀味与纸感、玲珑剔透、强调装饰的高标准是决不会改变的。虽然有良好的范本,但整个剪纸产业的发展依然非常艰难。

第一,剪纸艺术难以获得金融业的支持,限制了其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第二,缺乏专业人才,剪纸艺术没有进入当下教育领域,剪纸企业同时要承担技术培训工作;

第三,剪纸的市场认可度不高,要打破人们固有认识中对剪纸的“窗花”定义需要时间。

篇(4)

中国雕塑具备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当中,流传下来的雕塑作品浩如烟海。在石窟、寺庙以及博物馆当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我国传统雕塑的博大精深。

地理和文化是对雕塑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方面,我国的传统雕塑主要是以华夏民族自由的地理区域和民族性格为内核,通过雕塑这种形式来进行表达,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艺术语言形式。所以我国的雕塑具备着很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的特色,对于我国雕塑的特点进行研究,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这是能够深入理解我国雕塑,更好地对雕塑进行继承和发展的要点。本文主要对我国传统雕塑的基本特点进行简要的总结,对传统雕塑的继承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的雕塑应该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以利于我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一、我国传统雕塑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雕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因为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存在着不同的风格,雕塑所采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种未曾改变,那就是对于雕塑的内在美的追求。任何一种样式的艺术之后都有相应的审美理念的支撑,对于雕塑当然也不例外。对我国传统雕塑的特点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简约性、写意性和意向性。

1、中国传统雕塑的简约性

从现在保存下来的我国传统的雕塑作品的整体来看,它们在造型处理上大多是运用简化的手法。这里所说的简约性是指用最少的工序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整个雕塑来说,即是采用最少的人工琢磨,而达到最好的意境效果。这正所谓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完全融入了朴素的思想,是需要通过除去华丽的多余的表象,才能够体现出来的。传统雕塑的简约性则具体表现在雕塑的外形简约和面部五官简约,外形简约主要表现为整体躯干近似长方形,手臂和衣服没有多余的形状起伏。而面部和五官的简约则主要是体现在眉毛被简单的概括成两条曲线,而鼻子也近乎是一个几何图形,没有鼻骨的转折和肌肉的变化,对于细节刻画十分的粗略,而这种简约的头部造型也是展现我国传统人物雕塑神韵的主要手段。

2、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性

国画中有一种手法名为写意,其实在艺术当中,万法皆通。传统雕塑的写意性则更多的是表现在“以线入体”这四个字上。何为以线入体?在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系统当中,线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于线的审美,是通过平面的线条互相的交织而形成的立体的空间表现形式。在传统的雕塑当中,线条的运用是在形体的美感之外的造型语言,它和整个立体的空间上的造型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中国传统艺术以线入体的文化根源主要是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在我国最初的彩陶作品当中,雕塑和绘画互相补充。中国雕塑的这一特点一直流传下来,后期在进行雕刻的过程当中,都是先勾勒出草稿,然后付诸于雕刻。这就使得中国的传统雕塑具备了写意的特征,所体现出的线性美感和引发的思考,已经远远的超过了雕塑自身的立体空间感。给整个雕塑本身围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成就了传统雕塑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感。

3、传统雕塑的意向性

我国文化的内涵当中有一点是物化于外、意存于内。也就是说在人们通过感官对于事物有一定的感觉之后,然后从精神上深层次的体会事物所内涵的深层次的含义。中国的传统雕塑更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三味。它所要强调的是超脱于现实之外,但是寓乎于情理之中。意向是审美主客体的相统一、相契合的产物,这个我们众所周知。所以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之下,我国的传统雕塑肯定具备着强烈的精神追求和意向性。例如,在汉朝大将霍去病墓前的雕像,并没有事先确定整个雕塑的造型,而是根据石料来决定采取一个怎样的雕刻手法和方式,其利用石材的本身走势,稍微加以雕琢,再赋予文化的内涵,大将的形象豁然而出。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让人印象深刻,寓情于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我国传统雕塑之中的典范之作。

