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9: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内科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非内分泌科安置胰岛素泵患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胰岛素注射剂量错误5次,低血糖处理不及时3次,胰岛素漏注射2次,戴泵入磁共振室1次,胰岛素泵丢失1次。
2.方法
2.1查找问题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出现胰岛素注射剂量错误的主要原因为低年资护士不熟悉仪器操作所致;出现低血糖处理不及时(未及时通知内分泌科调整胰岛素剂量)为非内分泌科护士对低血糖危害及处理认识不足造成;出现胰岛素漏注射是因为护士不了解注射餐前大剂量的意义所致;出现戴泵入磁共振室主要为胰岛素泵无明显提醒警示标识所致;出现胰岛素泵丢失为实习护士培训不到位及胰岛素泵无明显警示标识所致。
2.2针对问题原因,科室派人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规范管理,具体如下:
2.2.1规范胰岛素泵管理制度。(1)改进胰岛素泵使用登记本:之前胰岛素泵使用登记本未记录泵的编号、序列号,不便于查找,改进后的胰岛素泵使用登记本加入了泵的编号、序列号,这样每台胰岛素泵的去向一目了然,(2)改进胰岛素泵保管、交接班制度:之前胰岛素泵及材料虽班班交接,但未上锁,改进后将胰岛素泵及材料专柜存放,加锁管理,避免了遗失、被盗的隐患。(3)建立胰岛素泵治疗记录表:将胰岛素泵的基础率、分段、餐前大剂量、血糖情况全部记录在案,方便医护每日巡泵时查看,做剂量调整,也便于向次日巡泵的人交接。(4)改进与病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将注意事项交待更全面,并将胰岛素泵的购买价格及损坏赔偿列出,以引起病人重视爱护。(5)规范胰岛素泵巡视(6)护士长不定期到相关科室巡泵,抽查执行情况。
2.2.2改进胰岛素泵警示标识。(1)之前仅在胰岛素泵机身上张贴“严禁戴泵做检查”字样,改进后在机身和皮套上同时张贴了“严禁戴泵做检查”和“严禁损坏和丢弃”字样,一目了然,避免了戴泵入磁共振室及将泵丢弃。(2)制作了胰岛素泵提示牌,悬挂在病人床旁,内容醒目,有效杜绝了病人和护士因不知晓而造成的以上几种不良事件发生。
2.2.3加强对非内分泌科护士使用胰岛素泵相关知识的培训。(1)培训内容:餐前大剂量的注射、泵暂停功能的使用、电池更换方法、安置胰岛素泵注意事项、日常检查方法、低血糖的处理及危害、注射餐前大剂量的意义等。(2)培训方法:先培训糖尿病活动小组成员,再由糖尿病活动小组成员回科室培训其他护士及实习规培护士;在安装时进行现场培训讲解。
结果
实施质量改进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
讨论
胰岛素泵价格昂贵,如因管理不当造成仪器损坏丢失将对医院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又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尤为重要。针对存在问题,规范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同时,还应加强护士的培训及监管,才能确保改进有效。胰岛素泵在非内分泌科使用因监管难度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更好的管理方法,如何管理好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是内分泌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4]。
参考文献
[1]袁丽,熊真真主编.糖尿病护理与管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03417);保定市科技局项目(18ZF185)
[作者简介]李元滨(通信作者)(1981—),女,河北保定人,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1-0165-03[收稿日期]2020-02-15
一、中医内科学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并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适应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千百年来在维护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中医学科中,中医内科学是继中医经典、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课程后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以病因为依据,以外感和内伤杂病为分类方法,涉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肢体等多种病证,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临证要点、预防调护等诸多内容,与中医基础知识密切相关,是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逻辑性不强,对所学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比较吃力,困惑较多,缺少发散性思维等问题。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质量,改善目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已成为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关键,也是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秀创新型人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相关教学方法及本人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了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目前中医内科学的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劣
1.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传统的“教学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基础,主要体现在系统地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1]。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长期存在,有助于学生梳理基础理论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LBL教学法对基础和临床扎实的学生而言,相当于对其既往学习知识的综合和温习,但对新学者来说,初始学生还能按部就班做笔记,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采用同一个模式及框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甚至疲于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基本不能体味到学习的兴趣及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2.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主動思考的能力[2]。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对初始接触临床课程的医学生比较适合。但PBL教学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小组讨论,对老师的启发和诱导无动于衷,消极应对,不愿或不能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己主动排除在讨论之外,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只能流于形式。其实,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和个人的经验、经历及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知识结构决定了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仅仅采用PBL模式也不完全适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
3.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eam-BasedLearning,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3],由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教学内容和要点,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充分预习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小组测试、个人测试和应用性练习。TBL教学模式中教师有主导地位转变为指导地位,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利用小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不利于掌控课堂时间,可能会影响课程进度。同时,对中医相关问题的认识可能有意见及见解不同的现象,对相同的问题很难形成共识,加之知识结构不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更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可见,TBL的应用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也有不合适的地方。
