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8: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政审计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首先,基于公共财政的整体性,财政审计应关注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等多个环节,注重将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工作,但受财政管理体制及审计资源的制约,使得当前的审计工作呈现出覆盖范围较低、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难以有效深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不能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其次,从财政决算及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二者存在年度上的差异,使得跨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不能有效反映当下的经济变化,不能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第三,财政审计涉及到的专业、部门众多,如社保、财政、税收等等,存在一单位被多次审计的问题,这不但降低了审计的效率,也不利于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
二、基于公共财政改革的财政审计发展思路
1.整合财政审计计划
在当前的财政审计工作中,应结合财政管理现状及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财政审计目标及计划,这对于财政审计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具体操作中,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当积极参考国家重大经济决策、政府工作重点及财政工作重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有效联系起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财政审计各项目之间的各自为战现象,做到工作开展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2.整合财政审计力量和审计方式
公共财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具体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当从项目的特点出发,结合其实际发展情况,配备各专业部门的审计人员,有效发挥其在各个项目领域的特长,逐渐形成“打破界限、协同作战”的模式,促进审计工作开展的高效性。此外,应当对审计、审计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必要的情况下,可在财政审计工作中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手段,进而集中反映一些普遍的、宏观的问题,经过有效地探讨求证,提出针对性的的审计建议,以此来推动和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经济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现阶段的财政审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对审计成果的有效整合,应当从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审计资料共享,有效避免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促进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成熟的审计成果共享平台,通过这一方式,来综合反映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被审计部门及项目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对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进行研究改进,进而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及原因等分析清楚,然后经过专业的研讨给出整改和处理的措施,注重将此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发挥财政审计工作的功能及优势,促进我国财政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4.加快财政审计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建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的高科技技术及设备已经实现了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在公共财政改革的大趋势下,应当积极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主的网络审计系统,借助计算机审计方式及大项目管理模式,实现对相关项目的总体分析、分散核实等,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手段,积极借助大型数据库管理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后续的数据统计及分析,以此来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
以期及时披露和查处公共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不规范问题,努力当好公共财政“卫士”,切实发挥审计在规范财政收支、预防违规违纪等方面的“免疫”功能。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的,给审计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财政审计主体的审计机关应充分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赋予的财政审计监督职责,强化探索与实践,着力构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以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审计监督体系增强审计监督效能,更好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和基本职责,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新常态,审计机关在政府公共财政审计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原有的财政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些突出问题成为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财政审计覆盖范围不全。如预算执行的审计,主要关注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而对政府性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重视不足,使得部分财政资金处于审计“盲区”。其次,财政审计目标定位不准。
尽管财政部门已较成熟地运用财政杠杆和宏观政策“聚财、理财、用财”,但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还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偏重于对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的审计,没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资金、数字所反映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阐述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性、针对性分析。
第三,财政审计组织形式分散。在“各管一块”的审计职责划分体制下,财政资源分属于审计机关内部不同职能科室审计,财政审计的项目计划、工作实施由各专业科室分别完成,审计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各走各路、各自为战”的审计局面严重影响了审计信息的交换,消弱了财政审计的效能发挥。
第四,财政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习惯于用传统方法进行审计监督,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足,财政联网审计、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和审计数据库建设滞后。面对上述问题,审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坚持“揭示问题、促进改革、规范管理、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的审计工作原则,强化探索与实践,总结和完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切实强化财政审计在财政管理、预算执行、资金流向、财政支出结构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监督保障作用,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建设。
二、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改革与创新是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财政审计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资源配置、信息利用等方面潜心研究和总结,才能探索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相适应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构建策略,进而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公共财政监督职能,有效提升财政审计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审计计划,实现财政审计的全覆盖