二、中国传统雕塑特点的继承和发展策略

从目前的雕塑发展情况来看,可谓是如火如荼。全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所谓的城市雕塑,很多造型抽象、示意不明的现代化雕塑矗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和文化品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说,并不见得如此,很多的城市建筑不仅不具备艺术性,反而有伤风化。还有些城市的雕塑一味的求高、求大,完全不具备城市本身的内涵。这样的雕塑林立不仅没有提高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反而在建造的过程当中浪费了巨额的资金,这是得不偿失的。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现代雕塑对于我国传统雕塑的精华没有很好的吸收,不能做到有效的继承和发展,使现代的雕塑缺乏前进的方向,充满着无力感。因此,对于现代雕塑的现状反思,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吸收传统雕塑当中的精华,以此来促进现代雕塑的发展。

1、区分传统雕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传统雕塑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其中难免会存在很多的糟粕,所以为了我国传统雕塑的特点的继承和更好的发扬,第一步就应对传统雕塑进行必要的区分,学习其中的优秀之处。对于我国传统雕塑当中的精华作品,我们前人大多都做了很多的评述工作,但是仅仅对于优秀作品的评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我国传统的雕塑进行优劣的区分,对于劣质的作品也要进行一定的评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在我国的传统雕塑中,石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但是有些石窟因为年代久远,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考察的过程之后才发现,有些石窟雕塑已经风化难辨,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有些石窟作品极为的低劣,也不具备艺术研究的价值。所以雕塑界必须要对劣质的作品进行一定的评述,以此来警示后人,让他们少走弯路。区分传统雕塑,对于劣质作品进行评述,是一项长期而且深远的工作,这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所建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雕塑为我国目前的雕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深入研究传统雕塑,不能浮于表面

一种艺术能够屹立于所有艺术当中,并且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那就可以说明一点,这种艺术是有其自身特点的,虽然特点不一定是优点。所以在对我国传统雕塑的研究过程当中,一定要深入进行研究,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刻地了解传统雕塑中那些被世界广泛承认的特点,并进行集成和发扬,以此来推进我国现代的雕塑产业的发展。我国现代的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和再创作的过程,而目前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雕塑所具备的特性。第一,我国古代的雕塑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司母戊鼎到四羊方尊,从日常器具到祭祀用品无不体现出这一点,而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雕塑片面的求高、求大,不具备良好的实用性,也不具备深层次的含义,不仅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整体艺术氛围的提升没有丝毫作用。第二,我国的传统雕塑具备着写意的特性,也就是说以线入体的特质。从我国现在的大多数雕塑来看,已经完全的脱离着这一观点,雕塑已经自成一体,不再具备写意的特质,造型单一、缺乏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引发不了群众的共鸣,所以对于城市氛围于事无补,但是有一些良好的作品还是可以体现出我国传统雕塑的写意特征的,如甘肃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像,就十分恰当的诠释了这一点。第三,我国的传统雕塑具备着意向性,也就是说在通过感官的了解之后,可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现在看来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建筑很明显没有体现出这一内涵。所以,如果想使我国现代雕塑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深入的研究传统雕塑,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3、动手操作,加深对传统雕塑的理解

俗话说“光说不做假把式。”所以,如果想要真正的理解传统雕塑当中的精华,并将其完美的应用于现代的雕塑当中,就必须要提倡我们当代的雕塑家动手临摹,通过模仿和在模仿基础上的再创作,加深对于传统雕塑中精华的体验。在具体临摹的过程当中应该时刻的提醒自己,不是为了临摹而临摹,也不是为了将传统再现,而是为了将传统当中的精华更好的运用于现代的雕塑创作当中而临摹。只有让传统立足于当代,服务于当代,传统雕塑的精髓才能够显示出其现实的意义,才能让现代的雕塑寻找到前进的方向,更好的前行。

三、结语

中国现代的雕塑发展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文化的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所以现代的雕塑发展,必须要充分的吸取我国传统雕塑当中的精髓,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传统雕塑当中的实用性、写意性和意向性要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在现代雕塑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应该对传统雕塑的作品进行区分,使后来者少走弯路,更好的走进雕塑的殿堂。最后,在加深对传统雕塑的理解过程当中应该亲自动手操作,更好地去琢磨传统雕塑中的精华,以便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雕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冀东,姜文博.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形式与功能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欧阳劲松.浅析对中国古雕塑发展史的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1(1).

