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外贸易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外贸易研究

篇(1)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整体来看,中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处于0.4到0.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经济对对外贸易有较大的依赖性。从贸易依存度整体来看,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同外贸依存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出口依存度略高于进口依存度。

(二)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1.1万亿美元到2013年的4.1万亿美元,增长了近乎4倍,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和货物贸易进口规模分别达到2.2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从进出口增幅来看,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从2004年37.1%的增长,到2013年,增长幅度逐渐降低为7.5%。

(三)市场分布

2012年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达4001亿美元,增长了10.2%。2012年中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东盟成员中的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和第五大贸易伙伴日本均为TPP成员。

二、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TPP的高标准和新规则对中国的外贸、产业格局具有很大的影响,TPP的谈判目标、方式、标准和内容对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谈判的前景很难预料,与中国改革和调整现行出口补贴政策不相符合,这就促使了中国政府提高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劳动者权益的意识,并对制定具体措施。

(二)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

TPP是通过谋求国家利益的新贸易规则,来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落后产能加速发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中国居于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今后一定会受到TPP国家实施的“竞争中立政策”的影响,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加快转型。

(三)促进中国加快实施

FTA战略从世界现有的格局上看,亚洲地区的区域贸易自由化程度相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大,亚洲内部实现的贸易比例30%,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比例分别为0%、40%,可见,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广阔前景,中国在亚洲实施FTA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潜力巨大。

三、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降低中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随着TPP谈判的发展,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纷纷选择加入TPP。尽管印度尼西亚和一些国家明确表示不会将加入TPP,随着美国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将注意力转向TPP。谈判每达成一项协议,都将对其他东亚经济合作机制乃至亚太经济合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削弱中国与TPP成员的经济联系

迄今为止,TPP成员与潜在成员之中,美国、东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中国与TPP成员国贸易现状的分析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都来自于TPP国家。TPP协议一旦达成,实行零关税。与成员之间互通贸易相比,TPP成员国家首选的贸易伙伴将不再是中国。

(三)TPP成员将挤占中国在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的出口市场份额

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TPP成员在美国出口产品市场中一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中美之间并没有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一旦签署了TPP成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与TPP成员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比明显失去优势,从而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四、中国的应对措施

(一)密切关注TPP谈判进程,适时加入TPP谈判

TPP作为高质量自贸区的一种尝试,其成员之间实行绝对的零关税,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TPP谈判无非有3种趋势:一是协议达成,成功建立一个全新的高质量FTA,并取代其他东亚地区性一体化机制;二是经过多轮谈判勉强建立但与其他东亚地区性一体化机制并存竞争。。

(二)加强与非TPP国家合作,扩大市场开放程度

从目前看,中国虽是全球性的贸易大国,但还不是全球性的贸易强国。要想降低TPP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中国就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强。由于TPP成员都是亚太地区国家,为了降低TPP在亚太地区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损失,中国应加快促进和加强与非TPP国家的合作。

(三)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为了应对较高外贸依存度所带来的巨大的贸易转移效应,从长期看,把握对外贸易依存度,会减缓国家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角下的大国博弈[J].国际经济,2012(3).

[2]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10(3).

[3]杜兰.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论析[J].国际问题研究,2011(1).

[4]张琳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

篇(2)

雷州港,古时又称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湾南渡河港口一带,即今雷州市内。宋代雷州港是随着雷州半岛开发重点由南向北逐渐转移而兴起和繁荣的。学术界仅对历史上雷州半岛主要港口的兴衰和出土文物有所研究,却少有研究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的。本文将对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发掘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

一、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有不少地方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形成港口的自然条件。唐宋时期,雷州半岛开发的重点在半岛中部海康一带。雷州港在宋代对外贸易如此繁荣与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有关。(一)优越的地理位置雷州港,古时又称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湾南渡河港头一带,即今雷州市。雷州湾外有东海岛、硇洲岛等海岛为天然屏障,避风条件好;港内水域相通,港池开阔,航道水深,且有南渡河、通明河、武乐水三条内河通往港口,海运与内河航运相连,形成港口的条件甚至还要优于徐闻港。(二)政策影响雷州港是随着中原王朝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逐步巩固和雷州半岛的不断开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于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统治较秦汉时期明显加强,特别是海南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已成为中原王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唐代海南岛属岭南道,设置崖州、儋州、振州和万安州。入宋以后,海南岛属广南西路,宋设置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和崖军(南宋改称吉阳军);元属湖广行省,元王朝于其上置乾宁宣抚司、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明清皆属广东省,置琼州府。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巩固,使得徐闻地区突出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随之消失。(三)人口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雷州半岛的人口也逐渐增加,雷州半岛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强。宋元明三朝雷州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和水利建设活动。区域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雷州港在海上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港口贸易的发展。(四)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港,早在汉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唐宋时期,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港兴起,成为雷州半岛水陆交通枢纽。

