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32: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资产基础法评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评估期间资产数量增加,增加部分按取得资产的实际成本确认其价值,与评估增减值无关;
2、评估期间资产数量减少,资产减少的价值,已不包括在调账日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对减少原价值应确认的增减值,不再调整;
3、只有评估基准日后评估发生增减值而且调账日仍存在的资产,必须在评估报批准增减值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现举例说明调账日评估增值额的最后确认。
例1某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建,2001年9月1日为资产评估基准日,11月30日为资产评估调账日。评估基准日固定资产中房产类原值5000万元,已提折旧2500万元,评估确认原值5200万元,折旧2500万元;流动资产中原材料1000吨,账面余额420万元,评估确认值483万元。评估期间房产折旧80万元;购入材料500吨计210万元;领用材料600吨。该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发出材料成本。调账日有关资产增值额为:
1、房产类评估增值率=(5200-2500)÷(5000-25000)-100%=8%
调账日入账的增值额=(5000-2500-80)×8%=193.6(万元)
2、原材料评估增值率=(483-420)÷420=15%
调账日原材料账面余额=420+210-420÷1000×600=378(万元)
调账日入账的增值额=(378-210)×15%=25.2(万元)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如果改制企业已报批实施新会计制度,有的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在资产评估和确认评估增值额时,应特别注意,增值额应是评估值大于原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而不是大于原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二、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第77号)中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地调整有关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该文件从1997年7月1日起执行。此后,为了解决企业在执行中提出的问题,1998年4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以财税字[1998]50号文了《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文件的适用范围,指出通知仅适用于内资企业,其中第四条只适用于股份制改建的内资企业。第四条规定,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账户的价值并据此提取折旧或摊销的,对已调整相应资产评估增值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准扣除。并要求纳税人在办理年度纳税申报时将有关纳税资料一并附送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纳税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进行纳税调整,调整的方法有两种。
1、据实逐年调整。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每一纳税年度通过折旧、摊销方式实际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数额,在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综合调整。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纳税年度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整每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年。
两种调整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第一种方法,要求评估增值必须按增值资产的种类、项目逐一调账,并在折旧或摊销时,分别计算折旧额或摊销额中属于增值额折旧或摊销的份额,并应设补充登记簿进行分类、分项登记,年终计算应纳税所得时,根据补充记录汇总,调整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方法,计算准确,贴近实际,但记账的工作量较大,评估增值的资产项目不多的企业或采用分立、合并改建方式的企业适用这种方法。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纳税调整的规定年限,将资产评估增值额平均在每一个纳税年度分摊,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额。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合理性、准确性差。资产评估增减项目、种类繁多难于一一对应的大型企业或采取整体改建的企业适用第二种方法。
三、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
(一)评估资产调账日的会计处理
内资企业改建为股份制企业,在调账日对评估资产的增值或减值确认后,应将资产评估价值与其相对应的资产原账面余额进行调账。如果是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或其它资产,应将其净增值或净减值直接调增或调减各对应账户的余额;如果是固定资产净增值或净减值,则应分别按原值和累计折旧的净增减额,相应调增或调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账户的余额。如为净增值,还应按所得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记入“递延税款”账户,按其与应纳所得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账户。依前例(1),调账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1936000元
贷:递延税款638880元
资本公积1297120元
借;原材料252000元
贷:递延税款83160元
资本公积168840元
若改建股份制的企业已经执行了《企业会计制度》,还应注意,已提取了“减值准备”的资产,评估后有的产生了净增值,说明该项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按对应的账户分别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贷记“投资收益”、“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账户。
(二)评估增值递延税款的确认与会计处理
极据财税字[1997]第7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股份制改建,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以1997年7月1日为界限,7月1日以前改建的,评估增值已折成股份,按税法规定,不再缴纳所得税,将其全部增值额计入资本公积,固定资产按评估后的原值计提折旧。7月1日以后改建的,评估增值不折成股份,按税法规定须缴纳所得税。改建后的企业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时,应区别情况,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1、按评估资产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评估增值部分不计提折旧,其价值不能实现,因此,不计算评估增值的递延税款,调账时将增值全部计入“资本公积”账户,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按照折旧率分期计算,将增值额从“资本分积”账户向“累计折旧”账户逐步转销。
例2某企业2000年8月1日进行股份制改建,10月1日为调账日。其中,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360万元,已提折旧180万元,评估确认原值384万元,累计折旧180万元,折旧年限10年,采用直线折旧法(假若不考虑净残值率)。改建后的企业按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如下:
评估调账日
借;固定资产240000元
贷:资本公积240000元
每月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等30000元
贷:累计折旧30000元
每月转销增值额时
借:资本公积2000元
贷:累计折旧2000元
2、按评估增值确认后的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评估增值部分在计提折旧时增加了折旧费用并能从实现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因此,在调账时,应计算未来应缴纳的所得税,并在每年计提折旧时进行纳税调整,结转递延税款,依例2,其会计分录为:
评估调账日
借:固定资产240000元
贷:递延税款79200元
资本公积160800元
每月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等32000元
贷:累计折旧32000元
每年结转递延税款时
借:递延税款7920元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7920元
每月转销资本公积时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81-02
一、现行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
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目前有三种较为常用的评估方法,即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和收益现值法,但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成本法是指在评估资产时从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中,扣减其各项损耗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重置成本的确定缺乏客观性。在重置成本数额确定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一些主观因素。再者,如果无形资产评估的是交易价值而被评估的无形资产适用时间已经很长并是独一无二的,则成本法就不太适用。因为买主通常是对无形资产的效益感兴趣,而不是对创造无形资产的成本感兴趣。同时,重置成本法未能体现无形资产所具有的超额获利能力。
市场价格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可比类似资产(可比参照物)的异同,并对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市场价格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有两个缺点:(1)无形资产市场交易活动有限,市场狭窄、信息匮乏,交易案例很难找到;(2)可比性差。无形资产的非标准性,使我们很难确定参照物资产与被估资产的差异即可供比较的相关指标和技术参数很难搜集并且很难在价值形态上量化。
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收益现值法存在的不足如下:(1)收益额的预测带有很大的主观性;(2)收益期的确定比较困难。无形资产损耗的价值是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的前提。由于无形资产的损耗抽象难确定,显然无形资产收益期的确定比较困难;(3)折现率的确定。实践证明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适合各类无形资产评估的折现率,各个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折现率来适用自己的情况,从而使评估结果缺乏可信性。
二、基于期权理论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一)期权的定义及其分类
期权是一种合约,该合约赋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或该日期之前的任何时间以固定价格(执行价格)购进或售出一种资产的权利。通俗的讲,期权是一种预期的约定的权利,该权利赋予持有人以固定价格将来买进或卖出资产。
按照合约授予期权持有人权利的类别,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大类。
看涨期权是指期权赋予持有人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以固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其授予权利的特征是购买,因此也可以成为“买入期权”或“买权”。
看跌期权是指期权赋予持有人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以固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其授予权利的特征是出售,因此也可以成为“卖出期权”或“卖权”。
(二)无形资产的看涨期权特性
企业购入无形资产,目的是进行后续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为无形资产付诸实施所支付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方面的投资总额,就是这种特殊标的资产的约定价格。该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标的资产的约定价格时,企业就投资获利;当预期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低于标的资产的约定价格时,企业就放弃投资。这些就是典型的看涨期权的特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形资产具有看涨期权的特性。
【关键词】
