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

篇(1)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教后反思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控课堂纪律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学生配合得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热闹”得难以控制。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的我只会发脾气,最后出现比较僵的局面,不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消失,而且影响到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由于年龄小,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以便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导入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的。因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事半功倍。

二、先唱歌后识谱,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中,学生对于学唱歌谱从来都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既困难又乏味。刚开始我对这种情况摸不着头脑,一味地反复地教唱歌谱,可是学生唱两三遍后就不想唱了,我以为是他们想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流程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对简谱并不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学习,则不但学生会对该曲目丧失兴趣,而且白白浪费课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对此我做了以下调整:在教唱新歌前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不知不觉地解决歌谱中的难点,降低学生的识谱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难,从而增强自信心,加深对音乐课的热爱。

三、注重提问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创编歌词,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参照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别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时,都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但是总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能够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辅助,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做乐器示范,最后在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当众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的,哪位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的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变得简单了。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会简单地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是配合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舞动起来。

篇(2)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真抓实干,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项目、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市级培训项目、农村短缺学科小学音乐教师集中培训项目、村小艺体教师市级培训项目等培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就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来看,音乐参培学员分别来自重庆的綦江、北部新区、长寿、丰都、武隆、云阳、万盛、北碚、江津、九龙坡、渝北、双桥、秀山、永川、南岸、潼南、梁平、璧山、江北、垫江、石柱、沙坪坝、开县、大渡口、彭水、巫溪、奉节、荣昌、城口、大足、合川等县(区);平均年龄30岁;教龄10年;职称为小学一级37人、二级3人、高级8人、3人未评;本科学历25人、大专25人、中专1人;专职音乐教师21人;过去参加过有组织的培训(研修)12人;有钢琴(电子琴)等常规教学设备的学校18所。

鉴于参培学员基础薄弱,背景差异大,加之培训的时间又短等多重因素,如果采用常规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可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达到短期内提高学员的师德修养、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

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必须在培训内容、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探索。

一、运用“理论+案例”提高学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改组、整合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现状和学员的实际需要,

我们安排了《做一个智慧型教师》《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专题

讲座。

在充分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安排了一线教师重庆九龙坡区实验一小的音乐高级教师作《小学音乐案例教学与研究》、垫江桂溪小学的音乐高级教师作《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唱歌课》两场既有理论、又有案例的讲座,有目的、多层次地提高了学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改组、整合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

重庆教育科学学院的教研员围绕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与学员互动交流。这些都创造了一种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使学员沉浸其中,深入研讨,进行思想碰撞,逐步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二、运用“一对一个人课”“小组课”“集体课”“课程交汇”提高学员“唱、弹、编”能力

1.一对一

这种授课方式主要解决学员声乐、钢琴学习中的个人技能问题。教师针对学员不同的嗓音条件、声部、气息、共鸣、演奏程度、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讲解示范技术难点,教授如何解决和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挖掘其艺术潜力,发挥其个性特点。在“一对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却能够确保在教学中抓住学员歌唱(演奏)问题的关键与特征。这有效地贯彻了“音乐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这一原则,充分保护了学员们在音乐中的个性。

2.小组课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员带有共性的问题,如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歌唱呼吸的支持、演奏姿势、手形、电脑音乐作曲软件的使用等。

(1)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比如,声乐小组课在分组时应尽量考虑声部相同、程度相近、性别一样、钢琴(电子钢琴)小组课和电脑音乐小组课,选择相同的曲目、相同的练习,这有利于教师备课,因材施教。

(2)教学实施。集体练习,分别回课,典型指导,个别纠正,相互观摩,相互评议。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讨论,教师重点讲解、范唱、范奏等,举一反三,学员听课观摩,取长补短,既节约时间又能互相学习,扩大了优秀教师的授课面,培养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对教与学都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把学员歌唱(演奏)当中原本较大的技术缺陷,不断地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这样,问题变得更简单直观了,学员也更容易分辨,解决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3)反思及讨论。这一组的其他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交互式的简短讨论。

