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环境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8: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经济环境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篇(1)

一、当地政府对太阳能政策的奖励措施

目前,吉林省《吉林省关于加快光伏产品应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128号)》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量,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的政策,补贴标准在国家规定的补贴基础上,吉林省再补贴0.15元/千瓦时。目前国家对吉林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新补贴政策为:太阳能发电项目享有国家补贴0.14元/千瓦时和省级补贴0.15元/千瓦时,共计0.29元/千瓦时。

二、使用者的效益评估

试点工程屋顶安装共计总装机容量为15KW,根据主要分为三种形状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分别为规格为2380mm*990mm*40mm的方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规格为斜边3366mm*直角边2320mm*直角边2380mm*厚度40mm的直角三角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和规格为1770mm*3345mm*40mm的平行四边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他们最关心的是太阳能电池板的实际发电量,按照笔者调研数据计算,调研项目中的屋顶每块规格为1640mm*990mm*40mm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日平均发电量为1千瓦时,每块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为250W,那么总装机容量为15KW的发电量为60千瓦时,按照国家和吉林省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共计0.29元/千瓦时计算,平均每天可以获得17.4元补助,每年可以获得6351元补助,如果余电上网卖掉,价格为0.88元/千瓦时,根据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价格按功率(W)计算单价的标准,市场价格4元/瓦,屋面15KW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共计为6万元,每年发电量共计21900千瓦时,按长春民用建筑电费0.56元/千瓦时计算,每年节省1.2264万元,加上国家和吉林省补助的费用,每年共计节省1.8615万元,预计不到4年就能收回屋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其后22年寿命内预计可以获得利益40.953万元。如今,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提高了晶硅电池的品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晶硅电池的成本,投资回收预期较为理想,国家与吉林省扶持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好消息频出,新能源与建筑大户的结合前景广阔。

三、环保效益评估

对于居住建筑而言,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发展和普及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适配的方法是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资源,对环境无任何负面影响,同时减少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益明显。太阳能是取之不竭的能源,每天在地球上的照射量相当于全世界所需能源的三千多倍,然而无法再生,用完就没有的化石燃料,却是我们主要的能量来源,而且,因为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例如空气中的酸雨、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这些都是确定的事实,不过,这些问题似乎都还不算严重,所以,世界每年的化石燃料使用量仍然不断上升,再过不久,这些化石燃料的蕴藏即将殆尽,世界各国的能源战争,也早已上演。因此,促进使用和研发太阳能的政策,不仅是着眼于环境保护,更是一种促进世界和平的贡献。环保效益主要对环境的优化有利,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分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真正的零排放和零污染,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从能够改变局部生态的角度分析,吉林省总体干旱少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后,对减少水分蒸发起积极作用,对民生有利,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亦有利。据相关数据总结,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地节约了0.36千克的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C02 )、0.03千克二氧化硫(S02 )、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1]综上所述,试点工程25年总发电量为547500千瓦时,全部为自发自用,该发电量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25年共计可以节约标准煤197.12吨,同时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545.84吨、氮氧化物8.2吨、二氧化硫16.4吨、粉尘0.52吨、碳粉尘148.92吨。综上所述,该试点工程的实施成功的为吉林长春的节能减排做了贡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试点工程预期成果

试点工程的预期成果为在保证屋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结合最美观,最经济的情况下,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最恰当的规格与屋面进行适配性有机结合,抗长春当地风压、雪压,保证一年四季正常运营,同时保证了屋面自身的保温、防水功能,保证了整个小区的美观,试点工程预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能耗回收期为3年,3年可以保证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成本的收回,剩下的22年能继续创造余下的经济价值,在发电的同时,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五、结论

根据屋面与异形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结合总装机容量15KW,屋面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总价共计6万元的现状,以及试点工程选用的户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国家与吉林省对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新的按照电量的补贴政策和相关环保效益评估数据,总结出使用者在投资屋顶太阳能发电后3年后开始能耗回收,多晶硅光伏电池板的寿命为25年,22年的可回收年寿命内预计可以获得经济利益40.953万元, 25年总发电量为547500千瓦时,该发电量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25年共计可以节约标准煤197.12吨,同时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545.84吨、氮氧化物8.2吨、二氧化硫16.4吨、粉尘0.52吨、碳粉尘148.92吨。综上所述,该试点工程的实施成功的为吉林长春的节能减排做了贡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文重点针对试点工程长春与海外创业园住宅屋顶集中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光电利用形式,从住宅建筑构造的角度出发,解决了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屋面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适配性问题,综合长春严寒C区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和太阳能资源,综合住宅的建筑布局、朝向、间距、群体组合方式和空间环境,综合住宅外观、住宅功能、周边环境、电网条件和系统综合运行方式,综合建筑设计,光伏电池组件安装位置与方式、组建选择和安装规模等研究设计出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屋面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屋面、檐口适配性的设计节点详图,以及适配的各个构件规格,屋面工程做法。尽管太阳能光伏的应用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仍然偏高,但随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普及,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光伏转换率将有所提高,相关配套设施成本的降低,[2]太阳能储能技术的进步,社会用电需要的增加,特别是绿色、生态的无污染的太阳能的观念的深入人心,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结构必将会逐步改变全世界人们的用能结构。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每年大量的新建建筑量大而面积广的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只有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结合才能使太阳能光伏发电真正的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六、前景展望

8分钟又20秒,光子从太阳表面到达我们的星球。在这段超过一亿五千万公里的旅程之后,我们的皮肤以每平方厘米10兆个光子的密度,接收太阳的热能。太阳能不仅无所不在,也是我们所在世界最初和最后的能源。太阳能经济体系不仅建立在太阳能使用的技术上,同时也为房地产与建筑世界开创了新的商机。本论文仅仅只对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在屋面适配的节点详图进行了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实际的问题要结合国家政策综合进一步研究,展望未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将会成为光伏建筑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当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期,每年的总建设面积高达20亿m2,而且此阶段预计还要继续持续30年以上,换句话说,未来我国30年的总建筑量将超过历史的总的既有建筑数量,这些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将会决定未来我国能耗水平和CO2气体的排放量。城乡建设领域是建筑的主要领域,也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因此,要把握住这种“空前绝后”的建设机遇,大力提寒地区太阳能与建筑的适配性,开发节能建筑的市场潜力。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吉林省太阳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我们等需要站在能源战略的高度,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太阳能光伏产业与建筑结合的积极意义。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还有利于电源结构的优化,全省光伏发电在二次能源中还处于空白阶段,如果能够做到太阳能光伏与建筑大量地结合,并网发电,与在二次能源中占18.8%的风力发电互补,做到“风光互补”,还能进一步促进全省二次能源的优化。解放民众思想,提高对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的普遍认识,这不但对调整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产业结构有益,对整个吉林乃至全国的能源结构有益,而且还对改善环境,对低碳经济,对加速实现节能减排等政策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意义深远。光伏发电是比较有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自身很难起到主导作用,但与能源大户结合起来,能造福子孙后代,缓解能源压力,前景意义深远。最后,希望本论文对严寒地区别墅住宅屋面与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适配性的相关研究与设计详图能够提高大家对光伏建筑设计的关注度,激发多面性的思考,提供一些思路,达到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效果。

