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根据国家以前的票据管理态势,可以断言任何一个被审计单位多年来在财务票据的管理上的已经失控,医院也不例外,加上高校附属医院领导体制的多重性,行政归口高校管理,业务归口省级、地方医疗卫生系统管理,财务票据的管理失控已成为医院管理上的顽疾,可谓重灾区。假发票取得快、成本低、无查验、套现易,总有不端分子在利用国家票据管理上的缺陷不断蚕食医院的资金。国家层面鉴于发票管理失控、假发票泛滥成灾的弊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发票验真查询系统,既规范票据管理,又堵住税源流失。如果对于2012年以前发票不规范还可以理解,甚至对于2012、2013年也还可以包容的话,那么对于2014年及以后年度的发票不规范就应该零容忍。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地毯式审查财务票据的真实性,不论张数多少,不分金额大小,全部经过税务查询系统进行查询真假。假发票有多种表现,诸如时间、金额、公章、付款单位、税控码等与查询结果不完全一致。真业务假发票、假业务假发票、假业务真发票等均属发票不合规。对于真业务假发票,如果经办人毫不知情无故意,应当要求经办人更换合规发票。对于假业务假发票、假业务真发票,应当作为重大错误事项提出,不抓大放小,要抓早抓小,勿以恶小而为之,传递出审计“逢票必查”“抓早抓小”动真格的退款导向。对于态度蛮横坚持不退款的,要固定证据后及时已送纪委。传递审计假发票退款导向,在于斩断当事人“不敢”使用假发票的侥幸心理。目前,审计解决的是“不敢”的问题,在解决“不敢”的过程中,通过“逢票比验”,“抓早抓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针对性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最终达到“不能”“不想”标本兼治的根本目标和理想状态。顺应常态“逢票必验”,已经在被审计单位设立票据查验岗位,试图从源头堵住可以堵住的漏洞。
二、顺符民意“逢举必查”
高校医院有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相对独立,管理决策自成体系,业务特殊,行业敏感,高校历年来均把附属单位高配高管,基本上要人就配、要物就购、要政策就倾斜、要资金就拨款,名义上为附属,实质为特区管理。毋容置疑,特区式管理与新常态下的管理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诸多业务偏离合法合规,游走在制度的边缘。药品管理、基建维修、人才引进、职称待遇等与群众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多年来,高校医院很少接受国家层面的检查,特别是像巡视组这样的检查还没有进入高校,更没有进入地方高校医院。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在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云集的医院,合理诉求特别多,在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达到诉求目标时,举报就成为解决合理诉求的途径之一。在往年的内审中,由于没有按照审计规定畅通举报渠道,收到的举报材料很少。即或是有举报材料,处理效果不佳,点到为止,避重就轻,有淡化处理嫌疑。现在,外部环境倒逼审计主动作为,必须其实履行审计监督主体责任,将纪律挺在前面,以规矩办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必须高调传递“缝举必查”、“一查到底”的信息,亮出审计底线、红线、高压线,用铁定的证据说话。不抓大放小、不淡化处理,不论是谁、不论难度多大,坚决查个水落石出,见人见事见责,采取点名道姓方式予以通报批评,依纪依规顶格处理,“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让其颜面扫地,树立“标杆意识”,高调维护审计权威。
三、强行规范“必审”
当下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医院只有实现超常规发展才能立足市场,尤其是高校医院更是如此。与地方政府公立医院相比,高校医院在诸多政策上倾斜有限,高校医院的发展更是偶遇诸多瓶颈。高校医院要尽快发展,必然出现阵痛期,各种矛盾逐渐显现,特别是有的医院正处于创三甲期间,一切工作为创“三甲”让路。在“让路”背景下,甚至出现财经纪律也为“三甲”让路的怪像。毕竟有党纪国法,明目张胆的违规违纪很少,但是,“绕道走”、“球”等惯性思维剧增,呈不可遏制态势,表现为惯性思维、变通思维,停滞于“绕道走”、打“球”的思维阶段,对新的规范和要求不适应,转不过弯,有报怨、有牢骚、甚至有抵触,等待观望。总是拿适合味口的人和事作比较,用“宽”标准作比较,用“松”的例子作比较,不把制度当回事,误导规矩的执行。很多被审计对象不按照规定动作办事,成天研究制度的漏洞与边缘,和制度博弈把“球”玩得溜溜转,从中获利,损害国家利益。如变通报销出差期间的士费,报销跟随领导出差的飞机票等;电话邀请接待无公函,模糊规格、标准、人数接待;用公款在私人会所娱乐消费;以领导出差为由报销长假期间的过路费小票;以工作日用车为由报销公休日加油票据等。为此,在实施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把“必审”的审计思想高调传递出来,“一擦就审”,“”无路可走,及时消除惯性思维,帮助被审计对象牢固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制度观,倒逼被审计对象清白做事,清白做人。
四、对接党纪“逢案必交”
不可否认也无需考证,以往的审计过程中出现了“人情审计”,“关系审计”,对于已经违规违纪等线索,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诸多线索被内部消化、淡化、大事化小、小事化小,没有按照审计法规、审计程序向线索主管部门移交,最终直接导致线索不了了之。如此模式,审计工作变相为线索涉案人做了一件上好的嫁衣,审计人员不但没有做到审计监督的主体责任,反而推波助澜,继续放任被审计对象,达不到审计整改目的,直接导致屡审屡犯,问题越审越多,一旦秋后算账,干部必倒无疑。为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要高调把“缝案必交”的审计思想传递出来,不隐瞒、不积压,悉数移交,由案件管理部门二次入手,形成威慑。
(一)财务预算责任 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学校财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包括:是否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编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部门预算);校内各部门预算指标的审批、调整等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收入预算是否积极稳妥;支出预算是否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有无赤字预算的情况。
(二)财务核算责任 会计基础工作是否符合规范,财务核算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包括: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是否在学校财务账户内统一核算,有无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各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是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取得了合法的会计凭证并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有无超预算支出和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等问题;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核算是否合规,有无挪用、挤占等情况;各项专用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是否先提后用,专款专用,并正确组织会计核算;各类结余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分配;应收及暂付、应付及暂存等往来款项的结算、清理是否及时,有无利用往来款账户挂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代管款项的核算是否合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会计档案管理是否符合制度;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的有关内容是否完整、真实、合法,有无隐瞒、遗漏或弄虚作假等情况。
(三)内部控制责任 学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及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法、恰当、有效;财务处是否依照有关规章制度对全校各项财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能否有效贯彻学校的有关财务决策,对学校签订的各项经济合同、协议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是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各项收费是否符合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票据使用是否合法、规范;现金和各种存款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是否合规,有无出借银行账户、公款私存的情况;票据、支票和印章管理是否符合规定;融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手续是否完备,是否制定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是否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各项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遗留的经济纠纷等问题;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财产清查,账账、账卡、账实是否相符;本部门管理的资产是否安全、完整。
(四)廉洁自律责任 在履行岗位职责时是否廉洁自律,是否在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是否接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是否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造成经济损失,职务消费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一)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是能够用数量标准来衡量的指标,包括通用指标和个性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来设置特定指标。
一是通用指标。通用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标。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共性方面,包括年平均收入预算完成率、年平均支出预算完成率、累计收入负债率、年平均债务依存度和年平均招待费支出比率五项指标。
(1)年平均收入预算完成率。该指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各年度财务收人计划完成情况,是任期内各年收入预算完成率的算术平均数,能够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在组织财务收入方面的业绩和努力程度,同时能说明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收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计算公式:年收入预算完成率=(年度实际收入÷年度收入预算)×100%。
