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9: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
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一基本理论一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初中体育 乒乓球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高校体育课的开设是为了通过科学合理的基础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在使学生真正认清体育存在的意义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带领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乒乓球作为较为普遍的球类运动深受学生的青睐,以下文章将描述现如今高校乒乓球的发展状况。
1 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近期学生体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自从2012年10月我国北京学生与俄罗斯少年举行的运动友谊赛,我国失败告终比赛。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轰动,我国虽然在身高上占有一定优势,但体质远远不如对手。随后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个组织对中国国民进行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初中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过去的结果明显下降,肥胖情况已高达50%,近视率也上升了11%。
出现这一系列不乐观的现象,各专家针对高校的体育教育进行调查,其主要原因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1 师资力量不完善
我国体育教学中缺乏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现如今我国体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使教学不能正常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初中教育的教师总体在编24100多万,其中体育教师缺少30多万。对于体育教育,始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对于体育培训经费也不能及时给与,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能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就不能有所进步。
例如,据有关人士报道,安阳市的体育教学中,王老师在体育课中一面讲解篮球投篮方法,一面教导学生打乒乓球。经课下了解,得知王老师在大学期间主修乒乓球,对篮球并不了解,但对于学校的要求,教师不得不现学现卖。
1.2 体育课程不充足
相对于文化课,体育教学得不到家庭与学校的关注。如今,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注升学率。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学生选择较多的补习班,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得不到体育训练;学校为了获取较高的升学率,为学生安排较少的体育课程,甚至利用体育课为学生安排习题。因为学校家长的带领,是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体育教师也不能为学生展示体育的精彩。
经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发现,许多学校课表上的体育课并没有在操场上发现学生运动,反而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功课,原因竟然因为接下来又一次考试,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自己主动减少了课外活动。
1.3 运动器材不完好
如同文化课的教学,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完善的教学设备,但现如今学校中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并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针对性的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使得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在安阳市第八中学的乒乓球课上,体育教师在课上为学生讲解操作技术,安排学生自行分组练习。同学们手中的乒乓球拍已经破旧不堪,有的手柄已经弯了,乒乓球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而乒乓球的质量更是不忍直视,同学们一直用这种破旧的球拍在练习着。
1.4 安全指数不达标
体育课堂不能保证人身安全体育课堂本身是一项危险系数较大的课程,时刻需要教师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讲解一些危险动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导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在减少危险系数的过程中增添乐趣。
据报道,在安阳三十二中发生一起体育教学事故,兵乓球简单轻便,在运行过程中路程短、运行方向多变,需要学生不断训练技巧能。因此乒乓球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教师在教导过程中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误解,在课前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筋络活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大幅度运动,使腿部肌肉拉伤。
2 完善乒乓球教学策略
通过上文对乒乓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并组织讨论会,研究教学策略,为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制定了多种教学方案,并有目的的采取行动。其中制定的教学方法包括几下几大部分:
2.1 教学言语幽默化
制定方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前,组织通顺语言,在讲解体育的基本概念的同时,加入一些体育运动的技巧和安全常识,使同学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在讲授动作时,巧妙结合动作试验。并设计平易近人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富有哲理且不缺乏幽默感。例如乒乓球的教学言语中,教师在讲解有关乒乓球理论知识时,借用我国邓亚萍的事迹,讲述邓亚萍训练的艰辛,而取得今天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意志力,增加学生对乒乓球的爱好。
2.2 增加课堂提问
体育运动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难免会出现错误动作,此时需要学生向教师提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提高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思维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例如乒乓球的发球要点,站姿手势等,教师在观察学生训练时,及时给与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用简练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3 提供课堂讨论机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可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引入课堂所学知识,供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最终进行概括总结。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渲染学习气氛。尤其对于乒乓器双打的练习,格外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针对学生的体质特点为学生分组,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快速领悟基本动作要点。
2.4 动作示范详细
体育活动是一项对学生动手动脚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讲解新技术活动时,首先为学生做示范动作,使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示范动作时,要选取正确的时间,方便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要选取正确的位置,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动作基本要领;示范次数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更改,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再一次进行纠正示范;必要的时候可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请学生进行示范,并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言语,跟随学生的教学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通过对初中乒乓球教学的充分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实施了更种方案,对教学方法做进一步更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机会,设计更多的讨论话题,对学生进行示范,最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好习惯。然而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不仅仅适用于高校乒乓球的教学,对于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教师都可引用,希望在日后的体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教学策略,从而对学生的健康负责,提高学生的社体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Barbara L・Me Combs,James E.pope 著,伍新春等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1-23.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其中经历了各种坎坷的发展历程。由于缺乏经验,开始发展平面设计教育时就直接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不加筛选的套用被人的路数是行不通的。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体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平面设计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很落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应该怀着谦逊的态度继续努力。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在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论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都为教学工作的成效造成障碍。