3.集体课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加强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电脑音乐、合唱与指挥基础理论的讲授,解决学员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主要内容为歌唱生理学、声乐基本理论、艺术嗓音保健知识、演奏心理学、如何正确读谱、合唱的声音训练、合唱音准训练、合唱声部平衡和配合技巧、合唱演唱咬字吐字技巧、各种拍子的指挥图示和介绍音乐大师风格等。向学员介绍名家音响资料,推荐优秀音乐书籍,以提高学员的全面素质。

4.课程交汇式(声乐+钢琴)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员会唱不会弹、会弹不会唱的问题。能唱、会教,而且还能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首先根植于新课标的要求、采用重庆市通用的音乐教学用书中的作品,包括各种伴奏音型的选择,简单的和弦连接,使用民族音乐特征节奏的编配。加强钢琴弹奏与伴奏的联系,基础和声与键盘和声的联系,声乐演唱与范唱的关系,活学活用。通过互相伴唱、伴奏,自弹自唱,使学员能活学活用钢琴弹奏与键盘和声知识,提高演唱与即兴伴奏能力。

三、运用“院+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与优质中小学合作的新模式,把培训班从大学校园下移至中小学。

1.聘请专家负责课程方案设计等,与承担教学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共同备课。

2.专家、学员与教师共同听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解决教学中很多实际问题和困惑,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

3.参培教师自我反思、修改教育教学案例、撰写听课评课

篇(3)

二、案例:《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实录片段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杨丽萍老师孔雀舞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欣赏,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不清楚是杨丽萍,回答:“一位演员在跳舞”)

教师:同学们仔细地看,在跳什么舞?(学生:孔雀舞)

教师:谁来说一说孔雀生活在哪里?(学生:云南。疑问:孔雀一定生活在云南吗?)

教师:你喜欢孔雀的什么?(学生:尾巴、羽毛、开屏时的情景)

教师:想不想学一下?(学生:想)

……

2.律动表演,突破难点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孔雀开屏时的动作,你们还想模仿孔雀的其他动作吗?(学生:想)……

课件出示:象脚鼓

教师:同学们这是傣族特有的乐器,你想敲一敲吗?(学生:想)

教师:敲得好不好?(学生:好)谁还想敲?(学生都说想,高高地举起了手)

然后出示葫芦丝,提问的方式与前面的十分雷同。……

3.创造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

教师:这么许多小孔雀来到我们中间你们高兴吗?(学生:高兴。从学生脸上表情看,明显地感到疲惫与倦意)

三、分析、反思与对策

这是一堂综合型课,首先我与上课教师预设的教案(听课前预发的资料)作了一下对比,发现教师的提问设计并没有真实上课时那样,要精练得多,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

1.提问的频率

统计表明,在10分钟的引入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共19次,平均每分钟两次。而教师自己在预设教案中只有6个问题。19次与6次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明确了主要提问,但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大量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其二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问题,教师又将每个步骤,分解成了许多分支问题。实际上,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虽然有利于启发学生,但过多的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浅、窄,学生易形成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把一个探究性问题分解为一问一答式的浅层次问答,虽有利于教师课堂的调控,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说明教师基本不信任学生。为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的教学价值观,去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2.提问的行为类别

在各类提问中,记忆性、判断性的简单问题所占比例最高,推理性问题所占比例最低,而创造性问题几乎没有。说明课堂提问以记忆、判断性问题为主,反映出我们还是不顾学情,仍按部就班,依原有的预设进行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过度性目标不明确,教学还是不能大胆的放开,怕教学秩序过乱而导致教学难以进行。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中,机械判断性回答占了很大的比例,推理性回答特别是创造评价性回答显得很不够,说明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

整个一堂课中教师说话次数明显高于学生说话次数,感觉到老师讲得过多,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程度不够,教师的言语声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做出回应,学生是在看老师的脸色回答。

3.怎样产生“好”问题?

