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7: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3日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概念及内容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含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监督行为。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宏观性。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要有宏观意识,即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发现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促进宏观调控,保证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仅涉及建设单位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监理、概预算等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因此,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仅要审计投资计划安排是否符合国家的投资政策,还要审计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

(3)审计过程的阶段性。国家建设项目周期较长,从一两年到十来年不等。为了及时、完整的反应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建设项目管理等情况,审计机关需要分阶段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般分为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项目在建、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4)审计技术的专业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是一个专业技术型非常强的综合过程,涉及很多不同的专业,如经济、建筑、财会、计算机等,仅仅建筑专业又涉及工民建、公路、铁路、水利等几乎所有的二级专业。因此,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除了审计资金活动外,还要审计其他与建筑有关的行为。

(二)固定资产审计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的审计、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建设项目在建审计和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的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及运用情况的审计。建设项目资金筹措的审计按其来源不同分为:基建拨款审计、基建投资借款审计、其他借款审计、项目资本审计和项目资本公积审计。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备建设到正式开工前这段时间的工作内容所进行的审计,包括投资立项审计、设计(勘察)管理审计、招投标审计等。建设项目在建审计是指对建设项目从正式开工到竣工验收前的建设实施阶段的内容进行的审计,包括工程管理审计、工程监理审计、工程造价审计等。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对已经完工建设项目的初步验收情况、试运行情况、合同履行情况及投资完成情况实施的审计。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必要性

(一)可以为政府完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可以加强对于政府投资活动的监控,通过对于项目立项、论证的事前监督,可以提供关于投资项目效益的重要信息,促使各级政府在投资活动中慎重行事,经济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

(二)可以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关于投资项目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其中效益性是审计重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通过对于投资项目的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保证公共资金能够投向最具经济、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并保证投资资金运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可以遏制投资与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可以确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投资活动中的经济责任,约束对于政府投资权力的滥用,从而有利于防止经济犯罪、反腐倡廉。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管辖权混乱。审计管辖是指审计机关确定各自审计对象的范围划分。确定审计管辖权的范围,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审计;另一方面可以使审计机关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增强审计的自觉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我国《审计法》第28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同时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但这个授权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执行。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央资金和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到地方各项基本建设项目。对于这样的项目,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一般无法实施审计。最终导致许多财政资金或者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最后“无部门”来审。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机关的监管权利不集中,审计机关的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交通、城建等行业的主管部门,审计机关实行监督权力受到限制。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窄,审计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对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规模投资越来越大,但从审计项目占应该审计项目的比重或审计资金占应该审计资金的比重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比重较低。存在这样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审计机关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审计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审计内部缺乏资源整合的动力,一些审计审计机关有能力进行审计,也有可能因为审计管辖权的限制而终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差。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审计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注重查错防弊,对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比较多,这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无法抽出足够的审计力量关注效益审计;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和事中审计不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论证体系不健全,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程监督更有意义。

(四)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1、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计算机的应用与计算机在财政、金融审计中的应用相比,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处于滞后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投资审计管理和投资审计现场技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也很匮乏。

2、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机关懂财务的人员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的瓶颈。国家审计人员属国家公务员编制,其报酬相对固定,难以吸引工程造价师、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加入审计人员队伍。

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改进建议

(一)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在投资项目设计任务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之后,有关部门审批之前,,邀请审计人员参加,实行跟踪审计。采用这种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的方式,能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与风险意识,提高审计的约束力。审计部门间接地参与了投资决策过程,这不仅不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反而会增强审计威信,提高审计地位,更好地达到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目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制定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规。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应尽快出台比较具体的审计规定与处理标准,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审计法虽然对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审计程序等有相应的规定,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来说缺乏适用性。尽快出善的投资审计法规,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只有完善有关的法规,才能加大对投资决策部门的制约力度,减少人为干扰,审计处理更加客观、公正。

(三)审计机关内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控制。在相关的准则、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尤其需要通过内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突出重点并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高发环节,要把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关口”,即立项决策关、勘察设计关、招投标关、合同控制关、施工过程控制关、竣工验收关、监督检查关等,在各个“关口”设计必要而合理的审计程序,配备充足的审计力量;2、在审计中,在实施主审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审计小组成员、外部专家工作的督导;3、对审计结果严格实施“三级复核制”。

(四)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

会计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都将成为投资审计的具体内容,基于此,应对原有软件进行优化更新并针对新的投资审计领域开发出新的审计软件,使电子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大审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在已具有的审计规模下,配齐财务人员、经济人员、技术人员与法律人员、调查人员构成比例,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与其他专业的审计不同的技术性,搞投资审计,不懂工程技术是行不通的。在审计机构人员编制有限的条件下,审计部门可外聘一些基建工程人员,在社会上形成稳定的审计网络与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波,丁国瑾.关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篇(2)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特点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是指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把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作为统计对象,从建设准备开始,经过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建筑投产的全过程,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有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象的广泛性

凡是属于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供较长时间反复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产都属于统计对象,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对象的广泛性,投资主体涉及到国民经济各行业。

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的不固定性

一个单位往往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通常是在一个较为确定的时间内完成,加之一个单位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单位下达计划并进行投资后,才能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与一些统计专业相比,具有不固定性。

3.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及时性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在获取投资项目建设信息基础上建立统计报表关系进行投资统计工作,因此为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不漏,要求统计专业人员及时了解辖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动态信息。

4.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工程专业性

按工作量统计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原则,即工程形象进度法填报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主要取自施工单位或监理部门每月报给建设方的进度报表,而这一数据取得的原则不仅要求建立在施工单位或监理部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而且还需要投资统计专业人员具备一定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二、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种种特点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实际工作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投资信息获取协调难度大

