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8: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

篇(1)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居民小区内出现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景观水体,城区及公园内也建造了绿地用来美化环境。但是,当这些景观水体运行一段时间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的原因来自不同程度的点源、面源污染及管理维护不足等多方面,景观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景观效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1.纳米活性炭纤维微观结构

普通活性炭纤维结构的大小仅为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性脆不可编织。而纳米活性炭纤维可以达到50~200nm,它具有显著的向异性、柔软性,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用高倍电子扫描镜观察纳米碳管的形貌(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纳米活性炭纤维表面微观结构的刻蚀变化较普通活性炭纤维明显,有更加清晰的沟槽结构,大大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

纳米活性炭纤维这种特殊的孔状结构使它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而高达500~1700m■/g的比表面不仅使它具有普通活性碳的吸附功能,而且能为水中微生物和有益藻类等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生物附着表面,为硝化、反硝化细菌等各种有益藻类生长创造非常适宜的条件。

a普通活性炭纤维 b普通活性炭纤维

1000倍SEM图 5000倍SEM图

c纳米活性炭纤维 d纳米活性炭纤维

1000倍SEM图 5000倍SEM图

图1.1 普通活性炭纤维和纳米活性炭

纤维微观结构SEM图片

纳米活性炭纤维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在纤维表面上,可以直接接触吸附质分子;外表面积比粒状活性炭大1~2个数量级。

2.纳米活性炭纤维在水处理中的基本原理

2.1纳米活性炭纤维生物膜的形成及作用

放入水体中的纳米活性炭纤维在阳光的照射下吸收紫外线引起自身振动发出次超声波,超次声波使各种细菌逐渐吸附到碳纤维表面,而碳纤维超大的比表面为各种细菌大量繁殖提供载体,逐渐形成生物反应膜。

生物膜是使细菌和菌类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在其上形成的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生物膜成熟的标志是: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分布,在其上由细菌及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2.2纳米活性炭纤维生物膜中几个重要参数分析

2.2.1生物膜的比增长速率

微生物比增长速率(μ)是描述生物膜增长繁殖特别性的最常用参数之一,它反映微生物增长的活性。微生物比增长速率的定义为:

μ=(dX/dt)/X (2-1)

式中X-微生物浓度,[质量][体积]■

μ-微生物比增长速率,[时间]■

生物膜比增长速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动力学增长阶段的比增长速率,即为生物膜最大比增长速率,二是整个生物膜过程的平均比增长速率。

(1)生物膜最大比增长速率(μ■)

生物膜在动力学增长期遵循以下规律:

■=μ■M■

积分后得lnM■=μt+C

(2)生物膜平均比增长速率■

生物膜平均比增长速率计算公式为:

■=■ (2-2)

式中M■——生物膜稳态时对应生物膜量,[质量][面积]■

M■——初始生物膜量,[质量][面积]■

生物膜平均比增长速率反映了生物膜表观增长特性。由于生物膜成长过程中伴随着非活性物质的积累,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真实反映生物膜群体的增长特性。

2.2.2底物比去除速率(q■)

q■=■ (2-3)

式中q■——底物比去除速率,[时间]■

Q——进水流量,[体积][时间]■

S■——进水底物浓度,[质量][体积]■

S——出水底物浓度,[质量][体积]■

A■——载体表面积,[面积]

底物比去除速率反映了生物膜群体的活性,底物的去除速率越高,生物膜生化反应越高。

2.3纳米活性炭纤维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及作用

篇(2)

油田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细”的问题上,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针对每个岗位、每项具体业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及业务规范,并在生产实践中严抓落实工作,把财务管理的触角深入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同时利用行政财务监管的职能逐渐拓宽财务管理及其服务范围,最终实现财务管理无死角,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油田企业想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生命力和不竭的旺盛精力,大力创新财务的管理机制,开拓具有变革意义的措施及其发展思路,从而对更深层的问题及时解决。

