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9: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改要求生物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学生在课堂之外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生物学习。
一、有效理解和掌握概念,学会有效看书
书本书本,以书为本,它是编者和专家心血的结晶,书本上有很多基础概念和原理。老师在上课时尽管切入点和方式方法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解释一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例如: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在实验中的地位,孟德尔通过实验和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子二代中出现了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然后用四点假说解释原因。但是这些假说是否正确,不能直接检测,所以在假说成立的基础上提出演绎推理:F1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再用测交检验演绎推理,如果推理正确,假说即为真理,这才有了在假说基础上加工梳理而来的分离定律。再比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都需要学生定下心来认真阅读理解书本内容,把握定义中的本质区别。
二、配合灵活的记忆方法
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灵活有效的记忆方法的掌握是有效学习的第一要素。
1.有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比如在人类遗传病一节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总结了许多口诀,如“有中生无为隐病,有中生无为显病”。我在教学中也用过,对“有中生无”,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父母有一方患病,孩子不得病就是“有中生无”。后来,我在复习中针对一个自然种群中的六种杂交组合类型分析了以后,提到无论“有中生无”还是“有中生无”,都符合双亲表现型相同,而子女表现型与双亲均不同,一定符合AaxAa,子代aa,如果aa表现型为有病,就是隐性患病;如果aa表现型为正常,则显性为有病。讲完后再和口诀对应起来,学生感慨:“哦,是这样啊我以为……”在伴性遗传中也有许多口诀,如伴x显性遗传病中“父病女必病”伴x隐性遗传病中“母病子必病”,有时口诀记住了但并不理解,所以经常会出错。只要学生理解了子代中男孩和女孩中性染色体的来源,自然口诀就不会记乱和记错。
2.有的知识点是可应用纯粹的口诀记忆
如叶绿体中色素带的位置和颜色可用口诀如下:胡黄ab向前走;橙黄蓝黄颜色留;叶绿素ab手拉手;叶黄素儿最苗条;叶绿素a最宽厚。(可以表达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带,从上到下分别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的颜色分别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叶绿素ab挨得很近;叶黄素含量最小,色素带最窄;叶绿素a含量最多,色素带最宽。)
3.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形象记忆
我们的手和拳头有很多用途:如肾单位,我们可用两只手表示,左胳膊表示入球小动脉,左拳头代表肾小球,右手掌代表肾小囊,右胳膊代表肾小管。又如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及内脏器官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我们的左胳膊表示微动脉,左手手指则为毛细血管,另一只拳头表示内脏器官,右手变手掌,汇集到胳膊则为从内脏器官出来汇集的静脉。再如,在记忆人体左右半脑及控制躯干各部分运动在大脑皮层对应的区域时可以在自己的脑袋上比划。
4.比较记忆也是学生应该经常采用的记忆方法
比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对比,对转录和翻译中所需模板、原料、产物、场所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的比较,从而更能理解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5.利用图形、模型加以记忆
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在整体上的掌握,可用关系图或画简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例如、卵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的变化比较。通过ATP结构简式的掌握就可以理解ATP与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关系等,在记忆细胞结构时可以画出细胞结构模式图。
三、学会有效做题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有很多错误的方法,如做一题看一题答案,遇到填空题跳过不做或者直接看答案等,知道答案后不再用自己的理解重新作答,等等。实际上,做题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有效做题可以及时弥补知识的缺漏,纠正错误的知识理解方向,有效进行知识的记忆和引申。做题不需要多而需要精做、细做,认真做好、做会。
在学习过程中整理错题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之一,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考试,从最开始的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逐渐变成月考、周考,到后来甚至还会变成日考,在考试中囊括了各种各样的题型,每次考试我们都会有错题出现。因此,我们应对每一次的考试予以重视,并把一个错题本准备好,记录下做错的题,以此使考试查漏补缺的目的顺利实现。在每一次考试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应对错误题型的分析予以重视。所以,我们在整理错题的时候,要做好错题分类,在加强训练每一种类型的错题,这样才可以取得进步[1]。例如,在整理“集合”这一类错题时,我把错题分成了集合的分拆问题、元素或集合的个数问题、新运算问题等几类,再分别分析每一类型拆出错的地方,重新做一遍错的题目,若是再出错就再复习一遍,指导透彻理解了这些知识点为止。之后,再加强训练部分综合类的集合题目,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系统的集合知识形成,进而有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二、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使之系统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在头脑中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进而在知识总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整理。有机联系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系统化,进一步强化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各部分学习的基础,同时还要把从未知到已知做好,紧密联系新旧知识,注重总结工作,完成所学知识小系统到大结构的转化,从而和系统化的要求相符,将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高中数学知识包括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代数,其中代数具有很多的分支,其中有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复数、数列和极限、不等式、函数、集合[2]。每个章节又可以进行细分,这样一个大的网络便形成了。但是,要将这个大网络构建起来,第一步应把各个小网格构建好,也就是构建每一个章节,内容主要有重点、概念、基本解法、易错点和其他知识点连接点的联系等。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保证学习质量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对我们的成长十分有利。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应对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予以重视,尽全力将学习中的困难克服掉,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觉得数学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只要我们可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我们就会发现高中数学其实难度并不大。以“概念”的学习为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先把预习功课做好,记录好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对和古典概型以及集合概型有关的典型题目予以重视,掌握到教师的解题思维模式,并把课堂笔记做好。在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借助结合连题和笔记的方式达到巩固复习课堂知识的目的。在复习的过程中若是有不能理解的问题,要第一时间请教同学和老师。同时,我们在课后复习时,要梳理知识结构,努力做到查漏补缺,防止遗留下不懂的问题,进而使我们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