股权价值;收益法;资产基础法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务院指示国有企业走增资扩股的改革之路,增资扩股已成为国企时下改革的潮流。《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2005]60号)文件明确指出:“企业实施改制必须由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确定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这些变化使得对国有企业股权价值评估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股权价值评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国有企业适用的股权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股权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主要有市场法、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
市场法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一种评估方法,但在股权价值评估领域,我国相关的评估案例较少,又缺乏对评估成功案例资料库的分享,尤其是在国有企业股权价值评估领域,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参照的评估案例,所以市场法不适用于国有企业的股权价值评估。
资产基础法以企业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作为导向,操作简单,是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务界广泛使用的一种评估方法。该方法是以资产的成本重置为价值标准,反映的是资产投入(购建成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这种购建成本通常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间性和多变性,因而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实际调整,才能使之更加反映公司的实际股权价值。但资产基础法无法体现帐外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本、品牌价值和商誉等的价值,这也是资产基础法的一大缺陷。
收益法是以被评估对象预期收益能力来确定其价值的一种方法,反映的是资产的产出能力(获利能力)的大小,对企业预期收益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有各项账面资产,还包括账外无形资产等。一些国有企业的商誉、品牌价值、优良的管理经验、市场渠道、客户、行业声誉、各类专有技术及设计施工方法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各种无形资产也是企业不可忽略的价值组成部分。非账面无形资产及各项资产的综合协同效应,对企业股权价值产生的贡献,在收益法评估结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收益法的优势。但该方法实务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主观性较强。
收益法考虑了企业所有预期收益的情况,但是其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在评估过程中大多靠实务经验和借鉴以往的数据进行推测,主观性较强。资产基础法虽然不能反应企业帐外无形资产的价值,但操作简单,且比较尊重实际。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将资产基础法作为收益法的辅佐方法,可以适当弥补收益法的缺陷。参照资产基础法的评估结果可以使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有所参照,使其不致于因为主观性而偏离实际太远。如果收益法与资产基础法的评估结果相差太远,则需要考虑公司的账外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确定帐外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实较大的,则采用原收益法评估结论;如果找不到收益法增值较大的客观事实原因,则需要重新考量收益法的各个指标,谨慎地对每一个指标进行反复推测和验证,以确保评估的准确和合理性。
如某国有企业采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两种方法对股权价值进行评估,最终结果收益现值法比资产基础法多出30.07%。采用收益法评估时考虑到了无法通过会计报表中的具体单项资产和账面金额所反映的价值,比较客观反映企业价值和股东权益价值,形成一定的增值。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相差不大,可以推测增值为资产基础法无法测算的而收益法擅长的对账外无形资产的评估,即该国有企业的商誉和人力资本等。所以最终以收益法的评估值为评估结果。
可见,以资产基础法作为收益法的辅佐方法,可以使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更为准确。
2 对国有企业股权价值评估方法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对国有企业股权价值的评估提出的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国有企业的股权价值评估有所帮助。
2.1 优先选择收益法对国有企业股权价值进行评估
运用收益法对国有企业股权价值进行评估,可以克服资产基础法的一些弊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无形资产的评估较为困难,尤其是像人力资本、品牌价值和商誉这样的帐外无形资产,在评估过程中会出现漏估、定价不准和虚假评估的现象。无形资产的流失具有很大隐蔽性,客观上无形资产流失了,在财务报表上却不能发现对应的数字变化,在管理现场也不会发现少了一些实物。这样,很容易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收益法较好的体现了企业各方面资产的价值和公司的运营特征与生产要素的完整构成,考虑了无形资产尤其是帐外无形资产对企业股权价值的影响。
2.2 关注少数股权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的放开和发展,少数股权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运用收益法对国有企业股权价值进行评估时,一般为估算企业的整体股权价值,因而在评估时应对少数股权的价值予以扣除。少数股权价值在企业股权价值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2.3 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对非经营性资产或负债予以加回或扣减
国有企业具有特殊性,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并予以修正。国有企业一般存在较多的非经营性资产和负债,在运用收益法时要注意对非经营性资产和负债予以加回或者扣减。
2.4 应用资产基础法要对每一项资产和负债予以相应调整
在应用资产基础法时不能简单的以各项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或审计价值为准,应对各项资产或者负债进行实际调查和核准,以实地调查的结果为准确定每单项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值。
2.5 将收益法和资产基础法结合起来评估国有企业股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资产评估业发展迅猛,评估业务激增,对评估人员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迫切需要加强评估专业的学历教育。在评估学历教育中,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是评估基础教育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鉴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原则出发,对应用型本科资产评估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作为一名公正独立的资产评估人员,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原则和理念,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要陷于具体事务中。
(二)较高的外语能力。目前,全球化经济加剧,因此资产评估人员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一门小语种,听说读写应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只有这样,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资产评估人员才能读懂所交易国的文件内容,并能看懂与运用所交易国的资产评估准则,便于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三)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资产评估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行业。随着全球化经济圈的建立,新的评估业务的出现,评估服务领域从中国扩展到全球,对评估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估师应具有不断钻研、创新的精神,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还应不断扩展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判断、综合协调和风险控制等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评估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重视研究问题,针对新的评估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规及周边国家资产评估标准的能力。作为资产评估人员,要熟悉和精通与资产评估相关的各类法规,依法办事,要理解相关法规的精髓,自觉抵御和坚决杜绝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正确处理和维护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日益增多,要求资产评估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国内资产评估标准,而且要熟悉和了解国际及周边国家的资产评估标准,运用这些标准正确处理在国内、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资产评估事项,正确维护企业及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由于人类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没有实践就无法真正实现知识创新,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足够的实践课程和教学时间,并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综合实践能使学生综合两门以上理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极大地锻炼学生综合掌握知识的能力。课外实践环节能够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不增加学时,同时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资产评估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专业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专业化是课程设置的方向。资产评估专业不是会计专业,也不是财务管理专业,其横跨管理学、工学两大门类。在会计学院(会计系)举办资产评估专业,必须加强工科教育,开设机械制图、机电设备基础、建筑工程基础等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在突出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通识课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是指“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时,只注重专业课而忽视了通识课,这将必然导致狭窄的课程专业化带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的“专业化”,进而造成学生人生发展的片面性。因此,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要在突出专业课程的同时,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专业课与通识课兼顾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整体性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课程,应该以资产的价值评估为核心,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而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简单的课程堆积体。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上,既要形成课程间“先行课”和“后继课”的正常衔接,又要体现通识课程的专业相关性,专业课程与有关学科的渗透性和交叉性,从课程设置上保证资产评估专业的整体性。
