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

篇(1)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著。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根据上述财务战略内涵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战略,尽管难于做到罗列齐全。当然,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会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异。(1)从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基本内容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派战略等;(2)从派生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派生内容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规模战略、投资方向战略、企业购并战略、分部财务战略、特殊条件(如通货膨胀)之下的财务战略等;(3)从企业状况特征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财务战略等。(4)从财务活动本身直接涉及的范围来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总体或曰综合财务战略(积极或消极型战略;快速扩张、稳定发展或收缩型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即指主要涉及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财务战略问题)。

从上述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来看,财务战略似已涉及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给出的财务战略范畴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即便就营运资金管理而言,尽管它通常被人们归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范畴,尽管它的大量工作属于甚为琐细的策略乃至技术事务,但营运资金管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分,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资产组合和筹资组合的协调问题,就不可能不对企业长期的财务稳定甚至企业的。

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反,诸如一般长期投资乃至企业购并等重大财务活动,尽管它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划归“战略性”财务活动的范畴,但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却又必然包含着许多细节问题,亦即“策略或技术性”的财务活动。所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

四、企业总体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认为,企业战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经营战略以及防御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纵向一体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货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增加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公司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加强型战略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统称。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多元经营战略包括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及混合式多元经营。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向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且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则是指,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防御型战略则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和清算等。合资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利用某些机会。收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与成本而重组企业,以扭亏为盈。剥离战略是指出售企业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个部分,以使企业摆脱为那些不盈利却又占用大量资金的分部所累的状况。清算战略是指企业停止营业,将企业全部资产出售,以实现其有形资产价值。

企业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企业战略形式,而是与这些企业战略形式相配合的财务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但财务战略又侧重于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所以,财务战略类型也就应该主要地从资金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划分财务战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往往会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因为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从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当然,随着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内部利润积累就会越来越成为不必要,那么,“少分配”的特征也就随之而逐步消失。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曰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篇(2)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 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 世纪50 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 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着。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 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 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 (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 (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篇(3)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挑战环境,为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规定。具体的讲,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制定步骤。

一、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办向和目标的纲领性规划和设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

2、长远性

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经营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指导性

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现实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都从现有起点出发。

5、竞争性

企业经营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着风险。

7、创新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

8、相对稳定性

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二、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1、经营战略分析

企业的内外环境即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威胁。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就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武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彼就是了解外部环境,知己就是了解内部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人员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这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相一致,特别是要能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或可预见的机会,并尽量降低或完全消除环境对企业形成的威胁。

(2)企业内部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的要求。由于企业不大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内部优势选择可以利用的机会,绝不能不考虑内部能力,就根据环境机会制定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

(3)战略的效果要通过实施过程才能得以表现。战略的实施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宏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把握住外部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为正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思想、提出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指的是要评价本企业在经营中已具备的和可取得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不仅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时间、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指出了战略方向。

2、经营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选择适宜战略的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歌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因此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又可以分为四步:

(1)战略制定的准备。也就是制定战略的目标和选择制定战略的方法。前者为企业实现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它应该具有可接受性、灵活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适应性、易理解性;后者根据具体单位的类型和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小企业的战略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有秩序、有规律地形成的。

(2)总体战略选择。中石化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中石化始终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狠抓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推动西部新区勘探的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查矿权区块由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3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远景资源量从181亿吨增加到267亿吨。天然气拥有远景资源17.4万亿立方米。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中国石化集团原油储采比由13.7提高到15.8,已连续7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改善了资源序列结构,为企业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总体战略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附加值,即在企业的某个或多个价值活动上实行低价成本或差别化,由此产生溢价。就是说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帮助其经营单位建立一个独特的、能产生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程序。在制定总体战略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个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战略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领域。

(3)竞争战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说形成的战略是独特的。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有三种,即成本领先战略、与众不同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

(4)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评价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决策过程。

三、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以后,关键是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于能否把实施战略所必须的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资源以及各项管理功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加以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苗长川,杨爱花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简称ESMA)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逐步深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它是企业现代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拓展;是企业战略管理与会计的有机结合体。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Simmonds)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一词,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重视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的位置和趋势,包括成本、价格、市场份额等,以实现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就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学者刘夏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制订、执行和考评企业的战略及战术,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溶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