未经本级政府发改部门批准的项目信息获取过程复杂、环节多、难度大,通常由地市级统计部门与发改部门协商取得投资信息,县级统计部门再从地市级统计部门获取信息资料,增加了数据收集环节。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备案工作不属同级审批,要及时、准确掌握不属于同级部门审批的投资项目统计信息,常常依靠项目清理取得相应统计信息,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工作滞后。

2.部门联动机制不畅通

早在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建设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四家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开工统计和竣工统计报告制度的通知》,根据通知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开工要进行统计登记,竣工要提供竣工统计报告。这两项规定,对通过统计数据质量检验项目投资实施情况起到很好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部门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建立起相应约束机制,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建设部门批准开工建设后,统计部门就成为一个孤立收集项目建设信息的部门。特别是验收的竣工项目,统计报表上计划总投资与实际投资差距过大,增加了投资统计数据查询量。

3.部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内容界定存在差异

根据实践,举一例:如原煤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应包括哪些?单凭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概念理解,企业统计人员难于清晰。由于统计内容划分较粗,常常出现同一企业的同一个投资项目由不同统计人员得出的统计数据不一致。

新形势下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对策针对现行固定资产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及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定期联席制度。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应建立起以政府牵头的投资统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月按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把发改、经信、财政、卫生、住建等有项目审批权限的部门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定期联席常态化管理。特别加强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开工统计和竣工统计报告制度,只要有新开工项目,住建等部门及时督促施工方与统计部门建立统计报表关系后方可颁发开工许可证,此外,对竣工项目要实行统计报告制度。这一措施既能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的不重不漏,还能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协调性。通过对项目投资统计报表、工程进度报表的互相检验,在保证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还能保证工程投资数据的准确性,使住建、银行、发改、统计部门就同一项目所取得的数据保持一致。

二是积极研究建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范围的细化。只有统计口径、填报范围一致,才能保证统计数据可比性与一致性。从目前看,特别要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内容、范围进一步明确,应针对某地区某一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积极协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进行明确细化,使行业统计范围更加明确、具体、统一和规范。

三是下功夫建立一个上下连贯、畅通无阻的投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投资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是投资统计的基础,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各施工单位与各县区统计局进行联网直报,在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下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县区专业人员与企业统计人员能即时传递程序和规范工作进程,加强对专业知识沟通交流,不断提高统计资料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部门、企业投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要逐步完善和建立部门、企业投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不断开拓统计人员视野、提高素质,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参考文献:

篇(3)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见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胶州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从概念上讲,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中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投资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强烈影响和决定着投资行为,没有投资行为,经济增长就缺乏后劲儿,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可以分为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供给效应是指投资能够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投资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需求效应是指投资作为三大需求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不能忽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的依赖于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又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本文搜集了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数据和相应年度的GDP产生数据,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了梳理,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GDP总量相关性的散点图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年增加,胶州市GDP总量也在逐年增长,可以判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总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正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曲线与地区生产总值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以下数据为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发展之间的关系,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增长,说明两条曲线高度相关。

如果把胶州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视为变量X,把相应年度的GDP预测值视为Y,则Y=1.307x+783175,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变量X的变化,可以预测Y的数据,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置信度下的参考性材料。

三、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率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指报告期新增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一定时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下表为胶州市199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表,并计算了相应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当年的投资率。从数据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降低,而投资率却大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尤其两千年以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率都保持在两位数,2013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8.8%。

篇(4)

关键词: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基建任务逐年加重,特别是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更是投资多、规模大,为了规范工程管理、确保投资效益,国电公司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审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投资项目审计呢?本文通过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提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探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进而提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第一阶段,审计人员审查竣工决算报表。由于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部门抽调,因知识局限一般没有审查建安工程结算,只按基建部门的审核数进行工程成本汇总,一旦基建部门对建安工程结算审核不严,基础数据不真实,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真实。第二阶段,审计人员审查建安工程结算。此时,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抽调,对建安工程结算有能力进行严格把关,但这些人员一般缺乏财务知识,对工程其他费用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进行审查,这也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真实。

当前,电力系统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于第二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如上所述,对占固定资产投资50%乃至更多的其他费用支出未进行审查,势必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真实性。二是未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三是未对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进行评价,即投资项目后评价仍是一片空白。四是只对既成事实进行审查,属于事后审计,未对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阶段———决策与设计阶段进行事前控制。

由此可见,当前电力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法、程序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研讨上缺乏深度,而这种理论上的苍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成效。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探讨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一定的资源(人、财、物等),经过预测、决策、实施(设计、施工等)的一系列程序,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形成固定资产的过程。由此引伸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全面审计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不仅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成本及其他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预测、决策、实施等)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1997年,国家审计署制定了《审计机关关于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根据此办法,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资金运用情况,建设资金来源、到位与使用情况,建设成本及其他财务收支核算情况,建设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税、费计缴情况,建设项目执行环保法规、政策情况,经济合同实施情况,建设项目调整概算及超概算情况,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的落实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关资质、收费、承包行为等情况。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产出,随着我国建设领域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工程指挥部”形成转变为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不仅要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与使用、项目实施负责,还要对建设资金的偿还、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此时,需要在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建设项目实际效益与预计效益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偏差、偏差程度及产生偏差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准备、决策、实施、试生产直至达产的全过程进行再评价,全面总结投资管理经验,为以后改进投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服务,这就是建设项目后评价。只有做好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才能在建设领域真正实现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彻底舍弃过去那种只有血的教训没有经验积累的“工程指挥部”临时管理模式。因此,建设项目后评价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畴,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活动延伸的作用与效能。