二、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于唐宋时期,此时广州早已取代徐闻为始发主港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北部七洲洋南下,往来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雷州半岛东海岸,仍是这条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半岛主港口向北迁移到雷州治所海康县(今雷州市)南渡河口南浦津,靠近雷州城,水道北向20里到郡城皆可停船。“自闽、广、高、琼到此泊舟”,然后出雷州湾,通南洋。自唐代至元代750年间,雷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出口主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1](P15)宋元时期雷州窑的规模和产量都相当大,而且雷州港“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应有一部分福建窑和广州窑陶瓷转运至此,相对于雷州当时人口来说,实在是供过于求;而其代表性产品青釉褐色彩绘瓷,连雷州半岛也发现不多。因而可以认为,宋元雷州陶瓷产品,主要是通过雷州港从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在雷州半岛周围海域、海南岛保亭、琼山海域和西沙群岛,及越南、泰国、印度、埃及的一些地方,都有雷州窑生产的青釉褐彩瓷器出土、出水或传世。唐、宋、元时期,雷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主港口。由上述两段材料可看出,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路线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福建、广州、高州、海南等中国沿海各地,而且还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印度、埃及、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为对外贸易地位。雷州窑(或称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通过“南海陶瓷之路”,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产品很受欢迎。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据嘉庆《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城附近的南亭溪西侧的僵波轩,为唐宋时期督造船舶之所。[2](P21)两宋时期,更加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雷州港(海康港)市舶事务归广州市舶司下的广南西路管辖。据《海康县志》载“:南浦津埠,县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仍通郡城”。南浦津在雷州城南二十里,接近南渡河口,从福建、广州、高州、海南来的商船,一般先到此停靠,然后溯江而上达雷州城。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一时期雷州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是米、谷、牛、酒、黄牛等。除此,随着汉人南迁,粤西沿海港埠如梅录港、水东港、赤坎港等也开始形成和发展。素习航海经商的闽人,纷纷乘船来雷州经商和定居,使雷州经广州至闽南的航线更加发展。诗人秦观也有诗云“:裔土桑柘希,蚕月不纺绩。吴绡与鲁缟,取具舡船客。一朝南风发,家室相怵迫。半贾鬻我藏,倍称还君息”。这表明“吴绡鲁缟”皆由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船贩运到雷州,而且商人还将货物赊卖给当地人,到下次来时收取货价和利息。这也说明这种贸易的稳定性和经常性。海康城附近南亭溪西侧的偃波轩,据载为唐宋时造船之所。[3](P42)唐宋时期,湛江古代主港移到海康县,称雷州港。港口位于南渡河口的南浦津,上溯而到雷州城,有腹地依托,水域可深入内地,是良好的避风港,“三十里皆可泊舟”,海道交通便利,可通闽、浙、广、潮,或下琼崖而下南洋……唐宋雷州港紧靠雷州郡城,数百年间,它对雷州半岛的社会经济促进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据《雷祖志》记载,刺史陈文玉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建郡城,至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竣工,清嘉庆《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记载,郡城建成之后,又经历了修葺和扩展,衙署驿铺大备,桥梁津渡皆通,“或上游发檄,或邻域行关,或商旅不时往返,均于此作过所”,城西南有第一桥,“舟楫运货,从桥下乘潮而过”。南渡河口为港口所在“,山程水驿从无阻绝之区,攘往熙来,并鼓康衢之腹猗欤盛哉!”其次是推动手工陶瓷制作业的发展。自唐代开始,雷州南渡两岸和遂溪东、西海岸,开始建造窑场窑群,烧制陶瓷器。至宋、元,陶瓷生产继续兴盛,窑场众多,现仍可见古窑场数百座:产品大备,并且烧制出独具特色的品种———彩瓷器。大量的陶瓷产品,除本地内销者外,还凭借港口、海道之便,部分远销边远岛屿和出口外销。目前,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发现有当时雷州半岛窑厂烧制的瓷器。

