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状况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篇(1)

我们选择的是小样本调查,调查人数为3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调查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

一、结果和分析

根据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当前我校教师心理状况呈如下特点:

1、教师能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6%的教师都能够真心地去爱护和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他们认为现代的教育体制与过去有所不同,长辈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当今学生的需要,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

2、教师能够积极努力储备知识,调整心态。21世纪的今天,学校和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这些挑战,我校教师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在调查中,100%的教师都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可自己花钱进行再教育。

3、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成年累月地重复着工作,需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但其成就却无法获得及时地反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表明,只有50%的教师认为从不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有10%的教师经常后悔对职业的选择。调查还显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有所下降,只有63.3%的教师经常喜欢本职工作;26.7%的教师有时喜欢;10%的教师从不喜欢本职工作,6.67%的教师经常考虑辞职不干,50%的教师偶尔有这种想法。

4、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调查中当问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时,76.6%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极低,处于滑坡状态。在30名被调查者中,有76.6%的教师认为工作环境非常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5、职校教师在工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通过对随机抽样的30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人正在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困扰。其中有66.7%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他们的压力来自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同事的看法以及繁重的备课工作等。其中9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建议

1、教师要敢于正视工作中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的冲突,要善于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从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

篇(2)

1 引言

2006年5月18日,新华网报道,海南侨中初二(4)班的学生因说谎被老师用雨伞铁柄殴打,上身及两臂共有11处伤痕,引起了很大震动。教育界诸如这类恶性事件近些年来在媒体的报道中从未间断过。愤慨之余值得深思: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竟从神圣走向邪恶,从学生身心的呵护者走向“残杀的刽子手”?在诸多的原因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因此其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999年董文军做了一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科研课题,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心理症状的检出率是34.8%。商洛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处于被忽视状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商洛地区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他们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提供参考,希望能引起重视,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商洛市的农村初中选择了9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其中男152人,女127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同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测试。症状自评量表采用1~5记分:1=从来没有,2=轻度,3=中度,4=重度,5=严重;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况等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农村初中教师SCL―90测查的整体结果与分析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279名被试中,有199名总均分小于2,占总人数的71.3%,心理健康受损检出率为28.7%;从单项因子看,有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8%;有精神病性症状者最少,占总人数的21.4%;其余因子按所占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是偏执、抑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症状。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8.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张永忠等对江西赣州、吉安两市农村初中教师的调查研究结果28。3%基本一致;各因子分和总均分的程度和李东斌《山区农村中学教师自测健康的调查与分析》、李建芹《新乡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董文军《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吴小鸥。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的研究结果相比指数普遍偏高。在其他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而本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强迫、躯体化、抑郁、偏执。这说明可能位于陕南贫困地区的商洛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水平、医疗保险等制度还不够完善,受工作及生活各种事件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尤其躯体症状严重。

3.2 农村初中教师不同群体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3.2.1 不同性别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教师在9个项目上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别差异影响心理健康状况。3.2.2不同婚姻状况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除恐怖、敌对外,已婚教师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分都高于未婚教师,在躯体化方面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其余因子上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商洛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关。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相比,已婚教师面临更多的家庭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孩子照料问题等使家庭负担较重;家庭社会关系的内容增加了。以夫妻关系为主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这些也会影响到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已婚教师工作压力或多或少的增加,压力过重、过长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以上几项指数水平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3.2.3 不同年龄、不同教龄教师SCL―90测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41~60岁年龄组的人各项因子分都明显高于20~40岁年龄组,并且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1~10年教龄组教师的各项因子分都明显低于11年以上教龄组,并且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表4、表5可以看出高年龄、长教龄的教师在各因子分上都明显高于低年龄、短教龄的教师,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家庭、社会对高龄组人的角色期望值水平较高,承担的任务偏重有关。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身体的不适感增多,心理紧张度较高;高龄组人经历过的挫折较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他们较低龄组人更难改变定势的观念、方法。这一系列原因使高龄组人长期承担各种较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产生较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导致高龄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

篇(3)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的身体、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与其他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教师的心理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已经不能被忽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通化市区所在的12所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与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作为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相关问卷,进行实地发放,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2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7.56%。

