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3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常见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97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口呈老龄化趋势。由于老年人的器官及系统的退化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在逐年上升[1], 致使医院需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 才能使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得到满足。但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探索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常见问题, 分析应用价值, 本院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诊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诊治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男110例, 女70例, 平均年龄(62±6.3)岁,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0例, 高中以下100例, 所有患者疾病均属于老年性疾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护理管理。加强对所有患者自身相关疾病的教育及提高自身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 满足患者在自身身心及社会的需求, 提高患者护理过程的配合与积极性, 积极与其家人沟通交流, 让其多关心、经常看望;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果出现不良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与治疗措施[2];积极与老年患者沟通与交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减少负面情绪, 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饮食。
比较老年患者的病情情况, 如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其他疾病患者等, 并分析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的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老年疾病患者的病情情况比较 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患者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问题的情况比较 身心文化未能满足的患者、未获得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的患者、其他的例数均明显低于相关知识及训练不足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器官及系统的退化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在逐年上升, 使得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多, 导致护理人员掌握老年人相关知识教育等存在不足[3]。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研究显示, 老年患者病情情况方面比较, 患有老年期抑郁症的患者、患有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其他疾病患者等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常见问题主要是对患者的相关知识及训练不足, 但没有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及未能满足患者身心文化也是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4):249.
[2] 王建荣, 刘王春, 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12): 959.
[3] 陈素萍, 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7): 115.
[4] 陈洪海, , 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2): 55-56.
【关键词】护理 信息化
1 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实施的特点
1.1 以信息化的方式存诸病人的数据
医院的护理信息化管理,是以网络的形式对病人进行管理,医院以对病人进行编号、分类、分级的方式存诸数据,这使病人的数据具有规范性、唯一性、指定性,这种管理方式精准了病人数据的描述。
1.2 以客户端的方式得到病人的反馈
医院使用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在病人入院以后,会给病人一个客户端,这个客户端可能以腕带或其它的方式实现,病人在住院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客户端向护理中心反馈自己的病况,也可以使用客户端提出自己的护理要求。
1.3 以自动化的方式与病人展开互动
使用信息化的护理管理的时候,医护人员会将医护信息发送到病人的客户端上,提醒病人反馈自己的病况。比如护理人员每天要检查病房的数据信息,然后提醒病人按时自助测体温、量血压、测脉搏,提醒病人应当去相关的部门输液、检查等。病人也可以通过客户端申请查阅自己的医疗信息档案,用语音的方式向医护人员咨询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等。
医护人员可将该记录单发送到病人的客户端中,让病人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病人填写完后将记录单提交给医护中心,医护人员收到记录单后,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护理方案。使用这种管理方法,能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精确性、自和效率。
2 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记录不真实
从理论上说,护理信息的数据应当准确的反应出病人接受护理的情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信息化的护理数据有时却与真实的医护管理情况不一致。比如有些医生给病人灌了肠,而护理信息管理中却未录入该护理情况,为了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护理人员只好向病人询问与核对。不真实的数据记录会降低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2.2 反馈信息有错误
信息化的护理方式从理论上说能提醒病人自主的接受护理,比如医生给予医护人员医嘱,医护人员要即时将医嘱录入到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中,由管理系统定时给病人提醒信息,可是有些医护人员忘记了输入医嘱,这使自主的护理出现漏洞。
2.3 核对管理不落实
信息化的护理管理要求录入医嘱的程序必须由两位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完成,一名医护人员录完医嘱以后,另一名医护人员需核对医嘱,直至录入的医嘱与医生的医嘱一致,才可提交记录。然后两名医护人员需留下自己的签名。然而在实际执行时,这个程序有时无法落实。
2.4 操作运行有失误
部分医护人员的计算机水准不够,他们或者不会准确的使用计算机程序,或者操作失误删改了其它的重要文件,这给信息化的管理埋下极大的隐患,因为一旦数据发生错误,甚至数据丢失,医护中心需花费很多的精力才可恢复管理系统。
3 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优化的方案
3.1 规范护理运营流程
信息化医护系统出现数据不统一的原因,是由医院没有建立一套严谨的信息化医护管理流程,这使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与实际的管理不接轨。要让护理信息化系统能够贯彻,医院就必须建立一套严谨的信息化医护管理流程。比如以病人出现疑难杂症,请求医护的流程为例。如果将它的流程定义为病人申请护理人员申报医生会诊讨论已会诊病人确认护理人员归档管理人员砍认归档这个流程,就能杜绝出现信息管理与实际管理不相符合的情况。
3.2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如果不高,就会使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现漏洞。医院要以严格考核的方式强调护理人员的素质。这套考核的标准要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计算机素养等全面的考核,如果考核不过关的护理人员需接受医院安排的培训。
3.3 落实护理核对制度
在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中,医院要落实核对环节。医院可使用护士长定期检查护理签名的方式落实该环节。如果护士长发现有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核对制度,就要将之列入考核评价内,该考核评价要与护理人员的工资挂勾,使护理人员重视到核对环节。
3.4 建立分级管理权限
由于护理人员并非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人员,他们对算计机的操作系统可能不太熟悉,如果给护理人员太多权限,他们可能就会涉及到太多与工作无关的数据,一旦他们出现操作失误,就会让信息化护理系统出现问题。所以计算机管理人员要严格划分操作人员的级理,合理分配权限。
4 总结
信息化的护理管理,从理论上能够提高医院护理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因为种种问题,使信息化的护理管理优势无法提现,只有提出合理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医院才能更好的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病人展开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悦.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05).
