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32: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是以校园作为其发展空间,同时以课外活动作为其主要内容,将校园精神作为其主要特征,在教学活动以及教育过程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精神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谓校园精神建设主要是指学校自身具有的个性特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所形成一种趋同性群体精神追求、心理特征和行为规范,也被人们称为学校校风。而校园管理文化则是指学校各种经常化和规范化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社团组织等机构的章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学校管理内在要求,校园管理文化反映了校园精神,对于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与规范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生活、科研以及教育所面对的环境与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一种物态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和谐性对于学生的情绪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和设施投入,组织全院校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积极、愉悦的情感,从而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满足学生交往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等,能够感染、引领、熏陶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文化依托。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均会形成具有自身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精神环境,这些在无形之中对于学生而言,都可算得上是一种非强制规范。学生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准则、发展目标以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就会产生一种义务感与认同感,并自觉地按照这些规范来评判错和对以及是与非,并且将这些标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促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与锻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使其在心理品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和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便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等,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面对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困难,同时还能使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学会合作与协调,培养其顽强意志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因此出现一些负面影响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就无从下手,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叫康教育课程90%以上是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因此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就变成了为修学分进行的学习,使得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在一些学校中,由于选修的科目较多,许多学生就会失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机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对行李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部分院校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医学治疗的手段,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体的确立,只针对一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在咨询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教化特点较明显。采用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于心理辅导的信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出现后才对其进行开导,忽略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素质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对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的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四、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不断优化其校园文化环境,树立一种良好的校风
在高职院校校园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应该树立一个优良的校风,构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娱乐学生的身心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操等。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将其高等教育的目标作为其指导,营造一个和谐校园,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科学和人文的育人环境,调试学生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科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相关契机找出来,注重教学的最佳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少学科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2.教师的示范性。第一,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可利用自己良好人格特征的展示,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效仿榜样。第二,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通过这种平等和民主交往以及融洽真诚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3.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发现和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此培养其研究、观察以及思考等能力。同时在各项活动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课余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1.课余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过程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其行为目标以及情义目标,将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竞技过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人格。
2.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其建设方法以及手段必须要应用得当,确保其采用的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创造性、开放的活动模式,改变原本程序化、机械以及沉闷,缺乏乐趣与生气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交流其体验和情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解放其思想。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健康心理渗透到每一位同学中去,由此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成,成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陶勇.中职生人格培养新视点——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2(5).
[3]彭旭丹,李婧,张艳琼等.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知识经济,2010(10).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当前职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保障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现阶段,相当多的职校只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大部分职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辅导经验缺乏及理论水平不高等多种问题。
一、加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必要性
中考的分流在客观上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低下,成绩较差的学生中考后的升学去向多数是职校,导致很多职校生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一部分职校生存在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职业学校学生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缺少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轻、空闲时间多,一旦学校疏于管教,他们就会将剩余精力发泄到不健康活动之中,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与普通高校生相比,职校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不成熟,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歧视容易让职校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社会娱乐场所、低级趣味的网站充斥各处,许多涉世未深的职校生沉湎其中,荒废学业,逐渐走向堕落犯罪之路。
犯罪是一种异常逆的行为,犯罪的发生一定程度地与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有密切关联。近年来,从各类报道中得知,在读职校生的违法犯罪事件逐年增加,尤其是聚众斗殴、抢劫等犯罪案件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不仅直接危害公私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严重损害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声誉,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的摧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基本情况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就是在学校中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目前,制约职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1.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专职较少。
目前有些职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数为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都是由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完成。
2.教师队伍缺乏心理学学科背景。