平面设计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设计软件操作技能,以及发散思维的创造性等,是一门集创新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但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实现平面设计内涵的支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应该在保证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对理论课程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平面设计专业在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漠然。确实,从表面看,平面设计就是一个作品的展现过程,主要通过操作来完成,就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平面设计的动手能力培养,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容易造成学习上的不均衡。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比如色彩、设计软件操作、素描等技能,花费大量的课时,有的甚至长达一年。笔者认为,实践操作虽然重要,但是花费时间过长则造成了资源浪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下等自由时间进行练习。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对理论课程的讲解。笔者发现,现在高校对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很不科学。很多学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过于单一,且学时过短。甚至仅仅安排一至两门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比如设计发展史、广告心理学、公共关系等课程。众所周知,每一门专业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学习这段历史不仅能够了解其专业的基本概念,还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很多学校对于平面设计的发展史并不重视,在课堂上也是轻描淡写般的略过。笔者认为,设计专业的发展史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应该作为平面设计教学中理论课的基本课程。平面设计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就相当于上小学时学习加减乘除,直到后来的几何方程式,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平面设计理论支撑的平面设计,无异于建设“空中阁楼”,缺少根基。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平面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存在以下好处:第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增加知识面,是增加专业知识和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第二,强化对专业的认同,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系统的高度。第三,为今后的专业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另外,为了开阔学生思维和提高见识,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就拿广告设计来说,首先必须了解广告的设计理念,广告主的心理,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展示框架,掌握观众的心理,促使观众接受产品等,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通过交叉学科为自己打开思路。因此,广告心理学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平面设计理论课的重要性。可由于传统认识造成的偏差,还是使学生和学校的关注重心停留在设计表层,忽视了理论教学,造成了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的困境。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年轻好奇心强,不安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感觉没有多大用处,学习过程中不安现状。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就经常遇到学生提问“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实践练习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做法不可取,平面设计的学习是一件循循渐进的事情,不可能凭一时兴趣就能学好,一定要按部就班,注重轻重缓急,学习要有调理。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用处不大,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就能慢慢体味到理论课程的好处。理论知识会通过潜移默化般融入学生的设计理念。当然,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不一样,比如美术设计软件,只要上几节课都能熟练掌握软件的部分功能,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但是,这是一个误区,不能说因为能够运用设计软件都懂得平面设计。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一定要依靠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一直在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如今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但是,在教学形式上还有待提高,应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的课堂氛围。比如法国的“主题教学”方法,根据平面设计专业来说,通过行业趋势确立主题,然后师生围绕主题深入分析,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笔者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提高高校平面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优化理论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手段。第一,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其发展需求的理论课程。第二,为了实现学生的开阔性眼光,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打破史论课的衔接不畅问题。第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评价性考核。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平面设计人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适应社会,都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晓.浅析现代高职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青春岁月, 2012,(10).
[2]凌继尧.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深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使其取得成效的同时,在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其体现出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进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英语教学能够更顺利更成功地在高校开展,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1 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模式进行的,这种“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思维更是受到严重限制,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的主体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不会好,英语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近年来有些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增加师生互动等手段来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效果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2)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的高校英语课堂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课堂基本是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学方法上以教材为中心,过于重视书面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反应能力,有悖语言学习的初衷,与英语教学的目的也不符。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英语课堂依旧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们很难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良等现象。
