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方案》规定,要严格控制城市公立医院数量,强化公立医院规划调控,科学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建设标准、贷款总量、大型医用设备和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同时,扩大专科医疗资源总量,重点扶植儿童、妇产、传染病、康复、精神病、老年病和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的建设,重点调整和优化区域共享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集中配置、统一管理、高效使用,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最后,强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架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服务体系欠完善,是医疗机构设置和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伟杭如此评价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面临的问题。而《方案》的制定,势必带来三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余姚:多学科协作组群
余姚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是转诊率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二是抢救时间窗较短,只能在县市级医院完成救治的疾病。
以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建设学科,则是人民医院最新探索的路径。“举例来说,医院消化学科组群的建设,就是基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当消化内科发现食管癌、胃癌、肠癌时,在消化学科组群架构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可以共同协作,治疗疾病。”余姚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多学科组群的建设中,利益分割的处理是保证组群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余姚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多学科组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政的主导。医院首先统一了医务人员的观念,其次在硬件上按模块化诊疗改造科室布局。“继续以消化学科组群建设举例,我们把消化内科、内镜检查、肠镜检查、肛肠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安排在同一个区域内,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袁海鸿解释说。
在医院提供的协作平台之下,组群中的各个科室均可以针对患者的疾病给出有价值的治疗方案,为学科的自我提升也提供了契机。袁海鸿告诉记者,以前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胃癌患者,会通过科室直接转至外院就诊,也不会考虑本院外科体系是否有能力治疗。长此以往,就会降低院内学科的品牌效应。而在现有的组群框架之下,医院的学科品牌及规模已经有所展现。
除了统一医务人员观念,重整诊疗模式外,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也是多学科组群发展的动力来源。“患者无论由哪个科室接诊,最后按照哪个科室方案完成治疗,整个学科组群都会参与绩效分配。”袁海鸿解释道,过去,科室的医生大都不愿将术后患者送往ICU,因为患者进入ICU后原手术科室便不再有绩效收益。在新的分配体系下,手术科室和ICU都会获得一定的绩效系数。“简单来说,就是收治患者和治疗患者的科室都有相应的绩效。”袁海鸿表示。
2013年,余姚市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成为首批区域专病中心,辐射力达到宁波、绍兴、舟山等浙东地区。在袁海鸿看来,这同样得益于多学科的协同互助。
“急诊科学科的发展坚持的是多单元管理,并且按照疾病轻重进行分区管理,同时在急症治疗中打造多学科协作平台。”袁海鸿提及的平台,实为很多虚化的小组,如创伤小组、脑卒中小组、中毒小组、胸痛小组等。这些临时启动的急救小组与院前急救体系连接,组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三环连接,从而达到高效运行。
为了使急诊在第一时间得到患者基本信息,医院还通过电信的3G网络,实现了移动音频视频传输。“在救护车上,我们就可以把患者心电图等基本信息传输到急诊室,便于医院更快启动急救小组。”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瑞安:适宜技术筑基县域医院
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这对处于三级医疗网络系统中坚力量的县级医院来讲,更是贴切不过。
“省里对医疗机构学科建设的一些举措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县级龙头学科、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基层县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热情,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县医院的投入。”瑞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卢学勉说道。
瑞安市人民医院正是借助了骨科、感染科两个县级龙头学科的平台,带动了院内各科室的科研与服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服务区域内,患者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再加上龙头学科的名声在外,除了瑞安市的100余万人口,我们还辐射到温州南部地区的几个县。”在卢学勉看来,能够用特色技术吸引市外患者是对瑞安医院极大的肯定。
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加强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创新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瑞安市人民医院申报了慢性病和妇女儿童适宜技术示范基地。“适宜技术就是要把相对并不复杂并且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去,更好的惠及百姓。”卢学勉强调,不能让技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级别高的医院里,应该将技术落实到临床中和社会上,服务大众。
2013年5月,浙江省正式启动了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项目,按照医疗服务的地域范围和技术辐射能力,在省内东、南、西、北4个区域拟推出20个专业建设项目。其中,首批评选的专业包括骨科、心血管内科、产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科8个专业。
“我们医院的骨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由于我们和台州医院均属浙南地区,他们的骨科也是重点学科,并且医院的综合实力很强,结果他们被评为了浙南区域的骨科专病中心。”尽管卢学勉对此次专病中心的落选稍有遗憾,但他对区域专病中心项目的推动给予了肯定。他称,申报成功的单位会得到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样一来,大力度的专科建设,将县级公立医院做大做强,就会分流部分省级医院的患者,最终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的。
永康:重症分区提升医疗质量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学科发展,是在现有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一些学科的发展规划。一直以来,急救科是医院的强势学科,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为了满足更多重症患者的需求,2010年年底,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科、外科分别设置了ICU。“目前,医院内、外科ICU分别有12张和16张病床,拥有60余名医护人员。其中,高档呼吸机、多功能床边监测仪以及中央监护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是金华地区唯一一家ICU两病区的医院。”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童跃锋向记者介绍。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作为应急示范县的永康市卫生应急系统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更为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以后,医护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前,患者只要上了呼吸机,我们基本认定是救不回来的。现在,上呼吸机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童跃锋告诉记者,在医院专门分设了内外科ICU后,由于外科医生对手术适应时机的把握明显强于内科医生,对自己病区的患者救治及时到位,挽救了很多濒危的患者。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同样也使得医疗资源更为紧张。“有些患者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已有好多年,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医院正筹划建立重症监护病区,由专人负责照护上呼吸机的患者,减少重症病房资源的占用。”童跃锋称,特设病区的想法源自台湾,“在医院内设置6~8张床位,专供呼吸机监护患者使用,可以节约医院原有的重症监护资源。”
除了大力发展重症医学,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其他学科的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除了与省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建立合作外,2013年1月18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有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34家成员单位,我们医院是金华地区唯一的一家。”童跃锋称,接下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享有医疗集团优越的医疗资源,借助更高的平台进行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他还强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将对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放转诊绿色通道,为医院疑难杂症患者优先安排远程会诊,并对门急诊、住院患者实行优先转诊制度。
诸暨:科研教学促发展
2013年上半年,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被评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为此医院成立了创伤骨科研究所,期望进一步加强该学科的内涵建设。
诸暨市人民医院科教科科长金志刚告诉记者,诸暨有150余万常住人口,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事故频现,为了方便此类患者就医,医院大力发展了创伤急诊科室,而此次成功被评为县级龙头学科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正是与创伤急诊相关的两个科室。
作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医疗品牌的主要手段,学科建设一直都是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立院根本。2012年底,医院整体搬迁至城西工业新区,这个占地250亩的市级航母式医院从医院全局出发,扶持包括脊柱外科在内的7个绍兴市重点学科以及8个诸暨市重点学科。