一、财务管理工作精细化的突出特点

(一)将转变作为核心

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核心便是通过实现转变,实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即,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朝着经营管理型方向转变;财务管理从机关型朝着服务型方向转变;财务管理从事后静态核算朝着全程、全方位动态控制方向转变。

(二)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

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主要目标便是通过拓宽财务工作的宽度、广度,最大化的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并通过树立新观念,将财务管理工作渗透进企业的各个环节中。

二、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及作用

(一)促使油田企业的全体员工树立起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观念

对于油田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想要把这种管理方式在油田企业实现推广就务必要改善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全面树立起节约的理念。可以通过在油田企业内部开展范围较广的节约活动,针对生产活动中的各项费用我们要进行适当的压缩,最终实现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此外,还要在油田企业内部号召广大员工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企业全体的财务文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领班班子也要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对于每件工作都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执行。

(二)促使油田企业内部形成精细化的管理与核算

油田企业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便是对于成本的有效管理,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以把成本的管理达到最佳的状态,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对产品品质进行提升,促使生产流程得以优化。针对财务进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财务管理的考核及其管理目标实现细化,使财务成本实现有效降低,其中最为重要的宗旨就是追求效率,严格控制浪费行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便是要将成本控制的相关指标逐级并严格的落实下去,针对油田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机制进行完善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机制,把内部核算与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结合,建立起相应的成本核算激励机制,从而在油田企业成本支出的管理问题上做到更精细、更科学。

(三)促使成本目标实现细化,使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

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对成本预算的相关指标进行细化,以及针对成本管理的控制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根据成本细化的基本原则,使成本指标可以完成独立核算,把具体费用指标以及生产经营指标单位直接体现出来,此外,通过对基层部门、生产辅助部门、后勤支持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的费用核算,促使核算的管理制度、管理单位以及操作人员的成本控制得以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四)促使油田企业内部监管力度的加强,同时也使预算管理得以全面深化

在油田企业内部需要实行全面的管控制度。通过强化内部监控,及时找出企业内部管控制度的缺陷,把油田企业全年的预算费用,通过逐层落实最后送达到工程部门以及项目部门。在每月月初也要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到月底时还要做好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此外,还要建立起有关的费用支出预警机制,利用考核大会对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进行通报,针对超额支出的情况应做到严格的控制,尽力做到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

作为油田企业财务的预算编制工作,它也是油田企业开展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够为油田企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审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考核以及分析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形成形式化的预算工作,使全面预算管理执行拥有有效的保证,也促使油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想要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就务必要拟定出良好的资金筹集计划及其具体使用方法。此外,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能够将油田企业的日常支出、将来在发展壮大中所用到的成本费用、资金以及可能获得的收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企业真实的数据和开支,为油田企业全过程的运行提供了执行标准和控制依据。因此,可以说油田企业做好财务预算与编制工作,同时建立与其相协调的标准,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从上面来看,在油田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上我们应充分认识全面实施预算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管理队伍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水平。此外,应根据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保证内部员工对这一工作具有充分的认识,最终做到管理机制的创新,并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赢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72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139- 02

1 课程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精”是指完美、周密、高品质。“细”是指细节、细致。而“精细”则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管理技术,把它应用到课程的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内涵建设的表现。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响应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三风”建设,促进我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现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探索并实施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使课程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需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深化了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2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

课程的精细化管理立足于三大原则: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精细化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士通过精细化研讨,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精细地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情动态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1 课程的研讨精细化

2.1.1 教学项目单元的研讨

课程实施前,包含一线企业专业人士的合理结构的师资构成课程团队和进行研讨。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集授课团队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广泛意见,结合授课班级所属专业和课程基础的情况,共同研讨了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在大纲的框架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通过研讨,确定该班级的授课项目单元。