(2)年平均支出预算完成率。该指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各年度财务支出计划完成情况,是任期内各年支出预算完成率的算术平均数,体现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在执行支出预算方面的业绩,以及为保证行政、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正常进行及事业发展投入资金与控制支出的能力,同时也说明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支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计算公式:支出预算完成率=(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100%。
(3)累计收入负债率。该指标反映高校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偿债能力,能够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如果累计收入负债率过高,则财务风险增大,将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形成威胁。计算公式:累计收入负债率=任期到期年末累计对外负债总额÷任期到期年内学校经费总收入×100%。
(4)年平均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等于高校当年贷款额除以当年总支出,是任期内各年债务依存度的算术平均数,能够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支出对举债的依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
(5)年平均招待费支出比率。该指标是高校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部门各年招待费支出比率的算术平均数,能够评价高校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部门招待费支出情况,衡量财务部门按规定范围、标准从事公务接待活动以及廉洁自律的程度。年招待费支出比率=学校财务部门年招待费支出÷财务部门年总支出×100%。
二是绩效指标。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个性方面,是衡量每个评价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包括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年平均学校人员支出比率、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和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八项指标。
(1)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该指标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以外的非偿还性资金与经常性支出的比率,是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学校经费自给率的算术平均数,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组织收入、满足学校经常性支出的努力程度。计算公式:年学校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2)年平均学校人员支出比率。该指标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
各年学校对人员支出总额与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是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学校人员支出比率的算术平均数,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年学校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事业支出×100%。
(3)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该指标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学校公用支出总额与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是任期内各年学校公用支出比率的算术平均数,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年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
(4)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该指标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各年事业支出总额与折合后的各类在校学生平均人数的比例,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和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分别是任期内各年生均事业支出、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的算术平均数,可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生均年培养成本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年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在校生平均人数×100%,年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本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100%。
(5)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率指年度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的总和占当年学费总收入的比率,计算公式: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年度四项经费合计值÷年度学费总收入)×100%,合格标准是不低于25%。在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对四项教学经费的保障程度时,除了运用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指标外,还应关注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是否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是否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
(6)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该指标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基本建设贷款总额与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能够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任期内基本建设贷款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100%,“任期内基本建设贷款总额”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获得基本建设贷款的总和;“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
(7)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该指标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与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能从另一个侧面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任期内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100%,“任期内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自筹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
三是修正指标。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的状况,是对通用指标、绩效指标的修正和完善,包括年平均职务消费指标、违纪违规资金总额和损失浪费总额三项指标。
(1)年平均职务消费指标。该指标是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履行职务而发生的各项开支的年平均额。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支出。年平均职务消费指标能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廉洁自律的状况。
(2)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该指标是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法规的资金总额,包括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务收支、虚列财务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发生的金额。反映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越高,说明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行为越差。
(3)损失浪费总额。该指标是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投资、借款及担保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金额。
