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篇(1)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逐步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笔者以“高校公共艺术”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434条,其中1999年到2006年期间,高校公共艺术文献共有44篇。2006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公共艺术教育。2012年数量达到顶峰,共96篇。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来源,笔者搜集核心期刊和cssci共35篇,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涵研究

硕士生们分别从概念的组成或意义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孙媛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将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一种以艺术形式展现的综合教育[1]。徐亚娟(2010)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特称判断”的名称[2]。丁倩倩认为可以理解为从公共艺术+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教育是名称的核心词[3]。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以大众性、公开性、平等性、和创新性为特征,以提升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普及艺术知识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艺术和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王长喜、陈磊(2007)从教育本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三个层面阐明高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4]。陈晓艳(2010)认为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已有所契合。此外,如何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建设艺术团体和引导艺术的多元文化体悟等实践环节也须和通识教育达成共识[5]。韩继华(2011)从探讨加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出发,提出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运用艺术教育载体三方面关于探索艺术教育的改革措施[6]。

三、高校行业类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属于公共性的高等教育范畴。对于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须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开展特色教育。贺春华(2003)建议理工科和综合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构建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和管理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并设置学校的艺术系科,可以遴选甄别出艺术特长生,优化师资队伍和编写艺术教育门类的特色专业教材[7]。陆挺等(2010)通过对清华大学侧重于“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和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的分析和比较,依据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即“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8]。李亮等(2012)认为农林院校学生缺乏艺术素养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自身心理特征、校园环境及先天艺术素养等五方面造成的[9]。

四、公共艺术学科实践的案例研究

学者们通过某一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实践作为研究案例,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考。崔中梅等(2010)通过对声乐鉴赏课的实践案例的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声乐鉴赏课须加强领导重视程度、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素养[10]。黄武(2012)针对美术欣赏课的实践案例,认为美术欣赏课须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问题,同时也对教材的编写和配套,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要求[11]。张梅(2008)对6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开课情况、公共音乐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程的偏好及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本,设置一些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科学、合理的音乐类课程,建立教学与评价制度,并将公共音乐课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的改革构想[12]。

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和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建设内容。刘玲(2007)提出从合理定位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设置与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13]。张振华(2005)以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为例,探索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复旦大学加强了对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和管理,从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三大类,分别是审美鉴赏类、艺术理论类、技能实践类。针对三类课程的特色,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队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14]。呼宇(2010)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针对问题,提出拓宽课程领域,开发特色艺术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公共艺术课程咨询指导等对策[15]。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陆沁凝(2013)通过与校公共课程的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计算机的比较,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性、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16]。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编写,要注意处理好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融入体现民族精神和地方风格的教材内容[17]。为了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视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

学者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自身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教学经费不足等宏观问题,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薄弱、参与度不高等微观问题。朱英萍(2010)认为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到位、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与保障不到位、艺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等问题[18]。葛春先(2013)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经费不足及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19]。杨孜孜等(2011)通过对浙江省11所高校公共艺术的开展情况进行问卷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学生参与度小、课程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层次不齐等问题[20]。

硕士生群体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历史等客观因素造成的。90年代初,国家、社会和高校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但因其自身内涵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的部分教师因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艺术功底不深,理论匮乏,影响整体教学团队整体质量。学校领导节约教育成本,没有独立设置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不利于艺术教育顺利开展。此外,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缺乏用心的去关注和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造成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不配套,使得学生们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教育的美。

七、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多数学者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学者们从艺术教育的内涵建设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余德华等(2008)建议建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第一、二、三课堂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点的评价机制[21]。郑继兵等(2005)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的角度,建议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增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信息素养[22]。于立军等(2006)以天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为例,针对理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指出工科学校的艺术教育须和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科相结合,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开辟建立艺术必选课的试验田和开设艺术实践课[23]。吉钰梅(2012)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调查,提出要深化对艺术教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抓好艺术教育的源头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补课力度和优化高校艺术通识类课程设置等对策建议[24]。

八、建议与对策

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大家更清晰的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为正在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上,在分析原因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或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单一学科进行分析,较少运用多学科交叉视角进行探究。(2)研究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自身内涵建设研究居多,公共艺术教育关于“人”和“文化”的层面的研究不够丰富和深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欣赏课、鉴赏课为主,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方面,为了激发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必须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锻炼,不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也能对文化传承起一定促进作用。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25]”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缺乏关注和了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须提高大学生文化内涵和素养,使其参与艺术教育,关注艺术背后的时代思想。因此,如何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成长规律与时代思想和文化内涵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的有效教育,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居多,缺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者运用SPSS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缺少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此外,在样本的选取上,基本是对某省几个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跨省采取样本的较少,若能拓宽样本的范围,数据则更具有代表性,分析问题会更全面、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孙媛,我国理工科太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丁倩倩,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42-845.

[5]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70-71.

[6]韩继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中作用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7-109.

[7]贺春华,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3(2):106-110.

[8]陆挺,陈峰,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J],艺术百家,2010(3):44-47.

[9]李亮,张琪,郑颖,农林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6):94-95,8.

[10]崔中梅,陈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3):154-155.

