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

篇(1)

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号召,把档案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近年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也在做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笔者期望对学者以往的研究做以归纳提炼,以资研究探索。

笔者于2011年12月22日,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检索词,起始年“2000”,结束年“2011”检索到论文84篇。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到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内容论文20篇,笔者对其中相关度较高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综述如下: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持续性、多样化、可完善性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张美芳、王良城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较为宏观的要素。[2]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指导思想

2.1 构建目标。彭远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档案的安全需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预期目标,制定安全保护策略,形成集预测、保管、利用、抢救一体化的保障体系。[3]杨安莲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应该是:采取全面、科学、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杜绝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的泄密隐患,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安全。[4]

2.2 指导思想。彭远明认为,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体系内合理进行安全区域划分,以应用和实效为主导,管理与技术为支撑,结合法规、制度、体制、组织管理,明确等级保护实施办法,确保档案的安全。[5]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严格保护、有效管理、分类指导、合理利用,以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条件、强化监管手段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增强档案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6]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档案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与隐患,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规范,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彭远明、张艳欣、杨安莲、黄昌瑛、张勇等都提出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笔者采用统计归纳的方法,从中提炼出以下共性原则:

3.1 标准规范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和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必须遵循国际、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7][8]

3.2 科学实用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档案安全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探寻有针对性的特色理论,制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与方法,这些理论、措施与方法应当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9][10][11]

3.3 全面监控原则。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综合考虑、规划和构架,任何环节的安全缺陷都会造成对档案安全的威胁。[12]

3.4 适度经济原则。根据档案的等级决定建立什么水平的防范体系,根据风险评估和各单位的财力、物力决定资金投入的多少及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将资金用在最迫切的地方。既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证安全保密机制的规模与性能满足需要,实现安全保护效率与经济效益兼顾。[13][14][15]

3.5 动态发展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该体系要能够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安全目标的调整,不断调整安全策略,改进和完善档案安全的方法与手段,应对不断变化的档案安全环境。[16][17][18][19]

3.6 自主创新原则。加强档案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20][21]

4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分析

许多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方案。

4.1 安全管理理论。理论从实践中取得并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果,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也往往预示着现实中该领域的水平高低。

4.1.1 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思想具体到安全保障活动中是:档案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为开展安全保障活动而制定的计划方案、普查活动;人员配置合理和技术力量的前期储备、设备的选择和环境的控制、整个预防性安全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妥善保管档案而选择的装具、包装等;事先制订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等。[22]

4.1.2 全程管理。全程管理是伴随着档案的生命周期而开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动。[23]包括日常维护、灾难备份、利用与服务、恢复与抢救、质量检查与评估、风险预测,等等。[24]

4.1.3 后期监督。后期监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动的评估、人员技术水平的评估、财政结算、开展安全保障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性的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经验、方法或模式。[25]

4.1.4 风险管理。构建档案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依次进行安全风险计划制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以及风险反馈。通过评估风险,识别判定风险大小,判定每种风险相对的档案安全保护对策,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对档案造成的损害。[26][27]

4.1.5 人才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资源培训和贮备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8]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档案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29]

4.2 安全基础设施

4.2.1 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是指维护档案安全、实施档案正常管理、保障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为全社会方便服务等工作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包括档案保管环境、档案存储设施、档案利用设备、档案维护监控设备、档案抢救与恢复设施等。[30]

4.2.2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为信息安全服务的公共设施,为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PKI(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灾备中心、档案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支援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服务中心(外包服务)、档案信息安全执法中心等。[31]

4.3 安全策略

4.3.1 实体安全策略。实体安全必须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等物理支撑环境,注重环境防范、设备监控、介质管理、技术维护等安全措施的完善,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安全。[32]

4.3.2 管理安全策略。针对档案安全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利用服务、重点部位维护、灾害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并结合管理技术,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体系。[33][34]

4.3.3 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强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的漏洞修补和安全加固,对关键业务的服务器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合理划分安全域及边界,建立有效的访问控制制度;通过实施数据源隐藏,结构化和纵深化区域防御消防黑客入侵、非法访问、系统缺陷、病毒等安全隐患,保证档案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35][36][37]

