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的利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全球化的利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

篇(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业发展也实现了全球化。而对于金融业来讲,实现金融业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中的利弊,保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一、金融业全球化利弊

(一)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发展的好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合作,无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都在逐渐的与国际接轨,金融业就是作为一种纽带和桥梁,将我国与世界各国精密联系在一起,通过金融业的合作和互信,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贸易、政治互信、文化传播和交流开辟了一条通道。从实际出发,实现我国的金融业全球化对我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首先,金融全球化为我国引入外资提供了一个通道,引入的外资通过金融业实现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方便他们进行成本和利润核算,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讲,外资的顺利引进,不仅可以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我国国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外资的进入必将伴随着一些国际先进的技术进入我国,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有效地学习很多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对于我国金融业本身来讲,实现金融业的全球化有助于他们学习世界先进的金融业管理经验,引进一些世界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为我国金融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有效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风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是如此,既有好的一面也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我国金融业实现全球化对我国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必然使我国的金融行业竞争更加的激烈,世界各国的金融业机构都会争相进入我国,与我国传统的金融业进行竞争,这样对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受到充斥,不利于我国自身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对我国发展的第二个负面影响体现在金融业的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经济泡沫化的速度。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泡沫,而这个泡沫一旦破裂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金融业的全球化会使我国的经济泡沫增长速度大大提高,而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将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第三,金融业全球化会为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监管和调控带来严重的挑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引导我国的经济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对金融业进行调控是我国实现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挑战,金融业全球化标志着世界各国的金融业都会进入参与我国的金融日常运行,这样会使我国对金融业的调控力度大打折扣,严重时还会完全失去调控作用,使我国的宏观调控拘于形式,没有实际调控效应,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讲是致命的。除了以上列出的三点以外,金融业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的风险,例如会为国际游资制造提供风险等等。

二、如何预防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带来的风险

(一)加快金融创新,提高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竞争力

前面提到,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首先面临的风险就是为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优胜劣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想在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生存和稳步发展,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就必须加快金融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取得胜利。金融创新要贯彻到金融业日常运行的各个方面,例如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等等。进行金融创新不仅会使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得到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促进我国自身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加大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我国虽然实现了金融业的全球化,但是在我国的领土范围内,所有金融业的日常运行都必须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必须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在国际金融业法的范围内,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法律、颁布一些政策,用来降低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金融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颁布相关的政策的时候,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切记不能为了片面的保护我国传统的金融业而制定一些对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不公平的政策,这样会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信任,损害我国的国际金融形象,导致进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不公平制度的胁迫下,逐渐的迁出我国,使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趋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效应,那些金融业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会在我国名存实亡。因此,我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必须本着一个大国的姿态,既要规避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带来的风险,也要为世界各国进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提高我国的金融国际形象和可信度。

三、结语

金融业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对我国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金融业的全球化有利于弊,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对金融业的潜在风险挖掘,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我国金融业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华.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探讨[J].理论与政革,2003(01):55-56.

篇(2)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78-02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一改以母国为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的传统格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概述

(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动因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最初动因是为当地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市场,表现为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获取型研发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寻求型研发。跨国公司将其研发活动布局于能为其全球经营做出最大贡献的地区,一般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1.支撑附属公司的生产,实现技术本地化。需求驱动因素鼓励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以接近最终消费者、对当地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支持当地生产和营销运作,并避免来自保护主义的压力。此外,海外研发机构利用母公司研发机构已有的科研成果、技术条件,针对该地区市场需求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实现母国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这种“入乡随俗”式的发展战略有助于跨国公司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寻求技术资源和研究环境,提高竞争优势。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共享信息等手段提高竞争力。研发活动可利用的技术资源既包括技术、人才,也包括为保证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技术基础和法律政策等环境,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法制环境、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协作。此外,如何获得全球智力资源,已经成为跨国竞争的关键要素。

3.跟踪或获取先进技术,开拓海外市场。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研发的另一重要动机是为了获取或跟踪东道国的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为母公司在国外建立了一个信息窗口和据点,能及时捕捉世界范围的新信息,并对其加工,开发出符合母公司战略要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支持其产品的先进性和技术行业的垄断地位,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进一步拓展东道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

4.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费用、难度和研发风险也相应增加。高新技术的复杂性、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趋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研发活动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分摊这种高成本、高风险。此外,研发战略联盟也可以弥补单个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的不足。

(二)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案例分析

1.各国海外研发投资时比较注重研发项目的专业化方向。例如,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主要从事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化工、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而在日本则集中于电子元件、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内;爱立信公司的40个研究中心分布在20个国家;瑞士ABB公司在海外拥有独立的研发分部,将数个总部设置于不同国家,发电设备总部在德国,电子总部在芬兰,自动控制总部在美国。