四、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5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中专教育也随之逐步的发展起来。而职业中专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和竞争能力。计算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已经无时不刻不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可以说人类已经跨进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作和生活手段的信息时代。对于计算机的的使用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尽快的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以及工作岗位,我国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也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那么他们该如何针对自身一些“特殊性”来摸索出一套计算机的高效学习方法。
1、职业中专学生的特点分析
从学习方面来看,职业中专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文化课基础,因此大多数职业中专学生是不喜欢学习文化课的,抱有抵触的心理。但是按照职业中专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主要开设文化课,比如数学、英语、计算机,并且课程的难度又高于初中阶段,很多中专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本身就没有打好,那么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听天书”。再加上多数的学生选择职业中专的目的就是为了逃脱文化课的学习,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上不去,那么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了,将来还会影响对专业课的学习;从学生的心理方面来看,由于初中阶段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高中,最终选择职业中专,这其实是很多职业中专学生“无奈”的选择,再加上现在社会上对于职业中专还有很多偏见,不免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和自卑感,自信心很难树立起来。还有一部分的中专生,在初中阶段就很调皮,就是所谓的“混”过来的,来到中专以后,他们也事没有抱着来学习的态度来的,只想混日子。以上两点是目前职业中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新时期职业中专学生计算机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
2.1 摆脱心理阴影,树立自信心
很多职业中专学生由于缺乏足够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都感觉计算机很难学,不知道从哪下手。因此,在学习计算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摆脱对计算机的恐惧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第一堂课中先不忙于马上进入教学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该课程的历史背景、相关的著名人物、当前的实际应用、未来的发展前景等,适时地将专业文化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还可以结合学生今后的发展,介绍学好课程与社会就业岗位、行业职业技能需求的关系。让学生可以对学习充满期待,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要给自己定目标,争取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对计算机的各方面都作重点学习。而且,在深入学习计算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作全面的了解,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以及一些必要的网络基础知识。
2.2 加强理论实践联系,强化实践环节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发展性与前沿性的特点的新兴学科,在拓展素质教育,提升高中学生整体能力方面有显著意义。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好计算机的关键就是多上机操作。学习理论三个小时也不如上机一个小时掌握的知识多。多动手,多上机操作,每堂课学过的知识都要尽早的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巩固。这方面,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为学生实习实践的进行提供平台和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深入网络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等单位,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中去。在实习中让学生找到知识上的欠缺,教师再有的放矢的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只有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又返回理论的不断相互印证中才能印象深刻。
2.3 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意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教材,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职业名称来做“Jim’s father is a teather”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you father do?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真实职业来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言能力。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现、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混合型。实验证明:只听能记住60%、只看能记住70%,看、听、说能记住8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反复练就深入提高
对初中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首先,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得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语歌曲、朗读英文诗歌、名言等)。开展记英语单词竞赛,出英语手抄报,阅读英语辅导报刊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辩护能力,提高复习质量,掌握科学记忆规律。逐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最大限度地学得英语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发展。再次,英语教学是双层次上的情感活动。语言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师生内在的情感迸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情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兴趣得以维护的保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向学生示以关心,加以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性格,排除心理障碍,鼓励积极进取,也可以达到维护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意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教材,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职业名称来做“Jim’s father is a teather”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you father do?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真实职业来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言能力。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现、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混合型。实验证明:只听能记住60%、只看能记住70%,看、听、说能记住8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反复练就深入提高