2.1.2 技能与素质培养的研讨

在课程主要项目单元研讨的基础上,分别配套对应的实操训练,授课团队共同探讨具体的实操项目内容和要求。根据课程总课时的安排,划分其完成实操练习的课时。实操项目的培养目标和理论教学相统一,同时考虑学生的普遍情况,以实践加深理论学习的作用。

课程教学素质目标的培养除了电子商务的领域知识外,主要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体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学生自己个人的素质评价,另一部分是各学习小组组长的评价。

2.1.3 教学效果的研讨

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操过程中的调查,研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对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中的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疑惑,研讨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改进,以学生表演,让自身感受过程理解如何实现对称加密技术原理的理解。另外,实操报告经过修改后,将报告反馈给学生,表彰优秀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点评和建议。

2.2 教学资料的精细化

2.2.1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相关文件规范

课程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各教学单元多媒体课件、每个项目的教学案例和有关教学视频等内容。例如标准模式的教学案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 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 教学设想:包括对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 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2.2.2 实操训练的规范

根据计划的项目统一制定技能操作的内容,将每个操作划分成包括具体的实操项目、项目目标、具体要求和内容、相关知识和实操示范等内容。将实操训练与理论知识关联起来,规范实操训练的具体内容,又不脱节于理论知识。

2.2.3 学生拓展学习内容的规范

将学生进阶学习的知识进行规范,依据不同的类别划分,如创业培训、竞赛资源、课后思考、行业资讯、综合测试等参考学习的资源等。创业培训提供课程选用模块的扩展,以网店建设为例,包括了从入门到图片拍摄及处理、到店铺装修和推广与营销、发货等各环节的流程与指导。

2.3 教学设计的精细化

该课程的设计主要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3个主要方面进行思考。知识方面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总结提问形式巩固,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实操中附的相关知识作为熟悉内容,另外还有习题课与复习课开展形式学习主要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设计以个人实操和团队合作项目,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培养技能操作方面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以具体的评价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个自我评价,团队的组长有个评价,培养学生的道德等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操作项目除了提供讲解外,还有对应的同一模板与操作示范,最后以细致化的标准对学习操作情况评价。例如其中的B2C认知教师成绩评定=学生是否准时完成任务20%+实操是否符合要求80%评价。任务准时完成得20分,没有准时完成酌情扣分,实操是否符合要求按照操作要求评分参照以下标准:

(1) 正确B2C模式的理解(5分)。

(2) 体验B2C网站购物流程完整(40分):会员制(10分)、订单生成(10分)、支付(10分)、物流(10分)。体验内容完整且报告详细者得满分,否则酌情给分。

(3) 设想课程学习内容(5分):涉及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支付、安全、物流、网络营销等内容(5分)。

(4) 相关知识(30分):含义(5分)、特点(5分)、分类(10分)、交易流程(10分)。

以上没有达到的酌情扣分。

2.4 教学过程材料的精细化

课程平时表现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情况标记+与-符号,基本做到平均每个同学回答两次以上,具体评分参照明细标准,如3个+以上得分90分,2个+以上的80分,1个+以上得分70分,其他60分及以下。将内容体现在平时的点名册上,一方面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熟悉学生的一种途径。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突击考试考高分,教师对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人和名对不上的情况。

实操报告是课程中占据非笔试比例较大的一块,一般有根据计划安排,适当调整个人与团队工作的比重,例如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实操过程中,有10次的内容,其中6次是个人独立完成,团队成员负责辅助与监督,另外的4次为团队合作完成,分别对应理论教学项目。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完成的实操,都要提交实操报告。避免了全部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有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另外,对应实操的理论知识点,通过笔头作业实施,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技能的操作,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5 教学效果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以项目单元为单位,每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及时地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表了解、口头访问、报告作业中发现问题,即使跟进加强问题的解决。针对教学项目单元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反映在学习效果调查表中,进行每个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将发现的问题整合,在计划的习题课中重点讲解和练习。

