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9: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
1.预算管理现状。思想观念上,有部分人对预算编制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的财务管理停留在“报账式”的水平,预算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预算管理工作提高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首位。编制方法上,缺乏准确的基本数据收集和科学分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多采用增量预算法,存在掩盖上一年度的各种不合理支出的缺点,加上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能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部门配合上,存在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脱节现象。预算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内各部门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编制和控制的,以致编制预算时各部门的原始信息和数据难以搜集,只能靠经验加往年数据资料粗略地推算,造成有些预算项目存在年初有预算而年内却无支出,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出现不断追加支出项目。资金使用上,不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安排使用执行。有些领导往往从自己分管部门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随意批经费,很少顾及校内其他部门,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2.预算编制依据。收入预算,高校按照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等项目编制。其中,财政拨款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拨款定额;上级补助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补助收入数;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科研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根据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附属单位缴款的编制依据是附属单位上报的计划上缴数;其他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项目支出预算,高校按照教育部下达的项目编制,该项目是教育部事先通过教育部各口申报审核经过专家论证最后确定的项目,学校按照教育部批复的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来执行预算。对个别项目预算的调整,学校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教育部,教育部以文件形式下达预算调整项目及金额。
3.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教育部要求按时申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计划,基本支出经费在每年7月份基本拨付到位,项目支出经费根据财政部拨款计划按月拨付给学校。学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做到基本支出预算按月、季度下达,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教育部到款一次性下达。
二、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近几年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情况来看,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收入预算编制不实,仍有部分收入游离于部门预算之外,脱离财政监督。部门预算的编制以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部门和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但实际执行中仍有一部分单位没有将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计提的征收手续费收入、税收返还收入、上年结转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部分收入被坐支使用,或用于本单位职工住宅楼建设和发放福利奖金等。
2.支出预算编制不细化,一些支出项目超支严重,而另一些支出项目结余过大。部门预算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非经法定程序和有权单位的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单位支出不按预算走,乱支乱用,造成公用经费超支严重;有的部门竟将“印刷费”、“水电费”等基本支出编进项目支出预算,或是挪用、挤占项目资金,以此来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一些项目支出由于项目未落实或资金被挪用,造成项目结余过大;项目预算资金未能及时拨付使用,造成项目支出完成情况与年初预算存在很大差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完全显现。
3.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漏洞百出,难以执行。政府采购预算是全面反映各预算单位实施采购活动的计划。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要单独列入政府采购预算填报,并按政府采购要求填报有关项目。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没有同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资金保证。公共支出项目不能细化到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有些单位编报的采购项目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或单位根本无财力进行采购,由此造成一些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不高。
三、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1.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的法规。审计中发现,现行的预算法律法规,在很多方面已不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新情况,而且个别问题,预算法中也没有具体规定,在预算编制、细化部门预算和问责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因此,有必要根据新形势,制定科学的、比较完善的新预算法规。
2.搞好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编制是一项非常严肃复杂的工作,因此,搞好预算编制,应安排足够的时间,按照严格的程序,遵循统一性、完整性、年度性、可靠性、公开性和分类性原则,在充分调查论证和必要的民主程序上,通盘考虑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规范、准确、完整、效益。要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科学测定收入支出规模,细化预算支出,使预算资金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增加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减少预算追加的弹性和预算支出的随意性;增强综合预算观念,完善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所有财政资金的预算控制,强化计划管理,确保各项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切实规范预算收支行为。
3.细化部门预算,规范部门收支行为。要坚持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细化预算的原则,科学编制完整的部门综合收支计划。要逐步建立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运转高效的预算编制机制,逐步达到“有预算才能支出,无预算不能支出”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全面掌握预算单位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定额标准体系,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质量;建立项目支出评估论证制度,积极推行项目库管理办法,深入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促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4.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积极实行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在预算执行中,不仅要注重资金的拨付,而且要关注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重视资金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努力达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积极推行绩效评价制度,增强资金使用的“产出比”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5.加强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中,对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必须按照编制好的预算项目进行,特别对预算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支出项目和进度拨付资金,严禁随意调整和变更预算,切实规避各部门“跑”追加补助的问题,减少财政部门的压力,确保预算的“刚性”;对于必要的预算调整,必须坚持项目单位提交可行性报告,财政部门调查论证,政府机关审查,人大机关最后审批的原则,杜绝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提高预算的严肃性;高度重视财政资金拨出后的管理,实行相应的跟踪问效方法,及时关注各项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注意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对发现的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分配不合理和效益不高甚至浪费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6.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预算执行的健康进行。相关监督部门应积极参与到预算执行中去,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审计部门应事先介入,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查,根据预算法和其他相关财经法规及历年审计发现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和规范。预算执行中,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运行中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即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严厉查处并予以纠正,对责任人员要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财经秩序。
总之,伴随国家科学的迅猛发展,事业单位要担负国拨资金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不断提升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水平,改善预算执行的质量,将会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部门、财政部门、项目部门以及项目承担单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事业单位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积极修订与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从而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预算工作,促进单位的稳定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6,(12).
