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研究背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分类号】G4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sjyyb--150)
1.引言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素质教育的序幕,虽然素质教育已唱响多年,其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校的学生只是头戴“素教”的光环,仍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对于这种现状,究其原因,是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应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的评价机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步伐、制约了课改的深入!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它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弊端,致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被引入迷途。建国以来的历次基础教育改革,皆因为没有把握住“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致使课改的效果打了折扣。
2.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看,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神意,而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导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2.1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观念转变不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仅仅关注了对知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个性品质、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的评价.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观念。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2.2教师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起到激励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表现为:单一、模糊、缺乏激励、引领、提升作用。我们教师课堂中用得最多的评价语是:“好”、“对”、“很好”、“不错”。可是学生好在哪里?对在哪里?一个简单的“好”字,“对”字是不能给学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的。
2.3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老师等十分少见。即使偶尔有学生之间的互评,他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有的学生只挑同学的缺点,否定优点,这和上面说到的我们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3.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教学评价在新课程实施中不但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做以下改变:
3.1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
3.2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从单一变为多元。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3.3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有必要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如何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
3.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上,教师除了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对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另外,教师还必须设计完美的提问,让思维延伸到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住本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它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课堂评价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如何引领老师和学生从学科本位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从重视学习实践,开展学科沙龙,到重视学科整合,开设综合学习课,最后发展到主题研究课的形式,另辟蹊径,没有纯然地把融合建立在原来的学科分布上,而是拓宽了新的课程领域,开发了新的课程资源。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主题研究课,就是在一个研究主题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而这个主题,全凭孩子们的兴趣而定,可以是身边的四合院,可以是远方的母亲河,可以是“我眼中的金融危机”,也可以是“我来新编《弟子规》”等。主题研究课还被纳入课程表,每周两课时,同年级任教的所有教师均参与其中。他们还经常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激发出学科融合的火花。主题研究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师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关注教育孩子的全过程。
例如,以“水”为中心的主题研究课上,学生们通过组建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学生们不仅在研究中发明了由装着水的水杯的“水琴”,还利用它为学生们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旋律;从语文角度,研究了“水”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体写法,明白了从象形字到现在写法的历程;从数学角度,孩子们发现,水可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容积,例如灯泡,明白了“做事不但能用直接方法,还要学会用间接方法”;从科学角度,孩子们研究了水的固、液、气形态,明白了“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完成后,学生还需填写“研究报告”,由各学科教师来进行“验收”,并给他们印上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水滴印章”,集齐9枚印章,还能兑换“综合章”。
主题研究课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认识真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不同侧面认识同一事物,从一点辐射出多条线,突破了思维视角相对单一的局限,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孩子们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胆的质疑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高度的自主性、相互合作的意识。
一、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
科研院所设备具有基数大、种类多、覆盖面广、增速快的特点。设备总量达万余台,类型涵盖机械、动力、信息设备、厨用、家用电器、运输工具、检测试验、医疗器械等多个类别,多设备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设备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管理周期跨度大、范围广。设备管理覆盖每台设备全寿命周期,从需求论证、选型、立项、实施采购,到日常使用、维护、维修、调剂、报废,周期跨度大。设备管理对象涉及科研院所各部门、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各设备的使用人,管理范围广。
(二)全局把控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并重。设备管理部门既需从宏观上掌握设备资产现状,统筹设备资产的添置、更新、处置等需求,又需掌握每台设备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开展设备维修、维护、计量、调剂等工作。
(三)设备差异化管理要求高。不同类型和价值的设备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信息设备同保密管理要求结合紧密,测量设备、机加设备需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特种设备需符合安全标准化体系要求。单价高于2000元的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低于2000元的设备因种类不同需满足相应的保密、质量、安全等管理要求。
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约束条件,目前的缺乏体系化的管理制度,业务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管理要求欠缺。
(二)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现有的管理人员以设备管理部门为主,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使用人存在对职责不清楚、对管理要求不熟悉的情况,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管理工具有待完善。随着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延伸,设备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但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设备管理要求,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三、加强设备管理体系建设[1-2]
(一)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覆盖面全、层次化的制度体系。制度是管理要求的载体,是设备管理人员的从业指南。针对不同层级的设备管理人员,可参照质量体系文件,纵向从管理层面、业务和操作层面制定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层次化;横向可按照设备类别,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全覆盖。如,可针对业务活动分别制定设备验收、处置、盘点、调剂、维修、库房管理、日常保养等管理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结合差异化的管理要求,分别制定软件资产、特种设备、测量设备、关键/重大设备等管理规定。同时,各使用部门可根据使用设备的特点,拟制部门设备管理二级制度。
(二)加强设备管理体系人员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强调设备管理不只是设备管理部门单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全员参与的管理要求,构建涵盖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业务部门部门分管领导、设备管理员和设备使用人员等为一体的设备管理体系。将设备管理的职责逐层分解,使部门设备管理员和设备责任人更多参与到日常设备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文化,提升设备管理的效能。