[2]曾小东,范敏,燕,郑建智,应桂英.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06).
[3]林小青,林阿珠.信息化环境下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与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2).
作者简介
常见问题
产妇方面:①问题:母乳不足、胀奶、皲裂;②便秘及痔疮;③不良习惯;④腹部及会阴伤口护理不当;⑤产后焦虑抑郁。
婴儿方面:①新生儿黄疸;②红臀;③皮肤湿疹;④脐部感染;⑤眼部分泌物过多。
指导对策
对于访视中出现的较为普遍问题印制了关于母乳喂养、婴儿保健、产褥期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宣传材料,在建立围产保健册时发放到她们手中并定期举办母婴保健知识讲座,使产妇及家属对产褥期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而减少由人为因素而出现的产褥期疾病。
针对产妇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①加强母乳喂养的宣教,进一步指导哺乳的技巧和方法及护理的方法,及时纠正凹陷;出现奶胀时及时热敷按摩,加强吸吮,帮助吸出多余的奶汁,指导正确的挤奶方式;母乳不足除加强吸吮并给予饮食指导外还要多给产妇鼓励和支持,保持心情舒畅,让产妇明白下奶要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勤吸吮,奶量会逐步增加并充分满足婴儿的需求,必要时辅以中药催奶,每次哺乳后挤一滴奶液涂抹在上以防皲裂;②主动讲解产妇的合理营养搭配,重视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取,鼓励产妇下床活动,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次便后温水清洗。痔疮外涂痔疮软膏,严重者及时就医。③指导产妇如何观察护理切口,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切口轻微疼痛及牵拉感都属正常,如疼痛难忍及影响行动应就医。④指导产妇进行心理情绪的自我调控,积极主动的与家人沟通交流,保持良好愉快的心情;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为产妇和婴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使产妇尽快适应婴儿的睡眠习惯,调整作息时间。⑤指导演示如何做好婴儿护理,如婴儿沐浴,婴儿抚触以增进母婴感情。
做为婴儿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一直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提高婴儿免疫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而且对母亲、家庭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好处[1]。但是在母亲在哺乳幼儿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文献中指出,产妇发生喂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妇对相关喂养知识的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在产后会产妇出现各种心里不良因素导致,从而导致不如问题的发生,但这样的叙述并不完全的找出产妇发生喂养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临床中常见的哺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母乳喂养的具体产生原因,并针对原因对产妇进行特定的产前和产后健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产妇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2]。笔者对问卷调查的内容做出总结,并根据相关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抽样的选样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9月在我院产科经过产科住院的有母乳喂养问题的78名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没有母乳喂养问题的78名产妇78名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入选标准:产妇均为顺产;产妇均为与丈夫同住;已婚;产妇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自愿参与本研究;无精神系统疾病。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产妇基本资料问卷的制作主要由本次的研究人员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是否初产、是否曾经发生妊娠并发症、学历、职业、家庭收入以及是否在产前经过健康教育。本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中性词语提问,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征得研究ο蟮耐意后发放。本次共发放问卷156份其中回收156份,有效15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收集使用Excel2003,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 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
①身体因素:产妇由于自身身体原因或者患某些疾病,分娩后身体虚弱,常伴贫血发热等;会导致身体虚弱或产后大出血引起贫血、发热等因素,往往会伴有有偏平甚至凹陷,都会给母乳喂养造成不良影响。②精神因素:产妇由于在分娩中过度紧张、疼痛,甚至产后亲人照顾不周,关爱不足,从而导致产妇内心忧郁、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均可造成产妇精神压力过大造成泌乳不足。③哺乳方式错误:特别是初产妇,由于缺乏相关的哺乳经验,在哺乳过程中可引起疼痛、胀痛,更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足。④社会因素:产妇经过分娩后,体力消耗巨大,再加上产妇家属过度疼爱或者照顾不周均可导致产妇喂养姿势不正确,从而导致喂养过程中信心不足,以及由于担心母乳喂养对工作不利,不远过多哺乳;甚至有部分产妇为了保持身材而远离照顾婴儿等等,这些不利的因素都会导致母乳分泌不足,直接的导致婴儿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等各种不利于生长的情况发生。在本次调查中,不合格组的78例产妇,发生产褥早期乳汁不足48例次、扁平31例次、胀痛25例次、精神状况差17例次、焦虑37例次、其他19例次。
2.2 母乳喂养问题具体影响因素
母乳喂养中常见原因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通过调查表发放,并对表进行统计后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产妇的年龄(
2.3 母乳喂养的问题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经过上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
3.讨论
相关护理人员在产妇与婴儿进入母婴同室后,态度和蔼热情,要表达出高度的责任心。对产妇的分娩方式一定要了解,并及时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并耐心讲解喂养技巧,要全面的进行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3]。要通过早吸允对产妇大脑神经中枢进行有效的刺激,并分泌释放催乳素,从而有效及早的促进乳汁正常分泌,增进母婴感情,及早树立产妇的喂养自信心[4]。
综上所述,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要了解产妇喂养过程中的具体原因和产生原因的具体因素,从根本上帮助产妇解决哺乳问题,而这就要求我们的产科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心理和生理上积极调节产妇所发生的各类问题,消除产妇畏惧心理,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加强合理膳食营养,按需哺乳。如果能及时的解决各类喂养问题,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产妇出院后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母乳喂养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应根据影响相关问题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的护理对策,从而能有效的减少产妇母乳喂养中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杰敏,李伟丽,沈曲,等.孕妇对母乳喂养自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64-467.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39-02