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更充实、更有探索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觉得一个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的音乐情景,具备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问题的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上《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教师巧妙地布置了教室,在律动后(简单的蒙古族舞动作)问学生:“刚才我们做的什么动作?你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最喜欢骑马?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简短的开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你们也骑上小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现在让我们也来试试。”(很好地体验了歌曲的情绪)。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是亢奋的,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也都具有探索的价值,使每位学生都经历音乐的开放性和情景性。

第二,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歌曲创编中,除了通过教学,学生用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积累展示外,我们是否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试着用较为复杂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新东西。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08-02

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的比例几乎为100%,德国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的比例为45%,而日本则从幼儿园至中学都组织学生学习器乐。学生学习器乐,不仅能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够开发智力,提高感知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器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到师资、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当前普通中小学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学校观念落后

当前,器乐课在普通中小学校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器乐教学的发展受到教学模式、学校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器乐教学可以说在课堂上“备受冷落”,教师往往仅在音乐欣赏课中“顺带”介绍一些器乐知识,且教学模式单一。如出示一些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等),简要介绍一下该乐器的名称、用途,没有演示环节和体验环节。这样教学,学生对器乐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初步认识”的层次,学生很少能触摸教师所介绍的乐器,更别提亲身体验演奏乐器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器乐知识丧失兴趣。

第二,学校观念落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轻艺体”的现象仍然存在,某些学校领导甚至认为“文化课成绩永远是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可要可不要”。于是,音乐课经常要为其他文化课让路,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音乐教师选择舍弃“显得不重要”的器乐教学,以保证声乐知识、歌唱技巧等“更重要”的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学校往往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特别是基本功扎实的器乐教师,这极大地局限了器乐教学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并非音乐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乐和器乐的基础知识。有的教师不但不会演奏乐器,就连基本的五线谱都掌握不好,平时在课堂上只能“自己会唱什么,就教什么”。教师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影响着器乐教学的发展。

(三)教学设备缺乏

教学设备与教学条件的保障,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没有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备,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往往优先考虑改善文化学科的教学设备,而忽视了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更新。有的学校仅配备了普通的电子琴、口琴、竖笛等,钢琴、小提琴等较为昂贵的乐器大多没有配备,而现有的乐器普遍存在陈旧、维护不当等问题。此外,有的学校习惯于将价格比较昂贵的乐器像珍宝一样保管在储藏室内,只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充门面”,这些乐器没有真正地用于日常的器乐教学活动中。

(四)学生和家长对器乐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由于音乐课内容安排不合理,很多学生产生了“音乐课=唱歌课”的印象,他们潜意识地将器乐知识划归“不用学的内容”,没有真正地重视器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导致器乐教学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玩乐器”是“花钱,花时间,无回报”的事情,器乐练习会与文化课学习产生冲突。因此,家长们不但不鼓励学生学习器乐,甚至还会阻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器乐练习。家长的思想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会遵从父母的意愿,放弃器乐学习,而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

二、解决的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师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器乐教学,以不断优化音乐课堂。例如,在课堂上以竞赛的形式来教学器乐。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演奏比赛,要求每组推选3~5位组员代表本组参赛,一方使用木鱼,另一方使用三角铁,双方敲击同一节奏,比一比哪一组演奏得更整齐、更好,获胜方能得到1分积分。这样的比赛重复进行若干轮,积分高的组获胜。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乐器有更深刻的认识,亲身体验演奏乐器的感觉,不仅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顺利地达成了预定的器乐教学目标。

学校应该重视器乐教学,可以结合本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统一确立器乐教学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器乐教学规范化,从而提高器乐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应在原有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培训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只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器乐训练。学校应该多招收一些有器乐基础的专业音乐教师,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机会,从而留住人才,解决“有人上课”的问题,最终解决“上好课”的问题。

音乐教师也应积极学习,重点学习器乐教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累开展器乐教学的经验,使器乐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当学会自我反思,要不断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学生,及时调整上课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三)更新教学设备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仪器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其配备目录要求学校应配备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竖笛、小提琴等乐器。当前很多普通中小学校远远没有达到配备目录的标准,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学校应多方筹集资金,更新音乐教学设备,努力购置足够的乐器(至少配备最简单的电子琴或者打击乐器),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乐器,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的、简单的基本乐器课程,如口琴、笛子、葫芦丝等乐器课程。