针对设备管理人员结构的缺失,成立设备选型、技术鉴定等专家库。对于重大设备的选型、改造、安装,高价值或重大设备等的处置等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决策科学化。
建立设备管理考核机制,将对各使用部门的设备管理考核和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度,并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等,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优化管理流程。对现有的系统功能进行梳理,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合不同类型设备的管理要求,增加系统的相应功能;提高系统的统计和查询能力;增加同其他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功能等。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以业务为关注点,整合流程功能、提升流程批处理能力。减少流程的流转环节,缩短流转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结束语: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作为科研院所的设备管理者,需结合管理实际,开拓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既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又确保设备的保值增值,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其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阶段体育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任课教师只有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内容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才能保障新课程标准在我国初级中学的顺利实施。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由体育成绩首位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体育成绩上,这样的教学观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成绩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绩首位”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重点,“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不但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体质水平的提升还同时关注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和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由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要求体育任课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教学活动由以往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学活动以体育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为主,以教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征,导致了教学活动的枯燥和低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则要求把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有的体育运动水平,确定教学目标,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反馈对课堂组织作出科学的调整,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一般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不注重体育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念导致任课教师会在无意中压缩学生学习新知识、自我思考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而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观念,则会引导教师去注意学生学习、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和规律,从而发现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和心理变化,并作出及时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身心全面发展。
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学评价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教学评价,即:根据学生的期中或期末体育达标测试成绩作出评价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不同天赋、不同体质水平、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置于同一个评价标尺下,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体质水平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无需付出太大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体质水平较差、运动能力不强的学生,即使付出双倍的努力,有时也很难达标或只能勉强达标。所以,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而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则更加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会根据学生的现有体质水平来有针对性的衡量和反应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程度,除此之外,还在评价内容上增添了出勤情况、学习态度等,所以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更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
二、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要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主要依据,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学习目标,并据此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其次,在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实效性,即,此教学内容,在现有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得以实施、是否适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标准可以剔除一些过时的和不切实际教学内容,而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有能在现有条件下得以顺利实施的内容又均可列入选择范围,从而大大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最后,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同时具备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更加多元和多样,体育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合理的进行选择。一般说来常用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辩证的运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并不是让我们完全丢弃传统的、已有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在重新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吸取积极有效的内容,从而达到对传统教学内容的辩证运用;其次,改造简化现有的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与现代的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运动有着诸多的联系,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运动技能水平和其它情况,对现有的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和简化,降低其难度要求,使之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第三,选择生活化、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在组织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时,可注意选择生活化的内容,由此而来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生活中所需的其它能力,改变传统体育技能学习的单一性。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如选择民族体育项目、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等,这样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类教学内容时,可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引入课堂或经过一定的梳理、改编之后再引入课堂教学。
三、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了改变。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习的互动性、创新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探究式教学模式;2)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问题式学习模式;3)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为目的的合作式教学模式;4)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的资源型学习模式5)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学要求将学生置于各个层次的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等等。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在选择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完美的、是绝对最优的,所以,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经验,让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得以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伏广才.新课标的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分析与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2).
