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8: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富有“野”趣的运动环境。对此结合农村地理优势和环境特点,我们也将“野”一路进行到底。
1.有效利用园内资源
为了让环境更“野”,我们利用园内的现有资源创造了许多富有“野”趣的运动游戏环境,如,利用园内的小河流,我们创设了让孩子在小河中玩捉鱼的游戏;幼儿园的长廊里,我们创设了各种障碍物,幼儿抬着轿子克服种种困难。这些固有的设施成了幼儿运动时的主要环境内容,孩子们在自由游戏。
2.合理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如何创设富有野性的游戏情景,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如,稻草屋成了“小士兵们”躲避敌人的安全地带,他们跨过浅浅的小水沟,来到一个个固定好的油桶展开掩护,一个个沙袋变成了他们坚实的堡垒……如此富有野战的游戏环境和内容充分满足了幼儿在运动中的需求。
二、材料投放力求“新”
1.充分利用本土元素
在农村有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材料,它们环保、简单,因此在我们的许多运动材料中都会寻找到这些元素,如,一把把竹凳子变成了花轿;用野草做成伪装用的头盔。这些本土材料虽然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但若能将它们融入幼儿运动中也不失为一种崭新的想法和尝试。
2.抓住时尚热点元素
我们知道,“三大球”一直是全世界为之振奋的运动项目,它们拥有许多粉丝,但也是我们国家在奥运场上比较薄弱的项目。在与幼儿的聊天中,他们能兴奋地说出姚明、马拉多纳等明星。于是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热点,我们创设了球类区,墙壁上高低不同的篮球筐满足了不同能力差异幼儿的需求,逼真的排球场地更是激发了幼儿参与热情,宽敞的足球场地让足球小将们过足了瘾。
三、组织形式体现“变”
1.运动前的自主性
在划分好场地的情况下,许多运动场景都是幼儿通过相互协商、合作而自主建构的。如,足球场,幼儿可以根据需要摆放成方的,也可以摆成长的;轮胎在孩子手中也成了百变道具,时而变成障碍物,玩过山洞的游戏,时而变成滚铁环,练习滚,变成拖车也是他们非常热衷的,拖着同伴走,拖着货物走等。
讨论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主动脉囊发出6对腮动脉弓与背主动脉相连, 由于该区域的血管变化复杂, 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比较大,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易发生多种先天异常[2]。左侧主动脉弓发生某一断退化闭锁而右侧相应血管保留, 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血管退化时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本研究占56.9%) ;左颈总脉动脉与主动脉起始段间血管退化闭锁时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并左无名动脉迷走 (本研究发现1例) ;左锁骨下动脉动脉与降主动脉间血管退化闭锁时形成镜面右位主动脉弓;若两侧动脉弓均未出现某一段的闭锁, 则形成双主动脉弓。
一、动脉导管的连接与血管环的形成
理论上左位动脉导管、右位动脉导管、双动脉导管或动脉导管缺如均可出现, 但本研究中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大部分为左位动脉导管;镜面右位主动脉弓中, 右位主动脉导管居多, 也有文献[3]报道左位动脉导管较右位主动脉导管更多见。在合并法洛四联症时可能会出现动脉导管缺如。右位主动脉弓其动脉导管位置、连接主动脉的部位可不相同, 部分形成血管环 (指围绕气管和食管所形成的血管环) , 因此动脉导管的位置、走行及连接关系是右位主动脉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1)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左位动脉导管与从气管和食管后方绕行的左锁骨下动脉连接形成血管环, 该血管环为胎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环[4], 若右位动脉导管连接降主动脉或者动脉导管缺如则不形成血管环; (2) 镜面右位主动脉弓, 本研究中左位动脉导管均与左无名动脉动脉连接, 未形成血管环;有文献[4]报道左位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连接时可形成血管环;当动脉导管缺如或右位动脉导管连接降主动脉无血管环形成。因此,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大部分会形成血管环, 镜面右弓则大部分无血管环形成。有些血管环会压迫气管和食管, 造成出生后反复的呼吸道压迫症状或消化道症状[5],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合形成动脉导管韧带, 对气管和食管的压迫程度较轻, 且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而双主动脉弓所形成的血管环, 因其空间狭小, 且生后因左心系统血容量明显增多进而主动脉增粗, 对气管及食管极易形成压迫[4]。因此早期诊断血管环, 并进行产前预测可为围产期管理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有研究[6]报道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或韧带也是隐藏的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所以产前发现此类型血管环仍需注意产后是否产生压迫症状。