(3)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学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然而,在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的同时,英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英语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达不到相应水平,又很少有进修和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对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学期测试仍然是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基本方式,所以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程以英语课文教学和听力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加上近年来许多高校大量扩招学生,使得英语课堂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这种大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使用和提高英语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提高。
2 高校英语教学的相应对策
面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实际应用型人才。
(1)改变英语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一个因素。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首先,要转变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发言和展示机会,并促进学生们相互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反馈,通过收集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改善教师的作业评价模式和考试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英语教学。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及影像资料等制作比较立体化的英语教学课件,也可安排学生进行英语辩论或演讲,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
与此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共享和交流平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建立开放性的学习平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保障。网络共享和交流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逼真的交流环境,同时声音、图像、视频等丰富的表现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进行英语交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技能和使用技能,使英语这门语言工具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2)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要想让高校英语课堂教育得到合理的发展和融合,高校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精英教师团队。高校英语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英语能力和知识以外,还应涉足其他领域的文化知识,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接触新事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武装自己。学校可以为教师多进行一些中长期的培训,增加教师进修和出国学习的机会,教师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水平,使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讲授英语知识,并通过自我研究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语言学科的工具性是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和训练中才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的。语言的学习时不断地结合新旧语言知识的过程,而获得语言能力就是学会把语言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应用的过程,要想做到这样的结合和转换,就要开展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来加强训练。而这个实践活动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达到满意的效果。总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进行必要的改进,将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试金石,而实际的教学还是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来开展,多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3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找出其中存在的急需进行解决和改善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具体解决方案和对策,以求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做出贡献。总之,面对新形势,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思路,开拓进取,努力创新,才能完成新时期的教学任务,才能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合格的专业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修身养性,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脑力的增强,是德育、智育与体育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社会性及民族性。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的主阵地,在全国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武术教学正发生着变化,虽取得了部分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继续研究高校武术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学生体质的教育方法,达到武术教学的目的。
1.武术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品格。
个人品格的形成一部分是遗传基因的决定作用,另一部分是后天教育的培养,而武术教育作为后天体育教育的一种,对个人品格的形成具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在校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方式下接受现代信息与知识的教育,武术作为主要的身心教育课程之一,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质,长期参与,容易形成与之相关的文化品格[1]。
1.2塑造品质。
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难免对同一个招式进行反复练习,这不仅考验学习者的领悟能力,更是对学习者耐心的培养,而很多时候耐心是成功的必备品质。加上武术竞技必有成败输赢,考验学习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正视成败、进行反思的学习者,才会真正从竞技中获益,不仅能够吸取他人所长,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习者自我矫正,形成刚强坚毅的品格,为日后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1.3修心养德。
作为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武术与我国灿烂的精神文明共同成长,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所以武术教学过程也是对祖国精神文明的渗透,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理念及哲学、医学等其他精神文明的学习,是修身养性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体会到学武修身、习艺养德的乐趣,使得学生折服于武术的丰富内涵,自愿自觉地刻苦学习,不但能改变学生的体质,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变对世界及人生的看法。
虽然我国武术流派众多,但都认可武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强调武德修养,重视武德的约束作用,认为武德不仅可以保持习武者头脑清晰、思维清楚、感知敏锐,还可以让习武者心胸坦荡、端重大方,成为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强者[2],推崇养德先于学艺。同时因为武术的技击实用性,所以自古以来的武术传承都讲究传于有德心善之人,不仅希望自家的武术技能能够发扬光大,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尽责表现,希望武术用于助人除害的人道精神反映了历代习武者的宽广胸怀。