作者:赵晖 郭格静 谢伟双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篇(2)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71-01

信息化社会建设,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在今天,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左右手,它帮助我们拉近距离,通过手机和电脑视频通话,即使不见面也能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还有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都是通过计算机管理和监测的,不仅仅大大的减少了人力资源,而且还能缩短生产时间,增加生产质量等优点。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我国也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向。所以从当前的社会形势出发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计算机管理,还有相关的改进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步,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

一、 计算机应用特点与管理问题

1、计算机应用特点

各国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同时对于计算机研究,计算机网络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同全球经济的建设进程也在加快。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可以说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中如果离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那么医院不能正常运转,工厂的设备会停止工作,企业的管理会变得混乱等等状况,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已经习惯和融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三者之间相互依赖性在不断地增加,而且信息化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计算机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还不完善还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人们虽然明白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相应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企业而言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当先进的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高新聘请外援帮助维修。小的问题可以很容易修理,可是当机器出现的问题十分严重,必须要更换或是,系统还原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企业整个系统的瘫痪,对企业有很大的影响。相反如果企业能拥有相关的技术人员,每天的对机器进行检测,提早的发现和解决要出现的问题,就能避免因计算机故障对企业导致的损失。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比较低,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的防护系统加强,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可能更多人注重的是计算机带来的经济效益,它应得信息,却很少考虑到它软硬件设备的安全问题。“熊猫烧香”病毒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它的出现使很多电脑进入瘫痪状态,系统被严重的毁坏。所以现在黑客的随意的活动很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要光想着如何降低计算机的管理成本,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去应对,当问题出现后造成的损失是你无法接受的,所以防护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二、 加强计算机管理的有效策略

1、 加快技术手段创新

就现在的形式,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会更加的智能化,全面化,人性化,我国该加快技术手段的创新,将计算机技术更快更好地普及到各个行业,对行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1)以当前高性能的计算机始终遵循“微处理器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来看,进一步加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将我国打造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可研制以10亿次/秒的高速运算的高性能计算机国家。(2)加大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与研究。随着我国研究的嵌入式CPU产品成功以及多款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基本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空芯化”历史;(3)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Linux桌面操作系统、办公室软件的快速发展,已基本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4)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成为国际电联的三大标准;(5)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大力度深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零部件。其中首要考虑因素为低成本,在产品的重构性、易用性、安全性及低耗能等方面将优于同类产品。

2、 注重硬件与软件维护

多注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可以使系统尽可量少的出现错误,还可以防止黑客对系统任意的破坏,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计算机硬件运行环境及操作、维护方法等,具体内容如下:(1)运行环境。在应用计算机时,应注重外界环境安全,避免在强磁场、化学污染及噪音等环境中使用,更不得在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或阳光暴晒环境中使用,确保供电的稳定性,保持应用环境的通风、防尘、干燥,又可避免静电的产生。(2)硬盘保护。在硬件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得由于震动、不平稳等原因造成磁盘损坏,丢失数据;不得短时间内频繁开关机或经常格式化处理硬盘。定期清理磁盘使用痕迹、碎片等,优化系统的运行性能。尤其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注意散热问题,一旦风扇运行出现问题则及时修理或更换。(3)光驱保护。在选择光盘时,需使用正版光盘,以保护光驱。定期清洁光盘,避免硬物擦伤。另外,光盘不能叠放在一起,以免造成损害。(4)显示器保护。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器放置在平稳位置,确保显示器清洁,通时保证其通风散热良好,且不得接触强磁介质,以免产生画面影响。

3、优化计算机的软件运行环境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个人习惯的不同,对硬盘合理分区,并选择适用的应用软件,尤其对系统中软件实行分区。在安装个人应用软件时,尽量选择D区,避免由于操作失误而将程序删除;对于存放重要文件的文件夹中,应做好标签及备份,避免由于误操作而造成信息丢失的损失。及时更新病毒软件,做好软件升级、补丁等程序,尽量选择正版或正规网站提供的系统软件,在新软件运行之前检查病毒,避免软件病毒对计算

机系统的侵害。另外,在计算机操作中,还应注重一些软件的应用,如安装系统、Ghost备份等,如果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系统,确保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如果计算机系统发生问题,则利用Ghost备份系统,几分钟即可恢复软件,确保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在windows系统中,包括了诸多诊断、修复操作软件,也是解决计算机常见问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4、加快计算机的创新推广

可以说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全民都应具备的,但是仍有一些人不懂,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的推广,要更多地人了解和知道如今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的帮助和它的好处,还要加大网络覆盖区域,要更多地人可以不论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都可以从网上汲取所需要的信息。加大信息传播范围及传播速度,提供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医疗、福利、就业、教育、储蓄、分配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外,加快网络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研制,为计算机使用与网络安全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总结:社会进步信息化时代是必然的,我们应该跟上社会的需要,将计算机管理技术更好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要盲目,要讲究策略,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工程招投标已经成为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理的投标报价是施工单位中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投标人的能力与水平的体现,所以投标的报价技巧倍受关注。

一、投标评标办法

(一)合理低价法:评标委员会对通过初步评审和详细评审的投标文件,按其投标价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推荐前3名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为防止哄抬标价,招标人可以设定投标控制价上限,投标价超出招标人控制价上限的,视为超出招标人的支付能力,作废标处理。评标基准价的计算一般采用所有投标价的平均值(或去掉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最高值后的算术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下降若干百分点(现场随机确定)作为评标基准价。投标人的投标价等于评标基准价者得满分,高于或低于评标基准价者按一定比例扣分。针对本办法,投标人应调查业主在以前招标时的中标价、下降系数,和其他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习惯,来确定本单位合理的标价。