综合以上分析,从固定资产投资概念的引伸到国家审计部门的规定及建设领域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应包括:过程审计,审查预测、决策、实施等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费用审计,主要是单位工程结算、设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审核;项目后评价,主要是过程后评价、效益后评价。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困难分析

1.知识的局限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和效率。以费用审计为例,需要工程财务与工程结算方面的知识,而工程结算涉及的知识面广,执行的定额多,范围广泛,如在当前大量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结算中,涉及到建筑工程(包括土建、给排水等)、电气安装工程、输配电线路工程、市政工程等;在项目后评价中,更是需要技术与经济等多方面知识,一个人是难于精通、掌握这么全面的知识,这将极大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现行工程概(预)算定额不完整,造成工程结算审核定价困难,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如在技改工程结算中,有些安装项目无现行概(预)算定额可套用,又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造价管理部门没有这方面资料,市场上无可比价,定价比较困难,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工程资料不完整造成审计进程受阻等困难。如过程审计一般是查阅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中留下的相关资料,当前由于工程管理不规范,许多资料都是事后补办,难免存在缺漏现象;或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工程竣工后工程资料未及时归档,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个人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岗位变动,有些资料已很难找到,审计时就很难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作出评价。

4.项目后评价工作量大,在评价方法、程序、步骤、组织及指标设置方面目前尚无一套较成熟的做法,审计人员在做项目后评价时会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评价指标设置方面将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众所周知,一个评价结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其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不管是过程后评价还是效益后评价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无定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结论也将大打折扣,而评价结论在科学性上的模糊有违后评价的初衷,使后评价失去意义和必要性。

四、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1.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具体范围与内容。以竣工决算审计为切入点,审核单位工程结算,审查工程项目财务收支情况,延伸到工程“五制”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1)过程审计应包括:审查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工程项目是否按基建程序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齐全、完备;审查是否取得立项审批文件、概算审查批复文件、施工图预算审查批复文件;审查工程项目“五制”执行情况,特别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审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基本情况,包括营业执照、资质等级、劳保费计取类别(施工单位);审查隐蔽工程签证、现场签证是否合规、完整、真实;审查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情况及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审查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否真实、合现;审查竣工验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工程竣工档案是否按规定归档,有关竣工资料是否完整、规范,竣工图是否与实物相符;审查工程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审查验收遗留问题处理情况。

(2)费用审计应包括: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设备费审计与待摊费用审计。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审查工程量、钢筋用量是否依据竣工图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按定额规定的计算规则计算,结算结果是否准确;审查预算定额选用、定额子目套用是否合规和合理,定额单价换算、补充是否合规和准确;审查工程直接费的调整是否合规、准确;审查各项取费及材料市场价差的计取是否合规、准确;审查估价和议价的费用是否经过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是否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计取标准,是否按相关签证计取;审查工程施工合同中有关工期、质量奖罚条款执行情况。设备费审计:审查设备费是否按合同规定计算,其采保费、运杂费是否按规定计取;设备领用手续是否齐全、完整,领用数量是否与竣工图相符,是否存在多领、错领现象;审查多经企业采购的工程物资加价情况,是否在合理的市场价范围内。待摊费用审计:审查待摊费用支出是否按概(预)算审查批准文件执行,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有无付款凭据及付款凭据是否符合有关财经纪律等规定。

(3)项目后评价:后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个基建项目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较多,可针对某一个城市的城网改造项目来进行后评价。后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前后对比法”,将项目前期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的预测结论与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分析原因。当前,主要是做好过程后评价与效益后评价。过程后评价就是对立项决策、勘察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管理、生产(使用、运营)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较多,常用的如:设计周期变化率;实际建设成本变化率;实际达产年限变化率(表示实际达产年限与设计达产年限的偏离程度,可以评价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效益后评价就是对项目投资与概算执行情况、生产能力与实际效益、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

2.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的结构上,应以工程审计人员为基础,配以财务审计人员,组成人员配备合理的审计小组。

篇(5)

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持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现阶段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金融危机的后续效应造成经济复苏不确定,保证经济拥有一定速度增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须手段。所以,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促进收入和经济增长其实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在外需陡降、内需疲软且无法短期拉动的情况下,关注并分析投资对其的作用就格外重要。投资的有效性一直是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中高度关注的命题。自从“人力资本”概念引入正统经济学后,将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分析的一种趋势。大量的经验分析表明,投资对我国的经济拉动和居民收入增高具有显著性。在国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扩Solow[1](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80年代末以Lucas[2]和Romer[3]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由于资本收益的递减作用,长期的人均产出会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的水平。如果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经济将趋于停滞。内生增长理论通过使用更广义的资本概念,即物质和人力资本以及干中学,克服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报酬递减趋势。自Lucas[2]以来,人力资本积累就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Glomm&Ravikumar[4-6]利用了公共经济学模型论证了公共教育支出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并借此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由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效果的分析就大量涌现。在中国,由于强势政府的存在和历史上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一般被认为是基于政府支出的结果,而政府支出包含政府购买和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特别是在经验分析上,由于长期把投资归结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往往得出固定资产导致经济增长的结论,而对微观福利——“人均纯收入”关注较少。人力资本理论集中解释了一些在理论界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使这一理论在主流经济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周其仁[7]与萧灼基[8]都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将这一理论与中国的农村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调查和个案分析,深化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如果按照收入法来考察GDP,则可知工资收入也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应该会增加人均收入。但两种投资究竟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效应如何?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尚不得而知。本文从投资的基本事实出发,归纳出若干现象,最终通过计量方法得出两种投资对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综观国内外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从理论上详细探讨和证明投资对经济增长、提高收入的作用,著名的Solow模型以及Ramsey、Dimond模型等均做出了经典的说明,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如战明华等[9]就借助了Ramsey-Cass-Koopmans的模型构建了一个中国高投资、低消费经济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解释框架。第二是从实践上深入考察资本量的度量问题,如Chow[10]较早地度量了资本存量,随后贺菊煌[11]、王小鲁和樊纲[12]、张军和章元[13]都度量了中国的资本存量;陈钊等[14]通过估算形成了1987—2001年各地区完整的教育发展面板数据。第三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大跨度的面板分析,从实证分析上通过计量经济技术得出较为准确的度量,较近的研究如贺坚[15]专门讨论了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的相关问题;张占东[16]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需求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杜丽永[17]借助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了投资在长期中的作用,并认为在不同阶段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