[11]黄武,加强教学研究,提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以高校美术欣赏课程为例[J],艺术百家,2012(8):430-432.

[12]张梅,新疆六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8(6):525-528.

[13]刘玲,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建设研讨[J],艺术百家,2007(2):194-195.

[14]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4-25.

[15]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6]陆沁凝,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音乐创作,2013(7):188-189.

[17]董红普,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04-105.

[18]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2-63.

[19]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14-15.

[20]杨孜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11所高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03-205.[21]余德华,王淑莲,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效机制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9):61-63.

[22]郑继兵,杨增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3-34.

篇(2)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篇(3)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如何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如何实现综合国力的腾飞?因此,作为基础教师的我们,理应肩负起教育教学的重任,洒下一点阳光,温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保证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笔者将简要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的现状,浅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儿童正处于思想和意识的启蒙阶段,其对是非善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再加上祖父母对其思想道德教育的疏忽,就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小偷小摸,如果放任不管,将来很有可能会做出更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其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虽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也曾开设德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思想道德品行,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儿童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他们一旦离开学校便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因而便逐渐养成了自我封闭的心理,对待陌生人时刻保持着警惕的心理,对于其他学生也不能敞开心扉。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养成了欺负弱小的不良品行,这种教学现象也亟待解决。最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产生弃学、厌学的心理,如此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二、在小学教学阶段,实施温暖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净化农村小学周边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对是非对错的分辨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加之学校周边环境的“污染”,极易沾染不良风气,如抽烟、酗酒、斗殴等,如果教师对此不闻不问,那么儿童就会受“污浊之风”的影响越来越深,最终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更是守护者,理所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小学教师可以联合其他教师或者向校领导反映,通过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校园周边环境。如,禁止在学校周边开设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性营业单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种优质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二)联合家长力量,开展家校共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感受到来自家长方面的温暖,因而其心理容易孤僻,有些则正好相反,反而感觉无人管教,形成了狂妄自大的心理。但是不论是孤僻或者自傲都是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农村教师应当积极与儿童家长取得联系,联合家长的力量,开展家校共育。教师应当知道,家长是与留守儿童有着浓浓血缘亲情的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家长给予留守儿童特有的温暖。如今的信息技术已逐步趋于完善,家长只需要抽出极少的一些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就可弥补儿童心灵上的空虚,给予儿童必要的家庭温暖,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当善于联合家庭力量,实施家校共育,还农村留守儿童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三)调动社会力量,温暖农村留守儿童

通过调动社会救助力量,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时,他们必定会在心中怀有感恩,促使其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用相机记录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给社会相关部门,如社会基本生活保障部门或者社会公益救助站等,向他们寻求帮助,进而将所得物资全部用于救助贫困的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综上所述,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学教师的“痼疾”,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积极从以上三点入手,温暖农村留守儿童,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念,为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篇(5)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一、研究目的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热衷于应试教育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对新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方面倡导的一系列理念认识不到位,给家校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矫治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使之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通力合作,在此教师起到桥梁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及家长的沟通工作。为此,我做次课题研究。

二、个案与分析

本次研究是以我校五(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个案分析法为主,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案例:张力是我们五(2)班的一位学生。记得他在读一年级时自控能力极差,课间的他特别淘气,总是像架战斗机一样横冲直撞。老师批评他,马上认错。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玩,就是看电视,不会自觉去做作业。由于他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此戴上了学困生的“帽子”。

从案例可以看到,张力是一个认知清晰,在学习上是能够通过教师与家长双方配合引导和监督进行转化的学困生。我经过观察和跟踪调查,对张力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个性形成不够完整,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他在学校的不能自控能力,在家里学习、做作业又管不住自己,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教师他学校对他进行关注和加大监督的力度,家长在家科学安排,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引导和监督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学习自主的个性。

通过分析可知,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把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并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的指引和辅导。

三、对策与途径

与学困生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在与学困生家长沟通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应该掌握以下几点沟通技巧。

1.换位思考。教师与学困生家长沟通时,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此时学困生家长的此刻的心情。要充分尊重家长,绝不能对家长进行讽刺、训斥。孩子成为学困生是每个家庭都很难接受的,他们既着急又无奈。我们教师应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不要让家长感到与老师沟通后对孩子的教育更加无助,这样的沟通是失败。我们要成为家长的雨后的阳光,照亮家长前进的方向,孩子是雨后的最美的彩虹。

2.定期指导。我不会错过每学期2次的家长会。平时家长、老师都比较忙,与家长见面的机会较少,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开家长会,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我们教师更应该明白我们开家长会的目的: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教师对他们孩子的教育工作,并参与这个工作。因此,每次的家长会,我都精心准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定好主题,写好稿件,制好PPT,其中《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播下爱的种子》引起较多家长的共鸣。开完会后,很多家长说:“以后,我得多陪陪孩子。”大家认为这样的家长会真好,这既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汇报会,又是家长学习教育孩子方法的好去处。因此,每次家长会,我班家长的出勤率达93.7%,更可喜的是学困生家长主动留下来与我研讨让子女再上新台阶的教育方法。