金志刚告诉记者,医院发展学科建设,离不开与上级医院的协作与资源互补。诸暨市人民医院继2012年成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上海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委员会临床科研协作单位后,2013年医院的感染科又被邀请参与上海华山医院有关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的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
除此之外,诸暨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和感染内科分别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建设基地。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得结合科研建设学科。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8-04
[Abstract] The strategic mod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y disciplines in large general hospitals mainly includes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ecialty subdividing,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ceiving introduction and so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ategic mode selection can unify the key disciplines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meet the demand, combine of opportunities grasp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omote tal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uppor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afety control, promote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brand cas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
学科是医院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患者完成诊疗流程的最小单元,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培育优势的学科群体,打造鲜明的学科方向,探讨研究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某医院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建设积极进行战略模式管理,学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现拥有1个全军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医院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1 医院战略管理与战略模式的概念
学科战略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医院建设发展的全局视角对学科所做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和战略模式的选择[1]。学科代表医院在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即技术领先的层次和学术影响的范围,因此,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制订,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的技术前沿和整体趋势,全面掌握国家医药卫生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结合区域医疗市场份额的划分,对自身技术力量、床位规模、设备设施、发展潜力进行研究论证,遵循愿景明确、定位清晰的原则,进行整体的战略决策[2]。战略模式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选择,是战略管理的行动保障。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中重点学科尤为突出。所谓重点学科,必须满足人才完备、技术领先、设备先进、规模可观、服务优质、感召力强、注重协作等条件,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龙头和支柱。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4]。一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医院主体优势,更好地满足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的工积极性,形成医院建设发展的凝聚力。三是,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学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有利于优质高效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战略模式
2.1 持续投入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点学科的形成,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医院在人才配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推动学科建设呈放大式发展[5]。某医院神经内科1987年被评为全军专科中心,30年来该医院持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学科建设始终运行在快车道。该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设有脑电图、肌电图、经颅多普勒3个临床检验室,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免疫3个神经病学研究室,并有1个细胞培养室。该科自成立以来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98项,在国内首报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有11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该医院医学影像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始终跟踪世界影像技术最前沿,640排CT、2.0TMR、PET-CT、ECT等设备均居国内领先行列,学科带头人被选为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军放射诊断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双主委,是军队医学科技领军人物,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等奖5项。
2.2 资源整合模式
综合医院学科门类多,发展快慢不同,规模大小有别。为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可以对医院现有专科人员、特色技术和医疗设备等资源实施优化组合,发挥其最佳综合效益[6]。资源整合不是单纯的“1+1”,而是构成新的数列与集合。对全院学科实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可打造出新的重点学科,实现效能的倍增。某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暨肾脏病研究所包含泌尿外科、血液净化科、肾内科3个临床科室,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实施“一条龙”流水作业式诊疗,肾移植总数近5000例,血液透析患者3万人次,肾活检技术覆盖4省32市63家医院,被推选为全国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器官移植学会主委单位。某医院急救中心是驻地“120”联动单位,共8辆救护车3个出车点,急危重症患者多,监护床位少。为解决学科发展瓶颈,医院将急救中心与重症医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推动了学科快速发展。
2.3 内外联合模式
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院所的重点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先进理念、优势技术和资金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地域优势[7]。某医院针对脊髓损伤多发的特点,成立了全军医院第一个脊髓修复科,是在国内外率先成立的以外科手段为主治疗脊髓损伤的专业科室,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技术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该医院创伤骨科、骨病科、脊髓修复科3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人才、规模、技术、科研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被评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学科。某医院以消化内科为主体的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拥有各类消化内镜近100台套,所开展超声引导下食道曲张静脉交通支硬化治疗、神经节阻断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等,技术辐射山东、河南等五省市,是中华医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与军内外90家各级医院的消化科形成稳固的内外联合关系,定期实行现场演示、远程会诊、教学培训,共享学科发展成果。
2.4 专业细分模式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学科细分呈现明显优势。医院可以专注于单病种,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以优势专业技术为基点,把学科进一步细化,分别做大做强,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又一战略模式。某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成立,建科7年4次扩大病区,现展开床位80张,平均住院日低于8 d。科室成立后,迅速开展三大类10项特色手术,特别是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甲状腺微创手术在国内形成良好影响力,综合效益成倍增长。全军优生优育中心在原来妇产科基础上,细分为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中心,年收入由原来3000万元增加到过亿元,医疗工作各项数质量指标名列医院前茅。尤其是生殖医学中心作为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建立的不孕不育症诊治及辅助生殖医学重点学科,完善了门诊、实验室、治疗室、观察室等学科体系,能够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浆内单注射、胚胎冷冻、冻融胚胎移植、或附睾穿刺取精,以及优生优育领域胚胎移植前遗传病诊断、人工授精等技术,学科在军内外获得较高声誉。
2.5 中西医结合模式