4.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过程是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它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实战中锻炼自身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真实病例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临床诊疗思维,渗透科研思维,进而提升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初接触临床的学生而言,因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的不足,自学难度较大,耗费时间较长,学生会产生浮躁心理。
三、LBL+PBL+TBL+CBL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单用LBL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理论与临床脱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接受程度有限;单用PBL教学模式,容易流于形式;单用TBL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学生之间的互相依赖;单用CBL教学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乐趣。为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及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有研究显示[4],对初进临床的学生实施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分数也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CBL教学法更接受,考核成绩、自评和互评分数均优于PBL组。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之间的协作性较差,个别学生甚至袖手旁观,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独立完成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单独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授课教师有责任灵活运用授课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信心,同时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将多种教学模式合理应用、有效融合以培养新型人才,适应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加强授课方式的更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TBL、CBL教学法是学习临床课程的大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运用这些辅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程知识传授任务的有效完成,能够使学生对零散知识点全面把握,通过反复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小组讨论和协作探究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课堂与教师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也向主动学习转变。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将临床见习穿插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期间,让学生接触真正的临床,引导学生培养临床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找寻答案,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2.增加学生对中医学习的信心。中医学的学科特点使其不能像西医学一样拿出更多直观的资料佐证诊断、治疗效果等。临床上确实存在用西医学的标准评价、指导中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会变得不自信,对中医的疗效持怀疑态度,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中医是浪费时间。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也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发展,甚至还会引起中医学的倒退。这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医案开展教学,选择真实、可靠、完整且能体现中医学优势的临床病例,同时也可以邀请名老中医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传授学习中医的方法和临证经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应用中医学整体观念、取象比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审证求因、药物归经等经典理论知识指导临床,使学生充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以及治疗后疾病的转归,尤其是对于新病种或者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以此为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3.加强对于课程结构的优化。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以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学科,更强调逻辑和推理思维,基础课程的讲解模式和课程结构设置不适用中医内科学,因此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一是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中医经典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在讲授中医内科学各章节时,可以先引领学生回顾涉及本章节既往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继而逐步进入病证学习,易于学生接受,便于记忆掌握,同时可以防止基础知识的“废用性遗忘”。二是对问题的设置。教师要做好引导,尽可能选择开放式问题,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利于学生开阔思路、发散性思考、积极性提高,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便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例。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PBL、TBL、CBL教学模式是开放式教学模式,不确定因素较多,相应地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师资教学筛选中,应侧重授课教师师德(医德)、理论、实践、综合知识等方面。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医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医使命感,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更丰厚的知识储备、更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敏锐的逻辑推理能力、开阔创新的思维及教育心理学知识。
中醫内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学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学生既往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而仅仅依靠书本内容来解决临床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1.1教学对象选择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级统招入学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共74人,试验组36人,对照组38人。试验前对两组学生前一学期主要相关科目成绩、两组学生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同一老师授课。使用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供针灸推拿专业用。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由任课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运用启发式、病案式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对中医针灸内科学的有关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等相应部分知识进行讲授。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突出重点和难点,并融入中医针灸内科学的最新进展、最新动态。