一、指导思想
为推进本街道的各项事业和谐、有序的发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建立符合本街道情况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实施“二上二下“的部门预算编审办法、实行预算支出管理,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对民生项目投入的比重。努力实现预算编制的透明,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和使用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二、预算编制的原则
1、公共性原则
部门预算要充分体现公共政府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性资金对资金需求的投入。
2、综合预算原则
单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都要纳入部门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统筹安排。
3、真实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必须以区“十一五”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本部门职能需要为依据对每个项目支出的数据指标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数据真实准确,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正确率的考核机制,并加以运用。
4、保证重点,有序安排原则
严格按照人员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性项目和其他类项目支出顺序依次编制支出预算,体现政府支出的支出性。基本支出按定员定额和实际情况编制预算,事业单位参照区本级的定额标准,街道机关参照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企业按实际情况决定。项目支出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务可能合理安排,择优排序,不考虑部门和单位历年基数。
5、法制性原则
部门预算经审批后,具有法律效力,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追加。
三、预算编制的范围
具体单位包括:
1、街道机关
2、文化馆
3、图书馆
4、体育场
5、市剧院
6、市社区学校
7、市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所
8、市路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9、市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分队
10、市区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
11、市区路街道人才服务管理所
12、沪闵投资管理中心
13、其他单位
四、预算编制的内容
1、收入预算
本街道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收入(包括市、区级、街道拨款收入)、非税收入、经营收入(如房租收入、游泳池收入等)、以往年度结余资金均应纳入部门预算。
2、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人员经费预算定额的支出内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及资金、社会保险缴费、离退休费、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助、其他人员经费等。
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本街道年度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参照区本级预算定额来执行,街道机关参照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企业按实际情况决定。以后年度将根据街道实际情况、各企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及编制内实有人数作调整。
3、项目支出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作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包括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性项目和其他类项目。项目支出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预算,并按要求填报申报理由、主要内容、测算依据、总体目标等,根据综合定额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据实填报。
本街道的项目支出预算,如黄水整治工程、平改坡项目等,应按照设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总体安排,按相关部门实际情况制订所需的预算金额,再由财政审计科根据情况拟出初步意见。
4、政府采购预算
根据区政府采购的目录和有关规定,由点到面、分步推进,逐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五、预算编制的要求
1、执行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特别是要贯彻区人大《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加强事前沟通、部门沟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在需要的情况下,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提前介入,通过政策咨询、专家评估、公众征询等多种形式,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合法化、民主化。
2、推进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
预算编制方法从合规性和政策性逐步发展到绩效预算,从传统的资金控制为主转向以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管理。通过预算编制方式的创新,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
3、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
本街道事业单位年度预算定额参照区本级预算定额来安排,街道机关参照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以后年度将按照区政府要求,结合本街道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4、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
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资金投向,保障政权建设以及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需要。要压缩不必要开支,按照本单位履行职能的真实需要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项目预算。
5、严格遵守编报时间
预算编制时间紧,环环相扣,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务必按照各阶段的时间要求,及时报送,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如期完成。
六、预算编制的时间节点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9日
引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是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部门预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制度的创新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作为完整、细化、综合、法制的部门预算,其改革触及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财权控制者的直接利益,在推进的过程中势必遇到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本文在先前文献研究基础上深入剖析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部门预算改革。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公共支出管理,部门预算改革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财政改革尚未完全建立起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主要原因是我们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没有从实质上触动传统的“国家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形式,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它是政府各部门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方法、内容和制度规定进行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查批准,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法律文件。部门预算改革完善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架构,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目的,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首先从预算制度着手,建立Q定政府收支的程序和机制的是公共决策,它的作用是能够控制财政的运行。有利于改进和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公共支出反映了一个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所造成的耗费。政府预算是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基本制度和手段。所以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预算支出制度,用预算来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综上所述,部门预算改革不仅能够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还能够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研究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部门预算管理的进展及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三)主要贡献和不足。主要贡献:一是针对项目支出预算效益低下的问题,提出在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过程中,在项目预算编制、监督、绩效评价工作中广泛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事前预算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价工作,建立起社会中介机构和财政部门项目管理的审核评价制度,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资金效率;二是通过预算优化配置资源,提出了将国有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方法。不足之处:部门预算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文中一些观点要得以应用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考证。
二、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
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形式,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预算基础上的财政。所谓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编制一本完整的预算,它是政府各部门依照行使职能的需要,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方法、内容和制度规定,由基层单位进行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综合反映本部门在预算年度内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法律文件。部门预算可以看作是政府和立法机构对政府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框架。
部门预算涵盖了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其构成包括部门收入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部门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入、其他各项合法收入。财政预算内拨款收入,是指由财政预算资金拨款形成的部门收入,即本级政府支出预算中用于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其他各项合法收入,是指部门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部门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部门为保证其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支出。项目支出,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而发生的支出。具体分为基本建设类项目支出、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
三、部门预算改革进展及评价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效
1、推进了综合预算管理,提高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部门预算改革以后,改变了过去财务分散、分头管理的格局为集中统一管理,将中央部门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筹使用。(1)预算的透明度提高。部门预算要求将预算经费来源和分配办法分开,将安排标准和内容细化,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公正性和规范性;(2)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实施部门预算后,一方面不再区分预算单位的级次,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预算直接批复到所有预算单位,减少了经费拨付的中间环节,保障了经费落实;(3)预算的综合性增强。部门预算是财政综合预算。对各项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做到不重不漏,不得在部门预算之外保留其他收支项目。
2、完善了部门预算分配机制,提高了预算分配的科学性。部门预算改革以来,改变了传统功能预算资金分配机制,建立了以零基预算编制为核心的预算分配体系,推进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和项目支出项目库滚动管理,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部门预算细化力度,提高了预算分配的科学化。实行部门预算从基层编起,层层汇总形成部门预算,增强了中央部门的预算编制主体地位和对预算编制的参与程度,发挥了中央部门的积极性,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使部门预算更好地与部门职能和事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了预算分配的合理性。
3、强化了部门的主体地位,提高了部门预算的计划性。部门预算改革后,中央各部门的预算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强,它们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主体;既是权利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中央各部门开始注重按职能、工作计划编报预算。通过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预算,使预算安排与本部门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增强了部门预算观念。
(二)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较之传统的单位预算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问题。
1、政府性财力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要实行全口径预算,它的作用是能够反映实际应用于本部门的政府性资金,使部门预算更加完整性。而现实情况则恰恰相反,部门预算只是反映部分资金,其中包括各项行政事业经费、医疗经费、房改经费等,诸如计划主管部门的基本建设基金、科技三项费却不在其中,而是在预算执行中再分配下达,形成预算追加。
2、预算定额体系不完善。定额标准不尽科学,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改进。部门预算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它的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能够让支出安排更加公正和透明。现行部门预算在编制方法中存在着定额测算方式不准确、定额标准不科学、定额体系涵盖不全面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原有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3、财权分配权不统一,预算统筹能力差。在传统功能预算管理模式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财政分配权并不集中掌握财政部门,计委、经贸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科技部门、国防科工委等一些预算单位也具有一部分资金的预算分配权力,可以直接分配资金至其他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以后,财政部门逐步将这部分由其他预算单位分配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初步实现了财政分配权的集中统一。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当时机构职能限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尽量减少改革阻力,这项改革并不彻底,而且与部门预算改革进程相比,这一改革的进程非常缓慢。
4、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低,降低了资金效益。财政部门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能够强化预算单位的绩效理念,使预算单位绩效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提高了预算资金的绩效水平。但是,预算资金的绩效评价水平仍然比较低。财政拨款结余Y金规模较大的问题依然普遍,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结余资金和实行法定增长的支出。这里面有合理的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到位、政策措施不健全的原因。大量的结余资金沉淀在部门,既容易产生腐败,也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薄弱。在实际生活中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在宪法和法律要求上还有较大差距,预算审议质量不高。一是预算审查监督没有相应的法律环境。从认识上看,目前大多数人还没有将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上升为法律的高度来认识,预算的软约束问题还很突出,经常出现行政经费超预算、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部门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规模;二是预算审查监督难以产生实效,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对策建议
(一)确定合理的预算定额体系。科学的预算编制依据,不仅仅是编制程序科学、编制时间科学、编制方法科学,还需要科学的定额体系和开支标准。实行“零基预算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应有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和开支标准,实行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个部门在人员配置和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使用等方面所遵循的标准或应该达到的水平,是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编制、核定部门预算,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的根本目的是确定为实现目标而拟定的计划所需的支出,并用量化数据评估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效果的评估体系。有助于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效益性,最终推动公共部门的高效运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需要对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制度要求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有全面考虑外部和内部的各项因素,才能在预算编制、执行、评估、监督中,使预算达到预定效果。
(三)切实增强各级人大审核预算力度。对于预算审查的合理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为政府预算的额度不断增大、预算范围不断拓宽、支出项目不断细化,因此必须对现行政府预算的审议程序进行一些调整。根据我国人大内设各专门委员会的特点,各专门委员会在各自权限内,可以对政府预算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专门委员会将政策制订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行全口径预算。公众为了实现对预算管理的监督权,所有财政资金都要纳入公众监督范围,因此政府要把所有资源纳入核算,全面反映出部门获得的政府性财力体现在一份预算上。因此,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将尚未纳入部门预算的政府性财力全部纳入,编制全口径预算。
理顺政府财政与计划、科技等主管部门的关系,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科技三项费用纳入部门预算中。按照现行政府职能分工,与其他各项财政资金管理方式不同,基本建设投资由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分配,科技三项费用由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分配,目前普遍情况是这两项资金还没有在年初编入部门预算,而是在预算执行中确定项目并追加到部门。
(五)调整预算编制周期。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做到预算编制细化、科学,要有一定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地审核论证,对预算标准进行全面地测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能够更好地解决预算编制带来的各种问题。延长预算编制周期,提早编制预算,是提高我国部门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有利于推进人大对预算的审查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保证预算分配的公开、公正、公平。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延伸预算周期,对项目支出实行滚动式预算(如三年中期预算),保证预算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中国商论,2016.17.