2.投资收购兼并或参股控制。例如,松下电器公司美国子公司兼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电视部门是瞄准其一个规模庞大的研发实验室;川崎钢铁公司和三菱金属公司在加州购买了半导体硅片工厂;新日铁公司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兼并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曾在微电子领域享有盛誉的西欧高新技术企业ACT公司、ICL公司已为日本三菱、藤津机械公司控制。

3.实施研发本地化战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一直坚持向中国转让世界领先的技术,并积极推动技术研发的本地化,研制符合中国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其产品国产化率在2007年时就已达到68%。从1999年摩托罗拉在北京成立中国研究院至2006年在北京成立无线宽带中国研究院,在中国总共成立了18个研发中心,截至2007年,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累计已达8亿美元,研发人员近4 000人。

二、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

(一)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近年来,由于跨国公司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带来一些高级技术专家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加快中国产业技术进步。

1.弥补了企业研发资金的不足。当前国际技术竞争的根本是研发能力的竞争,从投入规模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于经济产出的地位,研发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为0.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5%,这是制约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如此,在总额来看,尽管现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强度大多低于在母国的程度,但相对于中国国内大部分企业来说,它们的投资规模还是较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情况。

2.有利于企业吸收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在与中国的研究机构、企业合作进行研发活动时,会对中国产生一种非自愿的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能够带来外部经济,促进中国技术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研发力量的发展,缩短中国与国际先进科技的距离。此外,国际性跨国公司往往拥有完善的研发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其研发管理经验、组织原则与经营理念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中国的科研管理人员,提升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改变粗放型的研发管理模式。

3.促进企业研发人才的发展。挖掘科技人才和利用技术资源是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主要动机之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注重对人员的培训,为中国培养本土高级研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人才向国外流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研发人才市场的形成和优化,部分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推动当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与国外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人员流动等途径,也会产生大量的管理技术的交流;可以推动当地高科技产业聚集区的形成等。

(一)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1.挤占中国市场。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使国内产品市场面临严峻挑战。跨国公司通过开发适合中国需求市场和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大大地提高了消费品的市场占有率,赢得了大量的国内消费者,使国内产品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2.研发全球化使中国一些研发资源流失。首先表现为人才的流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大多在本地招聘人才,高薪、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富的研究管理经验等优势使国内科研人才对之趋之若鹜,从而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其次,还有可能引起国内部分保密技术的泄露,在竞争中部分水平较低的研究开发机构面临倒闭的威胁。这些使得中国的战略性研发资源流失严重,削弱了中国自主研发能力。

3.企业获得关键技术更加困难。核心和关键技术是跨国公司取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在研发全球化中严格控制技术溢出,把较陈旧的技术转让给合资或当地公司,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造成国内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的较大差距。加入WTO后由于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更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立研发机构,技术扩散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被封死,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

4.无法把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和调整的主动权。在研发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控制权。而中国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等不利因素影响,很难参与跨国公司高新技术领域内的合作,无法把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和调整的主动权,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只能集中在一般性研究领域和中低技术领域内,这使得中国在某些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对中国企业来说,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利弊参半,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研发投资是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控制影响中国市场的一种手段,不管资本投向何处,跨国公司追求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的本性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趋利避害,顺应研发活动全球化的潮流并采取对策。

三、中国应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策略

1.要正确处理好“合作研发”与“自主研发”的关系。应把“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有机结合,并以“自主研发”为主。通过“合作研发”努力提高自己,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高科技领域。这样方可摆脱受制于人的处境。并且通过高新技术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获得垄断利润,从而为研发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实现生产―研发活动的良性循环。

2.中国需要大力建设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软环境。首先,政府要采取措施完善研发基础设施和研发服务体系,这是从事研发和充分利用技术成果的必要条件。其次,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尤其在很复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再次,完善知识产权法,提高政府行政管理透明度,保证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正,保证劳动力受到适当教育,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

3.中国企业应考虑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来获得技术优势。中国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应该在技术创新环境好的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在海外雇佣当地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发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跟踪世界前沿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积累,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缩短技术的开发周期,而且还可以打破国际间的技术封锁,获得通过其他渠道难以引进的先进技术,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守贵,张茂纯.面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2001,(12):41-45.

[2]范黎波,宋志红.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成因、策略与组织形式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5):64-68.