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特色是生命,方向是灵魂[8]。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坚持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有独特优势,病源广,专业细,科研平台高。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关键在于医院的引导和学科战略模式的正确选择,尤其要注重特色形成和方向明确,以规避院内无序竞争。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上,某医院形成五大学科特色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肿瘤诊治、肾病诊治、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训练伤防治。益气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痰软坚散治疗恶性肿瘤,清热化湿凉血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清利化瘀健脾益肾治疗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清肠扶脾法治疗结肠炎等,在临床诊治、科研课题、成果转化、院内制剂、保健养生、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发挥了品牌优势。该医院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和军区肿瘤研究所开展的“羊藿甙抗放射损伤和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及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复方汉己冲剂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得省部级高层次奖项,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中医药先进学科。
2.6 接收引进模式
某医院利用军队医院调整整编的时机,直接接收或引进一个学科和一个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本地域的优势学科。该医院接收全军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后,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小儿心脏外科技术水平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在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肺联合器官移植、婴儿心脏移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2.8 kg低体重婴儿法洛四联征根治术,对体重1500 g早产儿实施Switch手术,出生11 h新生儿成功实施大动脉转位调转手术。该科室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被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科”荣誉称号。
3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作用
3.1 履行宗旨与满足需求相统一
医疗卫生行业是公益性事业,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承担抢险救灾等突发性宗旨任务[9-10]。因此,确立重点学科适宜的战略模式,可以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关注疾病谱的变化[11],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攻关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3.2 把握机遇与持续管理相结合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行业进入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基本医保全覆盖,支付方式多样化,“以药养医”问题的逐步破解,对医院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2]。某院作为全军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的试点单位,圆满完成评审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在医院迅速掀起学科建设精益化质量管理的新,建立健全816项规章制度,制订了1200项各专业科室技术操作规范,并在部分科室组织了标准化医疗试点。组织编印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卫生战备应知应会》《医务应知应会》等6本手册,使医院管理更加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同时,医院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实施精益化内涵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学科的最佳配置。研究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建立起门诊排队叫号、分诊和银医一卡通系统,新建了高清远程会诊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成本核算,医院和科室综合效益率大幅度提升。
3.3 人才梯队与科研能力相促进
重点学科战略的选择,学科带头人是关键,人才梯队是根本,科研能力是标志[13-14]。医院坚持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优先保障,充分激发内在动力,更加注重外在引力,努力提高科研层次,实现重点跨越[15-16]。某院建立300万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选拔24名人才培养对象,与7名院士、20名全国全军知名专家签订带教协议。每年择优遴选15名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利用军区唯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在站博士后近60名。近年来,医院有1人荣获“中国医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1人荣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求是”奖。同时,医院建立健全了《科研创新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定,设立学科发展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6个奖项,大力提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盘活用好高层次科研资源,创办中华系列专业杂志,成功申报国家、军队重大课题50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68项。
3.4 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相支撑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安全是学科发展的保底工程[17]。学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实施三级监控,加强全层督导。首先是科室质量管理的控制,负责年度计划制订,组织自测自评,督导履职尽责情况,分析质量数据,查找缺陷隐患。第二级是机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的控制,将各层面质控信息进行总结,实行进行反馈。第三级是院级质量管理的控制,对质量结果进行分析评议和综合评价,进行质量战略管理,进行管理决策。三级质控有利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全面管理,有利于对医疗安全缺陷隐患的层级监控、现场解决、持续改进,能够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组成“我的安全我负责,科室安全我有责,全院质量安全人人尽责”的无缝网络,使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在质量安全管理实时互动,形成全院齐抓共管学科质量安全的良好格局[18]。
3.5 服务改进与品牌铸造相推动
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规模、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更体现在优质服务、文化品牌等软件表现上[19]。综合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技术、作风、纪律、信誉等特点,积极进行服务改进,铸造品牌优势[20]。某院本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汇集民智、宣传推介”的原则,在院内外广泛开展医院院风、院训、院徽和形象语征集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学科”“我与医院的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关注医院学科、热爱医院学科、展示医院学科的氛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打造“为军爱民医院”为切入点,走入贫困山区、走到偏远农村、走进城市社区,定期组织巡诊义诊、免费体检和送医赠药活动;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同时,大力宣扬重点学科及科主任等一大批“名科”“名家”“名医”,使医院重点学科和专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医院的“名片”“代言人”。这些活动开展,从不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医院重点学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铸造了医院的良好招牌。
4 讨论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占医疗卫生资源主导地位的大型综合医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人事编制、医疗监管等方面全面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层级人才培养,确保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型综合医院只有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才是推动自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途径。医院管理要素多元、相互关联,只有紧紧把握学科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质量意识、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人才提升、效益优化等医院管理的内涵牢牢聚焦在重点学科发展上,才能保证医院建设整体推进、聚能增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大型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应用,目的就是遵循需求原则、效益原则和适用原则,在国家医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体现医院的公立公益性质,科学适度控制规模,不断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倡精确医疗和个体化诊疗,严格管控药占比,合理降低平均费用,真正让患者放心满意。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长远建设与当前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以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着眼点和出发点[21]。学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来源于临床,归于临床,与国家和军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按每5年确定3~5个重点学科建设来规划,有计划的在人员、资金、设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支持,重点扶持,提升学科层级。在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管理中,明确学科主攻发展方向,理清战略思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强化人才队伍,打造精尖技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加强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医院各学科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运行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激发每一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所有学科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宏.中医医院战略管理与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8):70-71.