职校绝大多数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缺乏心理学甚至是教育学学科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因此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教师队伍中很少有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的。目前职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还缺乏最起码的心理咨询职业素养。以笔者所在的中医药学校为例,专业课例如药学、护理学、药物分析等教师几乎没有毕业自教育学专业的,而这些教师中有部分是班主任或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重视度低。
尽管在教育方针上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但在具体落实上并非如此。对一些职业学校而言,因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办学的功利性较强,在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教师配置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都带有较强的盈利目的。多数职校重技能轻管理,因此在教师的招聘、培养及薪资等多方面都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进修培训的机会都相当少,兼职教师的机会更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普遍较差,常常缺乏必要的场所、设施及经费,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定位较低。
职校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就是“差生”,无论是学习、纪律还是品德方面都是难以调教好的“问题学生”,因此,愿意到职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较少,兼职的老师也是迫于学校或是职称等原因勉强为之,有信心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工作的考评也难以形成一定标准,所以在工作中难免流于形式。
四、解决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方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管理、监督力度。
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重视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帮助,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难、薪资福利低的问题。学校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由学校总编制统筹解决。[1]这样能够吸纳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入高职校的队伍。
2.学校要加强重视度。
(1)职校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技能轻管理的办学思想,在“进修就是福利”的形势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与专业课老师同样的进修、提高的机会。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这样能够使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2)学校通过各种管理、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对工作突出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不积极、不负责、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素养的取消其心理健康教育资格。
(3)提高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身边的学生和同事那里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
(4)学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咨询人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
3.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1)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正确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积极地面对生活,处理好个人情绪。
(2)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忧解难,不能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是“问题学生”而冷眼相看,头脑中更不能有职校生就没有什么大的前途这种错误观念,放任对职校生的教育,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要通过自身师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及时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行为障碍。
(3)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加强学习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巧,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助人就是助己,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刚毕业的研究生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大多为80后或是接近90后,由于刚步入社会接受新的角色,往往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存在差距。在处理同事、师生关系方面感觉不适应。反而,对自己的岗位选择存在自我否定。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毕业生尽管专业不对口,也充实到专职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兼职人员队伍中,尽管有人员专业能与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相近,这样便于走上专职教师岗位,怀着以从事心理辅导岗位为过渡的心态;有的专业则与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相去甚远,且从事的职业岗位更不对口,往往会选择“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造成的专业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专、兼职教师队伍人员不够稳定。
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为主,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大学生们的需求。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结构梯度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要保证师资队伍专兼职比例、年龄结构、素质水平合理化。要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队伍。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接受专业、正规的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为主,带动整个专兼职队伍向专业化发展,才能更为高效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开展好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龄结构方面,年轻化的教师,容易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人群和产生心理危机原因,有效捕捉教育机会,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性干预能起到积极重要作用,但由于年轻教师在经验上有所欠缺,故在队伍中,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为兼职或是顾问,有助于弥补年轻化队伍存在的经验不足。
2.搭建专兼职人员发展平台,建立激励政策
积极搭建利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个人发展的平台,包括学历提升、专业素质及职称晋升上的激励政策等。使从事该岗位的专、兼职人员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能够将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个人发展融合起来,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中,自身的学历提升、素质提高及职称等也得到提高。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参加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申报等以使专、兼职教师队伍人员能够稳定,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活动载体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为主,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大学生们的需求现象。即使部分院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问题仍存在误解与偏见,主动进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的学生仅占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少数。只有多载体、多渠道地利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入目、人耳、入心、入行。发挥学生社团如大学生心理联合会等形式学生组织开展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从单纯的灌输式心理健康知识的给予,到通过活动的开展,转变为学生自主、自发式的对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自我疏导的主动学习、主动获取。
二、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建设好班级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重视优良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班风是学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需的重要土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让墙壁“说话”,说人性化的话
首先,是自我介绍上墙。开学初,为了加快学生、师生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其次,是班级座右铭上墙。根据我们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征。我让班干部在教室正前方贴上班级座右铭――“好成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优等生“你不该骄傲,你该争取更好的表现。”告诉后进生“你不该自卑,只要比昨天的你进步一点点就是好成绩。”另外,“班魂”上墙。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劲、净、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在学习上要有干劲,卫生要干净,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最后,是班级规章制度上墙。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也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以学习增素质,以质量树形象,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发掘优势,在研究中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
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确立了“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工作思路,指导心理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深入实际调研,制定有效策略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整体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在全地区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地区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了18.6%。二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的调查。发现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教师职业平均压力值为18,达到中等程度以上。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导评估检查的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内容,确保了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发展。
