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必须将新课改理念作为指导,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必须转变思想,用新的办法做好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改的施行,对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改变,但是其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老师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新课程下,在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青少年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到这一点,如果老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学生不够关心,也不愿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这个老师便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做好学生的管理,而且,老师还应该注意课堂氛围的活跃,把握好和学生交流的“度”,若是管理不够到位,不但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实行新课改之后,音乐教学效果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上述问题依旧存在。

(二)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学会交流

对于教学而言,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是不进行交流,那么教学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老师只有交流才能够了解其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

1、老师必须学会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

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的老师很容易和音乐老师产生一定的距离,对音乐也不够重视。有些音乐老师认为自己比较特殊,和其他老师有明显的区别,而不愿意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其实不然,正是因为如此,音乐老师才应该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更多的教学和管理的经验,这对音乐教学的进步也是有重要作用的,现在还有很多音乐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和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想要保证教学效果,应该和学生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音乐老师,喜欢上音乐课。

3、和音乐老师进行交流

这个交流可以是和学校内部的其他音乐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和其他学校的音乐老师进行交流,音乐老师之间的共同话题是比较多的,多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能够了解其他老师的一些新的和感受,这样才能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音乐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改变教学模式,对音乐教学进行设计是符合新课改需要的,随着改革的进行,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需要,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老师必须转变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音乐教学应该重视审美的作用,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理念也给音乐的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改革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转变理念更好的进行音乐的学习,帮助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将审美放在核心位置,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进去,来感受音乐的情和音乐的美。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因素,其能够更好的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在进行音乐教学和课堂设计的时候,老师应该努力的抓住情感这个因素,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并进行享受,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便会被激发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多听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课程。所以,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将生活因素加入进去,比如说,讲到山水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一些带有鸟叫、流水声的乐曲播放给学生听,并听取学生们的看法,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将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

(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给每个学生关怀和表现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获得表扬和鼓励的时候,学习会更加的认真。老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识到没有个性音乐便很难得到发展,所以,老师设计的内容应该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感情的抒发是有利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个性解放出来,个性发展的空间也会更大。

(三)重视实践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创造

音乐本身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特别的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演奏、演唱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一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在进行教学实际的还是还应该重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

进行音乐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进行学科综合,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将这一点重视起来,不断的对音乐内容进行丰富,并给学生更多的音乐文化方面的体验,在教学的时候重视这门科目的开放性,从而构建出一种开放活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进行表现。此外老师还应该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最终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的积极主动,音乐课堂也会更加的活跃。

结语

老师在进行小学音乐设计的时候,必须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不断的转变自己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够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给国家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福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音乐时空,2011(11)

篇(2)

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是教学顺利的保障。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讲究点准确性和新颖性,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曾经听过一节课:《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首先出示课件,创设“竹林”的情境,接着,教师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足以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已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介绍过后,教师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播放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整个导入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生动,语气亲切,设计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课堂氛围。

二.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富有启发性。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设计《渔舟唱晚》这一课中,在导入部分我提问:音乐可以描绘心情、抒感,那么音乐还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回答还可以描绘景色)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向音乐本身,为教学埋下伏笔。再有:在初步听赏《渔舟唱晚》之后,我针对古筝的音色提出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对古筝的音色有怎样的印象?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古筝的音色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古筝的音色,这样更具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在对乐曲初步感受之后,我提出这样问题:它的名字叫《渔舟唱晚》,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把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与想象,引入到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感知与想象上来,使我们想象有了具体的情境。同时,通过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富有艺术美。

过渡语有如桥梁,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度语的方式有很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上一环节的总结以及对下一环节的陈述,使学生体会到明晰的教学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音乐教学的过度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教师没有枯燥的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四.评价语言的设计要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我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关注评价对象。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恰当即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老师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可见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甚至是心花怒放。

体态表达在教学评价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鼓励的微笑;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教师给予提醒的轻抚;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递上赞许的眼光。可能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手势就能让孩子一整节课都保持积极和热情。