3.营造氛围。要想孩子爱学习,家长要营造学习氛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每次家长会我都会给家长推荐关于家庭教育的好书、好节目。推荐教育孩子的好书,如由美国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这样做改变了家长对孩子日常相处的紧张关系。给家长介绍会展频道播出,如由郑委老师主持的《赢家大论坛》节目: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智慧=找原因+想办法。让家长学习在一个家庭中如何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

四、经验总结

篇(7)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家校:即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和责任,学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构成了家庭与学校相关联的客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链。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是现代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难题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可改变“5+2≤0”的现象;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应)。“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从所处教育机构(学校)和角色(教师)出发,以学校为本位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顺其自然;从运作模型到流程环节直至反馈调控都符合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校合作的过程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是学校无法实现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养成,家长的责任是至关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边远分散,家长外出务工的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比较适合于“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以内官营中学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为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合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我校“家校合作”开办比较早,但比较正规的家校合作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是“以校为本”展开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年,从初步探索实践到实践过程中完善,现已形成良性循环,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家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可见,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很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形成了挑战,要协助他们很好的应对这一挑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家校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有机培训家长,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一是注重了家长的有机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小型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增强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的开办,拓宽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学校首先给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收费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主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在后期还应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大型家长会外,还选择家长农闲的时候,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候,针对重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

我校设立有容纳3000多人的培训场地和容纳150多人的培训室,有领导和专业教师具体参与负责,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就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家庭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机培训。使家长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长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和引导;明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联教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培训,使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同时,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协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学校根据目前很多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体强健、文化成绩等;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误区,利用“家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主讲的《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怎样做新世纪父母》、《创建学习型家庭》、《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隔代孩子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新课程同行,与孩子共成长》等专题讲座,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邀请家长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规范

我校每学年初,对新生都要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制定适合本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如《内官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内官营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内官营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内官营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家长意见书》、《告家长书》等,让家长明确其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标;并印发有关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学校的举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遵循三大原则,体现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三大特点:一是“导”而不“框”,给家长指明培养教育的方向,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实践、体会的空间;二是抢抓契机,正确引导,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和谐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创立特色,使家长学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现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切入点,以重塑自我为起始点,以孩子健全人格为出发点,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师生家校“四位一体”的教育搭建了平台,体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教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长会一般规定为每学期两次,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一般在每学年的起始年级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产生,毕业年级的家长委员由起始年级的家长补充,形成循环制。构建模式:“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会分级选举,首先将各级有责任心、素质比较高、名望比较好、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乐于义务承担学校和家长委托的工作的家长选上来,再考虑家长委员会的分布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畅达。家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其次,给家长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权利,鼓励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扩大对家长的开放范围,允许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由知情层次向决策层次逐渐提升。另外,利用家长委员对素质比较低,尤其是隔代家长、单亲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负责把教师传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个家长,相应的起到为教师减压的作用。

3.以活动为主体,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发展

(1)开展各类家长会,消纳存在的具体问题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家长会有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我校除了校级家长会外,根据班情、学情,不失时机的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如有“会诊式、交流式、咨询式、展览式、辅导式、快餐式”等。例如“会诊式家长会”,班主任归纳好各种不同的“病例”,将不同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提供给家长思考,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就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司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家长会在各班最少每学期都要开两次。特别是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唤醒家长的德育意识,尽量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发展。

(2)开办“学校开放日”,提倡家长参与课堂研究

让家长参与教育就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我校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周星期三为定期教学开放日,另外根据家长的方便而定,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学校都有专人接待,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自己孩子的课上陪孩子一起听课,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让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提高指导孩子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3)建立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开展有效家访

我校鼓励教师家访,逐步将家访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专项考核。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我校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建立了信息库,如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对某个学生进行家访时,首先根据信息库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现制定出详实的家访计划,确定明确的家访目的与内容,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因为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访比较耗时,而且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又比较忙,所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基础。我校坚持做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上门家访工作,特别是对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偏差、身体智力有残疾、单亲、离异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帮助,使家访由针对解决学生问题型向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型转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每个教师平均每学期有效家访次数在五次以上。

(4)开通亲情热线,利用电访优势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善与普及,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建立家校联系卡和开通亲情热线。最直接,最显实效的是亲情热线。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隔代抚养子女问题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的通畅,给各类家长的联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证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孰是孰非

  ――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  1―4

“冷”与“热”:由学生“情感冷漠”引发的思考

  …………………………………………………  2―4

读经:继承传统还是适应时代

  ――社会变迁背景下对读经问题的重新审视

  …………………………………………………  3―4

蒙尘的爱:在历史和记忆之间

  ――一位英国青年和六十多个中国孩子的故事

  …………………………………………………  4―4

在理想与现实、绚烂与平淡之间

  ――关于人生追求的思索

  …………………………………………………  5―4

死,还是不死,这是一个问题

  ――对哈尔威船长、项羽、谭嗣同三人生死抉择的探讨………………………………………………  6―4

评 论

“慢生活”运动背后的反思………………………… 7―4

再读“五四”

  ――爆发90周年纪念笔谈………… 8―4

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追问……………………  9―4

当负责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10―4

活着就是爱

  ――对特蕾莎修女的怀念与思慕…………… 11―4

网络时代:一句话的能量………………………… 12―4

明德讲堂

朴素的情感………………………………… 黄 宏1―9

企业文化对人生的启示…………………… 徐井宏2―8

在蓝天白云间书写忠诚…………………… 陈 俨3―9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位外交官的成长历程…………孙玉玺4―10