图2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无名动脉迷走解剖图和声像图
LV:左室;RV:右室;AO:主动脉;LIA:左无名动脉;LSA左锁骨下动脉;LCCA:左颈总动脉;RSA:右锁骨下动脉;RCCA:右颈总动脉;DAO:降主动脉;DA:动脉导管;MPA:主肺动脉;LPA:左肺动脉;RPA:右肺动脉;T:气管A:解剖图, 右侧的主动脉弓第一个分支为右颈总动脉, 第二分支为右锁骨下动脉, 第三分支为从降主发出的左无名动脉, 借动脉导管与肺动脉连接;B:声像图, 因位置关系仅见绕气管后方的左锁骨下动脉与动脉导管形成血管环2
二、合并畸形情况
本研究中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双主动脉弓较少合并其他异常, 镜面右位主动脉弓中大部分合并其他异常。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位主动脉弓时, 要注意有无合并其他心内外畸形, 尤其是镜面右位主动脉弓。有研究[7]报道右位主动脉弓可合并13-三体、18-三体、21-三体或22q11缺失等染色体异常, 特别是伴复杂畸形时染色异常的概率较高, 因此产前超声诊断右位主动脉弓后应该建议孕妇行相关染色体或基因检查, 以达到产前超声指导优生优育的作用。
三、产前超声诊断及鉴别
产前超声于四腔心切面上, 右弓右降时可见胸主动脉位于脊柱中线右侧, 而在发现心轴偏移、心内结构重大异常时应留意主动脉弓的位置是否异常;3VV及3VT切面可见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 观察动脉导管走行、大动脉的分支走行和血管环的形成情况, 是诊断右位主动脉及血管环的基本切面;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动脉导管走行及动脉分支情况;降主动脉冠状切面, 可观察降主动脉、动脉导管和迷走血管的位置关系, 在高位还可显示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走行, 该切面是明确右位主动脉类型的关键切面, 对右位主动脉弓与双主动脉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8], 在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走行时, 可在动脉导管一侧显示迷走的锁骨下动脉连于动脉导管, 而双主动脉弓在此切面可见三条血管与降主动脉连接, 左位动脉导管时动脉导管位于左侧主动脉弓的外侧。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或左无名动脉迷走、镜面右位主动脉弓出现左导管连接降主动脉与右弓占优型双主动脉弓可根据其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超声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如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与镜面右位主动脉弓:前者大多数有血管环形成, 第一分支为左颈总动脉 (后者为左无名动脉, 有分支) , 左锁骨下动脉为最后分支, 其起始位置较无名动脉低且与降主动脉连接 (冠状切面形成Y字结构, 后者无) ;双主动脉弓与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动脉迷走或镜面右弓 (右弓左降并左位动脉导管) :双主动脉弓在3VT切面可见3个弓 (分别为左、右主动脉弓和外侧的动脉导管弓) , 而后两者仅显示2个弓 (右主动脉弓与左动脉导管弓) ;双主动脉弓在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可见3根血管与降主动脉相连, 而后两者仅2根血管与降主动脉连接, 后两者或因左颈总动脉或左无名动脉与动脉导管、降主动脉距离较近, 易误认为左侧主动脉弓, 因此明确左颈总动脉或左无名动脉是否与降主动脉连接是鉴别的关键。
总之, 右位主动脉弓其形成各异却紧密联系, 了解不同类型右位主动脉弓的结构特征, 有利于产前超声表现的观察和诊断, 3VT与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对于诊断和鉴别右位主动脉弓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工作中, 受胎儿大小、胎位、羊水量、孕妇腹壁条件、诊断仪器、认知程度等影响, 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仍有一定难度, 易发生漏误诊, 因此需要超声工作者不断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产前超声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Cl A, Gng?rdk K, Yildirim G.Perinatal outcomes andanomalies associnated with fetal right aortic arch[J].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2012, 13 (3) :184-186.
[2]郭丹, 林卡莉, 李启华.主动脉弓的解剖及胚胎学发展的研究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 2013, 10 (6) :475-476.
[3]李胜利, 欧阳淑媛, 姚远, 等.先天性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围产期结局[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 8 (8) :1675-1689.
[4]耿斌, 张桂珍.临床儿童及胎儿超声心动图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6:519-520.
[5]王新霞, 栗河舟, 王铭, 等.胎儿右位主动脉弓及合并畸形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6) :922-924.
