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篇(1)

新生儿科主要面对的是出生28天内的患儿,因患儿没有沟通能力,脏腑娇嫩,免疫能力低,所以患病后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甚至引起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影响患儿的一生。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复,不仅由护士担任,日常活动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杜绝用传统的不科学的方式进行护理,是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在护理中开展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06例新生儿患者,包括男婴128例,女婴78例;179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日龄3-28天,平均(17.5±2.6)天;均为单胎;身高(41-55)cm,平均(50.1±0.4cm);体重(2005-4105)g,平均(3455.5±15.2)g;出生时的Apgar评分(7.4-9.6)分,平均(8.7±0.6)分;为便于研究,入选患儿的入院原因均为吸入性肺炎。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1例,在高中以上65例;将患儿和家属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体重、身高、Apgar评分和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的56例家长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150例家长进行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知识,科学护理知识,喂养、洗浴的技巧方法,预防红臀等感染的方法[1]。

1.3 观察要点 比较两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出生后8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情况。健康知识评分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新生儿护理方法的细节出题,共25题100分,分值越高知晓率越高[2];智力评分从适应性、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育、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每项5题,共100分,分值越高智力发育水平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分别用卡方11.0和SPSS12.0分析,用%表现计量资料,用±表现计数资料,用t表示组间差异,如果p

2 结 果

2.1 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比较 具体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期发病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损伤智力[4],加强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但医护人员不能代替家长的职责,为了提高家庭护理质量,对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是有必要的。本次试验的干预组比较,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和执行率更高,患儿恢复快,并发症少,对智力影响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在新生儿科临床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云红,刘晓燕.注重细节在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661-662.

篇(2)

对一个健康的母亲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得到充足的母乳喂养应该是最理想的营养与喂养方式。

1营养丰富。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与饮料,它含有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

2易于吸收。母乳的质和量会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而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的需要,这些营养成分的比例适当,易于婴儿的吸收与利用。

3增强抵抗力。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以及预防某些过敏性疾病。

4简单方便。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简便、经济、温度合适、且促进母婴感情及婴儿身心健康发展。

母乳喂养新链接

近期公布的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儿科学协作组、外科分会新生儿组、儿科分会新生儿专业学组共同创立的“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对母乳喂养的适应症与感染症均有明确规定。

对怀疑或明确诊断为半乳糖血症婴儿、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病、HIV病毒、CMV病毒感染或正在接受同位素放疗(乳汁含放射性物质)、抗代谢药物治疗,以及母亲正在吸毒、酗酒等,应严格限制母乳喂养。对于肝炎病毒携带者也建议避免母乳喂养。

在上述情况下,专家们建议采用与母乳成分接近的配方乳喂养新生儿。并希望这些婴儿定期做医学检查,以早期发现婴儿的围产感染。

篇(3)

2006~2007年确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32例,其中女15例,男17例;出生体重2500~4000g。母亲孕周37~41周,年龄21~32岁。按住院先后顺序设为单号和双号,单号为干预组,双号为非干预组。同期出生的15例正常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

方法:①新生儿HIE的分度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制度的标准[1],治疗按韩氏等[2]整理的新生儿HIE治疗方案。②早期干预的大纲参考《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2]。干预的内容是根据小儿智能发展的规律,按不同年龄段在4个领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训练,使其能逐渐接近或达到该年龄阶段应达到的发育水平。

4个领域分别为:①动作的训练,主要指大动作的训练;②认知能力的训练,包括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的训练;③语言的训练;④个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干预组患儿每2个月随诊1次,评定上2个月干预的效果并指导家长制定下2个月的干预方案,对于不足之处,建议回家加强干预的力度。

早期干预的效果评定选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中国城市版,在患儿1岁时由受过该量表专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人员进行评定。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大检验。

结 果

新生儿HIE干预组及非干预组在智能发育上存在差异。干预组的大运动发育基本可与正常儿平行,能抬头、独坐、爬行、独站、独行的时间仅稍落后于正常,11例可在7~8月龄时完成爬行动作,3例1岁时仍不会爬行(其中2例为重度HIE),而非干预组的动作发育则明显落后于正常儿;仅6例能在7~8月龄儿完成爬动作,3例1岁时仍不会爬行。同时干预组在语言发育及精细动作的能力方面也明显好于非干预组。