[2] 唐蔚蔚,柴建军,李岩,等.公立医院后勤改革战略模式选择[J].中国医院,2013,17(1):63-65.
[3] 史文川,丁政,赵宁,等.中医医院发展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3):75-77.
[4] 王玲,吴雯,张翔.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6):48-50.
[5] 邹晓风,吴建元,黄建英.学科建设在高校附属医院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2):90-91.
[6] 马中立,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4-15.
[7] 汤欣,湛保民.以学科建设促建精品医院[J].医院与医学,2015,3(1):12-14.
[8] 李维国,张玉维,张侃.军队研究型医院建设关键要素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91-892.
[9] 张蓝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该如何打造[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24):19-21.
[10] 张怡冰,苏澎,王果,等.区域军队医院医学专病技术中心建设进展与问题[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05-306.
[11] 刘本臣,张寄,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28(6):130-131.
[12] 娄淮建,汪演,孟辉.某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10-911.
[13] 孙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医生职业行为研究的制约和突破[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100-102.
[14] 陈建明,邓华,杨听,等.驻边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58-1159.
[15] 冯常森,张志,吴钢.立足临床做好临床科研工作[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216-217.
[16] 黎爱军,吕芳,魏芹,等.论综合型医院临床科研建设与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07-909.
[17] 王宾,李伟荣,刘力戈.我院临床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4,34(9):24-26.
[18] 郑锴,杨美娟,郝峰.全面质量管理在综合医院住院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1):41-42.
[19] 姚锦,柳丽爽.公立医院品牌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69-70.
关键词: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思考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医院发展的整体水平[1]。医院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建设有特色、有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专业学科。本文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如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医院整体发展谈谈几点思考。
1医院的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现有医护人员150余人(其中,传染病专科医师30余人,护理人员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实际开放床位数160张,医院目前拥有螺旋CT、DR、彩超、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测试仪、人工肝支持系统、持续血液滤过系统、肝穿刺等大型仪器和专科设备。设有结核科、肝病科、普内科、感染科和重肝ICU室等5个重点传染病专科。传染病专科开展的的技术项目主要有: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人工肝血浆置换、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活检、电子胃镜活检、支气管镜镜下给药等技术项目,能基本满足马鞍山市传染病患者的就医需求。
2学科建设情况
2.1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2.1.1制定完善了医院《学科建设方案》、《学科建设奖励办法》、《外出进修、学习管理规定》、《科研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2.1.2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若干规定》,结合《医疗质量管理奖惩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和核心制度。
2.1.3制定与完善了传染病疫情奖罚制度,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临床医务人员及科主任、疫情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并与奖惩挂钩。
2.2重点特色专科及医疗技术稳步发展
2.2.1肝病科为市立医疗集团第一轮重点扶持学科(2010-2013)、市立医疗集团第二轮重点学科(2014-2017)、市卫生局第四轮(2012-2014)、第五轮(2015-2017)重点扶持学科(2012-2014)。目前肝病科医师队伍有12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设置床位60张。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重肝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2013年以来,获得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2.2.22013年,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成为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单位,承担了全市中药防治艾滋病的试点项目。
2.2.32014年重肝ICU专科正式组建并投入使用,拥有ICU病床4张,重症肝病患者的救治能力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42014年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三新”项目管理办法》,对“三新”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追踪、评价及奖惩均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引进和开展“三新”项目共7项。
2.2.52014年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实施方案》。将结核科、肝病科(含感染科)、综合科等临床科室及影像科、药械科等医技科室纳入学科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2.3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3.1针对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对初级职称人员以“三基”与临床规范化培训为主,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以专科专病学习培训为主,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则以高新技术的学习引进和科研培育为主要方向。
2.3.2分学科和专业进行培养。肝病科以人工肝支持系统技术、结核病科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普内科以肿瘤科化疗技术为主要任务。2012-2014年,派往南京二院、南京八一医院、南京胸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医务人员达到19人次,外出短期培训超过100人次。
2.3.3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政策。2014年医院开展了首次人才选拔,共有11位同志进入第一周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队伍。医院为他们量身定做了2~3年周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考核细则,投入数十万元培养经费。目前其中8位同志已分赴南京北京等地学习,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等技术在临床正式开展。
2.3.4加强与先进地区间合作。医院与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南京二院)、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医院)签订了医疗协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会诊查房、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聘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呼吸内科、南京市胸科医院结核科教授为肝病科、结核科外聘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科教培训、病例分析、学术报告等。
2.3.5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医院下发了《奖惩管理办法》,医院鼓励职工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提高了SCI收录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奖励标准,降低统计源及以下期刊版面费报销比例,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及科主任年终目标考核,提高了医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目前,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15篇以上。
3讨论
3.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
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缺少具备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影响较大[4]。由于医院建院时间短、地理位置偏僻、待遇与地位偏低及传染病专科特点的约束等因素,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在高级人才引进工作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近年来针对这个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如制定人才引进方案给予特殊政策、待遇等,但尚未取得实效。
3.2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共有39种,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对结核和肝病之外的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3]。在传染病重症和疑难病例的救治能力方面,与南京、芜湖以及三级综合性医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3医保政策制约专科发展
由于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病人以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为主,传染科病人一旦确诊又存在住院时间长、药品使用量多、门诊检查较少等特点,因此,目前医疗保险部门实行的总额预付制度[5]。“切蛋糕”式资金支付模式就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4改进方法
4.1加强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4.1.1实行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制度。一是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和计划,力争每年引进3~5名中高级职称的实用型人才(3年内不少于10人);二是对该院现有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考核;三是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技术骨干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进修学习;四是实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定期对新技术掌握、新项目开展和、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4.1.2实行重点专科倾斜制度。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重点扶持专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医院应针对当前肝病患者的现状,进一步加强肝病专科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并按年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结核科等其他学科的市重点(扶持)专科建设与申报工作[6],力争3年内有2~3个市级重点(扶持)专科。4.2提升传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4.2.1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加强急救装备建设,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每年不低于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夯实各种急救技术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水平应急队伍,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7]。
4.2.2提升各类传染病患者救治能力。改变观念,由传统的专科发展模式向传染病综合发展模式转变,在不断扩大传染病救治范围、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能力等的基础上,重点加强ICU室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切实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学科建设在农村基层医院的建设中,不能急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按章办事,搞好基金管理,建立医院资金精细化管理模式[8]。
作者:朱春燕 郑帮林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参考文献
[1]翁心华.当前感染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7-19.