它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内外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企业战略成本的预算与管理、企业经营投资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业绩评价等七个方面。开展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对我国企业的日常经营、战略管理、竞争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起着前提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条件性的作用。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战略,增强竞争力,在研究、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新性的筹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企业战略,是为企业战略服务。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行为和效率。因此,企业须在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下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财务战略,以便规范和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财务效率,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前提性和条件性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是一种前提性信息资源的支持,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起着前提性作用,有利于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现金流量的最优化配置,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当前大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也应当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二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编制和实施战略规划;三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就战略目标而言,战略管理会计可将企业管理上升到战略层次的高度,并且能与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管理层次相结合,通过对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最优的战略管理服务,特别是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以此来综合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达到战略目标。

企业的价值目标应体现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这一目标的直接体现是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否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目标同样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关键是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财务战略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路径选择,它通过建立财务运营活动内部之间的配称、财务运营活动与企业其他运营活动的配称、财务运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的配称,寻找最有效地为企业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的路径,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配称的结果在于通过选择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路径,提升企业价值。

进一步来说,财务战略的制定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只有充分满足了这些约束条件,制定的财务战略才是科学有效。明确了这些约束条件是什么,以及这些条件为什么对财务战略的制定产生影响,便明确了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有学者认为,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的约束力量分别是: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尤其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它是制定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约束条件,是指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恰恰解决了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任务环境。社会环境包括那些不直接影响企业短期行为,但对其长期决策有影响的一般力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金融、技术、行业、市场和社会文化等。企业的任务环境就是企业的运营环境,内部分析也称为组织分析,与识别和形成组织资源有关。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该方法包括产业价值链分析和企业价值链分析。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主要在于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除了价值链分析外,内部环境分析还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分析,“结构跟随战略”原则的遵循以及企业价值文化的形成对于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能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迎接遇到的挑战,回避可能的风险,并采用预警分析、平衡计分卡分析、股东价值分析等方法,改变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以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这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其首要问题是确定相应的战略目标。谢国珍认为:财务战略目标规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现行财务管理理论一般都把是否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财务决策优劣的惟一目标。由于战略的运行必须考虑企业众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反映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对企业的要求才是可行的,如前文所述。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设立一个合理的财务战略目标,作为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向。按照战略思维,对企业来说,利润并不是财富的全部,而营业额、市场占有率、技术和顾客满意度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目前,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8个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可见,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为了整体长期的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尤其是可以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与高瞻远瞩的眼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在目标上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长期价值,在发展上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在管理上重物轻人,在业绩评价上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非理。在观念培育方面,可重点强化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战略观念、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对竞争优势观念、外向型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改进的观念等。因此,可以说思路决定出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黄鹏和胡政明认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一是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二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三是前瞻性信息;四是背景信息;五是竞争对手信息。并且,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的企业财务战略,则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制定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眼前问题,而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财务战略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其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但是,由于企业的理财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为基础,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换言之,企业财务战略在制定过程中,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为基础,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大大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夏清.战略管理技术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谢国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J].会计之友.2006(7)

[3]石真强,武永巨.现代商业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06(18)

篇(5)

现代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缩写为SMM)范式,即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本文通过对营销战略的含义分析、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讨和SMM的特点探索,多角度地认识战略营销的性质。

营销战略的定义

营销战略有两种状态:普遍的和特殊的。听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战略”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如战略性定价,战略性市场进入,战略性广告。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以战略的方式对待传统的营销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营销战略又是特殊的。因为,人们对营销战略没有一致的定义。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营销战略这一术语,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研究指出,营销战略适应于三种不同类型或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宏观层的营销战略,它以对营销组合变量(价格、产品、广告等)的综合运用为核心。根据这一定义,为某个产品制定一个战略涉及为该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广告,然后决定分销的方案。中观层次的营销战略指的是营销要素战略,它指用于营销组合中某个要素方式的抉择。处于微观层次的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它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营销决定的策略,如厂商力图建立市场份额的战略,收获利润(和份额)的战略等。

有的从管理学中的战略观为营销战略所下的定义而被广为使用。这种观点把营销战略视为一个四步骤过程:(1)界定经营的业务范围,(2)确定经营宗旨,(3)制定营销、生产及其它职能计划,(4)为这些计划制定预算。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更接近企业战略。

作者认为,要澄清营销战略的性质,还得先回答“什么是营销?”以及“什么是战略?”