1.2.2试验组采PBL与LBL组合式教学法,即以中医临床问题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基本程序分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讨论(含精讲)——实践操作——考核五个步骤:(1)病案:PBL教学前一周向所有学生发放教学资料。教学资料来自于临床的典型病例,如无现症病例,可采用典型的书面病例。教师也要进行简单的课前辅导。(2)自学:围绕典型病案,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参考书,自行在课外时间里利用各种方法(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文献资料,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答案。(3)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组讨论即由6~8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由其中一个学生主持会议。第二阶段是课堂组织讨论,运用病案、多媒体、图表等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深化讨论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弄懂弄通。(4)实践操作:挑选另一典型病例,让学生写出病历,进行辨证分析。提出诊治方案,也可采用典型病历让学生拟诊操作,重视操作。(5)考核评价:针对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测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按照上述五个步骤,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好定向教学提纲,在课堂下发给学生,一人一份。
2结果
采取期末考试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1)期末考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命题,期末试卷采用客观题(60分)和主观题(40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共100分。主要考查对《中医针灸内科学》相关章节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此外,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实施PBL与LBL组合的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另设附加题(20分),内容为病案分析题,主要考查临床思维过程及步骤,其分数用于评估教学效果,不计入期末总成绩。我们对期末试卷中两组学生的客观题、主观题及附加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见表1。表1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客观题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BL结合LBL教学法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而主观题和附加题考试成绩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从激发学习兴趣、能力培养,知识记忆和理解情况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共设计10个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以10分制计分,分为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差(4分)、很差(2分)五档。对调查所得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比较,见表2。表2可见,在问卷调查的十个问题中,除了易于知识的记忆这一选项两种教学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他九个问题,PBL与LBL组合式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中医针灸内科学的特点
中医针灸内科学是高等中医院校针灸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针灸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临床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专业性较强,内容涉及面广,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经络腧穴等基础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很难记忆等特点。其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建立与培养。在有限学时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牢固扎实的知识框架,为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针灸临床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2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及不足
单一LBL教学模式是传统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主,在一定时间内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强调来自学生的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来自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学生即使在短时间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理论知识,但缺少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又没有及时通过临床实践强化理解并巩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很快被遗忘。PBL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成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及社会性,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可使学生视野加宽、思路敏捷、知识牢固,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改革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所应用,并得到广泛肯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教育体制、思维方式及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医针灸内科学科的特点等,PBL教学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单一的PBL教学法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现行高等教育国情,大学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新兴教学模式的认知和对师生角色转换的适应性上存在障碍,使PBL这种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单纯采用PBL教学,则会打破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另外,我国高校扩招解决了高中生升学难的问题,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对PBL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12月在我院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60人,根据教学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人,女13人;年龄21岁~25岁,平均年龄(22.65±0.41)岁;文化程度:专科10人,本科20人。观察组:男20人,女10人;年龄20岁~25岁,平均年龄(22.70±0.48)岁;文化程度:专科12人,本科18人。2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均包括课题方案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协调实习生教师各1名。每组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对照组(PBL教学法)由课题方案指导教师提出临床问题,由实习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完成书面报告。观察组(CBL教学法)由课题方案指导教师对案例进行设计,带教老师根据案例进行授课,提出问题,实施情景模拟,由小组进行分析讨论。2组在课堂上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明确临床案例的解决方法,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在实习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对比2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其评价标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1~79分为尚可,80~90分为良,90分以上为优。②在授课结束后,2组实习生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85分以上为满意,60~84分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观察组实习生第1个月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72.65±8.36)分,第6个月为(90.31±6.85)分;对照组实习生第1个月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77.62±9.35)分,第6个月为(86.65±9.27)分。观察组实习生第1个月的成绩比对照组低,第6个月的成绩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43,P=0.001;t=6.000,P=0.001)。