用相机点亮希望

  ――我和希望工程的不解之……… 解海龙5―9

藏书•读书•品书…………………………… 熊光楷6―9

历史的天空

  ――一位历史老师与学生们的心灵对话

  ………………………………………… 纪连海7―8

评足球•品人生………………………………刘建宏8―8

飞天:一个民族的崛起之路……………… 杨利伟9―8

我的漫画情结………………………………蔡志忠10―9

母语的消退与认同危机………………… 陈家琪11―10

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 袁振国12―10

学术•研究

理论经纬

当前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楚 琳1―23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刘桂秋1―27

对话:德育课程改革三十年……蓝 维 高德胜4―14

哲学释义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释义

  …………………………………………王 杰4―20

道德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转向……………杨 超4―23

面向身体关照的道德教育…………………陈丽娜4―27

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肖前国 李征澜 余 林4―31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郑 航5―14

论个体道德理性价值及其培养……………冉亚辉5―19

理性主义与道德……………………………朱忠良5―22

当代德育的知行性反思……………………王少敏5―28

经济学意义上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学理分析

  …………………………………………钟晓琳5―31

道德、教育科技与人类学习………………但昭伟6―14

谈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王黎静6―19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张洪华6―23

对道德可教的辩护及道德教学的限度……王 囡6―26

论美育的心育功能…………………………顾 颉6―31

信托责任与德育…………………汪昱雯 张 成6―34

伦理型学校呼唤道德领导…………………程 勇8―13

走出德育量化管理的误区…………………刘 彦8―17

学校空间的德育特征和影响………………徐敏娜8―20

基于课堂情境的价值观教学……姚林群 陈丽华8―25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傅建明 冯玲丽8―28

学校诚信教育:内涵、视域与路径………钱明明8―31

“道德”与“更道德”的区分之辩

  ――与陆有铨教授商榷……………但昭伟10―13

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

  …… [美]霍华德•柯申鲍姆 郭 冰 译10―17

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育

  ……………………………………… 刘国强10―25

论网络传媒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国货回潮”谈起………… 梁明月10―31

影响青少年文化自觉的困境及其对策

  ……………………………………… 芮彭年10―35

重心与起点

  ――关于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思考

  ……………………………………… 孙抱弘11―16

美德观与德育范式转换………………… 范树成11―20

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

  …………………………… 杜 洁 屈 陆11―25

教学方式变革与直接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 孙智昌11―29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 刘 慧 曲 悦11―35

“贾君鹏事件”透射出网络时代教育的使命

  ……………………………………… 张杰夫12―14

浅谈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刘桂芹 等12―17

对60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认识

  ……………………………………… 卓晴君12―20

浅说“儿童读经”的教育责任………… 杨启亮12―24

中小学学生生活方式的探讨…………… 冯建军12―2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 杨韶刚 刘 鹄12―33

学校德育“三要”……………………… 龙迪辉12―36

师道与师德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视角………杨启华1―13

论师德规范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张宁娟1―19

公民教育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

  ………………………………李 萍 童建军2―12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探微

  ………………………………邹双武 潘洪建2―19

从志愿者行动看公民教育…………………刘晋芳2―23

论批判力教学………………………………单文经2―26

培养公民的教育:关于课程与教学法的问题与争议

  …………… [英] Alex Moore 林子斌 译2―31

东方道德传统

《新三字经》旋风之反思……… 李荣安 何志恒3―13

儒家民本观…………………………………周桂钿3―17

对新时代儒家道德教育合法性的思考……严从根3―20

“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

  …………………………………………汪凤炎3―25

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

  …………………………………………许瑞芳3―31

高校德育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化……唐爱民7―13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蒋保国7―19

大学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余 蓝7―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志愿服务…肖 浩7―27

高校短信文化流行现象的德育探究………张 琳7―29

广告对消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逆反心理的启示

  …………………………………………谭颖华7―32

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笔谈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主体性……郑富兴9―14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朱西周9―16

  关于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章 乐9―17

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扈中平9―19

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席书旗9―25

教育中的惩罚

浅议教育中的惩罚…………………………董吉贺9―30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 李 戬 等9―35

“惩罚大师”马卡连柯…………………… 李 昆9―38

学校•行动

课程教材

谈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道德价值导向的落实

  …………………………………………郭 林1―32

文化生活课“五步教学法”探讨…………王 苹1―35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杨 灵2―52

凸显思想性 强调实践性 突出基础性

  ――2008年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修订对教学的启示…………………………………………张云平2―55

巧用古诗文化解生活与哲学课教学难题

  ………………………………赵 昆 侍 青3―46

谈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杨政文3―48

简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的推进

  …………………………………………杜文艳4―39

简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子林4―4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矛盾

  …………………………………………胡志桥5―34

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郭瑞芬5―38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特点及应对……… 万 佳6―41

教师的哲学品质与高中课改………………唐良平6―43

教师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式学习………王 林7―46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开放性评价初探…高 波7―49