按照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意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迁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由此可见,与市场直接有关、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进交换是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中促进交换,使得交换有效地发生更是市场营销的本质特征。

那么,战略是什么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指的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今天,在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合并,就不难得出营销战略的定义。营销战略是业务单位期望达到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营销目标指的是关于销售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等领域的目标。营销战略描述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用的主要营销方法,这包括在搞清楚企业营销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之后,对企业营销支出、营销组合和营销分配等决策所构成。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从战略的层次提出的观点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纳与C・鲍蔓提出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集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业务有时被称作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简称SBU)。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逻辑关系或者基本原因。竞争战略是第二层次,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所要阐述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著名战略理论家阿瑟・汤普逊则认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四个层次: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和操作战略。公司战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体行动计划。业务战略指的是单个业务的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关于业务单位内各个职能部门的行动计划。如人事战略、生产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操作战略是关于管理业务单位内的主要组织单位(工厂、销售地区、分销中心)的行动计划,或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操作任务(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维修、运输、广告运动)的行动计划。

阿瑟・汤普逊的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与D・福克纳&C・鲍蔓的三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层次,即认为在企业活动中的操作层也存在着战略行为。就市场营销战略来看,无论是三层次论,还是四层次说,它都属于第三层次――职能战略的范围。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竞争战略而确定营销的行动方案。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点

传统营销的展开围绕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产品、分销、价格、推广,此四者也就是名闻遐迩的营销组合要素――4P’s。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出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遵循市场导向的战略发展过程,考虑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传送顾客满意的要求。

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经营管理行动计划;它反映在由管理层为获得预期结果而设计的行动与行动模式(Pattern),关心组织如何完成使命和实现预期目标。战略的经营管理观念包括五个方面:战略是一个计划(plan),它为一个组织指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引行动的路线;战略是一个行动模式(pattern),它强调行动不因时间而改变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有的企业采取名牌战略,选择高档市场,有的企业倾向高风险战略;战略是一种态势(position),占住战场上的某个有利位置以赢得顾客。例如企业开发一种强势产品以攻占某个市场;战略是一种视野(perspective),它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之间找出可行的途径;战略是一种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击竞争对手。

上述战略观的每个方面的英文都以P开头,所以称之为5P‘s战略观。战略营销是一种关于营销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的特征。具体来说,战略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1、以市场为动力。战略营销认为竞争优势源于顾客,基于厂商所取得的顾客满意的程度;厂商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水平的程度。营销战略将受顾客影响的经营战略与综合的市场为核心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建立竞争优势。战略营销包括旨在提供顾客满意的各种经营行动。在经营职能中,要协调选择顾客和合理安排受市场影响的各经营变量。战略营销强调组织与环境的联系,视营销为经营的整体职责,而不只是一个专门职能。取得竞争优势需要集体行动和职能的整合。

2、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变化多端导致具有监视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营销的兴盛。外部因素改变了市场和竞争结构的组成方式和吸引力。由于营销处于组织与其顾客、渠道成员、以及竞争的边缘,因此它是战略规划过程的核心。

3、以顾客满意作为战略使命。战略营销思想认为取得顾客满意的关键在于将顾客的需要与组织的服务计划过程联系起来,顾客对某些产品属性的偏好一定要转化为产品设计和生产指南。

4、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而进行营销活动。

5、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如市场份额、顾客满意或顾客忠诚。

战略营销是营销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前的营销逻辑过于线性化,认为经营成功是单行线,过于简单,不切实际。战略营销则融合思维与行动,平衡控制与学习,管理稳定与变化,认为战略既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定,也可以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战略思维观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战略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加以灵活地调整,快速反应代替了以前的长期预测。在今天追求变化、不断求新的年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具有战略思维的文化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周立公等著,《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勒著,俞利军译:《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3.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段盛华、王智慧译,《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6)

现代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MarketingManagement,缩写为SMM)范式,即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

本文通过对营销战略的含义分析、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讨和SMM的特点探索,多角度地认识战略营销的性质。

营销战略的定义

营销战略有两种状态:普遍的和特殊的。听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战略”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如战略性定价,战略性市场进入,战略性广告。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以战略的方式对待传统的营销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营销战略又是特殊的。因为,人们对营销战略没有一致的定义。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营销战略这一术语,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研究指出,营销战略适应于三种不同类型或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宏观层的营销战略,它以对营销组合变量(价格、产品、广告等)的综合运用为核心。根据这一定义,为某个产品制定一个战略涉及为该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广告,然后决定分销的方案。中观层次的营销战略指的是营销要素战略,它指用于营销组合中某个要素方式的抉择。处于微观层次的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它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营销决定的策略,如厂商力图建立市场份额的战略,收获利润(和份额)的战略等。

有的从管理学中的战略观为营销战略所下的定义而被广为使用。这种观点把营销战略视为一个四步骤过程:(1)界定经营的业务范围,(2)确定经营宗旨,(3)制定营销、生产及其它职能计划,(4)为这些计划制定预算。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更接近企业战略。

作者认为,要澄清营销战略的性质,还得先回答“什么是营销?”以及“什么是战略?”