1.2.3访谈法

实地对其中几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走访,以深入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现状。

2、体育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通化市中学体育教师主要存在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个人原因

体育教师在学校既要承担体育教学、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还要协助学校领导搞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维护场地器材等工作,有的甚至还要抓学生纪律,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在学校内评定职称、选教学优秀及其困难,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并不占优势。有的学校甚至规定班主任评职时多加分,这一下就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老师在评分上拉来了档次,因此心理上极为不平衡,工作没少干,却不被学校领导认可。

2.2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舆论给体育教师很大的压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对体育教师的一个总体评价。对体育课的印象就是“一个哨,两个球”,谁都能上体育课,等等舆论给体育教师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出现工作情绪的减退,厌烦等心理。

2.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规定:初中每周三课时体育课,高中每周两课时体育课。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存在消减体育课时,挤占体育课时情况。有的学校体育课都被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占用了,在其他学科老师眼里,体育课是无关紧要的,主科多上几节课,会提高学生成绩,影响到升学率的。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取消了体育课,全部时间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体育教师没有课上,而且学校还要求坐班,剩余时间就打网络游戏,有的甚至赌博、喝酒等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出现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3.1自我缓解压力

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要努力克制自己,并能找到合适的宣泄方式,切莫将怨气撒在学生身上。充实自己的生活,使其丰富多彩,扩大人际交往,以舒缓精神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

3.2为体育教师创造平等的工作环境

正确对待体育课,尽量少占用、不占用体育课时,给体育教师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的付出给予回报,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都要给相应补助,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要按时发放,评定职称要适当的放宽一些政策,解除后顾之忧,体育教师才能将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3.3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接触的范围,最多是和同行有个交流,和社会其他人群沟通甚少,但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和球友一起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组织俱乐部,周末搞友谊赛,这就加强了与社会的交流,锻炼身体的同时还结交了新朋友。

3.4呼吁社会正确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各种体育活动来实现这一任务。学生时期是其身心发展快速时期,此时加强对学生体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对其一生都将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长要真确看待这一问题,既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4、结论

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既影响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此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9

篇(4)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哈尔滨市高中教师分层抽样,选取了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教师若干人进行了心理问卷测试,每个层次均是大样本,发放问卷共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3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7.3%,更好地体现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典型性与普遍性。

SCL-90总体情况:该普通高中教师群体统计结果表明,SCL-90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为100人,占被调查教师的28.7%;总分超过200分(包含200分)的人数为38人,占被调查教师的10.9%。(具体数据见《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年第6期第35页表2。)

普通高中教师与全国常模(87版)相比,总分、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项目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躯体化因子与常模有极显著差异,高于全国常模,即教师有明显的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表现。(具体数据见《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年第6期第35页表3。)

通过数据筛选和对表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SCL-90调查显示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教师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7%,有10.9%的普通高中教师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在测量的9个心理因子中,躯体化症状最为严重,大约占到调查群体的8.02%。

案例分析

【案例1】

王老师,男,26岁,是一名年轻教师。最近总感觉胃不舒服。王老师在学生时代就不好好吃饭,挑食,还经常喝冷饮。所以经常会有胃不舒服的症状,他以为是小毛病,自己也没在意。工作后,由于事务繁忙,王老师就把病痛的事放在一边了。就在前不久,他在学校食堂刚吃完饭后吐了,他自己觉得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没想到连续几天都这样,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才到门诊挂了肠胃科,做了检查,结果显示肠胃并没有问题。

王老师觉得既然医生都说没有问题了,他还是没有在意,继续工作。可病痛断断续续地折磨着他,让他实在难以忍受。后经同事介绍做了心理咨询,结果显示,王老师患上了躯体化障碍。