篇(3)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

经济全球化大多情况是资本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集中到有市场的国家,直接受到本国的利率和国家之间的相对汇率影响。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浪潮中,其主要政策有: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2.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3.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战略

企业战略制订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确定目标优势;二是计算成本和收益,最后评价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战略进行。

1.提高企业竞争力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日益盛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都使出浑身的招数,我国企业具有成本领先、差异市场竞争、目标聚集细分市场等优势,相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能力比较偏弱。我国企业在进占国际市场中,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异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等保持巩固现有的企业竞争优势,然后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的商业联盟和分销网络等。

2.联合战略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新的商业联盟和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一是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建立跨国企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二是国内企业联合,可以是同行业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也可跨行业联合,优势互补,扩大领域。三是与金融机构联合,提高融资能力。

3.“三外”结合战略

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必须对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很熟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具有一批懂外语、善经营的人才,并将这种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是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战略必备。本文认为各企业应走“三外”结合之路,即将对外联合,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角化经营。

4.科技创新战略

中国企业应把科学技术当做第一生产力。一是,要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能力,创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科技优势;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技术设备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三是,既要不拘一格招募人才,更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只有群贤毕至,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网络营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孙兆慧.全球化的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4

篇(4)

一开场,我先询问了大家是否同意我来做一个特别神奇的实验―我选了尼古拉斯和约翰作为志愿者,然后告诉他们,我有办法令尼古拉斯账户里的200美元消失―变!―同时让约翰的账户增加300美元,社会工程的伟业可以令这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额外增加100美元的价值。那么他们会允许我来玩这个小把戏吗?

结果坚决同意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许多人犹豫不定,甚至有更多的人反对实施这个转变。

很显然学生们都难以容忍这种大幅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即使在整个经济蛋糕被做大了的情况下。我接着问,为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近乎本能地拥护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其实也会导致一种类似的―事实上甚至更大幅度的―由输家到赢家的财富重新分配。学生们看上去都被震住了。

我接着说,让我们假设尼古拉斯和约翰两个人都开了一家相互竞争的小公司。约翰工作更努力,更多地进行储蓄投资,并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于是他不但比尼古拉斯多300美元,而且把后者的公司挤出市场并导致其损失200美元。那么又有多少学生赞成这一转变?这次绝大部分都投了赞成票―事实上只有尼古拉斯一个人不同意!

我紧接着提出了另一个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假设:如果约翰是通过从德国进口高质量产品的方式把尼古拉斯挤出市场?或是将业务流程外包到劳工权益尚未完善的中国?又或者是在印尼雇用童工?这下,对转变的赞同度随着上述选项依次递减。

此外,科技革新也会像贸易一样导致某一部分人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你们对此是什么态度?对此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遏制科技的发展。对几乎所有人来说,为了保住蜡烛工匠的工作而禁止生产电灯泡简直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因此学生们反对的不一定是再分配,只是反对某些特定形式的再分配而已。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们都关注程序的公正性。

如果要对再分配的结果作判断的话,我们就必须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客观环境。我们不会对比尔・盖茨或者沃伦・巴菲特的巨额财富愤愤不平,即便他们的某些对手日子一直都不好过,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及竞争者们都依据同样的基本法则进行运作,也面对着极为相似的机遇和挑战。

但如果盖茨和巴菲特不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而是通过诈骗、违反劳动法、破坏环境或者利用国外政府的补贴来致富的话,我们的想法也会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无法容忍那些通过违反国内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实现的再分配的话,又凭什么能因为其涉及了跨国交易而心安理得呢?

篇(5)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57-02

一、引言

目前看来,全球化最彻底、最全面的地方主要在于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既是全球化的前提,又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有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加速了我国社会内部思想文化层面的转型,从而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国际经济体系和市场秩序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世界化。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优势。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本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条件的,经济全球化也是市场经济最大范围的扩展。在此基础上,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社会交往进一步增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了地域界限以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以国家政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超越国家的经济力量为主导的共有世界。

篇(6)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品牌经济”。消费者往往并不注意产品由哪个国家生产,而只在意它的品牌。当前,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交易的60%~70%,国际投资的80%~90%。一个国家拥有多少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和世界级的品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强弱的重要标志。

好的品牌,是一种承诺,是向购买者(客户)长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保证。这些产品和服务是正面的,能激发购买者(客户)的欲望,能让客户保持对品牌的信任。

品牌是企业长期经营中,通过一系列行动让消费者了解、熟悉企业价值特征的一个渐进过程。它重在价值的传播与沟通,强调产品和服务以外的感情和心理的认同。在企业品牌的统驭下,其推出在标志、内涵上有显著特色的各色产品,并提供持之以恒的品质、服务保证,而逐渐被市场所熟悉、认同,最终成为名牌产品,为客户乐意接受。品牌就是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信誉”、“质量”、“服务”、“安全”、“效率”等等的代名词。

经济全球化越是深入发展,全球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的各个过程中,就会涌现出更多的品牌产品,一些老品牌由于其质量和服务不断提高,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新品牌被消费者接受、认可而站住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也有其他的一些品牌由于不能不断更新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如何提升品牌战略

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要在每家银行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构建科学的品牌战略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需要持久耐力和决心的过程。

