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固定资产采购审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He'nan Lingbao Audit Bureau,Lingbao 472500,China)
摘要:固定资产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的目标是固定资产入账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合规性。
Abstract: The fixed asset aud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financial audit and financial revenues audi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udit objective is th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legality, and compliance for accounting fixed assets.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审计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fixed assets;audit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33-01
0引言
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明显弱化,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固定资产审计亟待强化,通过财政、审计等监督有效的杜绝帐外固定资产的发生势在必行。
1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大部分是财政资金,在经费支出中列支,而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一些单位在固定资产购买、管理、核算中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计入“事业(经费)支出”,不计 “固定资产”,账外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屡审屡犯,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国资局每隔几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资产清查,但是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少计、漏计固定资产的行为。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盘盈的固定资产金额巨大,却迟迟不计入账目,时隔多年还游离在单位法定账簿之外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2帐外固定资产的危害性
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①固定资产不入账,造成账实不符,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范、有效管理。②固定资产长期游离在法定账簿之外、疏于管理,给企图侵吞国有资产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给国有资产流失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③帐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造成部分资产闲置,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增大了行政运行成本。④帐外固定资产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目前单位帐外收支、行贿受贿的事实。
3形成帐外固定资产的主要原因
3.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使少计、漏计固定资产成为可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会计分录有2个:
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同时要做分录: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即便是不做第二笔分录,仍然能够保持会计核算账面上的平衡,就给少计、漏计固定资产提供了可能。可是,在企业就不一样了,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如果不计入固定资产,单方面减少银行存款,会计账面就不能保持平衡,复式记账的互相印证和牵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在行政事业单位,正是由于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互相对应,和货币资金、事业收支不直接对应,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少计、漏计固定资产提供了可能和便利,而且还不容易被发现、监督。
3.2 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为了省事擅自简化核算程序,导致财务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不建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
3.3 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决算,建造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部分单位在建造的办公楼、教学楼已使用多年后,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金额巨大,长期不结转。
3.4 盘盈、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由于种种原因滞留账外不入账,形成资产的账外循环。
3.5 固定资产被长期侵占、借用、隐瞒。有些单位主动或被动地向对方提供实物,主要表现为赠送、侵占、借用对方的固定资产。诸如轿车、空调、电脑等。这些资产以各种名义长期被单位和个人侵占,有的是变相行贿、受贿,游离在法定账簿之外,逃避了监督检查。
3.6 政府采购对固定资产购置的监督软弱。部分单位私下交易,暗箱操作,搞“人情采购”;有的刻意“化整为零”,分解采购规模,规避政府采购的监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忽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容,擅自采购固定资产。
4固定资产审计应该关注的重点
4.1 固定资产的购置环节①购置的合法性。重点检查是否有政府采购手续,有没有未通过政府采购擅自购买固定资产现象。②固定资产入账的真实、完整性。主要内容有固定资产的核算计价是否准确,是否计入固定资产账,由于当期购置的固定资产业务量大,也是最容易出现只计入支出,不计入固定资产的重要环节,所以,严格关注固定资产的购置环节是控制帐外资产的关键。
4.2 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环节重点关注报废、处置的合规性,有没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手续,处置资产时有没有中介机构的评估手续等内容。固定资产处置是职务侵占、等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同时也最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3 固定资产账目设置的完整、真实性是否账账相符、帐卡相符、账实相符。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所有权是否为该单位所有。主要通过核对法、实地盘点法等审计方法进行,比如借入、出借的固定资产,帐外的固定资产等,都能在盘点中露出端倪。盘点也不需要对其全部资产进行,只需要抽查一部分容易出现问题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即可,比如:车辆、电脑、建筑物等等。
4.4 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在审计中,要计算对比以下几个比率:①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率;②固定资产闲置率;③固定资产的毁损率;④固定资产的丢失率;⑤固定资产的更新率。
5固定资产审计常用的审计方法
5.1 查阅法直接从凭证、帐簿、会计报表、合同协议等其他资料中收集数据、相关信息。如固定资产购置时政府采购手续,固定资产处置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手续、中介机构的评估手续等资料,有些一并装订在会计凭证中,有些被单位单独保存在凭证之外,需要审计人员的继续跟进,审核检查。
5.2 核对法通过核对入账的收入和被审计单位签订的各项经济合同、协议,可以有效的发现一些帐外收支的线索。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在近年来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了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不明确、不细化,导致一些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即执行,或虽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决策的依据不够充分或经济事项执行完后再来补相关的手续。另外,有些高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有关的规定,部分重大事项因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预算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但在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超预算支出或未完成预算支出等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执行预算过程中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实际支出与预算核定的开支标准和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预算起不到应有的刚性和权威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透明,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细没有完全公开,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拿非科研项目的发票来进行冲账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成本过低,科研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合理合法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不符合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其特定的开支范围,但审计中经常发现超范围支出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将项目经费转化为个人家庭消费或支出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问题,使用经费购买日用品、手提包、衣服、保健品、酒水等,甚至使用经费旅游、美容等;二是冒领劳务费或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审计中发现部分劳务费签领单上的签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或经调查发现所列劳务费名单的人员并没有领取过该劳务费等;三是部分大额项目报销手续不全。对于大额报销学校一般有规章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审批与招投标程序等,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大额报销只有一张发票,而无其他相关的证明手续完备的附件。