(四)国际化原则。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未来的大学生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因此,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于国际化的方向,通过增加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双语课程、专业外语课程来同国际接轨。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课程设置设想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课程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细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四大板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四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的宗旨不是重在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以有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之外,还应包括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世界文明领域精选出来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根据资产评估专业教育知识结构的需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技能进行先行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做不可或缺的铺垫和准备。该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8门核心课(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之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专业基础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还应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机械制图、机电设备基础、建筑工程基础、财务管理、机电设备、证券期货理论、土地经济学课程。夯实基础是进一步专业课学习的关键,因此专业基础课应该是必修课。
3、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是指资产评估专业特有的在本专业领域系统化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深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宽厚理论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一必修课包括:资产评估概论、机器及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课程、投资项目评估等。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业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专业拓展和深化教育。该课程群包括:资本运营学、项目评估、工程定额与预算、金融资产评估、专卖权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国际评估准则、文物珠宝评估等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具体业务过程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它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专业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为学生将来独立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奠定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为了促使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在资产评估课程设置上要对实践教学做出专门的课程安排;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定和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
1、开设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是一门将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务融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资产评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既可以检验与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所学的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资产评估业务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与方法,缩短资产评估学专业在校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实践资料数据和所学资产评估理论知识,完成整体资产评估工作,需要学生编制如下资产评估成果文件:①明确资产评估业务的基本事项,编制相应评估业务基本事项记录的工作底稿;②编写出相应的业务约定书;③编写资产评估工作计划;④收集资产评估资料,编制管理类工作底稿和操作类工作底稿;⑤确定所使用的资产评估基本方法,进行评定估算,编制相应的操作类工作底稿;⑥编制资产评估报告;⑦对所编制的工作底稿进行分类归档。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的途径主要有校企结合办学,它是加强行业与高校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加快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高校的科学研究与行业业务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比如在2009年5月11日,广西资产评估协会与广西财经学院举行合作共建“广西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暨“广西资产评估研究中心”挂牌仪式,这是建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高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高、业务精”资产评估人才的有益尝试。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楠,于金龙.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 auditing)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已经取代账项(交易)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成为当今审计的主流。如何在实务中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或从整体上规划风险基础审计是风险基础审计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本文提出了建立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的要求,并引入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为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提供便利。
一、建立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的要求
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应反映风险基础审计与账项(交易)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即风险基础审计的特征。因此,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符合以下要求。
1、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
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反映在应用模型风险输入变量上,即风险输入变量水平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风险变量本身却是不变的。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应明确风险变量要素。
2、风险基础审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这里的认识规律是审计人员对其审计客户风险的认识规律。审计人员对审计客户风险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的过程:初步评估风险-根据初步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并执行审计计划-根据计划执行结果再次评估风险-根据风险评估差异修正并执行审计计划。风险基础应用模型应反映审计人员的这一认识规律。
3、风险基础审计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风险基础审计的质量保证和效率体现在审计方法的选用上。风险基础应用模型应体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4、风险基础审计可以满足审计目标不断演变的需要
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相对于审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改变审计目标只是改变了应用模型中风险输入变量的水平,但不会改变风险输入变量本身。
二、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
1、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图(见图1)
2、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解析
(1)风险基础审计风险成因。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成因与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密切关系。
①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应了解的要素之一,只有了解审计目标才可能找到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要素。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就审计客体的公允性表示审计意见。
②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审计客体中包含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导致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如果审计人员就这样的信息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便构成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的决策对审计客体错报或漏报的敏感程度。风险成因分析是风险基础审计的起点。
(2)风险基础审计风险来源评估。
①来源三要素。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构成。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与审计客户相关,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只能进行评估。检查风险却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但检查风险无法根除。在风险评估阶段,审计人员主要是评估可能的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应落实到财务报表认定层面,审计人员据此设计审计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进而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对其后的整个审计工作都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②风险评估是审计策略的构成部分,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计划的内容之一。
③风险来源三要素是风险基础审计的风险输入变量,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计划编制和执行与输入量有直接关系。
(3)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的应对。审计人员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审计规划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规划包括确定是否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三部分。
①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审计人员根据基于对审计道德、准则和法规要求的考量和风险初步评估水平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这是一个客户筛选过程,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如果审计人员决定接受客户委托,应与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人员应确保审计业务约定书条款得到恰当的理解。
③审计策略。审计策略规定了审计方向,描绘了审计的预期范围和执行,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引,包括了解审计客户及其环境、会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估。根据以上要素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工作合作及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及其事项等要素。
④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包括三部分,计划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计划的进一步(基于计划的风险评估程序),针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其他为遵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所需要的程序。