篇(5)

所谓产业,应当是指存在并发展与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物质和资金等要素及其互相联系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或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在所有产业的组织结构体系中,都应该有“创意”这一要素,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来说也是如此。没有创意要素支撑的只能是加工业,这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创意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品创作、生产的特点上。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对抽象的寓意等的视觉物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创意特征显著。如“望江挑花”制品的挑制,挑花的人物、花卉、飞禽等造型简洁、夸张,变形稚趣可爱、大胆生动,不以外形的逼真摹拟为目标,而把物象作平面化处理[7]。这种平面化的夸张、变形方法,是为了适应制作工艺和审美取向以及世俗情感而设计的,是在创意思维引领下产生的,充满了智慧和创意的火花。

篇(6)

导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社会环境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十分全面,人民对于通信网络运输的需求以及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数据的传输质量以及效率上要求也日益增高。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

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利用信号发射基站来制造出如同蜂窝状的分格区域,将移动通信的范围变成多个区块,当用户移动时,移动终端将自动对基站发出的信号进行跟踪,从区块到区块的移动中自动更换,以此做到移动信号不中断。在第二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当中使用到了WLAN以及无线本地网络,WLAN能做到在较小区域内提供低移动性的数据通信服务,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600kbit/s~900kbit/s,最快甚至可以达到20Mbid/s,但是缺陷在于范围的限制,一般多用于大型写字楼或是企业单位建筑物内,其网络结构由分布控制网络以及中心控制网络组成。而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业务中,最受到重视便是无线应用,提供给用户像网络手游、移动购票应用、网上银行、电子邮件、移动股票教育应用、移动交通信息、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网络购物等各式各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已然十分普及,用户以及通信市场的需求量和要求日益增加,推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

二、移动通信传输工程的特点

2.1移动设备越发轻便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智能移动设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日益提高了传输技术产品的性能,现在的移动设备产品越发的轻便且智能,这也催生了许多的特定传输技术产品的研究出产,光纤信号发射器这类产品也出现了外形越做越小而精致的形势,外观设计上也主要以简约轻便为主。这类设计不但节约成本且减少了能源的无辜耗损。这对于传输技术产品是相当大的革新,同时显示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已十分快捷。

2.2传输设备功能多样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移动通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样一来便催生了产品的功能多样化以及传输多种数据的能力。传输技术在目前已然十分的发达,大部分问题早已解决,传输多种数据的能力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更加高端的产品也已经面世,现代传输技术已经足以面对很多难题。而传输技术的完善也使得传输技术设备在传输多个数据时毫不费力,功能的多样化便由此而来,一个移动终端能够同时传输多个数据信息且保持高速。这种能力保障了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多样且效率极高,同时多种分散的传输线路由于这类技术的整合利用,数据传输的成本被压低,传输效率显著提高。

三、移动通信传输工程技术分析

3.1EPON技术

EPON主要利用固定的光纤系统来传输语言和数据。由于EPON运用的是单纤波分复用技术,其只需要使用一台OLT机器以及一根主光纤线,便可以运行。EPON利用光分路器将信号传输给多个ONU,ONU接收到信号后再自行分配。EPON不仅仅可以传输TDM,在IP数据的传输上应用也十分广泛。其使用的是电信等级的网络管理系统,采用IEEESO23以太网的格式进行传输故障,其传输质量有着极好的保障。

3.2GPON技术

GPON技术则是一种无源光综合传输新技术,带宽相对较宽,覆盖范围也更大。该技术能做到在承载ATM信元以及GEM帧的同时,确保业务的传输性能不受到影响。

四、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的电子科技的发达普及,民众的生活也便捷了许多,同时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对于移动通信的质量以及数据传输的效率都十分重视,现在的移动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和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质量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很多的移动通信公司已经推出了4G网络技术,并开始普及,相信4G移动网络技术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移动通信市场,成为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杨.移动通信传输工程设计与新技术[J].通讯世界,2014,10:15-17.