二、中国农村投资的基本特点

图1显示了自1980年开始的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中可以看出,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只占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一个极小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变化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在90年代初期有一个攀升,后期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个10%以上的投资比重。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10年已经降至2.8%左右的水平。有两个原因导致上述变化:首先是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投资,从政策层面上保持了集体单位对农村投资一个较为固定的比例;其次是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个人投资被很大程度挤出。此外,劳动力流出严重也是导致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急剧下降的原因。这也说明,在分析农村投资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影响时,不能采用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免得出负相关的错误结论。

由此得到农村投资的第一个特点是:农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不高,其中农村集体单位固定投资占比一直稳定在10%左右,而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一直趋于下降。

农村投资由于其目的性不同而具有很多内容,且农村分布广泛,加之项目众多,使得我国的农村投资分析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根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6691亿,其中建筑工程投资为21192.4亿,占比57.76%。同时,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也逐年升高,(表1)。

从表1中可以得到农村投资的第二个特点:农村投资中建筑工程投资占一半以上,水利建设相关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稳定在50%以上且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占比非常小,这与人们通常想象的占比很不一样,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上存在不一致。考虑到变量统计上的一致性和占比的代表性,更宜选用与水利建设相关的投资额作为分析数据。

中国农村投资的第三个特点是:农村固定投资更注重公共物品投资,且公共物品投资占据农村投资绝大部分。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公共物品投资(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成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力。

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度量一般都以农村受教育经费或投向教育领域的各种费用之和进行计量。《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专门列出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及构成”,表3是对其的摘要。在相关年鉴中,专门列出“当年教育经费投资金额”项,相较其他支出表,该项所列金额为当年实际完成教育经费投资额,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因此考虑以该数据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测度。结合陈钊等(2004)和张公信(2010)[18]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农村投资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特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占农村投资极少的比例,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主要是技术含量极低、期限较短、简单重复的技术培训等。这个特点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可能需要较短的时间,但人力资本可能提高的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其今后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作用程度。

考虑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总投资的关联性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可以得到如下的命题:中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前者与后者的作用机制和传导特征会有所不同。其中前者对农村社会发展有一个较强的时滞,而后者可能时滞并不长。

三、数据与建模

(一)模型与数据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1980年由西蒙斯(Sims)提出的。这种模型采取多方程的形式,用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它不但具有联立方程对多个经济变量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的优点,而且还平等地对待了所有变量,避免了主观上的随机性。其基本模型可以描述为:Yt=m+P1Yt-1+P2Yt-2++PnYt-n+ut其中,Yt为n×1维列向量;m为n×1维常数列向量,ut为n×1维随机误差列向量。数据采用1990—2009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ome)、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产值(gdp)、农村教育经费投资额(intel_inv)、水电建设和当年发电量完成额(estat_inv)作分析,其中用农村教育经费投资表示人力资本投资,水电建设和当年发电量完成额表示固定资本投资。为了克服可能的异方差,数据均取其自然对数;为了增强可比性,所有数据均采用可比价格,其中1990价格=100。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本文计量分析采用Eviews5.1软件进行。

(二)建模与分析

为了避免可能的伪回归问题,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在取自然对数后为二阶平稳,即所有变量均是I(2)的。由于非平稳序列之间也可能存在平稳关系,需要对非平稳序列进行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协整关系(见表4),可以进行VAR建模。似然比检验统计量表明在5%的水平的上不存在协整关系。图3为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本身是稳定的。根据相关准则判断,最优滞后阶数为2,所以建立的模型见表5。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第二列和第三列的两个方程,重要的系数已经用加粗予以表示。尽管是二阶差分后的变量,在经济含义上并不那么明显。但系数本身的大小仍能说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对数波动的变化存在较强的滞后效应,即第二期的系数大于第一期的系数;其次,人力资本投资对数波动的变化存在较弱的滞后效应,即第二期的系数小于第一期的系数;第三,从波动的两期幅度来看,人力资本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人均收入的波动变化都具有更大的总效应。具体而言,假设存在1个单位的冲击,则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0.3961和0.1651,类似的,人力资本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1.1792和0.8184。这说明人力资本投资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地区生产总值波动的变化和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的变化具有更大的效应。

(三)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表格方程中所表示出的经济含义和实际效果,可以利用软件生成其脉冲响应的图示(图4)进行考察。脉冲图反映,D2lngdp和D2lnincome对D2lnest_inv和D2lnintel_inv产生冲击的反应,从脉冲图中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冲击最终都将收敛,但在收敛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其他两个因变量波动明显大于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因变量波动,这符合中国投资基本事实: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呈现高位增长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与其波动高度相关;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投资则较为稳定。