充分认清品牌的价值,努力树立品牌形象。品牌是无形资产,它虽无形,却渗透于金融企业的形象、各式产品、每项服务之中。我国的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各家银行应深入探寻“我是谁”,明确定位、加强培育和宣传,使员工对自己的品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取向相一致。品牌这个无形资产的打造和维护要求银行全体员工齐心合力、上下一心,必须贯穿在业务发展、客户沟通的各个环节中,唯有此才能有发展后劲,在增大盈利、加强和客户感情的同时,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多赢。

充分运用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一般来说,银行产品没有专利,推出一段时间后,同行就可以学会。但是,金融企业的形象和文化却不能简单复制。因此,金融企业只有在企业品牌的统驭下,有计划地推出有自我特色的新产品,长期提供并完善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化服务,品牌效应才能持久。可以说,品牌只有一个或几个,但产品可以有无数个。品牌往往就是企业的名称字号。在信息化的今天,银行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员工素质苦练内功的同时,应加大科技信息化建设,依赖信息技术,不断改进为客户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才是品牌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投入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长期生存有赖于其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更好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对企业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工商银行的“保护母亲河”捐款,民生银行的“守护敦煌”行动等等都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各自的品牌形象。

并购中的品牌形象维护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无论在经济增长期,还是在后危机时期,跨国银行都在不断掀起全球性的并购整合浪潮,有的并购整合动辄涉及几千、上万亿美元,金额相当于几个中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从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它们并购整合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内部治理、管理机制改革和外部竞争压力的挑战。无论是跨国银行还是一般中小银行的并购整合行为,其挑战的核心是,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获取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发展,这关系到跨国银行和所有银行未来的发展和兴衰存亡。

在并购中,品牌形象可能受到影响,必要时必须修订品牌发展战略,在以下几种情况时尤其要慎重,以免在并购过程中使既有的品牌形象受损。

篇(7)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89-02

技术为人类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和伦理丧失等问题。这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应用技术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当今时代的全球化特征,各种风险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可以说,技术风险也相应地全球化了。但是,人们不会因为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拒绝它为人类发展服务。我们只有理性地分析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的成因,并找到规避技术风险的途径,才能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

一、技术风险的概念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特点

(一)技术风险的概念

1986年贝克第一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首次将“不确定性”引入了社会概念中,指出风险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人类开始由以财富为主题的阶级社会向以风险分配为主题的风险社会转化。而技术作为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其弊端决定了似乎只要人们决定应用和使用某种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如生命健康、生态、经济、法律政策等风险[1]。可以说,我们当今生活的世界即呈现技术性的一面又具有风险性的一面。我国学者郭瑜桥等人认为:在宏观上,技术风险是指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由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导致人类及其社会可能发生的利益损失;从微观上来说,技术是使主体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并取得收益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微观上,技术风险是指特定主体从事某项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必然面对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60。在本文中“技术风险”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带来的难以预见的各类危险。

(二)技术风险在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点

1.生成的潜伏性。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同样的,技术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技术风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潜伏性,技术风险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见的。

2.扩散的迅速性。技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比以往更加便捷,所以技术带来的风险扩散也更加迅速。科学无国界、技术风险也无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和部门出现技术风险问题,都会随之波及其他地区和部门,引发连锁反应。

3.破坏的严重性。在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已突破地域的局限,时常带来一种全球性的灾难。而且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战争危险、德性在理性的僭越下退化、审美情趣的凝滞以及高精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强烈冲击,令人触目惊心[3]129。技术风险的这种破坏性也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扩散的原因

全球化不但改变了传统风险的时空结构,而且增加了技术风险的来源,扩大了技术风险的影响。故此,我们应该深刻探讨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扩散的原因,并且制定出规避技术风险的一些有效途径。我认为,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扩散主要原因如下:

(一)技术风险意识淡漠

有些国家过多地考虑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正面影响,而对技术可能造成的负面危害注意较少,技术风险意识淡薄。自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到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中对后工业社会的诠释,技术乐观主义早已渗透到人们对待技术风险的观念中。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社会或环境危害都显得不再重要,科研组织、依赖技术成果的大众等对技术发展和应用中潜在的风险丧失了警觉和预见。

(二)预测和防范技术风险的复杂性

由于技术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潜伏性,所以其影响通常在技术活动发生之后,甚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有所暴露。例如,虽说应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卵细胞或受精卵,可以培育出生长周期短、泌乳量高、皮毛品质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工提炼和添加基因,可能在达到特定效果的同时,也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这样就增加了预测和防范这种技术风险的复杂性。

(三)企业界盛行功利主义

企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科研主体,而且科研队伍相当庞大。有些国家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以追求功利化为目的,研发技术时可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不顾人们的利益,超浓度、超量、超种类排放污染物。如果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久而久之,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就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技术工作者伦理责任的缺失