(二)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部控制、财务收支、资源配置状况以及资产安全完整状况等非计量因素,将无法计量却反映了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某方面状况的潜在因素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分析判断,验证定量指标评价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主要由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财务收支真实性、财务收支合法性和资产安全完整率5项非定量指标构成。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该指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可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角度,说明财务负责人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计算公式: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内部控制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层次。若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高于90%,没有遗漏关键控制点,认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若介于60%~90%之间,认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健全;若小于60%,或者该比例虽然较高,但关键控制点有遗漏的,可认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本单位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可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角度,说明财务负责人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计算公式: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有效执行、部分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三个层次。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为100%,认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大于60%,认定内部控制制度部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60%,认定内部控制制度无效执行。
三是财务收支真实性,主要根据高校财务部门提供的账、证、表反映的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组实施审计后认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是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财务收支是否真实的一项重要指标。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三个层次。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相符或差错在5%以内的,认定其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财务负责人任期财务收支状况;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基本相符(差错在5%~10%之间)的,认定其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务负责人任期财务收支状况: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有较大差距(差错在10%以上)的,应认定其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财务收支状况。
四是财务收支合法性,主要根据审计组实施审计后是否发现财务负责人个人及其任期内学校存在财务收支违规违纪事实来确认,是评价其任期内学校财务收支是否合法的一项重要指标。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符合、基本符合、违反、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四个层次。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未发现违规违纪事实的,可认定为财
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5%以内,情节轻微的,可认定为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但对违规违纪事实要披露;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5%~10%之间,情节较轻的,应认定为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10%以上,或金额虽然不大,但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问题,有重大违纪案件的,应认定为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五是资产安全完整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本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情况,能评价财务负责人对资产管理控制的有效性,计算公式:任期内资产安全完整率=任期到期年末资产盘点数÷任期到期年末资产账面数×100%。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资产安全完整、资产基本安全完整与资产不够安全完整三个层次。若资产安全完整率为100%,认定资产安全完整;资产安全完整率大于95%,认定资产基本安全完整;资产安全完整率小于95%,认定资产不够安全完整。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既要对每个定性指标的执行结果作出单项审计评价,又要将其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对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综合审计评价。如果认定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效执行、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或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资产不够安全完整,则综合审计评价为不称职,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相关线索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本文作者:宁岗工作单位:西北大学审计处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违纪违规情况评价指标⑴部门违纪违规情况评价①财务收支真实性财务收支真实性主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反映的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组实施审计后认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评价可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三个层次:①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相符或差错在2%以内的,认定其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状况;②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基本相符(差错在2%-5%之间)的,认定其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状况;③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表反映的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有较大差距(差错在5%以上)的,应认定其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状况。②财务收支合法性财务收支合法性主要根据审计组实施审计后是否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及其任期内本单位存在财务收支违规违纪事实来确认。这是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又一项重要指标。评价可分为符合、基本符合、违反、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四个等级:①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未发现违规违纪事实的,可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②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但数额较小(相对资金总量在2%以内),情节轻微的,可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但对违规违纪事实要披露;③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相对资金总量在2%—5%之间,情节较轻的,应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④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并相对资金总量在5%以上,或金额虽然不大,但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问题,有重大违纪案件的,应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⑵个人违纪违法情况评价一般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审计其是否存在以下违纪违法行为:①用公款报销个人开支。②存在贪污、挪用、私分和长期无偿占用公款、公物。③行贿、受贿或借基建和大宗物资采购之机捞取好处费。8.职工满意度评价职工满意率=问卷满意份数÷审计调查问卷总数×100%该指标用于评价部门教职工对领导任职期间工作的满意情况,是考核其“为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
要做好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还必须设计评价方法。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可采用综合评价法(即结合定性及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综合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确定分数,依据审计结果确定得分,按照得分多少来区别: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基本称职(60—79分)、不称职(60分以下)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在此假定初始总分为100分,分值分布如下:1.资产状况初始值为10分⑴资产保管不善、未有效使用的,扣1—5分。⑵资产购置、处理不合规的,扣1—3分。2.预算状况初始值为10分预算编制脱离实际的,扣1—3分。3.自筹经费状况初始值为10分⑴自筹经费不合法不合规的,扣1—8分。⑵自筹经费全部用于人员支出、未考虑部门发展的,扣1—3分。⑶自筹经费能够兼顾学校、部门、职工利益的,加1一2分。4.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初始值为15分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扣1—5分。⑵内部控制制度未有效执行的,扣1—8分。⑶激励机制不合法、不合规,职工满意度低的,扣1—3分。5.任期内费用控制状况初始值为15分⑴人员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扣1—3分。⑵招待费用支出不合规性,扣1—3分。6.违纪违规状况初始值为30分⑴部门违纪违规①存在专项资金挪用及乱收费情况,扣1—10分。②存在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情况,扣5—10分。③存在虚假开支情况,扣1—10分。⑵个人违纪违法①用公款报销个人开支,扣1—10分。②存在贪污、挪用、私分和长期无偿占用公款、公物,扣1—10分。③行贿、受贿或借基建和大宗物资采购之机捞取好处费,扣1—10分。7.职工满意度评价状况初始值为10分,职工满意率未达到80%,扣1—5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评价指标、确定各分项分值,重新调整分值分布。例如,例如增加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的评价等。8.如果该领导任期内签订有经济责任目标时,增加部门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初始值为10分,经济责任目标未完成的,扣1—10分。9.如果涉该领导任期内该部门有科研任务,增加任期内科研经费管理情况评价,初始值为10分,科研经费管理不善,扣1—5分。总之,审计人员既要认真理解和领会国家的各项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干部政策,又要熟悉技术性法规,才能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完成审计工作。