1.4健身美体。
武术最初的功用便是健身强体,是对修习者体魄的强化,拥有力量美、韵律美及姿态美,今天的大学武术教学更强调对大学生体魄的塑造,提升其审美水平。
武术套路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会对学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及柔韧性进行锻造,加上武术本身多跳跃、闪挪及各种肢体活动,不知不觉间,学习者便会有健康的体魄,拥有动作的力量美及艺术的形体美。
1.5益智活脑。
武术要求学习者四肢协调,对自身重心进行调整,要求修习者该快时能够对招式迅速反应,该慢时能够感受力量的变化、重心的转移,加上习武过程中会对同一个招式进行多次演练,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能够从看似重复的训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对武术学习有进一步的认识,更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体会,是一项会刺激大脑思考、帮助个人成长的体育项目。
2.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硬件条件不过关。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面临少器材、没场地的尴尬境地,有些院校真的是财力不允许,没有资金购进教学器材,而有些院校则是不想在武术教学方面进行投资,导致武术教学普遍器材陈旧、场地狭小甚或没有资金,使得武术教学流于形式,难有发展。
2.2师资条件跟不上。
目前很多院校的武术教师都处于紧缺状态,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没有兴趣学习;还有便是教师的学历虽高,但是教学水平却很低,即便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问题,对武术教学也没有帮助。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近年来为了达到国家对院校的评估标准,招聘教师时看重教师的学历,导致一些真正的武术教学人才得不到岗位,得到职位的又不会教,使得武术教学难有成果。
2.3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大部分院校的武术教学仍然延续多年的初级长拳及简化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对其他拳脚功夫或器械武术根本没有涉及,不仅与学生身体素质不相适宜,对发扬我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也根本没有帮助;在教学方法方面,仍采用以班级为主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方便了教授,却难以收到效果,因为教师几乎不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决定其是否适合学习武术及适合哪类武术学习,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学出成绩,产生犯难畏惧心理,做不到因材施教的武术课根本不是武术教学,难以让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2.4缺少技击格斗性。
武术本身除了防身健体等功用外,还有技击格斗的实效,不仅因为武术曾在军事战争中得到成长,更因为只有打出武术本身的进击气质,才能真正发挥活血行气、强身健体的作用。而在现实的武术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示范武术的进击性,导致学生只看到了武术的形式与套路,学起来是花拳绣腿,缺少力度,使武术教学变成了“舞”术教学,制约了武术的发扬光大。
2.5教材资源匮乏。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武术学习也一样,但是目前高校中武术教材过于专业,不适合没有基础或基础很差的大学生,为了避免纯技术教材的不适用,各个高校开始自编教材、讲义,不乏有的教师简单摘抄,而有的院校干脆取消了教材,将武术教学变成只有教师示范的体育课,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6成绩计算方法不正确。
学生的体育成绩不仅要纳入到总成绩的计算中,还要制定正确的成绩计算方法,不能单单依据学生期末竞技成绩计算体育成绩,还应考虑受先天身体素质及接受能力的影响[3],有些学生的体育敏感度很低,但是他们比别的同学付出了更多努力,此时成绩若是单单依据最后的技能确定,难免会抹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放弃对武术的热爱,而武术的发展不仅依靠技能的丰富,更需要理论的完善,而这些学生就是那些可能在武术理论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才,是值得教师培养的。
3.优化对策
3.1提高重视度。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重文轻武,注重对文笔知识的教授,轻视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教学因此长期不受人重视。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体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认识也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只有认识上有所改观,提高重视度,武术教学才会受到应得的重视,拥有先进匹配的教学器材,在激发师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表明学校对武术教学的立场,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与研究现状自然会得到改观。
3.2改善师资水平。
高校不仅要保证足够多的教师,还要保证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拥有足够多的教师,才能保证武术教学规模,充分发挥器材与场地的作用;只有教师文化水平及专业水平都较突出,才能真正教有所成,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术学习的好处,才能真正推动武术教学的发展[4]。
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高校应该在校内不定期举办教师间的武艺切磋、校内武术教学方法研讨会等,发现学科的专业人才,并给予其展现的舞台,同时要组织武术教师定期进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保证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3.3丰富内容,改变方法。
目前高校教学很难真正实现一对一的单独辅导,所以应该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对个体的指导,发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尽量通过分组分类的办法因材施教,同时要鼓励学生间相互切磋与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碰撞中自我矫正,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氛围;或者引进视频教学方式,结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鼓励学生自我练习,相互较量。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新鲜的武术形式,如剑术、散打等广受学生关注与喜欢的项目,充分利用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3.4注重武术中的力量。
武术练习或是使用都应该体现出演练者的力量,针对目前武术学习只停留在招式与形式层面的特点,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武术比赛,让学生从实战中认识到武术的技击性、力量性,自主加强武术技能与能力的训练,发现藏在武术中的美感,自发地想学习,愿意为武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3.5融入思想理论教育。
面对高校武术教材不合格的困境,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武术学习的指导性书籍,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武术的认识。
加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改变武术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的认识。“技击乃末技”,足以说明武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作用从来就不是为了战争与格斗,武术像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有自己的思想理论系统,深入讲解武术中蕴含的宇宙哲理、人世道理,注重武术之“道”的讲授,将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武术的必要性及好处,激发学习兴趣。
4.结语
武术起源于健身保健,发展于格斗技击,冷兵器时代曾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却衰落于现代文明的繁荣之中,转而成为全民健身的首选,只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打磨,已经不复当年的光辉,残存下来的已远不及当年全盛期的精华,成了一种式微的传统文化,需要大众的保护。而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古老文明,无疑是现代大学生的重担,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积压的问题,导致武术教学面临着备受轻视、师资不济的尴尬境地,不仅影响高校武术教学水平,更影响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评价,不利于文化的承继[5]。本文从提高校方重视度,从而提高师资水平,进而改变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等角度针对当前武术教学困境提出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推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解析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4(02):16-18.
[2]李岳.浅析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科技体育,2013(10):35-36.