分析性测试、细节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取决于基于风险评估的审计方法的确定,在低风险领域使用综合审计方法,在高风险领域使用主要证实法。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对重要项目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任何项目都要对其编制技术进行测试。
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分析性测试程序的使用会产生分析性测试风险,细节测试程序的使用会产生细节测试风险,这是检查风险的两个组成部分。
(4)审计复核。在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复核阶段,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结果与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水平进行对比,判断审计结果是否与计划的风险评估水平一致、根据风险评估水平设计的审计程序是否可以将检查风险水平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如有必要修改审计计划则执行修改后的审计计划。
(5)审计报告与归档。根据与审计客户的沟通情况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出具审计报告,并将取得或编制的各种审计工作底稿按要求归档。
3、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特征解析
(1)审计目标―审计风险成因分析―风险基础审计风险输入量。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决定审计风险成因,风险成因决定风险基础审计的风险输入量水平,但不会改变风险基础审计风险输入变量本身。因此,该风险基础应用模型适应未来演变后审计目标审计的需要。
(2)风险基础审计输入量。在风险评估阶段,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水平是进行审计规划的输入量水平,审计计划据此编制;在审计复核阶段,审计执行结果与风险评估水平的不一致将导致审计人员修改审计程序并执行修改后的审计程序,直到审计结果与风险评估水平一致为止。该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体现了风险基础审计的开放性特征。
(3)审计方法――综合法与主要证实法。审计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为综合法和主要证实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既保证了审计质量又提高了效率。当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4)风险初步评估―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复核―风险再评估。风险初步评估―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复核―风险再评估的循环可以纠正审计规划阶段输入量水平的偏差,这种对输入量水平的修正会随着审计进程的进行、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加深而不断进行,符合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知规律。
三、风险基础审计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
除根据规划阶段评估的高风险水平设计并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外,审计人员还应遵循风险基础审计的另一原则,即在整体实质性测试程序设计层面重点关注资产、费用有无被高估、负债和收入有无被低估现象的存在。
1、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规律研究
(1)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规律表(见表1)。
(2)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要正确解析高估和低估对会计报表要素的影响,就必须依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核算。
资产高估对负债、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影响
①资产被高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负债是资产的来源之一,负债与资产可以同时被高估,如对经营性收入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原值入账会导致资产和负债同时被高估。
②资产被高估与收入被高估的关系。收入的实现必然导致资产增加,收入和资产可以同时被高估,如同时高估应收账款和收入。
③资产被高估与费用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提资产损耗或少提资产准备会导致费用被低估、资产被高估。
费用高估与资产、负债的关系
④费用被高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多计提资产损耗或多计提资产准备会导致费用被高估、资产被低估。
⑤费用被高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企业多计提准备会造成费用、负债同时被高估。
收入被低估与资产、负债的关系
⑥收入被低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实现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会造成收入被低估,同时资产被低估。
⑦收入被低估与负债被高估的关系。从预收款中不转或少转已实现的收入会导致负债被高估、收入被低估。
负债被低估与资产、费用和收入的关系
⑧负债被低估与资产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或不计因负债而增加的资产会导致负债、资产同时被低估。
⑨负债被低估与收入被高估的关系。未实现收入的预收款确认为收入会导致负债被低估、收入被高估。
⑩负债被低估与费用被低估的关系。少计提或不计提相关准备会造成负债和费用同时被低估。
2、高估与低估测试的原理解析
从实质性测试程序设计整体角度观察,资产、费用被高估与负债和收入被高估测试涵盖了资产、负债、收入和负债项目中每一个项目的高估和低估测试。
(1)资产被高估与被低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资产借方记录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资产是否被高估。审计人员执行针对收入和负债可能被低估而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资产是否被低估;设计并执行费用可能被高估的审计程序可以检测资产是否被低估。
(2)费用被高估与被低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费用借方记录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费用是否被高估。审计人员执行针对负债是否低估的测试程序可以检测费用是否被低估。
(3)收入被低估与被高估测试。审计人员根据收入的完整性认定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出收入是否被低估。审计人员根据负债项目可能被低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检测收入是否被高估;根据资产可能被高估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检测收入是否被高估。
(4)负债被低估与高估被测试。审计人员根据负债可能负债被低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低估;根据收入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低估。审计人员根据资产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高估;根据费用可能被高估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可以测试负债是否被高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7
1 前言
资产评估本质上讲是为特定评估目的,依照相应的程序法规,由专业评估人员使用专门方法,对特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的行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近些年的重大产权交易不断出现。但我国大多数从业人员未接受系统专业的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这导致了我国资产评估队伍学历低、理论水平较贫乏、专业性较差的现象,一定程度影响我国资产评估结论的质量,阻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发展。因此,加快我国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首要课题。
2 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资产评估的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资产评估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明确其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优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1 扎实的基础课程
资产评估属于一门集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其运用需要大量知识积累。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的前提是构建坚实的基础知识教育平台,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从而满足资产评估专业的多学科性。
2.2 较强的实践能力
资产评估是一项具有较强实务性与技术性的服务,其特定决定了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资产评估人员是否合格可通过实践能力的强弱来体现,通过资产评估系统理论学习,学生应掌握的时间能力主要包括:独立学习、操作、思考和自我检查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熟练的口语与阅读能力;运用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能力等。
2.3 高尚的职业素养
资产评估具有公正性、准确性、专业性的行业特点,因此评估人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素质与执业技能,而且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能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评估准则做到公正、独立、客观地执业,以独立的第三方角度维护各方当事人利益与合法权益。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应将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外在教育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2.4 优异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的前提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对个体行为进行的概括,同时还是对通识类、职业能力的综合提升。资产评估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资产评估准则,才可满足资产评估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若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会导致毕业生无法进入评估行业。所以,高等教育的重点是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加职业素养。
3 中国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定位
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对专业进行定位,以使资产评估专业有别于其他关联专业。依照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资产评估专业是以会计学为核心基础,结合经管精髓、文理科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同时,需要多门学科理论做基础,高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的专业。
3.1 会计学作为核心基础
资产评估的最初设立目的是为会计人员提供计价的依据,因此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虽已从会计行业脱离成为独立的分支,但会计仍在评估结果与评估依据中起到重要的反映作用。所以,从科学角度着眼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和审计等专业均为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
3.2 文理工知识相互交融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业务不断宽泛,涉及到建筑工程、房地产、机械设备、珠宝文物、无形资产等多个领域。因此,资产评估的学科建设应建立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经管理论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三者间相互交融配合,构建文(为何做)、理(依据什么来做)、工(如何做)互相渗透的课程体系。
3.3 实现课程经管融合
资产评估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知识范围涉及经济、税收、管理、统计和金融等学科。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学的发展建设影响着资产评估的理论建设和发展,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资产评估是反映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否被有效配置的一面镜子;同时,资产评估结果与管理学科交融。