(四)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一般都会对物资采购制定出各种专门的管理规定,比如招投标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科研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大额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二是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有些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由学校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四是有些采购项目先实施后进行形式上的补审批或补验收。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建的部分物资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增,形成账外资产;二是管理权分散,职责不清。高校实行的是账物分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固定资产的报增,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固定资产实物的使用与管理,而对各大类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重复、交叉,相互间又缺乏沟通,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和清查等常常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难以落实,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重;三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缺乏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的论证,没有形成资产共享的机制,不同院系常常重复购置相同的设备且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资源浪费严重。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有关要求,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治理体系建设,促进高校运用制度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严格高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特别要注重完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机制的建立,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校预算执行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控制预算执行进度与开支金额;规范预算执行,将预算执行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为了激励各单位或各部门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以考核促进预算管理的完善。
(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科研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项目经费包干制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做法,科研项目研究质量或研究成果只要达到了预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就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或者明确总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偿课题组成员的劳动支出,从而避免科研人员过多依赖发票进行报销现象的发生。
建立成果绩效拨款机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方式,即启动经费拨款相同,但要根据项目研究质量的情况预留一部分经费,质量优秀的追加经费,质量低下的就要扣减经费,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研究的质量,重视科学研究,减少重立项轻研究质量现象的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分批拨款同步,可以有效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控,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科研处要严格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相关科研经费补充规定和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计划等严格审批经费报销。财务处要依据相关财务报销管理规定,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或手续不全的支出不予以报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务费支出的管理,以防出现冒领劳务费或以劳务费的名义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另外,要发挥高校财务、科研、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滥用科研经费的查处力度,发现滥用或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应及时依法处置,严格追查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的审批和验收工作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报销和相关招投标的规定。各高校要针对物资采购各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物资采购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单件物资或批量物资需要经审计后方可进行采购,特别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督促实行公开招标,审计全程跟踪监督;二是对物资采购项目审批表、采购项目验收报告、招投标采购申请表和相关合同书等证明相关采购项目手续完备的报销附件不齐全者,财务部门一律不能给予报销。同时要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一旦采购工作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明确归责相关部门及人员,从而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以制度管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物资采购行为进行全程的控制。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清查盘点管理
一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核算管理,对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报增的,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报增前不予以报销。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各职能部门负责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最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等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负责人、故障发生和维修等日常登记和维护保管工作,并且接受归口职能部门的监督。三是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统筹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鼓励各院系之间互相租借固定资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盲目投资固定资产和重复投资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潘云霞.高校往来款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0.
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多年来,我们在审计中发现,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包括:
(一)重视购置疏忽管理
有些行政单位非常重视购置固定资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向上级提出固定资产购置申请上,但是对拥有的固定资产却疏于管理,其具体表现及原因如下:
1.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有些单位虽然有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都是应付公事的,根本没有人按照制度执行。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交接时,没有按照程序做,导致账目交接不清。
2.会计环节缺失。有些单位在购置管理固定资产时,会计环节缺失、账目混乱,甚至导致重复购置。
3.缺乏统一管理。因为没有统一的需求评估、固定资产审批较容易,所以有些单位就追求高档奢华,但是购置的这些资产在实际中的用途却不大。
4.缺乏共享意识,即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即使闲置,也不愿调给其他单位使用,这样其他单位再用到该设施时,依然需要上级拨款购置。
(二)会计账面与实际资产不符,有些固定资产没有入账,存在虚账现象
1.对会计记账认识有误。有些单位的领导班子重视现金及银行存款等流动资产,轻视固定资产;有些单位的人员对不在预算内的固定资产购置,不进行入账处理;有些单位忽视固定资产盘查活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账面与实际固定资产不符的现象。
2.工程设施管理。在工程设施完工之后,有些单位却没有进行相关移交手续,使得建筑投入使用很久,却没有入账处理。
3.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缺失。有些单位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面,这就使得日常采购的资产没有入账,但是资产却已经购置并使用。
(三)处置固定资产随意
有些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随意性强,根本不走正规程序,没有经过申报、评估、相关部门审批等环节就将固定资产废弃或转让。还有一些行政单位处置固定资产不公开透明,有些甚至将单位固定资产馈赠关系户等。
(四)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力不够
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不明确,存在漏洞可钻;二是即使法律法规规定了,由于缺失相应的执法力度,使得有些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程序来进行,等到出现问题,又找不出相应的依据,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文。也有个别单位将固定资产进行抵押、再投资等。
近年来,我们在审计中发现,一些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化整为零,逃避监管。由于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对相关固定资产的采购化解予以规范。为了“规避”法律法规,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有一些行政单位就采取“化整为零”的对策,即将达到国家规定的采购标准的固定资产,采取让供货单位分开开票,一次采购分别开出若干张发票,这样,每笔的金额就小了,以此来逃避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公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八条“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之规定。
二是明目张胆,公然违法。为加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国家制定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但是一些行政单位公然将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支出直接列为支出,而不同时作固定资产处理,违反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六条“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为规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之规定。
三是欲盖弥彰,不设固定资产账。最近,在审计中发现,一些行政单位账面上根本就没有固定资产,而实际上房屋、车子等物件一应俱全。违反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七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有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行政单位应当明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责任,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跨年度终了,应当进行全面清查盘点。”之规定。
四是规避监管,让原固定资产在“旧换新”中从账面消失。按照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一律不得超标准、超规格购置配备使用车辆。一些行政单位在原有车辆已经运行了一定的里程数,按规定购买了新车,而原来的旧车又想继续在本单位留用。为了达到公务用车在数量配备上不超编的目的,往往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将原来旧车的车牌号用在新车上,而旧车则以一个新的车牌号挂到了私人户上,继续在本单位留用。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该单位就账面来看,公务用车不超标,规避了纪检委的责任追究;另一方面,原来的旧车却从账面消失了,虽然其仍在本单位留用,且其名义上产权已不再归本单位所有,姓了私。
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乱象的不良后果
一是形成国有资产监督的死角和盲区。试问,从账面消失的固定资产,有谁还能监管得了它呢?