[6]郭健, 李晓峰, 刘晖, 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20 (6) :628-631.
《指南》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主要是三维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个目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阐述。在解读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就是让幼儿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时,能对一些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并不需要幼儿知道具体的科学概念,也不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强调让幼儿产生兴趣,能认识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纵向目标,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例如3-4岁的目标是: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如何根据《指南》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如动植物的探究,幼儿阶段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探究。如3-4岁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和特点,还有平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问各种问题时,要耐心地解答。5-6岁幼儿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时会有很多为什么,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有触角吗?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儿会就某个动物或植物问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既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让幼儿能主动探究。
二、紧扣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在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活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儿都接触过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会用到水,下雨天能见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见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儿容易产生疑问:水滴是哪里来的?水滴会流到哪里去?幼儿科学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记住一些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也不是要将探究引入很深的内容里面,而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幼儿获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获取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关键性经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颜色、水滴的味道、哪里会有水滴,进而了解水往怎样的方向流动。当幼儿对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水是怎样流动的?如何让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动?如何控制水流动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物体表面运动一样吗?这些探究活动就是将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到了科学探究上,而且操作过程又不会很难,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他们容易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紧扣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道的东西比较少,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物体,容易犯错,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并能鼓励幼儿持续探究。《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有可能幼儿会将活动的场所弄脏、弄乱,甚至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破坏一些物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行为,但教师要在幼儿探究完之后,引导他们收拾、整理好。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后面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冷和热”时,如何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热和冷的同时,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让幼儿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两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带领幼儿去比较,为了验证两杯水温度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去触摸,从而让幼儿感受温度,然后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初步理解是室内室外温度不一样造成的。当幼儿对探究的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入活动主题:“如何让热水变冷?”教师在幼儿的桌上放了一杯温水,然后对他们说:“一杯热水要放上好一会儿才能变冷,有没有办法让它快一点变冷呢?”幼儿纷纷说出了方法,有的幼儿往杯里吹气,有的幼儿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来,有的幼儿将旁边的冷水往热水里倒了进去……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同时,有些幼儿直接玩和主题不相关的活动了,桌子上不时有水流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让探究活动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儿不做其他无相关的活动,同时,对幼儿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和幼儿认真地做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也说出来生活中爸爸妈妈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影响幼儿教育的水平,影响幼儿的成长与成才。幼儿教育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识的激发,极力引导孩子点燃思维之火,打开身边问题的谜团,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培养探究能力等,这是幼儿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一、幼儿好奇心的培养策略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对幼儿好奇心的重视和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认同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来常常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而这正是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伴着对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脱掉鞋子变成“彩虹脚”的教学游戏,老师将五个脚趾涂上红、橙、黄、绿、蓝五种不同的颜色,脱掉鞋子,颜色很鲜艳,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脚趾孩子们都熟悉,但孩子们好奇的是脚趾的神秘色彩。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不同的颜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脱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认同,还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第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样简单,而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科学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儿对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简单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的脚趾变成“彩虹脚”,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脚是不是也发生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他们如何脱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的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创新教育手段,认同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他人发现问题的讨论中。每次教学过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种好奇心的培养过程就是日常的经验积累过程,加上教师的总结分析,以及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孩子与真理更进一步。老师要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好奇心发现的问题,学会交流与分享,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培养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
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是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式教学活动,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可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通过最直观的感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