(1)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化,相关部门重视与配合程度不够,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多年以来,大多数高校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内审只是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导致内审工作比较单一,定位不够准确。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高校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办学经费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矛盾不断突出,导致在收入方面监管不力,在支出方面违规行为较多。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逐渐显示出预算管理意识不足、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预算内容不完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重视不够等问题,致使预算执行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与结果。
(2)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审计方法落后,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应有的服务职能发挥。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根据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特点,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入手,弄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摸清财务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3]。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重视对预算收入、支出执行的结果和差异原因进行确认和分析,重视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和对效益水平的评价等。但目前高校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更新较慢,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常年审计工作量大,往往重数据、轻分析,审计报告缺少创新,利用效果不明显,对促进财务预算执行的服务效果不明显。
(3)缺乏统一、有效的预算执行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益无法准确判断。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以批准的预算为审计依据,考核和检查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同时在预算执行审计实施过程中,检查对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任务有所侧重,突出绩效审计的特点,重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但就目前实际而言,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况且高校规模差异较大,评价标准口径难以统一,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判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进行审计评价。这样的审计评价结论往往缺乏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导致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结论产生怀疑,可信度较差。
(4)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尚未形成体系,没有针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控制内容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明确规定,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项目管理不到位,质量控制目标不明确,审计责任意识不强,责任制流于形式。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是依照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中有关审计程序、审计目标责任以及审计文本的要求实施质量管理和考核。对于预算绩效审计,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预算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方式、审计结论、底稿编写、报告内容、成果转化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对其质量要求和控制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了预算绩效审计评价没有一定的秩序保障[4],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建议
1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审计内容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常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预算支出的合法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经费项目和支出用途进行开支或拨付经费;是否专项专用;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是否有切实可行地保证预算目标实现的控制措施和办法等。二是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审计。主要审查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多列、不列或少列支出的现象;预算支出中有无虚列支出、以领代报和以购代置现象,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是否按特定项目或用途专项专用,有无挤占或虚列行为,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正确。严格按计划执行,有无超计划等问题,是否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支出,各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效益如何。三是预算支出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中有无利用应付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持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在这些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应该适当深化和挖掘审计内容,增加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内控和管理措施完善情况、薄弱环节改进建议等内容,使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由“单一财务审计”模式向“综合财务审计”模式转变,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大胆创新,在提高资金效率与效益上下功夫,在确保监督审计职能的同时提高管理服务审计水平,用全方位系统审计的理念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节约资源,提高审计效益。
2搭建信息平台,整合审计资源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作,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协调好外部环境。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处理好与财务部门、被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的配合,是搞好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保障。其次,要整合内部审计资源。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涉及面广,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全面的财会知识和较强的审计综合素质。再次,利用电算化提高审计效率。高校是科技产生应用的基地,应充分利用新的审计软件及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电算化,促进审计方法与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探索计算机管理审计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 专项经费 绩效审计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资金筹集渠道日益拓宽,加之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大幅增加。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各高校不断增加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怎样合理、高效地使用资金,实现资金的最优使用效果,是高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要深思熟虑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专项经费的概念界定
高校专项经费,是指政府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付给高校,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的资金。它是与高校基本经费相对应的概念,在高校年度预算中安排或下达,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大型修建和购置经费、科技三项费用、三重建设(重点科研、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科研专项、课程建设经费和后勤专项及其他具有专门用途的院控经费等。
二、绩效审计的概述