从刚结束的2015年安徽省高考来看,数学的考试性质、要求、试题结构基本上都比较稳定,而且依然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突出学生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数学备考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利用新课程理念,重视和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公式推导以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从高考的角度来讲,数学的学习不要过于追求特殊技巧,应该重视“通性、通法”,善于一题多解,尝试多题一解,将知识网络化,了解各类题型,训练解题套路。
一、近年安徽高考数学试题的特征
1.重基础且范围大
从近年的安徽高考数学命题情况来看,命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而并非考查学生做难题的能力。从高考数学试题的反映来分析,仍然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一题多解能力的考查,也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更注重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安徽数学高考的考查范围也有所扩大,不只是考查局部的知识点,更多的是数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看作是实用工具与基本技能。今年的安徽高考试题考查范围广,只在一些简单的题目中考查单一知识点,如选择填空题,而在解答题中,知识点的考查是交叉,综合性较强。比如在2015年高考数学试题解答题第17小题中,既考查了学生对概率知识的掌握,又穿插了分布数列和均值计算。如此涉及多个知识点的数学高考试题,就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考查。
2.多元化思维
安徽高考不仅仅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加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及数学素养。根据当前安徽高考的命题来看,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做题能力都比较均衡,比较容易考到理想的成绩。最近几年安徽高考数学题的命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命题思维呈现多元化特色。一道高考题需要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答,考查了学生的多层次解题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注重多元化创造性思维训练。如2010~2015年的安徽高考数学中,渐渐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让学生明白做题时需要发散思维,而不是机械式地执行题海战术,既浪费时间又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数学只是学习与复习中,应该根据新课程中的《高考大纲》为导向,要善于好题精做、一题多解,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二、由新课程背景下安徽高考数学试题引发的思考
1.注重课本并巩固基础
由于当前安徽高考数学命题要逐渐向全国卷命题靠拢,因此,数学基础知识巩固变得日益重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要求他们必须回归课本,逐渐提高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基本概念与公式技巧应该重点掌握。另外,课本中的例题研究由于某些时候与高考题中个别知识点考查中的相关例题比较相似,故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将课本熟烂于心,这样在高考中才能对数学考试有足够的信心。但是,有时也要注意个别数学试题会存在“陷阱”,看起来好像和课本例题差不多,其实还是有细微不同,所以就应该认真审题,并联系课本进行解答。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课本前后知识点联系、高考试题和课本的联系。高考命题都是以课本为基础,而且不会超越课本范围,这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故而,教师既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又要帮助他们科学地总结解题技巧,让学生根据课本来解答一些拓展性知识问题,巩固课本知识,衔接考题与课本知识,以回归课本、巩固基础。
2.训练发散性思维
从这些年安徽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已经不局限于考查一些死板的知识,而且题型新颖多变,综合性较强,对某个知识点的考查也是灵活的,有一点复杂性。比如,2015年安徽高考数学试题第18题“设n∈N,xn是曲线y=x2n+3+1在点(1,2)处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1)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2)记Tn=x21=
x23……x22n-1,证明Tn≥1/4n”这道解析题。
在考查圆锥曲线同时也涉及数列、不等式等知识时,题目综合性强而且灵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做题时既要总结技巧,又要将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善于总结。另外,教师还需要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近年的高考题,发现其共性,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给学生精讲,并让他们交流讨论,最后综合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训练其发散思维,积累解题经验。
总的来说,安徽高考数学试题体现了近年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育学的新思维,题型也有着代表性、示范性,这就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向导,要求教师认真研究高考数学规律,总结高考数学应试技巧,让学生在学习、复习过程中能够找到方向,对今后安徽高考数学题的命题有一定了解。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研究高考数学题型中应该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训练模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逐步对题型进行总结,把握高考命题的最新动态,在高考数学中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07-01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路
(一)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从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是一种外交手段;从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奥运金牌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NBA赛事与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影响着国民经济。可见,体育并不仅仅是体育,而是多元的。小学体育作为学生接触体育的开端,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学体育教学。那么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是学生的荣誉与奖杯,也许是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许是学生今后的体能发展,其实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这些意义都仅仅是一方面。教师通过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学生的素质与体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路,树立起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二)小学体育教学新思路
新课程规定:“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
1.以健康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如今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以个体生命与生命质量作为根本,小学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将健康作为教学的知道思想,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与习惯。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不要将过多的功利性的目的残杂其中,全力保持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纯洁性。
2.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中心。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技能,来帮助并保护学生的体育发展,将学生发展作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一些简单的问答、活动、项目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运动精神。并要根据渐进性原则,逐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方式。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坚持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亦或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方面,都要将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上。例如在滚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式引导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生滚翻方法之前,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向前滚翻坐撑,然后在让双手手掌支撑着坐垫,一步步的完成滚翻动作。通过动作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和玩耍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简单的滚蛋动作。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等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自我创造与自我思考,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与积极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学生的身体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例如不正确的坐姿,会令学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视力等造成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知道体育与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包括行为美、运动美、精神美等,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美产生一种向往,并将这种向往付诸在行为中,例如主动做眼保健操与体操等。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坐姿、走姿以及动作要领,在学生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姿态,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挑战的心理与精神。