篇(7)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6-01

中国舞是我国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强调意境和美感的营造,表演者的动作优美舒展,曲调舒缓悠扬,带有浓郁的和谐之美。

与西方舞蹈相比,中国舞带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辨识度也非常高。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地继承和传播,中国舞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认可、欣赏和喜爱,对于现代中国舞创作者和表演者来说,如何有效提高中国舞的和谐意境之美,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舞的主要艺术特点

舞蹈是人类生产劳动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舞蹈,其艺术特点完全不同。中国舞的起源时间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用于祭祀或祈福活动的舞蹈,成为了中国舞的雏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舞的艺术特点逐步形成和完善,成为了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具体来说,中国舞的主要艺术特点如下:

1.中国舞的节奏特点。节奏是舞蹈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中国舞在节奏方面的特点十分突出,深受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影响。与西洋音乐相比,我国传统民族音乐鲜有节奏、旋律、音调、音响的明显变化,其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弹性节奏”及“点线结合”,即音乐领域内的“附点”和“切分”。在这种节奏的带动之下,中国舞的旋律明显地体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等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舞的独特节奏特点。

2.中国舞的身法特点。身法是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各项动作的总和。中国舞的身法是其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舞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中国舞的身法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这些身法集中体现了中国舞表演中的“形、神、韵”,也避免了中国舞向西方芭蕾舞以及体操、杂技演变的趋势。

3.中国舞具有强烈的形象感。以中国舞中最为常见的动作――翻身为例,可以体现出强烈的形象感。演员通过大幅度的慢翻身动作,集中展现出圆润的运动弧线,如同海浪翻滚,非常形象和生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4.中国舞的表现力非常之强。与西方舞蹈相比,中国舞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善于展示人物性格、情绪变化以及情感的转变。仍以中国舞中最主要的翻身动作为例,通过不同幅度、快慢的翻身动作,展现出人物情绪、性格等的不同变化,表现力非常强大。

二、中国舞和谐之美的具体体现

具体来说,中国舞的和谐之美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中国舞实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舞和谐之美的重要体现之一。正如前文所述,中国舞表演注重动作的表现力,并通过动作展示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观众在欣赏中国舞表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在观赏优美舞蹈动作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因此说,中国舞的“形神兼备”是和谐之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2.中国舞实现了民族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舞蹈艺术的民族性是指其自身具有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也是本民族舞蹈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舞蹈的最主要特点,而艺术性则是所有舞蹈艺术所共有的,舞蹈的民族性与艺术性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对立。但是在中国舞表演的过程中,民族性和艺术性实现了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和谐共存于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舞的旋律和动作等等带有浓郁的民族及传统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中国舞的舞蹈动作高度艺术化,演员的姿态非常优美动人,符合艺术领域同质化的审美标准。

三、如何有效提高中国舞的和谐意境之美

随着中国舞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欣赏和欢迎,大量的现代中国舞作品纷纷出现在舞台之上。为了有效地提高中国舞的和谐意境之美,应当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中国舞创作者应当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对于中国舞的创作者来说,必须要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舞蹈编排的创新发展。绝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吸引力”而丢弃中国舞的传统表现形式和技法,将中国舞演变成为脱离传统艺术规律的“四不像”,从而阻碍了中国舞的健康发展。

2.中国舞的表演者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对于中国舞演员来说,为了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需要不断加强日常训练,从提高基本功入手,在弹跳、翻转、身法、力量等方面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还可以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吸取灵感,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提高艺术感染力。对于中国舞表演来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舞台技术,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篇(8)