[作者简介]彭琳(1980-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四川 达州 63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31-02
在艺术设计理念呈现多元的当下,如何改革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提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平面设计人才,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不足、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学生实践意识缺乏、平面设计教学独特性的缺失等问题,亟待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而设计方法的传授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一种方式。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仅在设计程序与设计技能上花工夫,这就违背了艺术设计教学的本原价值,导致艺术设计教学发生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倾向。
2.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待提升。在高校教学中,平面设计的教学是一门启发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的互动,教师传授技能与方法,学生努力学习技能,积极掌握方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课堂,简直就是一言堂,只有教师在讲,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性的空间,缺乏师生互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学生对学习平面设计缺乏主动性,兴趣不浓,同时各高校也没有充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条件。学校主要把时间花费在教育学生设计程序与设计技能上,而没有实际性地教授学生如何动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动手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作灵感与热情的激发,致使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不积极,也明显地表现出互动性不强。
3.学生平面设计的实践意识有待提高。目前,实践意识缺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因为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是社会企业选纳人才的主要标准。而现如今,大学生的市场意识淡薄,在高校平面设计中只局限于狭隘的思维里,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对设计仅仅追求美感与绚丽,从而让平面设计变成了空中花园,最后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对未来踏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4.平面设计教学的特色有待凝练。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里,不仅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设计程序与设计技能进行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创造力,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最适合艺术设计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还处于对学生设计技能与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培训,还未涉及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毁灭了平面设计教学的本质意义。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师对教学模式只局限于片面教材,从而缺乏了科学独特性,对教育平面设计没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5.学生对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进入平面设计专业之后,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一两年之后几乎忘记平面设计所学的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最后应该去做什么。学生们在高校学习平面设计时,认为学习到了平面设计理论知识与基础绘画课程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对自己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目标。从而树立了一个这样的观念:在学校学习中,只学习与自己有关系的,盲目地学习多种艺术设计知识,例如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杂烩”,忽视了自己的平面设计专业。
6.对平面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有待加强。虽然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因为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注重动手实践,从而对理论知识掌握没有过多关注。我国高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在职的平面设计教师进行讲授,而进行实践设计的教师则是由外面的专业人士教授,在同样的课程学习当中,同时出现了两个教师,学生的学习适应具有较大的难度。其实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如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类,那么就背离了艺术设计的本质,因为艺术设计教学本身就是由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虽然艺术设计的实践特性是平面设计的本质特性,但是缺乏了理论知识对实践设计的指导,艺术设计就不能真正存在了。作品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学生的主体对象就是“研究”,而研究的本身就必须提升到理论层面。
二、改革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有效对策
1.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今,我国市场竞争激烈,每一个产品都离不开创新,一旦失去创新的理念将会失去市场的地位,因为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新也是设计的最终追求。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才能让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特点,从而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身份与地位。同时,设计是一门需要互动的学科,在平面设计教学里,坚决杜绝一言堂现象,应尽量让学生与老师一起积极参加平面设计教学活动,学生与老师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进行对话,互相探讨,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到学习平面设计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们坦诚相待,给予他们激发与启迪,不仅让学生们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平面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赏识教学法,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进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新想法,尽管学生的想法是错的或者很幼稚的、不切实际的,也不能随口否定,否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打击,从而让学生失去对平面设计的兴趣。所以,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要想提高设计水平及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主动让学生对设计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实践,从设计观摩师的设计到接触了解客户以及亲自为客户设计产品。让学生深入实践到现实平面设计流程中去,有助于学生掌握学校书本所学的设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相符度,从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新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信,保持学习平面设计的热情。
第二,各大高校需要多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师可以跟社会企业单位进行设计合作,并可以让学生参加设计、修改、审核,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指导出来的学生,所学的技能必然较容易与社会企业贴近,且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完成设计的质量也较标准。以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们进行平面设计教育,往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热情。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凸显了教学的动手与动脑的方法,实践操作给学生们收获了感性经验,掌握了实际技能。
第三,我国高校应该注重高校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应该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入毕业状态,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统一由教师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毕业设计作品不仅仅要求设计者灵感,还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在毕业设计作品中,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完成一项简单的作品,还需要掌握市场调查、方案选择、实物模型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学生设计好作品以后,要专门由教师、企业家、专家进行评价,且要求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陈述。答辩完成之后,还应该举行毕业设计的公开展览,从而确保那些做出高质量设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肯定。
3.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其实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设计的创新主要来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对平面设计要求个性化也是对平面设计具有个性差异得出的见解而已。我国高校平面设计应该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书本知识进行学习,结合学生对市场的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作品,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设计风格。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大量采用案例法,因为案例容易将意图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案例进行剖析,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设计的各种功能,还能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4.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极其缺乏平面设计教师。所以,应招聘高校平面设计教师,并对平面设计教师进行分层次组织教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课由在职教师传授平面设计技能与平面设计方法,而实践课可以聘请外面专业人士进行更新设计思维,指导学生平面设计的创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教学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给平面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自己设计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到计算机上,在高校学习平面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网络查询相关知识与最新消息,可以及时掌握平面设计的最新知识,而且还能大大帮助学生了解到社会、市场对平面设计的需求,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平面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功经验,从而有效加快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步伐。
三、结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不足、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学生实践意识缺乏、平面设计教学的独特性不足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出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应进行实践分析与思考,最后将平面设计应用到社会、企业、市场实践中去,制定相关的措施,总结改革经验,例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臧燕.在平面设计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王秋蕾.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教学的探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1).