制定完善的财政审计计划,是避免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和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计划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财政这一中心,结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周密的财政审计计划。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财政审计计划,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多环节、多渠道征集对财政审计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审计计划,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通过完善审计计划,使审计范围实现全覆盖,既涉及政府财政预算、投资、拨付、管理和使用环节的审计,也包含对普九化债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税收征缴情况进行审计,也对以往审计中忽视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进行审计。这样就了消除财政审计的死角,使审计视野不断向全部政府性收支扩展,有力地推动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把握审计重点,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通过明确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把握财政审计重点,进而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为此,财政审计应突破单纯的查账、就收支审收支,以发现资金违规问题为目的的简单、狭隘的审计内容,关注财税政策体系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以及税费改革和依法理财,将公共财政项目与资金的决策、分配、使用和绩效等环节全部纳入审计范畴。不仅要审计资金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要从体制、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分析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所反映的体制障碍 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
政府性资金量大面广,涉及单位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又有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以往的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财政审计格局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审计机关应结合构建大财政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整合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审计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安排方案拟定、业务处置、工作协调、信息传递和审计综合等财政审计工作。
根据财政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打破科室分工,实行审计部门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混合编组,合理搭配,改变按行业归口安排审计项目的传统做法,注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审计人员的业务专长,营造主体清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财政审计环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熟悉本单位、本行业工作特质的优势,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和质量评估,科学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减少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交叉重复,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更新审计手段,推动财政审计的信息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已融入财政审计的各个环节,给审计手段的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变革传统审计手段,有效履行国家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职责。第一,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教育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多媒体知识,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第二,以“金审工程”为依托,创设财政审计数据平台,利用ETL工具将分散在财政、税务、社保、金库、银行等部门单位的海量财务业务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相对完善、规范的综合性财政审计数据库。
并通过标准数据接口与计划信息系统、支付信息系统、税务征管信息系统、非税征管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为财政审计数据挖掘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第三,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详细、周密的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充分利用数据分析载体和信息传递载体,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和基本职责,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新常态,审计机关在政府公共财政审计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原有的财政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些突出问题成为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财政审计覆盖范围不全。如预算执行的审计,主要关注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而对政府性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重视不足,使得部分财政资金处于审计“盲区”。其次,财政审计目标定位不准。尽管财政部门已较成熟地运用财政杠杆和宏观政策“聚财、理财、用财”,但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还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偏重于对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的审计,没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资金、数字所反映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阐述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性、针对性分析。第三,财政审计组织形式分散。在“各管一块”的审计职责划分体制下,财政资源分属于审计机关内部不同职能科室审计,财政审计的项目计划、工作实施由各专业科室分别完成,审计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各走各路、各自为战”的审计局面严重影响了审计信息的交换,消弱了财政审计的效能发挥。第四,财政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习惯于用传统方法进行审计监督,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足,财政联网审计、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和审计数据库建设滞后。面对上述问题,审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坚持“揭示问题、促进改革、规范管理、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的审计工作原则,强化探索与实践,总结和完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切实强化财政审计在财政管理、预算执行、资金流向、财政支出结构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监督保障作用,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建设。
二、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改革与创新是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财政审计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资源配置、信息利用等方面潜心研究和总结,才能探索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相适应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构建策略,进而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公共财政监督职能,有效提升财政审计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审计计划,实现财政审计的全覆盖