对初中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首先,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得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语歌曲、朗读英文诗歌、名言等)。开展记英语单词竞赛,出英语手抄报,阅读英语辅导报刊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辩护能力,提高复习质量,掌握科学记忆规律。逐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最大限度地学得英语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发展。再次,英语教学是双层次上的情感活动。语言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师生内在的情感迸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情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兴趣得以维护的保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向学生示以关心,加以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性格,排除心理障碍,鼓励积极进取,也可以达到维护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高考的题目比较开放,教师会根据历年的考题对化学知识进行有侧重的复习。复习时,教师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包括考纲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的分配等。因为社会各方对高考的重视,教师的压力很大,学生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对复习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1.教师在制订复习计划时,要根据考纲对复习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考纲规定的内容将化学知识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将每本书和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分成一个大的框架,这样不仅方便学生记忆,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
2.因为化学的学习,审题是很重要的,往往学生会因为对化学的理解不够,给学生的审题带来一定的难度。例如,少量、稀、适量、过量等,往往因为一个词的差别,对整个题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在复习中要重点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培养。
3.教师要考虑到一些分数比重比较大、学生掌握相对比较薄弱的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实验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考核的方面也比较多,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能力方面,教师在复习时也要重点对实验题进行训练。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学生的化学进行复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知识的整合
高中化学主要分为三大块:有机、无机、实验。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是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化学理论,对于这些理论,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整合,将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加方便记忆。教师要让学生对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有一个很好的记忆,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因为其特殊的性质,例如甲酸有一元醛等,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进行记忆。尤其是比较典型的反应类型,必须让学生重点记忆。有机化学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做题或者是复习中就会有一个好的把握。无机化学的学习相对是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的零散,有些知识教师在平时课堂上也会提起,这也需要学生在平时要记笔记。无机物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先将常见的无机物进行分类复习,进行专题复习,将各种化学反应重点复习。将知识整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三、让学生学会审题
化学考试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审题的方向就决定了学生解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因为审题出现问题,使答案错误是非常可惜的。审题能力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高考对学生检验不仅仅是化学知识,还涉及其他方面,这也是高考出题的方向。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短时间的审题,抓住题目的主要内容这方面要重点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对这一情况教师也要注意进行专门的训练,情境题是比较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环境保护、能源方面还有工业生产和材料等这些因素,题型也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单题和计算题等。因为高考重视的是学生的能力,对于情境题,学生要学会分析,将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得以应用,情境题是考查知识的运用及理解。对于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进行重点复习和训练,这样才能以更好的能力去面对高考的考题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的教育形势要求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新型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小组学习方式的出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
1.不同智力组。
这种形式的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在智力水平、学习成绩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异,但要保证不同小组的总体水平相近。小组内成员间存在差异是为了使小组学习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小组间的总体水平相近是为了体现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2.二人组。
这种形式的小组就是利用同桌或邻桌的同学临时组成小组,这种小组组合速度最快。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有时要求小组内协作完成,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教学内容前面的“问题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只要同桌或邻桌组成小组即可。
3.相同智力组。
就是将具有相同兴趣、相近智力水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和异质组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经常使用这种形式的小组。在遇到研究短期合作任务时常常使用这种小组形式,如生物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学生组成同质小组。
4.自由组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组成小组,人数方面可多可少,不做具体要求。这种小组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实际应用较少,假如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则会出现小集团,不利于学生间开展广泛交流。因此,在生物课堂上一般不采用这种形式,而在外出活动中较为适宜运用这种形式的小组。