[3]葛鸿雁.关于设计和设计教学中思维逻辑性的思考[J].新美术,2006(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近年来高等本科院校开始重视双语教育[1]。高校中的双语教学通常指的是在非语言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使用英语进行的教学,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便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出国深造、在外企工作等[2]。
目前,大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双语教学活动,已将双语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选修课,为学生们进行双学课程学习提供了保障。但是,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激励机制不到位等问题[3,4],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双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激励机制与监控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1、合理设置双语课程的教学安排
双语课程的学习不仅受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专业知识水平的影响[5]。通过查阅一些高校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发现本科学习期间的第1到第4个学期均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第2到第4个学期会开设一些基础、核心的专业课程。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不仅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且他们所积累、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具备进了行双语课程学习的技能。此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在第7学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复习考研、就业方面,他们在这一学期的学习重心并不在专业课程方面,由此会降低对双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精力。综上所述,各专业在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时应重视双语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在本科学习期间的第5、6学期开设双语课程会更加符合双语课程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2、加强双语课教师培训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外语水平与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现实中虽然部分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外语阅读与写作水平,但是他们的口语能力却相对比较薄弱。因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无法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基于此,学校可以从双语课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方面着手,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第一,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双语”师资培训基地,从各个学院选拔具有较好英语基础与较高专业教学水平的专业课教师,聘请校内外双语课教学名师以及外语学院的教师对他们从口语、授课方法与技巧、学生考核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第二,学校可以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国外大学以及国内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大学进修,通过课堂观摩等形式学习双语教学方法。第三,加强双语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各个学院将双语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具有双语教学潜力的教师依据专业、课程等组建双语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形成新老接替、具有传承性的教学团队,从而确保双语教学的持续性、稳定性。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一般情况,双语教学会比单语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教师因此而缺乏讲授双语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高校内双语教师资源匮乏,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为了有效提高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与教学质量,学校应当从物质、政策方面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双语教学的课时酬金应当明显地高于单语教学,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双语教学的课时酬金设定系数。其次,在教师评定职称、年度考核优秀等方面,学校应从政策上明文规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具有双语教学经历的教师。由此,基于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激励,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吸引力会得以提高,从而教师会勇于接受双语教学所带来的挑战,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这样便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师资源匮乏、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4、加强双语教学实施监控
为了确保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信息,形成一个动态的监控,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双语教学督导小组。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具有丰富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聆听双语教学,并针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技巧、方法等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督导小组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双语教学,与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他们对双语教学的意见等信息,并针对于此提供帮助与支持,尽可能早地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能够督促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本文根据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从课程、师资与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推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蓓,杨炳成.高校双语教学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3):54-59.
[2] 杨欣.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3:378-379.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无限的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力与效果却不容乐观,常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正确选取教学对象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或硕士研究生。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高等院校比较普遍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普通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特别是用于大一、大二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当中,这是一大误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我发现,高等院校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是与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多少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于普通本科生,在没有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大多数只能停留在一片主观臆断或凭空想象的层面,这完全与案例教学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所以,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当中,要尽量避免以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并且要尽量将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使案例教学有效引发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案例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以教师为主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过多的理论诠释或政策解读,更不应将教学重点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以及由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各种观点与思路。由此,要想成功地实践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原有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主动意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并应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要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案例的认识、理解、思考与分析,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注重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教师作用的主导性,才能体现教学的和谐性,由此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三、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发挥了传统教学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而排斥传统教学法,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认知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是不能孤立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情况下才能展开富有成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从而保证对案例分析的科学性,而不易偏离教学目的。