二是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账面上已经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虽然其仍在本单位使用,但时间长了,领导换了,有谁还能说得清它到底姓公还是私呢?此做法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是不利于和谐机关建设。前例一辆实质上是单位公车而名义上是私车的轿车一旦出了事故,应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其结果必然是推诿扯皮,造成社会影响。
三、加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认识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纳税人,纳税人希望这些固定资产更方便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其办公效率,但是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不应该被随意处置。行政单位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这一问题,决不能如此随意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另一角度上说,行政单位固定资产隶属于国家,而一个国家的财政管理如同一个家庭的钱财管理,多大的家产都禁不住长久的浪费、疏于管理、缺乏计算。所以应该从小处做起,认真管理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坚持落实每一项好的政策,确保固定资产不随意流失。
(二)完善固定资产会计账
即一定要开设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以及备用登记簿等,使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与实际相符。
(三)健全管理制度
每个行政单位都应该明确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从需求申报、审批、采购、使用、调用到报废或处置等每一步的细节问题,并且严格执行这一管理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
(四)关于固定资产的处置
要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流程,并且规定不遵守这一流程的单位或人员的处罚措施。严防随意处置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处置中应注意:数额较大的固定资产应该由相关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如果某一单位某一固定资产闲置太久,可以由相关单位对其进行回收、调用,而不是任由该行政单位随意处置。在固定资产真的需要处置时,也应有相关部门统一回收、废弃、拍卖或其他处置。虽然固定资产依然是属于具体的行政单位拥有使用,但是一定有相关部门要对这些资产进行统一记录、定期审查,统一回收和调用、统一报废和处置等。
(五)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大法律力度
首先是要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关条例,做到有法可依,然后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如果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之后,对于审计出来的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流失,应该责任到人,严肃对待,尽量能让流失的资产补回,若不补回,可以罪加一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之前的案件,可以令其补回后免其刑事责任,若不补回,则需追究相关责任。
(六)固定资产专用性
即固定资产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当时申请资产采购时所写的用途来使用,不能私自将资产用于其他事物上,特别是从事抵押等经济活动,如果需要变换用途,经由相关部门批准方可。
(七)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一般都要采用内部控制审计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其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以下本文就来详细分析内部控制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出内部控制审计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当前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控制中,大都重购置而轻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等不能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得固定资产不能合理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并且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也不够重视,使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不能很好的实现内部控制。事实上,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两点:
1.固定资产的预算不合理,会计核算方法不够科学
在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中,一些单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预算,以确定是否应该购置固定资产,使得固定资产的采购过于随意,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内部控制。另外,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采购严重脱节,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影响到单位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于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是明确单位固定资产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唯一了解固定资产现有价值的途径。但当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却并没有真正反应出资产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实际资产状况与账面显示不符。
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较弱,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由于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而轻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关于固定资产的验收制度、盘点方法都不够合理,甚至一些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却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出来,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这些都是因为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其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而造成的。另外,有些固定资产因为更新或损害不得进行报废处理,这时候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就成为一个问题。而目前很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并不能够按照合理的会计核算计算其价值,并作出最佳的处理决定。这就使得资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并且也很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二、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1.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的内部控制审计
固定资产管理要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并由专职部门和专人负责。应将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进行分离,以防止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不当造成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或者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取得、处置等业务应当由经授权的机构或者人员进行办理,审批人应当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其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经办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2.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的内部控制审计
在安排年度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时,应充分结合同级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和本单位财务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使固定资产购置和决策预算科学合理、合法合规,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以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单位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部门或单位应该设立专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提高其使用效率,及时消除风险;同时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上报授权部门批准后进行处理。
3.对固定资产处置的内部控制审计