(二)强化师资培训,丰厚专业知识
针对我市心理教师队伍的现状,确立了“抓培训、强骨干、树典型、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分层培训,逐级提升,研培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网络,构建了系统、科学、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1.新任教师岗位培训
2002年、2003、2005年分别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通过三级培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三级培训结束,2005年组织了第一批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考核,通过笔试、口试、说课,共有290人参加,最后120人考核优秀,取得了上岗资格。
2.在任教师的专题培训
2010年5月,组织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能力专题培训。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市中小学校主管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400多人参加。培训安排了一天半的内容,有专家报告、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主题研讨、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教师们大开眼界,400多名教师现场进行团体训练,场面非常壮观,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体验到了作一名心理教师的职业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2010年对骨干教师进行提高了培训。培训历时两年,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体验参与――互动交流――典型示范――总结提升”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重视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以科研为先导,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四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开展了四项省级课题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研究》《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编辑出版了四本著作:《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视野中班主任角色》《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构筑特色,在活动中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求真务实的教研活动,凸显了心理教育的教研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举办教育论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论坛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院倾力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
2004年6月举办了吉林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2005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题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举办了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主题为“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整个论坛围绕主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层研讨和交流。首先,是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和心理教师三个层面进行经验介绍;其次,观摩《爱情的天堂在远方》和《花季雨季――解读青春期困惑》两节心理健康课,展示了学生辩论赛“高中生谈恋爱的利与弊”。下午进行3个心理剧展示,教研员、授课教师和与会领导、老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互动研讨,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通过交流与碰撞,澄清了很多困惑和问题。最后,省学院薛主任作了专题讲座,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研究和探讨了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经验共享、价值澄清、策略指导和疑难解析的目的。
2.开展“学苑杯”竞赛,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技能
“学苑杯”竞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3月,开展了“学苑杯”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竞赛。2010年,在首届“学苑杯”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苑杯”教学技能竞赛,共有120人参加,经过理论测试、说课、案例分析三项内容,最后评出教学技能“十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本次竞赛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学技能、赛水平的热潮,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评优竞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培树名师,榜样激励,引领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打造精品课堂,培养名优教师
为了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打造一支名师队伍,2006年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评选,经过说课、做课、答辩三个环节,评出“教学能手”8人,优质课特等奖6人。
2008年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深入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了听课、评课,最后,评选出市教学新秀8人,市优质课一等奖20人。此次活动,在全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组织名师交流,发挥引领作用
2007年,举办了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论坛,为名师搭建平台,展名师智慧风采,名师说课、名师做课、名师交流、名师论坛。
2007年,我市又组织了名师送教活动,为农村教师搭建了与名师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学习名师先进经验,了解名师教育思想,感悟名师教育风格,达到与名师共识、共享、共进。
2008年,我市组织召开了名师师徒结对及反思交流会。名师与导师、徒弟进行了现场签约师徒协议书,名师代表做了反思交流,通过结对,师徒一起备课、互相听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骨干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我市现有“教坛名师”2人、教学能手8人、教学新秀9人、小学中学十佳20人、市级骨干60人。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愿反思总结,虚心向其他地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军兰,于近仁.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0-7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27-01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虽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把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学生为本的任务。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存在的错误倾向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心理健康队伍的系统建设也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很大部分的不足,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工作实效性不强。相对缺乏丰富的阅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
(2)偏重心理课课程的建设,而忽视心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以来的真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注重心理课程的开设,确不注重心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们只是系统的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和运用到自身的情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敷衍了事。
(3)偏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缺乏事先的预防和引导。一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点对点的解决心理问题,只对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和解决,即告诉才处理,发生才处理。而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这个心理问题易发性群体进行群体的心理跟踪和反馈,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越来越窄。
(4)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偏重于技术上的治疗。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隔裂开来来开展工作。确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理论基础、目的内容、工作原则、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别,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深化和细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整合来进行多方位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3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但系统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二十年以来,我们在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发展途径、提高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诸种主观因素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加强和改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队伍建设:
3.1 政策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策层面给以保障,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长效发展,但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还是很少,大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3.2 体系构建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高校总体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体系,尤其是在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和梯队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体系。(2)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及选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3)普遍开展心理咨询。
3.3 教育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两重价值,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同时,还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
3.4 党支部建设方面