并且,案例教学在知识系统性传授方面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一般情况下,案例所反映出来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隐晦的,对于没有掌握相关理论的学生而言,要能从案例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可想而知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单纯运用案例教学,则很可能是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单一现象解释普遍原理,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忽视理论的先决条件,生搬硬套,歪曲理论本身的内涵,由此导致案例教学法与其实施的目的产生偏差。所以,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都是知识传授的一种方法与模式,在共同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一大的目标前提下二者具有殊途同归的估值追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须注重传统教学方法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不可忽视。
四、选取适当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所以在对于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不同的教学目的的案例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在选择案例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编写者的出发点、着重点和意图。对于诸如以方案选择、过程推理、人物线索、故事情节等不同的着眼点的案例,其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也会相应地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所选案例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及篇幅长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现实存在问题和现象的思考、争论及进一步探索,其核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所选案例中所包涵的各种鲜明的、强烈的和错综复杂的问题则是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出发点。不同主题的案例强调不同的背景,也体现不同的课程理论方面的要求与目的,故要分清案例的出发点和案例教学的目标。对于诸如应用某些理论观点用于决策或判断的、阐发某些理论的应用估值的、质疑某些理论并引导学生发散性反思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的适用性有着很大差别,这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五、教学场所的特殊要求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教学场所也有不同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能还需要实施诸如分组讨论、辩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对课室及其各个教学要件布局等是有特殊要求的。首先,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室不宜过大,课室过大或人数太多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室以可容纳30-40人左右为佳,教室的形状最好是四方形或半圆形,无台阶。其次,课室的布局应该是开放式的,而非传统的讲台和课桌布局。课室布局应能支持诸如大班听讲、个人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生演示、辩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好是可移动的桌椅,便于变换布局以配合不同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例如,讲台最好摆放在中心位置,课桌围绕讲台呈发散状分布,注意分组排列,教师和学生最好在同一个平台且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以消除隔膜。再次,课室必须配备多个黑板、软板、投影、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便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和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见解。课室应配有获取在线信息的设备,便于学生获取所需的数据,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应用课外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六、重视教学质量评估
案例教学质量评估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设计的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案例教学中不可缺少关键部分。在案例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忽视了对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性,这是案例教学的一大误区。
在案例教学的质量评估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估,也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采取评估主体应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一改过去评估主要由专家、管理人员和同行教师评估的传统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评估的作用,把学生对教师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估纳入整体得评估体系中来;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和发展教学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面,要改变原有的以传统试卷和考试成绩为主要工具的考核方法。应重视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过程因素的指标,还要有反映效果因素的指标,从而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考量。在考核方式方面,应采取诸如口头考试、文章、报告、实验、工作现场评估、作品选集、自我评估等能够反映学生不同层次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综合反映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的整体评价。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使案例教学法能更加有效地应用于高校教育,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一些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方能使得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赵园.案例教学的误区及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前言:
众所周知武术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健身和内省功能,因此如今已经被认证为全面健身计划之中的关键性结构单元,而针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武术教学,不单单能够锻炼他们健全的运动技能,同时可以确保顺势培养起良好的道德素质,至此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作为一生奋斗的使命。不过随着时代进步,如今高校学生个性化特征显著,涉及传统形式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始出现诸多不适现象,因此需要及时构建起科学妥善化的武术教学规范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类课程内容、设置明确化的教学训练指标、沿用实效性更高的教学指导方案。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遗留的弊端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严重模糊
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增加武术科目,其核心动机在于适当调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哲学性,进而引导高校学生自主针对个人言行加以修正处理。但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目标的设置,始终经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约束,即单纯关注学生技术熟练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终身健身信念树立的服务类工作产生严重忽视。这类现象和现代武术教学的初衷明显发生强烈冲突。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且课时严重萎缩
结合实际调查,许多高校目前沿用的武术教材,基本上都属于竞技体育的缩版,遗留内容陈旧、误差偏多等隐患。基于此,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模仿教师现场示范的动作,在不能领悟当中内涵的过程中,开始片面地认定武术套路毫无实用性价值,无非就是摆好外部动作架势,随后便逐渐丧失了深入性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再就是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武术理论课程关注度不高,特别是在武术课考核过程中,几乎不会涉猎任何的理论要求,随后引发理论课时数量严重萎缩、不能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知武术价值等问题。
(三)教学训练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许多高校武术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训练环节中,经常会盲目地沿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类固定化模式,其间教师的特长难以发挥,而学生在机械式模仿和枯燥练习过程中,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等同步遭受深入限制。须知大学生普遍对于世间万物有着独特的看法,如在面对传统教学训练模式时,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而对于风格独特和刚猛精短的武术套路,则会瞬间精神振奋。但是实际教学中,因为师生之间沟通不够,使得彼此间的思路偏差状况频发滋生,根本无法做到完美地契合。
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实效的具体对策
(一)设计沿用全新的武术教材,进一步明确高校武术教学的动机指标