[2]刘康.对部门预算执行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审计月刊,2016.8.
[3]郭俊华,朱符洁.我国公共部门预算透明度研究――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数据为例[J].财政研究,2016.1.
[4]孙浩,周林.推进地方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财政,2015.6.
[5]周丽颖.关于部门预算改革的现状和思考[J].现代经济,2015.4.
[6]王淑杰.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
[7]梁敏.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及其目标选择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6.11.
关键词:
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以及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基层事业单位日常财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肩负着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使命,更对于预算资金能否得到合理有效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水平,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等多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管理组织保障不力
1.1.1基层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编制工作通常安排在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初,由于预算编报时间紧,任务重,在财务人员人手不足、经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预算编制工作难免流于形式。
1.1.2部分基础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于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业务部门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力度不足,因此造成由于财务人员不熟悉具体业务工作量与资金需求关系即编报年度预算,而在新一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任务量大的工作资金不足,任务量小的工作资金存在结余”的情况。
1.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1.2.1基层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多流于形式,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的方法,在上年预算数据的基础上略作调整,甚至有的单位直接沿用上一年的预算数据,而没有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重新测算本单位在下一年度的预算收支情况,“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难以落到实处。
1.2.2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1.2.2.1由于基本支出中的定额标准测算不够准确,因此造成部分基本支出项目预算资金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而另外一些基本支出项目资金出现结余的情况。
1.2.2.2由于基本支出与部分经常性专项支出界限不够明晰,因此容易出现部分基层事业单位通过项目资金弥补基本支出资金不足的情况。
1.2.2.3由于缺乏业务部门人员的参与,在财务人员无法全面掌握单位业务量与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年度预算中安排的项目支出容易出现内容空洞、项目不够细化明晰、预算资金与业务指标匹配度低等问题。
1.3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照预算执行各项工作任务,但由于项目资金性质各有不同,因此难以通过统一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对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另外,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并未将预算管理中的绩效考评工作纳入到预算编制的考虑范围内,因此出现了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一味追求项目数量、金额,而忽视预算资金使用质量的情况,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预算执行容易出现偏差。
2加强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2.1提升预算管理工作保障力度
2.1.1基层预算单位领导应树立明确的预算管理意识,深刻理解和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本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给予时间和人员配备上的足够重视与支持,严肃预算执行的态度,避免随意更改预算资金用途的情况发生。
2.1.2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强化“系统工程”意识,促进各个部门的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等各个阶段给予相应的协助与配合,便于年度预算的执行。2.1.3参与预算编制的财务人员应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在业务技能上,财务人员应多于业务部门人员进行沟通,深入了解本单位业务部门的工作特点及需求;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财务人员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避免流于形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把关。
2.2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2.1推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对各部门的业务量与资金量匹配关系以及发展需求进行重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内外因素、历史与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测算出新一年度预算收支情况,实事求是地编制年度预算,避免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2.2.2细化项目支出内容与范围,避免出现专项支出与基本支出界限不清的情况发生,从源头上杜绝项目资金弥补基本支出的潜在可能性。
2.3加大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度
2.3.1强化预算执行责任意识,将预算中安排的工作任务与指标细化细分并落实到人,并要求相应的责任人严格按照已批复的年度预算计划执行。
2.3.2定期分析各项工作进度与资金支出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与纠偏,对于需要调整的项目及资金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提出正式申请,在获得正式批准后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随意更改预算资金用途或超支的情况。
2.4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基层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从实际出发,将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作为本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责权利三方面结合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宁.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3(18).
[2]孙永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与强化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7).
[3]张剑侠.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新思路[J].会计研究,2010(7).