【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当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的紧张焦虑状态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相应的反应。而王老师正是出现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高焦虑所产生的躯体化症状,即我们常说的身心类疾病。躯体化症状特征多种多样且反复出现,有模拟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反复申述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他们强调众多的躯体症状,常常到综合性医院寻求治疗,很少主动提出心理问题。常见的症状是:肠胃道感觉(疼痛、打嗝、 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刺痛、烧灼感、麻木感、酸痛等),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对于这类病症首先进行放松训练,也可以进行系统脱敏,如果病症较严重可以口服少量药物进行缓解,必要时可配合理疗等物理治疗。

【案例2】

李老师,女,35岁,是一名青年骨干班主任教师。最近总是感觉胸闷、手发麻、心慌,这种症状大约每年都会出现两次,也曾去医院作过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李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心脏本来也不太好,身体有些吃不消,家里还要照顾刚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前不久有一同龄同事患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后经丈夫陪同做了非常详细的检查,大夫诊断为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心因性神经功能紊乱,后又经几家大医院诊断都无大碍,确定为心因性躯体化症状。

【分析】心理暗示会在不经意间对一个人身心产生影响,特别是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大的工作焦虑水平和家庭生活压力之时,就容易对外界做出夸大的反应。而李老师正是由于自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加之身边同事患病等消极心理因素的暗示,从而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出现。这是李老师未意识到的,也是对所焦虑事情或责任的一种逃避。

对于这类病症首先让患者从意识层面有良好的心理认知,几家大医院相同的诊断已经能够消除她大部分的躯体化症状,李老师还要注意平时的放松训练以及进行积极的暗示,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多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

原因分析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反映有躯体不适感。究其原因,这些症状可能与教师长期伏案工作有关,也可能与教师过度压力及紧张焦虑水平有关。过往的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压力职业,容易产生情绪耗竭与职业倦怠。教师的各项躯体不适感及饮食睡眠问题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其实,躯体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潜意识通过这种症状和反应回避某一事情或责任,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和照顾等,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学校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过高期望。

在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对教师有着极高的期望,这种社会期待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期待,使教师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几近苛刻,这也使教师不堪重负。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承担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各种考试等,身心负担极大。教师既要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又要迎合家长确保升学率的需求,而这两者往往不能统一,使得教师心理矛盾冲突加剧,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导致了教师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和家长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会转化为教师工作的高焦虑,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出现躯体化症状,这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征。

第二,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

有些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惧。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另外,高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教师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尤其是女性教师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教师超常的工作时间势必造成与家庭责任的矛盾。因此,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家庭的责任又不可回避,这种双重压力会产生部分教师的躯体化,其实,这就是一种内心无意识的回避状态。

第三,教师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与教师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如有的教师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个性刻板,不善调节,等等,使得他们在同样的外部压力下更易产生躯体化问题。

应对策略

我们要认识到心理问题导致躯体化症状是可以疏导和治疗的。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个体身体症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身体症状是可以缓解和消失的。

第一,学校应为教师创设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除了社会应当给与教师正确的关注与评价之外,学校应定期为教师做心理健康测评。针对教师中较为常见的饮食睡眠、躯体不良症状等,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教师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让教师能够认识、判别自身的心理状况。通过宣传和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建议开展一系列团体心理活动和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强身健体、减少躯体症状,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缓解一些教师的焦虑抑郁情绪。

第二,掌握放松训练的技巧。

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环境里仔细体验心理焦虑时身体哪些部位的肌肉变得紧张。再把紧张的肌肉逐渐绷紧,坚持数秒后自动放松。然后双目微闭,缓慢进行深呼吸,重复几次,使心情平静下来。注意吸气的时候要“深”,要“满”,吐气的时候要“慢”,要“匀”。平时经常练习会减少或消除躯体化症状的出现。

第三,掌握系统脱敏的技巧。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在患者出现焦虑或恐怖反应时,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放松训练),以使患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从弱到强,渐次实施,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此即系统脱敏。

应用时,要求我们先进行放松训练,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要患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第四,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积极参与公益心理辅导。

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一批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评审通过,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相关机构的研究调查中表明,我国高校一部分教师的压力过大,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甚至是专科学历,大多数的民办专科学校原来把重心放在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这使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等诸多的压力。