2.2满意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过去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专业知识的宽泛阐述,长期存在着过于繁杂、内容过宽或过深、忽视实际技术操作技能、忽视学生主体个性化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满足培养日益扩大的高职高专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在革除传统教材弊端、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做到简明实用、继承而创新等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但也亟待进一步修订。
2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思路的探索
2.1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应注意在教材中贯彻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结合上述能力要素,在编写教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由于是定向农村和基层的高职高专学生使用,故教材主要应选择尤其符合农村和基层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和诊断要点、辅助检查的应用、其他疗法等具有浓郁的农村和基层特色,诊断和类证鉴别简明扼要,完全符合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更快更有效地学好中医内科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教材的基本知识要突破传统的格局,将学生前期所学到的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知识融汇贯通,重新有机的加工处理,以冀在学生心中重新整合激活。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材的叙述要有严格的理法方药顺序,使得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临床辨识和处理疾病的能力衔接起来。④培养学生的中医内科诊疗技术操作能力。辨证论治中增加更丰富的“其他疗法”,阐述中成药、外治疗法、针灸推拿按摩疗法、民间单方验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的应用,适合于农村和基层特定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每篇后面附有名医的病例分析,理法方药条理清楚,其处方用药分析详尽而有一定的深度,要留给学生思索和探讨的空间。⑤培养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教材须创造性地应用国际医学教育新理念(培养核心能力: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技能等),在病因病机、辨证过程(尤其是问诊)、预防和调护(护理、食疗、精神调摄)等方面的阐述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切实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精神
教材在内容组织上要较好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系统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编写时,可从本学科一些成熟的教材中精选素材,进行合理组织,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逻辑性强,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做到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同时也注意吸纳中医内科学的一些实用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又须符合高职高专层次,尤其是定向于农村和基层学生的教学水平,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病证选择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诊断部分补充基层有条件开展的辅助检查内容,辨证论治之中提供“其他疗法”供选择。辨证分型采用与本科教材大体一致的归类,有利于统一适应执业中医师考试的要求。选择的病例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全国名医名家的验案,并且把病例分析写上去,主要是当作示教举例,有利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学习,启发学生的辨证思维,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认识,熟悉药物的常用剂量原则,尽快提高临床知识以及经验借鉴,举一反三。
2.3突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临床思维的认识基础是整体观和恒动观,医疗实践的方法论是辨证论治。临床上,讲求理法方药的环环相扣,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路线。对疾病的进行诊断和立法处方共同构成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全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在中医专业能力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教材的总论部分可通过对内科疾病分类命名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内科病证概念的系统和清晰认识,丰富内科疾病辨治基本原则和临证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论治的规律、特点和方法有粗略的了解,与前面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相衔接,为学习各论奠定基础,尤其突出对学生诊查识病辨证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各论中,内容安排方面要坚持“少而精”,详略得当,概述和病因病机简明扼要,尽量少引用文献资料,诊断依据和类证鉴别要点明晰,为适用农村基层,丰富“其他疗法”,介绍中成药及其他中医药辅助治疗方法。在精选医案的基础上,增加简略精当的病例分析,为了满足高职高专教学实用性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附篇中要增加中医内科教学见习、实习指导,病案讨论,病历书写指导的相关内容,旨在对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方面有所帮助,明确地强化对学生的临床整合激活以前所学基础知识、立法处方的辨证论治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4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需要的教学改革
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编写中应注重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规划、目标定位等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体地、密切地联系起来。
教材须从中医内科学科体系的特点和思维模式出发,在考虑安排教学内容时,避免成为纯粹的知识汇集,而要成为指导学生能力发展的纲要,应用一些国际医学教育新理念,如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念,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形式。遵循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适应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的需要,遵循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打破设计传统,不编写四诊摘要、病机分析、方药分析等内容,留出知识的间隙,供学生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整合来补充。再如丰富病例分析,能满足讲授、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需要。
2.5大胆尝试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因材施教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它既是前期各门中医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又是多门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并对形成中医类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基于多年来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积累了点滴体会,刍议如下。