1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工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等各领域均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因此,骨科创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骨科病的种类日益复杂,病情严重,骨科创伤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生活自理较为困难,康复时间相对较长。骨科创伤通常具有突发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同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受损以及器官伤害。骨科治疗中,近几年增加了不少新技术与新项目,业务量激增,加之护理工作者未及时学习以及自身业务水平有限等原因,护理工作难免存在不足,这些复杂的因素均为现代骨科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挑战,也对骨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对骨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处理,而消除护理缺陷、避免护理差错,是安全护理的基础[1]。根据目前我国骨科护理情况而言,绝大部分医院的骨科护理制度欠完善,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安全隐患。笔者对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2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欠完善:骨科护理的相关制度欠完善是导致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直接原因,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部分护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骨科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对骨科疾病患者缺乏责任心,在病发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护理问题时常发生。
2.2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在日常管理工作及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诸多缺陷,医护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自我约束力,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若再无有效的管理监督措施,极易出现医院护理工作效果不佳、护理人员编配欠妥等系列问题,给骨科护理带来安全隐患。
2.3硬件设施缺陷:硬件设施存在缺陷,如病房中的各种设备存在问题(床栏不够牢固或者没有床栏、地板无防滑标志及措施、触电漏电或设备使用不当等)也是护理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骨科患者自身活动不便,身体虚弱更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2.4护理人员自身缺陷:护理人员是所有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因此他们护理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护理工作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者。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2.4.1技术生疏:由于大多护理工作人员参加护理工作时间较短,通常只具备一般的业务技术与能力,对基础护理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专业骨科护理技术不足,临床经验缺乏,对事物的综合判断能力较低,因此,在面对突况时容易慌张而未能及时采取相关救治措施,或者出现违反操作规定的情况,导致护理缺陷。
2.4.2缺乏专业知识:护龄较短的年轻护士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平时又未及时充电学习,做事盲目,因此不能对患者给予良好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2.4.3缺乏责任心:骨科护理工作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繁忙的护理工作导致护理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许多护士经常处于繁忙状态,加之大量的夜班工作,使得许多护士身心俱疲,情绪波动比较大,对病人缺乏耐心,部分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则更易引起骨科护理问题,产生护患纠纷。
2.4.4缺乏法律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护理工作中,护士在医疗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护士通常考虑的是如何解决相关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问题,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大多忽略掉其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缺乏证据收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注意证据的管理,一旦出现护患纠纷拿不出有力证据。
2.4.5患者自身原因:骨科创伤患者发病具有突然性特点,心理反应较为强烈、情绪波动大,对自己身体状况过于焦虑,会出现恐惧焦虑、痛苦悲观等许多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给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其次,骨科患者缺乏对骨科创伤的正确认识,随着骨科创伤中高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骨折后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治疗,加之出现并发症,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极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失去信心,不信任医护人员、拒绝配合治疗等,也会导致出现不良后果[2]。
3相关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17-02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本院采用的气囊导尿管是双腔气囊导尿管,它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对患者刺激性小,固定性能好,不易滑脱等方面的优点,为尿潴留患者减轻痛苦,控制尿失禁引起的皮肤刺激与感染,留取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以协助临床诊断,还广泛地应用于经尿道治疗用药,是观察病情变化,治疗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基本取代传统单腔橡胶导尿管,现将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9年开始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2011年2~7月抽查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86例,其中,男66例,女20例,年龄60~91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2 方法