按照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意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迁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由此可见,与市场直接有关、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进交换是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中促进交换,使得交换有效地发生更是市场营销的本质特征。

那么,战略是什么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指的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今天,在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合并,就不难得出营销战略的定义。营销战略是业务单位期望达到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营销目标指的是关于销售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等领域的目标。营销战略描述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用的主要营销方法,这包括在搞清楚企业营销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之后,对企业营销支出、营销组合和营销分配等决策所构成。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从战略的层次提出的观点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纳与C?鲍蔓提出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集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业务有时被称作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BusinessUnits,简称SBU)。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逻辑关系或者基本原因。竞争战略是第二层次,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所要阐述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著名战略理论家阿瑟?汤普逊则认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四个层次: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和操作战略。公司战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体行动计划。业务战略指的是单个业务的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关于业务单位内各个职能部门的行动计划。如人事战略、生产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操作战略是关于管理业务单位内的主要组织单位(工厂、销售地区、分销中心)的行动计划,或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操作任务(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维修、运输、广告运动)的行动计划。

阿瑟?汤普逊的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与D?福克纳&C?鲍蔓的三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层次,即认为在企业活动中的操作层也存在着战略行为。就市场营销战略来看,无论是三层次论,还是四层次说,它都属于第三层次——职能战略的范围。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竞争战略而确定营销的行动方案。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点

传统营销的展开围绕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产品、分销、价格、推广,此四者也就是名闻遐迩的营销组合要素——4P’s。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出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遵循市场导向的战略发展过程,考虑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传送顾客满意的要求。

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经营管理行动计划;它反映在由管理层为获得预期结果而设计的行动与行动模式(Pattern),关心组织如何完成使命和实现预期目标。战略的经营管理观念包括五个方面:战略是一个计划(plan),它为一个组织指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引行动的路线;战略是一个行动模式(pattern),它强调行动不因时间而改变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有的企业采取名牌战略,选择高档市场,有的企业倾向高风险战略;战略是一种态势(position),占住战场上的某个有利位置以赢得顾客。例如企业开发一种强势产品以攻占某个市场;战略是一种视野(perspective),它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之间找出可行的途径;战略是一种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击竞争对手。

上述战略观的每个方面的英文都以P开头,所以称之为5P‘s战略观。战略营销是一种关于营销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的特征。具体来说,战略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1、以市场为动力。战略营销认为竞争优势源于顾客,基于厂商所取得的顾客满意的程度;厂商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水平的程度。营销战略将受顾客影响的经营战略与综合的市场为核心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建立竞争优势。战略营销包括旨在提供顾客满意的各种经营行动。在经营职能中,要协调选择顾客和合理安排受市场影响的各经营变量。战略营销强调组织与环境的联系,视营销为经营的整体职责,而不只是一个专门职能。取得竞争优势需要集体行动和职能的整合。

2、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变化多端导致具有监视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营销的兴盛。外部因素改变了市场和竞争结构的组成方式和吸引力。由于营销处于组织与其顾客、渠道成员、以及竞争的边缘,因此它是战略规划过程的核心。新晨

3、以顾客满意作为战略使命。战略营销思想认为取得顾客满意的关键在于将顾客的需要与组织的服务计划过程联系起来,顾客对某些产品属性的偏好一定要转化为产品设计和生产指南。

4、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而进行营销活动。

5、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如市场份额、顾客满意或顾客忠诚。

战略营销是营销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前的营销逻辑过于线性化,认为经营成功是单行线,过于简单,不切实际。战略营销则融合思维与行动,平衡控制与学习,管理稳定与变化,认为战略既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定,也可以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战略思维观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战略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加以灵活地调整,快速反应代替了以前的长期预测。在今天追求变化、不断求新的年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具有战略思维的文化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周立公等著,《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勒著,俞利军译:《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篇(7)

迈克•波特认为如果不能将战略转化为行动,那么战略的制定就是一项没有价值的活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如何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化为行动和成果是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正是基于多年来的管理实践,并在结合绩效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正是解决这一命题的最优选择。

1 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

要了解绩效管理如何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首先必须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在五个方面:第一,目标的战略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以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它是在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环境分析和预测基础上,对企业提出的最高战略目标,企业的一切目标都服从于或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第二,发展的持续性。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发展而不是增长。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创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第三,企业的创新性。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于创新,特别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第四,环境的应变性。成功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对生态资源利用的适应性。第五,竞争的优势性。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是在非平衡中求得竞争的优势,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水平。