4.4 安全技术。技术是影响档案安全的关键因素,档案安全技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含预防、保护、修复和维护等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档案安全。

4.4.1 基于实体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各类档案载体的管理与保护技术;②档案损坏的测试与评估技术;③受损档案的修复技术。[38]

4.4.2 基于环境的防护技术。主要有:①库房建筑标准与围护结构功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②档案保管的设备设施和有效装具;③档案库房和利用环境的监测技术;④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技术;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技术。[39]

4.4.3 基于信息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和安全审计技术等;②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基于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③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虚拟网技术等;④用户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40]

4.4.4 基于灾害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技术;②档案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③档案次生危害的防范技术;④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恢复技术。[41]

4.5 安全法规制度。完善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42]

4.5.1 制定并遵循法规标准。各地方应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使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43]

4.5.2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档案归档安全制度、档案整理安全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安全制度、档案日常管理维护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和销毁制度、档案资料出入库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44]受损档案抢救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制度以及档案安全行政责任制等。

4.5.3 建立完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日常防范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45]组织建设机制、制度建设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机制等。

4.6 安全保护效果评价。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46]首先,确定待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然后,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再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具体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47]

4.6.1 评价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的特性,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属性融为一体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灰色理论的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方法。[48]

4.6.2 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的档案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档案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①物理安全评价指标:环境安全评价、设备安全评价、载体安全评价;[49]②管理安全评价指标: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评价、管理措施评价、业务技术评价;③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保护技术评价、网络技术评价。[50]

5 结语

纵观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注:本文是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1-B-5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照余.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J]. 浙江档案,2011(1):36~39.

[2][6][24]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

[3][5][7][33][41]彭远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上海档案,2011(4):14~17.

[4][12][15]杨安莲.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0(10):75~78.

[8] [13] [17]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构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0(5):7~9.

[9][14][16][29]王茹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对策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0 ][18][19]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20][21]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2][23][25]张美芳,董丽华,金彤.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20~21.

[26]陈国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J].北京档案,2008(6):16~18.

[27]张迎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8]方国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0(5):59~61.

[30]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任务探析[J].中国档案,2010(4):18~19.

[31] [40]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2):68~73.

[32][38]许桂清,李映天.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54~58.

[34]冉君宜.抓好“五个必须”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J].办公室业务,2010(9):55~56.

[35]陈慰湧,金更达.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08(7):21~24.

[36]王凡,朱良兵.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践[J].贵州水力发电,2010(12):76~78.

[37]周向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0(5):64~66.

[39]金玉兰.关于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J].北京档案.2010(8):22~23.

[42]曹书芝.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兰台世界,2006(5):2~3.

[43]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38~42.

[44]杨冬权.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讲话[J].档案学研究,2009(6):23~29.

[45]卞咸杰.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2007(6):18~20.

[46][50]方婷,吴雁平.档案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管理,2011(6):12~15.

篇(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推动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以档案安全保障理论为指导,综合技术、管理、人员、活动,建立动态调整的、独立的、开放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档案终身安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频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速、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军队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敌对势力窃取我军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威胁档案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军队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

军队档案馆(室)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室)建设,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室)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和军队有关档案馆(室)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把档案馆(室)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要严格遵循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全面构建和实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军队对档案文献遗产长期保存、有效利用的控制力,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技术整体水平。

二、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军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军队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密、保存、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争取实现基于高起点、实现高目标、开拓新局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等较为宏观的要素。

档案安全保障属于档案管理和档案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需要渗透到档案形成阶段、保管阶段和维护阶段,也就是整个生命周期。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如对于档案保管单位来讲需要进行系统的档案安全现状的普查工作,了解档案的种类、损坏程度、档案保管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档案安全数据库平台。摸清家底会对档案安全总体状况有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可以从整个军队的层面制订相应的档案安全保障长期策略。这就使得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更加具有整体性的把握及其长期的计划性,以至实施保障技术措施时更加具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正如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所说:在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档案安全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档案安全的最大危险是人的疏忽。许多档案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源自于人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疏于防范;许多自然灾害中档案损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重视档案安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与抢救措施。因此,确保档案安全,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本职、是天职、是称职;相反,则是失职、渎职、不称职。若是由此给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免职、撤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提高军队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现代条件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决定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围绕档案主体工作而形成的,包括档案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安全保护活动组织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事业发展支持能力、档案技术力量培训能力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档案机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积极配合。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构建、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档案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朱华.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J].信息安全,2009(3).