通过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情况调查表,将本项目单位的核心知识进行罗列,让学生反馈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划分为非常好、好、一般还是较差,以及填写对该项目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结合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对要求掌握但统计结果普遍一般及以下的进行重点跟进,并及时采纳学生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实操的问题在批改后的上课复习前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和建议。从实施课程精细化管理的班级来看,学生对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面表示肯定。

从实施该课程精细化的班级成绩来看,课程成绩包括平时表现10%,过程技能与作业40%,期末测试50%,其中过程成绩包含了每一次的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分,根据实操内容分配必要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出过程总成绩,再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比例进行总分的加权统计。从学生的成绩来看,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分布来看,基本满足正态分布的情况。因此,课程精细化的实施是可以肯定的继续落实下去,并不断改进教学的。

3 结 语

课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新的鞭策,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价值、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敏,王社伟.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3(6):64-66.

[2] 郑需勇. 浅谈高职院校的精细化管理[J]. 海峡科学,2012(8):160-161.

[3] 邓玉明,李国华.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篇(4)

明厨亮灶监督模式的含义

明厨亮灶监督模式,是指在餐饮服务行业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在相关的生产车间以及重点环节进行加装监控设备,以满足在餐饮服务行业的食品生产中做到生产过程的可视以及在产品加工工序上的透明化。明厨亮灶监督模式能够使餐饮服务行业的实际生产工作面向食品的受众进行最大程度的透明化,在相关环节中安装高清网络摄像机,并将相关视频与餐厅、消费者所处的环境进行实时直播,或是采用厨房餐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进而能够使消费者直观的感受到餐饮服务行业的食品生产是否符合生产标准,进而有效提升消费者的信任程度,让消费者能够对餐饮服务单位的产品进一步提高认可。

精细化管理理论概述

精细化管理理论是指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对于管理理论进行精细化的提升,进而在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式上进行精细化的相关革新,以满足对企业生产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企业整体运作效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在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学习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进而在实际生产管理中能够做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间接提升企业的生命力。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餐饮服务行业相关单位中同样适用。食品生产作为容错率较低的生产模式之一,在其生产工作中适用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念能够有效避免食品原材料的浪费同时提升食品质量,进而在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有效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利益创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在管理中将细节作为第一要务,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实现企业相关流程的专业化,同时利用细节对产品生产进行分析,并找出生产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有效塑造起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基于明厨亮灶监督模式分析餐饮服务单位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应用

在明厨亮灶的监督模式下,餐饮服务单位的实际生产运作更加透明化,员工基础素质得到了相应提升,且就精细化管理而言,在面对较为通透的管理环境之下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弹性调整,以适应明厨亮灶监督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管理问题。

人员弹性安排。人员的弹性安排作为精细化管理中较为经典的人员安排模式,在明厨亮灶的监督模式下针对实际经营需求还应做出相关调整。餐饮服务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在实际人员需求上伴随着时间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弹性空间,因而在实际人员安排时利用精细化管理思路来看,应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人员布置。弹性人员制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着生产服务需求和经营的调整,对企业用公共进行及时性的调整、增减,避免人员编制冗余带来的闲置浪费。

其中,由于餐饮服务单位主要工作时间普遍在于用餐时间,而在早晚以及上下午的空挡时期仅仅需要对食品的生产进行准备工作以及原材料采购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进行人员的弹性配置,例如在工作期间进行人员的工时记录制度,在实际用工量较大阶段对于单位工时内的薪资进行提升,而对非必要用工期间的单位薪资进行下调,以保证员工在工作量的高峰期能够保持一定的工作热情。

篇(5)

中图分类号:TV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62-01

1 建设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面临着污染负荷重、环境容量小的制约,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太湖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4、5月间的太湖蓝藻暴发事件,更引起了人们对太湖水环境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涉及多个地区和多个部门,长期以来,各相关部门围绕太湖开展了多年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背景等信息。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综合管理与决策层面的信息集成、共享、集中管理与统一机制,无法为太湖治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江苏省在太湖治理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要治理好太湖,必须依靠环境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建设一套太湖平台环境应急系统来加强省内涉太水体应急管理力度,及时掌握涉太应急状况,动态分析各类涉太应急信息,最终为太湖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系统架构