同时,构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国情。
考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尽管各国因政治体制不一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各负其责。二是一般都有健全的预算编制专门机构和充实的编制人员。三是一般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财政直接对各个部门。四是预算编制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或更长时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五是预算编制非常细,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六是核定部门预算时考虑部门组织的收入,统筹安排。七是安排部门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不搞基数。八是预算的法制性极强,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有严格的法律要求,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九是都有非常严密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十是财政资金账户管理非常科学规范,一般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效防止了违纪问题的发生。这些都应该在设定我国预算管理改革模式时加以吸收和借鉴。
就当前我国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程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也在进行调整,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增加了对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框架已经明确确立下来。这种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国情,必须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重新界定预算管理职能,规范预算管理运作程序,强化预算监督,真正把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早编细编预算落到实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新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切实增强预算宏观调控能力,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具体讲,改革基本的着眼点在于:第一,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职能。推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按部门编制,由财政编制到部门(一级预算会计单位),落实到项目,增强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预算管理运行机制,调整财政内部机构设置,预算编制、执行适当分离,强化财政监督职能,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监督管理。第三,努力推进理财科学化、民主化。积极研究运用科学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精度和准度;充分考虑和吸收社会有关方面意见,逐步向社会公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和账户管理,确保预算安全稳健运行。第四,加强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依法制定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修订和调整与预算管理有关的政策条文,努力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法律和政策环境;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申请、分配、下达、追加的业务办理程序,实现依法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构建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框架,主要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一)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运行模式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框架内容。建立新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传统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职责界定不清,部门交叉扯皮的做法,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在工作中清楚划分,相互分离。三个环节一脉相承但又彼此间相对独立运作。与此相适应,财政内部原来行使预算管理职能的机构要进行重新调整,划分为编制、执行、监督三个大的部类,各负其责,不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预算编制机构全权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审核、编制、确定财政和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的执行,统一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资金拨付,管理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监督机构负责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预算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
(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也采用了这一组织形式。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部门,以部门为依托,围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开放和宏观的预算管理系统。一是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财政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三是严格“部门”本身资质,只将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作为预算部门。此次改革,省直共确定了112个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
预算管理改革目标模式决定着改革进程和成效,关系重大,必须认真研究设计。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时,有三种大的思路可供选择:一是设计理想的目标模式,实施彻底的、全面的改革;二是着重于解决现实问题,修修补补;三是设计过渡模式,总体谋划,分步实施。
第一个思路,脱离国情,过分超前,难以推进。第二个思路,难以构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模式,最终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可行性,应该首选。
同时,构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国情。
考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尽管各国因政治体制不一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各负其责。二是一般都有健全的预算编制专门机构和充实的编制人员。三是一般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财政直接对各个部门。四是预算编制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或更长时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五是预算编制非常细,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六是核定部门预算时考虑部门组织的收入,统筹安排。七是安排部门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不搞基数。八是预算的法制性极强,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有严格的法律要求,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九是都有非常严密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十是财政资金账户管理非常科学规范,一般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效防止了违纪问题的发生。这些都应该在设定我国预算管理改革模式时加以吸收和借鉴。
就当前我国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程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也在进行调整,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增加了对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框架已经明确确立下来。这种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国情,必须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医院要学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以便符合国家财政的要求和各族人民的需求。但是目前医院的预算编制普遍存在问题,我们要先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有效的完善预算编制。
一、医院预算编制的现状
(一)预算编制的意义
医院预算主要是指医院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而预算编制就是为了制定该计划而进行的预算活动。医院预算编制的进行要以国家预算编制准则为依据,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收入和财力多少来进行安排,做到收支平衡和量力而行。同时还要注意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的综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科学的预算编制可以使医院的需求与资源充分协调,使医院资金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医院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医院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目前医院的发展意识还停留在以前,很多医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都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人都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所在的部门毫无关系,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能做到各部门及时沟通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而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也不甚了解,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进而预算编制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编制,这使得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2、预算编制的参与度不高
预算编制的进行需要医院对资金活动的综合预算,因此需要医院各部门的共同作用。但在实际的预算编制活动进行时,大部分的部门都采取不理会的态度,预算编制所需的信息不足,导致预算编制进行时不能考虑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在预算编制实际实施过程中会因与其他部门经济活动信息不符而收效甚微。
3、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预算管理的进行关乎到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极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医院的实际预算管理中通常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制度。而预算编制人员又都是财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舞弊现象,对于医院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管理,使得医务人员执行项目时很少受预算的约束,最终完成项目的实际资金还是远远超过预算资金,这样下来预算编制的结果应用并不成功。
4、医院预算编制方法太过单一,科学性不够
目前医院的预算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预算编制方法也太过单一。很多医院都是采取基数增长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有很强的规律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大漏洞。基层的医疗机构基本上是在10月份编报预算,要早于上级主管部门报备,以便上级领导者再进一步向上级报告数据。但是此时的数据只有1-9月份的数据是真实的,而10-12月份的数据都是根据1-9月份的数据推算出来的,因此作为基数的上一年度数据本身就存在不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偏差就更大了。
二、提高医院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
医院预算编制本身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精细的工作,因此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非财务管理人员,医院也应该设立一些短期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参与度。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医院在招聘时就应注意对他们专业能力的考核,而对于在职的财务人员更应该加强内外部培训,加强他们的预算编制能力。
(二)明确医院的预算目标,严格遵守编制原则