1.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效率审计、效果审计和经济审计的总称,又称“3E”审计。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深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伴随其发展而发展。高校专项经费指高校除维持日常运转外,结合学校长期规划,以预算专门经费的方式用于教学平台搭建、科研平台建设、校园环境治理等的专项经费,其经费来源包含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专项财政拨款、学校事业收入以及经营收入等。
2.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比较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为目的,其对管理改革以及风险防御的作用极为有限,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高校管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而绩效审计则是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寻求进一步提高绩效、完善管理的途径为目的,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审计范围更广,评价系统更丰富,建设性作用更为突出,更能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所以,推行绩效审计,特别是在专项经费管理中推行绩效审计,加强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对高校改革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开展的必要性
1.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管、杜绝腐败的需要
只有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通过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建立健全制度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通过绩效审计的评价功能,可以发现不足,明确优势,改进管理水平,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和比例,以期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3.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水平的需要
审计的职能要从单纯的坚持违纪违规、错报错漏,专项报告及建议改进影响效益的环节和制度。
四、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审计目标
对高校专项经费的绩效审计,目的是对审计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政策、法规,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又可以完善绩效审计理论,推动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绩效审计化发展,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审计的结果,进一步积累绩效审计的工作经验,为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任务
(1)年度预算安排的合理性
查看决算报表中,一些每年度均有预算安排的专项,二级单位在上报下年预算计划时,是否同时送报该专项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预算。
(2)审核专项经费申报的预算
在决算报表中查看,上级财政在预算安排时,是否考虑该专项当年结余情况,如何安排预算。
(3)专项经费结余资金的处理情况
财政拨款项目是否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使用和管理、按时高效地完成;校内预算项目如有结余,是否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已完成项目专项经费结余挂账是否进行及时清理和调账归零。
五、开展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对策
1.相关法规的完善
法规制度的完善对于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指导审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我国对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缺少高层次的专门立法,现有的国家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仍停留在较高的原则性层次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制定有关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专门法律,进一步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2)加快建立相关法规的配套制度,对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和审计准则,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意义 包括:(1)改变审计模式,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为事后与事中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为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静态审计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从而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2)构建丰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系统性地梳理出高校审计工作在应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时,如何实现审计经验过程化沉淀、如何巧用审计知识库、方法库和案例库,从而构建出更加丰富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3)协助判断审计疑点,实现审计自动化作业。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实现审计工作的电子化管理、审计疑点的自动化筛选和智能化判断,从而构建一个可互动的、适时协助判断审计疑点的自动化作业平台。(4)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方面,可以对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定期进行过程化采集与转换;另一方面,通过自动预警和模型分析,自动发现审计疑点,形成审计线索,为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大大提高了效率。(5)提供审计通用工具。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为某一地区或全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研发、应用和经验总结提供参考借鉴,并通过在某一地区高校的应用,逐步完善使之建设成为行业内通用的审计工具。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目标、总体框架及关键业务点
(一)构建目标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的目标为:实现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从以往单一的数据采集方式向数据集市建设发展;从以往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高校经费全生命周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全面审计内容发展;从以往单一的程序应用软件向数据仓库技术、平台技术、信息门户技术、多渠道访问技术、应用集成技术发展;从以往单一的模拟手工作业模式向计算机智能审计、计算机自动筛选疑点、辅助审计人员过程化沉淀审计经验、计算机知识共享等丰富的辅助功能方向发展,着力促进审计工作机制和资源的双重整合。
本文以陕西省高校为例,对各高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情况展开了实际调查,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对象。本文选择陕西省内最著名的四十三所本科高校为调查对象,其中包含: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陕西省属高校、新升格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第三批本科院校)。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方法。审计信息公开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查阅可以获得的文件资料、浏览学校审计处室网站、电话邮件传真调研、专业技术人员个别访谈、同行集体交流探讨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各高校目前只有少数出台了比较成熟的审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具有代表性的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审计部门根据本校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规定,相应地制订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务公开审计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对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对象、途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该校审计部门也能做到公开相关内部审计信息。本文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简要分为: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制度信息、服务信息、学习信息等种类;而将高校审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分为:公开、部分公开、不公开三大类。(1)审计项目审前公示、审结公告、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信息公开。陕西省高校开展的审计工作业务范围比较宽泛,在审计信息公开方面,一般常规进行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工程结算审计等项目基本上都有审前公示、审结公告,信息公开比较普遍。但是,高校实施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干部经济责任??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工程结算审计、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等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结果、结论类审计信息,本次被调查的全部高校均未予以公开。(2)审计部门组织机构设置、审计人员配置、审计工作经费来源、审计人员培训计划信息公开。