(四)激发学生的器乐学习兴趣

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应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启蒙是关键。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优化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例如,开展笛子教学。笛子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明亮、厚实、飘逸,深受人们的喜爱。笛子易学、易懂,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学习成效,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求成,应主要以基本功为主,辅以简短的、耳熟能详的歌曲练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笛子的兴趣。

学校可以不定期举行器乐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积极性,音乐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课来举办班级器乐比赛。这样的比赛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刺激,既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篇(5)

在一开始上音乐课的时候我就发觉很不对劲,大家都是觉得音乐课是所谓的“豆芽课”,上不上好都是无所谓的,觉得上音乐课只是唱一首歌那么简单,更别说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更过分的是我在上面上我的音乐课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做,根本就不管我在上什么课,听的同学呢还动动小嘴,不听的同学心思完全没在这堂课上。我担心了,这个该怎么办呢?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行的,要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孩子们连学习音乐这个的想法都没有,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学好呢?最后我想我应该以兴趣来带动大家学习音乐。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增加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兴趣,渴望老师来上课,这里呢不仅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高、口语表达幽默、带动性强等外在的素质,还要教师的内心必须是以爱动其心,以礼服其人,以智动其行。爱心和责任是老师必备的东西,所以当老师上课而学生不听你的时候记住千万别发火,要爱他关心他,轻轻的一个提示即可了,这时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所以注意力自然就到你这里了。再制作一些适合音乐教学的幻灯片教学,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其中还有教师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开心了自然就学了。

(2)增加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如果孩子本身对音乐感兴趣的话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学心理现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现象,比如给孩子们一些乐器的学习,音乐认识的简介等学习。

二、课堂纪律性的管理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的调控。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十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根据年龄特点,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图画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1》

三、改变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

最初的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在走,没有为孩子考虑得太多,只知道按着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任务,教学建议来固定我的思维,结果恰恰是时间不够。由于农村的孩子很少接触专业的音乐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接受力是有限的,基本上学习一首歌曲都要一节课的时间,而教参上的设计内容太多了,(基本都有音乐欣赏)一节课时间不能好好把握,学生学唱歌曲时间太短了还加上有游戏活动等。因此我把学习歌曲和欣赏分开教学,游戏适当穿插,并且在上新课之前都是进行了复习的,这样的改动让我在学习歌曲上还是取得了进步的。我还在上课时尽量运用电子琴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的音准进行更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用了音乐当中的模唱教学法和跟唱法来学习歌曲,在学习歌曲前都是先把歌词用节奏来教学生的,这样对歌曲的节奏能够很好把握。

四、把舞蹈、游戏带进课堂,展示学生的自信

才开始上课的时候这些孩子都很胆怯,让他们自己起来自我介绍都是扭扭捏捏的,还很害怕,很没有自信。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信,我把舞蹈、音乐表演等活动运用到教学当中得到了不错的收益。舞蹈、游戏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舞蹈、音乐表演是你能很好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打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篇(6)

一、小学数学微课制作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每堂课的注意力在5~10分钟之间,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刚好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来进行知识传递;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学生学习的新手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教学中地位日益突出。又加之微课形式新颖,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眼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可重复利用,方便学生自主复习,微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喜爱。

二、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精练、完整的教学活动。所以微课制作需要一台基本配置的多媒体电脑、一台视频录像设备,并熟悉至少一种视频制作软件,如movie maker、绘声绘影或者专业点的Sony Vegas和Premier、AE,对于操作实训类的内容讲解,一款简单易用的录屏软件,用途也比较广。

1.确定微课名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微课短小而精湛,所讲内容要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微课“时、分、秒”为例,教学目标和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时间单位为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概念,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注意交通安全等思想品德教育。