(四)兼顾道德品质教育。体育属于行动教育,学生在体育中的行为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同时,兼顾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例如通过举行班级之间的比赛,拔河、赛跑等,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比赛带来的趣味同时,了解到比赛的道德、精神、规则等,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优秀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服从规则、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等优良作风,这些都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积极的探索并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0-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改革增加了新的创新元素,使课堂教学摆脱了单一的方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为教学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度,使多媒体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又不能让其主控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丰富。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运用集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到积极思考的状态,认真分析课件中的问题。随着问题的难度逐渐加深,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多媒体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情境,可以构架学生思维和课文内容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能更好地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通过文字传递的情感,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趣味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可以直观生动地把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究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深入到课文情境中进行分析,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语文教材中包括一些古诗,古诗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分析古诗内容,掌握古诗的含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进行配乐朗读。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对古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古诗的内容。在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和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利用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教材内容,使他们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思考,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实现高效率的教学。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探究课文重难点内容时,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在思维深入的过程中理解重难点内容,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在《草原》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时,对于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很难表达清楚。此时,运用多媒体将美术中的勾勒和渲染的画图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中这两个词的巧妙之处,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宽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探究高效率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他们的语文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在知识积累过程中,要让学生将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成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使他们在探究课文内容时,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加强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多媒体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分析课文,使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实现良好的人机互动,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六、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活跃他们的思维。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中,学生能快速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发挥多媒体的促进作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高效体育课堂是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的程度、身体锻炼的效果以及运动技能的培养取得较高的效率。这要求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对体育抱有较强烈的兴趣,教师运用精准的设计、独到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较好地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
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喜爱运动的习惯十分重要。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学生才能认真听讲,观看示范动作,熟悉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正确掌握运动的技术和技能。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彻底改变学生散漫的风气,增强对体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练习,使体育课堂教育紧张有序、生动活泼、安全有效。
二、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
激发与培养体育课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学生对体育课有高昂的兴趣,就能使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与评价、自主学习与控制、相互合作竞争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信任、鼓励、暗示和激励学生完成动作,尊重和保护学生自尊心,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竞赛法、游戏法、自主选择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
三、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设计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步骤,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循序渐进,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启发学生的思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可以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自主选择和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实习方法;自主评价,反省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问题与不足;自我调控,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及时恰当地“纠偏”,以促进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的最大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具备科学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特点,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他们在身体素质、能力水平、学习兴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学中要兼顾每一个学生,使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变“教材”为资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灵活地抽取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区别对待,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有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五、重视与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改变方面。体育课堂教学要重视与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特别是动作要领的传授与掌握。动作要领是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完成各项体育动作,这也是提高体育运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对动作要领进行准确表达,示范讲解,以利于学生熟知掌握。
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教育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做好教学工作在于及时进行总结,在反思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新的理念和方法,总结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用形式多样、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要从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着力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努力开创出体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课程广西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