一、压力状况

1.学历提升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创办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和社会团体的投资。1997年7月,中国国务院了《社会办学条例》,确立了社会办学力量的法律地位。大量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开始大量的招聘教师,但由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多数是专科或非全日制本科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升格本科院校以后,原来相当一部分的老资格的教师的学历明显与学校层次不相匹配。所以他们就面临着提升学历的压力,专科提升到本科或者本科提升到研究生。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师提升学历方面的学费补贴较少甚至没有,并且大部分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但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升要求比较迫切,所以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的压力。

2.职称晋升的压力

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数量占了近四分之一,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总人数超过五分之一。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教师职称评定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师队伍里大多数教师只是助教、讲师职称,副高职称的很少,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对职称的要求也提高了a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由于资源缺乏、专业研究基础较弱、起步晚等原因,在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审资格条件中,要求论文、著作类理工类4篇(部),文科类5篇(部),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同时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民办高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在缺乏一定的指导下,对于确定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如何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发表非常模糊,缺少方法和思路。

3.科研工作的压力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是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集中体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反复实验的过程,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学术积淀浅、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同时也难以获得官方提供的科研立项,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院校的升格,不论是学校对教师科研量的要求,还是职称评定对教师科研质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这种科研压力突然增大,使大多数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对职业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心理负担很重。

4.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比较紧张,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都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公办高校的教师一般周课时是8学时,而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周课时达到16学时-20学时。学校升格本科后,对老师不仅有教学任务的要求,还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教师还面临着提升学历和职称晋升的压力。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原有的一批教师的年龄现在大多位于30 40岁之间,这一批老师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中坚骨干力量,但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担着教育小孩、照顾老人的繁重的家庭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的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5.职业前景规划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教师不属于事I单位编制,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而言,不仅收入待遇较低,同时也不能享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但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任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部门及社会对于学校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要求更高。在较低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的社会要求的矛盾中,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对职业前景的规划比较迷茫。而由于其前期积淀少、专业视野狭窄、科研观念落后等原因,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规划完成学历的提升及职称的晋升,也遇到了较难突破的瓶颈。

二、教师压力偏大的不良影响

篇(6)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独立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两个月的实习中,护生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等负性情绪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可能与学习方式、角色冲突、就业压力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此次调查的结果与同类调查的结果相比无特殊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3级已进入临床实习近3个月的护生191名。其中,女生182名,男生9名,年龄21~24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实习期间可能导致焦虑及抑郁产生的因素三部分组成。以寝室为单位或网络个人为单位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07年5月8~13日。共发放问卷85份,收回74份,有效74份。收回率为87.06%,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方法

将答卷整理分类,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问卷的内容和调查结果

第一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原始分进行分析,40分以下正常,40~49分为轻度焦虑,50~59分为中度焦虑,6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护生焦虑的程度:轻度焦虑33人(44.6%);中度焦虑3人(4.1%);重度焦虑1人(1.4%);其余37人(50.0%)为正常。

第二部分为自评抑郁量表(SDS),针对护生的实际情况修改版本。采用原始分进行分析,36分以下为正常,36~45分为轻度抑郁,46~55分为中度抑郁,55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护生抑郁的程度:轻度抑郁30人(40.5%);中度抑郁4人(5.4%);重度抑郁1人(1.4%);其余39人(52.7%)为正常。

第三部分为实习期间可能导致焦虑及抑郁产生的因素,护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角色转变对护生的心理影响

护生的角色由在校学生转变为护士,相应的义务增加了,责任心也增强了,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全面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要求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担心操作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或医原性伤害等。由于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有些护生产生了消极的应对方式,如专业思想不牢固,自卑心理,心不在焉,常有烦躁、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3.2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近年来,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医护人才呈饱和状态,大医院抬高就业门槛,民营医院吸收能力有限。社会就业方向发生变化,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就业重心下降。而护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大医院[1]。尽管大城市、大医院的要求高,竞争激烈,但大部分护生仍不愿意到小城市和基层医院就业。

3.3 临床经验方面的影响

虽然护生实习前进行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面对患者时,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应急能力和操作技能均感到不足[2]。有些护生担心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和护理技术不熟练,从而产生紧张、自卑、焦虑或抑郁情绪;有的则比较自信,认为自己具备了较全面的能力,担心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少。