(二)最低评标价法:评标委员会按评标价由低到高顺序对投标文件进行初步评审和详细评审,推荐通过初步评审和详细评审且评标价最低的前三个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若投标人的评标价或主要单项工程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人报价或者在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15%)时,应要求该投标人做出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投标人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证明该报价能够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工期完成招标工程,评标委员会应当认定该投标人以低于成本价竞标,作废标处理。这种办法中投标人为争取市场会降低报价,减少利润,但不能降低到成本价以下。

(三)综合评估法:评标委员会对所有通过初步评审和详细评审的投标文件的评标价、财务能力、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以及业绩与信誉进行综合评分,按综合评分由高到低排序,推荐综合评分得分最高的三个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所有通过初步评审和详细评审的投标文件的评标价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下降若干百分点(现场随机确定)作为评标基准价,投标人的评标价等于评标基准价得满分,高于或低于评标基准价按不同比例扣分。

二、投标报价技巧

1、不平衡报价法

该方法可以在不提高总报价的前提下,达到中标的目的。它通常是在工程项目总报价基本确定后,适当调整总报价内部各个部分的比例。采用这种报价方法时,应根据工程项目不同特点及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报价策略。在以下三方面宜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1)支付条件良好或能够早日结账的项目,其报价可适当降低。前者如政府项目或银行项目,后者如项目的开办费、场地平整及土方开挖等。(2)预计工程量会不断增加的项目或设计图纸不明确的项目,单价可适当提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以多获利润;工程内容解说不清楚的项目或预计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其单价可适当降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也会减少。(3)任意项目,又叫暂定项目或可选择项目,对这类项目要具体分析。因为这类项目要待开工后再由业主研究决定是否实施,以及由哪家承包商实施。如果工程只由一家承包商施工,对其中肯定要做的工程,其单价可高些,不一定做的则应低些。如果工程分标,该暂定项目也可能由其他承包商施工时,应慎重考虑,不宜报高价,以免造成损失。

2、以退为进报价法

当施工单位在招标文件中发现有不明确的内容,并有可能据此索赔时,可以以退为进,通过报低价先争取中标,再寻找机会进行索赔。这样不仅能增加中标的机会,还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此种方法,要求施工单位有丰富的施工及索赔经验,这两点需同时兼备。

3、不同报价法

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报价。投标报价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还要分析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按工程的不同特点、类别、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报价策略。

对于如下情况报价可低一些:施工条件好的工程,工作简单、工程量大、技术含量不大,一般公司都可以做的工程,如地质条件较好的土石方工程;本公司急于进入某一市场,本公司在附近有工程,而本项目又可以利用该工程的设备、劳务,或在该地区面临工程结束,需转移劳动力和设备时;有条件短期突击完成的工程;投标对手多,竞争激烈的工程;开发商信誉良好的工程;支付工程款条件好的工程;有实力的大公司的工程。

对于如下情况报价可高一些:施工条件差及技术难度大的工程;专业要求高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而本公司在这方面又有优势,如建核电站、建化工厂等;总价低的小工程;自己又不方便投标的工程;特殊的工程,如港口码头、地下开挖工程等;工期要求急的工程;资信欠佳的工程;支付条件不理想的工程。

三、投标报价注意事项

1.充分理解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

(1)投标单位在购买标书后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反复研究招标文件,列出需要业主解答的问题清单和需要在工地现场调查了解的项目清单。

(2)在报价前要充分审查招标图纸,列出图纸中的所有项目,并将图纸中工程数量重新计算与清单相比,以供不平衡报价参考,特别注意其中的地面标高、地质岩层分布等内容,这些直接影响土方的数量、土石比例。

(3)将在阅读招标文件及图纸中发现的问题汇总,在标前会时向业主提出,要求其在会上或会后解答。

2.现场考察与市场调研

(1)工程现场条件考察

现场自然条件、现场环境。

(2)工程所在地资源及供应情况调查

施工设备及配件的供应;施工设备的修理;永久性设备的加工、制造、供应;施工用材料、物质供应能力(水泥、钢筋、木材、砂石料、油料等); 运输能力和运输条件。

(3)工程所在地各种物价资料的收集

施工设备(包括租赁设备)、配件的价格; 永久性材料和施工材料的价格;运输费率; 当地劳动力价格。

四、结语

编标、投标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通过严谨、科学的单价分析,合理地运用投标技巧,确定合理的报价才能取得成功。同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去分析判断,提高中标率,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三、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5)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59-05

1引言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当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配合得当、互惠互利时,为良性耦合;反之,相互摩擦、彼此掣肘时,为恶性耦合[2]。从协同学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和耦合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3]。目前,国内对“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进行耦合分析的成果已颇为丰富。许多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系统理论体系,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和规律[4~5]、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演进态势[2,6]、区域系统耦合状态[7]、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8]以及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9]等内容,其理论和方法在区域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决定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10]。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建立于资源环境系统之上,并与之发生耦合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能量与物质循环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胁迫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又通过降低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而对其产生约束作用。在这种双重机制作用下,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土地总面积38.32万km2,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是一个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山区省份,固有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尚不发达。1949 ~ 2005年,全省总人口由1595.00万人增加到4450.40万人,增加了2.79倍;经济规模(GDP)由8.93亿元增加到3472.89亿元,增加了388.90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1.79元,相当于1990年的4.2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265.90元,相当于1990年的6.11倍,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城镇化水平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云南又是一个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省份[11],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12~13]。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16]:云南省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这对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因此,研究识别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对协调未来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遵循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及系统性原则,结合云南省区域状况,构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统一各指标量纲与缩小指标间数量级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式(1)、(2)中,xij表示第i年j项指标值,x′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ax(xj)为第j项指标最大值,min(xj)为第j项指标最小值。当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式(1)进行处理;而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时,则采用负向指标计算式(2)进行处理。

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指标因子的权重值(表1)。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本文从1991 ~ 2006年《云南统计年鉴》[17]、1991 ~ 2006《中国统计年鉴》[18]、1991 ~ 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以及1990 ~ 2005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获取1990 ~ 2005年原始数据,并进行处理和计算。