制定完善的财政审计计划,是避免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和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计划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财政这一中心,结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周密的财政审计计划。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财政审计计划,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多环节、多渠道征集对财政审计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审计计划,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通过完善审计计划,使审计范围实现全覆盖,既涉及政府财政预算、投资、拨付、管理和使用环节的审计,也包含对普九化债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税收征缴情况进行审计,也对以往审计中忽视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进行审计。这样就了消除财政审计的死角,使审计视野不断向全部政府性收支扩展,有力地推动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把握审计重点,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通过明确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把握财政审计重点,进而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为此,财政审计应突破单纯的查账、就收支审收支,以发现资金违规问题为目的的简单、狭隘的审计内容,关注财税政策体系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以及税费改革和依法理财,将公共财政项目与资金的决策、分配、使用和绩效等环节全部纳入审计范畴。不仅要审计资金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要从体制、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分析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所反映的体制障碍 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
政府性资金量大面广,涉及单位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又有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以往的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财政审计格局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审计机关应结合构建大财政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整合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审计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安排方案拟定、业务处置、工作协调、信息传递和审计综合等财政审计工作。根据财政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打破科室分工,实行审计部门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混合编组,合理搭配,改变按行业归口安排审计项目的传统做法,注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审计人员的业务专长,营造主体清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财政审计环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熟悉本单位、本行业工作特质的优势,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和质量评估,科学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减少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交叉重复,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管理重点必然要由财政收入转变为财政支出,因而,财政审计的研究重点必将转向财政公共支出。财政审计的开展必须围绕预算管理及其预算支出特点来进行,以确保财政支出合法合规性以及绩效性的实现。具体地,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和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等。
2.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困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是审查转移支付的形式的合规性,是否符合新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遵循公共服务均衡化原则;二是审查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依据是否科学可靠,审计公式化转移支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的数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三是审查审计项目设置的合法性,其中,着重审查补助地方支出的项目设置和补助办法是否经过了法定审批程序,财政部门有无擅自设立补助项目、制定补助办法等超越权限的行为;四是审查专项转移支付有无明确严格的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有无太过随意、透明度差,进而导致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等问题;五是要审计结算依据是否合规、真实。
3.实施财政风险审计
如若管理不善,各级财政也将会面临未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入不敷出甚至引发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风险。因此,应将财政风险审计作为在新时期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其中应重点加强对政府各种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的审计。一要认真审查地方政府各类债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二要从财务管理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应认真审查报表、账本、凭证等会计资料以及借款协议,把握地方政府的真实债务负担,发现债务管理问题;三要根据债务资金的流向,跟踪检查使用债务资金的项目和单位,为财政部门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单位和项目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财政审计方法的创新
1.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审计和审计调查可以分别单独实施,也可以结合进行。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可以审计为主,辅之以审计调查,或者相反。如对教育经费的审计,在对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重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的同时,只要对其他的院校作一些专题调查便可掌握问题的全貌。
2.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目前财税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给财政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审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S),使财政审计能够尽快适应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为此,应该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具体操作准则、指南和操作法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基本任务
依托财政审计,及时发现财政工作中真实、合法、效益等方面存在的财政风险,将可能产生的影响财政安全和财政改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为政府和相关权力机关迅速采取措施提供有效信息,达到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推进财政改革、促进依法理财的目的。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主要是针对财政风险的预警。
(二)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基本原则
一是时效性原则,二是重要性原则,三是宏观性原则,四是效益性原则,五是整体性原则。
(三)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必要性
一是财政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财政领域各项改革的需要;三是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需要。
二、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职能研究的环境背景
(一)关于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财政收支发生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进而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狭义上的财政风险主要是针对政府债务而言,包括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责,或有隐性负债。广义上的财政风险,则是泛指所有危及财政安全、影响财政改革,进而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造成损害的财政收支行为。