气囊导尿管是一条双腔气囊导尿管,长30~40 cm,前端侧孔呈多孔状,约2 cm处有一可容纳5~30 mL气体或液体的气囊,成年男性一般用F12~16,女性宜选用F16~18,导尿管的末端是一“Y”形状,直管为导尿管,可接尿袋引流尿液,侧管为气囊管,可注气注水,对于清醒患者向其说明导尿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适当型号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 cm,女性插入4~6 cm,见尿后再插入6 cm[1]。这是因为气囊导尿管头部距气囊的距离为5~6 cm,这样气囊注水后才能避免损伤尿道。为女患者导尿时,如误入阴道,应立即更换导尿包重新插入;为男患者导尿时,由于尿道长,有2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3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当患者感觉到明显疼痛时,可用2%利多卡因5 mL注入尿道,使患者疼痛感减轻。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中,发生漏尿49例,尿路感染12例,拔管后尿潴留10例,导尿管堵塞9例,导尿管脱落4例,尿道黏膜损伤出血2例。经过有效护理措施后,漏尿止住,尿路感染被控制,尿潴留得到改善,导尿管被疏通,尿道黏膜损伤出血改善。
3讨论
3.1 漏尿
(1)尿管过细或气囊内所注液体或气体过少致漏尿。李为兵[2]认为若尿管较粗,而气囊内所注液体太少,使膀胱颈处于一个开放状态,当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夹闭能力时即漏尿。导尿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粗细导尿管,检查尿管是否完好无损,气囊是否漏气,畸形,向气囊内注入10 mL无菌用水,并微微牵拉导尿管,使气囊与膀胱颈紧密贴合。(2)老年女性或昏迷患者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导致漏尿,应选择较粗尿管,经常牵拉尿管,使球囊位于尿道内口,防止尿液下流。
3.2 尿路感染
(1)导尿时操作不当,无菌观念不强,带入细菌或损伤尿道黏膜,为细菌的侵入和增殖创造条件,导尿时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按无菌操作进行,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尿道损伤及污染概率,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输液1 500~2 000 mL,禁饮浓茶和咖啡,预防结石形成,每日会阴护理两次,做好床单位、衣物、皮肤的清洁。(2)留置导尿时间过长。钟秀英[3]调查报告导尿管留置1、2、14 d时泌尿系统感染分别为1%、5%和100%。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比,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导尿管是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3)导尿管腔内逆行感染病原菌,细菌可经导尿管与引流管接口或引流袋排出污染,进入膀胱引起菌尿,长期留置导尿患者,下床时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尿液逆流造成逆行性尿路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性,选择封闭式引流系统对降低尿路感染率有显著作用,避免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及反复留取标本等动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无感染时每周更换一次集尿袋,2周更换1次尿管。
3.3 拔管后尿潴留
(1)长期留置尿管,膀胱逼尿肌过度松弛,拔出尿管易出现尿潴留,在拔管前可作间歇引流夹管,以锻炼膀胱的反射功能,待膀胱充盈,有尿意时,开管,排出尿液,反复训练膀胱功能1~2 d后拔管。拔管后一旦出现尿潴留,可借助辅助措施诱导排尿,如腹部热敷,温热水冲洗外阴,耻骨联合上膀胱底部按摩等,防止发生尿潴留。魏瑛琪等[4]研究拔管前以1∶5 000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500 mL膀胱冲洗,并保留20~30 min,或冲洗有尿意,冲洗液自尿道溢出时再拔管,以此来帮助患者及时建立有效的首次排尿反射。(2)下泌尿道感染造成膀胱逼尿肌炎性水肿,影响膀胱的通尿功能,加重尿潴留,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保持会清洁,防止感染。
3.4 导尿管堵塞
(1)急性细菌感染时,尿液混浊,尿沉淀产生,或膀胱出血,血凝块堵塞。有报道认为尿管留置7 d以后,尿管表面,尤其在内腔已形成细菌生物膜[5],大多数患者因之出现尿管堵塞。临床上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多饮水或做膀胱冲洗,有出血时及时给予止血药,口服碳酸氢钠片,以碱化尿液,减少钙盐的沉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时间原则是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导尿管只有发生堵塞时才更换。李晓燕等[6]认为高危堵塞类患者(尿液pH > 6.8),每2周更换1次,非堵塞类(尿液pH < 6.7),每4周更换1次,非堵塞类,尿液混浊有沉淀时3周更换。(2)长期留置导尿管,钙盐沉积或尿管老化,硬化引起引流不畅。
3.5 导尿管脱落
(1)气囊破裂,导致漏液,使用前先检查尿管质量,气囊有无破损,漏气,是否通畅。(2)气囊内注水不足,一般气囊内注无菌用水10 mL,蔡玉芳等[7]通过对86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适当气囊导尿管注水量为男15 mL、女20 mL。(3)患者烦躁不安自行将尿管拔除。对于躁动患者,应专人守护,放置保护性床档,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
3.6 尿道黏膜损伤出血
(1)留置导尿使用气囊导尿管时,气囊部位未插入膀胱内,当向气囊内充气或注入液体时,扩大的气囊嵌顿在尿道内。使尿道黏膜出血,操作时尿管插入膀胱见尿后再插入6 cm后充液,防止气囊充盈时挤到膀胱颈,充液后轻轻向外拉,直到不能拉动有阻力感为止。(2)由于生理结构不同,尿道的粗细也不同,伴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强行插入会引起尿道黏膜损伤造成出血,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注入尿道,减轻疼痛。另外男患者面对女护士操作难免存在紧张心理,会使腹肌不能放松,尿道括约肌痉挛,导尿管插入尿道受阻,引起尿道黏膜局部出血,操作时应嘱其放松腹肌,深呼吸,消除紧张情绪,减少恐惧感。(3)不合作或意识障碍患者,过度牵拉导尿管,使气囊变形,嵌顿在尿道狭窄处,损伤尿道黏膜而致出血,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牵拉过度引起尿道黏膜损伤。(4)长期留置尿管,由于管周分泌物或尿晶体附着,拔管时未将气囊内液体抽回,造成尿道黏膜损伤,插管时记录气囊充液量,对腹腔内有大量尿液而又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不应超过1 000 mL,因为大量,使腹腔内压力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又因为膀胱内突然减压,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留置导尿是一项侵入性操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在操作和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向患者及家属做好长期留置导尿的健康宣教,取得理解和配合。插管时动作要轻、稳、慢,切勿粗暴用力,熟悉男性和女性尿道的生理特点,了解气囊导尿管的结构,重视插管、留管、拔管的每一个过程,熟练插管技术,要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加强工作责任心,帮助患者消除长期留置尿管而产生的自卑、焦虑、尴尬、沮丧、孤独等不良心理变化,充分做好与患者家属地沟通。重视留置导尿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困难,解决疼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钧.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造成男性患者后尿道损伤[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24.
[2]李为兵.漏尿点压测定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杂志,2003,28(2):142-143.
[3]钟秀英.医院泌尿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9(1):7-9.
[4]魏瑛琪,蒋丽,张文香,等.拔尿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3-734.
[5]Nickel, Downey JA, Costerton. Ultra Structural Study of microbiologic colinization of urinary[J]. Catheters Urology,1998,34:284-291.