2.2 系统耦合状态评价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李崇明等[20]提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以及 与的协调程度(后有研究人员称为耦合度[3,7,21]),模型如下:

公式(3)中,为两系统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为各指标权重。鉴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二者间的交互胁迫关系,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考虑,显然与是这一复合系统的主导部分,按照一般系统理论,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方程可表示为:

公式(4)、(5)中,A、B为受自身与外来影响下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演化状态。VA、VB分别为二子系统在受到自身与外界条件影响下的演化速度。在整个复合系统中,A与B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做是VA与VB的函数,即V=f(VA,VB),这样就可以VA与VB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的变化来研究两个系统间的协调耦合关系。

由于整个系统的演化满足组合S型发展机制,可以假定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协合关系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样在每个周期内,由于V的变化是VA与VB引起的,可以把VA与VB的演化轨迹投影在一个二维平面(V经济发展初期,不受资源环境限制,资源环境不受经济影响,发展只受自身因素影响。此状态下,只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其发展能力无限提高,资源环境始终不变,是一种理想状态。

良性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开始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此状态下区域社会经济提升速度快于资源消耗和环境变化速度,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胁迫作用,但处于可接收范围内,两个子系统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分水岭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此种状态下,资源环境刚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变化速度相等,系统处于由良性状态向不可持续演变的临界点,为系统状态演进的分水岭。

不协调发展阶段

资源储量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资源环境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此状态下,高度重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足,系统向着不可持续状况演变。

系统崩溃阶段

经济增长在资源环境的影响下达到极限,在经济增长极限值要求下,资源增长呈现无穷大趋势。此种状态下,过度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完全忽视自身支撑能力的提高,系统处于一种无限消耗阶段,面临崩溃的危险。区域系统将有两种演进方向:一是两系统间的矛盾不可协调,走向崩溃,因这种情况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二是人类采取一系列政策、技术、工程等措施,及时调控系统运行状况,引导其进入螺旋式上升阶段,实现系统的高级协调共生。

3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状态分析

3.1 系统耦合度计算

根据表1及公式(1)~(3)可计算出云南省1990~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f(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g(y),结果如图2所示。然后依据f(x)和g(y)进行非线性模拟,首先计算A与B、VA与VB,其结果为:

3.2 结果分析

(1)从社会经济综合指数f(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g(y)来看(图2),1990~2005年,云南省f(x)和g(y)均呈上升趋势,除在1996年和2001年之后有所波动外,两者基本同步增长,但在2003年之前g(y)>f(x),f(x)不断逼近g(y),表明云南省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关系中,相比之下,经济发展大大超前,而环境保护则滞后得多。2004年之后f(x)>g(y),说明在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在1996年、2002~2004年,g(y)下降趋势下,f(x)仍能获得相同速率的增长,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环境的投入不但不会降低其发展速度,反而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

图4 1990~2005年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度

(2)从VA与VB变化情况看(图3),两者大致可看作“U”型曲线,两系统处于同步变化状态,1994年之前VA>VB,1994年之后VA

(3)从耦合度α的变化情况(图4)并结合表2分析,近15年以来,1990~1993年α处于39°~42°之间,为协调发展状态,1994年突破45°成为系统发展的分水岭,之后均处于50°~84°之间,2001年更高达83°。α经历了先下降(1990~1992年)后上升(1993~2001年)再下降(2002~2005年)的过程,尽管近4年来呈快速下降趋势,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有所提高,但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在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4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近年来,云南省在环境保护和治理、降低能耗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2005年,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达1.4%,相当于2000年的1倍;1990~2005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5年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相当于1990年的4倍多;2005年,万元工业产值耗能、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均有所下降,吨能创造工业产值和吨能创造生产总值也有极大提升。这些因素的促进下,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

尽管如此,云南省未来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胁迫和约束双重机制加强,二者协调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可以预见,云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胁迫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5年以来,由于过度追求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加之人口压力不断增大,致使区域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严重,区域土地、水、矿产等各种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区域综合支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而历史上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欠的旧账越积越多,形成累积效应,并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滞后效应表现出来,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

(2)长期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落后,云南省在国际、国内区域分工中处于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加重环境成本的方式来实现。以能源消耗指标为例,在1990~2005年,云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规模以上)以年均5%的速度下降,2005年为3.55吨标准煤/万元,仍高于全国2.59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且在“十五”期间呈波动状态,下降极其缓慢。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以5.9%的速度下降,2005年降为1.7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云南省在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方面面临不小压力。

(3)“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根据2005年《云南省环境公报》,S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大气污染防治面临较大压力,昆明等6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15个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重点城市中,11个城市出现酸雨。云南省77条主要河流的15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在Ⅲ类以下的断面达42%。1990~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以年均1.9%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8.05亿t,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年均8.7%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6646.08亿标立方,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年均5.7%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4661.49万t。与此同时,“三废”处理能力却提高不大,例如,2005年,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35%,远低于全国57%的水平。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年均增长4.7%左右,2005年达1.4%,略高于全国1.3%的水平,但远远低于云南省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水平。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环保投入不足加大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

(4)全省总人口将继续增长,加之云南为边疆山区多民族省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各项建设起步晚,对环保设施和技术投入欠账较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各项建设将大大加快,必然加大对资源环境胁迫强度,这已是难以逆转之势。

(5)环境保护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受自然灾害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严重。一方面,云南省自然条件差,全省山地、高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盆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资源富集但开发利用成本高,各类用地受到限制,环保工程措施投入大,技术要求难度高。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影响也较为严重。以农业生产为例,在1952~2005年间,全省农业自然灾害总受灾面积达4745.99万hm2,年均受灾86.29万hm2,占年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28%。1996~2006年,因自然因素(洪水、地震等)和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灾毁耕地共计达4.88万hm2(年均因灾毁而减少耕地0.49万hm2)。此外,云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1999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6.9%,土壤平均侵蚀模数达1340t/km2・a。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全流域年均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相对量达4427.4元/km2・a,其中坡面侵蚀损失3247.6元/km2・a,重力侵蚀损失1179.8元/km2・a[22]。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云南省未来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5结论

(1)从系统理论思想出发,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进行耦合态势分析,以识别系统协调发展状态,对今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评价结果表明,自1994年突破分水岭以来,云南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近10年,耦合度均在50°~84°之间。尽管2002年后呈下降趋势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但其速度极其缓慢,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其滞后效应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越显明显,系统间的胁迫约束机制加强,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极不协调状态。

(3)分析表明,未来云南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挑战,系统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的难度大,达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明确区域科学定位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特别是重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勤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管理世界,2004,(2):133-136.