固定资产的投资转出、报废、出售、调拨转出等处置都需要符合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并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进行办理,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检查固定资产处置的报批程序是否合理,有否严格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其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处置执行是否有效等,以防止固定资产处置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单位应当赋予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身份,内部审计应当保持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报资产管理部门,按审批权限批准后,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起到查错防弊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增强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针对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使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
从1997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多项改革,原有财务制度体系因其固有的滞后性决定了它已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活动.从2007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就着手研究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经过15年,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以财政部第68号令正式颁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2012年4月1日全国施行;财政部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全国施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执行。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宗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基础,《科学事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等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
一、固定资产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 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作为固定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大类: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 ;装具及动植物。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财政部备案。对于应用软件,如果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资产管理部门未设置或名存实亡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事业单位根本就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其职责由单位办公室或财务部门兼任。这样的岗位设置极不合理,原因很简单:一、不专业 ;二、如由财务部门兼管,既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也易出现腐败。
(二)“二重、二轻”―重购买、轻管理、重使用、轻保养
单位重购买是有原因的:一、单位年底突击花钱,有“洗钱”嫌疑;二、单位负责人的认为:单位固定资产购买的多,对外就能体现单位业务繁忙,提供的社会服务多,也就是说负责人的政绩就能体现出来;三、通过固定资产票据来处理“三公”经费,以规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虚假资产出现,资产管理处在无序状态,部分资产长期闲置,使用率低,资源浪费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盘亏、盘赢混乱假象时有发生
没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必然导致固定资产总账与固定资产明细账不符,与固定资产卡卡片不符,与实际存在实物不符。单位不重视制度执行,在资产清查盘点时,发现盘亏原因是使用部门设备已报废,未办报废手续和进行账务处理;发现盘赢却是购入或受赠的固定资产未入账等等混乱假象。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原因
(一)外部联合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
外部监督包括上级主管机关监督、同级财政部门监督、同级审计部门监督、政府采购部门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等等监督。单部门监督是远远不够,如何联合监督,怎样联合监督,联合监督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决定了,我国目前联合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了这种联合监督机制,就其本源,监督力度无法体现。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账务体系不合理
大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编码、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盘存制度。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
四、针对管理混乱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决策方案
(一)外部联合监督
1、财政部门联合政府采购部门狠抓源头,严控固定资产采购第一关
事业单位年初预算表中有一项政府采购预算表,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计量单位、数量、采购项目类型、采购目录、采购方式、采购资金来源等事项,单位预算经过“二上二下”程序,经过人大批准后,予确定 。财政部门应根据审批预算下达直接支付指标,采购办加强审核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形式合法性。财政部门联合政府采购部门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防止固定资产购买随意性、变相性,预防腐败的发生。
2、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应联合媒体、审计部门加大联合审计力度
上级主管部门联合媒体、审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法定审计或专项审计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的,应及时提出整改建议,防止漏洞发生。如资产管理方面漏洞严重,其中相关负责人已触犯刑律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以资产审计作为一个突破点,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把审计反映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审计的震撼力。
3、提高单位负责人认识,走出不以固定购买数量为政绩导向的误区
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它的特性如不具有消费的竟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作为单位负责人应该认识到,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决定了事业单位活动宗旨是给人民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公共产品,当然也应遵循一个前提: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输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是财政资金不断投入,提供的产品不断输出。如出现投入大于输出时,谈何政绩?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供公益产品,单位固定资产数量之多,金额之大,不是主要,主要的是人们老百姓能够亲身感受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优越性,对此单位负责人应该走出这样认识误区。所以单位负责人加强正确的政绩观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内部管理
1、成立资产管理部,明确管理职责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应加强同其他部门编制、下达和组织落实每年资产采购计划;做好资产登记、保管、盘存等日常性工作;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下,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程度很低, 不能动态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信息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随着用友、IBM等资产管理系统都比较完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些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系统。随着单位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相应扩大,而目前很多单位仍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其运作机制已和单位的业务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3、坚持“谁用、谁管、谁负责”原则,制定固定资产编码、采购、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盘存制度
资产采购与验收、库管等职责应予分立,避免集中一人。资产的保管与账簿的记载应当由不同人员分管,严禁责任混淆。同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有关规定,将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到责任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对此,笔者就编号到盘存的资产管理程序制度,谈谈我的个人经验与看法。
(1)明确编码制度
原国家标准(GB/T 14885-2010)采用4层7位数字代码表示,第1位表示门类,第2、3位表示大类;第4、5位表示中类;第6、7位表示小类。其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
固定资产分类代码的第1位表示的是固定资产定义6个门类。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通过增加数字代码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分类。
编号公式如下:固定资产编码=【国家标准分类代码】+年份+月份+日数+购买序号
举一例 : 某单位在2014年2月份通过政府采购购买了三项固定资产:2月6号购买彩色办公旗舰 HP CP6015dn打印机二台、2月28日购买绿友牌22寸草坪修剪机一台.