基于“1831”项目“平台统一、系统集成、网络整合、数据共享、硬件集群、服务共保障”先进理念及“唯一、共享、标准、开放” 整体架构标准要求,采用三层架构以及模块化的开发方式,系统使用MS 2008开发,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2008。此框架实现了整体布局、系统权限内容。View表示层使用WebForm实现,BLL业务逻辑层和DAC数据访问层均使用类库的项目实现,MOD业务实体贯穿整个系统(见图1)。

3 系统集成

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模块接口开放、明确,系统各功能模块及接口设计,均按照“1831”项目统一的服务管理中心进行完整注册、规范命名、规范调用。该系统与第三方集成情况包括:集成第三方单点登录接口判断用户是否可以成功登录,同时与单点登录平台同步实现对用户的增加、删除和修改;获取第三方地图服务的二维、三维地图信息,展示监测点位的空间分布、水质变化等情况;与第三方系统进行太湖数据传输交换;实现与现有太湖平台、“1831”系统的业务与数据无缝整合。

4 功能模块

4.1数据采集

包括饮用水源地监测数据(6个饮用水源地9个监测因子)、蓝藻水华卫星遥感监测、太湖湖体浮标监测数据、引江济太监测数据、蓝藻预警半周报(湖泊所)、出入湖河流数据监测、气象水利数据、人工巡检监测数据8个子模块。各子模块能够实现对各类监测数据的录入功能,并实现多种数据格式(如word、excel、pdf等)的数据导入功能。同时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查询、添加、删除、编辑、导入、导出等操作,实现省-市-县三级纵向的监测数据的数据交换。(见图2、图3)

4.2数据分析

可按监测时间(年、月)对饮用水源地、引江济太监测点进行水质类别评价、水质类别统计、水质趋势分析、水质类别比例统计并查询;按监测时间对藻类密度进行信息查询及密度关联分析并导出;对湖泊监测点、湖泊流域进行水质评价、对各湖区监测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可根据年份动态查询太湖湖体人工巡检每个月藻类密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同比环比数据,也可查看跨年的数据同比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现监测点位是否超标情况百分比,同时显示本周、本月、本年以来的百分比状况。

4.3 GIS展示

实现在GIS地图上展现监测点位的空间分布、水质变化等情况,展现点位周边场景情况、最新监测数据、是否达标、水质类别、测点达标情况等信息。能够利用直方图、饼图、折线图等多种显示形式,使各监测因子、水质类别等环境要素按照月份、年份等显示在相应的地图位置上。

4.4 报告生成

该模块包括太湖蓝藻预警监测日报、太湖枯水期预警周报以及太湖出入湖河流数据报告、蓝藻分布情况等报告。可根据水质、气象及其他有关业务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自动生成蓝藻预警相关报告,同时可根据时间范围筛选查询、重置、导出、下载word文档及excel

篇(6)

【关键词】护理路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1985年美国护士Karen Zander首次提出护理程序和路径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为已确诊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获得最佳护理质量。2007年 1 月 ~ 2010 年12月,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10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 1 月~2010年 12 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男女比例为 122:88,年龄最小 18 岁,最大 87 岁,中位年龄50.45岁;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年龄大小、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组进行常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即无时间限制,随意进行教育)。

1.2.2临床护理路径组实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①内容:在充分了解患者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编写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实施方法: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入院介绍,解释路径的内容及作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根据每天需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的需求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记住相关内容,并做出评价和记录,出院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士满意度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对护士的满意度;记录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表 1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