3.4 带教老师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提高了。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逐渐由原来的中专向大专、本科发展。但是某些带教老师的观念则没有转变,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本科护生的需求,由此使护生产生了焦虑和抑郁。

4 对策

4.1 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

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护生感到护理工作缺乏社会支持,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由此便产生了消极的应对情绪。对此,应通过加强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其对护理专业及工作的理解和热爱,使其认识到,只要有娴熟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就会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得到社会的认可。

4.2 预防医疗差错或事故措施

应教育护生强化“三基三严”知识,加强责任心和护理安全意识,避免盲目执行医嘱,做到医嘱“五不执行”。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感,强化慎独的工作精神,以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3]。

4.3 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护生要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除要强化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外,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市场竞争力。学校方面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服务意识,帮助护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积极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为护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4.4 带教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带教老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知识,提高临床护理和教学水平。把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护生分类带教。在带教过程中对实习护生要求不要过高,要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她们积极参与临床护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及自我调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5 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学校要重视护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帮助护生减少人际关系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惑,减轻心理的焦虑及抑郁。同时,要重视非语言的培养,把所学的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4.6 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应对挫折情景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适应机制,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对挫折的认知,缓解内心冲突,减轻负性情绪[4]。护生应学习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有效地运用该机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96-97.

[2]吴蓓雯.护理本科生临床前期实习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护理杂志,2005,5(22):7-8.

[3]李群英.浅谈护理差错的发生及预防措施[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12):121.

篇(7)

社会环境的刺激因素引起个体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多种心身障碍。心理健康问题是引起精神活动障碍,加重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交通警察常年露天工作,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侵害的工作环境中,易导致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参加健康体检的交通警察群体进行以躯体化症状为表现的心理障碍筛查,了解我市某警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为警察群体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年7月~9月来我院进行团体健康体检的交通警察体检者共2939名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74份,有效应答率90.98%,其中男性2359名,女性315名,分别占该群体参检人数88%,12%。

1.2方法

1.2.1筛选方法 采用以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为主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中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中20个常见症状项目,问卷调查方式为体检者自行填写为主,医生询问补充为辅。

1.2.2筛选工具及判定方法 ①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2]:由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毛家亮编制,该量表共有20个症状项目,分成4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症状9项,焦虑症状5项,抑郁症状4项、焦虑抑郁症状2项[3-5],其重测信度ICC值为0.96(P

1.2.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3.0构建数据库,双遍录入法,核对无误后再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方式包括统计描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交通警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2674名交通警察,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所列症状的统计,心理障碍阳性人数为116名(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所得总分≥40),占体检人数的4.43%;其中男性阳性人数为102,占男性体检人数比例为3.32%,女性阳性人数为14,占女性体检人数比例为4.44%;各个因子阳性比例较低,均低于20%,躯体化症状因子阳性比例为5.27%。(表1)

2.2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症状人数统计情况 单项阳性症状比例最高的七项,比例均高于20%。分别为躯体化症状四项,包括易尿频、尿急,咽部不适、喉咙有阻塞感,呼吸困难、喜大叹气,头晕、头痛;焦虑症状三项,包括经常会担心自己生病,肢体易出汗颤抖或忽冷忽热,强迫感(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其中,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的阳性症状为头晕、头痛,分别为28.83%、41.27%,其余阳性症状比例基本相似。(表2)

2.3躯体症状因子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躯体化症状因子得分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2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高发疾病,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患者以躯体化不适为主诉前往综合性医院就诊[1]。大量研究证实,现代人容易患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是精神上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工作、健康等越来越多的竟争和压力[7]。交通警察常年露天工作,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侵害的工作环境中,更易导致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2],尤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甚。目前,国内外对疾病与心理因素互相影响的认识水平已经有提高,但较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还远远不够。综合医院各科均存在大量的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临床上找不到疾病诊断依据,或者有相关疾病,但其自我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不符的患者,而这些实质是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与传统意义上精神科的心理障碍患者并不完全相同。