5.圆桌会议组。
教师在确定小组时,可以将一个小组人数定为4-6人,围坐在同一桌前,展开讨论,并指定学生记录,也可以采取依次发言的形式,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在全部发言完毕后,经过小组内讨论,确定一人参加班级讨论。
上面指出了五种小组学习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灵活运用任何一种小组学习形式,当然,也可以采取几种小组学习形式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确定小组学习形式。
二、实施方法
1.小组集体学习方法。
经过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当中,虽然老师每节课都在费力地讲,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利用小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学习,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研究、分析、理解,教师一边听一边指导,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可以在全班讲解。例如在学习酶的作用一课,教师可以先不讲结论,先创造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清水、唾液对淀粉的催化实验,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酶的催化作用。通过小组之间的配合,一起了解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并让学生在合理分工中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得出不同温度、PH值对酶催化效率不同曲线图。
2.小组讨论交流。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事先提出学生研究的问题,以及课文当中的重点难点,指导小组内成员展开讨论,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发言,由记录员整理记录,然后在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开展班内学术交流。如:学生高中生物第四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要求学生研究“渗透现象”,教师在讲解完实验以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发生渗透作用时,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不是可以通过膜?假如是的话,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存在半透膜两侧透过的水分子不同?总结出现渗透作用的条件?
3.检验与奖励。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重点知识,将生物教学内容串连起来,要求小组自行总结课堂内容,指定小组成员完成知识结构图,这种学习形式,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表扬,如口头表扬和黑板报表扬等,并在“合作学习小组打分表”的“小组奖励”一栏中画小红星,也能作为本学期的平均成绩。而对于小组学习取得的成果,教师要进行个人评价,同时注重运用集体奖励的办法,鼓励不同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不但要注意个人的力量,团队的团结才更重要。
三、组建学习小组应需注意的问题
1.引导和组织小组活动。
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同一小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小组内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并且具有相同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具有安全感,相信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加强小组凝聚力。
2.培养小组领导。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常都要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同学之间广泛交流,因此需要一位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保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为了使小组学习更加合理,发挥更大地作用,所以在确定组长时,一定要选拔那些威望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当, 这是小组学习至为重要的一环。在确定小组时,组长要由老师来指定,教师要经过细致地工作、认真地考虑,进而确定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同时也要做好组长的培训工作。
3.合理分工。
开展小组学习,要求组内成员间要团结互助,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身职责。不但要配合其他成员的工作,而且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这样分工:小组的组织活动由组长负责;记录员负责记录发言内容,并进行整理;发言人在小组内部确定观点以后,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控时者负责掌握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讨论时间,做到时间分配的合理。这种分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确定,如自己推荐、小组评选等,也能够由老师在小组学习开展前指定。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16)
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正确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来做指导的,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就结合传统数学教学法的弊端和今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发展方向进行相关论述,以从中得到更加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
一、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数学学科学习效率的重要性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那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疑问而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问题堆积现象严重,进而学生之间逐渐产生差距。无论是在哪一学科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不断的养成,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起合理的逻辑思维,那么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知识点的吸收以及掌握过程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二、传统意义上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
1.学生接受过程较为机械化和复杂化
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一般还是处于硬性掌握和接受的过程,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形成,所以,对于新知识点就会出现一定的排斥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不能够得到认可,出现一定的内心排斥现象,这也是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表现之一。
2.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难以形成
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是需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才能够得以实现的,但是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很多教师所教授学生的知识点过于硬性,只注重于教学的“教”,忽视了学生知识点的串联过程以及思考过程,这也就是教学中的“学”。通过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出传统数学教学法的弊端所在。
三、中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创新之处