在确认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前期,相关指导教师有必要细致化调查认证大学生感知兴趣并进行富有针对性地筛选安排。如在武术教学环节中适当地进行当下流行的防身术、散打技巧等内容穿插,借此凸显武术技击性特性的同时,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再就是制定完善化的教学训练计划和明确的规范指标,令学生强化自身防身自卫技能的前提下,灵活应用和发挥各类已经掌握的武术套路,为日后该类群体吃苦耐劳、果敢顽强等优质化品质培养,做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二)合理增加武术理论课教学课时,时刻维持教学环境的和谐愉悦状态
首先,武术作为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魄力。为了确保今后学生能够逐步领悟这一系列隐藏着的且复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在适当增加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基础上,灵活沿用历史人物或是相关事件进行武术发源背景描述。如此一来,就会确保高校学生在参悟武术理论课内容过程中,自主树立起标准化武德思想,为日后高校武术理论和实践、教书和育人交互式融合的目标达成,提供保障。
其次,高校武术教师还应时刻彰显出和蔼可亲的态度,利用刚柔并济的教学指导方式,营造一类和谐愉悦的学习交流环境,令大学生在可靠的诱导和启发基础上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基于此,高校应该注意预先将师德作为提升武术教师整体水平的关键内容,督促师生之间进行更多且深入性地探究交流,避免两者思维误差等消极状况的重复衍生。
(三)沿用科学人性化的教学训练方式
主要就是要求高校武术教师及时结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结构特征,将娱乐和竞技性训练模式加以有机融合,令学生在游戏和竞技环节中感受到快乐气息。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教学条件日渐完善背景下,高校需要将武术公共课改革调试成为选修课或俱乐部教W等形式,之后结合学生偏好进行分班式教学训练,进一步令高校武术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深入性延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响应上级号召,及时创新既有的武术教学理论、技术和指导模式,如沿用多媒体等高端技术设备,进行各类教学内容和情景生动化演示,方便学生快速主动地接受,进而大幅度提升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实效。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对于许多高校学生来讲,武术这类运动存在较大挑战难度,所以在期末成绩考核评定期间,教师应该适当地放宽评价范围,将学生努力程度和进度情况等作为依据,并沿用自评和交互式评论等途径,为广大高校学生创造高质低负的指导训练环境。如此一来,学生便会逐渐收获到一定的成就感并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最终和教师合力加快武术运动作为终身体育理念的推广落实进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术始终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关键结构单元,且其本身也保留独特的文化价值。而高校武术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主流路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人员持续修缮既有的武术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训练方式,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且快速提升教学水平,为日后武术在高校内部普及和发展等理想化前景绽放,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前言:
就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多媒体技术作为高科技之一,逐渐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多而媒体是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教学时,依据教学对象的特征和教学目的,以计算机教学为主,向学生展示形象化的教学流程,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本文展开对高校数学教学中多媒体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能够通过对当前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解决多媒体应用问题的对策,能够为其他存在多媒体问题的高校数学教学教师提供宝贵的建议,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软硬件设施不足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多媒体教学技术逐渐以新的面貌呈现出在教育领域中,并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欢迎[1]。就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通过对其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多媒体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在数学教学中并未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并且其软件的投入资金也相对较少,致使高校数学课堂中的教学仍主要以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为主,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此种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在教学中尚未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多媒体对于数学教学的趣味激发性,由此影响了高校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二)数学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
高校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在数学教学多媒体使用中,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发挥。就目前高校数学教师的发展现状而言,部分高校的数学教师存在专业能力较差,缺乏对多媒体技术使用能力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数学教师主要以年龄偏高、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为主,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其在接受技术型媒体教学时,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极大程度上影响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吸收[2]。此外,部分高校数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前,并未通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对多媒体缺乏相应的掌握,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不甚了解,由此导致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
二、解决高校数学教学多媒体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对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软硬件设施的完善
通过对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多媒体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软硬件不足的问题,因此根据对其原因的分析,深入性的提出了加强对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软硬件设施完善的对策。一方面,高校相关管理人员要充分重视多媒体技术,明确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并极大对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的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情况[3]。另一方面,高校相关管理人员要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深入了解,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重点加强对多媒体软件的建设,包括购置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必要应用软件和课程课件,从根本上加强对高校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软硬件设施的完善。
(二)提高数学教师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
在高校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使用中,数学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多媒体的直接使用者,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为了能够充分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改善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存在对相应问题,必须要提高数学教师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首先,高校相关管理人员要充分加强对数学教师的重视,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多媒体技术培训,提高数学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此外,数学教师要通过其他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的学习,综合优秀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并融入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由此,提高数学教师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遍更新和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成为现阶段的一种教学趋势,并能够通过对多媒体的推广和创新式应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研究高校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过程中,认为就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而言,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首先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尤其是数学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提升其自身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各高效也要不断加强对多媒体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期望同过本文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为日后提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