高等院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落实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最基层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党和广大学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参考文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且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日益重视。如今,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太大差异,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沿用了本科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这样并不具有科学性,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切实改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之间,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自我同一性已经初步确定,并且不断分化整合。在学业生活上的价值感日渐加强,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高中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面临的学习内容、深度、难度有了新的挑战,加上本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本科生较欠缺,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失去自信,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较难控制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上要面对更多的心理困境,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困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较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普遍。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偏差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还是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将教学目标聚焦在“心理问题”上,目标依然惯性地把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和预防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情绪的培养,从而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当然,日益频发的高校心理突发事件与这种状况不无关系,但是,面对有着独立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群体,还是应该摆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更多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同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突出实用性。目前,国内已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日渐增多,包括聂振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张利等编著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朱艳、肖淑梅主编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刘树林主编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是,从这些教材的内容上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一样,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大都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上来看,主要还是以理论的传授为主,且基本上只体现了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心理特征,而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也就满足不了他们特有的心理需求。内容的滞后、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对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高职生来说,不仅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院校一般为大课堂教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授理论为主。而这种与其他课程无异的“填鸭式”教学,很难获得高职学生的喜爱。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在面对理论知识时也缺乏耐心和兴趣。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就造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到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助其成长的作用。
(四)课程的学时不足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当前各高校大都采取第一种方式,但是有的院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课时远远不足。以南昌市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在大一,也就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个学期,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共8个课时,并且是以公共讲座的形式进行,比起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课时的限制,不仅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难以讲解透彻,其他相关的心理学的分支课程更是难以展开,这样就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来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五)师资力量缺乏
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做出了“硬指标”,要求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就目前看多数院校不仅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达标。以南昌某高职院校来说,只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常常是一个老师承担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这样的工作量不仅造成专业教师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而且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能量去更好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由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担任,由于这些老师并非专业出身,只是表面上对教材进行整合理解就进行教学,对那些更深层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原则、理念等的认识不够深刻清晰,就很难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课程培养目标
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讲授课程的方式对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感受、幸福的寻找、幸福的实现等关于幸福的话题,做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剖析,和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了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使他们获得了正面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转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积极的个性特质,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会提高和增强,并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心理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高职院校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课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开发出来的课程具有多层次,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心理和职位心理,围绕这些未来的心理需求编写专门的行业心理教材,学生在校期间就围绕毕业后行业岗位需求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行业心理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该岗位的职位适应性,加深对该职业岗位的认识,这样提前系统的课程能够解决学生紧迫的社会需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
(三)采取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应该摒弃原来的单向灌输式方式,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各章节的内容设计任务,以项目活动为主,理论介绍为辅。将每一个单元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堂先主动参与体验活动,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受理论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将这些知识内化,来发展自己的高级心理机能。在项目结束后结合相关案例补充理论依据,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心理理论,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既注重了理论性又突出了实践性,学生既有认知上的体验,又有活动的乐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发挥素质拓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只集中在课堂上,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使学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心理培养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来设计的水上、野外、场地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开发受训者心智、培养其团队精神的一种课外活动方式。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更有利于他们个人潜能的挖掘、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五)储备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需求的局面,学校应该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以便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目前,已经有一些省份强制性地按比例配备高校的专职心理健康课教师,如广东高校早在2006年就推行“师生互助计划”,按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四川省在2008年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也要求本科院校和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按照1∶30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当然,在做好教师储备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优化,为其提供研修培训的机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对于兼职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可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供机会让他们报考心理咨询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J].成人教育,2013,(1).