(二)关于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是指在征税过程中,由于制度方面的缺陷,政策、管理方面的失误,以及种种不可预知和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税源状况恶化、税收调节功能减弱、税收增长乏力、最终导致税收收入不能满足政府实现职能需要的一种可能性。
(三)财税改革现状
目前财政管理和改革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划分还不够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并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还不高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利用各种形式隐藏收入,包括应收不收、虚列支出、违规退库、虚假结转,有的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二是预算执行不规范、不科学、不严肃的问题更加突出,不断调整预算,不断追加预算,年终突击花钱,造成大量资金结余;特别是对超收部分,因为在预算内没有明确安排,各方会通过各种方法争取追加预算,财政资金分配失去人大的监督。三是法制建设远远滞后,现有预算法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各级财政超收都在行政体系内运转,基本脱离了人大的监督。四是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十分突出,各级财政闲置的财政资金较多,如何把这些资金运行好,是对各级财政部门理财能力的新考验。上述问题,如果任由其发展,必将危及财政安全、影响财政改革,形成财政风险。财政审计作为财税改革的推动力量,应当充分研究财税管理和改革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予以充分关注,对存在的风险要及时预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职能。
三、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方式
(一)风险预警中的风险评估
1、风险筛选:是对财政审计中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和低效益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汇总和分类,筛选出各种潜在的财政风险,再根据重要性原则从中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这一步骤是风险评估乃至整个风险预警的基础性工作。
2、风险分析:在风险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按照整体性、效益性等原则,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分析财政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
3、风险评价:在前述工作基础上,对多指标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财政风险获得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认识,进而确定财政风险是否需要预警以及风险预警的级别。
(二)风险预警中的预警方式
1、加强审计机关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信息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座谈会、交流会、通报会,分享各部门的动态信息,也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共同对财税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会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开辟新的财政审计预警方式。
2、风险预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政府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大和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才能达到。因此,对在财政审计和财政审计调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审计机关要及时以专题报告、审计要情形式迅速向人大和政府预警报告,必要时可建议召开专题会议通报。
3、财政审计预警公告,扩大财政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增加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既要公告财政审计和调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还要公告审计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以及任其发展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向社会公开财政和经济社会运行的风险,加强公众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关注和监督,是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
4、通过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财政审计法规和审计发现的涉及民生、改革,社会、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宣传,在源头上发出预警,杜绝或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不良影响问题的发生,从心理上、舆论上起到预防作用,发挥震慑作用。
(三)风险预警应注意事项
风险预警要迅速及时、全面准确、客观中肯地向相关部门反映各种体制性和制度性的缺陷和障碍,提出建议,以高层次精细化的审计产品服务于科学发展。针对目前审计实践中依然存在的诸多不良倾向和问题,风险预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映见“灵敏度”。发现问题后应及时提炼,迅速上报,坚决杜绝瞒报、拖延上报,及时“切断火源”,避免损失扩大化,同时还要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宏观理论素养和联系实践能力,以提高对具体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速度。
第二,描述见“精度”。对问题的定性和定量都要进一步做到严谨细致,准确客观。粗放的管理方式和粗糙的工作作风是审计质量事故的温床,要坚决予以摈弃,坚持完善和践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规程,培养精细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
第三,分析见“深度”。问题的分析要一针见血,深入透彻,不应就事论事,应进一步破除只关注问题的思维定势,代之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从现象出发指出现象背后的本质,从问题出发探求问题彰显出来的风险、苗头、趋势,直达问题的根源。
第四,建议见“高度”。要做到真正从宏观的角度,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合理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提示财政风险,维护财政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机制
(一)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组织机制
政府重视、领导支持是有效实施财政审计预警的关键。财政审计风险预警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的监督,需要审计机关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
(二)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人员机制
风险预警不是审计机关决策层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完成后所考虑的,而是需要全部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自身责任的认知,认识到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把审计事项与风险预警的关联作为考虑因素,最终在项目完成后形成对公众和政府有说服力的成果。
(三)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手段和制度机制
建立动态预警网络,实现与被审计单位的定期和实时交流。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动态变化反映风险变化程度,对风险变化的可能因素跟踪关注,及时发现不利的预警信号,降低和抑制风险发生。审计机关内设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对所监督的重点部门或单位实行归口监管,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帮助对口联系单位完善规章制度、促进规范管理。
(四)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过程控制机制
1、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机关年初安排工作时,要包含风险预警的内容,并要落实到项目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中。在审计计划环节要确保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立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着眼宏观,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对风险预警的重要控制环节在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上要重点保证。并要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和风险预警标准。