打印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标准属于【通用设备(2)-计算机设备及软件(01)-输入输出设备(06)-打印设备(01)】【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为2010601
修剪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标准属于【专用设备(3)-农业和林业机械(11)-植物管理机械(04)-修剪机械(03)】【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为3110403
按照上述编码公式:
彩色办公旗舰 HP CP6015dn打印机二台固定资产编码分别为
【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06+001=201060120140206001
【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06+002=201060120140206002
绿友牌22寸草坪修剪机一台固定资产编码为
【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28+003=311040320140226003
(2)明确采购至盘点程序制度
先有申请部门填写资产购置申请单一式三份,报请单位政府采购小组、单位负责人通过后,由申请部门送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各一份。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采购后,应及时将发票、采购货物验收单位送交财务部门。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采购货物票据副本,做好固定资产明细账、卡片及标签登记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交给申请部门后,申请部门负责人应在固定资产登记明细表上签字,以明确科室保管责任。
部门负责人、单位负责人调动、离任,免职等事项盘点、年度时期盘点,财务部门应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盘点统计工作。
需要处置资产,申请部门填写固定资产处置表,报政府采购小组同意后,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如属于上报主管财政部门的事项,还应获财政部门批准)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善后处置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监督全过程。
资产管理部门将处置结果报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结果负责财务处理或财政部门备案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减少登记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将盘点分析报告上报本单位政府采购小组负责人及单位负责人,另交财务部门负责人一份做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保证。然而我国现有的部分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全面、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对企业整体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企业来说,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充分发挥其作用,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新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1.固定资产盘点管理。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和记账的情况的核对,以达到账、卡、物相符的目的,就是固定资产的盘点管理。应该由不同单位的职能人员和部分局外人员来组成盘点工作组,盘点结果应该详细记录,最后对盘点清单进行保存。
2.固定资产购置管理。指的是针对购置固定资产时,所进行的对购置计划、预算、分析、验收、记账的管理。
3.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价值确认、折旧方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方面进行的管理叫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财务部门要依照国家的会计制度,再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来设立资产明细表。各类明细表应该标明固定资产的信息如名称、型号、价值、购置时间、折旧年限和方法、存放地点、责任人、使用部门等。
4.固定资产维修管理。固定资产的维修管理,主要指对固定资产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等方面进行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对安全隐患予以消除,以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1.资产核算复杂。企业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一般比较大,而且其增减方式较多,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增加方式就有购置、建造、融资租入、改造、接受馈赠等等。因而涉及的科目也比较多,核算较为复杂。
2.资产管理复杂。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了企业的财务、基建、后勤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管理组织工作。同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技术性也较强,工作人员应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一旦失控,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会大于企业流动资产的损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者对现有的陈旧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无法适应当前的管理。而且对制度的执行没有切实的保障,使得去也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规范,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资产盘亏、流失等现象。企业如果不能对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资产不能按计划来采购,资产台账得不到建立,调拨手续得不到完善。以至于资产的修理、维护、报废没有确切的规章制度可循,管理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就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对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责任追究制度,就会使固定资产的管理长期混乱,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缺乏清查盘点
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较为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工作比较忽视,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的制度。有一部分企业对清点对账的工作长期缺乏,没有有力的监管措施,账面资产与实物无法对应,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情况都比较多。而且某些闲置的资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不能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
(三)缺乏科学的核算机制
对固定资产的日常核算,主要体现在按月进行计提折扣之上,其核算方法一般采用的是直线核算法。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的企业来说,具有简单明确、易操作的优点,然而对某些刚刚兴起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无法把该企业固定资产运行的成本和现状准确的反映出来。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初期投入的资产较多,其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使用传统的直线核算法来进行计提折旧会出现很多弊端。
(四)内部审计和监督力度不够
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和良好运行,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运行的更加有效,以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有很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内部的监督审计工作,缺乏健全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其审计缺乏执行的力度,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其审计人员也存在着业务水平较低的情况,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审计工作的进行无法保证。
四、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采购审批制度。企业在采购一般资产时,要依据共开招标的采购制度来实施,采购大型设备还需要应用采购论证制度在购买之前,设备的使用部门应该进行当地市场的调研工作,测算本量利,然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者提交可行性的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性能、效益等各个方面对购买此大型设备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论证,尽量做到盲目采购的杜绝。
如何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是提升高校办学效益的关键。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就会计要素而言,控制环境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与处置;风险评估关系到固定资产的保管与安全完整;控制活动关系到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折旧、减值计量;信息沟通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与转移记录;监督是对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状态、安全与进行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监控。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够
随着各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都设立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但往往把管理的重心放在采购管理上,对固定资产使用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从固定资产控制环境的角度来说,对固定资产没有分别按重要性实施管理、操作或保管人的资质及职责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对许多制度、流程的执行不到位,如在移交、盘点等方面都流于形式等等。
2.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情况严重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这就导致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由于要提高生均资产比值,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没有做好前期的调研和专业设置的前提下,就大量购买固定资产,从而出现重复购置资产的情况,
3.固定资产的控制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固定资产的控制活动贯穿了固定资产申购使用、流转、处置的全过程。尽管目前全国各高校实现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分别设置不同的归口管理分类固定资产,分别设置不同的领导进行审批权限的管理,但是,由于部门领导管理意识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导致许多的申购、审批流程往往只限于形式,而不能起到真正监管的作用。
4.固定资产的账目与实物不相符
现行的会计制度并未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必然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再有,有的房屋、建筑物完工后经历的审计时间较长,不能按时入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值虚低,结果使财务账与资产明细账不符。
5.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和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规范中存在着权责不明的情况。更有甚者,这些规范制度不能在实际中落实,虽然设置了兼职资产管理员,但许多资产管理员被部门领导安排做其他的工作,而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资产清查、资产维护等工作,对自己管理的资产长期不清查。