[2] 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 廖克玲.构建广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
【关键词】
心理学效应;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社会形势和国际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时期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点课题。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9年的杨元元事件以及2010年3月18日,上海市教委《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等都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敲响警钟。
近几年,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譬如,机构设置不规范、队伍建设不完善、服务定位不明确等,其中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职责不明确
就从南京仙林大学城了解的情况来看,有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隶属学校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等部门,还有的挂靠在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还比较混乱。有部分高校组建了校、院(系)、班级工作网络,规定了工作职责和范围,明确教育、咨询和科研三位一体。但是更多的高校,工作制度还不健全,部门负责老师身兼数职,职责分工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弱化,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只强调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场所等硬件设施都得不到保障,过于形式化,覆盖面窄、针对性差等。这些问题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救火作用突出,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项功能弱化,远远不能达到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兼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兼职辅导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学工作者四类人员组成。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资源配备不足,有的院校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多数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兼职的,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领导都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而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再加上培训和交流力度不够,多数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仅凭自己的经验开展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被认定为行政人员,没有独立的岗位资格制度,评聘职称也是走思政系列或者教育管理系列,这种评聘体系使得他们的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和认可。再加上高校普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经费人员配比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较少得到正常的升迁、评聘机会,以致他们不能安心工作而另寻高就,使得有限的师资严重流失。有些兼职教师更是精力不济,力不从心,他们既要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又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心理咨询群体。同时,学生中重大事件层出不穷,全天候都处于工作状态,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很多老师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新教师轮流担任,人员变动非常快,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强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1、基于帕金森定律,应建立专业心理服务团队
英国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找寻出行政机构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平庸的人当助手来分担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通过帕金森定律我们了解这样一个道理:一旦任用不称职的人员担任领导,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事便不可避免。
在欧美国家,如果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要求必须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有些高校甚至要求有医学和心理学双重专业背景的人才,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深入人心,疗效显著。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在人员的任用上也不能降低要求。对于专职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和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两个条件。对于兼职人员,其专业上尽量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专业,但必须要求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同时,学校还需要在上岗前组织心理咨询、心理团辅等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了解,按照工作岗位合理分配。只有在人员准入制度上提高标准,才能水涨船高,使得机构精炼,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打造出强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2、基于破窗效应,要加强办公资源的配比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从破窗效应看出一个微小的破坏能引发,一个细节的修复同样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强化先从改善办公环境入手,安排专门工作场地、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高校应尽力提供必备的工作场地,除日常工作办公室、个别心理咨询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置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图书资料室、音乐放松训练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应该购置充足的办公设备和专业软件与仪器,一些信息收发、呈现与存储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录像机、扫描仪、碎纸机等,专业软件与仪器如心理测量专业软件、生物反馈仪、配备音乐按摩床、橡胶人、跑步机、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系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系统、沙盘治疗 (箱庭工具)系统等。这样的环境能提醒、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3、基于皮格马列翁效应,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工作比较难,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为此建立独立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细则,学校往往会因为发生学生重大恶性心理事件而全盘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成绩。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得不到认可,对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错误惯性思维方式,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应强化管理激励与考核评估制度。首先,学校内部要建立针对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部门要明确各个岗位及负责教师的职责权限和考评制度,各负责教师要在年初做好工作计划并稳定有序地开展工作,管理者要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按照既定制度开展评估工作,而决不是用 “针对学校所有员工的年终考核表”来评定各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其次,各项评估指标的制定要遵循具体和可量化的原则,使评估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学校要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等,在这些方面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只有全面理顺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政策,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成效,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晓红.分化与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鲍振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俞海侠.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分析[J].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8).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