2、审计实施阶段。财政审计更多地要分析财政政策的实现程度、合理程度,不仅要监督资金流向是否到位,更多的是要分析预算本身是否合理、支出结构是否公正、资金效益是否发挥。如要重点关注民生财政政策是否取得惠民效果,对相关领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转移支付模式是否合理,比例是否合适?对发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此外,在审计实施中,还要及时收集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有针对性地予以查实,分门别类地进行反映,为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
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终结阶段要搞好审计项目成果的深度开发,做好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归纳,对涉及民生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评估资金使用效率,剖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其可能带来后果进行科学预见,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督促政府和权力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失误、化解风险、减少差错。
五、风险预警实践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与预算执行审计结合
经过审计机关多年的积极探索,已初步建立了“以审计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以审计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的预算执行审计协调配合机制。这种机制,把财政、行政事业、社会保障、投资、农业等专业审计有机结合,使得审计内容涉及到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这使得预算执行审计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有可能及早发现财政风险。
(二)与联网审计的结合
联网审计是指通过网络实现的远程计算机审计,通过计算机网络监控与访问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审计证据,执行审计任务,它是构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应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实现的现代审计。联网审计可以实时、动态地跟踪和检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及其财会、业务数据,具有自动化、全面规范化的审计作业特点,这也为及时发现一些违纪违规问题,防范财政风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2002年以来我国各地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围绕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的,是广义的、综合目标的绩效审计,被审计单位已经扩大到所有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财政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除要关注有无违法违规问题外,还要关注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等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管理是否适当、是否讲究效率、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决策是否失误等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问题也要有所涉及。上述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极有可能形成财政风险,对财政安全构成威胁。
(四)与审计调查的结合
审计调查具有程序简便、方法灵活、宏观目的性明确、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对关系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财政安全的财政资金适时安排审计调查,有利于及时发现财政风险,也有利于对已发现财政风险从定性、定量上给与数据支持,从而为风险预警提供直接帮助。
(五)风险预警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监督与服务。首先,监督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审计有责任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发现和查处各种财经违纪行为,这也是做好审计工作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前提。同时,服务也是审计监督的应有之义,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而言,应该是服务要重于监督。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立足于监督,着眼于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通过监督搞好服务,通过监督实现服务。监督有主动监督与被动监督之分,审计预警是主动监督的有效形式,既要发挥前瞻性和建设性,但也不能越俎代疱,做到到位不越位,不错位。
律人和律己。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检查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审计预警工作性质是律人的,做好审计预警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律人与律已的关系。“打铁先要自身硬”,因此“律人”必先“律己”。要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审计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审计预警打好思想基础。
全面与重点。审计工作必须保证充分的覆盖面,但从实际情况看审计机关人力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因此,在审计预警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把“全面预警,突出重点”的方针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从中心和大局出发,在保证审计预警覆盖面,实施全面预警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预警。正视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通过加强培训、配备必要设备等具体措施,不断推进审计向动态预警、主动免疫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刘家义
(2)《对我国税收风险的理性认识》严昌涛
在本级财政预算审计工作中,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工作质量:
1)要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要将政府的各项收入以及支出都要归纳到预算编制中。
2)要重点对税收执法、征收入库统筹、每种非税收入征缴工作、预算部门国有资产处置以及有偿应用收入解缴等状况加以管理,将现有约束型的收入预算执行管理革新为预期型。
3)对日常支出、重点优先保障区域加以特别重视,尤其在民生投入、提升以及约束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资金支出竞争性范围等方面,财政审计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国务院的相关章程,对“三公”经费、会议费以及相关政府建设费用严格把控,执行部门编制管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要确保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间的有效联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审计的核心从平衡状态转移到投资预算与政策延伸上。
1.2加强对下级财政审计的管理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重大的政府政策决定的执行情况以及效应加以关注,主要围绕经济增长、政策革新、结构调整、促进民生以及风险防范等工作上。
2)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下属市县债务的预算加强管理,还包括下属的财政制度实行状况。
3)对下属审计部门在财政“同级审”环节出现的要点与疑点进行重点管理。
4)出于对政府综合财务状况的全面审计的考量,需要开展整体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增对下属部门的整体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计,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3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上加强规范
在遵循审计要紧随财政资金运行状况来开展的原则上,需要从以下途径来审计财政专项资金:
1)重点审计民生专项资金。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农业、农村以及农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体系等。在专项资金审计上,要进行跟踪审计,对整个过程(制定执行预算实行划拨资金)加以规范,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切实保障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行,维护相关方的利益。
2)重点审计节能减排项目、环境整治项目、生态维护项目等的专项资金运用。在倡导新常态的形势下,合理开发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应用,促进社会的生态化、文明化发展。