从楚文化时期开始,湖湘地域的视觉艺术就有着极具特色的风格特征,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帛画、彩棺等艺术品以其浪漫主义的情调,充满节奏与韵律感的构图,火热的色彩,细腻的表现手法,使观众产生神秘、兴奋,热烈的情绪。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湖南的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之路,成就了湖南的“时尚文化”和大批让全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明星,其对“时尚性”“娱乐性”的成功把握,也为动漫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范例。如何才能够将这些具有鲜明湖湘特色的视觉文化中优秀元素吸收、融入动漫艺术创新之中,笔者通过对国内动漫艺术风格与传统艺术的关系进行仔细考量,通过对国外优秀动漫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特点进行研究后,将可供动漫作品与湖湘视觉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借用法”,将湖湘视觉文化中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直接引入动漫作品之中,突出故事发生的人文环境、渲染影片文化氛围、增强影片地域特色。比如以湘西吊脚楼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以传统剪纸窗花装饰窗户,以传统服装作为动漫角色服饰等。在这里,湖湘视觉文化以其原始形式和生存状态出现在动漫作品之中。这是使动漫作品具有湖湘特色、增强作品吸引力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动画营造地域风情,推广地域文化、介绍地域民俗,推动地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这种方式已经被许多湖南本土动漫作品所采用,如《蓝猫》中将湘西景观元素作为故事主要场景运用于作品之中,一些国际大片如《阿凡达》等也将湘西风景纳入影片中。这些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借用法”能够简单有效地将湖湘视觉文化与动漫作品相结合,给动漫作品打上湖湘视觉文化烙印,但其作品与“具有湖湘风格的动漫艺术作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种方法是“嫁接法”,就是模仿湖湘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与题材,将湖湘传统艺术风格植入动漫作品中,使动漫作品呈现传统艺术特色。中国早期动漫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学习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嫁接法”,即把某种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甚至题材原封不动的搬到动画片的创作之中,这是一种传统加现代的结合方式。在这些作品中,传统艺术民族特点基本上等于动漫艺术的特点。如以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与动画相结合产生的“水墨动画”,其代表作为倍受业界称赞的《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前者将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表现方式与题材同动画形式相结合,后者将李可染先生的牧童题材水墨画以动画形式搬上银幕。除了“水墨动画”外,可采用“嫁接法”的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如:板画、剪纸、年画、油画等等。在早期的动画民族化探索中,“嫁接法”为我们创作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动画片的探索作出了贡献,生产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动漫作品,为中国民族动漫赢得了声誉。艺术作品由于种类的不同而决定了其形式特点的差异,民族传统艺术的特色往往依赖于其非常独特的制作工艺。“嫁接法”在动漫创作中完全采用传统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民族艺术复杂的制作工序与动画制作工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嫁接法”受到原型艺术的限制而不能适应大规模大数量的商业动画的生产。同时,由于“嫁接法”意趣与题材都受制于原始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其受众也仅限于特定人群而难以被广大民众所习惯。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形式内涵就不是广大小朋友们能够体会的,也不会是工薪阶层的最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嫁接法”给人更多感觉是动画的“传统艺术化”,是一种形式上的“猎奇”,难以体现动漫创新的真正含义,所以,“嫁接法”只适合于艺术实验短片创作而不适合主流商业动漫制作。在湖湘视觉文化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优秀艺术形式都可以采用“嫁接法”应用到实验动画创作上,以丰富动漫艺术表现形式、满足不同观众对于动漫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化的需求,但在主流商业动画创作中,我们还需要更加切合动画制作工艺的创新方法。