篇(3)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8

在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现阶段高中生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轻松的感觉,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体验。

一、播放经典音乐引入新课,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识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然后自己看一下教材,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程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做好导入阶段教学,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一方面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感;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音乐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逐步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其次在播放完经典音乐之后,教师可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说说自身的感受,包括音乐作品最吸引自己的地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等。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能感受经典曲目的魅力。最后教师还可鼓励高中生在欣赏经典音乐曲目后,根据自身的感想自主进行音乐演奏,通过打击乐器来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二、搜集多种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过程

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没有体现出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这样在现阶段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多样化的音乐知识与内容,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呈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感受这些音乐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增强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让他们参与音乐教学中。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形成音乐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搜集与所要学习的音乐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情况等,然后鼓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音乐电影,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知识储备。此外,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难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入手,给学生讲述不同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程度。然后教师进一步组织高中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有哪些,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唱出来,可制成音频或者视频,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由于是自主演唱的民族歌曲,学生之间会有一种亲切感,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三、增加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应用

篇(5)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而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鉴赏能力,有不同的理解。

一、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应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学习的意识,有意识倾向。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吸引力,教师经常会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会利用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比如,教师课前会根据教案,先准备7个水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音高的变化。到了课上,学生利用手边的铅笔、直尺等,敲击水瓶的瓶口,感受音乐。随后,教师讲解休止符时,会用“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把音乐休止符作为红灯,休止符作为绿灯,因为红灯和绿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这种方式能够让其准确理解休止符具有的意义。而对于强弱音的讲解,则会运用不同的声音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形成回音,像是闹钟的闹铃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

二、游戏教学的活动性

活动是游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才可以算一个好游戏。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运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表现音乐,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游戏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互相配合,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其他事物的肢体动作与说话的形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展开活动。比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农场中的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小鸡、鸭子、牛、羊等,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动物的行动方式,发出与其叫声相近的声音,展示自我。课上,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随着音乐的播放,做出动作,进入歌曲营造的氛围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展示音乐的趣味性。而当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以用身体模仿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走法,随着音乐摆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摆出不同的动作,使得其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对音乐的理解将更加全面。

三、游戏教学的竞争性

游戏教学除了具有趣味性与活动性外,还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让游戏具有比赛性质,可以促进游戏教学的进行,也可能出现游戏分歧,所以,教师要选择性地使用,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插入。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有很高的斗志,加入竞争能够增加学生的斗志,学习音乐。比如《沂蒙山小调》,教师会先把歌曲分成数个部分,先逐一地播放,然后整体播放一遍,让学生猜出这首歌的歌名,会给说出歌名最接近的学生以奖励。例如,课上,学生听完歌曲后,会说出《沂蒙山歌》《歌唱大山》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竞争性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展开教学。因为小学生所在的年级是不断上升的,随着年级的上升,心理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形成了思维模式,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认知,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要表现自我,极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已经形成基本的认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够激发自己想象欲望的事物,用自己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性质,形成成熟的心理,知道自己喜欢、厌恶哪些东西,只需教师和家长稍加引导即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以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基础,选择竞争游戏的内容,以及竞争性的程度,使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加深游戏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总之,游戏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为此,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其具有活动性和竞争性,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会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大庇.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218.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58-02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通过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将大量游戏活动引入到音乐教育中,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天津市河北区第十幼儿园积极开展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工作,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1.理念创新。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注重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幼儿为主体”和“审美教育”的观念。

2.形式创新。教学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自由性,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音乐和艺术作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歌唱教学中,让幼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想象,鼓励启发幼儿即兴为歌曲创编动作;二是音律活动中,由幼儿集体共同创编、设计舞蹈动作和情节;三是舞蹈教学中,启发幼儿想象舞蹈动作,自由创编出千姿百态的动作;四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活动,大胆的进行尝试和改革。

3.方法创新。游戏化音乐教学中,活动方法体现了游戏性。正确处理示范、模仿、练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灵活地采用前示范、中示范、后示范。教学中可用设问、猜谜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手段和木偶、玩具、图书等,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1]