[2]吴文恒,牛叔文. 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06,(2):81-86.

[3]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105-112.

[4]乔标,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5]刘耀彬,李仁东. 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

[6]马彩虹,赵先贵. 陕西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态势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217-221.

[7]张富刚,刘彦随,王介勇. 沿海快速发展地区区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海南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07,29(1):16-20.

[8]张振杰,杨山. 基于系统行为的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88-92.

[9]朱鹤健,何绍福. 农业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83-588.

[10] 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等.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J]. 生态环境,2006,l5(1):169-174.

[11] 杨子生. 云南省耕地资源危机及其对策初探[J]. 自然资源(现《资源科学》),1994,16(5):16-24.

[12] 杨子生,李云辉,邹忠,等. 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13] 杨子生,刘彦随.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4] 李宏. 云南人口变动与土地承载力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7-8.

[15] 杨林泉. 云南脆弱生态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J].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3):15-17.

[16] 陆颖,何大明,柳江,等. 云南省15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93-97.

[17] 云南省统计局. 云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18]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19]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20] 李崇明,丁烈云. 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134-144.

[21] 徐学荣,吴祖建,张巨勇,等. 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2):31-37.

[22] 李云辉,贺一梅,杨子生. 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测算方法与区域特征分析[J]. 山地学报, 2002,20(增刊):36-42.

篇(6)

长期大量饮酒可影响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和维生素类的代谢,从而导致多方面的躯体损害,产生慢性酒精中毒和(或)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现将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5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及其家庭和社会问题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58例,均为男性;年龄24~61岁,平均(38.9±6.8)岁;其中,36例为首次住院治疗,22例为再次或多次入院(其资料以末次入院时的情况为准)。职业:工人51例(87.9%)、干部4例(6.9%)、农民3例(5.2%)。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8例(65.5%)、高中(含中专)19例(32.7%)、大专以上1例(1.7%)。日饮酒量(以50°~60°白酒计算)200~2 500 ml,平均(558±170)ml,其中最大量者每日达2 500 ml,外加10瓶以上啤酒。全部患者均有空腹饮酒史,饮酒史1~30年,平均(13.0±6.4)年。婚姻状况:已婚52例(89.7%),未婚6例(10.3%)。

1.2 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

包括:①有酒精入体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酒精所致;②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

2结果

2.1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

58例患者均为两种以上精神障碍症状并存,其中57例符合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占98.3%。震颤谵妄28例,占48.3%,其中戒断性谵忘13例。幻觉症23例,占39.7%,其中,幻听17例,幻视14例,幻触8例。妄想症25例,占43.1%,其中,嫉妒妄想16例,被害妄想11例。酒精中毒性脑病、柯萨可夫综合征及其他类型精神障碍14例,占24.13%。有忧郁和(或)自杀观念及行为者17例,占29.3%;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行为者4例,占6.9%;合并吸毒者2例,占3.4%;人格改变者32例,占55.2%。

2.2躯体合并症

58例中,34例出现一种或多种躯体合并症,占58.62%;53例出现轻至中度的脑电图异常,占91.4%,多为慢波增加、α-节律不规则等;12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占20.7%;5例B超检查提示肝肿大,占8.6%;3例出现肝硬化腹腔积液,占5.2%;28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占48.28%,多为ST-T改变、心室低或高电压、窦性心动过速等;2例出现酒精性心肌炎,占3.4%;31例有消化道疾病,占53.5%,以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多见;1例发生食道癌,占1.7%;14例有末梢神经炎及肌萎缩等,占24.1%;13例有癫痫样抽搐发作,占22.41%;28例有睡眠障碍,占48.3%,其睡眠障碍较顽固,一般催眠药物疗效不明显。

2.3家庭及社会问题

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及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还直接给生产带来损失。在已婚的52例中,由于长期嗜酒而致夫妻感情下降、家庭不和者27例,占已婚者的51.9%,其中直接导致离婚、家庭破裂者11例,占21.2%;有家庭及社会暴力行为者47例,占81.0%,其中8例因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而被司法机关拘留、强制收容或被判刑,有1例重伤致死;32例人格改变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私、易怒、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及家庭、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占55.17%,其中14例直接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不良,最严重的1例在2年多的时间里因赊账、借钱饮酒,欠外债达7 000余元,另有1例酒后喜欢驾驶车,仅2年就撞坏汽车10余部,并由此导致家庭经济严重受损;6例未婚者均因嗜酒致恋爱困难而未能成婚。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国内城市酒依赖的患病率为37.27%[1]。由于酒精对躯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嗜酒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但由于酒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类饮品随处可见,而嗜酒与遗传、社会、文化、职业、性格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我国部分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习俗也使得要较好地控制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酒来源,更好地帮助临床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文献报道及本文结果均表明,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中,多数患者的文化水平较低(本文以工人为主),由于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受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及人生道德观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加之长期饮酒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使社会及家庭暴力现象频繁发生,从而给社会治安、工作生产、家庭经济带来不良影响[2]。本文58例患者均由于人格改变、睡眠障碍、酒精中毒性脑病等继发改变而导致工作、生活和劳动能力有明显下降,81.0%的患者有家庭和(或)社会暴力行为,并导致交通肇事、家庭破裂、刑事犯罪等;52例已婚者中有51.9%的家庭不和,直接导致离婚者11例,占21.2%,8例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问题,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幸。资料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多为青壮年已婚者,本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9±6.8)岁,这些人的子女往往未成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除家庭生活质量不良给子女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影响外,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也必然给子女的心理发育、学习和工作造成极坏的影响。有证据表明,嗜酒者的子女酒精中毒发生率较不嗜酒者的子女要高4~5倍[3],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则更不容忽视。

嗜酒除带来上述一系列社会问题外,最直接的是给自身健康带来损害,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是肝癌的重要病因[4]。本文的58例中,55.2%的患者有明显的人格改变,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道德观下降,表现为焦虑、易激惹;48.28%的患者有震颤谵妄,而震颤谵妄期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也必然带来过多的生活负担;27.59%的患者有嫉妒妄想症。这些精神障碍也成为暴力行为和家庭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有58.6%的患者有躯体疾病的表现,包括癫痫发作、睡眠障碍、脑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心肌炎、肝硬化、末梢神经炎等。这些躯体疾病也势必影响患者的劳动、工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慢性酒精中毒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加强对饮酒卫生知识的宣传,改变不良的饮酒习俗,尽可能减少不正确的酒类广告。由于本文资料均采自我院的住院患者,多数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明显不良影响或危害而不得已送入医院治疗的患者,因此,本文部分结果高于国内的其他报道,而农民病例少与我院为企业职工医院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尚无较全面可靠的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早组织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因饮酒过度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减少因嗜酒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崇勇.我国七个地区1 680例嗜酒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79.