[2]王爱红.一种安全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信息,2007(1)-(3).

[3]王谦,陈放.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保障体系[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04).

[4]杨冬权.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09-6-26(1).

[5]杨安莲.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4).

篇(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购物也由逛街采购变为了网上订购,网购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在物流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道路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性问题渐渐开始关心起来。加之近几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物资的运输也给予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更多的考验。可见,加强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1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1.1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道路交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已经成为了保障经济运行的最主要途径。交通运输线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道路交通安全也愈加的重视。有关单位建立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以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1.2 目前,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流,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路交通的运输,可以说道路交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与我国飞速发展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相比,我国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则很落后,使得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事故频发。要解决这种交通隐患,就必须要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交通运输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交通行业的发展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运输行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行业的发展刺激并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交通运输量和物流的流通量大大增加,使得交通运输的事故也逐渐增多,这不仅是我国的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民经济的发展超过6%就会加剧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而我国的经济在近十几年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8%以上,所以可以说我国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是受到了客观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2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2.1 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道路运输管理的最主要行政部门就是交通部,交通部对于道路运输管理具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想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明确交通部的职责,并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快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途径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对于各个部门的相关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重视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道路运输安全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细致的研究,包括对各项事故的处理技术和决策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道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

2.2 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强对交通事故救援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交通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培训专门的人才,在技能上对其进行强化,使其在道路救援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保障事故人员接受及时的治疗,减少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强高素质救援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2.3 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

2.4 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㈠ 检查组历时6天分别对景洪市交通局、勐海县交通局、勐腊县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其中抽查景洪市4个项目;勐海县4个项目和石场1处;勐腊县3个项目和石场1处,预制场1处。

㈡ 三县(市)交通局都分别与所辖的各项目部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安全生产许可合格有效,自XX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㈢ 勐海县交通局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明确,安全组织机构健全,建有各种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检查记录、安全简报、安全操作规程等,内业安全台帐基本健全。

二、存在问题

㈠景洪市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框图,内业安全台帐另散不规范,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应急预案未进行演练,安全培训教育记录不全。

㈡勐海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构图,劳动保护、安全经费投入无明细记录。

⒉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石场高空操作平台安全防护不够,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

㈢勐腊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图,内业安全管理台帐不全,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预制场现场施工管理混乱,制砖机无操作规程,电线另乱裸露无配电箱,工作人员穿拖鞋,不戴安全帽,无安全警示标志。

三、下步建议

篇(5)

0引言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属于军队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若能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不对官兵消费服务条件和水平,对于军队财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其属于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而笔者也对其主要内容以及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具体如下。

1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内容

1.1建立基于国有银行机构的资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基于国有银行机构的资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军队本身就是驻防在全国各地,在对其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难度十分大,为了更好地保证军队资金管理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借助地方银行网络资源,安装相应的网上银行系统,以此来构建资金安全防控平台。这样还能对军队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真正提升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1.2建立基于国家信用机制的军费支出消费服务体系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基于国家信用机制的军费支出消费服务体系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军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其既包括了集体性的活动,也有大量的个人行为消费,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军队支出消费可以需要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满足消费需求。为了更好提升其服务质量,可以对相应的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具体内容可以在采购方面实行军地联网,同时对公务卡支出消费制度进行严格督促和监督,这样就能保证其支出的合理有效性。

1.3建立基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军人商业保险制度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基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军人商业保险制度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军人保险管理过程中融入商业保险这一模式,能够将军人保险管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相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进行保险制度的完善。

1.4建立基于应急应战需求的随军银行及储备金制度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基于应急应战需求的随军银行及储备金制度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随军银行属于军民融合式财务保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随军银行是在难以完成资金保障任务过程中所设立的临时性资金保障机构,其主要担负对作战部队或者是军人个人进行经费保障,以此来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建立基于应急应战需求的随军银行及储备金制度能够和合作银行定期召开会议,以此来分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资金保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就能及时提出保障需求,进而就能及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及时有效的资金保障渠道以及方式。