第三种方法就是“融合法”,地域化、民族化的动漫风格不能只是复制传统艺术民族特点,只有在时代精神、审美理念、造型规律、制作技术多个方面找到结合点,通过对多种视觉艺术元素兼容并蓄、消化、融合才能形成动漫的民族和地域特点,才能形成一种不同于任何现有艺术的风格而又带有湖湘人特有气质的动漫艺术风格。笔者认为,这种“融合法”的创新方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多种形式元素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是多样的,特定的艺术形式适用于特定的人群,如传统水墨画多是文人士大夫之作,体现的是该阶层人的审美意趣,年画多是民间工匠所创作、民间剪纸多是乡村里妇之作,它们体现的是劳动阶层的理想和情趣。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给动画艺术增色,反而会使其失去传统艺术特定受众群体,这与动漫艺术精神是不相符的。因此,动漫吸收传统艺术元素不能是对单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简单套用,而应当是对多种视觉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二、多方面的吸收:除了在美术风格上吸收传统视觉文化元素外,还应该在影片结构、角色塑造、角色动作表演以至语言表达习惯、音乐等多方面吸收传统元素。近年有一些动漫作品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三岔口》吸收戏剧动作程式元素,《连升店》将民间印花布元素融入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并在作品中吸收舞台剧“场”的概念,通过“场”间表演交代故事时空转变等等,这些作品为湖湘特色动漫道路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适合动漫特点的改造:动漫吸收传统艺术元素要在充分尊重动漫自身制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地吸收湖湘视觉文化中与动漫具有可互译性的元素,对其进行删繁就简的改造。

四、现代审美情趣与新的思维观念的注入:现代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动漫吸收传统艺术形式元素必须与现代思维,现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追求新感觉的过程,只有在新情趣新观念的支撑下,传统艺术元素才能焕发出时代新意。如好莱坞的中国题材动画片《花木兰》正是在传统题材与形式中融入新的价值观,符合时代审美特点,与现代人的精神、理想合拍,因而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交流,使观众感觉有趣,新鲜而引发观众共鸣。

篇(9)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性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性特征源于古代祭祀过程中的传统歌舞,为原始民对神仙图腾、生殖的敬重,凸显出原始民族“凭借可见的外在特点,让大家对人体外在与音乐的鉴赏水平有所上升,彰显出人的天然性与社会融联系的初期艺术状态”。此类最初的、模糊的审美理念,是促进原始歌舞进步的源泉。原始民祭奠之际,“巫士”借助多种多样饰物装扮自身,用可怕、吓人的圣器装祭品,吟诵着特别的曲调,拿着道具,舞动着简单却带有神秘特点的原始舞蹈,旨在借助这类巫术动作与大自然沟通,以求受到大自然的庇护,达成某种愿望。截止到目前,我国的传统戏曲里仍具有原始歌舞的表达特点,如在表演时,演员脸上佩戴可怕吓人的鬼脸面具,伴随沉重的乐曲,舞动原始舞蹈,让观众具有神秘感。

二、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性

中国传统戏曲借助赋意于象的办法,将生活物体、动作通过精神化提取,让它幻象、大众化,构成某种层次的非具体化的艺术形式,具备超凡脱俗的形态魅力。其不但抽象而且具象,不但藏匿于艺术形式中,还超脱形象物体的外在,挣脱生活天然形式的限制,使用辩护的方式渲染、拓展物体,进而构建一种超脱生活、宏伟壮观、怡人融洽的创作格局和美学特点,如戏曲讲究的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步,每一项均为生活里提取,但是没有一项和生活中的物体、动作相类似,此为戏曲的程式性。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性与“观物取象”的美学理论,让戏曲具备“程式意象美”的特色——借助简单虚幻或浓笔重墨的样式,描画生活起初的特点以及内在韵味,清楚但是却不直接,内敛但是并不隐晦,不寻求生活自然状态的相同,只追寻舞台艺术状态的真切、韵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具有藕断丝连的审美距离,此为中国艺术与审美体会的某种契合。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性