第一,以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目的的幼儿探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意识激发形式,意识激发一定要建立在幼儿对事物有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接触一些能见到的小昆虫,使孩子从对事物的图片认知上升到客观真实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像蚂蚁运虫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这样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蚂蚁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不同孩子对待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存在不同,这反映的是幼儿的不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眼中的某一现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幼儿彼此的展示中体现了不同的侧重角度。老师要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彼此间对待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个人想法,对展示中的优点或者比较有特点的角度适当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多学习对方的长处;对于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盖,要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观点,帮助孩子树立改正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以这种交流展示作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第三,以推测为突破,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时期孩子都有好奇心,这个时期的大胆想法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幼儿的大胆尝试不应该被无端制止。实践证明,一些时候幼儿无较强目的性的推测,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成为某种发明创造的意识雏形或者假定前提,这种探究意识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给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根据某些现象做大胆的推测,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主动求知。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想法进行指导和修正,对于能够验证个人推测的孩子给予鼓励,对于推测缺乏逻辑性孩子的表达勇气给予表扬,让幼儿的探究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孩子勇于探究问题的信心。
三、幼儿探究能力的养成策略
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很强,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视的细节却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对于以后的执着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利用活动保障幼儿探究。幼儿是一切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综合水平,保障幼儿探究。例如,让孩子讨论泥球、木球、纸球在水中的状态,各种声音都有,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操作几次,最后得出结论同样大小的球哪个更重,哪个更容易下沉,轻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动中,幼儿的很多方面都实现突破,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第二,灵活手段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未来创造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灵活,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突破。幼儿的探究主要始于对待事物的特殊发现,教师给予积极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师要给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又能推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启发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更专注自己的发现。再者,教师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儿的特点,每个具体环节都对幼儿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将更有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21-02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广大幼儿园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笔者观察了很多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要求、价值把握不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窄化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三个核心目标:热爱探究,有探究能力,认识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但是,在很多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把学习科学知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其余目标都不被看重,这无疑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曲解、窄化了课程目标。
2.内容不当
目前,幼儿教师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能兼顾社会要求、幼儿需要和科学发展特点,特别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但是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却忽视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幼儿园老师过分依赖教材,没有自主开发适合本园幼儿的园本课程。
3.过程僵化
许多老师错把《指南》中提出的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当成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去掉。无视学生的需要,固守僵化的探究模式,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走过场,隔靴搔痒,蜻蜓点水,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投入真正的探究活动。
4.评价简单
一些幼儿园教师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和活动后进行适当的评价,但是评价略显简单。对幼儿的表现要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至少包含三个方面:评价教师、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学习发展状况。目前,更多的评价还只是评价幼儿,评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口头评价居多。
二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明晰科学探究的目标
为了防止把科学探究活动变成知识传授课,首先必须进一步厘清幼儿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情感和态度。这三个目标其实就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相互作用。科学知识和经验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这个目标的实现要蕴含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之中。由于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来认知的,主要获得的是感性经验,而科学知识和经验是理性经验,如何引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教师要想方设法选择生动有趣的探究内容,让幼儿乐于探究,促进自身发展。比如,可以灵活安排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如果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没有得到准确的科学知识,教师也不要求全责备,毕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注重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做科学研究,而是在观察、提问、思考、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思维、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启蒙。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评价,要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智力支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其实就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一步认识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幼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只是这种兴趣常常是易变化、不稳定的。因此,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创新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此外,教师还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幼儿多问,认真倾听和对话,让幼儿在活动中把天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为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