2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加强对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防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将协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真正的重视起来,这样就很难得到有效地发展。因此,在发展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把握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财务保障服务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

2.2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的度

在发展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其两者之间的度。在军队财务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军队有些机密事宜以及核心保障能力是不能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共同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者是政策,以此来确保其安全运行,保证军队财务保障安全独立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这一目的。

2.3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高低层次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高低层次,毕竟军队财务保障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融合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可以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和规划,从战略上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2.4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试点与推广的衔接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试点与推广的衔接,毕竟军民融合式财务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现行的模式可以套用,为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探索,以此来保证其科学合理性。要想真正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合发展,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布试点,然后再将其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依法融合这一原则,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的利益,以及各方利益,真正做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对于我国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加强重视程度,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将其合理的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这一目的。参考文献:

[1]朱湛.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分析[J].经济,2016,14(8):00305-00305.

篇(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然而,档案工作仍然显得过于零散、片面,甚至有部分缺失,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未能得到彻底遏制。因而,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档案的安全刻不容缓。

档案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珍贵的文化财富, 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档案的有效利用是档案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档案保护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石,是档案管理部门的第一要务。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2010年5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了研究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新要求,从而将建立档案工作“两个体系”发展为“三个体系”,将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体系”高度,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档案部门作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沿重地,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一、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面临的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频发,信息安全问题,档案管理上的漏洞和隐患等等,都给档案造成了一些损失,对档案安全构成威胁。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的地震,地震后人们在塌陷的北川县档案馆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档案已经面目全非;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使玉树县档案馆严重受损;同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干部档案受损,等等这些因自然灾害遭到破坏的档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档案的修复,这其中有太多的困难、困扰和无助。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档案全方位安全建设敲响了警钟。档案馆的建筑必须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中的抗震烈度标准。国家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必须实行异地异质备份。2005年,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体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推动全国档案事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重要情报档案信息的觊觎和窃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急需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国家档案局早在2002年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此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必须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使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得到同步保护,已成为档案部门的共识。

二、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机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安全威胁、安全防范技术、管理方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问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安全保障各环节的管理和组织。完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重要支柱,关系档案事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局,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严格按照《档案法》要求和国家、省级档案财政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将档案管护费足额列入当地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提高预算标准。

(2)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涉及到应对突发事件档案抢救工作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及《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的要求,成立由档案、公安、消防、地震、政府应急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档案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防震、防水、防火、防盗、防社会性等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备案,实现群防群治,切实提高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奠定档案事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3)加强档案安全队伍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因为再好的安全制度、设施,如果没有人来执行和管理,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古人云:“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档案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档案馆,一片小小的水渍,一丝小小的疏忽,一只小小的烟头,都有可能对档案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档案安全机构人员主抓安全工作外,还要在其他业务处室明确安全责任人,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懂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明白食物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其次在加强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应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机制保障;最后要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时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它涉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档案部门应坚持不辱使命、创新制度和机制,以全面推动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2] 刘继红.加强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档案,2010(11).

[3] 常国瑞.加强档案管理,努力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2012年.

篇(7)

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省燃气管理条例》及其实施若干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编制本预案。

1.3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依法确定应急工作程序,有效处置管道燃气因各种原因产生必要组织实施临时管理(接管)的事件。

2.统筹兼顾,协调处置。各级政府部门在市管道燃气临时监管应急程序指导下,密切协调,统筹兼顾,服从调配,形成合力,保障重点。

3.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坚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做好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应急,保障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1.4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企业,因违法行为、破产,或单方提出解除协议造成的事件。工业企业为生产、生活配套的自用燃气设施的建设及其运行需要的用气,不适用本预案,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 临时管理、接管规定及形成条件

一、根据《省燃气管理条例》十七条规定,管道燃气经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收回特许经营许可证,依照本条例规定重新进行招标等工作,确定新的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企业,并组织实施临时管理:

(一)转让、出租、质押特许经营权的;

(二)转让或者违反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擅自抵押保障供气的设施、设备的;