二、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我们设计的模式主要是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抒情表现模式、支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等教学模式的尝试。下面以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三种模式进行举例说明。[2]

1.体验感悟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环节是“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幼儿的灵感―引导幼儿参与和表达”。调动幼儿的兴趣,这是体验的启动阶段,主要是先由教师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故事或者情境,进而调动起幼儿的艺术吸引力和他们的审美期待,促使幼儿产生主动体验的意愿;激发幼儿的灵感,是将幼儿的艺术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心理过程相互交融、融会贯通的系列过程。引导幼儿参与和表达,则是在对前一阶段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基础上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音乐或非音乐的手段自由地、合理地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使得审美体验得以回味与反思、升华。

实例分析:以音乐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为例。(1)教师提前创设好池塘的意境,带领幼儿一起进入(提前让幼儿佩戴好鱼类、虾蟹、蝌蚪、鸭子、白鹅、青蛙等不同头饰)。(2)播放配音乐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听完后,老师问:“池塘里多美呀,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音乐里记录了一个故事,哪个小朋友能听出这个故事?”(3)幼儿听音乐和故事后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讨论,并鼓励大家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自己的理解。(4)请部分幼儿向所有小朋友表达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或动作方式),小朋友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教师给予鼓励,并不断提示和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容。(5)再次播放音乐,由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体验和感悟。

2.情感同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环节是“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促使幼儿情感融合―鼓励幼儿艺术创造”。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就是教师引导幼儿尽最大可能去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进行感知和体验;促使幼儿情感融合,就是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中所表达出的各种情感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幼儿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形象;鼓励幼儿艺术创造,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启发幼儿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实例分析:以欣赏《摇篮曲》(舒伯特)为例。①创设恬静怡人的星夜背景,在静谧的情境中欣赏《摇篮曲》。教师与幼儿共同倾听。②欣赏乐曲,理解摇篮曲的特点。听了这首乐曲,娃娃睡了吗?(娃娃真的安静的睡着了)为什么她听了这首曲子会睡觉呢?你听了这首曲子感觉怎么样?(优美,好听)这首曲子很热闹还是很安静?这种很优美,很安静的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以音乐为背景,幼儿选择一个喜欢的娃娃,听音乐自由做动作。“刚才你的娃娃听了摇篮曲中的哪些话就睡着了呢?”(幼儿自由发言)。“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次我们边听边看妈妈是怎样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也可以跟着学一学,唱一唱。”③听音乐用肢体语言表演。师:还有许多的娃娃没睡觉,我们一起哄娃娃睡觉,好吗?

3.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阶段是“个人体验―分组探究―集体交流―合作表现”。个人体验阶段,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自身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分组探究阶段,是幼儿组成不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探究每个人的不同感觉,同时,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小组意见的总结;集体交流是指各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中交流小组的观点;合作表现是指各小组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与建议后的基础上,修改方案,进行合作表现。

实例分析:以音乐欣赏《小鸟捉虫》为例。(l)教师创设好环境,并发给小朋友小鸟头饰,向大家初步介绍活动内容。(2)我来听一听:第一遍欣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初步去感受音乐速度的不同变化。欣赏后通过教师有效的发散性的提问:“听完这首音乐后,你觉得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尽情去想象,去说,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为下一次分段欣赏打下基础,引导幼儿完整倾听音乐。第一次体会音乐的情绪,第二次初步感受音乐的段落。(3)幼儿再次倾听音乐,将音乐活泼、欢快的部分和音乐舒缓、低沉的部分分为不同部分倾听,让幼儿充分感知音乐速度和节奏的不同。(4)在幼儿有了分段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提问:“你听完音乐,好像看到了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同时,教师将小鸟的头饰发给大家,并引导幼儿往“小鸟捉虫从飞出窝、去捉虫、高兴回家”三段进行想象。(5)将幼儿分成5组,进行自由交流和协商,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想法。(6)每个小组出代表向全体幼儿介绍本组的设想,其他幼儿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进行归纳提升。(7)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后,进行统一安排的游戏,合作表演。