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以后,以其为导向,对企业绩效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将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解是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深层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员工及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其绩效目标,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并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绩效管理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通过分析,我们得知绩效管理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员工(广义上包括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行为态度,科学的、规范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直接产生影响,如对员工职业生涯导向、价值导向、能力导向、努力导向都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来达到,而绩效管理又直接对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经营目标、企业形象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并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同时,绩效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也反映着企业对外的形象。对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的科学管理使得两者协调最终形成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再经历长期不断的持续改进和发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

2.1 体系建立的整体思路:建立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整体思路是:先梳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然后梳理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部门职能、关键岗位职责,然后明确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和管理框架,然后分解为部门、岗位和个人指标,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建立起基于企业战略的绩效目标体系,保证每个部门、岗位的努力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要求相一致,再根据主要业务流程和职能职责选取关键绩效指标(kpi)并设计标准和确定权重。

2.2 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smart原则:s ( specific)即“具体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反映的各绩效指标要是具体的。

m(measurable)即“可衡量的”,是指绩效指标不论是数量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测量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attainable)即“可达到的”,是指绩效指标在经过相当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达到的,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

r(relative)即“相关的”,是指绩效指标与总目标、相关目标的一致性。

t(time-based)即“以时间为基础的”,是指绩效指标要讲效率,是有完成时限的。

3 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

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为保证绩效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如下图如示,该体系由绩效目标体系、绩效管理过程体系、绩效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四个子系统组成。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来最终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只有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绩效管理把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分解到部门和员工,才能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构建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4 绩效管理体系实施中还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绩效管理的严肃性: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制度的严肃性,企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制度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和要求进行,做到奖罚分明。

4.2 绩效管理的连续性: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和连续的系统工作,不能想实施就实施或者间断性的实施。如绩效考核的每一次间断,就是绩效考核的新一次开始,员工就需要再花费时间去适应。绩效管理只有不间断、连续的实施,将制度变为习惯,才是绩效管理的根本,也正是绩效管理这样的不断持续改进和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4.3 绩效管理的透明化:在绩效管理中必须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带有偏见,缺乏公正、公平、公开性的考评,可能滋生员工中不良思想情绪,不但影响组织和各级主管人员的管理活动,还会对以后绩效管理的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张晓彤.绩效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传统预算(又称全面预算)产生于19世纪末,开始应用于政府和非赢利组织。20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模式开始在美国兴起和并得到快速发展。泰罗将预算控制当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目前世界绝大多数企业都将预算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开始从20世纪初开始的以规模化、标准化和低成本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向以个性化、专业化和高价值为特征的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的新经济时期转变。新的经济环境动摇了传统预算的前提和基础,传统预算的不足与缺陷日益凸现,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预算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构建新的预算管理制度。

一、传统预算的局限性

(一)预算目光短期化 传统上企业在编制预算时,通常是以过去几年特别是上一年的经营业绩为基础,通过一定程度的调整与讨价还价,形成新一个年度的预算。这种紧盯过去、局限内部和只关注自身的预算视角,必然使企业预算目光短期化。采用这种做法编制预算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一切都处于稳态之中,未来只是历史的线性继续,这也是传统预算的一个前提假设。正是基于这一经营稳态假设,企业预算就可以不断地重复以前的做法,企业只需要考虑眼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就可以编制出预算,预算目光非常短暂,基本只考虑未来一年的情况。至于两、三年以后情况,在经营者看来,依然会如此继续,因此没有考虑的必要。但如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多变的时代。企业的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企业在短期内很可能必须面对一个新的、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关键的经营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可能突然离开企业,企业很可能必须执行新的法律法规。所有这些重大变化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树立起长远眼光,尽可能提前预计出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重大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安排相应的预算,达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效果。

(二)预算目标单一化 传统预算脱胎于20初世纪的预算控制方法即全面预算体系,预算编制的起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上都是一些单一化的财务预算目标(王斌,1999)。这些单一化的财务目标主要有:以成本为起点的成本导向型预算;以收入为起点的规模导向型预算;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现金导向型预算;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资本导向型预算;以利润为起点的利润导向型预算等。这些预算主要以企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即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应选择相应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预算模式。如在企业或产品的初创期,企业面对新市场的进入或新产品的推广,需通过快速资本投入支持规模扩张,此时应优先采用以资本规模为目标的资本导向型预算;企业进入成长期时,战略重点转向市场营销,即通过市场营销来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适宜采用以销售收入为目标的规模导向的预算;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开始追求收益最大化目标,企业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成本导向型、利润导向型和现金流导向型的预算。尽管这些预算编制方法也宣称是以战略为导向的,能够与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所采取的战略相对应,但各种单一目标的预算体系并非完全能够适应企业的战略导向。因为实际上大多数集团公司或多元化经营企业,其生命周期的特征并不明显,往往是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分部,或者产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因此企业的具体战略任务也是多元的。于是,适应于集团型或多元化型的企业组织形式,需要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体系。