新生儿HIE及正常对照智能比较(X±S),见表1。

不同程度新生儿HIE智能比较:与正常对照(109.00±5.40)比较,t=1.516,P>0.05,32例新生儿HIE中有重度5例,其中有后遗症3例:脑瘫2例,癫痫1例,他们于1岁时的智能均显著低于正常儿。5例中有2例虽然作了早期干预,但效果不明显,智能仍然很低。

讨 论

新生儿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并发症,是围产期足月儿脑损伤的最常见的原因。0~2岁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早期干预有利于促进受伤大脑的功能代偿,可能减轻脑损伤所致的智能发育落后。

小儿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除由其本身因素决定外,需要不断积累感觉经验,促进其发展。目前国外对早产儿的早期干预效果较肯定。我国窒息儿早期干预协作组的研究也表明,干预后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比常规育儿组高,而且窒息儿通过早期干预后无论在智力和运动方面均赶上正常对照儿童。说明早期干预对促进窒息儿的智力发育、防止伤残是有效的。我们发现,对新生儿HIE进行早期干预后,干预组的患儿1岁时的智力发展指数比非干预组高,差异显著,但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却要低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早期干预对促进轻、中度HIE的智力发育、有效。

篇(4)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80-02

新生儿急救体系分为新生儿复苏及转院前急救、危重症新生儿转运、NICU 治疗三部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三级转诊系统对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1],也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极为重要的一环。

1 国内外新生儿转运历史及效果

1900年,美国芝加哥Lyiyzin医院的Deloee医生报道了首例用可移动温箱转运病危的早产新生儿。1950年,美国成立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因此,我国建立适合本地区经济水平及发展状况的NETs显得十分必要。发达国家较早建立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NETs)已证明对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2]。院前转运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湖北省统计数据显示,该省新生儿死亡率己由2003年的15.23‰降至2007年的9.92‰[3]。

2 新生儿转运的条件

2.1 良好的转运设施

主要是转运人员、转运培养温箱、转运呼吸机。需要转院的新生儿(早产儿)不只是简单地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重症新生儿可能在转运途中或到NICU后很快死亡,这和转运设备有很大关系。对于危重患儿,选择转运时机十分重要,在转运途中应具备心肺复苏、急救药物、受过正规、严格训练的医生护士等,抢救应争分夺秒。新生儿转运是很重要地问题,在我国医疗条件差距很大,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

2.2 合理选择转运时机

应当对新生儿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判断转运的合理时机。通知转运目的医院,做好准备。还应该结合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时判断是否有处理该危重患儿的能力。所以就需要医生对常见新生儿危重症的认识和治疗有充分、足够的经验,才能做出合理的抉择。医生应当判断是否具备转运的标准。

3 新生儿转运制度

(1)新生儿科二线值班医生、急诊科有经验的值班护士及值班司机组成本院新生儿转运小组,负责各下级医院新生儿转诊工作。

(2)各级医护人员接到转诊要求时应做好相关记录:患儿一般情况,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目前状况,前往转运医院路径。然后通知出诊医生和急诊科护士,由急诊科护士通知司机。不得以任何原因推诿转诊要求。

(3)正常情况下接到转诊要求后5 min内出诊。若遇转运小组外出转运未回,通知备班转运小组。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出诊,相关人员应及时与对方沟通,由对方决定是否坚持要求转运。

(4)急诊科和司机负责救护车每天的安检工作,保证行车安全和药品物品及设备的正常状态。

(5)转运全程要沉着冷静,防止忙中出错。窒息患儿应按新生儿复苏程序进行,如到达时已复苏,应评估患儿,包括生命体征情况,有无休克、酸中毒,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等;低体温、休克、酸中毒是导致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转运前复苏和稳定对于患儿安全至关重要。特殊情况患儿,如食管闭锁、先天性膈疝及腹裂患儿转运中的处理应参照本科《新生儿诊疗常规》中有关新生儿转运制度方面的内容。

(6)转运过程中患儿应置于转运温箱中,并妥善固定;必要时接好氧管或呼吸机,调整好呼吸机参数;接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接好推注泵,控制好输液速度[4];注意处理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气管插管脱出、堵管、气胸,病情恶化等。