本研究应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2](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作为健康体检人群心理障碍筛查,发现广州市交通警察人群中,心理障碍阳性比例较低,仅占该人群的4.43%,与广州地区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8]基本持平;其中男性阳性人数为102,比例为3.32%,女性阳性人数为14,比例为4.44%,这表明本交通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分析交通警察各个因子情况,因子阳性比例较低,均低于20%,躯体化症状因子阳性比例为5.27%。躯体化症状因子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r=0.921,P

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警察队伍对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因此,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应当受到重视,体检能及早发现人群中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及时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观察对象属于高压力工作群体,工作岗位特点是经常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环境和经常处于压力应激状态。因此采取减少交通废气排放,降低城市噪音,定时轮岗减轻压力等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躯体不适症状的出现,从而减少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或由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躯体疾病。已有的研究发现,部分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由于性激素以及对对应急压力的行为模式不同,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心理障碍[9],提示防治伴有躯体化症状的心理障碍时,应注重采用个体化,心理疏导与身体疾病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首次在较大型群体健康体检中采用毛家亮医生研究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为主,适当增加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配合度高,花费时间、人力少,应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体检群体作为自评量表可行性较好,方便与其他人群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不足之处是应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体检者自己主观判断受体检时的健康状态、情绪等因素影响,较难统一的判断标准。随着我国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的统一和交警健康状况记录系统的完善,可采用队列研究来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综合医院精神医学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2010,2:9-11.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经过调查得知,全国有13%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等因素。农村经济发达缓慢,中学交通不便,教学信息比较落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加大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本文为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关系,做以下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法,以我市下属某农村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260名中学生接受调查,男生120人,女生140人。初一学生90名,初二学生88名,初三学生82名。

1.2方法 根据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和中学生心理调查的方式。采用不记名答卷,测量主要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敏感、抑郁等几个项目。

2结果

2.1 经调查统计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男女之间的比较,女同学与男同学在强迫因子和抑郁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农村初中各个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如表1所示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干涉以及父亲惩罚有正相关关系(P

表1 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r)

因素 母亲情感 父亲干涉 母亲拒绝 父亲惩罚 母亲偏爱

总体 -0.064 0.352* * 0.416* * 0.331* * 0.064

强迫 0.032 0,235* * 0.213* * 0.124* 0.102

焦虑 -0.016 0.312* * 0.375* * 0.302* * 0.016

学习压力 -0.140* 0.213* * 0.421* * 0.321* * 0.065

抑郁 -0.140* 0.245* * 0.231* * 0.125* * 0.120

情绪不平衡 -0.063 0.287* * 0.342* * 0.328* * 0.016

心理不平衡 -0.068 0.285* * 0.345* * 0.312* * 0.065

敌意 -0.015 0.238* * 0.322* * 0.236* * 0.073

人际敏感 -0.012 0.253* * 0.321* * 0.284* * 0.04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出率与李海云[1-2]的研究相同。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状况是学习压力。由于学生处于心理青春期,农村学生的考学几率比城市学生要小很多,农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也比较大,学生只有更刻苦才能考上。中考名额有限,农村中学生学习压力剧增。农村家庭中,父母多数为农民,有些父母在外打工,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了老师的关怀,来自父母的关心少之又少。因为农村条件的落后,学生更不可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一年只有最多一次见面的机会。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交流非常有限,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机会,也缺少对孩子的心理关心。农村因为客观条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比城市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农村中学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社会风气的改变也对中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农村初中生男同学在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平衡等方面的都要高于女同学,女生的神经系统较强,有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擅长沟通和语言上的交流。男生的大脑擅长接受运动物体和图像的刺激,依赖于动作以及空间机械的刺激,对语言刺激并不敏感,男生更适合实验和运动这种能够参与的方式。面对老师的讲课时,女生要比男生更容易接受,男生会产生厌恶心理,容易分心,有时还会打瞌睡。