技术工作者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中,不仅要为其所在的企业承担一定的工作责任,而且也应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其研发的技术是否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有些国家的技术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技术伦理中道德他律和私德意识的影响,只培养和锻炼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能力,而忽视自己在技术活动中的伦理责任意识。故此,诸如银行卡盗用、黑客非法入侵等高科技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三、全球化时代规避技术风险的途径

从技术风险扩散的原因来看,规避技术风险并非易事,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技术风险会层出不穷,日益增加。面对技术风险,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又不能丧失信心,应该努力探究一些有效途径,使技术风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我认为全球化时代规避技术风险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提高全人类的风险意识

面对现代技术所潜藏的巨大风险,每个国家都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培养人们的风险意识。面对技术风险,人们应该事前预防,而非一味地事后弥补。所以,各国都应该尽早对其公众进行风险教育,要求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技术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不断地提高公众对技术风险的认知水平,以便提高全人类的风险意识。另外,公众自身应该避免技术崇拜,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科技素养。多数事实已经证明,危机发生时的恐慌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大多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不够和信息交流不畅所致。

(二)加强技术风险评估

技术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持续状况、风险后果等作出评估。完善的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估的合理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最基本条件[3]130。在全球化时代,由于技术风险的扩散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活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应对其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可能风险进行评估,以增强对技术风险的防范。为有效发挥和增强技术对人类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对技术风险进行评估,才有可能减少和消解技术风险带来的消极后果。

(三)企业界应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单位,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所处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只讲规模和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会丧失竞争力。我国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国际竞争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企业在技术活动中,当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往往逃避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由此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各国企业都应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开发技术产品时兼顾社会大众的利益。

(四)加强技术风险防范的国际研究和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技术风险扩散相当迅速,局部的或地方性的技术风险也有可能扩散到全世界。所以,要规避技术风险,必须依靠全球范围内的协调行动共同应对,而不是依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单边”行动。因此,各国政府和组织应该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有关技术风险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规避技术风险,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

总之,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应该如何处理技术风险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而如何更好地做好技术风险的防范与预测,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迫切要求全球相关部门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通力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各类技术风险问题,使技术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篇(8)

前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在金融全球化下发展,受其影响也越来越深。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帮助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又增加了风险性,而在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中国更应当重视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最大限度的远离风险。当前中国金融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对中国金融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地解决办法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金融全球化以便更加了解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鼓励及阻碍作用,同时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不同国家进行的商业活动转变为全球性质的,跨过了国界的限制,这就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可以被描述为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机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金融全球化表现为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的集成化。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等同于金融市场忽略空间和区域逐渐变化成为一个整体的市场。

二、金融全球化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这是由于中国金融业不仅建立了证券和期货的交易市场,同时还建立了外汇交易市场和货币交易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也为了增加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已先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8次,并且对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8次上调。同时,近年来一项新兴的金融业进入人们的视线,即互联网金融业。在2013年,一项新兴的金融业务在手机和网络上横空出世,就是名为余额宝的基金业务,这一新兴的金融业务已经对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依旧较低,市场利用率不高,小规模的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仍旧相对落后;但同时国外金融服务却十分完善,具有完善的金融企业管理制度,高效率,强大的风险控制,企业资产强劲。因此,投资于中国的重要途径就是投资中国的金融业,参与股份或收购中国金融企业。

(二)金融全球化为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1、为中国提供人才和资金。在各国金融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实现中国工业产业化是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人才的,金融全球化则刚好可以为中国提供这样一个便利,全球化对中国有效吸引外来投资是十分有帮助的。大量外资的引进可以缓解我国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人才。2、有利于中国学习国外经验。在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业制度的发展都是相对完善的,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道路上,积极吸收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金融全球化就为我国吸收外来金融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桥梁,参考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金融业发展效率。与此同时,我国内部金融机构与国际间金融机构的商业竞争随着全球化进程而加深,单一的模仿外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激烈竞争的市场,这督促着我国金融机构着眼于金融创新,利用创新来赢得市场。3、有利于中国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加深使得全球金融业务更加趋于自由化,自由的进行贸易活动意味着金融信息的透明化,金融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流通于市场。全面的信息更能够体现市场的供需要求,有利于中国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在信贷需求的情况下,有限的资源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储蓄流向产量最高的储蓄项目,以实现稀缺资本的有效配置。