3)重点审计朝阳产业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促进区域平衡的经济发展项目,对这些项目的专项资金应用管理加以规范,这样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对财政作用的范围加以明确,促进省级政府财政管理工作的革新,与市场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促进后者主导作用的顺利实现。
1.4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2、设计标准不统一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博 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财政财务审计;财务工作;财政管理
各级政府部门在过去一直是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到各个阶层的财务工作中。但是我们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还有许多弊端,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财务工作内部缺乏专业型人才,也暴露了我国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我将就财政财务审计应用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概述
把国家法律法规、管理规程以及各种财经政策方针当作依据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财务审计,即依法审计。审核财政财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是依法审计的主要工作,重要的还在于要防止舞弊行为,必要时还需要纠正错误。追根溯源,财政财务审计最早起源于我国周朝,最初它是与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政绩审计混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应用时,财政财务审计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也被人们称为传统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财经法纪审计、财政财务审计以及经济政绩审计逐渐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财政财务审计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具体来说,财政财务审计包括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两个部分,而财政审计又包含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财政审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不同的,如根据未来发展战略和计划对财务进行合理分配的是财政预算审计,它同时还负责监督和审查各单位的财务分配;而对审计单位收支决算进行监督和审查的则是财政决算审计,以防止造假和谎报情况;对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关经济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就是财政收支审计,是财政审计工作的重要分支。财务审计集中体现为会计报表,从而对单位的损益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规范性审查,最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出该企业的财务运转情况以及相关业绩成果等重要信息,这也是会计报表审计发展成为财务审计表现形式的原因。
二、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财政财务审计的专业型人才匮乏
财政财务审计的终极目的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然而当今社会,在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个眼中的问题,也是致命的问题,即专业型人才的不足,以及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下降,这就间接导致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降低,尤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和状况不断发生,这就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才的缺失。而人才的缺失则导致了财务工作中更为严重的问题,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进步财政财务审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也促使着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进步,人才不足阻碍了这一进步。所以,如何扩充专业化审计团队,加强团队建设成了财务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2、审计人员对财政财务审计认识的误区与审计意识薄弱
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我国审计工作人员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想法,甚至对财务审计的工作还存有怀疑和猜忌的想法,否定了彼此间的信任。因此,审计人员走进思维的误区,是让财务工作不小心违法,导致监督、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这对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危害极大,需要及时防范。
3、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不足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目前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强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这就导致我们在财政财务审计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极易导致无审计结果的审计行为及事件的发生,从而造成内部会计信息监管的纰漏,这个问题一旦公之于众,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与此同时,这个弊端还会对财政审计的审查范围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全面的审查行为,让审查人员极易忽略某些财政资金和经费的流向或流量。预算审计受到现今社会的广泛重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全面的审计很多地方的财政收支及转移支付。因此,想要有序开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我们就要不遗余力的去改革和完善财政财务审计体制,使之能更好的为审计工作服务。
三、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1、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具有防治职务犯罪的功能
财政财务审计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防治职务犯罪的特点,随着财务领域信息化的逐渐渗透,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显著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财政财务审计在企事业单位里的代表意义。现今我国每年职务犯罪的案例不断上升,犯罪的严重程度也是不断加剧,犯罪人群增加,罪犯职工等级也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情形极其严峻,其中、侵犯国家利益、的最多,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减低犯罪率是衡量财务工作的重要指标。
2、财政财务审计具有促进各单位完善其各项规章制度的功能
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是财政财务审计的基础,具体的来说,这项审计工作也是各企业和单位开展工作的基础,因为在进行相关经济活动时,只有审计过了,才能继续开展其他工作,因此财政财务审计具有防治职务犯罪的功能,同时还能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全面的探索并完善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财务审计有助于管理中规范权力的运用,从而有助于决策者更好的去了解公司经济运营情况。
四、在财务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财务审计的建议
1、重点培养财政财务审计的专业型人才
大力加强财政财务审计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目前各个阶层财政财务审计专业型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我们要设计出合理的审计人员编制,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条件,赢在起跑线上;第二点,我们应该淘汰落后的审计办公方式,结合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求,配备财政财务审计的办公资源;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要不间断的组织财政财务相关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及专业文化素养,让审计人员在精通审计业务的同时,还能做到爱岗敬业,恪守各项规章制度,熟练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培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强调他们对财政财务审计的正确认知和了解,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财政财务审计的重要性,深刻了解其必要性,这样子不仅可以避免开展审计工作趋于形式化,而且还有利于反映经济工作中的纰漏,同时还能作为对各级职务犯罪人员的监督工具,一举多得。