《经济生活》“体验式学习”中学习主题优化初探

  …………………………………………戴 颖8―3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

  …………………………………………翁文珠8―4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生活》的主线

  ……………………………………… 吴少荣10―58

如果这样教学《经济生活》…………… 吴国英10―61

班主任论坛

让不同方言共奏班级和谐乐章……… 王忠文 等1―52

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梁 明 等2―58

以情育情 率先垂范………………… 桂贤娣 等3―58

这事儿得问问孩子…………………… 何 捷 等4―54

给初中生讲故事的艺术……………… 韦继恒 等5―53

班级管理艺术漫谈…………………… 张永锐 等6―52

我教孩子向“钱”看………………… 温志旺 等7―62

让生命之花在班级建设的天地间绽放……李家成7―70

一句话的风波………………………… 杜 欣 等8―53

故事中的班级管理智慧……………… 胡元华 等9―57

班主任撰写综合素质评语“三法”

  ……………………………………周建平 等10―47

做真实的班主任………………………马彩云 等11―56

我的一天班主任生活…………………马 岚 等12―50

专题报道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

  ――访北京市教委德育处关国珍处长

  ………………………………………本刊记者2―37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刘 玲 陶礼光2―40

“社会大课堂”在区县………… 孙 陆 刘 烨2―44

北京十二中:走进博物馆来考古…………杨冬梅2―48

汽车尾气治理情况调研…………北京市京源学校2―50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虞蓉蓉3―34

培养积极心理之“阳光教育金点子”

  …………………………………… 吴友红 等3―39

平实:德育的追求

  ――对浙江省长兴职教中心德育工作的真实感受

  ………………………………………本刊记者4―34

探寻“生”的意义

  ――就“三生教育”采访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本刊记者6―37

抓住时机,大力推进中职德育工作

  ――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处刘宝民处长………………………………………刘 烨7―34

解读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

  …………………………………………孙 陆7―37

让每一个学生“精神成人”………………刘新成7―40

锤炼心灵的工程

  ――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掠影…………………………………赵 煦 谢铭德8―33

“批评”出来的问题………………………刘 烨10―39

解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10―44

学科德育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亲历者……………于世华1―40

“走向成熟”选修课育德活动方案……… 葛立慈1―43

当学生的实验数据“准确无误”时………权广仁1―46

勾股定理: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张维忠8―46

让学生心中绽放人文关怀之花

  ――以《一碗阳春面》教学为例……周来宏8―49

班级建设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周玉敏8―51

杏坛巡礼

南开校风建设揭秘…………………………项红专1―48

苏州中学的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周 勇5―41

百年澄衷的民族精神教育…………………李 琰9―42

在绿色中飞翔

  ――探访深圳市南油小学的绿色发展之路

  …………………………………………李 辉9―45

为了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陈 音 等10―54

追寻梅韵 涵养“梅德”……………… 李保明11―46

“六个一”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牛怀德11―49

“为时养器”的探索之路…………………唐洪波11―50

教研之窗

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探析………………………………………顾润生3―50

提高思品课实效性的六个“注重”………韩秀梅3―53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廖光华3―55

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傅志红6―46

别样的德育…………………………………班建武6―48

小学品德课有效性教学……………………邓正平6―48

故事《小山的手表》提示的心理学问题…张晓春6―50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周晓英7―52

品德课堂及时评价的问题………刘艳玲 宋 璐8―42

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楼江红8―44

也谈无痕德育

  ――读楼江红《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

  ……………………………………… 陈桂生11―39

小学品德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谢林燕11―42

教材序列≠教学流程

  ――一节品德与社会公开课的反思

  ……………………………………… 黄元虎12―40

品德课因寓情于境而生动……………… 姜 勇12―43

教师成长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十大心理偏差及其预防

  …………………………………………李 涛4―43

优化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

  ………………………………王志洲 程 逊4―46

“儿童心目中的好教师”及其启示………张铁道10―62

都是表扬惹的祸………………………… 袁先全10―65

主题活动

山区小学生活化德育的实践………………刘勇武4―49

推进农村学校温馨教室建设……胡 诚 徐晖4―52

“毛衫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张国佩 陆伯良7―54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系列活动……………郭玉琴7―57

架设“心灵之桥”,构建和谐家园

  ………………………………刘筱青 沈小雯7―60

节假日:学生生命成长的节点……………许嫣娜9―49

“以礼立人”的思考与实践……………… 赵辛辰9―52

课例精选

“商品的故事”课堂实录………………… 彭燕芬5―47

“让我走进您,爷爷奶奶”课堂实录…… 周小娟5―52

立足机制目标 突破情感障碍 创设美丽德育

  ――“商品的故事”“让我走进您,爷爷奶奶”有感……………………………………………班建武5―50

心理健康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举隅

  生命线上的成功/非言语的感情交流/家庭乐趣

  ………………………………………………… 9―54

浅析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德育功能…… 陈尔财12―45

一位“酗烟”学生的治疗……………… 缪仁票12―46

三种不良性格的成因及心理调适策略… 顾利华12―48

师说心语

你们应当有一颗不同反响的心………… 王 涌11―53

把美好留给母校,让回忆成为自豪…… 丁泽岩11―54

三载寒窗苦读,今朝雄鹰展翅………… 柳瑞华11―55

社会•视角

教子有方

初中:网瘾的高发期与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孟育群1―60

少年网瘾的家庭行动对策

  …………………………………………李书华1―66

抚育者说……………………………………梅仲孙2―73

卢梭谈父母职责……………………………袁传明2―74

我和女儿的故事……………………………姚霞珠5―66

和孩子一起成长……………………………芮彭年7―76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和抚育者的关注………梅仲孙9―69