(三)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1、中国金融业创新意识乏善可陈。在中国,与负债类的金融业务相比较而言,在中国资产类的金融业务的创新程度是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并且在我国金融领域内,一项能够确保利润和有效规避风险的资产类业务创新现今依旧是屈指可数的。我国金融业乏善可陈的创新成就在某些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建立核心竞争力。2、中国金融监管上存在的问题。现行分业经营模式无法完全适应这样的特性。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国金融业的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中国金融业的监管目前还无法充分满足这样的高要求。3、中国金融业制度不完善。金融全球化带给中国金融业参与者的利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尽管如此,由于我国金融业制度仍然尚未完善,在中国金融参与者大规模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进程中,势必会产生不小的风险和损失。中国的金融体系失衡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多层次的。因此,金融体系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阻碍。中国金融业必须把金融体系达到一个平衡存放于金融改革的首要位置,以增加供给制度的频率和密度。4、中国银行业发展尚不健全、易受国际游资冲击。随着国际间贸易程度的加深,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金融开放化与充分的财务自由是形成国际游资的两个基本的条件。而在当下金融全球化程度加深的国际环境下,首先国际间的资本流动阻碍被消除了,阻碍的消除促使资金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国际市场中流通;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增加了金融业务的自由性,在国际间对于利率以及外汇的管制也相对放松下来,这正是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机制产生大幅波动的良好契机。此外,对于投机资本,在国际上均未对此进行高度的关注及有效的约束,因此十分有可能造成金融动荡的风险,如若是金融交易市场上出现了动荡,大量的资本即刻会撤离出该国。

三、中国金融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政府的调控限制了我国金融业创新意识的大幅度进步。在中国进入WTO之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处于内部发展,而在国际间仍旧较为闭塞的状态,缺少了吸收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平台,尽管我国鼓励金融创新,但是一方面是教育水平的限制而另一方面是我国金融业知识的落后状态,导致我国对于银行等行业的发展和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创新疏于鼓励发展。大部分金融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的帮助与鼓励,而自身在创新发展上开辟新兴的金融业务方面等仍旧薄弱。中国金融业主要还是金融主管机构指导甚至是一种强制性的领导下发展的,这一发展形势大大地削弱了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

(二)分业经营模式无法完全适应金融活动的高度灵活。中国金融业目前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过渡混合操作的初级阶段的,尽管现行的分业经营存在很大优势,我国金融监管仍旧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金融活动是具有高度灵活以及时刻充满变化的商业活动。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大量的新兴交易工具帮助国际间进行金融贸易,使得大量的货币资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交易完成,但是对于交易的双方却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中国金融业经营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这一问题长期影响财务运作;其次,降低了社会福利方面的金融受益者;再次,导致金融改革的收入下降;最后,由于金融体系某些方面的改革迟迟没有发展的,它可能会因此降低人们进行改革的热情和信心,使社会广泛丧失支持改革的动力。

(三)中国对于银行业欠缺严格的管理。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仍旧处于一个不平衡的阶段,我国的银行业是脆弱的。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对于银行业欠缺严格的管理,而在银行业的内部,管理者也疏于控制。银行内部缺少专业人才对银行日常金融业务的盈亏进行有效的评估,这一缺陷导致了银行无法准确分辨高风险行业而将资金盲目的注入,却由于风险导致无法在指定期限获得利润,从而变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银行对于利率仍旧把握不准,利率的浮动也造成了银行盈利的浮动,对于利息的收入反而不赢却亏。基于以上的问题,金融国际贸易更加盛行的当下,使银行业受到了国际游资的冲击。

(四)金融监管存在局限性。在金融全球化下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对如此一个过渡期,我国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尽管有利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它使我国的金融操作系统偏向于小型金融企业,并且存在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以及资金实力不足、不良资产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企业盈利能力弱、更高速率的业务品种单一等问题;其次,在我国仍旧存在金融监管触及不到的领域,金融监管存在着局限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更多新兴的金融业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如互联网金融业。新兴的金融业务挑战着我国的金融监管行业。我国的监管内容仍旧相对片面,存在着监管范围还相对不够广泛的问题。

(五)金融监管欠缺法制规范

四、中国金融业应对金融全球化的建议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体制。仅仅依靠优化政府的管控职能是不够的,我国金融业更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体制,在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竞争能力的同时树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想要增加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必须实现国有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多元化,由国家控股,实行市场外部调治和银行业内部调治相结合的方式。银行业持续恶化的资产持有量正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业的相似产权结构。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国金融业主管机构更应该明晰我国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和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我国金融业管控机构就要做到产权职责合理分配,充分调整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金融业环境。我国金融业在政府的监控职能转变后,在政府的合理监控下,有一个竞争力完备的发展环境,而我国政府就要施力于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秩序的管控,鼓励更多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现出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中,市场机制必不可缺的作用。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必须基于法律,就是要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由金融监管当局的行政命令取消基本款式的监管方式进行日常监督进行严格的法规限制。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监管主体更加注重于所监管企业商业的规范合法,但是却忽略了在商业活动进行前对其风险的评估预测。如果能够在金融活动前对其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这就是着眼于该金融机构的内部资产优良性和其内部管控的合理分析。这种模式相较于之前就有很大程度的前瞻性,对于可能产生风险的商业活动能够有效的规避,对于银行业的监管,主要有对从银行贷款的商业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保证银行时刻防范恶性资产,同时加强银行内部管控,对于银行随时面临的危机要有完整的处理方案。在我国银行业中更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预警商业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能够将银行面临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全方面推进金融系统供给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制度供给的思路,全方面地推进金融系统的供给改革。第一,要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金融机构,以降低不良贷款率,解决长期存在于深层次的问题,以达到资本充足率;第二,要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对于融资渠道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多样性和适当调配的重要性,从制度上支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高质量有竞争力的市场,让资源的分配更加优化;第三,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不断完备货币政策的传导体系,充分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适当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不变;第四,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维护存款人、投资者和纳税人的利益。全面推行商业银行的优质五级分类系统,改善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促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