1.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问题意识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成绩快速得到提高的依据。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由此就要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比如说,在对中学数学“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等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教师所讲述的关键条件进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从中学生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自身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的提高,进而促使学生进行更为主动的思考。
2.小组讨论以及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率提高
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小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形式的教学方法很少应用。教师主要考虑的还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管理难度很大,所以,广大教师都会避而远之。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自身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可以得到相互弥补,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问题角度更加全面,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举一反三”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所在,也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3.教学注重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摆正自身位置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正确引导过程可以使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还应该逐步进行,这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中应该充分重视的一点。
4.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自身解决问题思路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平时的不断培养过程,教师并不希望让学生形成一套固有的决绝问题的思路,提倡学生度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总结思考问题中缺的成功的因素所在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应该进行不断的拓宽,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以及想象力,使学生对产生问题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一定基础之上自觉解决问题,这是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研究与探索过程,对于传统教学法的弊端进行论述,从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在此之中论点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学者以及教师的积极建议与合理化的意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逐渐完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是围绕老师教学展开的,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利用高中化学小组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高中时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时期,即将面对高考,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所改变,但一些师生还存在为升学而学习的意识,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一)学生课堂表现不同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只是听同学的见解,而积极的学生往往多次发言。在小组研究分析时,有的学生默不作声,有的学生讨论其他无关的东西,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认真研究分析化学现象,化学课堂的参与程度不同。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一般采用一对一问答的模式,表面上学生在思考,然后准确回答问题,但答案几乎都是固定的。学生只会围绕问题寻找答案,缺少创新性。
(二)化学课堂缺乏趣味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单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一般了解但是不全懂,似懂非懂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喜欢研究化学中的一些现象。但是,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都把实验的详细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的结果详细标注出来,有些化学实验是老师先演示,学生再照做,验证性试验多,真正让学生自行设计自主探究的偏少,而且有时老师过分强调仪器的珍贵,化学实验材料的有害性等,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实验中学生畏首畏尾,很多实验都是老师直接帮助实验,这样虽然学生能够完成化学实验,却没有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分析,化学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三)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差
学完高中化学理论课,要配合相应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的整体现象。可是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一些学生不会选取和使用化学仪器。实验过程也是验证性实验,得到自己已经知道的结论,缺少探究性,没有情感体验。在一些小组实验中,一些学生根本不参与实验,只是看同组积极的学生操作,或者干脆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二、高中化学小组化教学的实践
将小组化教学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化学教学中的不良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参与到化学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
(一)小组分组的要素
高中化学课程中,建立小组学习时要依据合理要素,首先控制好小组的人数,一般3到6人为一个小组,并且设置一名组长,课上辅助老师,组员能够服从和协助组长,共同完成化学课堂学习任务。其次,小组要做到男女性别平衡,这样能够保证小组人员性格互补,男生一般动手能力比较强,而女生一般比较细致,这样可以使小组更加协调。再次,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总体学习成绩、习惯和能力没有太大差距,小组内的成员要按照成绩搭配好,尽量满足每个小组都有优、中、差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小组间产生竞争,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分小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要强制执行,学生有特殊要求时,适当满足。最后,要对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和表扬,小组学习时,学生间一定会展开竞争,这样能够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老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表扬,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这些要素作为分组的依据,笔者将所任教的班级作为试验班,把全班40个人分成7组,每组5到6人,在化学教学中,这7个小组的学习氛围和效果都非常好。
(二)小组学习的要求