2.有效的教学设计

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详细,方便第三步视频脚本制作。如“时、分、秒”教学设计,首先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分为“兴趣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四个环节,最后是板书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3.视频脚本制作

视频脚本制作一般采用4列的表格式,表头分别是:“编号”“画面效果及切换”“画面效果图”和“旁白”。“编号”清楚标明画面的次序,方便后期剪辑排序用;“画面效果及切换”写清楚画面的技术要求,画面排列设置,要具体形象可操作;“画面效果图”可以用文字或者简单图形对整个画面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包括所涵盖知识点的标题内容等;“旁白”可以是配音也是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如果是主讲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多加一列,写明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4.视频录制与剪辑

根据视频脚本有目的地进行视频录制,有些时候一个镜头要反复录制好几遍,所以在录制视频时要做好编号,方便后期剪辑。后期制作严格按照脚本进行镜头剪接,特效制作和加入字幕和配音等,如发现有连不上的地方,还要进行二次录制,另外大多数微课都不单单是由视频片段组成,还会穿插有PPT课件内容、图片示例等,这就对后期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熟练掌握不同媒体格式之间的转换。

5.搭建微课网站

微课作为信息化的新型产物,它的载体通常需要一个可以上传视频、文件的网站,这样的网站可以购买成熟的公司课程制作平台,也可以自己搭建,自己搭建就又对微课制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网站搭建者需要熟练掌握网页制作、Web编程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网站搭建完成,也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可以源源不断地上传新微课。一个完整的微课网页一般包含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和课后练习等内容。

三、微课应用初探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员,同样也只能是辅助课堂教学,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微课以其新颖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如果课堂上没有记牢的内容,课下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二次学习或者复习,另外微课短小而精良,这就要求老师对内容把握得更加透彻,选材要更加精准,讲解通俗易懂,也是对教师职业技能专业化发展一个很好的促进。

四、制作反思与展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往往要花费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并且课程组织要更加的系统严谨和流畅,区别于传统教学,对主讲老师的要求更高,对老师而言,也起到相当大的鞭策作用。微课的普遍推广应用,绝对会成为师生之间双赢的利器。

篇(7)

一、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不可忽视的

(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深、广博的学识,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评价)等几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具备(歌唱、舞蹈、演奏乐器、表演欣赏)等各种技能。

(二)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涵养和人生态度:宽容、豁达、开朗、礼貌、举止文明、风度优雅、语言亲切、热情有感染力。

(三)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有宝贵的爱心: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要有敬业精神,职业风范,人格魅力。总之我认为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和化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对祖国、对教育、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道德的升华、学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要时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艺术修养、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敬佩你、喜欢你、爱上你的课。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上好音乐课,保证音乐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的先决条件。”这就说明了用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这堂课你怎么上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各位老师要以自己所长,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首先是要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这是教学的前提。比如:在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老师可以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为导引,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小英雄,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再比如:教唱歌曲“小猫钓鱼“时,可以结合语文书上的课文,让学生边听故事边看插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老师设计转折语:同学们读得真好!想不想把课文中的故事唱出来呢?相信你们唱的比读的更棒!激起学生想学唱的欲望。学习兴趣有了,然后就听录音范唱,询问学生的感受,作进一步的启发,最后老师教唱,一环一环顺顺利利的上完。所以说每节课的导课激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在学习音乐中非常重要。一个音乐感不强的人,就很难感受到那美妙的音乐旋律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为什么能在笔端和琴键上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就因为他们有超常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是从童年开始的。所以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欣赏新疆民歌《新疆好》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手鼓伴奏中明显、强烈的切分节奏的特点,再让学生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演奏这种节奏,给歌曲配伴奏,从这个节奏中体会到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