三、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物品种类

宋代雷州港随着徐闻港的衰落,成为广东地区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宋代海外贸易十分繁荣,最先设市舶司的广、杭、名三洲市舶司是宋代海上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宋代广东地区较繁茂在整个国家财政贡献上很大,而作为广东地区重要港口之一的雷州港无疑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宋朝实行了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与民休息,国家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加在农村也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与商业的集镇。在这个时期,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物品种类繁多,式样精美。当时出口商品主要是粮食、海产品和陶瓷等,还有药物、铜钱和其他物品。(一)陶瓷宋代农村虽仍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陶瓷制品与烧制工艺的不断提高,这使陶瓷产品在农村市场十分广阔,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陶瓷是大宗的外销产品,这也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港出口陶瓷有两个方面的保证,1.雷州地区宋窑数量众多,在货品数量上保证了出口量。2.宋代雷州窑陶瓷质量高,陶瓷种类繁多做工精致,使陶瓷出口在质量上得到充分保证。据考证宋代时期东海岸宋窑区有湛江北洋岭宋窑(5座)、海滨宾馆宋窑(3座);遂溪县黄略镇石门岭宋元窑、飞蛾宋岭窑、北山宋窑;吴川市塘尾镇东隅旧村宋窑、长崎镇番桃岭宋窑、下庙岭宋窑等8处15座,这首先保证了陶瓷的供应量,使大宗陶瓷出口成为可能。两宋时期在陶瓷的烧制技术上,雷州制陶技术改进,制造出青黄釉冰裂碗、钵、豆等陶瓷产品,使陶瓷种类增多。雷州宋瓷除主要供本地使用外,也开始输往外国。雷州人民还在两宋时创办了本地较早的化铁炉,遗址在今海康县,他们用生铁制出精巧的茶碾、汤瓯、汤郾等民用食具[4](P15)。宋时期雷州窑大部分是陶瓷兼烧的窑口,以青釉为主要釉色,褐釉次之,各窑可视情况而定,这两种釉色比例不同烧制出的陶瓷效果不同。雷州窑还在技术上做了改进,在褐釉的配制利用不同的配方,可以烧制出褐、墨绿、黑褐等不同的色彩,这就丰富了陶瓷的色彩。宋时期雷州窑的烧制还保留了唐代风格,产品外观有大部分素面无纹,加入印花,彩绘在样式上也是层出不穷,这使陶瓷种类繁多外观精致。宋时期雷州窑种类繁多,计有碗、盘、碟、盏、杯、罐、钵、壶、瓶、枕、砚、网坠、炉、魂罐,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器皿的各种需求。在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上,宋代,尤其是南宋,朝廷既要满足对香料等奢侈品的大量需求,又要节制金银铜钱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实施过“止以绢、帛、绵绮、瓷漆之属博易的政策,这也在政策上鼓励了陶瓷的业的发展,使陶瓷成为大宗出口。以上宋代雷州陶瓷的优势有力的推动雷州陶瓷出口,也推动了松代雷州港的海外贸易。在两宋时期雷州地区手工业生产也有明显进步。雷州半岛地区地处热带地区,有适宜种植甘蔗的自然条件,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利益的推动使甘蔗种植扩大。两宋时期雷州半岛内榨糖业规模扩大,榨糖技术不断改进。雷州人民用牛拉石辘,榨蔗取汁,并改变过去用瓦锅瓦罐蒸煮的方法,改用铁锅蒸煮、分蜜、制造土糖块,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高了土糖质量,产量增长很快。除供应本地外,还曾远销罗马和波斯[4](P14)。甘蔗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种类。两宋时期,朝廷更加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雷州港(海康港)市舶事务归广州市舶司下的广南西路管辖。据《海康县志》载“:南浦津埠,县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仍通郡城”。南浦津在雷州城南二十里,接近南渡河口,从福建、广州、高州、海南来的商船,一般先到此停靠然后溯江而上达雷州城。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一时期雷州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是米、谷、牛、酒、黄牛等。(二)铜钱宋代铜钱的外流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回赐、二是博买、三是走私。”[5](P44)“宋朝规定凡禁榷货物,全部由政府收买,谓之‘和买’,‘博买’或‘合买’,也称‘官市’。”[6](P56)其中铜钱外流最主要的途径是走私。虽然自宋初朝廷对于铜钱外流制定了相当严厉的法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癸未下令禁铜钱不得入蕃界及越江海至化外。(太祖时)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五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九载:开宝元年九月壬午,诏曰:“旧禁铜钱无出化外,及闻沿边纵驰,不复检察。自今五贯以下者,抵罪有差;五贯以上,其罪死。”同书卷一九引太平兴国三年二月诏令中言及定罪的下限,即铜钱百文。简而言之,出境时携带百文以上的铜钱将会被定罪;若带五贯以上的铜钱出境,就要被处以死刑,但是并不能杜绝铜钱外流的现象。而且官员也参与到铜钱走私这一活动之中。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宋宁宗嘉定五年,雷州知府郑公明、赵伯柬曾使用铜钱博易番货而遭放罢。乾道二年(1166年)五月二十五日敕“:广南、福建、两浙路,通海去处,当职官任满,批书委无透漏见钱出外界,方许注授差遣。”[7](P6509)在官期任满后,必须经过在任时是否有走私铜钱到外国的调查方可离职。这样就限制了官员走私铜钱活动并积极地参与打击铜钱走私活动。“广南、福建、两浙、山东恣其所往,所在官司公为隐庇,诸系禁物,私行买卖,莫不载钱而去。”[8]雷州港位于广南西路“,据广州千里”,相去不便,管理较为松散。在市舶司管理薄弱的地区,常常有蕃商“深入遐瞰”,交易铜钱。而雷州港扼南大陆海,远眺东南亚,是走私贸易钱币的最好平台。官员因此利用这一便利进行协助铜钱走私,导致大量钱币外流。(三)药物《诸蕃志》记载,“番商兴贩,以脑、麝香、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马来半岛上的三佛齐“扼诸番舟车往来之咽喉”,故“东自阇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该地向“宋输出了龙涎、荜澄茄、腽肭脐、没药、芦荟等几十种药物。”[9](P42)当然,对外贸易是一个双向互动模式。有卖出就有买入。三佛齐也担当了东西货物中转站的角色。中国的黄连、良姜等中药输入该地。除此之外,“大食”也是宋朝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之一。“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宋代大食来使有三十余次,每使至,必携带大量药物。(四)其它物品雷州港“三十里皆可泊舟”,可通闽、浙、广、潮或下琼崖而出南洋。《宋史•食货志》载,雷州港集散雷州半岛的谷、米、牛、酒、黄鱼等货物。坡被贬客居雷州时,发现雷州、高、化等地“牛多且贱”,宋代雷州地区所出产的牛只,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销往邻近地区。江西赣州、吉州农民每到农闲季节,“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10](P875)据《湛江文史资料•第十四辑》记载:“南宋年间,雷州的瓷器和土糖等向罗马和波斯输出。”[11](P137)雷州铸铁在南宋初年也十分有名,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六中提及:“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用铸就。”随着茶叶大量流入西方,雷州茶具也相应地传入西方。除此之外,两广地区也是盛产稻米的地方,“稻米再熟,富者寡求,贫者富足。”[12]因而,两广地区的稻米除了供给福建外,也有一定的出口,“常岁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蔗糖也是当时出口的农产品,闽广两路都有蔗糖出口,占城、三佛齐、单马令、真腊、佛罗安等国都从中国进口蔗糖。[13]

四、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

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对当地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雷州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选择和建设主港口,从而带动了港埠、都市以及当地社会的发展,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海洋性开放型特色,并为当代湛江港的选址、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对农业文化的影响