内窥镜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内窥镜使用维护过程中工作中,严格遵守内窥镜使用维护制度和仪器的操作程序,精准无误地执行医嘱,确保患者在进行内窥镜治疗前后获得身心安全。内窥镜是近年来医院普遍开展的一项特殊的检查,随着医用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内窥镜护理技术操作日趋复杂。如何在复杂的技术操作过程中规范内窥镜安全护理工作,做好内窥镜安全护理常见问题的应对防范措施,对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保证医疗和护理安全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1内窥镜安全护理的常见问题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窥镜作为临床辅助检查和医疗辅助越来越普及,但在内窥镜使用过程中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也就是说内窥镜安全护理的问题时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医护人员的素质、患者本身、管理制度、仪器操作规程、环境等方面习习相关。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发现,内窥镜安全护理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患者出现不适的反应 如悲观、恐惧、多虑等心理的波动会导致在进行内镜检查和医疗辅助过程中,患者的不配合导致出现患者与仪器之间的排斥、抗拒、身体不适等反应,甚至出现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肢体发凉等危急情况。
1.2心血管意外 如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偶尔可引起心跳骤停等心血管意外,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意外。
1.3出血 内窥镜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身体原因出血,甚至有口渴、烦躁、面色苍白、呕血不止或窒息等危重情况。
2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1患者的悲观、恐惧、多虑等心理原因 进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难免会产生悲观心理,特别是长期对自己病情缺乏了解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心理。此外,由于患者对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还有很多患者没有接触过内窥镜检查。另外,检查时内窥镜的仪器导管会机械性地接触到患者的身体,能引起患者身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反应和排斥的现象,所以很多患者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患者,担心内窥镜消毒不够严密,可能会引起感染从而传染上其它的疾病,担心内窥镜本身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以及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操作仪器的水平,怕通过检查仍然得不出确切的诊断。更有敏感的患者(多数患有有慢性疾病),因身体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产生爱唠叨、易生气,害怕外界的刺激,对治疗缺少信心等负面的情绪。
2.2护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内窥镜安全护理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内镜护理已不单纯是过去的检查配合,而向更高的要求和深度发展。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开展,各种技术不断向细致,复杂的方向转变。新技术、新器械层出不穷,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单纯是一名护理人员,而且还是技师,手术医师的得力助手。[1]"临床实践中,常常出现护理人员因为没有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医护责任的重要性,责任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工作马马虎虎,产生厌倦情绪等负面因素影响对内窥镜的规范操作,操作技术不够精湛,经验显得不足,不能精确地执行医嘱或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不足,甚至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内窥镜护理的安全。
2.3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不强 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医务人员的职责、科室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是影响内窥镜使用、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机制,保证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护理制度不完善,将会直接导致医护人员缺乏护理安全意识。特别的安全消毒、护理程序等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在使用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存在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仪器消毒不彻底等严重的安全隐患。
3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的对策
3.1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应当从心理上提出护理对策,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应当及时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适应陌生的环境,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治疗的安排,减弱患者本身的孤独感。"内镜检查的术前宣传,解释工作极端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内镜检查的成败。[3]"要注意环境的舒适、宁静和整洁,保证给患者以安全感,进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并对其进行内窥镜知识的宣教。患者对疾病及内窥镜检查治疗知识的缺乏,害怕仪器的插入引起疼痛,担心会出现意外等等会影响正常的检查治疗。为了提高患者对内窥镜检查治疗知识的认识,医护人员应当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内窥镜检查治疗技术优点以及内窥镜检查的必要性等基本常识,解释内窥镜检查技术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并简要介绍疾病的治疗过程,或将已治愈的患者的情况介绍给患者,从患者心理方面进行有效的疏导,解除思想包袱,稳定情绪。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对检查中可能出现的腹腔充气和特殊以及内窥镜仪器工作时出现的声响,或者麻醉镇痛不全面等现象,造成患者出现极度紧张,感到不适或疼痛,具体表现出大声的、乱动乱抓、全身肌肉紧张等,要及时给予安慰和解释,并配合医生给予正确的处置。另外,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言语、肢体的交流从而分散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使内窥镜检查治病能够顺利开展。
3.2强化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安全护理是护理道德的体现。[4]"强化安全护理教育是由护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通过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使广大医护人员在操作使用内窥镜的过程中,提高安全使用意识,进行规范操作,减少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的发生。护理操作程序和医院、科室的各项护理制度,是医护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的经验结晶,甚至是用血和生命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任何一个细微的护理环节都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操作程序,稍有大意都可以铸成大错,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治疗操作时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有丝毫的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次检查、每一次核对,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算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对内窥镜的操作都要做好"五不可",把好检查关、程序关,是安全护理的关键所在。