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除新升格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少数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外,绝大多数高校审计部门都是独立设置的,并且组织机构设置、审计人员配备等信息都是公开的,非常容易获得相关审计信息。审计经费的来源及充足性,审计人员培训计划及经费保障等信息,各大高校均未对外公开披露。(3)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文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工作动态、审计简报、办事指南等信息公开。陕西各大高校均对外公开披露学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文件、岗位职责信息,审计工作动态、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办事指南等信息也大都是对外公开的,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或者社会公众都能容易地查询、了解以及浏览。西安工程大学定期介绍工作动态的审计简讯,公开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内部审计信息。(4)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信息、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年度考核信息公开。西安财经学院在本校审计工作网站上公开了审计部门领导班子及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信息,陕西理工学院在本校审计部门网站上公开了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等信息,而其他高校未被发现此类内部审计信息的相关披露。 (5)审计部门办公地点、网站域名、联系电话、E-mail等信息公开。除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的高校外,陕西省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审计部门办公地点、网站域名、办公电话、邮政信箱、E-mail等信息均予以公开,信息使用者可轻易获得。从总体上来看,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方面,教育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明显优于其他各层次高等院校,而陕西省属普通高校也要好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第三批本科院校)。
二、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经过实际调研,陕西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多高校公开审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无相应规范可循。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审计信息披露和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公开的审计信息不齐全、不及时,而且不是重点、重要信息,对于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而言,这些审计信息的参考价值很小,基本上失去了信息公开的意义。
2.高校审计信息更新滞后,公布内容过于陈旧。信息的及时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审计信息更是这样。通过调查发现,陕西省各高校公开的审计信息都相对比较陈旧,最近几年的信息很少,而五年前甚至更早年的审计工作信息随处可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公开近三年的审计信息,可查询到的都是三年以前的审计工作动态、审计项目公示以及审计案例、学习资料等审计信息。
3.高校审计信息公开缺乏统一规范和适当媒介。高校审计信息公开的平台和方式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受众范围,审计信息公开的统一规范则有助于信息公开的实际操作,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利用价值。陕西省部分高校采用内部的审计工作简报、简讯、通报、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和媒介公开一定的审计信息,具体的审计简报内容和样式也是各式各样、不尽相同。要从不同的媒介和载体中搜寻并整理出有用的审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信息公开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炔可蠹菩畔⒐?开办法尚不明确。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是推动高校校务公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和实务指南,也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推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陕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想开展好信息公开工作,一来无章可循,二来动力不足。同时,出于审计信息保密等因素考虑,陕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始时间相对滞后,进展也比较缓慢。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认识不到位。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着眼点在于学校内部,传统的固有认识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审计信息公开局限在学校内部很小的范围内,信息公开不受重视,工作比较被动。
3.高校对审计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陕西省高校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普遍不够重视,主要是担心本校审计工作秘密对外泄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而大多采取不披露、少披露、非重要信息披露的态度和做法。而各高校负责人也大都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未予关注,尚未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不愿意大力推动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高校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改进建议
一、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大,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必将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化解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第二,满足了财务发展的需求。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对财务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职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满足财务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做好内部的审计工作,善于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加大防范财务风险工作,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账目收支不透明、公款私存的现象出现,致使财务管理制度松散,收支不平衡。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资产不实制约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加大了财务成本的风险,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部门责任不明确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自收自支的管理方法,导致财务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并没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失,加之高校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领导的财经意识淡薄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说,高校部分领导以“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为由,自取自支,私藏“小金库”,使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不平衡,出现财务风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财务紧张的情况,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预警措施
(一)建立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体制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上,采取相应的内部审计预警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财务的风险,确保财务预算没有出现赤字现象。例如:建立举债指标,合理的控制举债规模,完善预算审计工作制度,防止出现高校财务预算超出的现象,加大对日常财务收支的管理,保障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二)增加高校财务审计人才资源