道德观察

青少年郁闷谈………………………………罗伽禄1―69

有点佛家想法也许是好事…………………张志坤1―71

后思想时代:用“表演实践”证明自己是人

  ――“行为艺术”与“天问”………毕世响4―69

良华家教

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刘良华2―66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刘良华3―67

家庭教育中的“性格―身体本位”………刘良华4―62

父母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刘良华5―61

儿童的秘密…………………………………刘良华6―61

站在孩子这边………………………………刘良华7―71

早期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吗…………………刘良华8―61

如何培育九岁前后的孩子…………………刘良华9―65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刘良华10―67

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 刘良华11―64

给中国家长的阅读建议………………… 刘良华12―62

古风今谈

漫谈春节中的道德意蕴……………………熊坤新2―76

和谐身心 道德清明

  ――清明节传统道德内涵赏析

  ………………………………柯 玲 高倩艺4―73

端午钩沉话道德……………………………刘新成5―71

月圆人圆 天地同圆

  ――中秋节道德意蕴漫谈………… 王 颖10―75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重阳节道德意蕴漫谈………… 丁 波11―75

一家之言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条建议…………吴康宁3―72

我的班规谁做主?…………………………刘次林3―73

我看抗震精神………………………………钱 逊5―68

生命的最高价值之我见

  ――从残疾人的价值说起……………张正江5―69

风物长宜放眼量……………………………杨叔子7―78

本分与境界…………………………………张文质7―79

文化自觉与中国教育………………………王殿卿8―71

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之我见………………魏贤超8―74

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

  ――也谈教师惩戒的失控与规制……刘继萍9―75

“榜样”:被修饰了的校园模具…………  武秀霞9―78

广告新闻:违法失德谁之责

  …………………………… 陈力丹 周宇博11―69

传媒,你的责任感哪里去了

  ――从传媒娱乐化谈起…………… 傅守祥11―71

教育不能太功利………………………… 张志坤12―69

学校管理无信不立……………………… 薛 强12―72

成长密码

夫妻关系和为贵……………………………刘长海4―66

做父母不当家长/结同盟不做对头………刘长海6―66

品德培养要抓住关键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刘长海8―65

让孩子亲近读书/让孩子远离电视…… 刘长海10―71

培养孩子的“野心”/ 给予孩子适度的爱

  ……………………………………… 刘长海12―65

社区驿站

论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吉成名3―76

社区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秦 钠3―79

论社区德育功能的发挥……… 刘爱霞 周嘉方11―72

思想空间

谁来教育我们?

  ――道德涅与人类的眼睛…………毕世响6―68

道德是幽灵

  ――兼论“德育”的吊诡……………毕世响8―67

在道德中死,在道德教育中重生

  ――人的轮回……………………… 毕世响10―78

道德与教育的祭坛意义………………… 毕世响12―76

人物•读书

道德人生

王孝文的雷锋情结……… 史 群 汪 琪 诸 琳1―72

草原之子

  ――记“希望旅程”公益组织创始人塔林夫

  …………………………………………姜海燕4―78

用生命影响生命

  ――记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

  ………………………………………本刊记者5―76

留美往事

  ――访著名经济学家黄范章………本刊记者6―73

捡瓶子的母亲………………………………闫 涛6―78

小米山之光

  ――记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健康村小学代课教师彭绍贵………………………………………陈开心7―80

创建文化校园,演绎感动人生

  ――访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徐建平

  …………………………………………吴晓燕8―76

怀念昆明小英雄刘清莲……………………付亚丁9―82

拿什么回报你,我的恩师?…………… 辛晓明10―83

特蕾莎嬷嬷,一盏点亮穷人生命的灯

  ……………………………………… 吴晓燕11―77

真情季羡林……………………………… 蔡德贵12―79

共读时光

和艾伯斯坦一起感受呼吸的美丽

  ――《善待自己》读后感……………王碧蓉1―75

有一种感动在生命里流淌

  ――读《生活在痴迷之中》有感……刘海燕2―80

心有多大,孩子们的舞台就有多大

  ――读《梨一样的苹果》有感………尚海涛3―84

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吴海燕4―83

论《礼记》的德育思想……………………吴点明5―80

谈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吴海丽6―79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有感