参考文献:

篇(7)

1.准确性。音乐教师和语文教师一样,课堂的语言要准确。音乐教学中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话都会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因此,准确地组织、设计教师语言,才不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和记忆。必须在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避免谬误,不至于“误人子弟”。例如,笔者在讲《好大一棵树》这首歌的歌谱时,在谱子的末尾有一个四分休止符,我在讲这个休止符的位置时,一时口误把末端说成了方言“后尾儿”,虽然这样说“通俗易懂”也没出现什么问题,但却不够标准,没有把它书面化。教师本身没有达到标准,又怎么要求学生达到标准呢?

2.简捷性。教学语言切记冗长烦琐,无目的反复某几句和平铺直叙。应删繁就简、言简意浓、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拖拖拉拉。

3.趣味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因为,形象风趣的语言会掀起课堂教学的,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可借助形体动作丰富语言表达力。我在讲音符和休止符这些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时,改变以往的惯例,把它形象化、拟人化,把音符和止符写成小卡通人。如若有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分成角色扮演这个“音符”。课堂气氛热烈,有助于加深记忆。

4.流畅性。教师在课前必须理解、吃透教材,写出详细的教案并设计出富有逻辑思维层次的语言,语速上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使学生有思考和记忆(记课堂笔记)的余地为准。应达到在语势上高低有序、轻重适中为好。

5.情感性。课堂教学语言应带有丰富的感彩,声调在一般情况下要略高一些,以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产生回音为准。切忌生活化谈心式的乏味叙述,令学生产生疲惫厌倦情绪。例如,我在讲《跳蚤之歌》这节欣赏课时,用故事去讲述教学内容,同学们的注意力比任何时候都集中,当我讲到故事的——跳蚤穿上官袍在皇宫上下为非作歹的时候,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连呼吸的声音都能听得见。有了这种“吸引”,课堂效果怎会不佳?语气上的力度和速度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上的变化,它相似又不同于演员的朗诵或表演过程,好的教师比做一名演员会更难些。

鉴于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和抒情艺术的综合,因而在课堂中进行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欣赏教学中,更能时时处处有“出彩”的机遇。当然更借助于眼神、手势和面部表情的传递,采取逐步铺垫的方法将课堂教学情绪导向。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要点如下。

1.课堂语言组织要有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教师的语言环环相扣于音乐逻辑,引人入胜,才能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如果语言组织语无伦次、内容东拉西扯,像上其他课程一样的组织语言,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例如:平时我在备课时,把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都进行仔细、认真地揣摩和推敲,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练的词汇引导学生。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

2.语言要灵活亲切。课堂语言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凝聚剂。音乐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组织好教学语言,特别是评价性语言的运用,时刻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和心理。比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要处理好“乐音”与“噪音”的矛盾问题。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有个别好动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协和的“动作”,教师切不可训斥,可以走近学生轻声对他耳语:“你的动作能为这美妙的音乐伴舞吗”?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恰到好处提醒了他应当注意改正的地方。总之,在音乐课上,教师运用机智、亲切的语言,必将会营造快乐温馨的氛围,把音乐真正的美留给学生。总之在音乐课上,尽量避免大声训斥而以机智亲切的语言代之,必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从中获得快乐。课堂上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教师就更应该冷静,充满爱心,化干戈为玉帛,否则就会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音乐课上需要教师的肢体动作。在教唱一首歌或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如:在七年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中,当“国歌”音乐响起时,我肃然起立,严肃认真地注视着教室前面的国旗,学生从我的肢体语言中受到感染,不约而同地模仿我,起立,安静认真地聆听《国歌》,或许此时千言万语也不及教师的这一细微动作。

篇(8)