[2]申婷,游晶,范晶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339-341.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4]严金二.传染病医院学科建设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70-71.
[5]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卫生部,2003:24-25.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2、进一步加快××区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3、克服××区病房少、医务力量不足困难,力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门急诊≥30万人次,出院病人≥2.6万人次,手术≥6800台次,病床使用率达98%以上,业务收入力争实现1.4亿元。
围绕xx卫生工作规划,以争创三级医院为目标,进一步修订完善今后三年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强力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加快××区建设,确保年底竣工。
1、加快一期病房楼工程内外装修工作。
2、加快二期门急诊、医技楼工程的施工进度,确保在今年四月底前封顶并转入装修工作。
3、三期工程即后勤、食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用房要尽快完成设计出图,力争在四月底前后招标开工。
4、积极做好××区各种设备的考察论证、招标采购、安装及制氧、配电、污水处理、残疾人辅助设施、地面绿化等相关配套工作,与工程进度挂钩。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5、落实相关搬迁工作。
三、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安全稳步提升,医疗服务不断优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区的医疗服务工作。
(一)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全面贯彻医疗质量分工负责制,实行院、科、医师负责制。医务科具体负责督导、考查和协调,并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进行病案抽查与普查、综合目标考评、协助药剂科用药合理性检查;组织重大医疗急救及重大医疗性问题讨论,及时总结上报各方面情况,兑现奖惩。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监管人,必须履行职责;责任医师在科主任领导下是医疗质量直接责任人,实行优质给予奖励、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
2、狠抓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和督查,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3、继续抓好病案书写和处方质量的提高,经常检查督导并奖惩到位。每年进行病案评比不少于二次。
4、试行住院总医师制,切实提高科室医疗质量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5、严格落实各级医师分级诊疗制度,如手术分级、抗菌素分级管理等,根据不同级别,医生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违反者后果自负并将追究相应责任。
6、继续推进单病种控制、临床路径管理,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7、规范医疗纠纷处置程序,制定、落实因违规、违纪所致医疗纠纷责任追究。
8、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让患者放心,社会满意。
9、进一步加强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完成cssd的验收。
10、加强血透、内镜、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口腔科等重点科室的院感管理。
(二)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进医教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
1、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1)根据各学科建设及业务发展需求,制定科室发展计划。
(2)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扶持重点学科,拓展业务范围,保持学科的先进性。
(3)开展重症医学icu室建设,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4)加快县急救中心建设,提高急诊急救能力建设。
(5)规范体检中心建设,改善体检条件,转变服务态度,提供更加科学、便捷、灵活的体检服务项目。
2、积极引进眼科泪道激光+置管技术、五官科听骨链重建技术、泌尿外科输尿管镜及经皮肾镜技术、脑外科颅内压监测、颅脑显微手术、心内科床边心脏标志物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技术、儿科儿童哮喘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
3、加大全院职工培训,实现整体素质提高。
(1)遵循《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版》要求,开展全院性的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医疗质量安全、"三基三严"等各类相关知识培训。
(2)开展科主任、护士长月例会,总结、分析、讨论临床各科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专题学习。
(3)全年开展分层(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分领域(医疗医技、护理、后勤服务)培训至少一次,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做到敬业爱院。
(4)鼓励各科室举办本专业诊疗常规、科室工作业绩宣传讲座(每月一科)。
(5)加强中层干部能力培训工作。
4、努力贯彻"人才强院"战略。
(1)坚持不懈地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打好“三大战役”:即打好创建“二甲”的突破战、学科建设的持久战和综合楼建设的攻坚战。
六项重点工作:即抓好文化建设、惠民品牌、质量安全、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医院六项工作。
实施十大项目:即实施创评项目、学科建设项目、综合楼建设项目、文化锻造项目、科教兴院项目、数字化项目、建设平安医院项目、惠民品牌建设项目、人性化服务深化项目和ORTCC项目。
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是我们做好2012年工作的基本遵循。
“稳”就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体现有利于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更加体现包容性发展。
“进”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提升医院文化上取得新成效,在学科技术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人性化服务上打造新亮点。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是前提,进是目的,互为条件,紧密联系,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
就我院来讲,把握这个总基调必须做到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从又细又精向又精又细转变,关键在加强学科建设。2012年,力争年内创建市级重点学科1个。
强化肿瘤科龙头地位,实现肿瘤科日均住院病人维持在90人左右,添加相应的治疗设备,实现肿瘤治疗手段的多元化。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关节外、脊柱外开展关节镜手术;
进一步提升显微外科专业水平,实现显微外科技术新突破;
神经外科实现自主显微镜下肿瘤切除;
培养心外科专业团队,为开展心外手术和治疗打好基础;
提高普外、泌尿外、妇科腔镜手术比例,打造医院微创治疗品牌;
加强普外科人才建设,提升普外科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推动血管外科学科发展;
积极开展钬激光碎石技术,打造南部区域碎石治疗中心;
心血管内科初步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专业学科的配置,继续提高自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数量与质量;
神经内科在急慢性脑血管病、头痛、癫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年内以神经内科为主推出脑卒中单元;
呼吸内科在肺间质病、气道疾病(哮喘和COPD)、支气管镜等方面实现业务新突破;
消化内科提升胃肠病、肝病和内镜三个亚专科的临床服务内涵,胃镜室独立成科;
重点加强ICU建设与提升,以重症医学科ICU为龙头建设与配置NICU、CCU、PICU,实现规范标准运作,扩建新生儿病房;
年内加大镇痛专业发展力度,将镇痛与内五科无痛病房、产科无痛分娩、内镜无痛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舒适化医疗,建设标准化麻醉复苏室;
进一步理顺导管室运行机制,导管室独立成科;
耳鼻喉开展鼻咽喉镜检查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监测及综合治疗;
眼科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眼底激光治疗,建立“二院视光学中心”;