时间 临床护理内容

入院时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时主动向患者或家属自我介绍,并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和病区环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相关内容。实施心理护理,说明良好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第 2 天 饮食知识宣教要根据出血的程度,选择禁食或进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食物。出血停止后逐渐进半流质、软食,并且少食多餐、绝对禁酒,避免进粗糙、刺激性或带骨带刺的食物。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细嚼慢咽,口服药如为片剂,溶解后再服。

第 3 天 疾病知识的宣教讲解有关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各项检查结果及意义,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大概的了解,消除紧张、恐惧、疑虑的心理。

第 4 天 各种治疗方法目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处理;使用双囊三腔管的目的及如何配合操作。

出院前3天 介绍出血的疾病缓解期的自我保健、合理营养、劳逸结合,指导患者亲属熟悉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医学知识,避免各种诱因,如疲劳、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等,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应注意控制饮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坚持原发病的治疗,一旦出现黑便立即休息并到医院就诊。

2结果

2. 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临床护理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9.77 ±3.68) d,常规健康教育组为 ( 12.40 ± 4.9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45,P <0.05) 。

2. 2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 2。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高,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如何使健康教育得到最佳效果,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常规的健康教育是以护理目标作为教育目标,而对患者的阶段性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使健康教育不系统、不全面。以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视性,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每天都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并适时评价、反复进行,因而对患者的教育更系统、全面,使患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①护理人员能按健康教育路径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了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组能够较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P < 0. 05) 。②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体现出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进行护理,患者也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的过程,有利于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③临床护理路径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护理人员有较多时间主动地向患者讲解有关内容和知识,增加护患交流机会,改善护患关系,沟通护患心理,使护患间建立起指导-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增加了患者满意度;④由于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治疗质量,缩短了住院天数。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指导教育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了传统的护士形象,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停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急剧上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引进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之下,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起步较早,流传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相比之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二)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关信息流通性不够强,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信息支持。这种现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设备的不完善,任何先进技术或者先进经验的运用都离不开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硬件设备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先进经验的采纳。第二是信息传达的缓慢,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理念的传达在我国农村的传达过于缓慢。很多地区不能及时得到社会流行趋势的相关信息,导致科技创新的缓慢。

(三)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地在调整有关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舒适的大环境,使农村经济在积极的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有了政策的支持还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为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一批相关专业性人才,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让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管理迈上新台阶。

(四)相关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百年大计。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基于农村经济基础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社会平稳发展的重大改革。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政府不够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引导力度不够,涉及范围局限两方面。政府缺乏正确且有力的信息指导,并且所涉及的地区不够深入。不能够保证农村所有地区接收到信息化技术改革的信息。

二、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措施

(一)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经济模式的兴起拉动了农村地区的需求,为了推动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网络来传达信息化手段应用的相关经验,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网络信息为支撑,促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推广。

(二)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为了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必须要加强相关职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用人才带动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管理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支持。

(三)立足传统农业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性作用

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农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要立足传统农业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性作用。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保证各个区域接收到新技术创新的要求。立足传统,稳步前进,不断创新。

(四)引进相关技术设备,保证硬件设备供应

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化学效应。在接受先进科学理念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关的技术设备。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化技术不仅仅是对于信息化技术理论的运用,也是对新型科技设备的应用。要想农村经济管理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就要保证硬件设备的供应。使农村经济管理在硬件软件的完美结合下发挥出最极致的作用。所以,相关部门以及农村政府单位要积极引进相关技术设备。

(五)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广泛传达信息化手段理念

信息化技术在中国传播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回应。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农民的观念造成的。为了创新农民观念,就要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广泛传达信息化技术理念。将信息化技术的优缺点,详细的传达到农民的耳朵中,使农村经济管理者大胆运用相关技术。

(六)建设试点村,引导信息化手段的推广

每一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产生,都需要有先行尝试的案例。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推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广信息化技术,必须要建设相关试点村。通过技术试点来发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优点和缺点,为各个区域农村经济提供有效经验。所以要积极建设试点村,引导信息化手段的推广。