医院进行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医院的最大利益化,另一方面也提高患者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进行宏观考虑,结合国家财政的要求和社会医疗的发展状况,再对医院的下一年度的经济活动做出合适的安排。医院进行预算编制要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合法性。这是医院预算管理的前提;真实性。预算编制的进行必须是在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下进行,这样的预算编制结果才更为可靠;原则性。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使预算编制的进行更加合法和规范,进而才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加强医院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考虑到经济利益,很少成立监督管理小组。但是这对预算管理的进行很不利。医院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其成员可以是来自医院的各部门,这样可以使小组成员彼此间也形成监督,有效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同时成员来自医院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多重利用。
(四)实现预算编制方法的多样性
医院的科室不同,进行的医疗业务也会有所区别,医院应该结合不同的预算内容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在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外部因素和医院内部因素对医院的收支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在医院的收入中可分为两部分:政府拨款收入和业务收入。前者在医院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而业务收入则包括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等,在这二者的收入比例确定之后,医院应在使用原先的基数增长法的时候再加减特殊因素的影响额。
三、结束语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变革,增强医院自身的业务及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提高医院效益的根本方法,而预算编制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增强对其的管理才能有效执行医院的财务管理。
一、高校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高校领导者来至于教学、科研一线,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加之几十年来高校一直强调以教学与科研为重,对预算管理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往往认为预算编制是简单的数据工作,无技术含量可言,很少专题研究如何有效、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方案。同时,校内部门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财务的事,财务给多少就用多少,难于调动相关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偏离,编制的预算方案就失去了真实性,也失去了对单位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保障作用。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高校预算管理与企业相比起步较晚,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可借鉴的操作指南,高校预算编制普通采用以“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编制法。该方法虽然简单易用,但是基于上年度预算项目都是必须的、合理的假设基础上使用,难以保证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使预算方案失去科学性和有效性。
3.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高校资金来源呈多元化,但受“我苦的经费我自己管”的思想影响,校内各部门、学院从外部取得的培训收入、合作办学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等等多处于预算体外循环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小金库”现象。由于预算编制所需的信息不对称,预算人员很难全面、准确掌握部门创收收入情况,因此编制预算时就不可能全面反映校内各部门的创收收入。
4.预算编制过程不透明,数据质量难予保证。大多数高校在预算编制时采用要求校内部门按规定的表格填报,再由预算人员根据上报数据汇总分析得出预算方案。整个过程完全手工化,上报的表格容易被部门篡改,难于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提高编制效率。编制过程的不透明公开,也无法让校内部门了解编制的进展,不利于调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
5.预算编制没有实现动态化、实时化。高校的预算编制普遍是年初一次性编制预算方案,年中遇到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常常没有及时、实时在年内调整预算方案,就造成预算方案的死板、呆板,适合性差,最终影响预算执行的效果。
二、改进高校预算编制的对策
1.成立预算委员会,从体制上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编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散落在校内各部门、学院。目前高校校内各部门具有一定的经费使用权,实质上成为一个个经济利益体。如何协调校内各个经济利益体从而编制出有质量的预算方案,光依靠财务人员是做不到的。因此,建议在高校内部成立预算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在校长办公会或经济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编制预算草案、监督预算执行、分析及绩效考核预算情况。预算委员会成员在以财务骨干为主体的基础上,从各部门、学院选出部分专家参与,特别是吸纳具有法律、成本管理背景的专家。通过凝聚智力,实现预算编制过程中校内各部门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预算方案更具有全面性、可行性。
2.确定合理的预算编制原则,提升预算方案的保障性。
预算编制是一项如何使用经济手段保障高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预算编制时要避免“无指导思想、无突出重点、无统筹兼顾”的行为。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果相关联、与资产配置相结合,从而编制出预算方案。具体工作中要遵循以下编制原则:
(1)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的原则。按照高校财力情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不做赤字预算,预算编制要精打细算,体现出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
(2)坚持“综合预算、绩效考核”的原则。将年度能预计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列入到预算内,特别是高校内部部门依法取得的其他收入要全部纳入编制范围。高校要建立专项经费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以项目绩效分析、论证结果作为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
(3)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预算编制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中有限资金用于调结构、稳运行、保重点等领域和关键环节,使高校形成和巩固核心竞争力,学校的各项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具体来说,要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思路,在优先安排基本支出的前提下,重点保证教学经费、学生经费、科研配套以及主管部门各项政策的落实。
3.组合使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方案的质量。
目前高校预算编制方法常见的有: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及滚动预算法。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有其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范围,因此在选取编制方法时,切勿单一采用一种方法,应结合学校财务人员素质、内部管理需要等因素,将以上三种方法有机组合起来使用,形成“以零星预算为主、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方法。实际操作中,对于各部门、学院的基本办学经费,可使用弹性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投入等项目支出则使用零基预算法,在编制时由预算人员认真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项目金额的合理性;在每年10月份左右要深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综合考虑校内外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对年初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如需调整预算,则可使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4.使用网络预算编制软件,实现过程公平透明。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高速公路企业属于国有重点企业。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基本建设的需求,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目前,高速公路企业多属于扩张性企业,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不够,预算管理程度不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科学发展。高速公路企业多属于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管形式,国家将这些优质资产交由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管理,一方面是希望发挥国有资产的生产效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其更新改造资金来源,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速资金的周转。为此,本文从资金预算管理角度对对高速公路企业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高速公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预算受制于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存在明显的 预计工作目标后估算资金计划现象,预算编制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资金预算编制方法以企业利润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收入和支出预算的编制,进而编制出资金预算。在经营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利润,往往采用倒压的方法来实现经营利润,这种“鞭打快牛”的方法容易导致和实际经营资金状况相互脱离,难以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编制预算中“粗编制、重分配、轻管理”现象较为突出,对资金预算往往是粗线条的编制,编制的精确度不够。资金预算的分配可能会成为各个部门的利益均衡,很难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制,而实际工作中突发或变更事项又较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及时,影响预算调整和财务决算工作;预算编制后管理工作落实不够,跟踪问效落实不足。
2.资金的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速公路企业由于规模大,资金项目繁杂,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很难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形式进行资金统一管理。在资金管理的体制方面,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还是交由财务部门分级管理,和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较差。这种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的资金管理方法,导致资金预算管理统计数据来自各个业务归口部门,难以形成良好时效性、精准性的管理机制。虽然资金预算编制最终通过财务部门来办理,但由于各个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财务部门很难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相互协作,导致财务决算时才能够了解资金使用情况,最终也就变成了资金数据的统计工作,没有形成资金管理的合力,影响到资金管理效益和效率。
3.资金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部分高速公路企业按照国资委的要求,逐步建立起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资金预算管理的广泛性。但在具体的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往往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薄弱,资金预算的编制准确度不高,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虽然高速公路企业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往往还是采用了各个部门报送的方法,也没有采用OA办公系统进行部门编制的协调。在预算执行方面,往往资金预算过于死板,不能根据进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控制,导致预算考核工作往往脱离经营实际,就数字考核数字的形式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人为因素导致数据不准确甚至失真。