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音乐课上有练习一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试唱、听音、填谱、演奏的能力,让他动手、动脑,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在练习课上老师必须耐心指导、热情鼓励,让学生有信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教唱歌曲《娃哈哈》后的练习课上,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民族舞蹈,让学生欣赏后,小组合作自己创编舞蹈动作,给歌曲《娃哈哈》编舞。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各小组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编舞,老师一边欣赏学生的舞蹈一边和学生一起表演,认为不太好的动作老师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帮助或引导学生改一个动作。一节课有创新、有合作,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培养了学生自编自演的能力。在自主创编填谱练习课上,老师首先让学生欣赏几段曲子感受乐句、乐段、每小节的特点,再出示课件:填空编谱、结尾编谱,让学生哼唱感受编谱和整首歌曲音乐是否协调、合理,,符合歌曲风格。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创编(在歌谱中间空一小节或两小节让学生自己填谱试唱),老师还及时提供几条不同的、简短的节奏供有困难的学生参考,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有信心完成创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编能力的目的。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到音乐之美,还要让学生的各种技能都得到提高。

总之,音乐新课标赋予音乐教学新的意义,我们音乐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的研究、生成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连续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音乐教学反思能力和音乐教学评价能力。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选择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富有艺术性、合理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王次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小学生协调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立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采取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合作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使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

学习环境对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课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尝试运用自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从事学习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模仿小动物跳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并且能够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设计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

本课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家中玩耍一样,设置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选择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均较差,但是它们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所以在立定跳远教学时,综合运用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完成探疑过程。这样不但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四、存在不足:

(1)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显得学生准备活动时间较长,自主学习时间较短,时间分配不合理。

(2)学生没有进行分组联系。在联系立定跳远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为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在二年级的单元投掷教学中,让我受益非浅。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一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单元投掷教学目标,三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都做了适当的安排,即:各种方式的投的动作:投准、投远等。在课的结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规划,即: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阶段,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创新和改革精神。

一、激起千层浪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两片硬纸板、普普通通的旧报纸,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愉快的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更难让学生以此作为健身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在学生的实践中积极提取正确的投掷动作,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不同的投掷起点来挑战相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体育老师的我,还将继续努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广播操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课外活动。做广播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反映一个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也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每学年新生广播体操教学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广播体操的学习恰恰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在广播体操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师也应当对新的广播操应具有较强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素养。由此,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新广播操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熟练做好镜面示范。先做完整示范,使学生对新操有所认识,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中体现新广播体操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动作能力。

新广播体操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动作方位感、节奏感、音乐美感、动作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基本动作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跃移动练习,先学习单个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3、让学生做小老师去教学,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得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当小老师去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及时予以纠正。如果是少数人的错误,可用简短的语言或者是动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数人的问题,则要求全体停止练习予以纠正。

4、通过分组比赛,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每次课的结束前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动作完成得好,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新操前可以向全校发出举行新广播操比赛的通知,引入竞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广播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高估计学生接受能力,前四节操教授速度过快。

2、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没有树立好广播体操强身心,健体魄的思想,致使个别学生视学习广播体操为一种负担或应付差事。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50-0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内涵,抛弃形式化、表面化,以音乐为本,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倾听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地学习音乐,重构音乐生命课堂。

1.丰富教学情感,让学生产生倾听欲望

教学情感是指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情感效应和活动倾向。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了求知的原动力,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倾听作为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将极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1.1课堂氛围民主化。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可以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做法,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自由的空间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1.2教学语言艺术化。音乐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文学修养。如: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婉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的语气来讲解。如果教师在语言上能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

1.3教学设计人性化。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倾听目的来决定的。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怎么听。有时候会受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故意听不见音乐和老师的讲解,所以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当学生不会倾听时,教师应该反思,是反馈要求不具体还是指导不到位;是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还是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力求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2.发挥识谱教学的工具性作用

识谱教学并不是基础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却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工具。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既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音准和节奏,还有助于发展其音乐思维,培养对音乐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感知入手,教师反复播放作品或范唱谱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常用的基础知识;其次,进一步通过对作品的体裁、意境、风格、速度、力度、节拍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语言(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功能。另外,教师还可选用已经学过的歌曲来进行识谱教学,由于学生之前就有了歌曲的体验,视谱时便可在音乐基本语言与音乐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领悟、体会出乐谱中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作用,识谱能力便自然地提高了。当然,教师不能把识谱教学的时间安排得过长,以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可以在游戏、竞赛等形式中渗透识谱教学,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演唱、演奏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3.把握情感的体验和表现