(7)转运回医院后再次评估患儿情况,并迅速送入NICU。与新生儿科接诊医生做好病情交班工作。

4 新生儿转运技术评估

新生儿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监护治疗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流动的NICU[5-7]。国内李海英[8]研究报道,青岛市所辖县级市胶州市在实施S.T.A.B.L.E.项目培训后,转运新生儿部分生命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等均较对照地区和培训前项目地区有明显改善[9]。陈运彬等[10]对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运作10年的远期效果随访表明,规范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运作大大改善了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预后和生存质量,而且建议必须在转运过程中尽快稳定病情,出院后认真进行随访工作,对随访中存在体格、智力发育障碍的患儿早期进行干预。由于新生儿转运系统投入颇大[11],且与收益不相符合,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同医院均不同程度开展了危重新生儿转运业务。

5 总结

国内的研究表明:以NICU为依托的新生儿转运系统是目前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有效转运模式,建立良好的转运网络,通畅的转运流程和专业的医护人员是保障成功的关键[12-13],但国内对新生儿转运业务都没有规范的管理,各医院的转运程序和方法差别较大。陈运彬[11]对国内外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当前的热点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均做了阐述。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探讨的增多,转运技术的进步及规范,相信新生儿转运流程会越来越优化,转运技术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 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2] Woodward GA,Insoft RM,Pearson-Shaver AL,et al. The State of pediatric interfacility transport:consensu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ediatric and neonatal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medicine leadership conference[J]. Pediatr Emerg Care,2002,18(1):38-43.

[3] 胡祖斌,夏世文,龚正涛. 建立区域性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的探索与体会[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1(2):92-94.

[4] 封志纯,王斌,黄为民,等. 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工作报告[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4):214-217.

[5] Broughtons J,Berry A,Jacobe S,et al. The mortality index for neonatal transportation score:a new morta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retrieved neonates[J]. Pediatrics,2004,114(4):E424-E428.

[6] 张爱梅,陈雪莉,刘明耀,等.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进展[J]. 医学综述,2010,16(13):1998-2001.

[7] Kumar PP,Kumar CD,Venkatlakshmi A. Long distance neonatal transport-the need of the hour[J]. Indian Pediatr,2008,45(11):920-922.

[8] 李海英. S.T.A.B.L.E.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不同转运方式新生儿临床及转归对比分析[D]. 青岛大学,2011.

[9] 李静,史宝海,陈震. 114例危重新生儿转运临床分析[J]. 新生儿科杂志,2003,18(1):32-33.

[10] 陈运彬,张小庄,帅春,等.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运作10年的远期效果随访[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8):908-910.

[11] 陈运彬. 新生儿转运的现状和挑战[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1):10-14.

篇(5)

新生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 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容易造成新生儿死亡,随着围产期因素及早产儿的增多,新生儿肺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新生儿肺炎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sup】[1]【/sup】。新生儿肺炎发展变化快,并发症多, 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胸部放射检查,早期诊断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2009~2010年收治的18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临床及 CR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肺炎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正确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81例,男101例,女80例。年龄1~28天。胎龄足月者96例,早产儿85例。出生时体重<1500g 21例,1500~2500g 49例,>2500g 111例。其中顺产103例,剖腹产53例,难产25例。围生期窒息史69例。

临床表现: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表现上不完全一样,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无明显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较差、不吃不哭,一般不发热,咳嗽轻。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双肺呼吸音粗,部分患儿可闻及湿音。

检查方法:采用南京医疗器械厂PLX 102移动X光机或岛津BSX-50AC X光机摄仰卧前后位胸部正位片,用德国AGFA CR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尽量于新生儿平静呼吸的吸气终末曝光摄片。常规对新生儿进行防护,特别是对性腺等腺体器官加强防护。诊断由3名主治医师以上进行集体阅片。

结 果

181例新生儿肺炎中支气管肺炎95例(52.5%);间质性肺炎40例(22.1%);大病灶肺炎28例(15.5%);大叶和(或)节段性肺炎18例(9.9%)。新生儿肺炎的CR表现具有多样性,发展变化快。主要表现如下。

肺纹理改变:肺纹理增多及肺门影模糊,是常见的重要的征象,虽不具特征性,但几乎所有的支气管肺炎都有此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深,边缘模糊,肺门阴影浓密模糊。本文146例有此征象(80.7%)。