1茶文化素养的内涵理解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其中所诠释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启迪。想要对茶文化进行合理认知与有效应用,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应用途径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入策略与理念,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真正创新。当然,从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特色看,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也是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物质属性出发,通过不断实践与应用,最终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茶文化的物质属性,是该文化得以稳定发挥的基础动力,更是造就了该文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价值力。茶的物质属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真正发展的前提与关键。纵观茶文化的长期发展特色,我们看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当然,茶文化的物质属性,不仅是茶文化的发展动力,更是因为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物质性、稳定性元素,这也是茶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比如,茶具、茶馆等等“可触目性”的物质元素,都是我们感知与理解茶文化的重要动力。随着茶文化体系发展与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应用茶文化时,要注重从层次性、多样性,乃至创新性等多种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应用方向,从而实现茶文化生命力的全面提升。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融入的素养机制,从人文素养角度看,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乃至精神思维,都能够对当前人们应用茶文化提供基础。从艺术素养看,其中所诠释的则是以艺术内容为基础,以艺术审美为前提的素养诠释。因此,在当前我们利用茶文化素养,构建最佳应用机制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素养这一内涵点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融入体系,从而实现理想的素养传承与应用机制。

2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的实施可行性理解

事实上,艺术设计和音乐之间存诸多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点,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适当选择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内容,不仅极具必要价值。同时,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重选择合适的艺术设计内容,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应用效果。所以,如果我们将两者予以深度融合,其将引导我们深化对音乐与艺术设计关联性的价值认知。在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学习时,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美学理念,将为学生更好学习音乐艺术提供情感性理解。同时,在学生参与艺术设计的学习活动时,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愉悦、动听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对艺术设计活动的美学理解与人文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设计活动和艺术创新的价值认知。当然,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还是音乐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理解与精神引导下的艺术感知与价值理解。所以,在当前创新该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教学整合与情感理解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完善、客观的整合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多元整合。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想要实现这一融合的最理想教学效果,就需要注重创新整合方法,并且充分认知教学融合的应用价值和理念优势。客观的看,当前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审美的价值理解来出发,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对学生的审美理念进行有效培养,通过设计创新,进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理想效果。所以,在将音乐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整合过程中,这不仅能够实现音乐艺术的美学感知与融入,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与表达。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做好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也注重做好完善的美学启迪。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创新内涵的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了文化理解外,艺术上的认同与创新,也是当前我们做好该活动的关键动力。

3基于茶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模式

篇(9)

《指南》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们可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多样的设计,诸如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以及音乐欣赏等均在其列。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興趣,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可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设计音乐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歌曲,也能对幼儿的肢体语言起到锻炼作用,进而使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歌词与动作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最大化的激发。

(二)促进幼儿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的提高

这一点主要在乐器演奏与舞蹈设计上体现出来,乐器利用儿童手、眼、耳的配合,可对孩子肢体的灵活性以及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并将孩子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开发出来,促进幼儿技能性的提高。

(三)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虽然幼儿的年龄偏小,但其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聆听和领悟不同的音乐,同时欣赏不同类别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其审美情趣,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幼儿音乐活动具体设计与教学策略

(一)图画描绘法

幼儿园最常用的音乐活动便是唱歌,教师在组织这类教学活动时,一般都会先为孩子们示范几次,借此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记忆歌词的内容。而《指南》中也明确指出:5~6岁的幼儿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因此,若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采取图形认知的方法,将更有助于幼儿掌握。所谓图形认知就是将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组织唱歌活动时,利用线条、彩画等形式将音乐作品的意境或音乐形象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轻松将图像记住,也可使他们理解并学会这首歌曲。比如,在对歌曲《三只小马》进行教学时,由于小海马、小河马以及小木马多次在歌词中出现,而这三只马又分别生活在海洋、大河以及公园等不同的地方。所以,可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歌词中的事物,当幼儿看到这些图片,就不用再对歌词进行记忆,只需看到图片就可知晓唱的内容。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将这些形象画出来,所画内容无须太好,只要幼儿能够认识就行了。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当幼儿具备了具体形象的知识,就能够轻松地记忆歌词中的抽象事物,通过多种感觉通道的学习途径,诸如视觉、听觉等,会使幼儿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在听了歌曲后,自己把歌曲中描写的情景与事物绘画出来,以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身体表现法