(2)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较人力资本投资稍长的滞后效应。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立竿见影”的,而人力资本投资转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但本文所选取的农村人均支出涵盖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培训,所产生出的人力资本也绝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与城镇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不相同。

四、结论

本文立足1990—2010的时间长度实证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作用,本文证实了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的积极作用,拒绝了理论上投资加大与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1)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大于固定资产投资。从得出的模型可以看出,假设存在1个单位的冲击,则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0.3961和0.1651,类似的,人力资本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1.1792和0.8184。

(2)固定资产投资只是在滞后2期才对前两者有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系数还很小,但是人力资本投资则在每期都有显著影响。这充分说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极具价值。同时,也说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过多的低效率、低科技含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虽然见效较快,但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得人力资本积累只能从干中学中得到,丧失了技术赶超、降低学习曲线的机会。

(3)人力资本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前两者的影响均出现正负交替的影响,且后者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波动更为剧烈。这从一定程度说明我国的投资比较紊乱,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都还存在不合理,可能这与我国长期以来投资由政府主导而非充分市场化所致。但脉冲响应还是显示出人力资本投资的波动区间明显窄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区间,这说明人力资本投资本身具有长期的内在稳定性,不易受市场的大幅波动。

篇(6)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述

1.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从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角度看,主要是对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进行分配、管理,(1)为企业产品生产、出租经营管理所有;(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使用超过1年的建筑物、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生产所需的设备工具,此外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同时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可以列作固定资产。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准确的确认固定资产,并然后才能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案,从而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确认企业固定资产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安全监控设备、环保设备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是能保证企业更好的获取经济效益,因此,也应该将其列作是企业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极其重要的管理环节,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从企业的管理目的看,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有:(1)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政策;(2)结合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3)注重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维护,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周期;(4)从增量投向、资产存量流动中改善固定资产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5)加强固定资产产权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6)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检查分析,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就目前而言,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大多是采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在手工记录资产数据向计算机软件记录数据转变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管理会计人员手工记账存在的工作量大、计提折旧计算复杂、准确性差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固定资产账务核算质量和固定资产管理准确性。但是在新环境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转型也越来越深入,而企业当前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新环境下,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企业开始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后,几乎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使得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功能上无法满足更高的管理要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固定资产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老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缺陷,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也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集中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计划主要是在每年的年底以企业各部门的二级单位为上报主体,对本单位来年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上报,然后由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对各单位的上报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分解下达给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组织实施,以此推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进行,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集中管理。

3.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现状

作为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很多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营资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或者固定资产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企业资产流失,甚至会错失市场机会、丧失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关键生产设备运行情况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安全生产风险,开始重视和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也被应用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这些技术和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质量,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每一个员工参与进来。但是从当前的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情况看,还存在企业员工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加上企业的经营模式、技术水平、管理思路等方面的局限,使得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思想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方法缺陷等,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问题

目前,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多数都是全国通用的系统。在新环境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系统数据越来越复杂,这也导致管理人员在月末、年末进行业务操作时,经常会出现系统宕机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与质量。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中,查询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但是由于通用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缺陷,导致系统无法为管理人员提供过去的固定资产清单情况,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准确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此外,由于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查询模式过于简单,数据维度也比较简单,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很难满足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实际分析需求,进而影响到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质量的提高。

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集中管理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调度是比较常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安排,管理权限集中在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企业的各部门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权,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企业各部门参与决策的力度很小。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设备、场地、车辆等固定资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在这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集中管理模式下,最了解市场和生产的基层部门管理权限十分有限,难以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设备运行情况等快速做出决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再加上企业“重计划、轻落实”行为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这也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在这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二级部门经常会在上报计划中随意增加上报金额,抱着“不要白不要”的思想,使得上报计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从而对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投资决策造成一定影响。在当前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还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落实后,固定资产的维修、折旧都是由企业统一核定的,不管是大型系统设备,还是简单的设备,都通过粗放的手段进行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前没有对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等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在投资后,也没有对其效益进行追踪,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难以获得期望的效果。

3.固定资产日常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发生大量的费用支出,需要定期检修维护,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等,来维持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固定资产的日常运维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固定资产设备检修频率的确定,检修成本开支的衡量、停机检修的后期利益与当期利益的矛盾,设备技术升级的时机把握等等,会对固定资产设备的寿命周期、企业当期与后期经济利益等产生深远影响。但有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层为了自己任期内的利益,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以提高当期收益为任期目标,通过降低设备检修频次等,减少设备的运维费用开支,严重地透支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性能,为企业今后的生产运营风险埋下了隐患。

五、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

1.建立有偿投资机制,提高投资效益的责任意识

面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一方面应该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增加有偿投资机制,从而对投资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引导经营者树立“有投入就要有产出”的经营理念,在主观上促使经营者可以在投资前做好规划、算好账,从而保证投资的成功率。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坚持谁使用、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要求经营者能根据相应的投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回报。具体而言,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者的投资要求,延长相应的设备使用年限、设备投资回收期。例如,一条生产线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为5年,而经营者需要增加一条生产线设备时,需要根据相应的业务发展,制定5年内的经营思路,创造收益,从而回报自己提出的增加一条生产线设备投资要求。这种有偿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投资自主权,企业各个部门有投资需求时,必须对自身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按需上报,这样不仅能降低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还能全面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设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等绩效指标,在主观上提高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环境因素,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界面