病灶影:①小病灶:多见于支气管肺炎,双肺野见多发点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可互相融合,多见于两肺中下野中内带,本文99例(54.7%);②大病灶:可见斑片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单发多见,本文28例(15.5%);③大叶或节段性病灶:肺实质浸润影呈全叶性或节段性,可同时伴有小病灶存在,本文见18例(9.9%)。④间质条纹状阴影:双肺野见不规则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部分交织成网状。本文40例(22.1%)。

局限性肺气肿:肺野内局限性透亮区,并可有同侧横隔平坦现象。本文见38例(21.0%)。

急性肺膨胀征:不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但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征象, 可见于各型肺炎,本文见39例(21.5%)。

支气管充气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本文见59例(32.6%),表现为支气管及其分支充气显影,呈管状透亮影。

心后影征:下叶肺炎由于肺泡实变,整个心影后的密度增高。使肺血管纹理失去对比而不能显影,本文见27例,占15.0%,多见于左侧心后影。

上纵隔、心缘和(或)横膈模糊征:表现为上纵隔、心缘和(或)横隔的全部或部分轮廓模糊不清,这是与之相邻近的肺实质病变的反应。本文见32例(17.7%)。

并发症:叶间胸膜反应,本文见9例(5.0%);肺不张,本文见16例(8.8%);气胸,本文见8例(4.4%);少量胸腔积液,本文见3例(1.7%)。

讨 论

新生儿机体反应能力较差,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在较早发生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较差、不吃不哭,随病情的发展,出现鼻翼煸动、、凹陷征,心率增快。起病较晚的症状相对比较典型,足月儿常发热,但也可体温正常。肺部可听到粗细不等的湿音。本文中109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新生儿肺炎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CR片所见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依据。

新生儿肺炎按病因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多在围产期时宫内缺氧,胎儿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引起胎儿深度吸气,羊水和胎粪被吸入胎儿肺中,吸入物导致肺泡实变;其次由于吸入物刺激,导致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和渗出,使肺实变加重,并发细菌感染。感染性肺炎多见于晚期新生儿,是由于感染各种病原体所致。早期新生儿肺炎以吸入性肺炎多见,晚期新生儿肺炎以感染性肺炎为主,两者CR表现不易区分。

新生儿肺炎CR表现:早期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随病情的发展沿肺纹理出现模糊点片状高密度影,以后沿肺纹理扩散,可融合成大片,小段肺不张或肺气肿常同存,还可表现支气管充气征,心缘或膈面模糊征等。各种变化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新生儿肺炎的CR表现多样化,新生儿的胸部CR片,具有以下特点:因为新生儿的肺脏不是完全张开,因此肺野的范围较小,胸腺较大,纵隔脂肪组织多,而且卧位摄片时心影也放大,肺门影较小,肺纹理较细。正常新生儿的肺野看不到肺纹理。根据新生儿解剖特点,在观察新生儿CR片时要着重观察两肺中内带,特别是右肺中内带中下肺野,因肺炎病灶多出现在这些部位;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其CR片表现为肺部透明度低,肺纹理增多,有散在细小颗粒状阴影等特征【sup】[2]【/sup】,在诊断时需注意加以鉴别。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胸片应作为新生儿肺炎常规检查【sup】[3]【/sup】,对临床可疑病例,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及时进行X线检查,可做为临床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新生儿脏器娇嫩,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尽量减少X线辐射对新生儿的影响,原则上应尽量避免接触X线。如果病情确实需要,根据防护优化原则,建议新生儿的非摄片部位进行防护,摄片要一次完成,尽量减少摄片条件;摄片时要选择新生儿平静安睡、呼吸平稳时或吸气末尾时曝光【sup】[4]【/sup】,实际工作中可能较难掌握。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X光机曝光时间短,CR系统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比传统X线有辐射剂量低、照片质量高等优点,只要新生儿安静、仰卧前后位,一次曝光就可摄出高质量的胸片。

总之,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CR片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改善预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CR检查可为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是临床工作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新生儿肺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CR表现常常不吻合,影像医师在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全面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对临床怀疑新生儿肺炎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胸部CR检查,及时做出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8.