二、提高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考
1.合理编制和执行预算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国有企业的全面推行,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需要从更新预算管理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的意识,从预算编制和执行角度全面深化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不断提高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是进行资金预算的合理编制,目前,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较为单一,主要是由于财务部门单一的进行资金预算的汇总编制,这种单一的做法往往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不高,应采用综合的多部门联合编制的方法,采用公司主管统一管控,各个部门参与编制,并将预算编制工作交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办理,而财务部门主要是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专门的资金预算编制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财务部门编制工作中“内部人”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掘各个部门参与资金预算编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真正实现全面预算全面编制的要求。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资金预算工作不仅仅需要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更需要在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来提供支撑,资金预算工作具有高度的严格性,一经批准,就需要在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或借口而对预算进行“打折”执行。在资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逐级上报,经过预算审批部门汇总后,根据具体执行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进行统一调整,以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
2.强化资金预算管理的动态性
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对资金预算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资金需要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而不能僵化的进行资金预算管理。可以采用滚动预算调整的办法,及时的进行预算数据的调整,不断提升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的整体灵活性。
3.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首先,要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资金预算管理责任部门,要吸纳其他经营管理以及相关部分的参与,在高速公路企业集体领导的统一管理下,全面负责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的统一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可以通过资金预算管理来调整内部资金的管理,强化资金的时间差管理。对于具有一定规模较的高速公路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岗位,负责资金预算管理、资金运营管理等工作,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二是加强高速公路企业管理者资金管理的意识,不断规范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管理行为,树立现金为王的思想,强化对闲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不断提高高速公路企业资金管理的主动性。
一、制度背景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历史发展历程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财政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管理也在不断深化,适应和促进着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高等学校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60年来的改革历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在摸索中不断深化改革,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大致经历了如下的三个阶段:单纯的财政拨款的预算内阶段、预算内与预算外并存阶段、现阶段的预算内外合并,建立“大收大支”的“校级综合预算”阶段。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校内预算管理方法也是历经了长期演变,不断革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如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改革和学校自身内部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促使美国高校校内预算分配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外因和内因,根据其发展历程,其高校预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预算控制观:由注重投人导向型为主到以关注产出和成果为主的转变;第二,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从注重分配资源为主转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为主的转变;第三,财务管理模式: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的过程的转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预算编制方法、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经验、世界公共支出预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是国内外预算编制的方法。国内高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的内在发展,有些高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尝试采用不同的预算分配方法,国内研究不同编制方法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如学者马骏、叶娟丽认为,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应用虽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如砍掉了一些构成原来预算基数的支出项目,专项经费领域建立项目库对部门专项经费的申报形成了制约,但在我国的实施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上讲并不算成功;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对高校预算编制范围、时间、方法、基本数字作用、约束力、编制程序等六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当财政部门预算批复后,各高校还需要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金额编制内部预算(高校各职能部门及系、院等的预算)。在高校预算中引人“全面预算”,使高校财务预算的内涵扩大化,使学校的总目标和各部门的子目标结合起来,在实施全面预算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利用全面预算的控制工作加强高校预算的执行。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编制方法经历了较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如美国高校预算分配改革进程先后经历了诸如增量预算法(Incremantal Budgeting)、规划项目预算法(Planning,Programmingand Budgeting Systems。简称PPBs)、公式法(Formula Budgeting)、数量模型法、零基预算法(Zero-Based Budgefing)、绩效预算法(Performanee Budgeting)等预算编制方法。
二是国内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1)筹资环境和预决算经费管理。国内高校筹资环境虽然存在一定的税收优惠,但主要在教育劳务方面,科研及后勤方面税收优惠还不明朗,科研管理政策不科学,预决算方面,预算与决算不严格,决算往往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数据汇总和针对数据的报表说明。国外高校首先拥有较好的筹资环境,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政府拨款所占比例并不大,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政府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科研课题等),宽松、灵活、开放的筹资环境,为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其次是预决算经费管理科学、严格,保证了高校的健康发展。美国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经费收支的全面预算管理,他们认为编制预算的过程是学校规划事业发展的过程,其经费预算管理包括事先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奖励的全面预算。
(2)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国内高校基本没有设立董事会,预算编制没有专门的机构,大多数学校的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处的某个科室的一位业务人员专门负责。高等学校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特点是过程复杂,专业性很强,建议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专门的预算办公室负责整体的预算工作。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预算编制有完善的预算组织框架。预算的制定有严格的组织保障,如澳大利亚的高校成立专门的预算工作小组(五名工作人员)、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九名专家组成)、预算执行委员会。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由分管的副校长负责,由各学院教授、财务处处长和各学院代表组成,向分管财务的副校长和预算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如总体预算的政策与结构;计划目标与预算之间的关系;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关系等。 三是世界公共支出预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改革,强调预算方法的改革是整个预算管理改革的核心。预算包括五种功能取向,分别是控制、管理、计划、优先性和责任性。其起源时期及对应的预算模式概括。
提高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预算分配的根本目的。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预算分配的功能仅仅局限于计划和控制职能,资金管理部门只是审核院、系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负责,没有注重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预算编制就是分钱。
四是预算的绩效评价。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比较少,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深入的整理归纳,研究内容尚不完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存在一方面举债数量较大,另一方面每年的预算分配资金沉淀过大并逐年增大的现象,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缺乏效率。
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与高校绩效评价密切相关,研究成果
主要是基于高校外部对高校预算的配置绩效,较少关注高校对内部机构预算资金的再配置绩效。这也与国内高校的现状极度相似,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通都比较重视部门预算的决算工作,但极少有高校重视校级执行预算的决算工作,甚至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校级执行预算的决算工作。
(三)文献述评通过对以上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的文献在预算管理目标、方法模式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参考,如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发展是受到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因驱动和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改革的外因影响的,但由于国情、政治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于直接进行复制和模仿;国内高校预算管理已有的研究大都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尤其在预算的研究对象上也不明确,研究中没能清晰地分清部门预算与高校校级执行预算的关系,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局限于某一种方法的较多,少量文献提到需综合多种预算方法的优点编制预算,但是多是理论上的阐述,结合实践论述的较少。因此,以高校为一个独立法人整体,运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具体针对特定某所高校整个预算编制、执行的管理实际流程进行案例研究,以基于满足部门预算的合规性影响和适应校内执行预算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双视角”框架进行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对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某文科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案例介绍