二、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制度
高校预算控制应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首先高校要重视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结果的控制,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应全程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审核工作,其次,要实行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相结合的模式,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事项,要检查是否经过正常的审批手续。
2.建立固定资产的授权审批制度
固定资产预算应有专人负责审批,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和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每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经过授权,根据金额的大小确定不同的批准权限。
3.明确固定资产的分工管理制度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也要任命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员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申购、使用、维护、保养、处置等环节,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以及人员的分工和办理权限。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4.明确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制度
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通过定期的资产清查熟悉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和维护等情况,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别是对大型的精密仪器设备,要制定大型设备使用规则,并安排专人保养、维护,以提高大型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5.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规范,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考核力度。
6.完善内部审计控制
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要严格对固定资产的购买、处置、资产增减等做必要的审计,以明确固定资产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购买大型设备仪器资产是否经过认证、处置资产作价是否合理等等。
三、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如预算制度、审批制度、维护和保养制度、处置转移制度、审计制度、资产管理员制度、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制度等等,以明确每个部门和教职工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所担任的角色,要加强高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为高校资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
2.加强固定资产各管理流程的控制活动
(1)编制预算,每年由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分管校领导审核使用部门提交的预算报告,进行大量的调研论证预算报告的合理性。(2)申购,各使用部门在申购一般固定资产的时候,应向采购部门提交申购报告,经过采购部门调研,并报学校领导审批,采购部门要严格遵守采购制度进行采购。对于大型的设备仪器,使用部门还要会同采购部门、审计部门进行前期的调研、评估、认证,才能确定是否要进行购买。(3)验收,固定资产经过安装、培训完成后,要根据合同所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等要求,经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使用部门和相关专家等相关部门的验收,共同签写验收单后方可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入库。(4)入库登记,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验收单、合同、发票,使用部门的出库单进行资产登记。(5)使用和维护,各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固定资产,核对资产账务明细,核对标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维修。对大型设备的修理,要由使用部门管理员提出申请,按报批程序审批后进行修理,如有大型设备的技术改造,还要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审批通过后施行。(6)维护保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损坏及时维修,特别是对大型设备,要定期清洗、运转以防止设备搁置太久而损坏,对资产保养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7)处置,对于使用期满或者没有维修价值的资产,应有使用部门填写报废申请,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认证后,报校领导审批方可办理报废手续,一次报废大额资产的情况下,还要经教育厅或财政厅审批。
3.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奖惩制度
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对资产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或者是使用部门,可以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若干考核指标,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等五个级别,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可以缩减经费,对考核优、良的单位可以适当增加经费,对于具体的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同收入挂钩,对于管理不当,失职的管理员要追求其责任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提高资产管理员的待遇,并通过选拔竞聘资产管理员岗位以吸引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员进入到资产管理员的队伍中来。
4.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是资产管理的重要过程,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实行实时监控和审计是高校资产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此外,上级财政部门每年还应抽取部分高校对其进行审计监督。也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或专项审计,以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亟待完善[J].辽宁医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6-128.
[2] 马卫胜.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J].企业
研究,2011,(24):85-86.
[3] 刁幸武.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115-116.
[4] 梁秀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及改进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固定资产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内部控制可以全过程对固定资产进行管控,在内部控制下,预算按固定资产的需求情况、重要程度、紧急情况等因素进行编制,合理增加固定资产,从而合理控制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通过内部控制措施明确资产的具体归属,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出现问题后互相推卸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从而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报废环节,按照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管理,对报废必要性、合规性做出客观分析,从而减少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固定资产审计过程中,同样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主要考量标准,使审计内容有据可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对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障单位固定资产在存续期内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完善并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环境一是缺乏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大部分是由财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使用部门等分别管理,各个部门都只负责资产管理的其中一部分。由于没有协调性的统一管理,无法分清主体责任,一旦发生问题就会责任不清、扯皮推诿,使固定资产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另外,由于没有明确的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说都不是主体工作,都只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不能形成有效管理,也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二是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不同,其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资金,更加注重资金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有偿使用”和“成本补偿”机制,对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导致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盲目购置、重复购置、使用率低等现象大量存在,在近年来的审计中甚至披露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固定资产购置多年未投入使用的情况,既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损失,又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一是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预算流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提交固定资产预算时,编制及审批较为简单,往往由使用部门提交预算需求,再由管理部门统一汇总,最后提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而财务部门审核的标准是不超过往年的预算规模,如果没有超过就直接审核通过,并编入到当年的固定资产预算中。而各个部门提报的预算需求,都是以部门需求为基础,而不是以整体单位需求为基础,这就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买、部分资产闲置,而且缺乏战略目标的长远考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绩效,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发展。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流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流程,对固定资产日常的申请、采购、领取、使用、存放、盘点等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工作不扎实,数据准确度差。比如采购的固定资产由于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就按照品类、总量进行简单化登记;资产领用时只登记领用部门而没有明确的领用人、部门负责人;或者一些容易忽视的资产,由于没有定期进行盘点,一旦损坏或丢失,却因为责任人不清无法进行合理的追责等情况。三是缺乏完善的处置流程。固定资产的处置最主要的是转移、报废等情况,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完善的处置流程,在盘点时出现很大的差异,比如一些通用性强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调拨,只是口头协调而没有及时办理资产调拨、交接记录,从而给日后盘点工作但来很大的困难。另外,部分资产已达到报废标准但未及时进行报废流程,再者损坏的资产未报损等情况,都导致账面与实际资产情况不符,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导致固定资产无法有效进行利用。