体育选项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针对高中学习环境紧张,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不积极、不重视等问题,体育选项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一、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
观察分析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体育课教学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喜爱程度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到了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变得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不重视,有些学校甚至会占用体育课时间来做知识基础的掌握练习,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很大的。
除了学校以及学生的不重视,体育课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没有结合学生的爱好需求也是造成高中体育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爱好兴趣也不一,整体按照同样单一的教学,不仅不会给学生的体育课增添乐趣,反而成为学生上体育课的厌恶点,给学生的发展带来阻碍。故在高中体育课中实行选项课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场地不足,器材不够理想
各所大学的体育课都是以选项教学的方式进行,但是高中的规模和资源和大学相比均有差距,在高中实行体育选项课的一个问题就是场地和设施问题。在场地方面,对于学生的日常活动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却达不到选项教学的需求。在器材方面,不仅存在器材不够的情况,有些器材已经老化了,急需更新。
(二)模块安排不合理
因为学校的资源设施有限,不能开设足够的模块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相比于大学的种类多样,高中的体育选项课可供选择的项目比较小。并且课程中出现冷热不均的状况,有些课程十分受学生欢迎但因为设施资源问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有些课程则十分冷清。
(三)学生选择具有盲目性
热门的项目之所以越来越热门,冷清的项目之所以越来越冷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跟风心理。很多学生因为场地、设施、教学效果和学习难度的考虑,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学生不能合理的根具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盲目跟风,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消极抵触。
(四)教师选项教学经验不足
教师以前都以固定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对专业教授一项体育项目没有经验,个别教师并不是专业的项目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没有系统性的教学。还有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经验主义较强,随意性较大,一些授课目标并没有完全实行。有些教师即便制定了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流程,但是并没有合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只是简单的应付学校的检查。教师的培训、进修机会又很少,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使教师也产生消极心理。
三、提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费投入
设施场地不足,模块分配不合理都与学校的经费有限相关,为了扩大学习模块,增加学生的设施完善性,保证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得到有效的体育项目技能的提升和合适的身体素质锻炼,学校应该加深对这方面的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一场多用制”也可以提升场地的利用率。
(二)科学指导学生选择项目
针对学生盲目选择体育项目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适时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制定科学的体育选项指南手册,对各个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做好标注和说明,让学生真正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减少盲目跟风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学生性格特点、发现自己适合的体育项目。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讲解对于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高效完成是十分重要的,在体育课堂中,老师合适的讲解会给课堂增加色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首先我们对广西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师的讲解行为情况与学生的认同情况数据进行了分析(如表1)。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83.3%的体育老师认为自己的讲解精炼明确,81%的体育老师认为自己抓住了适当的时机,达到了应该的效果,过半数的同学也肯定了教师教学的这一情况。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认为单调、主次不分,教师的授课效果还应该继续改善。还有一部分教师讲解授课时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方言,而且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是授受式,很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动作示范应该是体育授课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了,同时也是其他课堂所不具有的特点。教师的动作示范和学生动作的形成是直接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对广西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师的动作示范数据进行分析(如表2)。
大部分同学对于老师的师范动作是认同的,但是也有5.6%的同学认为老师示范动作时位置不佳,7.1%的教师也这么认为。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示范动作没有考虑到全班学生。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可以改变队形,围成一个圈或是让前排同学蹲下来保证全班同学都能看见老师的示范动作,示范动作可以换多角度,分步骤慢慢展示,保证学生看得清,看得懂。
针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最起码应该保证基础的教学是没有问题的,之后逐步深入了解教学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学的综合能力,实现选项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
四、结论
体育选项教学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重视程度有着一定程度的效果。本文就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对策研究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讨论。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体育选项教学,并逐渐完善体育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关键学科。然而,当前的生物学科在高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只是把生物学当成一种副业,并没有激发大家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许多人关注更多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大主科,对于诸如生物等所谓的“副科”并没有足够多的重视。虽然经过新课改的洗礼,生物学科也受到了相应的位置待遇,但由于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往往过于侧重生物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大多数高中生对于生物的学习采用的是死记硬背方式,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以为,要多措并举,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应当看到,教师教学的重点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从传统的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知道,一个生物课教师课讲得多么熟练、讲得多么好,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学,那这个老师也教不出好的成绩来。为此,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喋喋不休的“满堂灌”中退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讲授无氧呼吸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依照有氧呼吸的示意图,尝试自主绘制无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将其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列表总结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及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问题有效化,学习自主化
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获取知识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因,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认为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机。笔者以为,生物课作为一门前沿的自然学科,教师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带动学习的自主化。课堂上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专栏设置,引导学生熟悉现实生活常识或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讲授“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我问询学生,“有人说吃早餐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也有人说喝牛奶之前要先吃几口面包。同学们怎么做的?哪种科学?”学生联系实际,纠正了不正确的做法,真正掌握了知识。
三、做好实验,强化示范
生物课本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口头讲解,却忽略实验课。学生喜爱上实验课,喜欢直观的教学。笔者以为,教师要做好教材中的每项观察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强化学生的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空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同时,教师要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思维,突出启发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