《指南》中明确指出:5~6岁的儿童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在即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而在音乐活动中,用身体表现音乐就是借助简单的图形动作进行舞蹈的创编l引。创编活动在思维教育活动中包含了多重思维能力,诸如认知评价与发散等。其中理解音乐语言是认知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之后再将其以脑中可见的形象呈现出来,大致评价与判断音乐和形象,幼儿就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对舞蹈《蜗牛与黄鹂鸟》进行创编活动时,要求幼儿结合乐曲对音乐所表现的情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再通过对蜗牛爬行与背着壳前进的行为的观察与模仿以及对各种动作的认知(黄鹂鸟飞动、叫声、高傲的表情),提高他们转换、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还可选择一些节奏与旋律相对简单的歌曲,让孩子们选择一个音符,先对音符的高低、长短进行比较,再通过自己身置的高低与姿态反映出音乐的变化,让音乐有了旋律。

篇(10)

管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悄然步入中小学教育课堂。“从实施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几点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向问题。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学校艺术的主人。”①中小学管乐团建设已成为较普遍现象,而在乐团建设与教学中存在一些微博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注重乐器技能训练,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或者是先乐器技能教学,再回头补习音乐理论等现象,这无疑成为管乐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直接障碍。任何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都应先充实其音乐理论知识与视听能力,为后续的其它音乐技能培训铺好前行之路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

一、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是关键

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习管乐也是如此。人才培养取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着管乐团建设与发展方向与速度,打好音乐基础是中小学管乐团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乐手必须有好的音准观念。在演奏之前先有音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发出正确的音高。而音准感是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只有乐手们具备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音准观念,乐队音响才有融合的基础”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先开设音乐基本乐科类课程,或与最初级的管乐吹奏技巧课程同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开设相应程度的乐理、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管乐曲赏析等课程。通过乐理课程教学,掌握相应程度的音乐基础理论,从理性上认知乐谱、节奏、音程、和弦等知识,通过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从感性上、听觉上把握音程关系、音高概念、音乐流动的方式等,通过管乐曲赏析了解管乐器的性质、音色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从乐器—音乐—乐器本身有较为立体的认知过程,为学习乐器技巧与乐曲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乐科知识技能是管乐技巧训练与作品演奏的基础

中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所处初识阶段,远达不到管乐演奏要求的高度,在正式开始进行乐器教学训练之前,有针对性、选择性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及音乐视、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有一定难度,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应选择必用内容,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授音乐理论知识。1.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高低等章节可以放在视唱、听音、节奏节拍训练课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应作为课程设置首选内容。2.音程、和弦、大小调式章节属必选教学内容。管乐器最基本的单一技巧训练与音高、音的长短和节奏节拍等理论知识及技能紧密相关,紧接着的简短乐句、乐曲的练习更需要以音程与大小调式理论知识为指导,这些内容可以稍稍滞后。3.和弦相对中小学生比较生僻,有一定难度,但管乐团是合奏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织体概念。在进行和弦教学时加一点和声织体的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引导学生理解和弦与和声的关系及含义,便于学生进入合奏思维模式。

(二)音乐视、听教学与技能训练

修学乐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视听能力。以恩施州硒都小学管乐团教学为例,学生看到一个符杆朝向变得与之前所见的不一样,就不认识音符了,这明显说明学员音乐基础知识的不完整性。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1.在学习音的高低时掌握五线谱的组成。其中包括对线与间的关系、调号的认识、各种谱号的区别等;2.在讲授音的长短时认识音符。包括音符结构、符槓与时值的关系、符杆的朝向及节奏节拍的训练等;3.结合音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唱音阶、进行识谱视唱训练;4.强化识谱视唱练习、听音能力、节拍节奏的把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视谱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乐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基础知识的关系