(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实施临时管理期间,被收回特许经营许可证的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接受临时管理,保障正常供气。

二、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以实施临时接管: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三、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协议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协议的,应当提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申请的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协议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四、获得特许经营企业依法申请破产的。在未确定新的特许经营企业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3 机构组织与职责

3.1 应急领导机构

成立市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市建设局局长、市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发改局、经贸局、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公安局、消防大队、安监局、质监局、交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司法局、物价局、广电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总指挥部设在市政府总值班室。

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建设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指定专人参与组成。应急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

3.2 工作职责

3.2.1 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预案应急处置的相应职责,负责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并制订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具体工作职责分工:

(1)市建设局:负责事件监控;保证本市居民,重点是市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用气;负责需要重新招标,确定新的燃气企业特许经营方案。

(2)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清查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

(3)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应急救援经费保障,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负责紧急情况下动用财政资金应急使用;负责组织相关单位进资产保护。

(4)市司法局、监察局:负责政府部门需求的司法服务,行政监察或案件案件查处。

(5)市发改局、经贸局:负责因事件造成需要与国家、省、市发改、商务等部门协调调拨燃气解决供应紧缺急需调配。

(6)市安监局、质监局、建设局、消防大队:负责临时管理(接管)安全生产监管。

(7)市公安局、消防大队:负责应急的治安保卫、可疑因素的排查和事故防范监控工作,涉及刑事案件处理;负责因管道燃气引起的消防事故救急处理。

(8)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新闻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对突发事件、异常情况的报道要本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防止不实报道和炒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或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意见事件应急新闻通稿;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正常对待和应对突发事件。

(9)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劳务人员权益保障、工伤劳保理培协调工作;

(10)燃气企业、储配库(站):服从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气源调配,保证因临时管理(接管)所需供气。

(11)各乡镇政府负责属地安全保障、事件调查协助工作。

3.2.2 市应急处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负责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事件信息监控、预警监测、情况收集、预警分析和工作报告;

(2)依据应急事件等级,提出预警方案报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审批;

(3)组织联络、协调和实施临时管理,保障重点;

(4)提出应急处置意见,供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决策;

(5)负责应急事件情况反映,应急解除,并总结应急处置情况,上报、省相关机构。

4.事件分级

依据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违法违规因素或其它情况造成后果程度,由低至高启动实施临时管理(接管)应急预案。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应急事件分为三级:Ⅲ级(蓝色)、Ⅱ级(橙色)、Ⅰ级(红色)表示。

(一)Ⅲ级预警(蓝色):指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处于初步状态,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相应预案即可处置的事件。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启动“蓝色”预警: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私自正在与其他企业转让、出租、质押特许经营权的;或者正在转让或者违反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擅自抵押保障供气的设施、设备的;燃气运行存大重大安全隐患,但还未造成事故。

(二)Ⅱ级预警(橙色):指违法事实已形成,事件的处置需向分管副市长报告。《省燃气管理条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情况之一发生时,启动“橙色”预警。

(三)Ⅰ级预警(红色):指违法事实已形成,而且造成燃气供应和重大公用安全的隐患的需向市政府报告。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启动“红色”预警:违法企业经营者逃避事实,转移资产资金,停止经营,相关人员均外逃,公司处于无人经营管理情况状态,燃气供应及安全管理处于紧急状况。

5 应急处置措施

5.1 应急处置原则。

发出蓝、橙、红色应急预警信号后,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自动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保持日常通讯畅通。进入紧急状态后,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处置,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加强合作、保障重点”的总原则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5.2 应急处置措施。

1.蓝色(Ⅲ级)预警处置措施:市燃气主管部门立即启动本级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1)协调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小组介入事件调查;(2)依法责令违法企业整改处理;(3)提出事件处理方案;(4)责令经营企业保障管道燃安全和正常供应。

2.橙色(Ⅱ级)预警处置措施:除采取Ⅲ级预警措施外,同时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1)召开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会议,分管副市长批准实施紧急处置方案,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处置工作;(2)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临时管理(接管)职责方案,并组织实施;(3)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制订应急处置方案报市政府和市、省相关部门机构。