(三)缺乏合理的管控措施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不细化。我国新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手册,通过手册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但部分单位针对手册的制定,只是按照指导意见进行大致的编写,仅有粗犷的框架体系,没有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这就造成内部控制手册形同虚设,不能作为评价结果的支撑基础。而且因为仅是框架性内容,也无法实现管控的精细化,更多是方向性的政策,没有具体的管控措施,在固定资产管控过程中无据可依,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来起到约束作用。二是缺乏严格的审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部分人员兼任,或者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多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价等方面,开展固定资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真正对固定资产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使固定资产审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较差。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建立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进行全过程整体性把控,确保国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固定资产的效能。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对资产进行划分,对固定资产的归属、使用等情况明确责任部门,部门再落实到个人,并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对非客观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进行追责。资产管理部门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专业度,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强化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增强责任意识,真正提升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氛围,以点带面、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做出表率及监督作用,从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顶层设计,形成管理工作的闭环,发挥实际作用。
(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一是提升预算的合理性,在编制预算时既要结合部门需求,又要遵从勤俭节约原则,将部门内部存量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后,摸清存量、存续状态,并从当下需求优先性、长远发展战略性等多个维度考量是否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在各部门上报预算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需要对各部门固定资产进行摸排,将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进行调配,盘活存量资产,减少不必要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对于专业型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应聘请行业专家对购置必要性、预期使用效率及可产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证,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绩效。二是完善整体管理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须根据批复的预算进行资产的采购,减少和杜绝无预算的随机采购行为。采购的固定资产需要有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三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库,进库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系统将所有资产明细统一录入,做到账实相符。固定资产领用环节需明确领用人并进行领用登记,使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定期盘点制度化,并进行不定期抽查。在盘点抽查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损坏或丢失要进行说明,非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要进行追责,部门或个人进行赔偿,使整体管理流程形成闭环。三是优化处置流程。固定资产转移需要上报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签批后方可进行资产移交,移交单上传至信息化系统,更改资产所属部门或个人。固定资产报废需要进行资产残值审核,对于有残值的需要评估后进行处置,残值收入应全额上缴国库,报废的固定资产同步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核销,确保固定资产处置流程规范化。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上尚缺乏深入研究,只是被动地执行财政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规定,缺乏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规避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管理不善带来固定资产损失的风险,值得地方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
一、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反馈机制
长期以来,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未树立起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控措施。大部分地方高校未能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增加、减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或是审计手段落后、监控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风险反馈机制,无法及时规避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潜在的风险。
(二)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
大多数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由后勤管理处、财务处、实验中心、图书馆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由于缺乏协调与沟通,使得职能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此外,很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资产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高校固定资产购置未能与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相契合,没有制定与资产购置相关的申请、审批、采购、验收、入账、领用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程序。在预算申报时,对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可行性论证,申购计划审批不严,未能结合本院系的教学和学科特点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设备采购方面,表现为各院系不是为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实验开发的系统性而采购,导致大量设备闲置。同时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闲置的设备无法得以有效利用,造成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
2.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落后,导致使用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对资产的权益管理。未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及担保手续或者对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长期不收取使用费,资产被无偿使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资产转移、出售、转让及报废制度不健全。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或机构调整未办理资产转移手续,导致固定资产账上登记的人与实际使用人不符,甚至有的教职工在离职后仍继续占用固定资产,造成资产流失。在资产报废方面,许多地方高校缺乏正规合理的手续,导致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三是未严格执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对账制度。
3.会计核算不准确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引发财务风险。地方高校在扩展办学过程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除了少部分财政拨款外,大部分资金缺口是通过银行贷款加以解决的。实务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未进行成本核算,账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不能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此外,因丢失、损坏或技术淘汰需报废的固定资产,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造成责任难以划分,或者因为申报手续繁琐,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未能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学校财务部门无法及时核销,日积月累,造成账实不符,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反映出来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超过学校实际贷款偿还能力,引发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创新
(一)强化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地方高校应当加强对校级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广大教职工资产管理意识,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管理观念。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保险制度,明确学校固定资产投保范围,避免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审计部门,地方高校也应当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严格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增加、减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审计要对资产申购、采购、验收、使用、报废及资产清查等环节进行审计,以保证实物的安全完整、价值真实有效以及账务处理的合理性,核心是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审查固定资产使用是否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
为了使地方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将资产管理职能并入财务管理部门,成立财务与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及采购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应设置专门的岗位,明确岗位分工,严禁一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必须选派技术过硬、坚持原则、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来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尽量保持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更换;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集中学习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规范固定资产申购、采购与管理流程。地方高校应当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明确固定资产申购、审批、采购、验收、登记及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和流程,如图1所示。