(4)提升护理质量:一是继续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质量可追溯机制,确保各项护理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二是重点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对管理,定期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进行归因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三是重点加强对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的技术考核。制定出年度护理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和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措施认真组织落实。四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五是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人才的优势,提升护理队伍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2、科研和教学工作
(1)搭建为医院临床研究者提供服务的科研技术服务平台。
(2)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培养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卫技人员临床进修学习,选派人员外出进修(>8人次)和参观考察学习(>20人次)。
(3)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举办全院性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及临床科研动态研究继教学习或培训10余次(含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培训、病历书写与规范管理培训),为医务人员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及资源。
(4)引进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不少于2项。
“省医的医疗专家来给我看病,我真是太感动了。以前生病总要往省城跑,现在有了远程会诊,看病方便多了。”贵州省赫章县双坪乡病患金华平(化名)告诉记者。
通过医院的远程会诊室对医联体单位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是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每天都要做的工作。这一举措不仅为病患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锻炼了基层医院的医生诊断水平,提高了医疗技能。
创新实现发展
发展反哺基层
15年倾情帮扶,24家医联体成员单位,这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省委、省政府交上的答卷。
作为贵州省三级甲等公立医院,200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面对一系列发展难题的同时,医院没有忘记自身的公益性定位,在“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工作中,不仅派遣专家前往基层医院参与科室管理与医疗,更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受援医院的整体实力上。
2002年,医院借助“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平台,先后与威宁、赫章、丹寨、黄平等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协议。根据对口医院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制定出适合医院发展的激励人才机制,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
同时,充分发挥省级龙头医院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以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用发展反哺基层”的模式,积极帮扶,带动基层医院共同发展。经帮扶后,所有受援县医院均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其中威宁自治县医院还进入“三级”医院行列。
2013年,旨在提高服务效能,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诊疗模式的“医联体”质量管理模式提出,贵州省人民医院按照“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理念,对受援医院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实现病历、检验、远程会诊平台的“同质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受援医院的医疗水平、科研教学水平、群众满意度。
倾情帮扶促发展
突破“瓶颈”助提升
毕节市人民医院是贵州省人民医院最早帮扶指导的医院之一,双方2003年就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2013年,医联体平台思路形成后,贵州省人民医院对制约毕节市人民医院建设发展的“瓶颈”科室进行深入调研,逐步攻克。
“15年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无私帮扶下,我们医院的学科建设、医疗水平、医院管理成绩迅速提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办主任鲁懿说。
通过合作帮扶,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标准化新生儿科PICU、呼吸内科RICU、儿童重症医学科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市内急危重症患者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同时,区域检验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市标准化检验实验室;学科重组取得突破,妇科、产科独立建科,新组建脊柱外科、儿童重症医学科,分科更加专业化;自主完成室间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缝闭及结扎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瓣膜病换瓣及等心脏手术,成功运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眼科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等;脑部内镜、心脏介入,鼻内窥镜治疗、腹腔镜微创、消化内镜下治疗、关节镜下治疗日趋成熟,标志着毕节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向“微创、高效、创伤小”方向全面迈进。
结合自身需求,贵州省人民医院还确定了重点帮扶学科,采取“长短新结合”的形式,帮扶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范化专科建设。“长”即帮扶专家长期驻扎;“短”即根据实际,定期组织专家、博士到帮扶医院相关科室开展会诊、查房、手术示教、业务讲座等;“新”即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帮扶医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派出一支队伍
带好一所医院
“感谢省医对我们医院在人员培训、实地帮扶、学科细化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医联体合作,我们的医生、护士能去省医学习进修,将好的技术、服务带回来,让偏远地区的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赫章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吴春焰说。
2003年3月12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始对赫章县人民医院实施对口帮扶。本着“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工作思路,贵州省人民医院每次选派医疗专家,都是按照赫章县人民医院上年末提出的急需帮扶专业需求计划确定。
对口帮扶期间,贵州省人民医院每年均派出专家医疗队到赫章县人民医院开展学科和科室建设规划、技术带教、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一系列支援工作,14年累计派出医疗专家60名,通过临床带教等多种方式,为赫章县人民医院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医务人员,切实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强了帮扶医院的自身发展能力。
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赫章县人民医院的科室设置从2003年的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增加到2016年的22个,在去年新建立神经内科、新生儿科、急诊ICU、泌尿外科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了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科,肾内科目前共接诊病人住院治疗90余人次,开展血液透析700余人次,高压氧治疗病人400余人次。
在派驻医疗队专家的积极带动和帮助下,赫章县人民医院拟定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开展了适宜的新技术、新业务。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治疗等特色专科创建后,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遣专家帮助血液透析室进一步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建立肾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室,带动了医院专业技术的发展。
一对一对口
“个性化”帮扶
同时,医疗费用较为低廉,1997年中医医院平均每1门诊诊疗人次的医疗费用41.6元,综合医院为61.6元。中医医院平均每1出院病人的医疗费用为1857元,综合医院为2384.3元。但病床利用效率低下,门诊与病房业务量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到1997年,中医院病床使用率由83.9%下降到了52.1%,年均下降2.65%,综合医院年均下降2.07%。另外,在病床,人员,设备等资源增加的情况下,1997年,全国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比1996年反而下降了0.027亿人次。中医医院每张病床每天承担的门急诊人次由1985年的4.3下降为1997年的3.1%。
中医现代化迫在眉睫