3.3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由于内窥镜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护理工作中的多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仪器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等都是内窥镜护理安全的保障。若工作中有章不循,组织管理不严,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真正做到内窥镜的安全护理,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①对使用、清洗消毒及存放内窥镜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以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规范。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清洗及消毒仪器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树立起无菌无感染的理念,并及时对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增强对新型消毒技术的掌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的力度,把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②对仪器储存保养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完成消毒及清洗工作后,要确保仪器得到充分的干燥,可以采用悬挂的方式来储存仪器等。如需使用,需要在使用前再次对仪器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机率。③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程。"内镜下治疗中的操作安全,是技术操作质量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如配合镜检医生取病理,或配合医生做镜下治疗等。因此对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5]"在内窥镜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步骤进行,减少随意性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量化管理在内镜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2):537.
[2]白丽梅.护理安全问题常见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第10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J].中华护理学会,2006,09.
ICU患者留置导尿,是治疗排尿困难及观察尿量的基本手段。虽然大部分护士都会运用导尿术,但常因操作不熟练或导尿管选择不正确,造成置管困难、尿路感染等问题。
1 临床资料
我科在2012年1月-9月,共有387例患者因病情需要留置了尿管。年龄3岁-86岁,平均年龄44岁。留置尿管时间2-90d,平均留置8.5d。其中382例首次导尿成功,5例首次导尿失败的患者中2例有尿道外伤史,3例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无1例病人发生严重尿路感染、尿道狭窄等并发症。
2 常见问题
2.1 插导尿管困难 3例老年男性当尿管插至前列腺部时,阻力增强,导尿管无法顺利进入。
2.2 尿路感染 岳素琴[1]对尿管留置的时间与发生尿路感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73例尿路感染病例,留置导尿病例占66.5%。其中留置导尿当天感染率为6%,第二d为9%,第四d为91%。说明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比。
2.3 膀胱功能损伤 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膀胱一直处于空虚状态,膀胱逼尿肌废用性萎缩,导致膀胱挛缩,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情况。
2.4 尿道狭窄 一般发生于男性,由于尿管长期压迫尿道口,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尿道狭窄与尿路反复感染、尿道损伤也有一定关系。
2.5 尿管脱落 尿管脱落的常见原因有气囊破裂、固定不妥、患者自行拔出等。
3 护 理
3.1 插导尿管困难 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马风云[2]等认为可先从尿道口注入3-5ml液体石蜡油或1%丁卡因后,再送人气囊导尿管置管,避免疼痛引起躁动损伤尿道,或于术前先麻醉后导尿。
3.2 尿路感染
3.2.1 预防尿路感染的首要护理措施是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插管方法,避免反复插入,提高首次导尿成功率。
3.2.2 选择合适的尿管。目前常规选用硅胶导尿管,根据尿道内径与尿管直径的关系选择大小适宜的导尿管。成年男性一般选用12-16F,成年女性一般选用16-18F,对于初次留置导尿患者,不宜选用过粗的尿管;对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女性,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这样既可以防止漏尿,又可以保持尿管通畅,不易堵塞。[3]
3.2.3 每日清洁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1次尿管,每周更换2次尿袋,更换尿袋时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3.2.4 非必要情况,不进行膀胱冲洗。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多饮水。
3.3 膀胱功能损伤
3.3.1 ICU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拔除尿管后容易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的现象。临床上普遍采用热敷、按摩下腹部、压迫膀胱、听流水声等方法。掌握好拔除尿管的时间,尽量在膀胱充盈的时候拔管,有利于患者自主排尿。
3.3.2 在留置尿管期间,针对病情允许,未使用利尿剂等特殊药物的患者,可采取夹闭尿管的方法,每2-3小时开放一次,锻炼膀胱功能,防止废用性萎缩导致的拔管后尿失禁。
3.4 尿道狭窄 定期更换尿管摆放的位置,防止尿道同一个部位长时间受压。如狭窄已经形成,可行尿道扩张术,也可选择手术治疗,行尿道口切开术。
3.5 尿管脱落
3.5.1 插入导尿管前,须检查清楚气囊的完好性,气囊内注水不宜过少。一般成人10-20ml,儿童5-8ml。
3.5.2 除了气囊固定以外,还可将尿管用胶布固定于一侧大腿上,防止尿管移动牵拉导致患者不适。
3.5.3 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及患者因为不适自行拔出尿管的可能性。意识不清的患者适当约束四肢,防止意外拔管导致尿道损伤。
4 小 结
留置导尿是ICU最常见且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如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成为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ICU护士应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研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最大程度的减少留置尿管带来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Common Problem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Obstetric Care
PENG Hongying, WANG Yanjie, SHEN Liping
(Qujing Medical College, Qujing, Yunnan 655000)