2.实行固定资产二级管理体制。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为一级管理部门,各院系、实验中心和各部门为二级管理部门。这就要求学校资产管理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各院系(部门)应指定一名资产管理员,明确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资产负全责,部门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资产承担管理责任,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资产使用人身上,确保资产出现丢失、损毁等情况时能够权责清晰,责任到人。
3.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制度。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资产管理部门应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方面定期进行事后绩效考评。对考评成绩良好的,今后的资产配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对考评成绩较差、资产使用率不高、浪费严重的,则给予相应的处罚,并缩减其以后年度资产购置经费预算。同时,应将各院系(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纳入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工作出色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和精神奖励,对而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并要求其赔偿相应损失。
4.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租、出借、担保、转移、出售、转让及报废制度。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和利用固定资产担保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地方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应及时做好使用者的登记和变更手续。当使用者发生部门调动、离职、退休等情况时,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转移变更或收回手续,以免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和报废应该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批准后才能给予处置,并应遵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后视不同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处置,最后将报批后的相关资料送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对其中价值较高的大精仪器设备的处置,学校还必须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及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属实的,方可进行出售、转让和报废。出售、转让资产价值必须经专业机构评估,相应的处置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和对账制度。地方高校应执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和对账制度,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清查过程中还要同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出现盘盈、盘亏的要书面说明原因,并按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以保证账实相符;资产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定期对账,以保证账账相符。
6.改革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第一,“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购入固定资产时不再计入“固定基金”,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的净值为“固定资产”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贷方余额。如果该制度得以实施将避免虚增固定资产,确保账实相符,减少财务风险。第二,引入作业成本法,改进学校预算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可考虑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以作业作为成本分配对象,以各项作业的作业量及单独确定的分配率为依据,分配归集共同成本,准确计算各院系(部门)使用固定资产真实成本。在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金额扣减各院系(部门)的预算项目经费,使得固定资产得以有偿使用。通过作业成本法能够让各院系(部门)主动将闲置的资源让出,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7.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把一些具有共性以及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放在共享平台,供给需要的院系(部门)使用,由提供资源的院系(部门)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这样可以节约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固定资产,降低资源的“空闲”率,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及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的采购缺乏预算或者流于形式,政府采购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制度通过分析事业单位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对固定资产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最后得出如何购置、配置和处置固定资产的决策方案。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有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不进行预算,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只考虑到本部门需求,盲目购置,很少考虑到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调剂,造成有些资产的浪费,有些资产短缺,购置不合理。有些单位只考虑所购设备的数量和价值,不考虑设备的使用周转情况,使资产长期闲置。有些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为了省事,分解采购规模,不经过政府采购程序,到市场上直接购买,虚开发票用途,形成账外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界限划分不清,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处理或者私自处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计提折旧,随着企业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些事业单位私自增加了累积折旧科目,计提折旧是不恰当的。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界限不清,仅仅考虑是不是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不考虑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的项目进了费用,造成资产流失。有些事业单位不按照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的相关规定处理,没有及时注销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卡片,账物不符,处理的收入不能及时入账。
(三)固定资产长期不清查,不能及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有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清查,长期不对账,不能准确了解资产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情况,不能及时发现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固定资产,无法验证账面各项固定资产是否真实。事业单位出现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四)固定资产保管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责任不清,缺乏有效监管
有些单位没有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具体管理制度和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或者责任人,造成有些固定资产不入账,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被私人占有或者丢失,例如。出租出借不履行任何手续,底价或无偿给他人或单位使用,出租出借收入不上交。甚至提前报废,以废品价格卖给受益人。另外使用维修不善,缩短了了固定资产的寿命。
(五)职责分工不明确,忽视不相容岗位的分离
有些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制度的建立不够严密,有些人钻了制度的空子。岗位分工不明确,有些不相容岗位的未分离。例如固定资产的验收人同采购或者款项支付人为同一个人,资产保管人兼任资产的记账工作。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从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核算水平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健全固定资产相关的内部控制,转变事业单位领导观念
内部控制现代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预防为主,目的通过完善的制度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良好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确保固定资产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保护资产的完整。如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的管理,合理设置会计和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在相关岗位之间形成必要的相互制衡机制,减少了固定资产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二)加强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采购规范操作
预算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和根本,一切管理必须围绕预算管理进行;其次,它是事业预算的最基层组成部分,直接为事业经费预算提供依据,财务预算中的固定资产经费预算也是以它为依据。政府采购制度是将事业单位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准确性和效率。固定资产应按照政府采购规范操作,对政府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在政府采购的实行中,应该努力实现信息公开、过程透明、行为规范、手续简化。
(三)完善核算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有自己的核算制度,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它以计提修缮基金对固定资产进行部分补偿,这也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而固定资产折旧强调的是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完全补偿的一种回收机制。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应该考虑事业单位的特点,不能简单通过设置相关科目就能实现的。
(四)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
严格的清查盘点,能及时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清查盘点也为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减少下一步采购中出现资产闲置或者短缺的可能性。固定资产盘亏应该查明原因,责任到人,对于未入帐、毁坏、侵占、挪用等违法失职行为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在资产清查盘点中,不能只有使用人或保管人或负责记账的人员来进行,应有独立于这些人员的第三者共同参加。
(五)加强固定资产审计,合理保证资产的完整安全
固定资产的审计是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固定资产审计,确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固定资产的实际存在和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确认固定资产总账、明细帐和实物是否一致。审查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查明原因,分清责任。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