3.红色(I级)预警处置措施:除采取II级、Ⅲ级预警措施外,同时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1)召开市应急领导小组会议,报市政府批准实施紧急处置方案,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处置工作;(2)制订应急处置方案报市政府和市、省相关部门机构;(3)在上级政府批准下启动重新进行招标各项工作。

6.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后,根据应急事件等级由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提出,市政府决定预警解除,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并通过新闻媒体解除公告。

7 后期处置

(一)总体评价。

1.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应急解除后做出书面报告报市政府。

2.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理和审查所有书面报告、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突发事件原因及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二)调查报告。

1.管道燃气临时管理应急处置事件调查应严格遵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燃气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

2.事件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中查明的事实;

(2)事件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3)事件结论;

(4)各种必要的附件;

(5)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6)经验、教训和预防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

(三)法律诉讼。

因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违法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政府财产损失、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应依法对经营企业和违法责任人进行法律诉讼及提出赔偿。

8 应急保障体系

1.安全隐患处置保障体系。当各级预警启动时,安全隐患事件的处置在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进行,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出现燃气安全事故时,启动《市城镇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当各级预警启动时,市场供应事件按《市城镇燃气供应应急预案》程序进行。

3.应急控制保障体系。当各级预警启动时,应向分管副市长报告,事件的处置在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组织指挥下进行,启动应急控制保障措施:

4.政府处置保障体系。当必须启动I级预警启动时,事件的处置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并紧急启动政府救援保障措施:

(1)政府相关部门协助临时管理;

(2)重新制定招标方案,报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篇(8)

1.2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国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贯穿于职业院校档案工作的全过程,是实现档案利用功能的前提,是档案管理始终如一的目标,是职业院校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和第一要务。

1.3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同职业院校档案工作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六种状况:(1)档案馆(室)作为隶属校办或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组织,不具备核心位置和关键岗位,引不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2)档案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一人分管多项工作且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档案工作的稳定;(3)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缺乏;(4)传统纸质档案能集中保管,但电子文件不能有效归档为电子档案而得到妥善保管;(5)档案管理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管理手段不能得到充分利用;(6)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技术水平低。这说明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 保障跟上是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关键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关于档案安全的最高法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关于档案安全管理性标准规范等标准规范性文件已有多份,为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2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制度建立健全是落实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安全制度是落实安全工作的保障,各级综合档案馆关于档案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职业院校档案馆(室)可借鉴和运用这些成熟成果,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易行的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档案人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要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安全技能演练。

2.4 经费保障是建立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根本保证。档案馆(室)负责人应知难而进,主动争取,大声呼吁,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想方设法将档案工作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列入院校每年正常的预决算中,有专项资金可用。同时,也可借助馆(室)测评等机会,争取资金,改善硬件设施。

2.5 馆舍和物资设施保障,是建立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条件。职业院校的档案馆舍应借助院校新建、扩建等机会,严格遵循《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按照因校制宜的原则,合理地确定馆舍的建筑规模和水平,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具有发展潜力,充分满足档案安全的需要。

2.6 技术保障是建立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诸如指纹识别、红外报警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另外,纸质档案还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3 措施有效是实现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途径

3.1 组织建设是前提,从大环境来讲,要在国家档案局和中国档案学会的领导下,在各级学会组织成立专门的职业院校分会,把职业院校档案室的分管领导和馆(室)负责人囊括进来。从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和国家档案局层层建立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3.2 针对档案安全工作的特点,应建立并完善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保证档案安全工作落在实处,扎实推进,切实有效。

3.3 档案安全工作应实行工作考核制,纳入年度考核和目标考评。

篇(9)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概述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本文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影响、威胁局部区域或者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需要政府及相关组织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积极应对的危机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为了预防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的全过程进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动态管理活动。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1)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当前,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影响了社会发展。因此,加强政府应急管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

(3)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4)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案体系操作性不强

应急预案是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一些预案过于简单、笼统,实用性、操作性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部门在编制预案过程中,照搬照抄,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实际情况,编制出的预案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对预案的评审和应急演练的检验。

2、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

城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不够理顺,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分割、管理脱节等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3、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城市政府尚未建立一个具备协商、决策与综合协调功能的常设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大部分情况下仍然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应急管理模式,部门之间、县域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应急联动和协调机制。