全国优秀院长,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的院长池明宇教授,不赞成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讨论“中医院为什么会西化”的问题,他认为何必让这些当前很难说的清楚的理论,给本来就在政策的夹缝中左右为难的院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同时,他表示中医以及中医院应如何跟上需要实现中医现代化,才是中医院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池明宇说:“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曾领先和带动世界医学长达数千年之久,但这种优势在西方近代文明崛起之后逐渐缩小,许多项目由主导地位变为辅助地位,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理化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等,对于疾病的定位,定性,严重程度分析都越来越准确,以往中医领先的一些疾,病在这些因素的比照下,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承认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就拿我院常接触的血栓病来说吧,血栓堵在哪儿了?堵了几处?严重程度如何?再高明的中医靠号脉,靠望闻问切也诊断不出来。对西医来说却很简单,一个检查就能明白究竟,而且诊断清楚了才能指导临床治疗,是适合吃中药还是手术?是需要开颅还是介入?假如颅内出血量大还非要坚持以中药解决,就会造成病人生命无可挽回的损失。再说了,中医自身没有检验,没检验也就没有证据,而现在对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是举证倒置,中医这一关就过不去。西医能够依据临床需要主动引进CT,核磁等现代科学技术,中医为何不能引进西医技术?我们何必为了突出中医特色而合近求远?”
“但这些并不能抹煞中医的先进性,中医有着自己无可替代的特长。”池池明宇表示。中医的整体观使它不像西医那样仅仅局限在某一疾病那某一个点上,而是时刻考虑到全身和疾病的发展,对不认识的疾病也能通过辨证施治和提高全身抗病能力加以克服;同时,中药相比西药的毒副作用小,作用缓和,持久,这都是西医所欠缺而需要我们加以发扬的。
池明宇举了自己医院的例子:早在10多年前,医院就瞄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病这一全国医疗机构的空白,终于总结出了治疗血栓病的十大方法,实现了血栓病药物研究国内领先,在血栓病的全面系统诊断、治疗,康复方面,也形成了无人可比拟的优势,300张血栓病病床常年使用率达100%以上。除根据病情常规使用中药外,该院的开颅止血手术,显微外科的介入治疗等对危急重症的抢救,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我院的中医治疗率达68.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病就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特色没人能克隆。”
加快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有专家指出,中医医院首先要突出中医专科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特色是中医医院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应围绕“四专”(专科、专病、专家、专药)进行,突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及回归自然的疗法,坚持“人有我专、人专我优”的观点。
中医医院医疗技术尤其是特色专科建设发展定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断超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中医医院只有从中医特色及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因为这是中医医院的固有领域,也就是优势领域。如果一个医疗结构不健全,整体实力处于劣势的中医医院,与同级西医综合性医院在现代医学领域去拼设备,拼技术,那将长期处于劣势,而要根据本地群众的习惯,如以骨折病人一般多找中医看病的特点,可以把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及颈,肩,腰,腿痛专科作为重点突破口,作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科室,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重点倾斜。
在重视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做到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洋为中用,重视在急危重症抢救和手术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医医院整体服务功能和实力,才可以提高医院效益,促进医院发展。
中医人才是关键
池明宇指出,最关键的是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思想不能跟着“西化”。现在年轻中医较多,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是中医院领导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池院长分析,年轻中医的理论基础较差,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中医水平自信心不足,觉得还是用西医方法解决来得更快,更好,而把中医技术扔在一边,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医这一根本,像某些地区级中医院甚至出现了每年3000万的业务收入,而中药收入不到200万的怪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及中医培养人才的特点,特别是市,县级以下中医医院的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性医院对比差距较大。因此,中医医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围绕专科专病建设进行,及时培养专科专病的人才。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要考虑到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要引进以中医专业为主,又经过西医系统进修,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保持持久发展动力;积极引进和推广成
熟技术,创造规模效益;加强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此外,中医医院文化包含了以医疗道德为重要内容的中医医疗行为规范,也包含了现代医院管理和建设中,“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广泛内涵,它反映了中医医院人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行为规范和中医特色之魅力,因此必须搞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也是医院人才的需要,更是医院发展的基石。
中医院练好“内功”很重要
池明宇说:“内部管理需要变革,寻求稳定发展,作为改革转型后的中医医院,如何能迅速稳定内部并达到稳定发展是医院的目标,这对保障学科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在学科建设前应进行内部体制改革,简化组织结构,落实基本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管理思想。”
据了解,中医院组织结构应趋向扁平化发展,减少医院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医院效率有明显的变化。要实医管在此次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该院规模设计出小而精的组织结构,并确定科室职能,职工岗位职责。
池明宇介绍,首先要明确责任制,适度授权、分权,放权:作为领导,工作一定要适当授权,分权,放权,但同时也一定要适当收权与监督。要实医管在咨询过程中指出该院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授权、分权,放权的使用问题,提出有效分权的建议。并优化工作流程,为了明确区分日常工作与项目性工作,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医管通过对职工、中层管理干部启发性培训的方式,将企业项目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与项目工作中,将学科建设课题作为该院项目进行管理,融入企业项目管理理念,制订计划与总结制度,并就计划、总结的具体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学科建设要创新,学会打造医院的第一品牌,重点学科对于二级医院的未来建设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推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能够形成医院在当地医疗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品牌。
最后,要对中医院的市场总体定位,积极打造医院自身的中医专科特色,力争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这一定位的依据是紧密地结合当地医疗市场需求,明确医院自身在医疗市场的定位和学科建设方向,结合医院现有优势并制定出系统,完善的学科建设实施规划。通过优势分析能够找到有利于医院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通道。
特定模式的特殊对待
专家指出,中医院学科建设的特定模式,是根据疾病分型,制定多个有差异的、规范的治疗大原则。在各治疗大原则的统领下,对所涵盖的中,西药物保守治疗、手法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微创治疗、开放手术治疗等各种手段制订出各自的治疗原则与方案,进行协同安排,突出“系列化,一体化”的概念,实现“全面化,规模化”的实力。
池明宇指出,患者到该院就诊时,无论何种病情需要,均可得到相对应的,规范的,有特色的、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需再选择其他医院进行询问或就诊。在基础打造扎实以后,可鼓励患者更多地参与、选择治疗方案,逐步打造“医疗超市”的概念。以治疗方案的“全面”对抗竞争对手的“部分”;以治疗手段的“综合”对抗竞争对手的“单一”;以治疗方案的“特色”对抗竞争对手的“雷同”:以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主动参与,亲自选择”对抗竞争对手的“患者被动接受、毫不知情”。