4 资产评估课程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4.1 资产评估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指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渐向高层研究的提高过程,而资产评估的专业问题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以掌握基础作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所必备的自然科学、哲学、工具方法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体能教育、道德教育、艺术素养。
4.2 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简历资产评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时,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学科设置方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将跨学科课程纳入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采用重组、整合的观点来构建课程体系,可强化各学科知识的交融,最终达到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熟练运用。资产评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和市场营销学等。
4.3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宽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则注重学生的深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是资产评估专业教学计划中和核心部分,也是资产评估专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基础。资产评估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原理、审计学、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国际评估准则(双语)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4.4 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为体现模块灵活设置原理,本专业应设置较多专业选修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由性”与“个性化”发展。因此,促进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发挥,既提升专业能力,又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要。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财政学、工程经济学、机械与工程识图、有资产管理、房地产评估、财务报告分析、评估师职业规范和珠宝收藏品评估等课程。为适应市场的灵活需求,专业选修课是就业性课程的体现,可供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现不同就业方向的特征。
4.5 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资产评估作为一个综合性强、专业性高的服务活动,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在课程设置中,高校应注重资产评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立足于现实问题,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以评估理论为依据解决实际评估问题;高校应建设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操作能力。
5 结语
笔者认为,我国资产评估教育应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而非终极教育。所以,各大高校应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社会需求和评估行业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在规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控制总课时数;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掌握“做人”的基础教育。
总之,资产评估专业的n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动态工程,需要不断的构建与完善,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此仅对其体系构建进行初探,仍需要今后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高等教育现状
1.1 国外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在评估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形成了一套由准入考试教育、高等教育和后续教育构成的完善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早在1894年于英国成立的伦敦城市大学,便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其研究重点是在金融、投资等经济环境下,运用定量方法对资产与投资市场互动关系进行评估;美国的霍夫斯特拉大学设有房地产评估、收益资产的评估、评估原理与程序及专业操作规范等专业;新西兰梅西大学设有资产管理专业,具体方向有城镇评估、乡村评估、房地产评估三大方向。
在澳大利亚资产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重视。1972年南澳大利亚大学率先开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开始授予资产评估专业学位。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使学生了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其未来的执业素质。由于澳大利亚具有完善的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目前,澳大利亚资产评估协会已将大学学历作为入会标准,在大学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有两年相关工作经历后,可以直接申请成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可见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1.2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中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和探讨的逐渐深入,进入九十年代后,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并开始招收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后来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市场上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也有了大量的需求。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的建立以后,促使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方向改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一些院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而且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也建立了本科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并开始进行招生。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资产评估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体系,评估人才缺口较大,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培养数量严重不足。到2010年,全国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有14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只有几百人,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评估行业的需求。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方面由于起步晚,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
2、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道德素质要求。对资产评估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并是仅仅停留在遵纪守法的水平上,而是要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起标帅作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规范、讲究职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不仅能够始终坚持独立、公平、公正原则,而且能够与一切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风气作斗争。不仅将资产评估作为一种职业,而且能够真正作为事业来对待,关心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积极为行业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工作中能够勤勉尽责、廉洁自律、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团结和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为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不断作出努力。
(2)知识储备要求资产评估高等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掌握每个专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资产评估涉及多种特殊行业,需要资产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涉及土地和房地产的评估应具备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涉及税基评估应具备税收与财政学的专业知识;涉及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应具备金融和保险等知识;涉及车辆和机器设备评估,应具备机电设备专业知识;涉及珠宝鉴定的应具备专业珠宝鉴定方面知识。
(3)能力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资产评估人员,首先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正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和理念,并合理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去;其次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2.2.1 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开设的,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掌握一般技能,重在教授系统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的教育课程群,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识教育课的宗旨不是重在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以有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之外,还应包括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具方法科学及艺术素养、体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精选出来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群。该课程群应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财务会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另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专业基础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还应开设机电综合技术、建筑工程概论、财务管理、证券期货理论、管理学原理、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宽度教育的基础上,将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群。资产评估专业课程是资产评估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明确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关系重大。这一必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机电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投资项目评估等,设置的课程应能直接与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考试衔接。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业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专业拓展和深化教育,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既获得各种必要的知识,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该课程群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财务报告分析、珠宝收藏品评估、企业战略管理、国际评估准则等课程。