(三)预算实施的游戏化在这种目光短期化和目标单一化的预算制度之下,预算的实施过程往往表现为预算制定者与预算执行者或者预算审核者之间的博弈游戏。这种游戏往往明显地表现在预算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由于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都不是将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而是仅仅专注于短期化的行为,于是预算执行者往往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倾向于制定保守性的预算,并且往往可以通过近期的历史数据找到理由。相反,预算制度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往往倾向于制定高标准的预算。于是,接下来就成为双方之间的博弈。结果往往是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而且,由于执行者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占有更大的信息,使双方博弈的结果更加有利于预算执行者,预算结果往往只是比历史业绩有所提高,并不能保证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预算与战略”的相互脱节,表现为企业的经营过程的“言行不一”,最结果只能是“战略沦为空谈,行动失去目标与动力”。同时预算实施的游戏化还表现为预算执行的游戏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者同样比预算审核者掌握着更为充分的信息。预算执行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公正、客观地披露预算的执行情况,倾向于通过调节收益或盈余的手段来达到单一的财务预算目标。这种调整通常是通过运用会计收益、费用的跨期调整方法(如递延收益、递延费用等)实现。这种调整表现为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净收益高于奖金要求的上限时,执行者会调整减少净收益,以免给自身未来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另一种可能是当净收益低于奖金要求下限时,通过调整来增加净收益,以获取更多的奖金报酬。相反,预算的审核者由于只能通过财务预算目标判断预算执行的业绩,往往很难发现其中的不当行为。通常预算审核者为了减少这种不当行为,还需要制定和实施预算的审核、检查与处罚等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都需要支付成本,增大了企业的制度成本支出。

(四)预算激励的投机化

在目光短期化和目标单一化的预算制度的激励下,预算执行者往往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事一些短期化的投机行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不易觉察的、持久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如前述所,传统预算的起点往往是短期的、单一化的财务目标,并且这种目标还会成为考核预算执行者的业绩目标,与其奖励相挂钩。当预算执行者难以完成目标时,或者不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目标时,就会采用一些不利于企业整体利益或长期发展的投机行为。以最为常见的预算目标利润为例,当单纯用当年的利润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时,预算执行者可以选择一些投机行为,这样做既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可以完成预算的利润目标,常见的能够提高利润的投机行为如应该进行的设备更新不更新;应该进行研究投入不投人;应该进行的市场营销推广不推广;应该进行员工培训不培训;应该为员工提高工资福利不提高等。当预算执行者选择这些投机行为时,确实可以很好地完成预算目标,同时也能够获取相应的奖金报酬,但是却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却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也是长期以来为什么许多企业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令人侧目的业绩,却又可能在突然之间轰然倒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的预算制

度,即建立战略预算管理制度。

二、战略、预算与战略预算的理解与构建

(一)战略概念的理解战略预算从其功能是上讲,是企业实施战略的有效工具。因此,要想为战略成功实施构建―个恰当的战略预算制度,就必须首先对战略这个概念形成清晰认识,即首先明白“什么是战略”这一基本命题。如今,对于战略概念的解释非常多,在这些解释中。最常见的解释是认为战略是企业未来若干年的奋斗目标与远大构想(何丽娟,2006;汤谷良、李苹莉,2000)。如果只是从目标层出发来理解战略,这样解释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从企业失败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失败,并不是没有美好的战略目标与构想,而是缺乏有效地实施战略的思想、制度与行为。根据笔者自身的感受,从构建战略预算的角度讲,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战略:

(1)战略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承诺与投入。哈佛大学战略管理教授潘卡?盖莫沃特(Pankaj Ghemawet,1991)在总结多个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后,认为有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有的企业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每个企业的投入与承诺不同。按照盖莫沃特的观点,战略是一种不契的承诺和投入,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没有对战略的承诺与献身,任何一种战略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图画,只能一种只供企业自我陶醉的空想,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在战略实施和战略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的员工,特点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不能仅仅把战略当作对外界的一种宣言与承诺,而是要把它当作对自身的许诺,对战略要有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守精神。只有在锲而不舍的精神之下,战略和战略预算才有实现的可能,才能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变革式的发展。