1.海洋捕捞雷州半岛海域盛产龙虾、鲍鱼、鱿鱼、墨鱼、膏蟹和海蜚等名贵海产,有时还有珍贵的白纪鳌,捕捞所获多作商品出售。2.海洋采珠据万历《雷州府志•地理志二•珠海》记载“:对乐珠池,在遂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乐民千户所城西海内。汉唐无考。自刘张置媚川都,宋开宝以还,遂置场司,或采或罢。”3.海水制盐北宋时期,雷州半岛已有沿海盐场自给本州,南宋初,雷州已发展两个盐场,在技术上先后产生了“煎煮熟盐”、“滩晒生盐”等制盐方法,[14]而且民间还长期流行“晒沙生盐”的原始生产,虽然历代封建王朝厉行食盐专卖政策,但制盐业从宋代起就已成为雷州半岛经济的重要部门。

(二)对商业文化的影响

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为对外贸易地位。雷州窑(或称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通过“南海陶瓷之路”[2](P21),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产品很受欢迎。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据嘉庆《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城附近的南亭溪西侧的僵波轩,为唐宋时期督造船舶之所。

(三)对城市建设和陶瓷业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郡城的兴建是适应雷州行政建署的需要,也是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港口的发展也推动了郡城的兴旺。其次是主港北移,郡城建成,人口繁衍,商贸需要,推动了雷州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雷州滨海,台风时作,咸潮涨溢,禾田屡被浸没,产量低下,有时颗粒无收。为改变这种情况,雷州自南宋绍兴年间开始大规模修筑捍潮防咸海堤,并制定一整套管理堤渠和用水灌溉制度,历届州府县官以此为施政造福当地的头等大事。再次是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窑瓷器,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趋于衰落。宋元时期雷州窑烧制的瓷器,已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博易物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贸易路线众多,瓷器、药物、铜钱等物品远销国外,促进了对外贸易交流。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者:申友良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应棋.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15.

[2]刘佐泉.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2):21.

[3]王为东.宋代雷州半岛经济发展浅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42.

[4]江市志总编室.湛江两千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4.

[5]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4.

[6]关履权.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C].宋史研究论文集[A].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

[7]永乐大典(卷14620)[G].中华书局,1986:6509.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王棣.宋朝的海外药物交流[J].晋阳学刊,1992(6):42.

[10]陈立新.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J].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00-02

1 引言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大卫•李嘉图在竭力主张自由贸易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分工理论,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用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即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要素禀赋的作用日益凸显,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对要素需求的密集度不同,因此,一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思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结果,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因此,只有将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我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2 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1)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

(2)外贸增长方式以资源密集型,粗放扩张型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多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一味追求出口规模和速度,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积累的不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营销较大的初级产品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结构为比较优势,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劣势突出的局面。出口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全球水平分工中的低端链条,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只是委托加工和装配,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开发和研究能力薄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弱。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低附加值产品,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消耗量更加增大。

(3)出口市场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由于出口产品种类的有限性,尽管我国贸易交往已遍及二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市场过分的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截至2010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遭受调查案件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5%,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03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共约120亿美元,传统出口优势产品频繁出现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过分的依赖使得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风险增加,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4)技术密集型产品地位低,缺乏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不同,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降低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永远陷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现,中国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缓慢,交换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大国经济效应也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但能自己发挥巨大的生产力,还能渗透到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中,改变其内在质量、组合方式和作用方式,从而推动其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是富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来重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5)贸易条件重现恶化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我国进口商品价格降幅高于出口商品价格降幅,商品贸易条件一度出现改善,2009年2月曾经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定价机制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经济回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贸易条件从2009年3月份开始又趋于恶化。

3 转型目标――竞争性,独特性,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落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尽快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科技的增长模式,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扩大贸易空间,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可以为对外贸易带来许多发展的空间。首先,在价格方面,由于别的国家面临的是多元化市场,中国难以形成垄断。不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与多个国家发展同一产品的贸易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单一市场造成的价格不利局面。其次,分担风险。单一市场就好像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过于集中。而开拓多元化市场,正如分散投资,将鸡蛋分开来放,无论对于进出口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市场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就小得多。最后,防止倾销控诉。这是针对出口而言,也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倾销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博弈策略,如果大量注入到单一国家市场中,势必会产生倾销的嫌疑。这不符合WTO的规定,也势必会遭到他国的制裁,甚至被这一国家的市场完全拒之门外,因此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消化中国的生产能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确是我们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容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好策略。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场战略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例如企业在同新市场进行贸易时,可对其实行减免关税或其他优惠政策等。第三、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

(3)利用制度创新,完善动态比较优势转型。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4)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5)发挥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通过选择当地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和独特资源,并向上下游延伸。例如,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区位功能,建立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基地,积极扩大资源产业经营规模;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投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投资以东部沿海为主。

4 结语

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投入,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性比较优势,而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分享最大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促进比较优势的转型,支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一点点丧失时,当我国资源与环境正日益不堪重负时,我们需要以富于战略的眼光与勇气,实现国家产业格局的调整,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使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6).