Abstract Obstetric care objects are more special, in nursing practice, maternal mental extremely fragile, and newborn care is lack of experience, so maternal obstetric care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obstetric care,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 causes.
Key words obstetric; care; problem; strategy
产科护理对于护理从业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实践与专业要求,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产妇与新生儿,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群体,不但要对正常产妇进行护理与医疗、照顾新生儿,还要对手术产后产妇进行护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医疗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产科护士应该依照产妇的特殊情况,着力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改进产科临床护理中的不足之处,切实让产妇及家人感受到贴心服务与人性化关怀,这样不但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而且还可以让护理人员的服务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来促进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产科护理常见问题分析
1.1 缺乏有效的护理管理规范
在目前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有些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依照护理制度与医嘱进行,他们对药品疏于管理,甚至违规操作,滥用处方药等。有的对患者病情没有做到完全掌握,没有及时了解病情,这样往往造成了许多医疗事故的发生。①部分医院因为医院负责人及护理人员对于产科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有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护士夜班工作时间过长,过于频繁,无法得到合理的休息,这也是护理服务难以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有些医院名义上实行个性化护理服务,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资金投入、人才的引进,长此以往,护理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低下等缺点就逐渐暴露出来。而对于患者而言,花大量钱财却未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甚至于医疗事故的发生,常常使得患者对于医院服务不满意,这样最终使得人性化护理流于形式。因为现代化产科护理是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产科护士的双手迎接无数新生命的诞生,肩负产儿家庭的生命依托,所以产科护士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水平,认真对待每一个产妇,精心呵护每一个新生儿,切实做好产科护理工作。
1.2 护理人员从业水平良莠不齐
在大部分医院中,产科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多由刚刚毕业的护士提供服务,她们在临床中大都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跟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对产妇或新生儿进行急救或其他紧急情况处理时,由于缺乏经验,容易造成抢救时机延误,错过救护最佳时间;或者由于工作不够细心,未能严格按照护理规程操作,使得护理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护理效果不佳,无法满足产妇的护理需求;或者由于责任心不够,对于产妇及新生儿情况疏于观察,无法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处理,特别是临产产妇,如果产妇出现产前预兆或产程停滞等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报告。②可能导致母儿受损,引发严重后果。
1.3 产妇自身缺乏重视
大多数产妇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在住院期间无法对自身的情况有准确的认识,而且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现象。产妇及家属在不了解自身状况的情况下,就不能够正确看待和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如果出现异常就误以为是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或者工作失误造成的。此时假如产科护理人员未能与患者及其家属对出现问题做及时、良好的沟通,就会造成他们对于医院工作的不满,甚至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及家属时稍微的态度冷漠或表情生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护患关系的不和谐。
在医院护理的所有工作中,主要的目标就是保证护理的安全,发挥其有效性,因此护理安全是医院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果有些产妇及家属没有对妊娠、分娩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是自然现象,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就在意识上存在误区,可能引发潜在的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和护理的难度。 (下转第93页)(上接第70页)
2 产科护理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分析
2.1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对于护理队伍的管理必须要有严格的从业制度与工作规程,这样才能在制度上保障护理安全,降低风险。完善的护理规章是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服务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其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流程的书面规定,是护理人员应时时牢记和遵循的规则。每个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相应地建立健全护理规章制度,对护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使得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科室内要经常检查,护理工作要时时查,尤其是夜班与节假日。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着力考核制度,实行绩效制,对于高风险、劳累、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应该给与适当的奖励倾向,使其拥有饱满的工作热情。③
2.2 提升护理人员从业水平
产科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要求从业者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加强临床实践。一个优秀的产科护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如下:(1)医者仁心。不论哪行从业者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产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产妇、胎儿及新生儿,肩负两条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因此每一个产科护理人员都要有一颗“仁心”,用“仁术”来服务于每一个产妇及新生儿,本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来热情工作。(2)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护理服务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及临床经验,这样才能够在产妇出现危险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不会手忙脚乱,达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提供给产妇满意的服务。(3)良好的沟通能力。由于产妇及家属对妊娠、分娩、产褥缺乏准确的认识,导致与护理人员沟通不畅,因此产科护士应该细心观察,热情询问,勤于沟通,以便及时掌握产妇身心状况,为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融洽的沟通能够拉近医患的距离,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医院形象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医院已经越来越重视医患沟通工作,还引进了诸多国内外先进的理念、高效的管理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④