五、结论

金融全球化可以被描述为全球商业活动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紧密趋同的渐进过程。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转变为全球性质的商业活动,即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包括金融服务、协调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全球金融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体金融业。首先,本文对金融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了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其次,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了中国金融业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给出作为参考的建议;最后,在本文中阐述了金融全球化带给中国金融业的积极的以及消极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三个建设性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在中国金融业快速有效的发展状态下给其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羽霖.金融全球化的利弊与中国的战略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4.6.

[2]郑彦.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中国金融安全[D].河南财经学院,2006.5.

[3]陆琴.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策略[D].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25.

[4]陆超,施炜等.全球金融变革与中国金融崛起[D].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5.

[5]李辛白.制度失衡———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制度分析[D].深圳大学经济学院,2002.11.

篇(9)

为了衡量数字全球化的经济影响,我们利用全球97个国家的商品、服务、金融、人员和数据的流入和流出数据,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十多年来上述流动共拉动了全球约10%的GDP增长,仅2014年总价值便高达7.8万亿美元。其中数据流直接创造的价值为2.2万亿美元(占总值的近1/3),高于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数据流还通过间接促进其他类型的跨境交流,为全球经济创造了2.8万亿美元。因此,综合考虑其直接和间接作用,数据流对GDP的贡献已超过全球商品贸易。在短短的15年间,跨境数据流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增长至此,实在令人惊叹。这十年来,宽带使用量暴增45倍,支撑起生机勃勃的商业活动,预计在未来五年还将增长9倍。

数据流不仅创造价值,还改变了传统商业。全球一半的服务贸易已经数字化,该比重还在不断增长。12%的全球商品贸易也是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实现的。此外,Airbnb、TripAdvisor等网站还为人们提供便于出行的信息,说明数字化可促进人员流动。

另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增长却渐趋平缓。主要原因为需求疲软和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此外金融危机也有影响,自危机后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贸易都陷入停滞。同时,众多公司正在重新评估长供应链带来的管理风险和复杂性,更加注重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和其他业务成本,对劳动力成本的关注相应减少,因此会在消费量大的国家增加生产。未来,3D打印技术将进一步颠覆国际贸易。

开放平台、虚拟商品和“数字化包装”

大企业纷纷搭建平台管理供应商、联系客户、方便内部交流和信息共享。一些为内部专用,但规模最大、最出名的仍是开放平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数字化媒体平台不断扩展,联系着亿万名全球用户。

这些开放平台蕴含着可观的客户基础,使企业直接与客户互动,同时打造透明高效的全球市场: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获取产品、服务、价格和全球各地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中介,大幅提高了市场效率。

此外,得益于数字化平台,主营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无需实体网点,也能进军新的全球市场。数以百万中小型企业得到新的出口渠道。例如,eBay调查了18个国家后发现,88%~100%不等的中小企业依靠 eBay平台出口,而在传统企业中该比例不足25%。

电子书、应用程序、网络游戏及音乐下载等虚拟产品和流媒体、软件及云计算等虚拟服务的贸易也逐年扩大。3D打印技术的成本降低将带来贸易新领域――也许日后,企业只需发送电子文件,商品便可在当地打印生产。实际上,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在边远地区3D打印零部件和替换件。

许多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包装”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价值。以物流公司为例,可以利用传感器、数据和软件追踪运输过程。某项研究发现,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节省高达七成的库存成本,大幅改善效率。在德国的案例研究(样本包括宝马和惠普)显示,该技术减少了11%~14%的运输损失。

开启数字化探讨

20世纪全球化的商业模型在数字时代或已不再适用。企业领导者在权衡得失利弊时,可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开启数字化讨论。

1.我们是否清楚竞争现状?

数字化平台打破了规模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企业可以迅速推出产品、扩展新市场,竞争因此日益激烈。亚马逊现有200万第三方商户,而阿里巴巴平台更是吸引了1000万商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由1977年的84%降至2013年的50%,体现了该国最为明显的趋势――“微型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全球各地的新兴数字化公司参与到竞争中,带来了价格压力,使得产品周期缩短了。

2.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竞争资本和能力?