为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企业需结合部门职责、固定资产类型、管理层的授权等情况,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界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例如,对于企业的生产设备,其使用权、中小维修权等权限应划归相应的生产部门,对于设备的大修、技术升级改造等权限,应划归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当设备、机器等固定资产在生产中发生大型故障,或需更换贵重的关键配件,或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等情况时,生产部门应及时向生产技术管理部门报告,由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对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研究分析,并及时作出决策,避免造成生产设备损坏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等现象的发生。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公共类固定资产往往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就是没有一个部门愿意主动承担公共类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这也造成了公共类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损坏多、浪费严重。鉴于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公共类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并制定相对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管体系,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能真正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制定设备维修费用预算定额

从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情况看,许多企业采用以固定资产原值为权重,核定相应的固定资产设备维修费预算。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正常维修、使用,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各部门固定资产维修费用预算的执行,导致各部门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维修费用预算都持有很大的意见,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成新率比较低的部门,很可能会因为费用预算不足而减少设备的正常维修,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等。鉴于此,企业应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固定资产的已使用年限、设备运行状况、关键部件的可替换情况等,并对各部门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细化分类,根据不同的使用年限、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制定不同的维修费用预算定额,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维修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提高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质量。

4.建立关键的固定资产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篇(7)

关键词:可行性分析,净现值,决策柔性,等待价值,选择期权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P, P & E and the Traditional NPV Method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ts content of having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P, P&E) invest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e of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that is evaluating its economic benefit. We can adopt the static method and the dynamic method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Also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most common dynamic method ---- the traditional net-present-value (NPV) method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computing formula, decision-making rule and its advantages.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NPV method’s application to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P, P&E practically through the real case study and shows the mean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NPV method exists. Then the dissert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NPV method. First one is the uncertain discount rate and cash flows whenever we encounter the higher risk. Second one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NPV method ignores the value of the operation flexibility about a project investment. Third one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NPV method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delay of a project i.e. the value of waiting in a project investment. So the dissertation bring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such as correcting and confirming the risk return rate of the discount rate and adopting the option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company can have a better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P, P&E).

Key words: feasibility analysis, net-present-value, decision-making flexibility, the value of waiting, real options

目 录

一、序言1

二、文献综述1

三、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理论阐述2

(一)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2

(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2

(三)传统净现值法介绍3

四、案例研究4

(一)公司简介4

(二)案情4

(三)案例分析4

五、传统净现值法的局限性和改进建议9

(一)局限性10

(二)改进建议11

六、结论13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13

一、序言

对于投资的定义,简而言之,投资是一种“现在投入”和“将来收益”之间的交换。现在投入实际上是牺牲了一定的现在消费,将来收益则是获取更大量的将来消费。投资的概念,可以从4个方面来认识:(1)投资是现在资产的投入(支出);(2)投资具有时间性;(3)投资具有风险性;(4)投资的本质在于获取所期望的收益。显然,投资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投资有形的项目来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新产品,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单位价值大,影响时间长,建成投产后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如果投资正确,企业可在较长时间内受益,万一投资有误,企业也难以在短期内再改变,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必须一次性垫支相当数额的资金,而这种垫支的收回则是在该资产未来的使用期内分期逐次实现。固定资产项目建设具有固定性、专用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固定资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但是企业又不能为回避风险而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为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失误,企业必须注重固定资产投资的策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点是事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而可行性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对项目进行经济上的效益分析,在众多的决策指标中,毫无疑问净现值(NPV)是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广泛使用的。

本文试图将传统净现值法运用于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中,验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目的实际上是通过实证分析,即分析实际案例中传统净现值法的使用,验证净现值法对于可行性分析中经济效益预测的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目前传统净现值法下还存在的一些缺陷,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上述引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的介绍;其次是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是对可行性分析的理论阐述包括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和内容和传统净现值法的介绍,叙述了净现值法的定义、公式和与其他方法相比之优点;第四部分案例研究,对2台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第五部分则指出了传统净现值法在目前遇到的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并提出了建议;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对于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理论阐述,国内外有很多经典文献,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之后,由于企业兴起了一股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国内也开始研究起了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在汤炎非、杨青编著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中就提出了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可行性分析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最重要内容。它是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和工作阶段。同时在徐强、董正信编著的《投资项目评估》中还指出了一般工业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包括的10大内容,这10大内容可以基本概括为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和效益研究这三大部分。这些经典内容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对固定资产进行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被众多企业所采用。

而在对传统净现值法的研究分析中,国外的许多关于管理会计的书籍与资料都提到了净现值法的定义、计算方法和与内部收益率法相比较后的优越性,比如在Ray H. Garrison & Eric W. Noreen, “Managerial Accounting (Eighth Edition)”即《管理会计(第八版)》中提到了计算净现值重要的是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上的净利润概念,并且还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净现值的运算过程,同时还比较了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指出净现值法比内部收益率法计算简便,没有试错过程;能够考虑风险因素,在折现率中予以体现;并且提供比内部收益率法更有用的信息给决策者,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决策。

国内外的众多文献例如孙元欣编著的《投资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中都指出运用净现值法可以对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投资效益进行估算与评价,本文认同该观点。

本文之所以选择研究传统净现值法对可行性分析的作用,原因在于:首先,传统净现值法的产生已经一段时间了,国内外的文献都对其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其次,到目前为止,企业中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效益预测和评价的情况仍然存在,本文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第三,传统净现值法计算过程较简便,有代数公式可以套用,且预测效果也比较好。第四, 虽然大多数文献都是肯定了传统净现值法对于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作用,但是本文通过对传统净现值法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传统净现值法也有缺陷,可以通过与《期权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和《企业财务管理》中提到的期权的概念与方法相结合等方法,来改进对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中的经济效益分析。