2.2.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是一门将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务融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资产评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开展融合会计、评估等内容的综合模拟实验,强化文理渗透的力度,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为特点的教学内容服务(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让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件进行交互式的探索,使学生以评估理论为工具解决实际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既可以检验与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所学的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资产评估业务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与方法,缩短资产评估学专业在校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促进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说,深入实践能干”。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组建评估培训师资库,请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到学校,以讲座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生方向的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或者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资产评估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安排青年教师到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资产评估实践活动,以强化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DOI]10.13939/ki.zgsc.2016.03.022
1 引 言
资产评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资产评估业已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资产评估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例如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因此,加强评估理论的研究,完善评估理论体系是我国资产评估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
资产评估和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业一样,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并非是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资产评估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基础,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背后,有着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2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重要的经济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1937年,科斯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后来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使经济学获得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新解释力。
3 交易费用理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解释
3.1 资产评估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契约人”的假设,认为人能达到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时,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人们在进行交易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包括无法确定资产的合理或公允价值,因此交易方有必要采取措施对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价值发现。交易方在这种条件下只能是自己主动寻找资产价值相关信息,或者寻找一些了解并愿意出售这些信息的人去购买信息。这样对资产进行评估产生一种客观需要。
另外,可以从资产本身所展现出的客观特点来认识对资产评估的需求。交易的标的千差万别,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产的异质性将更加明显。由于资产自身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同,不同资产的交易频率也有很大的区别。交易越频繁的资产其市场价格信息就越趋于真实,也易发现。而交易频率低的资产,当事人无法直接从市场获得相关价格信息,如果不借助于专业的评估,则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资产的专用性越强、交易频率越低,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协调确定资产合理价值的成本就越高,对资产评估这一成本更低的安排的需求就越强。反之,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协调确定资产合理价值的成本就越低,对评估的需求就越弱。
总之,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获得有关资产价值的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这就是产生资产评估需求的经济学基础。
3.2 交易费用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影响
在判定交易成本时,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通过市场机制获取资产价值信息,或者通过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来进行信息的搜寻。理性的交易者会比较两种方式的交易成本,选择成本较低的方式,因此对评估潜在需求是否能够转化为真实的需求,取决于交易者对这两种方式的成本比较。
资产评估机构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有关资产的信息,并在其中进行活动。资产评估机构搜寻信息必须支付成本,包括开始搜寻信息前有一定的先期投入成本。因此,交易者委托资产评估服务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为代价。
如果是交易方自己搜寻价格信息,其所负担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为信息搜寻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等;间接成本则是信息搜寻过程中的待成本及资金或商品的闲置成本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自发确定价值的交易成本和进行评估的成本费用,随着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市场机制成本的增加在达到一定交易难度后要快于进行评估业务的成本的增加。
因此,评估行业必须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
4 交易费用理论对资产评估行业成本控制的分析
4.1 资产评估活动成本
不管是交易双方自己获得资产交易信息,还是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获得信息,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部分就是交易费用。资产评估专业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活动的成本主要包括事前成本、事中成本和事后成本三个方面。
事前成本主要是指进行资产评估工作前准备工作的前期投入,主要有:项目申报费用。该费用指的是在项目申请评估立项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合同讨价还价成本。该费用是指就评估范围、评估收费标准等内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过程的费用。讨价还价确定的成本费用是评估方意愿支付评估价格与资产占有方意愿接受价格之差的函数。两者的意愿价格相差越大,交易成本越大;信息搜寻成本。信息搜寻成本指的是搜集市场上资产交易、产权交易信息以及资产评估所需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此成本受市场的大小、信息技术程度的影响;资产核查费。资产核查费是指在资产核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不用类型的资产其核查费用也不尽相同。
事中成本主要为价值评定成本,即评估的主要进行阶段所花费的费用。价值评定成本与所采用的评估理论方法、评估人员的能力水平等相关,资产评估人员的技术越高,成本越小。
事后成本是指评估主要工作完成后,评估报告的撰写、审核和保存的费用。主要包括:评估报告制作费。制作费是指制作评估报告产生的费用,此费用相对较少,也比较固定,对整个交易成本的影响不大;评估结果审核费;存档费用。
4.2 资产评估交易成本构成及控制分析
资产评估成本即上述成本的总和,有时由于评估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能会与上述所列成本有些差异,但是基本上资产评估包括了以上成本。
在上述总和中,项目申报费用、评估报告制作费、评估结果审核费和存档费用这几项成本相对固定,变动影响不大。
合同的讨价还价成本主要取决于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各自对交易价格的定位,此项成本不易减少。
信息搜寻成本受市场大小及信息技术程度的影响,市场大小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此环节,构建数据库,降低信息搜寻的难度。
资产核查费,受资产的具置、使用状况、交易频率、评估方占有的资料等的影响,不同的资产其核查费可能差别较大。例如森林资源资产由于相对分散,核查费较高,企业内部固定资产核查难度就较小,费用较低。
价值评定成本,与评估技术以及评估从业人员资质水平有关。评估技术越成熟,评估过程就更简单易行,可以通过构建评估模型,减少评估环节,降低总的评估成本。同时可以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知识储备,这都是可以操作的。在对评估对象选定评估方法的时候,可能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一般会选择比较容易实施、成本较小的评估方法。成本效益原则在资产评估中也具有价值。在实务中,由于成本的限制,我们有时并不需要采用最优的方法,由于条件的限制,有时只能采用次优的方法,这是现实状态。另外,可以开发一些新的实用的评估方法,比如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批量评估方法,它是在评估三大基本方法与财产特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评估技术,具有节省工时与成本较低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资产评估交易成本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搜寻成本、资产核查成本以及价值评定成本,这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突破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降低这些成本,从而大大降低资产评估交易成本,给资产评估带来更大的优势,促进评估业的迅速发展。
5 结 论
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可以对市场经济国家中资产评估功能的发挥和资产评估行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降低资产评估的交易成本,这对我国资产评估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助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在经历快速的外延式增长之后,认真思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司明.资产评估理论的经济学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2]李颜娟,程龙.资产评估成本法的经济学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刘新艳.基于资产评估理论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4]王诚军.资产评估的功能和资产评估行业产生、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2008(5).