2、完善财政财务审计体制,提升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首先,为了保证公司内部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我们在公司内部需要加强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和影响,这么做能够对财务信息泄露、虚假、模糊、错误账目等现象做出有效预防,避免损失;其次,应该把日常的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审计目标管理,加强审计技术创新,即改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机制,这能够做到一边监督工作,一边监督各级职工的工作情况;然后是注意到各类审计相互牵制的现实情况,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不断监督促进财政财务的踏实落实;最后,要想提高预算审计制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要强化企业对财政、财务及资金的管理,即要融合预决算和总体预决算,达到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地步。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历史对财政财务审计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因为它的主要原则是收支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以国家法律法规、各种管理规程以及各类财经政策方针依据这些特性,因此,财政财务审计的重心和主要内容不会改变。而且财政财务审计第我国财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一方面能够监督促使企事业单位发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可以防治职务犯罪,减少相关犯罪率。正是这些原因使财政财务审计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强化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促进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发展,增强其影响力,以及刻不容缓。
作者:孙学良 李倩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娜.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6(21)
[2]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经济建设财政财务[J].中国财政年鉴,2013(1)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新体制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必定要反映到预算执行中。因此,解决原有体制下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体制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将是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其次,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是现阶段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逐步加大:部门预算的实行使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大为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政府采购制度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算资金支出过程的透明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强会计监管和整顿会计秩序的工作也将进一步深入,这些变革也将给预算执行审计带来新的挑战。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因此,预算执行审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适应形势发展,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建立;要将审计的立足点放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使审计工作为市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譬如,今年我处预算执行审计在依法规范预算执行行为,强化税收征管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积极探索促进本市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思路:第一、结合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为主要框架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政府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第二、结合上海“十五”发展规划,促进财政收支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结合所得税制度改革,促进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第四、结合税收部门建立健全税源监督和控制机制,促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征管行为;第五、结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促进财政部门规范预算执行与资金拨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第六、参照国民经济有关指标和预算收支考核指标,运用辨证分析方法,探索对预算执行与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第七、加强对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和综合分析,从源头上监督和控制财政资金的运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积极和各专业处室配合,提高综合财政审计质量。
结合上述审计思路的调整,今年在同级审中,我们在审计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着力抓住资金与政策两大要素,强化财政支出和税收征管的监督力度,规范收支行为,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我们围绕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从支出结构、预算管理、政策效应、资金拨付、项目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综合分析。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提出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目标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加快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直接拨付和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公共财政支出方向的预算管理机制;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实行各单位预算与预算外收入计划、政府采购计划同步编报、审批,努力做到部门预算在编制好的基础上执行好;要继续扩展国库直接拨付的范围,改革财政资金多头开户、分级拨付的运作方式,从制度上防范财政资金的滞留、挪用等问题;要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支出监管的职能,把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及时纳入预算管理,统筹有限财力,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要进一步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执行收缴分离制度,加强和改进预算外资金监管;要试行财政资金分配的评审制度,以公共性评判为核心,切实解决专项资金分配权分散和预算内容不够细化等问题,建立和健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有效机制等审计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和财政部门形成合力,分析评价近两年来本市财政政策的执行结果及政策效应,以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税收审计中,我们结合税制改革,强化了对本市税收政策清理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部分违规减免税收事项,我们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追根求源,查实违规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税收政策,从源头上予以清理。并提出税务部门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清理与国家法规不符的地方性税收政策,防止税收流失;要在确保税政统一的前提下,积极开拓税收政策调节经济发展空间,培植税源,挖掘增收潜力,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促进市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审计建议。