建立数字化平台、线上客户关系和数据中心不再是互联网巨头的专利。例如,通用汽车正在改革其核心制造能力,希望借此引领物联网技术。各行业的企业都应当重新审视手中的资产(包括客户关系和市场数据),探寻获利新途径。为此,企业需要先进的数字化能力,才能占据主要的竞争优势。至于尖端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利用线上人才平台,从更广阔的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寻找千里之外的人才。

3.能否简化产品战略?

过去,企业针对不同地区市场提供定制产品、服务或区别定价时,常面临种种困难,而数字化大大便捷了这一流程,另外也简化了全球产品的种类。多家汽车制造商纷纷朝这个方向努力;苹果iPhone和iPad系列不论在哪里买,设计和品牌全球统一;Airbnb、Facebook和Uber也是一樱在开辟新市场时未做过多因地制宜的调整,而是复制原有的数字化平台模式。媒体和消费者技术产业能够全球同步发行产品,主要得益于社交平台和其他数字化平台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即刻了解其他国家的更新内容。因此,这种同步发行机制可能使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流行。一言以蔽之,审慎权衡产品定制化愈发成为高层领导考虑的重中之重。

4.企业组织和供应链是否有待改善?

借助远程协作和即时通信工具,企业可集中某些散布在全球的职能部门,跨越国界打造虚拟的全球团队,甚至完全抛弃只有一个全球总部的传统模式。例如,联合利华通过技术解决方案,精简了40条全球服务线,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团队成员可以在视频会议上讨论交流。

同时,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产业链。近期一份UPS调查显示,约1/3的高科技公司将生产或组装厂址迁至更靠近终端用户市场的地区。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更多企业将重新考虑制造选址,最终或将重塑全球制造价值链。

篇(10)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出现非常频繁的字眼,它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联动中。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传承现有知识,而是创造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知识。而现代大学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不对知识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中就会落后,而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商等教育,就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

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不很好的处理将会影响并阻碍我国高教的顺利发展。在笔者看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利,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我国高教发展更加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演变与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往的功能逐渐显露。可以说交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在这种良性的交往中,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引进了大量国际资金,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

知识经济首先就是要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通过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认同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摇篮,也担负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高等教育不断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避免走国外大学曾经走过的弯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智力资源得到有力的补充;在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各种不同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融合东西文化于一体。培养出更适合国际经济交流的国际性人才。

(二)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机遇,促使我国高教提高办学质量。由刻板的继承走向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更加的自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步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教育大市场,必须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给我国高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重新回到社会的中心,高校也开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面的,而必须注重特色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知识的传承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弊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清晰的认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现实,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土高教与国际接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同时由于在国际间经济交往中国际型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并且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的竞争压力更加增大;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忽视了社会效益,也忽视了教育的本性,从而造成了高教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本性,并且造成高教资源巨大浪费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能最快获得利润的专业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兴趣,这是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突出表现。一些高等院校把专注于目前适应市场需要并且能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专业,追求暂时的市场效益;忽视了一些暂时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基础性专业,冷落这些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必将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必然会破坏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埋下深重的隐患。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然而如果只把“知识”与“经济”划上等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它最根本的本性,失去大学的理想。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精神的后果是隐蔽的,但这却是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学生将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下造成知识的悬空,并且更甚至在缺乏人文知识、精神关怀的影响下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一大隐患。

(二)人才培养模式受冲击,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掌握国际经济交往技能的人才以及具备最新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盛况空前的火热。而人文专业或基础性专业的就业情况则冷淡的多。这就造成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很大冲击。

除了这种集中性的人才需求过热外,笔者认为各国对人才的抢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一种是企业与大学之间抢夺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增强,不少外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但更多的是我国人才的外流。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以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争夺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高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剧了同高等院校人才的抢夺。许多国际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了研究机构,吸引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同一课题在企业与高校同时进行,往往企业更能够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为其服务,因而大量具有高新科研能力的人才离开了高校,流入了社会企业。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改革建议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内部因素是其自身的制度,外部因素是市场的影响。

(一)内部:树立国际意识,实施高教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熟练应对的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都较落后。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就必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学习先进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目。

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知识经济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当前要求。急功近利必然是会得到较快的回报,但当前的目标在将来的社会却未必成立,学生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下也会造成人格、能力的部分缺失。这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是综合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才外流

我国始终在为融入国际化作各种努力,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使我国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实施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扩展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时迎接国际间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给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级人才外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时,我国的优秀学子就不必到外国深造,就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

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变“抢夺资源”为“资源共享”,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端人才留在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成果投向企业和社会,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曾永平,李雪平,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经济师,2010(04):146-147

[3]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12007(03):9-10

[4]尤德林,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层面上的七个误区[J],教书育人,2003(05):6-7

[5]栗献忠,张才彬,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92-93

上一篇: 辩论比赛技巧和方法 下一篇: 市场监督管理处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