篇(6)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49-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损伤[1],至今仍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除窒息复苏外尚无公认的有效防治方法,虽然产科和新生儿监护技术不断发展,但HIE发病率仍很高,病死率和成活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均较高[2]。因此,HIE的早期诊断以及及时规范治疗,越来越引起所有儿科工作者的重视。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活素治疗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4例。诊断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3],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胎龄(38.02±2.31)周,年龄(4.89±3.72)h,出生体重(3.21±1.25)kg,1 min Apgar评分(3.96±1.01)分;对照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胎龄(38.11±2.05)周,年龄(5.25±2.69)h,出生体重(3.56±0.98)kg,1 min Apgar评分(4.12±0.74)分。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已排除了各种感染、先天畸形、代谢性疾病及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药物史等病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鲁米那止惊,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甲氯酚酯促进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活素3-5ml/d,加入10%葡萄糖液30ml持续静脉点滴,维持4~6 h,疗程10-14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48 h内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有效:用药48 h内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

2 结果

治疗组用药5天后,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用药5天后,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8%。两组资料均值比较用x2检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严重低氧血症造成脑缺血性损害,出现脑水肿脑组织损伤,而其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多见偏瘫、癫痫、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及视听障碍,中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对智能影响更大[4],目前国内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在不同条件的医院和地区为3%-10%,病死率为2%-15%,由此引起的智力、行为障碍为1.3-15.3%,因此HIE患儿的治疗显得极为重要,缺氧缺血引起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最早、最基本的是能量代谢障碍,随后发生一系列“瀑布”反应,如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细胞内钙超载以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促使受损神经细胞趋向死亡。脑活素对神经细胞生长、轴浆转运和再生起重要作用;能明显清除自由基,降低内皮素,防止缺血区血管及微小血管强烈痉挛所造成的脑组织持续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因而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5]。本文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综合疗法相比,脑活素治疗HIE在总有效率有所提高,患儿惊厥易于控制,意识障碍、肌张力等神经症状、体征恢复快,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作用,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7-228.

[2]赵临风.HIE预后.中华儿科杂志,1996,34:76.

篇(7)

1 ABO 及 Rh( D) 血型抗原的发育

ABO 血型抗原(简称ABO抗原)在人体胚胎发育早期(5~6 w) 即可检出;绝大多数新生儿出生时其 ABO 抗原采用血清学方法即可检测出,但抗原数量和凝集强度不及成人。研究显示,新生儿的ABO抗原成熟程度只有成人的约60%,尤其是早产儿和有血液和免疫系统疾患的新生儿,常出现ABO抗原减弱的现象;而如果患儿为ABO血型亚型,其血清学表现也不是很典型,况且患儿多数是出生以后第1次作血型鉴定,无历史资料可参考,这就给这些主要依靠正定型确定血型的患儿的 ABO 血型鉴定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新生儿自身可用来辅助鉴定血型的检材(如唾液等)不易获得,同样是造成其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如果婴幼儿ABO血型无法确定,患儿又必须输血的情况下,最好输O型洗涤红细胞,以免患儿产生意外抗体对今后的输血造成障碍[1]。

Rh(D)血型抗原[简称Rh(D)抗原]是构成红细胞的重要成分,因此在胚胎早期即可检出,至新生儿期几乎都能正常检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生儿的脐血标本易被华通氏胶污染,且新生儿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者较多,因此应注意假阳性结果。遇到直接 Coombs 试验阳性患儿,应先洗脱其红细胞表面致敏的抗体,至直接Coombs试验阴性后再作定型; 对华通氏胶污染的标本则必须反复洗涤后方可定型。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ABO血型正定型。

2婴幼儿ABO血型抗体的产生规律

婴儿出生后,会不断地被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A、B抗原及其结构类似的物质所免疫,逐渐产生抗-A、抗-B和抗-A,B。如大肠杆菌O86含有B血型物质(简称B物质)、某些肺炎球菌含有A血型物质(简称A物质)等,这些物质能被人胃肠道吸收免疫。由于对自身抗原存在免疫耐受性,因此A型个体不被A物质免疫,而与B物质起免疫反应形成抗-B;同理,B型个体不被B物质免疫,而与A物质起免疫反应形成抗-A;O型个体血清中则存在抗-A、抗-B和抗-A,B,而 AB型个体中不存在抗-A、抗-B。美国 AABB《血库和输血机构标准》规定,≤4个月婴儿的受血者ABO血型鉴定,只要求用抗-A和抗-B试剂作红细胞血型鉴定(正定型),而不必作反定型。我国目前尚未明确规定对多大的患儿需要作反定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输血科及国内多家儿童医院输血科对≤6个月的婴儿受血者,鉴定 ABO 血型只作正定型,如果正定型反应强度正常,即以正定型结果为准,给患儿选择同型血液制品输注;对>6个月的婴儿受血者则同时作正反定型相互印证,如果这类婴儿受血者的反定型不能检出相应抗体,则应采用更加敏感的方法鉴定,并结合患儿临床诊断进一步分析,或送上一级血型参比实验室作血型确证试验,以确保患儿输血安全[2]。