一、实施因材施教是当前高校教学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又不知道如何自我改变。这种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严重影响到目前大学的教学效果。因此,真正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念教案,而是充分考虑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个性,并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碰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不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学生普遍还比较羞涩,怯于与老师互动,排斥学习方法的改变。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并且注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是中医内科学实践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中医内科学因材施教几点体会
1.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传授中,涉及到了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每个证型,又以证型证候分析为重点、以处方用药为核心。结合基础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地从临床表现到病证诊断,从疾病症状到病因病机、从方剂分析到临证加减,贯穿起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授课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知常达变、掌握授课内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另外,授课中注重结合临床病案,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概念的关键词拆分解读,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性表述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何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2.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授课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并非教师单独的灌输和说教。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针对具体病案,开展分组对抗辩论、角色互换、组建兴趣社团等形式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分组对抗辩论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争强好胜之心为学习的动力;角色互换,让同学们上台来尝试授课,通过换位思考寻找不足;组建兴趣社团可以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社团成员经常集中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班级团结更有利于学习。
3.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根据其学科特点,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并督促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譬如归脾汤先后出现在治疗心悸、不寐、眩晕、血证等不同的病种里,对于类似的这种异病同治的现象,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勤于思考,纵横对比,自行总结归纳。从不同的侧面寻找这几种疾病相同的病机规律及辨证施治,拓宽学习思路、深化对教材的掌握。
4.注重个别辅导再好的课堂教授,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更不可能仅凭课堂授课,就让所有学生的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无私奉献到教学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会发现个别学生出于家学渊源或者个人兴趣,有相当的中医基础,所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和优异,但他们又很可能存在着知识不够系统、辨证思路狭隘的缺点。对于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的,应当在课后、假期见习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环节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和指导,既肯定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又要指出他们存在思路偏颇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才。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1试验组实施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首先,按照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为主,带教老师带领学生接触患者,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为好。第1次接触患者时,通常以1个学生为主向患者及其亲属询问有关病史,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询问。接着由同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查体,并将检查结果向全组汇报。如果学生问诊或查体有遗漏或错误时,可以相互指正和补充,直到全组学生认为无遗漏和错误为止,必要时带教老师亦可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补充。其次,接触患者后带教老师应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第1次小组讨论,让主询问病史的见习生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拟订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并提供新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己在问诊和查体方面的某些遗漏和错误,可由学生自行提出解决的办法。若确实存在某些遗漏和错误而学生没有及时发现时,带教老师应适当提示学生并提供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想办法补充遗漏,纠正查体错误。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异议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问题。老师可暂时不直接解答这些问题,可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按学生兴趣分配给每个学生,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求他们应用各种资源(包括教科书、杂志、网络、图谱等资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必要时带教老师可为学生指出需查阅的相关资料等。再次,在全班讨论前,小组中指定一名学生对病例进行追踪,这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向患者的主管医师询问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必要时在主管医师带领下察看患者。每次获得新的病例资料后,这名学生都要及时地向全体组员汇报。在全班讨论前小组长组织全小组的同学对病例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和诊疗过程制作成PPT形式,待全班大讨论时用。最后,在全班大讨论时,带教老师做主持。各小组先由一名学生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将本组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实际诊治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讲述,还可以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本组其他同学可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更正,并阐述自己的意见及自学心得(每组10min以内),然后由带教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围绕病例提问题,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带教老师对该病例所涉及的临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讲解,并对该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点评。逐个小组依次进行。
1.1.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内科学见习带教方法。