篇(4)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是一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检验检疫制度、包装与标签要求等,客观的结果是限制或者禁止了他国产品的进入,而这样做的出发点不在考虑之列。有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对绿色贸易壁垒持否定的态度,而有些学者却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实施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时,就是合理的;反之当实施目的是单纯贸易保护时,就是非正当的。(2)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第一,名义的合理性。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理念也得到广泛发扬,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可以说顺应时展的潮流,有助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通过制定强制标准和设立“门槛”来保障产品安全的做法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广泛支持,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第二,技术标准的歧视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一般分两种:最常见的是表面上“非歧视性”的要求导致了客观上歧视性的结果。即发达国家制定了对内对外统一的的技术标准,可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了歧视的客观结果。另外,一种就是为了限制特定国家或者特定产品的进口,对内对外实施不同的技术标准,甚至对不同国家的相同产品实施不同的技术标准,表面上和实质上都具有歧视性。第三,实施的隐蔽性。由于绿色贸易壁垒披有合法的“外衣”,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环境保护为名义,与一国技术水平相适应,因此保护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的辨识和有利的反对,尤其是诉讼过程难上加难。

二、绿色贸易壁垒制度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1.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一是保护环境,促进绿色产业发展。随着人类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绿色价值观越来呼受到重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食品的安全,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是维护产品安全,优化外贸结构。我国遭受的一系列外国绿色贸易壁垒冲击对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敲响了警钟。当前人类越来越重视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绿色贸易的大趋势带来的不仅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还有国内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对于保护环境、提升技术、降低能耗、加快更新换代都有促进作用。三是短期内保护本国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来说,采取这一手段必然带来对本国市场的保护,而不论其动因是否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本国幼稚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经常会受到外来低成本产品的猛烈冲击。采取绿色壁垒虽然有悖于国际法和WTO原则,且经常受到其他国家诟病,但毋庸置疑对本国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和保护本国市场,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双重作用。

2.绿色贸易壁垒的消极影响。一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竞争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大、成本低,以初级和低附加值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为主。发达国家设置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对进口商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包括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检验程序,要求通过繁琐的认证和进行环保包装等。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各项标准,出口企业不得不增加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和技术改造,使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优势,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降。二是挑战传统生产方法,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盟,都对产品的生产方法或加工方法规定了严格环境标准,并且监控生产的全过程,要求进口产品也要符合其苛刻的国内技术要求。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受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重视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给现阶段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积极进行科研和技改,这样势必增加产品成本,而且改革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三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大大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首先从对象来看,由于我国的最主要出口目标国家欧美日均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实施者,而且作为发达国家环保要求高,技术水平先进,立法全面而严谨,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的销路受到很大影响。其次从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我国出口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近些年却增速减缓甚至下降。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同比2011年进出口增速回落了16.3个百分点,这其中除了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受到了发达国家变本加厉的绿色壁垒的限制。

三、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多样,手段复杂,单个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错综复杂的壁垒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应该大力度选取和普及绿色贸易壁垒的知识,增强出口企业抵御绿色贸易壁垒的意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往往这种壁垒的产生和作用会很突然的袭击我国出口市场,更进一步的暴露了我国对于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极度不完善。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门部门,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按时和及时的可能影响到我国出口情况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进行公布和宣传。(2)树立国际绿色营销观念,开发国际绿色产品。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等生态危机,国际环境公约纷纷出台,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法规越来越复杂和严格,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己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绿色消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很大,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对企业充满着诱惑力。因此我国企业一定要树立国际绿色营销的观念,加快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推广和生产。(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将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而我国技术壁垒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20年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同时,我国应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充分发挥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争取将我国制定的水平较高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充分反映和体现我国的意见和利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对于因标准问题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应参与协调,从而不仅能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能积累宝贵的经验。

篇(5)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我国外贸顺差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状况:

看上面表一,2000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41.09亿美元,2008年为2954.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2008年略有下降。但在2010、2011年贸易顺差额再度上扬。再看表二,加工贸易占了几乎我国贸易的一半,而且加工贸易的顺差额比我国整体贸易顺差额还多(即意味着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都是逆差)。我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不断增加),贸易顺差问题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成为超出经济领域的政治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1)高储蓄率与内需不足

我们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中知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顺差的本质是其国内的储蓄率过高。而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则是形成国内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一国储蓄率上升,居民的消费减少,相应就会减少进口,如果出口没有发生变化,该国的贸易余额会增加。中国储蓄率非常高,相应的消费水平很低,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出口的增加。而储蓄的增加会进一步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国内需求的不足导致唯有扩大出口,贸易顺差就会逐渐扩张。中国近年来一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关。这就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过剩的生产必须大量出口到国外来消化和吸收,因此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国家政策影响

出于保护本国的优质产业、提高国人就业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保证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等目的,我国在当前的对外贸易中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 ①鼓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出口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的一种外贸发展策略,出口退税是其主要手段。②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FDI的数量逐年上升,外资的引入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差转移效应、贸易顺差中的贸易替代效应、贸易互补效应等机制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③限制进口的政策。我国对进口设置了较多壁垒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中国在大量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国际顺差转移”。中国对外资优惠的政策安排及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商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进行直接投资。一方面,这些外资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且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将以中国为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返销母国,导致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而实际上,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我们所获取的利润是少之又少的。

三、改善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

(1)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改变市场的扭曲,沿全球价值链纵向攀升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凭借低级生产要素,深深嵌入全球价值链底部的生产、加工环节。“低附加值”是我国产品出口的基本特点,获得极其微小的效益的,只能依赖产品数量的出口,出现了畸形的出口现象。于是改变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格局,改变市场扭曲,走出内生性的困境,向全球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外贸出口内涵型发展的根本出路。价值链上的纵向延伸意味着从微笑曲线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逐渐向左上方的技术研发和设计及右上方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环节延伸。

(2)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给予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一定的出口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资金投入,走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并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而对于进口,国家要制定关于进口的鼓励政策,尤其要关注国内紧缺的原材料、技术、设备和能源的进口,并不断改善进口环境。只有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都得到合理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改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篇(6)