三、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理论阐述

(一)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拟定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论证;对固定资产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固定资产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投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该固定资产是否应该投资和如何投资,或是就此中止不投资,还是继续投资使之进入开发建设的下一阶段等,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简而言之,固定资产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效益性,技术上的可行性论证主要由企业技术部门负责,经济上的效益性论证,则主要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可行性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和地区、行业规划的要求,对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投资方案规划、工程技术论证、社会与经济效果预测和组织机构分析,经过多方面的计算、分析、论证和评价,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议。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分析是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最少的投资耗费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科学手段,也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的科学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是对投资的固定资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作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提出固定资产投资最后决策的结论性意见。因此,它的内容应能满足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的要求。

一般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10个方面内容:

1)总论:综述项目概况、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阐明对推荐方案在论证过程中曾有的重要争论问题和不同的意见与观点,并对投资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列表说明;还应说明投资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环境、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出项目调查研究的主要依据、工作范围和要求;说明项目的历史发展概况、项目建议书及有关审批文件。

2)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拟建规模:调查国内外市场近期需求情况;国内现有项目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固定资产项目的规模,选择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和公用设施情况:所需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来源和供应的可能性;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种类、数量和储运条件;所需动力(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供应条件。

4)厂址选择:固定资产项目的地理位置,与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的距离、地区的条件。

5)项目设计方案:在选定的建设地点内进行总图和交通运输的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和选择,确定项目的构成范围。

6)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环境现状调查。拟建项目“三废”种类、成分、数量,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治理方案的选择和回收利用情况;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城市规划等要求以及相应的措施方案。

7)企业组织和人员培训:企业生产管理体制、机构的设置,对选择方案的论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人员的培训费用估算。

8)项目施工计划和进度要求:根据勘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试生产所需时间与进度要求,选择整个项目实施方案和总进度,并用线条图和网络图来表述最佳实施方案。

9)经济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总投资费用、各项建设支出和流动资金的估算;资金来源、筹集方式,各种资金来源所占的比例;资金的数量和资金成本;总生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的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外汇效果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财务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并进行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0)综合评价与结论:方案的综合分析评价与方案选择,运用各项数据,从技术、经济、社会、财务等各个方面论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推荐一个或几个可行方案供决策参考,提出投资存在的问题以及结论性意见。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

首先是市场研究,包括产品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先决条件和前提,它决定了项目投资的必要性,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

其次是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从资源投入、建设地址、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问题入手,这是可行性分析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投资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最后是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它是决定项目投资命运的关键,因此也是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核心部分,并说明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就是从这三大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优化研究,并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传统净现值法介绍

由上文可知,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项目的效益研究,而其中最主要进行分析的是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估,而该评估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指标分析等方法。固定资产投资等长期投资决策指标根据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分为两类: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报酬率,它在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时,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把不同时点的货币看成是等量的,是一种非折现的分析评价方法;动态指标包括净现值、获利指数、内涵报酬率等,这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指标,以折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更能反映和把握客观实际状况,是现资决策中广泛应用的方法。而作为动态指标的净现值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评价指标。

净现值(NPV)是指把项目从投资开始到项目终结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为初始投资时的现值。它表明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后,以现值表现的净收益。可以说,它是一个考察投资项目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净现值越大说明项目的经济效益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CF——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

i——预定的折现率

n——投资涉及的年限

而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采用那些净现值为零或正值的投资方案,放弃那些净现值为负值的投资方案。即:

第一,净现值为正值,表示投资项目获得的报酬率大于期望报酬率,说明投资方案是可行的;第二,净现值等于零,表示投资项目获得的报酬率等于期望报酬率,也说明投资方案是可行的;

第三,净现值小于零,表示投资项目获得的报酬率小于期望报酬率,说明投资方案是不可行的。

净现值法的优点在于,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给出了一个表示单一款项的现值,经济意义明确;其次是净现值法计算简便,没有内部收益率法计算时必须的试错过程,第三是净现值法比较现实,可以通过折现率i的水平来考虑风险的影响;第四是净现值法提供给决策者更多的有用信息。

我们知道,动态指标主要有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三种,在这三种评价方法中,净现值法以其稳健而又现实的再投资比率在理论上受到格外偏爱,尤其在互斥选择决策中,若利用内部收益率和获利指数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净现值法无论是在独立项目的决策中,还是互斥项目的决策中均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从理论上说,净现值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决策方法。

四、案例研究

在前面的部分中,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与传统净现值法的关系。在本章中,本文选用位于上海西南地区的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案例,加以实际分析。该案例的相关资料由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予以提供。

(一)公司简介

篇(8)

一、引言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外资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79年到2000年底,流入我国的外资累计达5185.64亿美元,其中“九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2135亿美元;并且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连续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连续7年居世界第二位。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外资对于更新观念,加快我国改革的步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广东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79―1998年间,广东累计协议利用外资金额1765.86亿美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02852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61.9亿美元;其中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56.15亿美元,签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651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3.7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拟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分析

本文变量以GDP代表经济增长,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GD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数据都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得到。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变量的协整关系,并能使之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GDP,FDI,GD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LOGGDP,LOGFDI,LOGGDI表示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自然对数。

协整(Cointegre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格兰杰(Engel-Granger)提出的,实际上某些非平稳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有可能是平稳的,非平稳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作协整关系。我们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同时考察变量的单整阶数,即对变量及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部分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不具备方差齐性和均值为常数的要求,属于单整变量。所以在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我们利用ADF检验分别对三个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OGFDI, LOGGDP,LOGGDI是一次差分平稳,也就是说这三个变量均为I(1)过程。见表1