中国传统戏曲追求内敛的表达、细微的情趣、长远的意愿、纯粹的格局。在艺术格调方面,“意境”大过体会,在物化的根本中追寻传达情义的感受,重视艺术家情绪的传达,并不太注重物体外部的标准,虚实结合,简繁得当,以弱胜强。“意境”来源于中国佛教的“静”,此类“静”借助“空”来表达,虚空里蕴含宇宙万物,将有限变成无限,如古诗中的“野旷山野静,天高秋月明”。唐代刘禹锡描绘“境”来自“象”之外;司空图叙述出“意境为味以外、景外的景、象外的象,一定要超脱象外,连接无限的本质。”宋朝,欧阳修叙述“画意”的美学理念,要求“画意不画形”,将艺术的目标归纳在“达意”。此类写意美学理念讲究用物表意,以景表情,注重“意境”的建设,要求“像与不像”间的作用,为观众创设无限的遐想空间,给予艺术深远的意味。中国传统戏曲由于遭到此类写意美学的影响,在舞台中使用了大部分虚幻的表现方式,如挥鞭马就走、摇桨便行舟、抬手门自开、提腿进门来。同时给予戏曲虚幻的舞台空间,让戏曲具备轻盈灵动的舞台表现环境。如“一圈圆场万里路,两排跟头万重山。三声更鼓四时过,六句唱腔一夜天。”四个龙套代表雄狮百万;四个靠旗代表队列里面有很多军旗等。

篇(10)

所谓地域特征,就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融合,形成的一种只有该地区独有的特点。一般常见的自然因素为水文特征、气候特点。而气候本身对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造成严重影响。水温因素对一个地区地域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环境打造上,如周庄就是典型的以水著称的地方。而人文因素则是一个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历史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的文化精神特点。而将地域特征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则是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始终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实现地域特征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例如,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艺术设计当中都使用了玻璃幕墙形式,可是这一形式的应用却没有将各地区的特点融合起来,这就会导致地域特征无从体现,进而造成地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2在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

2.1古典园林

虽然说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说我国在古典园林设计方面,也尝试将地域文化和特征融入其中。首先,我国传统思想本身对我国传统设计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而这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和谐、端庄之美。讲求自然的和谐与实际景观之间可以融为一体,互相衬托。这与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分不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体现。其次,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古典园林往往给人一种充满文化气息与色彩,并且体现着我国悠久历史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山水画,更为讲求良好的意境,而其创作灵感也是依山靠水形成的。这些文化特点在园林设计当中有着重要体现,比如构景应该保持一定的顺序,还应该对空间进行严格划分,这些都是传统园林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历史文化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现。

2.2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也是我国地域特征显现的重要形式,因为其受到的人文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传统民居本身蕴含了丰富的风俗特点与风土人情,如蒙古包就是我国典型的带有地方特色与地域特点的建筑,其也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民居文化遗产。所以在民居设计中,地域特征确实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3.1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

前面已经提到了地域特征的概念,同时也分析了古典园林与传统民居设计中,是如何体现我国地域特征文化的。那么地域特征本身与环境艺术设计必然存在着分不开的关系。首先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与影响。其一,从设计师角度来看,环境设计师并不一定是当地人,所以在其设计理念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传统思维文化的影响,故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对当前已有环境的再创造,所以往往需要通过思维的跳跃创设出符合当前设计要求的设计内容。故而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除了应该遵循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更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实现主客观因素的全面融合,进而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实现共同促进。

3.2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地域特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文化实际上是对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展现,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合地域特征,也是对地域特征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从某种程度上看,地域特征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实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对地域特征文化的加工与传播。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并且给予其足够的认同。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体现出来,经过加工与创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现代建筑中对其有所展现与传播。例如,苏州园林,其私家园林中包括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以及留园,这四大名园反映的艺术风格就分别是我国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特点。每一时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在艺术风格设计、传统文化融入以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都会导致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风格出现差异。其次,设计师还需要对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且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内容。例如,宁夏地区的“中阿之轴”就是以中式建筑风格与阿拉伯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更是将地域文化植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举措。

3.3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实际上也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所以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与当地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如天气、气候、环境,并且确保环境设计本身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始终以节能环保的理念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效果,更应该具有典型的生态可持续特点。简言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将艺术设计本身与当地地域特征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最终将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

上一篇: 数字金融的意义 下一篇: 乡村基层治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