为了尽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选择合适的内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留心观察幼儿的兴奋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适宜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开展“空气的秘密”活动,我们用镜头捕捉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的一幕幕,我们还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的探究和思考。通过对这些活动资料的分析和思考,从儿童视角出发,注意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空气在哪里”“空气的作用”等探究主题。不是所有的科学教材都能用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比如,科学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如植物的外表、树叶的颜色等,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观察来了解相关知识,像这样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为了探究而探究。而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方法类内容,就应当设计为科学探究活动。比如,“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水蒸气的物理现象,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并掌握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所以,科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此外,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还要考虑好情境创设和材料支持。首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契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教学方式。比如,在“神奇的水宝宝”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教师课前精心制作的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感受水的神奇变化,在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其次,我们还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品种全、数量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爱上科学探究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比如,在“膨胀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让家长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想方设法,共同搜集和制作多种多样的探究工具,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玩得高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探索到了科学道理,学到了科学的方法。
3.设计合理的探究过程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立合理的探究过程,引领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指南》告诉了我们科学探究活动的几个基本环节,比如,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等等。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探究过程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切不可把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当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幼儿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取舍探究环节,设计适宜的探究过程,让探究活动少一些牵强附会,多一些清新自然。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千人一面。我们要根据探究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调整探究环节,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解放儿童的口、手、眼和大脑,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不固定时间,不限制内容,让幼儿沉浸在探究活动之中。同时,让幼儿真正动起来,加强伙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多维交流,让幼儿的需要随时得到满足和强化,让探究活动更自由、更开放、更多样,真正贴近幼儿的内心,让他们乐于探究。重视过程,淡化结果。我们要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牵着蜗牛一起散步”,鼓励幼儿提问和发现,用适当的“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强调动手操作,也要强调动脑思考,真正让探究过程有思维含量。只有让幼儿有思考地全程参与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科学性的。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是跳跃性的、随时性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边做边想、边想边做,不断假设、探究、验证,动手与动脑互为促进,保证探究活动的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51-1
一、创设情境,引发观察,鼓励提问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都想去尝试一下。但是也正是幼儿年龄小的特点,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预设的活动框架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以故事、谈话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材料来引导幼儿沿着教师预设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尝试提出疑问。
二、多角度切入,引发幼儿的猜想
1.从材料切入,引导幼儿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
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实验的必要条件,教师往往将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幼儿将要获得的经验有机地蕴涵在操作材料之中。幼儿正是在和材料的互动中,逐渐获得了对科学现象的感性经验,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呈现的操作材料,要能够引发幼儿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如科学小实验《瓶子赛跑》中,教师通过出示实验材料,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一个瓶子宝宝里装的是水,一个瓶子宝宝里装的是沙子。幼儿通过用肉眼仔细的观察,形成了对实验材料的初步认识和判断。紧接着,教师又通过问题:“如果我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滚下来,猜猜他们两个瓶子宝宝谁跑得比较快?为什么?”来引发幼儿对哪个瓶子跑的快的实验结果的推测。幼儿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目的性和专注力就更强,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就会更深刻。
2.引导幼儿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科学现象的成因提出猜想。
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往往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为依据。而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也往往会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来表达自己的认知。教师了解了幼儿的这一探究特点之后,就要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幼儿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科学现象的成因提出猜想。如在科学小实验《飞行的塑料袋》中,在感知不用风力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时,老师没有直接呈现实验,而是以幼儿熟悉的事物切入,先介绍了孔明灯和热气球,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结构,并思考:孔明灯和热气球是怎样飞起来的?继而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自己发现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加热塑料袋内的空气。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呈现实验,进一步验证幼儿的想法。
三、给每位幼儿提供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积累科学经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部分呈现实验过程,明确实验要求,让幼儿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实验操作规范、操作方法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一些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时,要呈现必要的实验操作规范和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对于一些操作较简单,幼儿能够自主操作的实验,教师则要用精炼的语言将实验要求表述清楚,为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究打下基础。
2.尽量让幼儿有多次尝试的空间和机会,体验实验过程,验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科学原理的发现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坚持不懈、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的科学精神,也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的思维和经验水平受限,因此幼儿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和长时间的探索,才能获得一定的答案。在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幼儿很有可能会因为自身能力、操作材料和方法、外界干扰等因素而导致实验操作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正确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多次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观点。切忌急于求成,将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省略了最重要的发现过程。
四、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记录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是科学探索能力的要素之一,而“收集数据”在幼儿园科学实验中就表现为对实验的记录。幼儿的实验记录与成人的记录不同,年龄越小的幼儿记录的随意性就越大,可阅性也越差。幼儿往往会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实验的材料、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这些符号往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看明白。