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财务管理中增加审计技术人才,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财会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发生,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大对审计技术的研发应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有利于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将审计工作的有关数据进行专门的数据录入,方便财务人员的查询应用,避免因为传统审计工作疏忽造成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更好的使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从根本上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工作。例如:高校的公用经费收支、人员费、通讯费等,要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密不可分的制约关系,并设立财务监督小组,通过日常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整体控制,提高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学校的财务收支预算进行管理,通过预算管理体系可明确反映出校内建设的整体收支状况,便于学校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学校财务收支状况,提高校内资金的应用效率及效益。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未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预算管理意识。部分高校未充分认识到学校本身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仅根据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机械的编制预算,支出部分也仅按照开支标准执行,未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的、长远的思考,高校各部门合理应用资金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财务预算管理未充分发挥其预算监督的作用而流于形式,很多高校也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其次,缺乏一套与财务预算执行相应的评价与审计制度。很多高校均未针对财务预算的执行进行跟踪、监督及评价,也未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无法保证预算执行效果。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财务预算超支或结余较多等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的预算评价制度及审计制度,弱化了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最后,预算编制内容不全。教育体制的改革丰富了高校的资金来源,过去由政府全额提供高校的资金费用,现在除了政府拨款外,企业、社会各界的拨款使得高校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高校财务支出预算也要按照财务预算管理部门的要求准确反映出各项收入及支出,以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及科学性,但是不同的资金提供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谎报所得资金,也未准确上报支出,影响到高校财务收支预算的准确性,甚至影响到高校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做好财务预算的日常工作。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会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高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将预算管理贯穿于学校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将各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掌握更多预算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对财务预算管理加强指导,对校内各项资产、教学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资金应用的合理性,促进高校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次,提高收支安排的合理性。要求高校各部门各项收支均有明确依据,明确其资金管理的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使得预算管理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财务预算的调整进行规范,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干预的影响。坚持“一支笔”的审核制度,即各项资金应用部门必须指定一名负责人,主要负责审批其所属部门日常经费的开支情况,当然,“一支笔”审核制度仅针对日常开支,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开支必须集体讨论决定。此外,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监督机制,承担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及财务部门要对“一支笔”审核事项进行定期审计与核查,以保证资金收支的合理性。最后,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建议高校预算编制工作采用“零基预算法”,即年度预算编制不参照以往的预算及支出,而是以实际教学、科研资金使用情况为基础,结合学校优先发展领域安排、确定每项支出预算数量,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较传统预算编制更加先进、科学,与学校的实际发展也更加相符。预算编制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以人才培养项目经费为优先,针对学校重点发展项目则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专款专用;校内各项行政支出、日常办公经费要适当压缩,保证每项收支均有合理编制依据;按照具体人数制定人员经费,制定定额标准预算公用经费。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以“绩效预算”为核心,针对校内各个部门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资金应用情况与其管理绩效相结合,奖励绩效优良的部门,相应的,绩效差的部门可以减少预算经费为惩戒。
三、结语
总之,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管理的精髓之所在。学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明确的编制、分析与考核制度,将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更好地做好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仕宗.新形势下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24).
(一)现行体制。高等学校预算体制是处理校级和二级单位以及基层单位之间财务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是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环节。我国高等学校目前所实行的预算体制有两种,“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为模式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前者是指学校在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规章制度下,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由学校负责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调整及评价进行集中管理;后者是指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给予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一定的预算管理权利,实行学校与各级单位的分级管理。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作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要求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务,集中管理学校的所有经费,在一级财务部门之外不设同级财务机构,学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权,也没有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的权力。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财务处的管理权限有:(1)负责制定学校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报学校财经工作委员会批准后执行。(2)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项,对学校的各项财务事务集中处理。(3)负责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并监督各院系分配的经费按照学校的财务政策和规章制度使用。(4)负责对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集中核算。学校财务处负责对学校的财务收支提供集中核算,对整个学校的收入规模和支出水平进行核算。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下,学校内部各院系不设立财务机构,不作为学校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只是作为学校内部的支出报账单位,享有有限的财权。
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是:(1)可以集中学校有限的财力,完成学校各项教学科研任务;(2)有利于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控制,保证学校预算能顺利实施;(3)保证学校的发展不会偏离方向。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作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优势在于: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行了院系分级管理,较好的解决了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在学校教育总经费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促使院系管好经费、合理使用,有利于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也只设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但赋予了各院系一定的财权,也会在规模较大的院系设立二级财务机构,院系自行管理其创收经费的财务收支,对学校分配给其分管的经费自行安排使用。学校财务处负责制定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负责学校总经费的核算,控制监督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按学校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使用,保证院系的经费实施办法不违反国家的财务政策。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校现行的这两种预算体制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刘启胜、刘谨认为高校的现行体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并从:(1)学校过分强调财务集权限制了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预算只是学校推行实施的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不合理,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参与;(3)机构设置不合理,校内部门各自为政,只重视部门利益,忽视学校整体利益;(4)忽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权责利不能有效结合,影响财务目标的实现,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二)高校预算执行原则。在高校预算执行原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从收集的相关文献上看,有些学者已经对这个领域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比如,王宏堂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必须具备控制性;唐蓉则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应该具备严肃性、有效性;陈军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应该具备严肃性、权威性特点。