  ………………………………程彩娟 程立海7―86

如何使每个人都享受教育

  ――读罗伯特•哈钦斯的《学习社会》有感

  …………………………………………乔卫丽9―83

让德育走向自然

  ――来自《爱弥儿》的启示……… 许瑞芳11―85

床头之书――《菜根谭》……………… 陈开心11―89

经典导读

浅说《礼记》师表论

  ――《坊记》解读……………………毕 诚8―81

浅说《礼记》师表论

  ――《表记》解读(之一)……… 毕 诚10―85

浅说《礼记》师表论

  ――《表记》解读(之二)……… 毕 诚12―82

随笔感怀

城里的孩子和山里的孩子…………………付亚丁1―77

对生命的爱和思索…………………………程玉明1―78

学校社会化行为对德育的消极影响………夏玉钦1―79

论立志………………………………………王海明2―84

学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惩罚吗………………章 乐2―88

尊重,从记住他人姓名做起………………马志响2―90

“菜鸟老师”携时尚走进学生的多彩天地

  …………………………………………高雪鸥3―86

师生无恩却有情……………………………林 奇3―88

帮学生把快乐找回来………………………向3―89

村学里的青涩岁月…………………………冯秀兰4―85

教育中的“宝塔糖”………………………吴友智4―86

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财富…………吕 4―88

15元的教育和29元的教育……………… 庞捷敏5―84

又见姜飞……………………………………郑清建5―86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从晏子进谏看教师批评的艺术

  …………………………………………毛志高5―88

从《种树郭橐驼传》看育人之术…………存少辉6―82

老师,莫让比赛变了味…………徐化美 孔 波6―84

那天早晨,我学会了宽容…………………杨冬雨7―88

闲话读书、写作和好人……………………刘铁芳7―89

“寻找”三位教师………………………… 何 杰8―85

责任是天……………………………………张树文8―86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宫凤华8―88

凡人的读书乐………………………………刘炳艳8―89

惩罚的艺术…………………………………葛延芬9―86

永远放你在心上

  ――写给我的高三(6)…………… 毛志高9―87

久违了,红“言”颂…………………… 达 度10―89

“挽救桌”和“禁闭房”

  ――从美国惩罚学生手段谈起…… 王有鹏10―90

你以为你是谁?………………………… 刘思明10―91

成果•动态

课题推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结构分析与测评系统开发

  …………………………………………蔡圣刚1―81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金东贤1―82

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臧 宏2―92

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张翠苹2―93

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刘长海3―91

全球化、文化变革与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唐汉卫3―92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傅守祥4―90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研究

  …………………………………………张茂聪4―91

民俗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柯 玲 等5―90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 姜树卿 等6―86

大学生道德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干预研究

  …………………………………… 杨文华 等7―90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

  …………………………………… 杨丽珠 等8―90

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研究……………… 王 芳 等9―89

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舒敏勤 等10―92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遗传学的分析

  ……………………………………王美萍 等11―90

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模式研究……匡 瑛 等12―86

信息广角

东南亚三国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报告………刘惊铎1―83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的制定之路……… 冯婉桢1―85

公众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精选………………… 3―93

“校家同创”德育英才

  ――江西省抚州市实施中小学德育“校家同创”工程纪实……………………………顾胜和 邓高平4―92

特色办学 德育为本

  ――“中美高色办学研讨会”之德育研究述评…………………………………………本刊记者5―91

学术动态

香港政府公民教育政策的演变趋势

  ――从“疏离的子民”到“积极参与的公民”

  ………………………………王世伟 曹彦杰6―87

弘扬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社会

  ――北京四中青年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马 越6―90

论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观……………王洪明7―91

融心融力融智,共生共振共荣

  ――南京市鼓楼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储 红8―91

闵行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与模式的探索

  …………………………………………龙一芝9―90

德育资讯

匈牙利开展环境教育/新加坡的国民教育……… 6―93

澳大利亚开展和平教育/新加坡明年试行“艺体陶冶计划”……………………………………………… 7―94

欧洲的消费者教育/欧洲的跨文化教育………… 8―94

香港教育局开设通识教育网上资源平台 等……  9―93

区域经验

在“经历”中成长

  ――四平市实施“经历教育”纪实

  ……………………………………… 牛立坚10―93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南京市教育局11―91

城市化进程中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的探索

  ……………………………………… 韩园林12―87

观点集萃

德育人本化:理论基础的现实诉求

  …………………………………… 杨 超 等1―87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尹学朋 等2―94

西塞罗对希腊晚期三大伦理体系的批判

  …………………………………… 王晓朝 等3―94

论休谟的德性效用价值论…………萨•巴特尔 等4―94

公德及其教育………………………… 刘次林 等5―95

教育的原点:育人…………………… 鲁 洁 等6―94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 陈爱华 等8―95

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丰子义 等9―94

以人为本的“道德资本”……………尹明涛 等10―95

生态文明:当代公民文化建构的重要领域

  ……………………………………黄湘莲 等11―94

篇(9)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篇(10)

本刊特选载5篇学校教科中心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希望引起读者对于教育博客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是苏州市较早进行教育博客研究的学校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师生不断地赋予博客新的内涵,挖掘博客新的运用方式。在学校师生眼里博客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网络技术,它所承载的更多是终生学习、合作交流、不断思考、不断提炼、凝结智慧这样的一些精神与理念。自从《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功申报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来,学校积极行动,将教育博客建设纳入《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十项基本要求》之中,从行政层面予以积极扶持,师生参与教育博客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性教育博客的良好局面。08年10月20日,学校课题组启动了省级课题阶段性推进教师参与状况调研。本调研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学校的中小学科任教师参加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1份,回收率92.5%,问卷从教师个人教育科研基本情况、对教育博客的认识、教育博客的参与度、参加教育博客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展开,现把调研的问题和思考整理如下。