4、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善

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应急物质缺乏统筹管理,应急物质储备制度不完善;应急处置资金缺乏,科技研发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1、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科学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织保证,对于有效预防或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要立足本市实际,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按照“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统一指挥、责权对等原则、执行与监督部门分设原则”的原则,建立常设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专项指挥机构和应急管理保障机构,构建适合自身的组织健全、权责明确、功能齐全、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涵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互为影响。因此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就需要对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防止突发事件向更加严重的阶段发展,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逐步建立起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应急管理机制。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保障体系是保证城市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持,是城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各级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开展好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4、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法制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政府应急管理的最有力的保障,是预防、调控、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法宝。各级政府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认真总结应急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积极探索应急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实际和有关突发事件的特点,研究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实现应急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城市应急法制建设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紧急状态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政应急措施的适用范围、程序以及原则,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理者的权责、公民的合法利益等内容;

(2)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用及补偿制度;

(3)制定有关应急社会动员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管理参与者的权、责、利;

(4)研究建立应急管理“社会发展风险基金”预算制度,探索利用经济刺激、社会保险等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

(5)完善应急管理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和市民预防与应对意识的培养,提高全社会整体应急能力;

(6)完善监督、评估体系,保障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依法处置公共危机事件,依法查处各种失职和违法行为,保护各种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现代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篇(10)

引言

自来水厂的供水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饮用水工程建设迅速推进。目前,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是因为自来水厂的运行管理存在着弊端,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政府相关部门在水源管理、水质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监管不到位,主要体现为七个方面:第一,没有准备备用的水源,对水源的保护工作不到位;第二,没有独立的水质监测部门;第三,没有对水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第四,在水质管理工作上,相关部门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能;第五,没有对终端用户用水的应急与迅速反馈机制;第六,对社会用户没能达到公开水质信息的要求;第七,没有科学的测评机构对水厂的产水安全进行监督。为了加强我国城市自来水厂运行安全管理手段,完善在水源管理、水质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建立评估体系,以确保城市自来水厂的安全运行。

1、水厂运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保障水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性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根据资料显示,2012年1月,国务院了一个指导当前至未来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即有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书。具体分为三点内容;第一,为了防止饮用水源遭受污染,要加强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的质量,控制工业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率,建立水利、建设、卫生、环保等部门对其进行保护;第二,建立水质达标评估机构及原水水质早期预警体系,进而完善饮用水水源的监督管理制度;第三,规划水源流域周围的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建立备用水源:在水源地区建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水源,在没有水源的地区,通过建设地下水供水或联网附近地区供水,进而实现应急供水水源。建设水系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切换,例如在发生污染时,就可以将被污染的水体稀释或是切断,进而保证原水的正常供应。建立重点水厂中的战略储备水源,可以保证长时间内水厂生产供水,以免水源发生重大紧急情况时,居民的生活用水不能正常进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行政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流域资源的管理、调度及统一规划。统一规划城乡水资源,即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防洪排涝等。

2、水厂运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构建饮用水水质监管体系

建立独立的水质检测机构:从供水企业中将各地核心水质检测中心分离出来,建立财务和人事独立的水质检测单位,对行业监管负责。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条件下,水质检测中心的工作要公正、客观、科学的进行,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在水质检测方面,政府要给予资金的支持与鼓励,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政府主管部门要经常督查供水企业水质,在企业与政府间形成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监控水质生产供应全过程:提高水质变化的实时监测能力,在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等部分进行全面研究,并且安装在线水质监测设备,最后传递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终端用户用水的应急机制和迅速反馈:为了使用户饮用水的安全得以保障,政府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通过信息采集和呼叫系统,准确及时地把握终端用户用水的水质及水压情况,从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饮用水突发状况带来的危害。建立水质公报制度,确保公开性:通过媒体,将监测数据统一公布于全社会,满足社会人们的行使监督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加强对用户的宣传:为了提高公众的关注度,使社会团体、市民等积极参与对水质的监督,采用相应的有效手段,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安全用水、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知识。

3、水厂运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落实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上一篇: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下一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