小组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以合理建立小组为前提,还要以学习中的要求为基础,否则不但不会强化学习效果,反而会影响化学课堂的正常进行。在小组学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听取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理解他人的意思,考虑道理,有不同意见时,不能随意打断,要他人阐述完再礼貌提出,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在谈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好准备,围绕中心说清讲明,针对别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答,尽量让对方满意。在学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要礼貌地向别人请教,并表示感谢。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别人的正确看法,改善自己不正确的地方。对学困生,不能挖苦讽刺,伤害自尊,应该主动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对别人的正确意见要给予赞赏,对别人的错误意见要结合依据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攻击他人,要态度诚恳。
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提出合理的话题让学生讨论研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分配任务,关注每个小组和每个组员的状态,针对细节给予鼓励和表扬,引导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表意见。当有人违反纪律时,要及时阻止,讨论偏差时,要及时指正。对学生的见解能够合理点评,做出总结。
(三)小组学习的作用
小组学习,学生一直在竞争的环境下学习,形成了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状态,每个组员都学会才是小组的成功,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在化学实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每个人都需要独立思考。在阐述小组观点时,能够尊重同学,能够理解不同的观点,能够帮助改正错误的观点,建立和谐关系。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难题,加强信任。通过小组学习,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效强化了化学教学效果。
小组学习的框架结构
三、高中化学小组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小组化教学在学生整体发展上有很大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一)讨论问题要合理
在小组化学习时,讨论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任务要合理,最好选择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太简单,那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不经过讨论就得出结论。如果问题太难,那么通过讨论也无法得出想要的结果,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老师设计出合理的讨论话题是小组教学的关键。比如,讲授金属钠时,很多问题都可以探究。钠(Na)和水(H2O)反应现象、钠(Na)和氢氧化铜溶液、钠(Na)和酸溶液的反应,探究不同的反应速率、反应现象和结果。在选择探讨的问题时,笔者选择了Na和水的反应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并且实验,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充分了解了Na和水反应的过程、现象和结果,分析了实验原理,拓展了Na与其他东西反应现象的可能性。设计合理的问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习技巧
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要指导学习技巧,使小组能够合理分工与配合。如在教学反应速率一节时,设计影响反应因素速率的小组实验中,5人小组,1个人画装置图,2个人设计实验的方案,1个人陈述实验的经过和结果,1个人控制实验时间并且与其他小组交流,互相学习。实验中,通过小组的各种分工,顺利完成了实验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
(三)老师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小组学习有时候需要老师提供支持,从老师那里得到反馈,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参与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进程和结果。比如,在化学实验中,全班7个组,笔者争取能够与每个组都交流,不断揣摩时间,交流实验问题,可是时间还是不够,所以在最后的交流评价时,只能随机选择几个小组发表见解,然后总结。与笔者交流时间多的小组最后的结论更全面,时间少的就缺少某些发现。因此,在小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计算好时间,争取能够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中。
高中化学小组化教学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这种方式。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观察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连教材、资料等都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二)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生物课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生物课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生物规律出发,在生物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及课后练习,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
在生物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是学习生物的心脏”。解决问题是生物学习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生物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生物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到反复练习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在新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要注意理解教师对例题中已知条件与设问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分析,重视教师对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重视在讲解典型例题中对各种解题模式的归纳,就相当于增长了思考的时间,也就等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重视养成解题的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习惯,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形成解题先易后难、“先死后活”。在解题学习活动中应区分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不同,既要学习怎样解题、更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解题。不但要学习教师对例题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领悟教师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知识发生、发展、形成中所蕴含的生物思想方法。
4、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是思维的体操”。生物教学的本质就是生物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生物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生物活动中揭示和暴露生物家的思维活动使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生物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5、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按照教学环节,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都会对整节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通过小结使整节课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强调知识间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深刻。此时,同学们可不能因快下课而放松注意力,反而应认真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