(七)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的力量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人才仅仅是保证农村经济平稳向前发展的基础。要重视技术研发才是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必须要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

三、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农民生活幸福程度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使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篇(8)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实现了广泛运用,并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1]。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就需要积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之中,以此来深化财务管理信息改革步伐,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与效率[2]。

一、目前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与所呈现出的问题

当前,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企业管理中,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工作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但从目前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运用的现状看,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而言:

1.1经济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在信息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运而生为企业管理改革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益提供保障。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管理理念的滞后使得企业在实际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进而使得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浮于表面化,难以实现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而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滞后,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弱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管理方法落后。从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对经济管理的概念认识不足,致使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难以给予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全面认识与充分重视。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面对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企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滞后性随之凸显,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偏低,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的提升。但是,在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环境下,实现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可谓是阻碍重重,计算机技术难以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得到有效运用。

1.3现有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目前,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身现有管理制度的弊端与不足随之凸显,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立足的资本,就需要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进而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实现有序且高效落实奠定基础。但是,由于现有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在实际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管理目标的明确定位,相应经济管理职责无法得到明确落实,经济管理内部控制力度不足,进而加大了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阻碍了企业发展步伐。

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与价值

2.1必要性。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时代下,运用信息技术于企业管理之中优势凸显,在当前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能够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手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很多企业在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以实践证明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价值,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抓住计算机技术给企业经济管理所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3]。与此同时,在企业全面推进管理改革步伐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基础,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完善的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之中,才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提升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2.2价值。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将计算机技术进行完善运用表现出了如下的优势与价值:第一,为企业实现经济的系统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实现对经营活动的动态化监管,进而为实现科学管理决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任何企业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础所在,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把控资金资源的状况,进而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与效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保障。第二,以远程办公管理的实现为企业全方位掌控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而计算机技术作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与关键,在经济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实现远程办公,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为企业全面掌控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以此来支撑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及时规避市场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经营管理的实效性。第三,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并为日常管理工作实现高效且顺利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实际开展这一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把控资金与物资的动态变化,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并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进而借助经济管理透明化的实现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与市场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并提升企业日常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为及时明确问题并落实有效解决措施奠定基础[4]。

三、将计算机技术完善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对策

3.1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经济管理系统网络。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以完善组织结构体系的打造为基础,并实现权责的明确划分,打造良好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环境,为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需要针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需求,针对成本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实现对组织结构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要想促使相应的组织结构能够与网路环境相适应,就需要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下,针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改造,促使企业能够借助这一网络化组织结构体系,实现各部门间的横向与纵向沟通,促使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为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该网络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预防性,为企业针对经济管理风险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控制奠定基础。通过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的搭建,有利于企业对信息及时、全面的获取,科学制定经营管理决策,为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奠定基础,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

3.2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应对。对于企业而言,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就需要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意识与能力,为企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而基于潜在的风险因素较多且复杂,企业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搭建为基础,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辨别并落实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具体而言,则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包括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在明确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来实现风险模拟评估,进而以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风险防范措施的科学且完善制定,进而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3.3注重细节改革以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运用。在实际运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求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运行,以确保计算机的运用切实能够充分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之需,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在实际践行中,要求企业要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培训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促使企业上下能够在重视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素养,为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实现有效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矛盾与问题进行解决,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实现有针对性优化措施的落实,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沿用奠定基础。

总结

综上,对于企业而言,在实际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提升自身经济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并在规矩经济管理风险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以服务于自身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的提升。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与价值,并以完善经济管理网络系统的搭建为基础,实现对经济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同时注重细节改革以搭建良好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与发展环境,以此来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柴宝芹.计算机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3,30:83.

[2]武心侠.计算机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7:92-94.

篇(9)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篇(10)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上一篇: 期货投资技巧与策略 下一篇: 安全风险事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