随着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农村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重视,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犯罪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城市学生受教育水平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农村学生的心理教育并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为了掌握青少年犯罪特点,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正确指导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国外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日常行为,犯罪青少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父母的教养方式则非常重要,为预防犯罪,必须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农村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他们希望儿女可以靠学习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这种期望给农村初中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及焦虑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改正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现在农村家庭最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教育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国家和家庭以及学生本身都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篇(9)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21-01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期间,常常会面对各种压力,如若不能很好的应对,不仅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甚至会动摇从事医学专业的决心,从而影响医院工作次序的稳定。为保持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助产工作的质量,有必要了解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1]。笔者对本市653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选择江苏省昆山市3所二级医院医务人员653名,发放问卷共653份,回收653份,女性为298名,年龄在23岁-53岁,平均39.12岁;男性为355名,年龄在25岁-59岁,平均42.12岁;未婚人员有315名,已婚人员有338名;平均工作时间为12.62年;文化程度为:研究生189名,本科336名,大专128名。

2 方法

2.1 测评工具

(1)焦虑自评量表(SAS)[2],由张(W.K.Zung)编制于1971年。SAS能较好的反映有焦虑倾向者的主观感受。此量表含有2 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按照中国常模结果,其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AS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分为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5级,分别给予0、1、2、3、4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低。

(2)自行设计原因调查表,共包括了16个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婚姻、学历、护龄、职称、睡眠质量下降、管理层次重视不够、害怕工作太疲劳而出差错、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与病人、家属闹纠纷、常与工作伙伴争论、影响规律生活节奏、对家人照顾不够、对周围事物烦躁不感兴趣、忘性大、感到自己精力不够、工作中做事须反复检查。

2.2 统计学处理方法:填表前统一指导用语,每个人独立完成问卷。问卷采取自愿、不记名方式,当场独立完成后立即收回。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发放问卷653份,回收653份,回收率100%。653名医务人员的焦虑得分(51.92±9.7)分, 与国内常模比较,t=11.52,p

在自行设计原因调查表中的6个项目作为自变量,以SAS总分标准分为应变量,在α=0.05水平上,以stepwise法,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对SAS影响较大的影响因素依次排序为:害怕工作太疲劳而出差错、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与病人家属闹纠纷、常与工作伙伴争论、影响规律生活节奏、对周围事物烦躁不感兴趣,一般回归方程为Y=36.01+0.25X1+0.23X2+0.21X3+0.18X4+0.15X5,见表1。

4 讨论

4.1 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在医务人员群体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调查对象焦虑分值(51.92±9.7)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4.2 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4.2.1 工作太疲劳而出差错:由于临床工作繁重,且多有为急诊,要求医务人员时刻头脑清醒且反应敏捷,加上目前医疗体制改革后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的差距使得医务人员相对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加大,忙不过来而带来心理紧张,同时医疗过程中时常有患者死亡,终末处理直接导致医务人员不良情绪刺激,一旦不能很好的科学调节自我,容易造成心理焦虑。

4.2.2 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与病人、家属闹纠纷: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导致病人、家属不理解以至引起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的首要影响因素。随着法律知识、医疗知识的普及,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各项制度的改革,医疗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工作相对特殊性,病人、家属更容易产生误解,医务人员的压力较大。

4.2.3 常与工作伙伴争论:医疗工作有时很难分清具体岗位职责,忙碌时大家都要互相帮助,交接班无法短时间完成,往往造成医务人员烦躁、焦虑情绪。

4.2.4 影响规律生活节奏:医务工作人员夜班较多,既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律,也影响他们与家人的相处和对家人的照顾,这样长久以往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4.2.5 对周围事物烦躁不感兴趣:由于夜班较多,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的紧张情绪也容易让医务人员对周围事物减少甚至丧失兴趣而感烦躁。

5 对策

5.1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耐受力。

5.2 缓解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管理人员应注意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学习如何激发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要多和下属沟通,注意帮助其调节不良情绪的影响,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或正确发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5.3 加强科学管理:合理明确分工,建立有效科学的激励策略,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达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心理水平。

5.4 增加医务人员:作为管理者,可试行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培训年轻医务人员、医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急救技术等,提高工作的应激能力,全面提升医疗工作质量。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上一篇: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 下一篇: 民法典婚姻法案例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