所谓多元化自主探究活动指教师充分强调幼儿学习的自主地位,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幼儿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
一、创设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情境
首先,创设故事情境。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以某个故事为线索,通过讲解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思考,并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到故事人物角色的扮演中,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幼儿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层次地体会所学知识。其次,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幼儿好奇心比较强,对生活情境并不陌生。教师应抓住幼儿这一特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育幼儿认识不同盒子时,教师可收集牛奶盒、牙膏盒、饼干盒等,要求幼儿对其进行区分。面对教师收集到如此多的包装盒,幼儿会感觉非常新奇,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第三,注重游戏情境的创建。游戏凭借其趣味性强,几乎被应用到各教育阶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幼儿来讲,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使幼儿对爸爸妈妈日常生活的认识,可要求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做饭、做家务、买菜等,打破幼儿在真实生活中的限制,使其深刻认识到爸爸妈妈生活的不易。在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活动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
二、确保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认真实施
首先,考虑到自主探究方法别具一格,多种多样,教师应注重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保证幼儿自主探究活动顺利实施。教师可通过举行讨论、谈话、游戏等活动,以促进幼儿验证、猜想等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测,并进行积极地讨论,让幼儿自己去验证,以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自主与深入。其次,注重情感方法的应用。考虑到幼儿获得的很多知识,多从与其喜爱人之间的联系中获得。为此,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抱着接纳的态度加强自由、平等的探究氛围的营造。为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认真分析幼儿的兴趣爱好,尤其针对幼儿的探究活动,教师应从情感上加以理解并给予鼓励,达到师生情感间的共鸣,使幼儿真正敢做、敢说、敢想,为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从行为上给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应积极关注不同幼儿,并准确、及时了解幼儿的失败、发现等,并从行为上给予支持。但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后,教师应给幼儿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观察其能否真正解决,如确实超出了幼儿的解决能力,教师应给予帮助。同时,鼓励与表扬幼儿自主探究的精神,要求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进而营造良好的幼儿自主探究氛围。
三、加强幼儿多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包括很多内容,例如感觉探索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等,接下来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培养幼儿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是幼儿从体验中获取知识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将幼儿探索过程中感觉能力的培养当作重点加以落实,并对幼儿的探索学习方式给予鼓励。例如,教师可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主探索过程,然后用语言进行描述,必要情况下进行适当模仿,以促进幼儿对感觉探究的理解。其次,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技能是幼儿进行探究的重要工具,为此,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究时,应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例如,当幼儿对不认识事物使用“这”“那”等词语描述时,教师应对其进行更正,引导其使用正确的名称。同时,为加深幼儿对新事物的理解,可引导其从颜色、形状等进行记忆。第三,教师还应注重幼儿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情境进行对比,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幼儿心理、性格等特点,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善于探索新的组织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方法,以显著提高幼儿自主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邹海萍.幼儿自主活动的组织策略初探[J].教师,2011(24).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有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殊性。在幼儿阶段开展科学知识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做好幼儿科学知识教育。我们要认识到不能把幼儿阶段的科学知识教育与其他阶段的科学教育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模式开展幼儿科学知识教育,而要探索适合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新模式。
一、幼儿教育为什么开展科学知识教育
(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我们所提倡的幼儿教育并不是要幼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立足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此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所以相对于那些死的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幼儿教育的初衷就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开阔视野,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
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新奇而快乐的直观感受。幼儿科学知识教育要带领幼儿游览新奇的世界,拓展幼儿探究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成长。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重在孩子的生活感受,注重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启蒙性,而不是专注于知识的传授。目的是开阔幼儿眼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
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园担负着重要责任,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对幼儿教师来说责无旁贷。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良好人格塑造,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必须是无时无刻的,要把这样的责任放在幼儿教育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往往由于专注对幼儿知识的普及,导致对孩子的性格教育顾不上,甚至出现对孩子人格培养不利的一面,教师要及时纠正。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比教会幼儿简单的知识重要得多。因此,教师要强调对幼儿人格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感彩。科学知识教育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让幼儿对现实世界充满向往。
二、科学知识教育的定位
科学知识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知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对幼儿教育的整体目标定位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把握好幼儿教育方向,弄清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向。
(一)科学知识教育的定位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原则。
1.确定科学知识教育的主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经验。
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面向的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教师对科学主题的设定要结合幼儿生活周围的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主题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新奇的、不脱离幼儿年龄特点的主题。
2.选择的科学主题要利于幼儿理解。
幼儿对身边的事物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但不是所有科学主题都适合幼儿探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主题的设定仅限于幼儿感兴趣而且能够理解的简单内容,有难度、不利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最好不要涉及。太多地涉及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3.选择适宜幼儿群体探究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科学知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教师要选择适合教师组织开展、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共同探索的、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而对于那些内容虽然很有价值,但不适宜集体探究的,则可以建议家长在家进行。
(二)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不宜过难,便于目标的实现。