第一,虽然近年来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提高。石家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外贸增速7.9%,高于全国5.7%,河北省在外贸方面发展迅速。

第二,东盟成长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场,2014年,我省对七大市场的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东盟的出口更加突出,占全省总额的15.1%,澳大利亚称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第三,产品结构不合理情况目前有所缓解,201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跃居全省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商品,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占到30%,第一产业,钢铁,煤炭产品出口数量下降,出口额增长,外贸出口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

第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前期大幅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近几年来是增速稳中有升,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增速有下滑减慢趋势。2014年河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943.4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同期河北省进出口总值的52.8%。

第五,省内对外贸易差距较大。石家庄,唐山和邢台,衡水差距在各地GDP上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在进出口方面同样差距惊人,以2011年的商务局显示数据,石家庄和邢台差了大概100亿美元,这种差距是十分惊人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之间也差了大概40多亿。

河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对外贸易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规模小,系数低。即使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和广州,福建,上海相比差距尤为广泛。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水平,进出口总量在全国进出口总量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进口额,和出口额所占有的比重都很低,并且近些年的发展中这种趋势更加严重了,2011年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在第九位,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位,这种趋势更加恶化了。

第二,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利用廉价劳动动力,这种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中小企业,入门低竞争压力大,自主品牌少,在对外贸易中占劣势地位,对河北长远的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产品,河北高科技产业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少,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第三,河北省本地区内的发展就极其不合理,石家庄对外居于首位,邯郸唐山等城市发展也相对可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的和外贸最低的邢台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唐山靠海并且是京津唐重点发展自然资源丰富,而邢台市企业少并且企业的质量不高,主要是以弄产品为出口的主要产品,同时对外资的利用率也很低。

第四,出口市场集中。欧美市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贸易壁垒多种多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是欧盟采取的主要手段。河北省的工业制成品处于较低的层次,存在不环保或者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货物被拒造成重大损失。河北省面临的区域风险大,遭遇贸易壁垒的机会高。

第五,河北省的民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占比较低,在进口口的企业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但是河北省的组成中民营占大多数,这种企业主要是一方面规模小,或者产品检测质量不达标,达不到出口的标准,或者根本没有出口的渠道。

第六,出口实力低竞争力弱,主要是河北出口产品上导致剪刀差的出现,河北省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河北省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大多都是同一产品,或者技术含量低,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河北省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状态。

造成河北省外贸问题原因首先政策上来说政策的制定不完整不健全,很多进出口行业缺乏规范,相关部门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拖沓效率不高,因而服务,技术贸易进出口方面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其次产业结构分配不公。第一产业中大部分是粮食,经济作物则很少,农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低。地区工业结构趋同,主要是煤炭钢铁对外出口竞争激烈。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信息服务行业发展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再次河北省产业品牌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利用廉价劳动力,河北虽然以出口机电为主,但大多是没有品牌,或者是主要加工某个零件为主,因而在对外出口的方面一是没有品牌优势,二是竞争力不足;最后,河北省外贸人才不足。河北省省内的高等学校明显少于其他省份,并且河北省在引进外贸人才方面做得也不尽如人意,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于建议方面,经济上: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促进相邻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贸易。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提倡企业采用B2B,B2C电子贸易方式不仅局限于周围地区,还要扩大周边整个省或者整过国家甚至与外国相互交往,能扣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创建新的品牌,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取得各项要素的最优组合。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并且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积极做好自己的品牌宣传比如广告,电视宣传,品牌中是以某一方面为重比如说是在质量上,或者是产品创新上的品牌比如创造出一些类似“海尔”“格力”大的知名品牌,在国际上提高知名率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注意只是自主产权的保护,继续出口机电产业,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引导规范对外投资,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国际上类似的事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河北省在“引进来,走出去”中回避不必要的风险,通过税收,信贷,引进利用外资,有效的回避走出去的投资风险。

政策上来说:政府应积极扶持对外贸易发展,鼓励励和支持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地区如邢台和衡水。出台鼓励进出口的措施如加出口退税税种,提供对外贸易发展的渠道来引导出口结构优化,提高政府海关税收部门对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行政许可的管理效率。重点扶植一批企业,优先发放出口许可证管理,给予优先权,促进产品国际化。积极参加多边谈判,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公平竞争的各项制度,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为河北省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7)

一、广东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1.广东对外贸易增长开始呈现明显放缓态势

改革开发以来,广东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地缘优势,大力承接港澳地区制造业转移,并加快发展“三来一补”贸易且开始注重引进外资,提出“以外经促进外贸发展,以外贸增强外经实力”口号,从而使得广东出口贸易在长时期内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1978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还不及16亿美元,而1986年突破百亿美元,1995年突破千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2835.22亿美元。而伴随广东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广东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1979年~2003年间,广东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3%。但从2003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放缓态势。首先从广东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来看,据统计,2003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增长率从28.24%下降至2009年的-10.59%,进出口总额由6834.92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68111.18亿美元。

2.广东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值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东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广东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的改善,产品结构有很大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广东产品结构还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为迅速。从主要的出口产品构成来看,广东省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以2009年为例,广东省出口最主要的产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额分别是2501.36亿美元、1393.74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9.68%、38.83%,其他是服装纺织品及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以及农产品出口,占11.69%。出口商品以及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价格、附加值较低,如在机电产品中,机械及设备和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比重较大,平均比例分别达到18.38%、69.68%,而其他产品,如金属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所占比重较少,平均达到3%左右。新技术产业相对滞后,出口总额为1044.12亿美元,只全省38.83%,出口比例从2006年34.58%上升到2009的38.83%,增幅为12.29%,高新技术产业比例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出口商品是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为主,平均比例分别达到30.92%、3.05%,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具有创新科技能力的新兴产品比例较少,分别仅占0.05%、0.1%。