(2)战略是一种资源配置导向。战略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承诺,是一种从思想、价值观层次来理解战略,在这个层次上,可以将战略理解为一种思想导向,即战略就是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将精力集中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除了这种思想导向外,还是一种资源导向,这是基于经济层次对战略的理解。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供企业支配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但是企业的目标却是无限的,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始终是企业经营面临的艰难选择。正是由于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存在,就要求企业在实现战略和战略预算的过程中,要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集中地、大规模地、持之以恒地配置优势资源,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就成为企业配置资源的一种导向,企业应该把资源集中配置到能够导致企业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上,这时要求管理者遵循“需要花的钱一定要花,能省的钱尽可能省下来”的资源配置理念,遵循“量效为出”而不是“量入为出”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沿着导致企业战略成功和预算实现的方向上坚守不懈的配置资源,而不必计较于蝇头小利和屑小的荣誉。

(3)战略是广大员工日常点点滴滴的行为。从导致企业战略实现的行动层次上讲,战略不像从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个别企业家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雄才大略,也不是这些人物振臂一呼就要可以实现的英雄主义行为。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企业家或高层经营管理的远见灼识和巨大号召力。但是,从能够促使战略实现、更具基础性的角度观察,战略更主要表现为广大员工日常点点滴滴的普通行为。广大员工实施企业战略的行为通常非常普通,可能表现为研究开发人员在无人关注的实验室内的与冥思苦想和不厌其烦的重复试验,也可能表现为营销人员与客户交往中饱含真情的问寒问暖,还可能表现为生产员工在流水线上常年如一日的精心生产。

(二)预算概念的理解

传统上对预算的理解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出发,认为预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表达形式表现来的财务计划(汤谷良、杜菲,2004)。具体来讲,预算是以货币表示未来期间(通常最长为一个经营年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和计算,如有关现金收支、资金需求、营业收入、成本以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并用以调整各业务部门的活动。传统预算中最常的预算形式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为目的,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传统预算包括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筹资预算等组成部分。

(三)战略预算概念的理解

如果从企业战略角度理解预算,首先需要理解预算的最初含义,即将预算理解为“事先的计算”。在这个概念中,包含了预算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事先”性,指预算通常位于行动之前。传统预算的“事先性”往往指预算位于年度经营活动之前,主要以时间维度来划分预算活动,即每个经营年度开始之前所进行计算。而战略预算的“事先性”表现在预算是在企业战略行动之前,它并不完全按时间维度来划分预算活动,而主要以战略行动来划分预算活动,战略行动的时间可能长至两、三年,甚至达到数十年。第二个特征是“计算性”,指预算通常表现一系列复杂的、系统的计算活动。传统预算的“计算性”主要是从单一财务目标出发,用货币形成对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测算处理,最终表现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数据。而战略预算是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筹划与安排,以最终实现既定战略而进行的计算,最终结果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报表与数据,如市场数据、质量数据、研究与开发数据以及学习与培训数据等多个方面。

三、战略预算基本特征的理解与构建

(一)预算目标与行动的长期性战略预算目标与行动的长期性是战略预算区别于传统预算最显著的特征。战略预算的长期性具体表现在:首先,预算目标的长期性,战略预算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是未来若干年企业整体的奋斗目标,因此战略预算不只是追求一个短期的年度经营目标,而是要追求跨越若干个经营年度的长期战略目标;其次,执行行动的长期性,大多数执行战略预算的行动会跨越若干个经营年度,而不是一种短期性的投机行动;最后,预算影响的长期性,执行战略预算的行动不仅会对本年度经营产生影响,而会对未来若干个经营年度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执行战略预算的行动都可以看作长期性的资本化行动。

(二)预算执行精神的坚守性与承诺性 战略预算制度的长期性决定了执行精神的坚守与承诺性,而这一切要都来源于战略的坚守与承诺性。战略预算是为实现企业长期的、具有变革性的奋斗目标而设计的制度安排,由此决定了执行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须固守一种专注与坚守精神,既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不能始终处于摇摆不定之中,又不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从事短期性的投机。因此,战略预算具有坚守与自我承诺的精神,预算执行者不是与预算制定者进行短期的博弈,而是共同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预算内容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预算是为实现企业长期的、具有变革性的奋斗目标而设计的制度安排,而这种目标还难完全用~个单一的财务目标所概括,它可能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多个主要方面。因此,战略预算可能会涉及到企业市场营销、生产供应、客户服务、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战略预算并不是这种内容的简单相加,其中包含一系统的因果逻辑关系。目前,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既能够综合反映战略预算各方面内容,又能恰当表明其中因果逻辑关系的战略预算工具(Kaplan、Norton,1996)。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反映企业战略预算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表明各个角度之间内在因果逻辑关系。