3儿科输血前检测的特点

儿科患者血型抗原和抗体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儿科输血前检测具有如下特点:①患儿ABO血型正反定型常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②患儿ABO血型正反定型常常出现弱凝集;③给患儿ABO异型的血液作交叉配血,预期的凝集不一定出现或凝集极弱,故在给婴幼儿作交叉配血时应该首先保证ABO血型的正确性;④新生儿换血或围产期新生儿输血治疗要考虑来自母体IgG抗体的干扰,往往不能输与患儿同型的红细胞;⑤由于儿科患者经常输洗涤红细胞或其他特殊定制的血液成分,且这些血液制品只能给某个特定患儿输注、保存期又短,因此意外抗体筛查显得尤其重要。

4儿科输血展望

由于儿科输血前检测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且儿科输血工作繁锁、工作量大、异型输血常见,同时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对血液制品规格、种类要求复杂,因此儿科输血需要各级血站的大力支持,而且儿科输血工作迫切需要强大的信息化支持和电子配血系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患儿输上相合的血液成分。另外,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儿科输血前检测规范及儿科输血技术规范,使儿科输血工作者能够"有法可依",使儿科输血工作能够尽快实现规范化。

篇(8)

为了解《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5岁以下儿童率指标的完成情况、儿童死亡率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找出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儿童保健质量,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现将临翔区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依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1991年下发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由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整理及审核上报的辖区范围内2001年~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报资料,包括本地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同时,还收集《云南省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指标汇编》中临沧市及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相关信息。

方法:采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辖区范围内2001~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死亡前就医情况。

统计学处理:对历年来的年报资料死亡率与构成比的描述、X2检验、X2趋势性检验。

结 果

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2001~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8.57‰,其中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4.8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9.39‰,经趋势性X2检验,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别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X2检验,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低于临沧市(19.31‰)及云南省(15.31‰)水平。见表1。

死因顺位分析:在431例死亡婴儿中,共调查到339例婴儿的死因,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等,其他原因死亡27例(6.26%);而1~4岁儿童死亡110例,调查了99例的死因,主要死因为意外及肺炎。见表2。

死前就医情况及死亡地点分布:有40.5%的儿童死前未就医,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死前就医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仅7.02%。见表3和表4。

讨 论

10年来,临翔区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仅实现了《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终期目标,而且低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实施了“降消”项目、新农合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改善了产、儿科的急救条件,规范了产、儿科的各种医疗抢救常规。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工作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但调查表明婴儿的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腹泻、先天异常和营养性疾病等,提示围产期保健仍是我区的薄弱环节,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提高产儿科的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

5岁以下儿童死前的医疗卫生利用调查显示:多数家庭在儿童死前发生了就医行为,就医地点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较低,提示我区的儿童保健网络相对健全,但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建议:①重点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新生儿疾病诊治的培训:对各级医疗单位产科、儿科医师加强有效培训,重点是围产期与新生儿期保健。产时必须详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加强产儿科合作,改善产科抢救措施,加强新生儿插管技术、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保健常规等。②多部门协作加强儿童先天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的先天性疾病占有较高的比重[1],不仅需要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重视母孕期营养,加大孕妇保健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遗传优生知识等一系列医疗,而且需要得到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③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因漏报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尤其是切实加强新生儿访视,并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2],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把高危儿、体弱儿在最基层的专案管理起来,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④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溺水、交通意外等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有害习惯及行为对儿童产生的危害,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建立农村托儿机构或组织农忙临时托儿站,预防意外发生。

篇(9)