(一)某文科高校简介某文科高校是由广东三所文科高校合并而成,学校位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经济中心广州市,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严格执行国家的“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新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
(二)某文科高校预算的编制为了研究方便,将某文科高校整个预算的管理流程分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其中预算的编制包括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组织框架、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的流程、预算编制的方法等。以下按上述研究的划分思路,根据某文科高校2009年预算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分析。
(1)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编制2009年部门预算的通知》(粤教财[2008]106号)的要求。2009年某文科高校部门收支预算编制围绕“开源节流、规范细化”两条主线开展。收入预算依据为:根据广东省财政厅粤财教(2004)1号《关于印发(广东省省属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并结合上年情况编制;支出预算在2008年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工资福利支出、一般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各大类实际支出需要并考虑适当的事业支出增长等因素,确定2009年部门支出预算。
(2)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1997)第十三条规定,“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某文科高校校内执行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部门预算则还需在此基础上报经主管部门、省财政厅和省人大的批复。
(3)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按资源配置主体的不同分为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校级执行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必须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规定的预算科目的层级、要求进行编制。校级执行预算在部门预算的框架下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事业发展计划进行细分,按项目下达,按项目执行。
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具体组成内容见表2。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具体组成内容。
在上级批复的部门预算的框架下编制校级执行预算,部门预算批复给高校的支出额度只是细化到类级和款级两级预算科目,实际操作中,作为基层单位的学校无法直接按批复数执行,学校必须在批复的科目额度范围内,将批复的预算额度进行划分,根据学校当年的具体任务、发展计划和实际,细分资金,将预算资金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项目和个人,按项目下达预算和执行预算,这就是“校级执行预算”,也称“学校内部预算”或“校级综合财务预算”。其内容也包括校级执行预算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
从部门预算和校级执行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看,无论是收入预算还是支出预算,两者在分类口径、侧重点、依据和目标等方面上都存在差异,甚至部门预算本身在编制和执行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如“二下”批复下来的部门预算不含各类财政科研与教学专项,但年终的部门决算却包含这一部分的专项经费,从而在实务中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一致。
(4)预算编制的原则。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明确了预算过程中应遵循八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稳妥性、重点性、科学性、透明性和绩效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
(5)预算编制的流程。部门预算的编制流程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程序,在“一上”前是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基层单位的高校有关预算编制准备阶段,在“二下”后是部门预算细分和高校校级执行预算编制最终落实阶段。
(6)预算编制的方法。部门预算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高等学校预算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层单位,当然要按照其要求的方法编制预算。但在现实中,情况并非如此,尽管部门预算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但受技术、人为客观因素和利益驱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原来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某文科高校2009年在编制部门预算“一上”前的准备工作及编制“一上”草案主要的做法和实际操作程序按照新部门预算的分类内容进行操作,即: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编制。
概括来说,“一上”部门预算草案的编制主要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提供编制收支预算所需的各类资料,财务主管部门根据相关的数据和标准,参照上年实际执行数,在编制好校级执行预算的框架下,再汇总生成“一上”的部门预算草案,采用的预算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部门预算“二下”批复后,作为预算基层单位的高校要严格按照预算的批复数执行预算。
三、某文科高校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资金的分配及使用高校预算经部门预算的“二下”
法定程序后,由于批复的预算额度是按财政预算科目的类级和款级下达的,高校无法直接实施预算,因此,预算金额需要进行细化。按单位和项目进行下达和执行,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和学校收支审批制度执行预算。预算资金的分配及使用包括预算项目的分类和账务设置、预算金额通过预算科目下达到各项目及执行单位、预算金额的使用三部分内容。
(二)预算的控制预算控制是利用预算实施对行为和业绩的控制活动。预算控制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预算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控、分析和评价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狭义的预算控制则是指利用预算对经营活动过程进行的控制,也可以称为事中控制。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预算控制,也即预算的事中控制。某文科高校的预算控制经历了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两个发展阶段。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模式下实施的预算控制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1)通过前台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每一笔收支经济业务,必须指定相应的预算项目;(2)收支会计科目的使用只能选择“一支笔”审批的项目在辅助账(也即预算经费系统)系统中预先设置的收支科目,也即意味着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支出实时、严格受控于预算的控制,从而起到了通过后台管理设置规范前台会计核算(报账)的作用;(3)经费项目实现了实时的额度控制。
(三)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关于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规定,如《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广东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试行)》和《广东省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办法》,这些法律法规不仅规范了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且也说明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性。
某文科高校于2008年以大学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校印发了《××大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大校(2008)28号]。办法主要对预算执行审计的依据、概念、目的、内容、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工作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和规定。
(四)预算执行评价某文科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执行评价部门。预算执行评价工作主要由财务主管部门的评价和各二级学院的自评组成。
四、某文科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
(一)“双视角”下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困惑与冲突“双视角”下预算单位预算管理存在一些困惑。近年来财政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2007年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科目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整个科目体系分为收入科目、支出功能科目、支出经济科目,其中支出经济科目又分为类级和款级两级预算科目。改革既细化了部门预算,又统一了财政拨款部门预算科目,对高校的支出科目体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某文科高校2007年的支出科目体系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的要求,重新在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下按预算科目的类级和款级科目设置了相应的核算科目。虽然经济支出科目一方面既细化了预算,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统一了预算科目,但经过某文科高校两年来的预算执行的实践来看,也体现了在新制度下的困惑,主要为:第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款级科目还不够细化,高校实际预算执行难于操作;第二,会计核算科目的“项目支出”与部门预算编制的“项目支出”不一致;第三,改革不彻底,财政部门预算制度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冲突。此外,“双视角”下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也存在一定冲突。经财政“二下”程序批复下来的部门支出预算,是根据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类级科目进行划分的,某文科高校批复下来的类级项目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及“其他支出性支出”四大类,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类级和款级支出科目必须严格按照人大批复下来的预算执行,不能串位,也即:用于安排公用的支出不能挪作人员开支。某文科高校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类级支出科目串位的现象,表5是该文科高校近三年来各教学业务单位A项目预算支出编制数与实际支出数的对比,事实说明了在实际执行中经财政人大“二下”程序批复下来的部门预算与学校校级执行预算的执行明显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二)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缺乏科学性该文科高校预算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校财务处负责编制,校内各二级单位、业务职能部门和有关创收单位按照校财务处的要求按时提供相关的数据,在向上报送的部门预算和向校内下达的校级执行预算,都要例行经过大学校长办公会审批后执行。在整个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校财务处起主导作用,大学校长办公会虽然审批预算,但是由于时间很短,并且不参与整个预算的编制过程,因此更多起的是形式上的审批作用。
(三)支出预算分配缺乏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该文科高校在编制校级执行支出预算时,按照先基本支出项目,后专项支出项目的顺序进行分配。基本支出项目按照先人员,再公用支出的顺序。人员按照国家相关的人事政策,均有相应的定额标准,实际按公式法进行分配;专项根据专项的专门用途有专门的程序进行论证,基本支出中的校级支出,如水电费支出等,往往是以往年的历史数据作为分配的依据,或者在往年的历史支出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的收支增减因素及事业的发展作适当的比例增减,可见,进行分配的依据是历史数据而并非定额指标,基本支出中的单位支出(各教学单位),如学生活动费、发展经费、教学业务费、教研业务费等,是按照一定的业务量进行分配的,如学生活动费是按照40元/学年・生进行分配的,虽然各教学业务单位的各类常规项目有相应的定额分配指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定额指标的确定依据缺乏科学性。许多定额指标往往是凭经验制定的,一直延用至今没作修改,定额指标目前合不合适,并没有人去做专门的调研和分析。