[2]汤士林,朱珠,杨振宇.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55例临床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13-114.

篇(7)

近几年,由于电力需求的改变,在电力市场,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在高效与灵活性上遥遥领先,正好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燃气轮机的发展态势,其灵活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果需求持续改变,未来的电力供应,很可能全部改为联合循环。无论如何,由于燃气轮机的灵活性,联合循环机组将在电力生产市场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论文详细的叙述了新一代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将会给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其特点将会在技术经济参数中进一步解释,如低负荷运行(LLO),灵活运行模式和部分负荷时的高效率,以及对比汽轮机组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已经可以随时提供达到60%效率以上或热耗小于5’714Btu/kWh的产品。

一、市场趋势和需求

为了满足这些目标和市场的挑战,已经开发出效率达到40%(热耗8’571Btu/Wh),功率230MW等级的新一代燃气轮机,以及可以在一拖一结构中获得700MW出力的联合循环机组。由于它超乎寻常的运行灵活性,部分负荷的高效率和快速启动性能在实践中得到认可。从燃气轮机发展至今,其多项技术己成为当代工业标准,如压气机导叶的三维技术和二次燃烧技术。毋庸置疑,联合循环燃气轮机是运行灵活性的典范。

电力市场有2个基本原则: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建立新的发电厂必须满足未来经济增长需求,还应考虑更加严格的全球环境标准。低碳环保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严格的环境标准正在由EPA制定,较低的天然气价格(由于页岩气的抽出)和新的电力发展政策将会导致燃气投资的另一,成为继风力和太阳能技术之后又一重要补充。

另外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综合效率和降低燃料消耗成为燃气轮机和联合循环发展的主要市场驱动力之一,同时产生低污染排放(NOx,CO,CO2,etc)最终目标达到降本增效。

二、联合物循环气轮机与燃煤机组可行性对比分析

按照如今市场需求,联合循环大部分时间在部分负荷下运行,在竞争的环境下,混合运行模式的技术经济评估就很重要了。用最佳方式模仿未来电厂最合适的运行,把加权因数应用于合适的运行模式。

通过对比传统燃煤汽轮机组与联合循环燃气轮机机组,发电性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呈现的是大不一样的前景,同时联合循环机组在节能、环保、减排、增效、利润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如今的市场跟以前相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及更高的性能。可以完成以上大部分要求的联合循环电厂技术能够提供最优质的运行灵活性。这样的解决办法可以更好的适应动态电力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电站投资的巨大,所以其结构形式不能轻易改变,至少几年时间不能改变。

三、联合循环发电与常规燃煤循环发电相比,其主要优点有:

1.电厂的整体循环效率高。常规燃煤电厂由于其循环及设备的限制,其热效率已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目前超临界600MW火电机组,供电效率约40%左右。目前推出的H级燃机,纯发电联合循环的热效以上。率达到60%。

2.对环境污染极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采用油或天然气为燃料,燃烧效率高,SO2排放消除,Nox、CO排放量降低到几个至几十个ml/m3水平,燃气轮机噪声可作隔声处理,距机组1m处可降质80dB,100m处为60dB。

3。在同等条件下,单位投资较低。目前,大功率燃气轮机电站和联合循环电站投资费用分别为S200-300/KW和S500-600/KW,而600MW的燃煤超临界参数机组的单位造价为S1100/KW。

4.占地少。联合循环电厂由于无需煤场、输煤系统、除灰等系统,厂区占地面积比火电厂小得多。与同容量火电厂相比占地面积只有30%。

5.耗水量少。燃气轮机不需要大量冷却水,联合循环只需同容量火电厂的1/3,这对于缺水地区建电厂尤为重要。

6.建厂周期短,且可分段投产,投产快。

7.运行人员少,由于燃机电厂自动化程度高,采用先进的集散式控制系统,控制人员可大减少。一般情况占同容量燃煤电厂的人员20---25%,就足够了。

8.厂用电率低。燃机电厂一般厂用率不到2%,而燃煤电厂大机组用电率都在5---6%。

四、结论

篇(8)

Analysis of Cement Concrete Bridge Deck Pavement of Epoxy Asphal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FAN Jun-li1,WANG Bing1,ZHANG De-cai2,XU Jian-nan1,

DING De-ping1,DING Zhen-ya1,ZHANG Quan-min3,WANG Xiang-yuan3

(1. Chongqing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Fucheng FengShi Highway Overall Contracting Units,ChongQing 401147;2. Beijing Hualuxiang Mr Traffic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 100062;3. Shanxi Luxiang traff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Taiyuan 030006)

Abstract: Briefly elaborated the superiority performance of epoxy asphalt; Analysis of epoxy asphalt deck paving construction phase and operation phase of the indirect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brought to the bridge deck pavement and bridge body structure, Direct economic benefit.