2.协整检验

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说明三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使用Johanson(1995)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LOGGDP,LOGGDI,LOGFDI进行协整检验。Johanso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在进行协整检验以前,必须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

用赤池(Akaike)信息准则(AIC)或用施瓦茨(Schwartz)准则(S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选择k值的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或SC的值达到最小。同时我们知道在VAR模型中适当加大k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从另一方面看,k值又不宜过大,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最后选择k=3,同时,用Q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有无自相关,怀特(White)检验和ARCH统计量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JB(Jarque2Bera)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各方程回归的残差序列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确定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有常数项,有线性趋势项,数据空间有线性趋势项。

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滞后四阶的情况下LOGGDP与LOGFDI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在增长率水平上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这一长期的均衡关系保证了各变量在增长率水平上的任何短期偏离最终会在这一协整关系的引力作用下回归到长期的均衡状态。

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也表明在滞后三阶的情况下LOGGDP与LOGGDI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在增长率水平上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关系

由于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包含一个协整方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结构选择保持与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构的一致性。由于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同时意义也不大,我们这里就省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形式,只写出相应的协整关系式。首先估计出LOGGDP与LOGFDI的协整(长期)关系为:

loggdpt-1=0.286287logfdit-1+3.128233

从上式可以看出,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286287,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可能起一个较大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增加0.296287%。

其次估计LOGGDP与LOGGDI的协整关系:

loggdpt-1=0.881075loggdit-1-1.78778

上式表明,从长期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881075,这也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所以广东省在大力引进外资的情况下,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挖掘自身的能力上。

三、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

基于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了更好的观察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广东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同时对三个序列之间的关系进行方差分解。

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可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Granger(1969)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定义,并就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提出了一种检验方法,即Granger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滞后期为3。

如表可以看出LOGGDP是LOGGDI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广东省高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更多的国内投资。LOGGDI不是LOG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只有单向的因果关系。LOGGDP不是LOGFDI的格兰杰原因,而LOGFDI也不是LOG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外商投资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2.方差分解

Granger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但是不能够测度这种因果关系的强弱,因此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来对这些变量不同预测期限的均方误差(MSE)进行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互关联的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详见表3.表4.表5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LOGGDP与LOGFDI两变量的系统,广东省经济增长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误差影响很小。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LOGGDP与LOGGDI两变量的系统。LOGGDP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而LOGGDI对LOGGDP的影响从第7步开始稳定在13%左右。

从表5可以看出:LOGGDI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LOGGDP,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主要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因。

四、结论

1.资本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国内的固定产投资还是外 商直接投资都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着正面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比较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因此从长期来看,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还应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也要积极,审慎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2.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都不是平稳变量,这三个变量的自然对数都是I(1)变量,其中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在增长率方面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增长率方面也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中看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是其省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没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薄文广:“FDI,国内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和检验” 《世界经济研究研究》 2005年第9期

[2]刘 明 张冬霞:“FDI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广东数据的经验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

[3]戴金平 王晓天:“中国的贸易,境外直接投资与实际汇率的动态关系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年第11期

[4]黄海南 府亚军:“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统计与咨询》 2005年第5期

篇(9)

[中图分类号] F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01-06

从20世纪末开始,产能过剩不仅逐步引起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视,也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界的重要研讨内容。当前,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探讨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性、必然性和持久性等基础认识问题。

先给出相关概念界定。产能,即生产能力,指一个企业(或行业、或产业等)利用固定资产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通常情况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生产水平。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量的过剩,这里的需求量指有购买意愿和能力的需求量。

一、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性

(一)从投资以及与居民收入的对比来看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逐步确立了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税体制和官员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诱发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根据统计数据计算,1980年~199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数(按当年价加总计算)为2,682亿元,1991年~200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数(按1991年不变价加总计算)为12,123.96亿元,而2001年~201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数(按1991年不变价加总计算)为56,895.70亿元①。1991年~2000年投资水平是1980年~1990年的4.52倍以上,2001年~2010年投资水平是1991年~2000年的4.7倍。如此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无疑为产能过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如何释放?居民消费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渠道。而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支撑基础。看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居民收入的对比情况。表1列出了1995年~2010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率。

很显然,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可以衡量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强弱;这两个比率越大,表明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越弱。表1显示,在1995年~2010年间,这两个比率呈增加态势,2010年为1995年的倍数分别是2.81倍和3.34倍。所以,我国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正在逐步减弱。这就为产能过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供给与需求对比及产能与需求对比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总体上告别卖方市场并进入买方市场,国民经济走出了“短缺”状态。从价值形态看,我国社会总供给在1996年以前一直小于总需求,而1996年上半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391亿元;从实物形态看,1996年下半年,在609种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571种,供不应求的只有38种且多数是农副产品[1]。而到了1998年,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的调查统计显示,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00%[2];再到了2002年~2005年,600种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比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70%以上[3]。

再看看产能与需求对比的情况。从2003年开始,我国产能过剩问题逐步体现在重化工业行业。根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钢铁行业产能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其中闲置生产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的企业开工率仅40%左右;电石行业有800万吨产能放空;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4]。国发〔2009〕38号文件《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的数据为:2008年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包括在建拟建项目的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预计未来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2008年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30%;2008年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设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

从上述这些数据对比中可以判断,我国出现了事实上的产能过剩。

(三)从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来看

篇(10)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 工业工程信息 下一篇: 发展经济学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