幼儿的科学教育面向的是低龄幼儿,对于他们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认知,不设置过难的目标,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指向一次预成性活动的目标要能够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目标达成度加以测量。
2.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幼儿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忽略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要寻找到教学内容和促进幼儿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当给予放大,使得教学内容的设定在培养幼儿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设置过高的能力培养目标等于加大了幼儿活动的难度,对于幼儿来说只要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了。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09-03
可以说,只要存在学习就存在对学习方式的讨论。同时,学习方式也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不同学习方式进行比较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经之路,也是研究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思路。尤其是2012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幼儿园实践中对不同学习方式的认识和运用还存在偏差,导致了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了两种极端的倾向:其一是“过分追求”,不管教育内容、教育对象都“一刀切”地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强调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二是“视而不见”,即拒绝进行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中依然直接灌输,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方式。基于目前教育实践中对两种学习方式认识和运用的偏差,我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对某大班幼儿进行分组教学,针对同一数学内容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我对不同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数学认知部分的运用进行了反思,以期为幼教数学领域学习方式的选用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
在本教学实验中,研究者主要以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作为研究的变量,其中接受学习是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在幼儿园教师直接传授已有知识的形式下,幼儿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并为自己所用的学习活动;而探究学习是指探究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是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直面数学问题或情境,主动地思考、探索,旨在建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研究者发现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例如,接受学习从学习目标来看一般比较适用于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掌握,从学习内容来看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从幼儿的特点来看比较适宜于已有一定相关知识经验的幼儿;而探究学习对于单纯掌握知识来讲就不是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它主要适合于发展幼儿的探究或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幼儿园数学学习方式的选择并不应该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结果,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多面性、数学内容的多样性、幼儿的个别差异性等。从这些因素来看,没有一种学习方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目标、全部的数学内容和每一个幼儿。所以,我们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学习目标、数学内容和幼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一)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
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幼儿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指南》中数学认知领域主要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第二个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第三个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目标下面的具体教育建议其实为教师如何选择学习方式提供了指导。如态度和情感相关的目标最好以感悟、体验的方式学习;数学符号和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相关目标可以用接受方式学习;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目标等则以探究方式学习最为有效等等。
(二)根据数学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幼儿园数学学习是以一定的数学内容为对象的,而数学内容影响着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2012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研究将幼儿园数学认知部分的内容划分为“数、量、形、时间与空间、关系”五个方面,再从每个方面抽取两个知识点,根据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对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使不同的学习小组处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当中。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及在设计教案时的难易程度,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数学内容适合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如“数”“形”部分比较适合接受学习,“量”“时间与空间”“关系”部分比较适合探究学习,但这种划分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方式的选择。例如,知识点中包含数学概念、抽象的数学符号时更适合接受学习,教师设计教案起来也更容易,幼儿接受起来也更轻松;知识点中包含认知冲突、问题情境时更适合探究学习。
(三)根据幼儿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在两个月的教学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到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不同的幼儿,他们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幼儿能够很好地积极投入,有的幼儿则表现得毫无兴趣;有的幼儿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幼儿却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幼儿的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能动地作用于学习对象的过程,因此每个幼儿的反应必然不同。研究者反思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学习方式都适合所有的幼儿,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探究学习就一定是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接受学习就是幼儿排斥的、不适应的。发展适宜性原则告诉我们在选择学习方式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自身特点,如: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等等,做到因材施教。但要做到这一点是难上加难的,需要教师们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去观察和了解每一位幼儿,再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学习方式,分组学习或个别学习。所以,要想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教师就必须选择符合幼儿特征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刀切”。
二、不同学习方式的使用
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前提是在综合考虑学习目标、数学内容和幼儿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那么想要活动开展的有意义,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投入、快乐学习,教师在使用不同学习方式时就必须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前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
(一)不同学习方式使用的前提
不管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的使用,都要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前提。《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这两句话揭示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并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作了详细解释,即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也说:“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所以,不管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都要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打破幼儿可以通过语言模仿、记忆和习题练习等手段来学习数学的误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接受学习并不等于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而进行知识的强行灌输,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判断幼儿的是否有意义,一是看幼儿能否把新学的数学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形成自身的知识系统或网络;二是学习以后能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想要使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意义,必须要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前提。