Keywords: Epoxy asphalt; Bridge deck pavement;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U443.33 文献标志码:A

1前言

环氧沥青是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沥青的热塑性性质,使其成为热固性材料。与传统的改性沥青相比,环氧沥青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和优良的温度稳定性,因而赋予了非常高的耐久性。环氧沥青还具有很好的防水性及追从性。当它用于桥面铺装时便大大延长了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

诚然,由于它是高性能材料,也就具有相对较高的价格。使得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初期建设费用必然会有所提高。但是,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比通常的铺装层大大延长,从全寿命期间对桥面铺装的经济效益分析来看,环氧沥青具有可观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本文结合重庆“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龙河大桥)”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实例,对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2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2.1建设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工程建设阶段,桥面铺装的造价包括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成本和桥面铺装施工费用。对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桥面铺装层厚度采用3cm环氧沥青混凝土+4cm改性沥青混凝土结构。由室内试验和试验工程施工可知,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6.1%,压实密度为2.43g/cm3,则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材料费为3300元/m3。

环氧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与通常的沥青混凝土基本相同(实际上集料加热温度低很多)。因此,环氧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的施工费可按常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费用进行测算,包括: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直接工程费为474元/ m3(195元/吨)。

同时,结合某项目改性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造价情况,进行复合式环氧沥青混凝土和改性沥青混凝土直接工程费比较,见表1。

表1桥面铺装直接工程费对比表(每平方米)

结构层类型 材料类型 厚度

(cm) 铺装层费用

(元) 粘结层费用

(元) 合计

(元) 备注

复合式环氧沥青砼 AC-13(SBS) 4 59.28 12.2 207.37 粘结层为环氧沥青

HLH-13 3 112.02 23.6

常用沥青砼 AC-13

(SBS) 4 59.28 4.2 154.91 粘结层为GS溶剂沥青和改性乳化沥青

AC-16 6 76.03 15.4

从表3的对比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复合式环氧沥青铺装层工程费是常用铺装结构的1.34倍,每平方米造价在207元左右,比常用结构(约155元)多50元左右。

2.2使用维修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一个桥面铺装设计周期15年内,环氧沥青桥面铺装不需要进行大修和罩面,而常用普通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按6年罩面一次,10年大修1次考虑。常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使用维修阶段大中修工程费用对比见表2。

表2桥面铺装大中修费用表(铺装厚度10cm)

项目 工程费用(元/m2) 备 注

罩面(厚4cm) 拉毛+粘层 4.2 由表1

铺装4cm 59.28 由表1

大修 铣刨 10.0 含弃渣运费

铺装 154.91 由表1

工程维修费合计(15年) 228.39 不含日常养护

2.3桥面铺装全阶段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汇总建设阶段和运营维修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反应各桥面铺装结构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以此作为桥面铺装结构类型选择的重要依据。各铺装结构全阶段直接经济效益见表3。

表3各铺装结构全阶段直接经济效益分析表

结构及材料 厚度

(cm) 直接经济成本(元/) 1与2比 2与1比

建设阶段 使用阶段 合计

1 AC-13(SBS)+HLH-13 4+3 207.37 0 207.37 0.54 1.00

2 AC-13(SBS)+AC-16 4+6 154.91 228.39 383.30 1.00 1.85

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整个建设使用阶段,复合式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其直接经济成本都是相对较低的;而采用其他的常用的桥面铺装结构时,直接经济成本是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的1.85倍甚至更高。据此,可得出采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经济成本最低,使用效果最好。

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各结构中,4cm单层式经济成本最低,但其应用于桥面铺装的先决条件是桥面混凝土铺装施工平整度较好,这一点对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来说要求相对苛刻,应用推广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其他的单层式和双层式铺装结构经济成本均高于复合式铺装结构(大多在1.02~1.26倍之间)。在复合式环氧沥青铺装结构中,复合Ⅰ与复合Ⅱ的经济成本相比甚微,差距主要在面层结构形式上,与普通AC-13沥青混凝土相比,AC-1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与高温稳定性能更为优越,因此,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面铺装中,复合式环氧沥青(改性沥青+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应为首选结构。

3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间接效益是指桥面铺装结构对桥梁结构使用性能的贡献,由于环氧沥青的高效防水作用和较薄的铺装厚度,减少了降水对桥梁结构的危害并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对桥梁结构起了保护作用,使桥梁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3.1延长桥面铺装寿命的效益

根据调查分析,我国高等级公路的桥面铺装结构大多在通车后3~5年出现损坏现象,其损坏类型有推移、开裂、坑槽、松散等。究其原因,除了大吨位运输车的作用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铺装材料自身存在的缺陷,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难题。

(1)延缓高温车辙和推移变形破坏

根据本课题的试验研究,环氧沥青桥面铺装材料具有优良的高低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坏耐久性。从混合料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来看,60℃条件下达到45000次/mm以上,70℃条件下达到15000次/mm以上。而常用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仅为3000~5000次/mm,环氧沥青比改性沥青高9~15倍。就热稳定性而言,出现推移变形的时间至少可以延迟4~5倍,即如果改性沥青桥面铺装3年出现推移变形,则环氧沥青铺装要在12~15年才会出现推移,如果改性沥青5年出现推移或车辙,则环氧沥青要20年后才会出现类似损坏,实际上在路面使用期内环氧沥青铺装层基本不会出现因高温而产生的车辙或推移变形。

(2)减少车辆反复作用下的疲劳破坏

从混合料的疲劳试验可知,环氧沥青混合料在15℃条件下,荷载为6kN时,疲劳次数30000次未出现任何裂缝,荷载为18 kN时,疲劳次数为18000多次,而AC改性沥青混合料在6kN时,疲劳次数仅为7000多次。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至少是改性沥青混合料的5倍以上。可见,如果改性沥青桥面铺装4~5年出现疲劳开裂,则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在20年后才会出现疲劳开裂。

(3)减少低温条件下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由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和低温收缩系数可知,-15℃时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弯曲应变>2000με,-10℃时为3400με以上,而常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在-15℃时的弯曲应变只有1100με左右。环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收缩系数为1.74×10-5,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收缩系数为3.36×10-5,环氧沥青是改性沥青的一半左右。可见,环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的可能性比普通改性沥青混合料小得多。由第5章的研究计算得知,环氧沥青混合料在使用温度范围内,不会产生低温裂缝。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力约为5.3MPa,其抗拉强度约为1.2~1.5 MPa,改性沥青混合料发生低温开裂是必然的。大量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抵抗水损坏的能力

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均优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因此,环氧沥青桥面铺装抗水损坏能力强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同时,采用高强的环氧沥青粘结材料后,混合料与桥面板的粘结强度大于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环氧沥青混合料密度小于3%,本身具有很好的防渗透性,再加上粘结层的抗渗性,决定了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具有超强的抗水损坏能力。