(四)预算编制方法单一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该文科高校目前主要采用的还是以基数加增长的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其结果是历年的各项经费资金结存越来越大,资金闲置,效率低下。通过对其历年的结存教学类专项项目进行统计和调研,统计截止日期至2007年12月31日,统计范围包括1999年,2007年上级专项、学校配套专项、学校专项,涉及部门15个,项目总数59个,项目结存总金额达12434190.39元,使用率不足五成。
五、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以高校为一个预算整体,建立“双视角”框架根据新部门预算的规定,部门预算经“人大”法定程序批复后,各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下来的类项和款项执行,各类项和款项之间不得串位和挪用。各公办高等学校属于财政部门预算的基层预算单位,因此也必须在部门预算批复下来的框架下执行预算,这是对各高校预算管理的合规性要求。新部门预算实施后,各高校往往很难在部门预算和校级执行预算中取得有效的衔接,从而导致部门预
算是一套预算,而校级执行预算却是另一套预算。从该文科高校的上述项目表的分析中也可看出这一问题,这也是实务界俗称的“两张皮”现象。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1)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承上启下,改进预算的编制程序;校财务处在每年布置“一上”部门预算工作时,除了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好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按时上报外,必须认真领会财政编制预算细化科目的要求,改进预算编制通知书和业务管理流程,承上启下,不仅上报财政预算按部门预算要求,校内各经费项目的申报也必须按部门预算细化科目的要求进行申报。(2)改善预算管理的技术手段,采用母子项目法进行管理。为解决中存在的预算与执行不匹配问题,假设A项目还是为一完整项目,由于A项目资金来源对应于不同的预算大类,为达到既要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又要实现项目按照预算的分配执行预算,可在A项目下分设子项目Al和A2,母子项目控制流程。
(二)完善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建立预算委员会为满足“双视角”框架下预算管理的要求,可以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情,成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的成员由校长、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财务处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从各教学单位抽调的一线教授代表组成,特别是要吸纳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教授参与,主任由校长担任。在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办公室,办公室可挂靠在财务处,配备2―3名专业人员,办公室人员应具有比较专业的财务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预算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有关预算制度和实施细则;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各类预算方法;预算编制办公室则在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预算要求进行编制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收集所需数据,编制部门预算和校级执行预算;审计和监督预算年度中预算的执行情况;编制和分析预算执行差异报表;完成部门和校级执行预算的决算报表的编制;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固定预算和相配套的中长期滚动预算。
我国现行预算法自1995年起施行,至今已经过十余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开展了包括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国家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明白”而频遭诟病的预算法的修改愈显迫切。
在新的预算法出台前,为适应财政管理改革,作为过渡,每年的中央部门预算报表都要进行调整,而较之往年,2010年部门预算报表的调整幅度尤为大。本文试图通过其调整内容探析新预算法中关于预算编制的改革方向,并对预算改革的其他方面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调整内容、调整原因分析及相应预算改革方向探析
(一)调整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列示方式
调整内容:调整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列示方式,将“基本支出预算录入表”(录入02表)和“项目支出预算录入表”(录入03表)等录入表中原列于“其他资金”下的“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调整为单独列示,与“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其他资金”等并列。
调整背景及原因:在1995年颁布的《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已明确规定了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但在以往的部门预算报表中,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一直作为“其他资金”的其中项列示。这几年,结余资金问题愈显突出,据统计,中央部门截至2008年年底财政拨款累计结余资金总规模比2007年还略有增长。如何减少结余,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财政部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预算编制中,统筹安排财政拨款结余资金越来越重要。
为规范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2006年根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分类和使用,明确规定了结余资金应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并特别规定了将净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部门下一年度预算的首要来源,统筹用于本部门重点项目支出。
预算改革方向:加强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在新的预算法中,预计会进一步细化编制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统筹使用的要求,协调预算管理和结余资金管理。
(二)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相关内容
调整内容:主要是细化了项目支出政府采购预算,在“项目支出预算录入表”(录入03表)中剔除了“是否政府采购”列,将“政府采购金额”列细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三类,同时取消了“货物采购金额50万元以上,工程、服务采购金额60万元以上才填报政府采购金额”的规定,要求只要项目支出中有政府采购预算,无论金额大小,都必须填报。
调整背景及原因:我国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该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由于《预算法》颁布在前,《政府采购法》颁布在后,因此《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都并未包含政府采购预算的有关内容。
虽然2001年起就已试编“政府采购预算”,但根据以前的部门预算编制规定,项目支出中只有“货物采购金额超过50万元,工程、服务采购金额超过60万元”时,才在部门预算中填报政府采购资金预算。而项目支出中除基本建设项目和大型修缮购置项目外,大部分项目的政府采购资金支出都不会达到要求填报的金额,因此,每年项目支出中的政府采购金额都不能在部门预算中完整准确地反映,而只能是在第二年预算下达后,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编制当年的政府采购预算,这就造成了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脱节。
预算改革方向: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四项重大改革之一,财政部已明确2009年年内完成《政府采购实施条例》的起草工作,并着力解决目前法律规定上不协调、不明确、不细化的问题。因此,制定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加强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的协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今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正越来越细化。预计新的预算法中会相应增加与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有关的内容。
(三)调整“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录入12表)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录入表”(录入13表)
调整内容:在“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录入表”中,不再填报房屋和土地存量,车辆细化为轿车、越野汽车、载客汽车和其他车辆等四类,新增了单价20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设备存量及购置预算的填报,同时,在“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中新增了“2010年计划报废数量”一列。
调整背景及原因: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财政压力增大,根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要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和小轿车的购置,在2010年底前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因此不再填报和审核新增土地、房屋预算,并对车辆配置存量和增量预算进行细化。
近年来,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财政部于2006年5月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但现行预算法中并未包含国有资产存、增量预算等相关内容,造成协调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法律上的缺失。
预算改革方向:现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仅对国有资产收益的预算编制进行了规定,并未将国有资产存量、增量纳入预算。随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将逐步提高科学合理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的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和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和效益。预计在新的预算法中会增加国有资产存、增量预算编制等有关内容。
(四)启用“基础资料库”,删除“单位人员情况基本数字录入表”
调整内容:删除了只需填列职工人数的“单位人员情况基本数字录入表”,启用了“基础资料库”。“基础资料库”要求详细填报单位的实有人数、工资及各项津贴补贴的实际发放数。
调整背景及原因: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此时,启用“基础资料数据库”,加强各中央部门人员信息建设,可以为全面实行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科学、准确地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夯实基础。
预算改革方向:预计新预算法中,基本支出的预算编制将全面实行定员定额,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二、预算改革其他方面的建议
(一)项目支出预算中增加经济分类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建立了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但在现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只要求基本支出预算同时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而项目支出预算仍只按功能分类编制,并未要求其同时按经济分类编制。这使得项目支出预算不够细化,形成两个方面的脱钩:一是决算报表中“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反映了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的各项明细支出,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而现行预算中并未编制按经济分类的项目支出,使得对预算具体执行情况的评判失去了依据;二是科研专项等项目在申请立项时,需向科技部等部门上报项目支出预算(类似按经济支出分类),而这些预算在上报财政部的部门预算中并未反映,使得一个单位的总体预算与专项资金预算脱节,不利于预算执行中对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的控制。
(二)中长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结合
除了在深度上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外,建议在时间上能加大预算的时期长度。各预算编制部门(单位)根据国家财政中长期计划和本部门(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中长期预算,在被批复的中长期预算基础上,根据各年度具体情况,调整编制年度预算。这样能加强财政对各部门(单位)预算的方向性指导,使各部门(单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范围内统筹考虑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三)增量预算与绩效预算结合
我国目前实行的基本是增量预算,即在本年度批复预算的基础上,预计下一年度的具体情况,对预算进行一定幅度的调增(减)。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是简单、能保障预算的稳定性,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受原有费用的限制,容易造成预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