[5]崔劲.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R].天健兴业资产评估公司,2007.
一、资产评估课程简介
资产评估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维护产权交易各方权益,保证资产运营机制有效进行而建立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评估活动为主要研究领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活动所涉及的资产评估行为中的基本理论及其变化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资产评估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资产评估的工作目的来说,是通过资产评估操作,最终获得评估结论,即资产评估价值。影响资产评估的价值因素多种多样,大的方面有两个:一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二是资产评估方法。因此,本课程除了前两章阐述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方法,后两章阐述资产评估报告和资产评估准侧与行业管理以外,其余各章分别就不同类型的资产阐述其评估的方法。资产类型不同,评估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就较大。把握这些差异,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
二、教师教好资产评估课程的方法
资产评估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完善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学习本课程,除了要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步做起:
1、深入了解自学考试大纲。大纲是对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深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考核标准,是自学考试课程命题的重要依据。
2、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翔实掌握本课程知识内容和范围的依据,其内容是大纲所规定课程的知识和内容的扩展。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教材对知识点的介绍和举例而更加清晰和全面。
3、明确考核的主要内容。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其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即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4、亲自做历年自学考试的真题并从中总结出规律。在做好前三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把最近几年的自考真题,认真仔细地做一做,把所有的真题都标在书上,最好总结在电子教案中。这样,教师对全书知识的重点难点有一个通盘的了解,考试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握起来,讲课时就会主次兼顾,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认真地做好课件,简单明了的书写教案。自学考试多以课本上的例题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教材的知识点和考核点整理在课件上放映,让学生边学习边观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列举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资产评估案例,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从专业口径上进行掌握,自身具备一定的资产管理的知识。
窄口径的资产评估,即是对企事业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具体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及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使用的资产基础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大部分属于自考内容);中口径的资产评估,除包括所有窄口径的资产评估内容外,还应包括企事业之外的各种类型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汽车、珠宝首饰艺术品等)的鉴定与价值评估,税基评估等;宽口径的资产评估将扩展至所有的金融资产的评估和分析。对金融资产及其组合的评估分析必须具备现代金融学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如投资组合优化、风险度量和控制和期权定价模型等知识。其中,如对银行资产的评估必须具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对保险资产的评估需要具备精算知识等。
资产管理的第一层次是一般工商企业的资产管理,即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投资的管理。第二层次将涉及金融资产的管理,如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第三个层次是资本市场的业务,如企业的改制、上市、兼并、收购、剥离、分立、产权交易、托管和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这三个层次的资产管理与资产评估都是相关的。
8、围绕省考试中心的要求,做好过程性考核的准备工作。根据省考试中心的要求,主办院校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分几个部分:一是平时作业,原则上要求作业必须写在A4纸上,一次四张,共四次;二是平时考试,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试卷格式以自学考试格式为准,严格按照自考要求批阅;三是手写论文,结合本课程特点,可要求学生通过深入资产评估事务所或大型投资公司进行社会调查或网络调查写出实践调研报告,或针对资产评估某个环节写出评估计划,或对教师指定的某项具体资产完成完整的评估过程,写出资产评估报告,严格要求调研报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字数不少于3000。
9、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学历考试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教师授课要围绕自学考试大纲,教好资产评估课程,同时把学历考试与资产评估的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资产评估基础知识已备考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
三、学生如何学好资产评估课程
1、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切勿片面猜题押题。本课程内容涉及资产评估的各个方面,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论;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2、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由低到高来进行:先是了解,再是理解,进而是掌握,最后是熟练掌握。对相应的四个能力层次要求上,也要由低到高:先是识记;再是领会;进而是简单应用;最后是综合应用。识记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领会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要求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注意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部分,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变化内容所占试题分值比例约为10%~15%。
4、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信心,创造压力,进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大学课余时间多,学习环境好,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考试。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付诸于行动,持之以恒。
5、做历年真题。每年考得知识点是很相识的,对于一些不会或不熟练的内容,仔细查阅课本或看答案的详细解析,并把知识点写在题的旁边,下一次做题时再温习一下前一张试卷的内容,这样能加强记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增强信心。临近考试时,重点看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来,对自己充满信心,沉着应战。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04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08- 02
1 资产评估价值的涵义及分类
资产评估价值并不是经济上的价值定义,而是一个评估各当事人都可以接受的公允价值,是资产的使用价值或对效用的估价,资产的使用价值决定资产评估价值,它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不是市场价格。
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是指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的评估目的决定相对应的价值种类,不同的价值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资产评估价值的属性和特征,不同属性的价值类型所代表的资产评估价值不仅在性质上不同的,在数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资产评估的估价标准形式表述的价值类型,包括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现行市价和清算价格4种。第二,从资产评估假设的角度来表述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包括继续使用价值、公开市场价值和清算价值3种。第三,从资产业务的性质来划分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包括抵押价值、保险价值、课税价值、投资价值、转让价值、保全价值、交易价值、兼并价值、拍卖价值、租赁价值、补偿价值等。第四,从资产评估所依据的市场条件,以及被评估资产的使用状态来划分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包括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
2 会计计量属性及原则