一、结果与分析

学校将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定为专题研究课题之后,学校逐步铺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进程,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基于教育博客的叙事研究;教育博客支持下的家校沟通;基于教育博客的专题研究活动;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数字化教育管理等。每一步的推进,都经过仔细斟酌和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学校现有的经验、现状来规划的,我们设想这些与教育博客联系起来进行整合研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沉淀下来。这种安排的思路也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学校博客为教师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教育博客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为个人专业成长以及学校平稳、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平台。

(一)观念层面: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认可这项“新兴”的科研活动

调研后的数据表明:95%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提到教育博客,调研结果显示97%的教师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博客已经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成为家长了解学校、学生的良好窗口。教师积极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将教育博客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深度对话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为目的,教育博客成为“教学相长”的良好工具,此外教育博客的良好“师生互动”,由师生以往的单边的交往,变为多边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交往。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共同学习为媒介的关系,教育博客起到了媒介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谈到教师的专业是否发展了。把博客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关联,运用博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博客真正为学生发展助力,教育博客则更具活力,更具有普遍实用意义。

(二)参与层面:学校老师普遍参加这项能改善科研方式的学术活动

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教育博客给自己带来了全新的科研方式,教育博客成为了自己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成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82%的教师赞成博客的撰写,表示有时间和能力,都尽力撰写博文。7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还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自身必须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要不断完善。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教育博客正以零距离的亲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成效层面,学校老师在投入其中时体会到了教育科研所带来的愉悦

调查显示:91%的教师表示,撰写博客可以促使自己常动笔、勤思考,在投入教育博客、体验教育博客写作艰辛的同时体会到了这种电子写作及发表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95%的教师从中逐步意识到拥有教育博客并不断书写博客不等于自己的专业就会得到发展。教育博客受关注的程度、运用方式,以及书写博客的方式、书写者思考的深度、书写的质量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9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教育博客为自己的教学生活带来了绿色新生命,并成为了教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若是长期有效地利用,确实能为自己的教育生活服务。学校在推进此课题的研究后,信息化氛围非常浓郁,由此带来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推动,引发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新思考。学校行政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最大宽松,经济上舍得花大力气投入设备与资金,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则从博客技术上给予支持,教科室、教务处根据需求,将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及研究主题逐渐常态化,引导教师研究一种常态下的博客生存环境,将博客与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融合,贯穿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过学校大力宣传与鼓励,又产生“熔炉效应”――新教师的自然融入,本来对博客、对课题关注度不高的教师参与,使得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德育处积极向家长宣传,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博客建设,家长对学校博客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非常大提高。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本次对全校教师摸底式、袒露心迹式的调研,在教师的认识基本到位、行动有所跟进、成效初步显现的情况下,针对调研中出现的诸如如何维持教师的持续、高昂的写作态势、如何进一步进行行政性的助推,如何营造更好的博客写作氛围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在校本研究中自我表露心迹

教育博客写作关键是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我校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后,便开始阅读和书写,发表了大量的主题日志,在博客中大家不断地阅读、书写,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这让老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迅捷、广阔的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网上,为每一个老师开辟一片天地,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个窗口,利用这个窗口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每个老师又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最迅捷地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最真实地进行课堂实录的展示、最广泛地与各界人士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活动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积极推进我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努力构建校本文化,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

1. 教师阅读日志的撰写。教师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我们提倡教师要爱读书,但建议老师们不必读得太杂,最好使自己成为“一本书主义者”。每个老师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这本书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同伴,不断研究它,并撰写阅读日志。理解一本书、一个作者之后,再去接触多本书,多个作者。

2. 教师观察日志的撰写。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撰写观察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让老师们把平时观察到的,并能引起兴趣或有感触的人或事,写成观察日志。它可以以定性观察为主,通过个体的观察总结个性化的课例或者有一定分析解剖成分的案例。

(二)在个人探索中自主反思学习

教育博客要让老师们乐在其中,要在持续地学习中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与教育博客共成长的日子里,老师们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大帮助。但在最初阶段,大家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较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的认识加深,通过不断浏览一些著名博客日志所受到的启示,老师们也尝试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博客里有“写――录,思――享,品――学”,老师能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1. 教师行动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如果说教师阅读,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那么,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转变观念固然重要,但转变观念并不是教师们阅读和观察的目的,教师之所以需要有所阅读、有所观察,主要目的为了解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教师自主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可以自主研究某个教育教学或者教育科研的领域问题。如你对学校特色的思考与实践,你对自己擅长的某个专门或者学科领域的独到的自主的看法。具体可以从关注教材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学生问题等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一个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补充他的教材,这个老师就已经是在做研究。教师把教材研究的过程,开发教材的过程讲述出来,就是“教材研究的故事”;老师们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的过程讲出来,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故事”;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的成长过程讲述出来,就是“学生的故事”。

(三)在专题研究中自由快乐成长

上一篇: 护理质量分析 下一篇: 乡村振兴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