(二)不同学习方式相结合
奥苏贝儿的研究表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从纯接受学习到纯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在某一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因为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如:认知的、情感的、价值取向的、能力培养的、动作技能的目标等等),学习内容之间连续性和学习主体的个别差异性,在使用学习方式时通常并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而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每一种学习方式的特定功能,将多种学习方式组合起来。
三、教师是关键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幼儿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密切相关。已有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过教学实验发现,教师不仅影响幼儿学习方式的选择,还影响幼儿学习过程中知、情、意的投入。
幼儿@主题活动是一种探究型的课程,它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让幼儿进行自主观察和探索周围现象、事物的学习活动形式,具有核心性、主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最大程度满足幼儿持续探究的需要。本文以主题“花生宝贝”为例,谈谈在《指南》背景下如何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确定主题探究的内容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学习和探究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及时寻找幼儿兴趣的源头所在,创设情境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在主题活动“蔬菜一族”中,班级的种植角种植了“花生”,其它蔬菜都发芽长叶开花了,可是花生的种植盆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转眼间,寒假到了,观察花生的事也暂告一段落。学期初,冰冰小朋友突然急匆匆地跑来:“老师,我怎么没见到花生长出来,花生是不是死了?”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睛,我问:“花生死了吗?为什么会死?死了的花生是什么样的?怎样的环境它才会成活?”于是,生成了“花生宝贝”的主题。
二、根据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探究方法
1.构建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框架
《指南》中要求我们应多方面、多途径地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包括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如集体教学活动)和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如生活、游戏、区域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式让幼儿了解、感知科学。在“花生宝贝”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开展花生长在哪里、好吃的花生、花生叶子的秘密、纯香的花生酱等系列集中活动,幼儿从中学习、了解花生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用途等科学知识;在剥花生、磨花生、画花生等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操作、感知花生的颜色、形状、大小、外壳的纹理等特点,了解花生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利用晨间户外活动引导幼儿种植、观察、照顾、了解花生的生长状况。此外,我们还把花生的科学探究延伸到家庭,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科学的熏陶。
2.寻找启发性问题推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它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指南》中指出:“在科学活动指导过程中应提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以满足幼儿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的新鲜度,激发其持续不断地探究。”当幼儿发现花生迟迟不生长这个现象后,我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花生为什么不生长?土里的花生是什么样子的”等启发性问题,激发幼儿一起寻找问题答案的欲望。当幼儿把土挖开之后,发现所有种在碗盆里的花生仁都腐烂了。幼儿问:“花生是不是不喜欢种在碗盆里?花生到底喜欢在哪里生长呢?”挖掘这一举动推进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们一起到图书角、阅读吧的书丛中翻阅寻找答案,聚拢在电脑前从网上搜寻资料,终于发现花生需要生长在色泽浅、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而且需要的气候条件是土层温度恒温12摄氏度以上。正好,我县地处亚热带,而且开学初刚好是春天二三月份,气候宜人,温度基本都在12摄氏度以上。
虽然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环境,但是种植道路并不是很顺利。播种恰逢雨季,花生在等待中也迟迟不肯发芽。一天,兰兰无意中挖开种植花生的土说“糟糕,花生烂了”“老师,怎么花生又烂了?”几乎没有种植经验的我也懵了,但在幼儿面前应树立不怕困难、继续探究的信心。“那我们该怎么办?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我妈妈种过”“我奶奶种过”“我们可以问问阿姨”……带着问题,我们分头寻求答案。原来,是下雨让花生的水分太多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花生不被雨淋呢?”“老师,我们给花生打伞吧!”“我们每天给花生清除积水!”“我们给它盖上油布!”幼儿纷纷出谋献策。在第二次种植后,只要是下雨的时候,我们就给花生盖上透明的塑料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点点跑过来告诉大家花生发芽了!渐渐的,花生开出了黄色小花。“花生的果实结在哪里?”“花生的叶子晚上怎么会合起来?”“花生叶子为什么有的会有破洞?”“花生有哪些用处?”,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花生也渐渐成熟,我们迎来了收获与品尝的喜悦。这样,我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猜一猜,想一想,一起寻找、操作、探究问题答案,层层深入地推进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3.用多维度记录梳理探究过程
记录是指运用数字表格、图形、绘画、标记等方式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猜想及总结,它是探究的轨迹,能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经验,建构知识体系。《指南》中也提出,应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在结构性比较强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式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提升梳理知识经验。除此之外,在日常科学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照片、摄影的形式记录探究的过程,这样比较利于资料的收集筛选。例如种植花生、给花生浇水、看花生、收花生等观察过程用摄像形式呈现,让幼儿在连续、真实的视频中真正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变化。此外,也可以鼓励幼儿用绘画、标记等形式记录探究的过程。
三、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创造性地呈现主题探究结果
《指南》中指出:应当帮助幼儿回顾探究过程,积累经验,唤醒已有的学习经验,创新运用,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呈现、丰富和完善的主题结果体现了主题的方向,是师幼探究的足迹,能帮助幼儿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以下形式很适合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经验,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
1.图片展板记录每一个探究过程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方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图片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为此,我们把主题活动分为收集资料、花生百科知识、种植花生、收获花生、品尝花生、玩花生七大板块,并且每一板块图片尽量有小朋友参与的照片。通过图片的展示,几乎每个幼儿都能高兴地向同伴讲述自己在做什么,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参与、分享的喜悦心情。
2.墙饰集中呈现探究的重难点
花生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具有独特性是主题的重难点。围绕这一重难点,我与幼儿一起创设了“花生的家”“落花生”“花生怎么睡觉”主题墙饰环境。通过主题墙的创设,幼儿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花生的这些独特性,达到了与墙面互动对话的效果。
3.才艺表演分享探究乐趣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因此,多途径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体验,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如讲故事、舞蹈、绘画、为活动视频配音、以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花生昼夜不一样的形态等,多领域的表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感知花生的特性,回顾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了学习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主题“花生宝贝”的开展,幼儿亲身体验了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而且学习的态度始终是主动积极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体验和分享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可见,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主题活动形式是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