会计计量是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的目标有两种: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和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计量的目标之一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投资者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做出继续投资和收回投资的决策。会计计量的另一目标是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管理当局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并不相同。投资者主要关心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管理当局关心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领域、环节和单位及个人的全部信息。
会计计量的原则主要有:第一,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作为计价基础的理由是:①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下来的,或者是企业的财产物资在构建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因而比较客观。②历史成本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因而可以随时进行验证,既获取方便又真实可信。③历史成本计价可以使企业核算手续大大简化,由于不需经常调整项目,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随意改动资产价值而造成经营成果虚假。④历史成本计价下的经营费用是以实际损耗(实际成本)来计量,收入又是销售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收入与费用的配合和收益衡量都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之上,也就不容易歪曲或任意操纵企业经营收益。第二,可比性原则,是指不同企业之间应用类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不同企业的会计报表编制建立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上,从而便于报表的使用者进行企业间的比较,以有效地判断企业经营的业绩,据以作出投资决策。可比性一般以会计准则为判断标准,强调的是不同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信息具有共同或类似的特征,可作为比较的基础。第三,一致性原则,是指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应当是相同的。为了考核、衔接和控制不同期间的经营活动,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一致性。否则,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就无法比较,而且容易产生误解。为此《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一致性与可比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致性是对某一会计主体而言,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中的会计处理方法要连贯一致;而可比性原则,主要是对不同企业而言的,几个企业所遵循的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应当一致,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第四,考核性及追溯性原则,正确全面反映责任单位及个人业务,同时完整反映实际的经营过程与结果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状态,便于及时揭示问题,引导经营活动有效实现其各项目标。第五,目标性原则,明确单位经营活动各领域、单位应达到的目标及其途径,为实际经营过程提供系统的约束和指导。
3 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异
(1)前提不同。在通常情况下,会计计量的前提是持续使用,而评估价值类型选择的前提是终止使用。
(2)基础不同。会计计量的基础是历史成本,而评估价值类型并没有严格一致的基础,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市场价值。
(3)原理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原理是要求以真实可靠的历史数据为凭,而评估价值属性的原理是假设交易,无论是否以真实的交易为背景的评估,选择价值属性时都以假设交易为基础,大多数参数的选取都是假定性的。
(4)适用性质不同。我们说评估价值类型包含的诸多因素都具有假设性,而会计计量属性所包含的因素通常要求有据可查。如果将二者联系起来放在同一项有现实交易背景的经济业务中,我们就会注意到,现实的交易对会计计量而言是前置的原因,对评估而言则通常是后续的目的。虽然我们也常常在评估中收集现实的交易案例,但这是为了构建所预期的(设定的)现实交易的估价模型,而不是其本身。而对于会计计量而言,100种先进的估值技术所确定的评估价值也不如一个实际交易来得真切,但在有时候,评估和会计计量的关系事实上有着质的差异。
(5)相同或相近概念的内涵不同。比如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的公允价值,在评估中则不是一种价值类型,而是对所有评估结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统称。还有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的现值,实际上不是一种计量属性,也不是一种价值类型,而是一种计量技术或者确定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
(6)约束性不同。会计计量属性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实际也是一个基本的约束,而评估价值类型并没有类似的约束性,而是因评估目的而选定。
4 资产评估价值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
(1)会计计量属性的已有成果。按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思路,会计计量属性包括5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询意见稿中指出:在符合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时,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一般而言等同于本指导意见下的市场价值;从评估的角度看,会计准则涉及的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余额、现值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理解为相对应的市场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类型。但本文认为并不能简单地将这段话理解为对应的评估价值类型就是相应的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之基石。而会计计量通常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是要解决以多少金额确认入账的问题,而后续计量主要包括折耗和摊销、后续支出入账、资产减值、终止确认转销以及价值变动调整等。而对这些方面的确定,就要运用上述的计量属性来确定如何恰当计量。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有诸多内涵前提在里面:首先,会计应该有一个基本目标要明确,而后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其次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总之,会计信息的提供是以财务报告为载体,而不是具体的会计账簿,更不是原始凭证。只有每一笔业务、每一张原始凭证的处理都遵循了公认会计原则,所形成的财务报告才有可比性,才能为决策提供可用信息。而会计计量属性所起的作用就是让会计计量行为规范,可比,明晰。
(2)会计计量可以借助评估结论。有些情况下,比如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上可以采用重置成本计量,这时就可以借助评估结论。评估价值类型理论及其实践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已有成果。只要研究清楚了会计计量和评估价值的关系,并充分掌握了评估价值类型理论和实践操作规范,就可以调动一切有利资源为估值服务,那么与之关系密切的会计学体系以及财务会计等会计学科的已有成果肯定可以为评估提供帮助。比如对成本构成的认识,还是会计学科更为系统而深入,这样评估价值类型理论研究就可以直接借用其已有成果。会计信息也可以被评估借鉴,既可以是指单独某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也可以是一个行业的财务统计信息,还可以是某一类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为具体评估项目的价值类型选择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料。
(3)从评估计价与会计计价的市场性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本源在于评估与会计在资产披露问题上均是关于资产确认、计价和报告的科学。从会计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
理论上讲,企业之所以无需调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是因为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主体来说,权益所有者关心的不是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是以权益为基础依据的收益,而且从成本收益法则和信息的相关性而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适用,更可靠,没有通过资产评估来重新确认账面价值的必要。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但从另一种需要来看,作为收益重新安排的依据和基础的权益一旦发生变化(例如资产重组),权益所有者关注资产价值的程度远远超过收益的本身,在这方面包括国家资本在内的任何权益所有者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国有资产评估有关规定的出发点,即保护国有资产。任何权益所有者都清楚本文前面提到的,账内反映的资产的历史成本与公允的资产价值是背离的,作为完整获利主体的企业收益并非完全、有时完全不是账内资产产生的,也并不是从资本的本质(产生收益)的角度去计量资本的价值的,尽管是确定的(会计中的客观性),但同时是不正确的,这就必然产生通过重新计量、反映资产公允价值,从而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重新安排权益的需求。
同属资产计价方法的资产评估和会计,人们对其产生了理解上的差异,甚至在两种方法的技术规范中不乏争议和矛盾,评估技术规范与会计制度不完全对接,从而导致了重组后企业账务处理的矛盾和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因此,讨论资产评估的计量属性,对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资产重组中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衔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