二、新形势下广东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分析

1.加快推进广东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东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广东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的改善,产品结构有很大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广东产品结构还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产业结构也非常传统。在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恶劣,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广东的外贸企业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全球通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产品的成本大为上升,对于出口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的广东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此,广东应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加大技术投入,重点把能带动产业调整升级的产业引进来,如环保、现代服务业、医疗、教育等,把通过走出去难以拿到的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引进来,不断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积极响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企业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者转变为产品的创造者,扩大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档次的提高促进外贸经营向集约化、效益型方向转变,如:提高轻纺产品的档次和加工程度,发展的同时保持自身原有的竞争力。

2.提升广东对外贸易产品的科技水平,增加附加值

由于受产业水平的限制,广东对外贸易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然而,在新形势下,产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广东的出口商品难以取得优势,于是,科技水平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广东省在发展对外贸易时需要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特别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中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具有创新科技能力的新兴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2009年年1月1日起,国家提高了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广东应紧跟国家政策走,提高机电产品的产品技术含量,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产品,如航空惯性导航仪、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提高广东出口企业经营的附加值,增加广东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大力拉动广东对外贸易的增幅。

参考文献:

[1]袁园.金融危机下民营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2009

篇(8)

【关键词】

反倾销;影响;对外贸易

0 引言

反倾销指的是将一种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与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就说明这种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倾销,进口国可以对涉及倾销的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其进口关税。所谓倾销简单的说就是正常价格要高于出口价格,可被视为倾销。正常价格高于出口价格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当今经济发展迅速,反倾销就像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使我国产品在他国的竞争力受到直接影响,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国产品失去国外市场。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得全球关注,同时也频频招致反倾销问题。自从我国入世后一些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的高关税贸易政策,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逐渐兴起。其中具有方便与成效快特点的反倾销迅速引起各国青睐,在这种贸易保护措施下我国自然成为一大受害国。

1 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

反倾销不但影响了我国一些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反倾销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我国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当我国接受到反倾销诉讼时,进口国客户基于经营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会逐渐减少从我国的进口量,甚至是停止进口,导致外贸客户大量流失。正常一件反倾销案从受理到裁决至少要1年的时间,可长达5年的征税期,期满后还可通过复审继续延长,这样一来再想进入这个市场就相当困难。例如我国出口到欧美的彩电、高锰酸钾等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关税制裁都超过了10年,与立案时相比当前是出口额已大幅萎缩。

1.2 影响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为了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拓展市场。但因我国产品所具有的较大竞争优势,使得反倾销调查在一些亚洲、南美洲国家不断被提起,甚至我国产品一旦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国家的同行业竞争者就要求它们的政府对我国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许多国家所采取的反倾销政策多为歧视性的,征收的往往都是高额反倾销税。伴随我国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针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国家是越来越多,大量反倾销调查的兴起严重阻碍了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1.3 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因国外采取反倾销的措施,使得国内大量积压出口的产品,这就必然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的饱和甚至严重过剩,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市场经营秩序和销售平衡,并将严重威胁到现有的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阻碍了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

2 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反倾销问题

2.1 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并非依据我国国内的产品价格,其倾销幅度是以替代国为计算标准,同时在选择替代国时做了一些手脚,有意选择那些与我国实情差距较大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其执行的反倾销政策具有歧视性,这体现在执行一国同一税的政策,进行无差别裁决。正常情况,在对倾销产品确定反倾销税时,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以不同企业对同一产品的实际出口价格而进行差异化的征税。当我国被视为倾销时,就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我国产品在该国市场被迫退出。值得我国重视的是,确立的替代国标准,不但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产生影响,还会严重阻碍我国引进外资,因为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产品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待遇,有可能还会背负巨额的反倾销税,这对我国的投资环境会造成直接影响。例如欧盟对我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诉讼时,替代国的产品价格选取的是新加坡国内的彩电价格,这种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新加坡的事实,导致我国彩电被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44.6%,其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彩电在欧盟市场全面退出。

2.2 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经贸部颁发了《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案件的反倾销应诉规定》,明确规定了生产商和出口商针对反倾销案件要积极应诉,没有对反倾销案件进行积极应诉的要予以通报批评,甚至会取消外贸经营权并且予以罚款。但是实际应诉情况并不乐观,外经贸部在九十年代末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的通知》,可我国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应诉的情况。诉讼反倾销的高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企业不愿去承担高额的诉讼费用。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反倾销案件都是败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企业指控我国反倾销的行为有恃无恐。我国缺乏健全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一般都是国外对我国开展反倾销调查时才知道,这就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我国信息不畅通,对国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搜集,加上我国企业自身缺乏对倾销、反倾销足够的理解,一旦遭遇反倾销问题就无所事事,可见我国企业也缺乏与进口商充分合作。尽管国外的反倾销是针对我国的,但对它们本国的少数企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了一些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可后期并没有充分维护好这种关系,当我国遭受不合理的制裁时它们也“无计可施”。

2.3 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

国外在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方面中介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与其对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是下辖于各部门的事业单位,仍然深深的烙印部门分割的情况,人为造成反倾销应诉时分工不明确,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正常交流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有的企业希望参加应诉但是缺少相关信息,而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缺乏基本的帮助和指导,对应诉的活动无从下手。另外,协会、商会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也限制了它们提高服务能力。在经费的来源上,行业协会比商会还要少,问题尤为突显,难以组织企业应诉。