1 引 言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妇产科学中,新生儿特指包括出生当天在内至生后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1]。一方面,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外界崭新环境;另一方面,多数产妇为初产妇[2],又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若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新生儿发病甚至死亡。作为妇产科工作者,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责任重大,肩负着幼小生命体的安康及新生儿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结合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对新生儿的普通护理、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是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和深入临床实践。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总体与样本 研究总体为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儿;研究样本为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儿。

2.2 入选标准 胎龄在37至42周之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无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亲没有妊娠并发症,且愿意母乳喂养新生儿。

2.3 排除标准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新生儿均不作为研究样本:①新生儿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者;②新生儿的母亲在一周内有发热、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发生;③新生儿的母亲有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现象发生。

3 护理方法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90例新生儿,采取人性化护理,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过新生儿期。

3.1 普通护理

3.1.1 脐带护理 新生儿的脐部是细菌入侵其身体内部的主要途径[4],因而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脐部护理重点在于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前,需按时用消毒棉签蘸浓度为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再选用已消毒的干纱布覆盖脐带表面,通过医用绷带将纱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脐部沾染新生儿尿液,需立即对脐部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新生儿脐带在一周左右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至此无需再使用敷料进行覆盖。

3.1.2 保温护理 将新生儿放入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室温不宜过低,应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度之间。定期观察新生儿的体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的理想状态为保持36-37度之间。若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其体表温度超过37.5度,则表明室温稍高或过度保暖。在对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要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体表面积,尽量避免热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儿的居室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5%-65%之间。

3.1.3 喂养护理 新生儿脱离母体约半小时后即可让其吸吮乳汁,提早哺乳不仅有益新生儿的营养健康,更能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和子宫复旧。在新生儿喂养中,常发生溢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护理。方法一:在喂奶后30分钟内将新生儿轻轻直立抱起,让新生儿的头部依靠在产妇肩部,产妇一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状态从新生儿腰部以从下向上的方向轻叩新生儿背部,排出其吸吮乳汁时吞入胃部的多余气体,时间在5至7分钟为宜,轻叩完毕需将新生儿以右侧卧位的方式置于干净的新生儿护理床上。方法二:发生溢奶时,应第一时间清除新生儿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液,如新生儿为仰睡,可将其翻侧过身,让溢出的奶液流出,避免呛入气管;如新生儿嘴角或鼻腔有奶液流出时,应立即用纯棉、吸湿力强的毛巾擦拭干净,而后按方法一轻叩其背部约4-6分钟。

3.1.4 衣着护理 新生儿的衣服应当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面料,保证衣服的舒适和宽松,若是旧衣服,要洗净并消毒。新生儿穿衣时,要仔细检查其各部位的皮肤表面,看是否有擦伤的地方,若出现擦伤,要立即护理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由于新生儿尿量少、尿次频,需勤换尿片,每次为新生儿进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换洁净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换新的洁净尿片。对女婴在换洗时需注意由前往后洗,尽量避免外阴感染等。如有条件,尽量人工定期把尿,以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3.2 疾病预防

3.2.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首先是做好预防。产妇分娩前应避免呼吸道感染,产后新生儿及产妇的房间需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要尽量避免人员近距离探望产妇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应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对呼吸道感染轻症新生儿的护理。若表现为轻微的流涕等症状,其他状况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观察新生儿的鼻道,有异物应清理干净,同时哺乳不宜过量,每次需定量,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来弥补哺乳量。

3.2.2 生理性黄疸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时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新生儿出现巩膜、皮肤或其粘膜出现黄染,但睡眠及精神状态稳定,大小便正常,可建议产妇适量增加液体摄入量,以辅助新生儿从母体得到足够的水分进而改善其体内代谢水平;二是若黄疸逐日加重,其手、脚心亦出现黄染,但精神状态良好,大小便等无异常,则需建议产妇停止母乳喂养,时间2-3天为宜,待黄疸症状减轻后再继续母乳喂养;三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游泳和抚触,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黄疸排除。

3.2.3 破伤风的防范与护理 一是产妇生产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行无菌操作,从而将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医护人员需指导新生儿家属对居室严格清扫与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3]。

4 结束语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悉心照料下,90例样本中除1例新生儿出现肺炎并需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余新生儿均在正常时间出院。由此我们坚信,通过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2] 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87.

篇(10)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上一篇: 高效人际沟通技巧 下一篇: 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