通过演唱和演奏,学生能直接感受、表现音乐,表达内心情感,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高中阶段的演唱和演奏教育属于普及音乐教育的范畴,其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程度、要求与专业教学的有关方面侧重点是不同的。依照《标准》的指导,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做到让学生理解和表现歌(乐)曲的情感和风格,体验和表达歌(乐)曲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与歌(乐)曲表现情感、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景,通过播放分析歌(乐)曲、教师有感染的范唱范奏、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握歌(乐)曲的基本情绪和情感,通过所学的识谱知识,体会速度、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发展基本手法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舞台"让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适当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乐)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速度力度、演唱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化,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动人。经过多次美的表现成功的表演后,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就逐渐树立起来,因而更容易地进入到审美情感表现的状态中,达到技和美的积极表达。

篇(10)

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的根本还在于把握音乐的灵魂,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了求知的原动力,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倾听作为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自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

音乐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就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学修养。如: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惋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的语气来讲解。如果教师在语言上能做到抑、扬、顿、挫并且声情并茂,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

(二)课堂氛围民主化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更加自由的空间会激发学生急切倾听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人性化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怎么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心理问题,他们会故意听不见音乐和老师的讲解,所以对同一课堂、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当学生不会倾听时,我们应该反思,是我们的反馈要求不具体?还是指导不到位;是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还是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力求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强化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表明,倾听是有技巧的,学生有了倾听欲望,还是不会倾听,这与没有很好地掌握倾听技巧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注意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

(一)训练学生的“听觉感知”

人如果不会通过听觉来听声音,又怎么能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每个人的听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尽管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听出声音,然而真正的音乐耳朵的形成却是要在听力训练中获得,而不是天生固有的。大千世界的声音是音乐最原始的素材,人从单纯感知声音,到反复聆听声音而感知它所代表的一些特定的情感色彩,需要一个听觉的训练过程。一开始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在某一特定时刻听到了多少种声音, 在寂静的教室里听楼道、马路上的声音,闭着眼睛指出发生的位置;感觉单声道和双声道播放音乐的区别;教师敲一件乐器或弹琴声音大时请学生慢慢走过来,声音小时慢慢离开,使他们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远近等;带领学生“聆听散步”,找出最高、最低、最响亮、最优美、最讨厌的声音,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有方向性地听音乐,比如听音乐的情绪或特点,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变化;然后再慢慢地根据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不断进行引导,学生的听觉会变得越来越灵敏,也会更专注地倾听。

(二)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1)闭着眼睛静静听。一般是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要求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地体验音乐。

(2)有目的、有方向地聆听音乐。欣赏一首乐曲,要感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师言简意赅的引导之下,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聆听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听之有物”,并“耳听脑想”,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

(3)辨别比较地听。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4)抓住特点倾听。任何音乐都是由各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三、多用激励评价

即使再平淡的课堂,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出倾听的态度,这时,老师就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真诚而热情地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赏:“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以身示范地倾听,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虽然这评价简短,它却使发言者在全班学生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当然,关于激励赞赏的评价远不止这些,老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评价。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表示感情,把肯定、赏识和关爱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之下,学生必然会产生仔细倾听的欲望,变得更注意倾听了。

(一)精选作品,给学生所需要的

教材不是圣经,只是一个范例,老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新课程给了老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很大的自主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聆听喜爱作品的机会。在音乐课中除了听教材中的歌曲与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各套教材,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乐曲作为补充,根据本册教材目标,放在相应的单元中进行欣赏或演唱。

(二)换用内容,还学生一份贴心

新教材未必十全十美,如果有些曲子学生不太喜欢,那就达不到专心聆听的效果。这时,老师可以换用别的曲子来进行教学,只要达到同一个目标就可以。

上一篇: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 公司经济效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