二、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现状
(一)高校预算执行的内容。高校预算执行实际上是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但不同的学者对预算执行的内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韩索民将高校预算执行的内容划分为:1、指标管理;2、追加预算;3、调整预算三项。伍吉东将高校预算执行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他认为高校预算执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落实教育收费政策,支持学校经济和教学健康发展;制定学校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和办法;督促学校各收入征收单位及时完成收入和交款任务;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季度用款计划,合理调度、拨付预算资金,监督各用款单位用好预算资金,节约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将收费收入和各种预算外收入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必须严格执行则经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和改变资金用途,以免遭受财政和审计部门处罚而使学校资金受损;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字,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定期向学校教代会、学校领导、总会计师、理财领导小组和学校上级财政主管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
(二)高校预算执行存在的缺陷。目前,高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张东军认为主要表现为预算执行的不规范性及预算调整的随意性。预算下达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没能做出具体的跟踪、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预算调整时缺乏民主性,也没有建立一套真正的自上而下、严密且层层控制、层层畅通的监督机制。归纳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的缺陷,可具体分为:
1、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较大。实际中很多高校或各学院(部门)缺乏对预算年度各预算指标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仍然按照“基数+增长”的预算方法确定预算数,等到预算资金到位,各预算部门实际预算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产生差异时,就会出现人为改变预算或频繁申请增加预算的情况。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预算执行监督环节的责任,但却有章不依,随意更改预算,使得预算形同虚设。这种预算混乱的局面,必然导致各学院(部门)预算资金分配不科学,一些急需预算资金的部门可能拿不到足额的预算资金,而从预算分配中受益取得富余资金的部门又滥用预算资金,导致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低下。
2、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随着高校预算收入的多元化,高校也在提高服务收入的比例,各学院(部门)利用这种机会依靠学校资产、品牌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办各种形式的学历、学位班,收取一定的费用,开立各种户头,违反了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政策。对二级学院(部门)可以设立账户的学校,对这部分服务性收入也没有纳入学校的统一预算管理,导致学校整体预算与二级学院预算之间的脱节。
3、缺乏预算执行中的行政问责制度。对已建立统一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的高校,预算管理中都明确了预算执行中各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之所以会出现预算编制是一回事,预算执行是另一回事,预算结果与预算差距巨大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和惩罚措施。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随意开支,一旦超支立即申请增加预算,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对随意增加预算的学院(部门)学校很少对其展开调查,追究责任,而追加预算一旦申请获得通过,便激励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使得其他部门纷纷效仿,使整个预算执行陷入混乱。
4、预算控制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事前,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控制。高校预算核算年度为每年1~12月份,但高校通常在3、4月份才开始进行预算编制,到5月份上级部门的预算批复才下达,等到预算指标分配到各院系时已接近第三季度了,成了实质上的事后预算;事中,通常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预算控制无章可循;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细,与同行业的比较不够,导致对以后年度的指导性不强。这样的一种控制过程,既无法为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提供有益指导,又无法找到整个预算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改进意见,造成了预算控制的失效。
(三)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的高校预算经批复后,在执行中却出现偏离预算的情况。有的变更经费使用用途、有的随意增减项目、有的对专用款项缺乏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跟踪和分析,使预算运行情况成为盲点,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三、加强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
(一)预算执行有效性环境条件分析。有学者认为,高校预算执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管理环境条件下运行,为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完善高校预算运行环境条件。陆敏提出建立预算执行有效性的九个条件:(1)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2)人人参与预算的运作体系建立和完善;(3)适当的会计制度;(4)健全的组织构架;(5)切合实际的期望;(6)充分的意见沟通;(7)注重时效;(8)弹性原则的适当运用;(9)预算编成的与传达的有效性。刘谨也提出了高校预算执行中环境条件有待改善的四个方面:(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2)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3)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4)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力度。张国英认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实行全面审计。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可以促使学校预算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学校财务状况,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陈晖认为努力搞好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对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有利于加强财经纪律,规范财务行为,保证预算的执行;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宏观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达到审计目的。并且提出了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为指导思想;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正确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正确运用审计结果,写好审计报告;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五点建议。
(三)做好预算执行中的及时调整
1、预算调整的必要性。因为高校预算是年度财务计划,其运行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会出现差异,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实际上,它是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偏离预算编制目的而做的一种补救行为,因此,它在预算执行中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2、预算调整的规范性。预算调整只能是必要的微调,而不是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否则,编制预算就失去了应有的财务管理作用,甚至导致学校财务收支处于无序运行状态。王小兰认为对预算的调整,应当做到调整制度化,这也是完善学校预算监督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与预算执行监督相匹配的预算评价、奖惩制度。阮丽芬认为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是预算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预算执行结果必须与奖惩制度挂钩,这是预算管理制度是否执行的重要标志。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