其次,在今年上审下中,我们根据上海“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运行体制,结合公共财政框架建立要求,坚持以经济工作为重心、贴近政府重大决策,围绕区县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加强宏观管理,维护国家政令统一,规范预决算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区县经济发展为目标,审计发现具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为市政府宏观决策服务,并协调好“上审下”与“同级审”关系,促进区县“同级审”水平的提高。我们重点对区县同级审中无法涉及的内容、区县同级审中的难点、区县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与重点以及影响市级收入、市对区县的补助支出等内容进行审计。其中包括决算的真实合法性、区县长重大经济决策、区县预决算管理体制、土地批租、招商引资、税收的混级混库、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等等。针对查出的问题,我们从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实现预算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政府各部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将预算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拓展审计领域
党的“十六大”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通过对“十六大”报告的深入学习以及对我国审计发展前景的思索,我处在今年的审计工作中,结合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经济工作的重心,新开设了两个审计调查项目,一是对市产权交易市场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二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无论是从审计的内容还是从审计的方法上来看,这两个项目对于我们财政审计处而言是全新的领域。目前,对市产权交易市场管理情况调查已经结束,通过审计调查,揭示存在问题,从促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在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规范企业转制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的作用;促进其规范交易行为,健全产权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市场自律机制和监控机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产权市场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
对即将开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项目,我们计划通过详细的审计调查,结合本市推行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行为的规范化,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加强国有资产运营中的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运营质量;促进加强国有权益(包括收益)及投融资的宏观管理,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家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主要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其中,社会效益的评价包含很多层面,目前还没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在市本级审计和区县审计项目中,我们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对政府资金管理效益的审计。政府资金管理效益审计是对政府部门安排的重点投资项目、重点资金、重大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以增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性、为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的审计新领域。实践中,我们力求通过对政府资金管理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等的掌握,探索有效的审计方法,从而使审计结果为经济监督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探索审计方法
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状况对宏观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影响将更加直接,政府必须进行适时的宏观调控,才能趋利弊害。为此,财政审计除了需要及时调整审计思路、不断拓宽审计领域,还需要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财政审计工作需要。
在实践中,我处努力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的跨越。研究探索财政审计的最佳方式和效果,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对象的实际。审计过程中,我们打破就帐论帐的传统审计方法,采取从资金活动走向经济活动,从经济活动走向政府决策,从政府决策走向宏观经济政策,全面综合分析地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审计意见的现代审计方法。通过对资金总体规模、支出结构与支出方向、资金管理模式、政策效应、项目管理等分析全方位审计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我们从原来查错纠弊事后监督,逐步上升为以系统评价、完善控制、提高效能为目的的事前、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审计,将审计监督贯穿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我们改变以往就事论事的审计方式,探索解剖麻雀、就事论制、以点带面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中出现问题,从制度上找寻根本原因并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上海经济领域,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有效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整个上海的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从以往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的审计,逐步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审计风险的实质性审计发展。审计的对象要全面、审计的资金要完整。强化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重点资金的审计,尤其对那些政府投入的带有指导性,体现政府决策的专项资金的审计,以反映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投资的效益性。
审计方法的改进需要辅以相应的审计手段。尤其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技术在整个经济领域、管理领域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而目前,我们的审计基本上运用的是查阅、检查、询问等比较传统的审计技术,审计的手段滞后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发展,这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很不适应。目前,财政税务管理过程中基本上普及了电子化办公,逐步向无纸化过渡。而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提高审计手段的科技含量,探索审计方法。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计算机审计方法的运用和普及。
(一)全局审计业务人员参加县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关注收入是否完整,是否足额入库,计划是否完成,支出的结构、方向、效果及上级补助的安排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明确要重点关注农业、林业、农业开发、民政、计划生育、移民、教育、文化、卫生、国土、水利、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流向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乡镇、部门和专项审计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召开全体业务人员通气会。全体参审人员就在县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记录的资金走向及发现的问题在会上通报,并对其中的重要情况特别予以提示供大家讨论,全体参会人员应根据年初各自的审计任务安排情况做好所涉及自己审计任务中相关审计问题的记录,以便对重点情况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好今后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准备。此举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程序。
(三)开展部门和涉农资金审计。各业务股进入重点部门和涉农资金部门,审计时,充分运用财政审计成果展开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流向及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并与财政审计的数字、资料进行衔接对照,查明是否存在滞留、截留、挪用或变相挪用的问题,做好详实的审计记录,分析可能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以备下一步乡镇审计之用。
(四)召开业务通气会。对部门和涉农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专项资金的流向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和交流,做出决定,并对重要疑点予以提示。全体参会人员根据各自的审计任务安排,做好涉及问题的记录,确有必要,可将其他股室的审计记录复印,为进入乡镇审计做好充分准备。此举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二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