管乐团是由不同的管乐器组成,不同的管乐器因为音域各异,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上有各自的轨迹,在进行识谱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其所学管乐器主音的位置。例如:长笛的中音do在五线谱的第三间,单簧管的中音do则在五线谱的下加一线。针对这种知识性问题,如果没有先前的音乐理论知识作支撑是无法一下说得清楚的。再如管乐团在前期教学中忽视了基本乐科的教学,或者说基础知识和视听技能不过关,学员在管乐技巧训练中会出现识谱能力太差,视谱速度跟不上,吹奏乐曲结结巴巴、错误不断,缺乏音乐连贯性,更别说有表现力。如此状态,就必须回到起点进行识谱,视唱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管乐团教学应把基本乐科教学放在首位,奠定牢固的音乐理论技能基础,严格要求学员多听多唱、熟练掌握识谱、唱谱、视奏方法以适应乐器技能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训练中应多采用儿歌五线谱版本视唱,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乐感。

三、由直观的管乐演奏赏析教学引入管乐合奏排练

学员在乐器基训时只熟悉自己所学管乐器,对其他乐器并不了解。而管乐合奏是集西方或中西方管乐器于一体,开设管乐演奏赏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管乐合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大开眼界,广泛了解各种管乐器。在赏析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要点: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乐曲中运用了多少种乐曲,布局如何,音乐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其次进行微观分析,应根据乐器音色和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逐个进行引导性分析、辨识所用乐器,指出不同乐器在所赏析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强调团结协奏精神,要告诫学员所有乐器都很重要,哪怕是只演奏几个音或几小节都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相互协助才能完成一首合奏作品。通过管乐曲赏析,让学员认知不同乐器在合奏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重要性,将管乐合奏赏析教学与合奏排练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做到活学活用。

(一)结合直观赏析合理安排管乐合奏教学内容与进程

管乐团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奏,良好的合奏效果建立在管乐团高超音乐素质基础之上。在管乐团前期训练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节奏型与乐感的训练,在合奏训练时应强调速度和力度的统一性练习,在排练过程中曾遇到演奏的伴奏声部应为弱拍进,而时常因为受主旋律声部强拍起的影响而将弱拍奏成了强拍,加之速度的不稳定、不一致导致演奏音响混乱,这充分表明学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管乐团合奏排练效果与进程。所以在合奏教学排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作品的节奏节拍规律加强对学员基本音乐技能———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训练;2.对合奏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好是由简到难、先短篇再长篇,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奏教学排练内容;3.所选合奏排练作品应先赏析再排练,先有直观感知,再进行理性认识与排练实践,使合奏排练教学进程合理化、科学化。

(二)结合直观赏析了解管乐演奏的多种形式与方法

管乐演奏形式多样,有单声部旋律进行的独奏、有几个单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重奏、有单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协奏、有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相互交织的交响。在赏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多种演奏形式的管乐作品,让学员能广泛接触高水平的管乐艺术作品,做到见多识广,培养其辨别能力。在进行合奏作品演奏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节拍节奏与速度,尤其要注意弱拍起的伴奏声部,以保证整首乐曲织体结构平稳度。在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切换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一致性、音量的平衡性,对乐曲的速度、力度要有相应的处理,做好这些需要演奏成员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由小号独奏旋律引出,接着是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和低音声部,其它多声部合奏旋律紧随其后,其中各声部之间的衔接需严格按照作品要求的节奏与速度,以及对力度的把握进行演奏方能获得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布鲁诺•瓦特指出:“正确速度是能否有成效地完整表达一首作品的关键”。从排练方法上讲,在管乐合奏排练中强调音准以提高合奏的多声部协和性,强调对乐曲节奏节拍的预备性训练与准确性要求以稳定作品织体构架,强调速度力度的统一以确定作品演奏的情绪取向,强调演奏者从理解的角度调整情感变化以突出作品思想内涵。

中小学管乐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在建团初期科学、合理的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长期开设管乐赏析课程,其意义在于奠定音乐基础知识、拓展视听范围、培养独立学习管乐技能的能力,提高学员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栋.我国青少年管乐队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文炫芳.长沙市中小学管乐艺术教育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赵瑞平.中小学管乐团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网,2011,(02):165.

上一篇: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法 下一篇: 公司承包经营管理合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