3 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3.1 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

以往欧盟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税收待遇。近些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西兰、欧盟等陆续将我国改为市场经济国家,在判断我国产品是否属于倾销时采取分别处理、个案对待的办法。只要我国企业在证明自身符合欧盟相关规定时,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具有说服力,就会享受低税率的裁决。日后针对反倾销问题还需要加强后援支持工作,尤其是政府后援支持工作,我国坚决反对以倾销的形成来扩大对外贸易,同时也坚决反对他国借助反倾销的托词,本质是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政府要以此为前提,积极实施多边磋商,尽量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为我国开展对外贸易营建更好的国际环境。

3.2 强化企业维权意识

反倾销是国际上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使国际贸易秩序得到规范、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采取的通用手段,但在现实中,我国许多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缺乏对倾销、反倾销的足够认识,甚至有些企业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反倾销的或应诉。有的企业知道在国外因反倾销问题使自己的产品受到损失,但因涉及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比不大,对其没有引起重视;有些企业放弃应诉主要是不想因此负担高额诉讼费;而另外一些企业想“搭便车”,指望其他企业来,等到胜诉后就能坐享其成,如果败诉自己也不用承担任何诉讼费。所以加强企业维权意识迫在眉睫,有关企业须抛弃以上想法,合理运用反倾销的规定,例如把出口的产品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先将零部件出售到进口国,然后再组装,或者是到进口国建分厂、联营生产等,对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采用恰当的措施合理有效的规避反倾销调查,从而能够合法扩大出口规模,保护自身和国家的利益。此外,还要大力落实《会计法》,尽快让我国的会计术语、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样能够极大方便我国企业开展反倾销应诉的工作,有助于在反倾销调查取证中我国企业能够进行有效抗辩。

3.3 积极发挥商会作用

我国进出口商会的建设要远落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些工作本应由行业协会去统筹管理的却无法落实,导致了不良后果。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商会可以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规范行业的经营秩序,以防企业间为了竞争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尽量减少无谓的内耗,通过共享市场份额使得企业能实现共同发展;其二,政府可依据商会自身的特性,推进商会、企业及海关的有效沟通,在其中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对于需要出口的产品,只有符合商会规定的行业协议价格海关才同意出口,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混乱现象就能有效遏制。一旦遇到反倾销诉讼时,就能随时提供有利的证据,为抗辩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改以往被动应诉的局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反倾销面前要勇于积极应诉,这就要深入研究反倾销问题,打破以反倾销为借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强化企业维权意识、积极发挥商会作用等措施,只有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应对,才能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秩序,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质量,并不是指进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基本功能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主要由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条件、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式、贸易区域结构、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自身素质等指标衡量;二是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主要由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决定,如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增加税收,吸引外资流入等。这两个方面存在密切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外贸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即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取决于外贸发展质量的高低;反过来,对外贸易效益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反作用于外贸的发展质量。如果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切实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即可认为对外贸易质量高,反之即为质量低。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质量。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评价

1.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8.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1.2%。但是,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可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2.贸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0%。但是,现阶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3.贸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对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格却是出口价的七倍。

5.贸易区域结构

湖南省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长沙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39.62%,而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市州对外贸易占比则不超过1%。

篇(10)

一、导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的纵深和腹地,是沿海发达地区江、浙、沪等最毗邻的一个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外贸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25%,出口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08年的5.7%。2008年全省gdp达到8874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0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4.89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迅速上升至17.07%。但是,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外向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远低于全国69.6%的水平,而且全年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7%左右,可见,与全国相比,安徽省外贸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比较大。

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主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但是对外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以及促进作用大小如何,如何促进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第一,“对外贸易促进”论。该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对外贸易无关”论。其主要观点是: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与对外贸易没有关系。

第三,“对外贸易悲观论”,其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外贸与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而且自由贸易所决定的生产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国际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重新安排投资和配置资源。

(二)国内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张小济等(1999)等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彭福伟(1999)提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呈反方向运行趋势”等。

随着国内有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就这一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健(1998)概括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张明玉(1999)则认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出口对经济增长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主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

三、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数据的选取取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为安徽省1990-2007年度的数据(见表1)。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影响是平稳的基础上,以gdp为因变量,分别以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用y表示gdp,x表示进出口总额,x1表示出口额,x2表示进口额,借助 eviews5.0软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见表2)。

协整方程为:

y=-1098230+66365.45*x1-66322.76*

x2+66357.35*x+994*t

x=6.29-1.02*x1-0.99*x2+669*t

表2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gdp)与出口、进口、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还表明,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出口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动关系说明,安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安徽省进出口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1所示,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与安徽省gdp的年增长率并没有存在显著的相互依存性,这表示安徽省进出口对gdp的增长虽有着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安徽省对外贸易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安徽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合理,还没有摆脱依靠初级产品、简单加工、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仍处于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较慢,机电产品、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且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难以有效地规避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省利用外资总量上较大跨越,质量上明显提升。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对外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越来越多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小民营经济已成为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强弱的重要标志,各地区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民营经济上。但是安徽省的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将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到位,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从而拉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地处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向中国转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中,学习相邻发达省市的经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拓展安徽在国内外市场的空间,保持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需求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启发,蒋翠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预测,2002(2).

2、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3、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4、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夏兴萍.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5(3).

上一篇: 合同管理知识 下一篇: 室外弱电井施工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