但是,与该疾病紧密相关的伴随症状(如疼痛等)或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并无有效治疗方案或手段,甚至相当多的医院对此并未予以充分重视,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危害甚至会大于疾病本身。这种现象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伤害。因此,从疾病伴随症状和严重并发症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并发”的有效控制与处理,提升对疾病整体的治疗水平,并对患者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中医院转型期的规划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55-02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院护理质量,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重症医学科是感染的高发科室之一,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因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条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在消毒隔离、各项目标性监测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ICU感染管理与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1 重视学科建设,感染管理从病房基础配套设施做起
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1月搬入新病区,在房屋设计和建设初期就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达到ICU病房建筑标准,开放床位10张,总体使用面积649.8 m2,设有2个单间病房,面积各20.25 m2,监护治疗区8张病床,每床使用面积187.2 m2,床间距>1 m,辅助用房275.4 m2,包括患者家属谈话间、医护通道第一次换鞋间、男女更衣室带卫生间、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医护值班室、医护配餐室、库房、第2次换鞋缓冲间、配液间、污物处置间、医疗设备放置间、临终关怀间。设有4个通道、医护通道患者家属通道、医疗垃圾转运通道、药物通道。整个ICU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东南西北四面采光,通风良好,病房内配置了先进的空气消毒净化器,为感染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建立完善相关感染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科室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科内设有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室采取“人人参与医院感控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内护理质控小组进行自查,将消毒隔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感控办、护理部每月到科室进行抽查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3 加强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利用晨会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手卫生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重视对护工、保洁员感控知识培训和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在全面普及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同时,医院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兼职感控医生、感控护士每月参加感染科质量分析会、利用晨会传达到每位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医院感染科在不同时间段,下科室评价反馈各项目标性监测数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多重耐药患者的跟踪观察结果,从另一个角度为科室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加强ICU的消毒隔离管理
4.1 人员的管理
凡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均按要求更换衣裤、换鞋或穿鞋套、戴好帽子口罩,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手的清洗与消毒,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患者多部位感染或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患者与患者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或用卫生手消毒。
4.2 环境管理
ICU环境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使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监护区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2次,1 h/次。配液间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每月中旬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湿化瓶内蒸馏水、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对不合格的监测指标及时做分析整改,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单元(一床一巾),消毒液拖地每日两次,保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清洁、无尘、无血迹,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4.3 消毒隔离措施
(1)患者的安置。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安置在单间。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每床配置一个听诊器,快速手消液,每接触患者一次立即进行洗手或手消,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每日早晨由加强班人员用75%酒精纱布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桌、椅等,更换床单、被褥等,紫外线照射1 h消毒床单元。(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尽量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1]。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2%戊二醛液内消毒10 h、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min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6)加强患者各种留置管道的护理与观察,深静脉置管敷料每周更换2次,出现潮湿、松动、渗血时应立即更换。留置尿管的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2],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不需要的尽早拔出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可有效减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3],每2周更换1次尿管,每周更换2次尿袋[4]。(7)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出现感染时,立即行接触隔离,挂牌提醒各位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8)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严防多重耐药的形成,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9)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10)对各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分开放置,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管理条例》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送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置。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积极有效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外,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卫生、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同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才能行之有效杜绝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真正意义上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05.
[2]张京利,赵霞,王力红,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