篇(9)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但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没有完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前提性假设,如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等基础之上,但这一基础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再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为前提,往往把许多战略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无关变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还有,由于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严谨的数量化”阶段,它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在战略管理中,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使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2.全局性

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3.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一般来说,财务战略有三种路径选择:扩张型、稳健型、防御收缩型。

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不是偶然的,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则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FLEXLINK上海有限公司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2003年成立分公司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相当的规模,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可以考虑通过内部扩张、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外部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企业发展战略促使FLEXLINK在中国的财务战略选择了扩张型的路径。在扩张型财务战略中,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是三大核心内容。

投资战略。FLEXLINK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质量是其在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是其高速成长的保障。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筹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加。销售增长的张力越大,资金饥渴就越严重。

篇(10)

关键词:

未来经济;企业;战略;财务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又称战略财务管理,顾名思义,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财务战略管理,不仅开始在学术上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典型方法和理论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新的诠释,而且也从实际行动上重视财务战略管理,推动企业采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手段。

一、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务战略管理是提高经营效率的必要手段众所周知,盈利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而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效率。要想企业长足发展,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提高效率。只有保证了效率,才能确保效益。要确保效率,必然不能缺少长远的目标,因为目标才是动力。传统财务管理的全部中心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却忽略了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影响。如果把企业的发展看成是一条河流,有一天河流忽然泛滥成灾,那么传统财务管理能够看到的就是这场洪水带来的短时近距离的危害,而财务战略管理却能够看到这场洪水之后一年甚至几年,对这条河流整个沿岸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确保企业的长盛不衰。所以,财务战略管理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财务战略管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发展必然会加速经济全球化,传统财务管理效率低,无法融入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于国内,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因此水涨船高。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企业因为忽视外部市场、外部环境的威胁而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一系列的例子告诉我们,财务战略管理者必须站在至高点来对待财务管理工作,看得长远,才能走得更远。传统的财务管理尽管在当时也曾经被信任甚至盲目推崇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缺点便暴露无遗,也越来越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脚步。相比之下,财务战略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财务战略管理传统财务管理仅仅关注成本和利润,一切财务管理活动也以成本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标准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则关注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传统财务管理以“内(内部环境、内部资源、内部约束)”为主,重内而忽外,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不强,财务战略管理则内外兼顾,不仅仅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更加重视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企业的财务和生产经营活动。二者相比,财务战略管理无疑是最好的抉择。

二、关于如何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确保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的充分和谐利用企业资金流向穿梭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资金有效、长期、均衡地流转和配置。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和由总经理或指定人员负责各职能战略的相互协调,以便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二)重视企业战略共性,也不要忽视财务战略个性财务战略目标取决于企业战略目标,只有将财务目标融合与企业目标,它才有存活下去的基础和生命力。而企业战略目标千差万别,财务战略不仅要有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的作用,除此之外,财务目标也有其独特性。要保证企业的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就必须处理好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关系企业融资中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是资本成本和杠杆效应,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则是实现最优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财务战略则会限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处理好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关系,企业才能协调发展。

(四)优化治理结构“结构追随战略”表明了企业治理结构与发展战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的,如果治理结构不合理,再有优势的战略也只是空口一谈。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股权结构。一句话,企业财务战略与治理结构之间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五)注重财务环境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由于财务战略的长期性、全局性以及谋略性,把环境分析作为战略的逻辑原点是进行财务行战略分析必须的前提。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企业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财务环境分析结合起来,以财务战略管理为指导目标,颁布具有系统性和谋略性的财务政策。就总体战略来说,金融环境、相关财税政策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更加明显。总体战略与财务战略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忽略。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千变万化,企业发展很容易受过去的成功战略的限制,所以,应该灵活多变,不应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沿用之前的成功战略。

三、结束语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路灯,缺少了发展战略目标或者战略目标不正确,企业就会失去方向。如果企业能够把财务管理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线,从更加长远和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提供技术指引和决策指导,让企业财务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计量功能,那么,企业一定会摆脱因为时间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德育的方法 下一篇: 学校音乐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