1.2效果评价学期末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中医内科学综合笔试考试成绩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2种教学方法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总分30分,“优”为27分及以上,“良”为22分及以上至27分(不含27分),“中差”为22分以下。考核成绩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2组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2.2对2种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分析2011—2012学年、2012—2013学年共发放调查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分别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开阔思路,能否培养自觉学习能力,能否提高互助沟通能力,能否对基础知识起到复习作用,能否锻炼对疾病判断力和对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否享受学习兴趣等8个方面进行调查。2组调查问卷A+B选项(A选项为有明显作用,B选项为有作用)结果比较见表2。
2.32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试笔试成绩效果的比较中医内科学卷面成绩满分70分,“优”为63分及以上,“良”为52分及以上至63分(不含63分),中差为52分以下。笔试成绩效果比较见表3。由表3可见,2组综合笔试考试成绩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一科实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为研究对象,共30人,将30名实习医生按入组顺序分为传统教学组及标准化病人组(各15人)。两组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且在性别、年龄、本科毕业平均成绩、实习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两组均由高级职称医师担任指导教师。
1.2传统教学模式
1号指导教师在住院患者中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与患者沟通征求其同意和配合,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讲解教学内容,包括临床体格检查、疾病诊断与治疗知识以及相关指南和新进展。每周1次,每次2小时。
1.3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
2号指导教师在教学查房前通知本组实习医生了解查房所涉及的心内科病种;指导教师根据病种及临床实用性原则,提出与疾病相关的临床问题。查房时由2号指导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查体培训。查房后,指导教师对查房前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批示,对下一步诊疗做出详尽指导,包括必要的检查、具体的治疗方案。同时可针对各实习医生分享的不同资料进行补充,分享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实时讲解及问题解答。
1.4效果评价
临床实习结束后,由3号指导教师对各实习医生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调查问卷及出科考试。(1)调查问卷:调查实习医生对教学的评价,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教学满意度共6个维度进行自我评测。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一个问题均采用5级评分法:很有帮助、有帮助、一般、无帮助、适得其反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其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2)出科考试:包括基础理论考试(25分)、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45分)和临床技能考核(30分)。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及Excel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将采用“x±s”,计数资料采用频数、频率、构成比等表示。率和构成比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正态分布并满足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等级资料使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或Krus-cal-Wallis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自我测评结果比较
标准化病人组自我评测中的6个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出科成绩比较
标准化病人组基础理论考试、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3.1心内科临床实习的困境
心内科作为临床内科的一大科室,急危重症多,专业性强,临床病例复杂,实习医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会感觉学习难度大,知识琐碎难以系统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习医生在心内科实习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1]。加之临床实习时间多有限制,目前又少有患者愿意接受每位学生逐一的问诊及查体,不能使每位实习医生都得到实践的机会。部分实习医生实习结束后,仍不能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特点,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问诊及体格检查,难以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治。因此急需一种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心内科临床带教质量。
3.2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在我国众多医院的临床带教中,通常以传统的查房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时授课为主要手段,带教教师围绕病例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讲授给学生,虽然在知识点的把握、理论准确性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知识点零散,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学生因过分依赖带教教师,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导致知识记忆不牢固,难以将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另外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临床中多为带教教师直接对患者进行问诊、查体,采集病例资料,而学生多在旁观察、聆听,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学生难以与患者充分接触,临床实践参与度低,故对患者的症状、查体、检查等信息印象不深,难以系统掌握疾病特点,难以锻炼体格检查等临床操作技能。
3.3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优势
有研究提出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可为实习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有效地向临床经验转化[2]。心内科疾病虽然复杂危重,但归结起来常见病不外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范畴,带教教师可根据临床带教要求以及带教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病种的典型案例,从问诊、查体到治疗处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更有助于其临床专业思维的形成[3]。此外,由于实践对象是带教教师,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做好查房前准备,例如复习疾病相关知识。在学生问诊及查体等操作完成后,带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诊内容、方式、技巧做出评价及指正,并能够准确地根据自己被查体时的感觉,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内容、手法、顺序及完整性等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及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反馈式教学方法,能使带教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及临床操作能力,从而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教学和指导,同时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点及实践能力的欠缺,通过后续一次次的模拟训练加以改进,从而获得最佳的临床带教效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