2.3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在分析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之后,就要着力研究怎么样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产科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为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用聊天的方式了解病情及病史,尽可能地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简单讲解处理的原则及目的。其次,对于手术产后的产妇要加强术后护理,重视产妇的感受及心理需求。同时护理人员要掌握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拥有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产妇提出的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尊重产妇的意愿,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服务热情大方,多与产妇及家人对话,了解他们的需要,适时调整护理方案,使产妇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下恢复身体健康,同时使护理人员最大程度体现自身的价值,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 结束语
产科护理工作对于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关怀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较多医院护理中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整体水平,从根本来讲就是要大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强化医院管理。
注释
① 李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5.
骨科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骨科病患者年龄跨度大,患者年龄越大,康复时间越长。一旦骨骼受伤,诸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及交通的不断发展,骨科创伤患者不断增加,急需骨科护理相关工作人员。骨科创伤一般具有复杂性与突发性的特点,对于大多数骨科创伤患者,骨骼受伤的同时会伴随软组织及器官受损。
近年来,随着骨科创伤患者的不断增加,骨科治疗也在不断提升,出现了许多新技术与新项目,加之受护理人员自身能力及专业知识的限制,便易出现很多问题,急需更专业的骨科护理工作人员,为骨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随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骨科护理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找护士长,对骨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处理,是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骨科护理工作均存在诸多问题,患者的心理会出现问题,护士的专业水平不达标,硬件设施缺陷等。为了消除护理缺陷、避免护理差错,达到安全护理,本文结合实际,梳理突出的问题,并提出来骨科护理的一些对策。
2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2.1患者存在心理的问题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骨科患者担心骨折愈合会受到过早活动的影响,或者担心已愈合的骨折会在将来出现后遗症。骨科患者的这些过度焦虑,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难免会导致其不良的健康行为的发生,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如当缺少正确的饮食知识指导和身理的创伤往往会导致为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而且发生率率高达 90.47%。
2.2护士忽视出院指导
骨科患者住院期间可以得到护士细心的照顾,但是,相关研究表明,骨科患者健康需求程度最高的时期就是出院前的那段时间,这也是经常被出院指导忽视的地方。除了骨科患者的住院治疗之外,出院后的护理也占了整个疗程的1/2左右,如果出院后没有得到适当的功能锻炼或者存在活动受限的情况,往往会影响到骨科患者的康复。
2.3硬件设施缺陷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的硬件设施存在较大缺陷,如病房中病床没有床栏或床栏不够牢固,病房狭小拥挤,地板无防滑标志及措施或部分设备没按要求使用等,也是护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骨科患者自身活动不便,身体虚弱更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3相关解决措施与对策
3.1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
一般情况下,骨科创伤患者常常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在该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当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理解关心患者,可以通过分析来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实际生活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可能面对的身体残疾问题或过度焦虑要认真询问,并针对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患者,理解他们,宽容他们,才能使患者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3.2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3.2.1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水平,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应该通过成立护理质量管理部门,并让专业知识丰富的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高级护士担任该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对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工作。
3.2.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为
为了使护理人员明确责任归属,树立安全意识,应该将有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定期举行护理安全会议与活动,重视差错事故和不安全因素的预防管理,及时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估汇报,才能彻底解决部分护士缺乏责任心的问题。
3.2.3加强法律意识并规范其护理行为
为了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必须使其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护理安全管理部门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聘请医疗事故处理部门的专家,为其讲解法律知识。只有提高她们的自我保护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使其护理行为更加规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3.3把握护理质量的监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