3.2对延长桥梁结构寿命的贡献

(1)减轻恒载,延长结构寿命

使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可以减薄铺装层厚度,从而减轻桥梁恒载。按照7cm的铺装厚度计算,比传统的10cm厚铺装减少3cm,约减轻恒载72kg/m2,以试验工程为例,按全桥总1181米(其中连续刚构主梁总长127+240+270=494米)计算,桥面宽度21米,全桥可减轻自重1786吨(连续刚构主梁可减轻自重750吨);这样一来,或者可以减小设计工程数量节约成本,或者在维持原设计的情况下,因恒载减小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2)减少渗水,保护梁体结构

对桥梁结构来说,水分的渗入,不仅破坏了铺装层的稳定性,同时还威胁到梁体结构的安全性。当降水由铺装层渗透到梁体结构时,就会引起钢筋和预应力钢索的锈蚀,随着时间的延长,钢筋锈蚀逐渐严重,大大地降低了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要么需要提前对桥梁进行加固维修,要么导致桥梁发生结构破坏,造成灾害或事故。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型载重汽车交通量的不断增大,对桥梁的承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钢筋锈蚀的原因旧桥承载力过早衰减,使得桥梁结构发生早期破坏的风险越来越大。不得不提前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据统计,我省每年用于国省道大、中桥桥梁加固和拆除重建的费用近亿元,而且有较快的上升趋势,用于高速公路大、中桥加固维修的费用超过3亿元。

采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减少桥面渗水,保护了桥梁结构。既可减少维修加固费用,又降低了发生灾害的风险,是一个一箭双雕好方法。

(3)减小活载对桥梁的冲击作用

平整耐久的桥面铺装结构,病害少,无坑槽和修补面积,使得汽车行驶平稳,减小了汽车荷载对桥梁的振动和冲击力,起到了间接保护桥梁结构的作用,提高了桥梁的使用安全性。

4社会效益

优良的桥面铺装,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服务水平。一方面提高汽车行驶速度,节约燃油,节省时间,另一方面,提高了驾乘者的乘坐舒适性。使得公路交通运输形象得到提高,将会获得社会与公众更多的好评。

同时,由于减少了维修养护的次数,也减少了因历年无休止的维修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还减少了由于维修而带来的交通事故(据统计由于道路维修引起的交通事故每天都有发生),也减少了因维修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保持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5结束语

通过对比常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环氧沥青混凝土不但可以降低桥面铺装全阶段的直接经济投入,而且具有保护桥梁梁体结构和铺装结构的间接经济效益,属长寿命沥青混凝土铺装的杰出代表,同时,可带来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是一个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的大好事。

参考文献

[1] 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预防[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黄卫.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设计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高速公路早期病害预防措施的研究(总报告)》[R],2004.

[4] 东南大学.《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R],2000.

[5]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路翔交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国产环氧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研究》[R],2010年.

[6] 祝隆中.水泥混凝土桥耐久性复合式铺装试验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10.

[7] 北京路桥中咨科技有限公司.《宣大高速公路环氧沥青混合料罩面试验段总结》[Z],2007.

[8]山西华路祥交通科技有限公司.《TPM环氧沥青防水粘结料企业标准》[S],2007.

篇(9)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探讨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手机强迫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功能量表(FDA)对某校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Statistics Base 17.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间的相关性。结果:200份问卷中,收回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1.01%。在有效的172份问卷中,中重度手机强迫症81.98%(141/172),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均无差异。手机强迫症者社会支持所得总分为(36.9235±4.7293),客观支持分为( 7.3235 ± 1.92647) ,主观支持均分为( 21.5412 ±3.36552 ) ,对支持利用度分为(7.8588 ±1.53579),与中国常模比较得分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手机强迫症者与家庭功能量表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三个因子呈显著相关,其中以家庭沟通为主要因素。存在手机强迫症的大学生家庭功能在上述四个方面低于正常使用手机的大学生。 结论: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率较高,性别、年龄、专业和社会支持与手机强迫症倾向无密切关系,家庭功能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手机强迫症状况。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家庭功能

基金项目:2013年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WK2013S27);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4000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项目(皖教秘科[2013]1号)。

作者简介:陈婉莹(1991—),女,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近年来,随着通用技术的发展进而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拥有手机和使用手机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也是信息时代的象征。在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健康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而心理发育不成熟,更易受到负面影响。国内外专家认为部分人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5-8],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化的极端变化,如烦躁不安、言语低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并将此称为手机强迫症[18-19]。但手机强迫症在国内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也不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强迫症的报道更少。其中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研究,对手机强迫症心理、社会及家庭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对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指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预防手机强迫症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安徽地区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1.01%。其中男生48人(27.9%),女生124人(72.1%);一年级33人(19.2%),二年级78人(45.3%),三年级59人(34.3%),四年级2人(1.2%)。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0个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正式调查前选取20人进行预调查以修改完善调查表,删除多余条目,修改易误解的条目,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及家庭功能情况等。

1.3手机强迫症诊断标准

参照Young问卷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40-60分为轻度网络成瘾;60-80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为重度网络成瘾[25];以及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教授关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描述,并结合相关研究,来判定手机强迫症倾向。

1.4社会支持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6],该量表共10 个条目,记录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好。

1.5家庭功能量表(FAD)

采用刘培毅、何慕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 )中文版[26]。该量表测定家庭系统6个方面的功能: 问题解决、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 问题解决:得分越低的家庭,其问题解决能力越好,反之,则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差。家庭沟通:得分越低,家庭的信息交流越清楚、直接。角色分工: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员完成家庭任务越好。情感反应: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氛围越和谐。情感投入: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员间相互关注的程度越高。行为控制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员应对问题的能力越强。

1.6统计分析

有效问卷经核实后统一编码,双重录入便检错,建立EPDATA数据库。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已百分比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手机强迫症状况

在调查的172份有效问卷中,有98.8%(170/172)的学生存在手机强迫症状况,其中无手机强迫症者2人(2/172=1.2%),且均为女生,轻度手机强迫症者有29人(29/172=16.9%),中度手机强迫症者127人(127/172=73.8%),重度手机强迫症者14人(14/172=8.1%)。本研究以中、重度手机强迫症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女生有中、重度手机强迫症状况者人101人(101/125=80.80%),男生有中、重度手机强迫症者40人(40/47=85.11%),非参数检验统计量Mann-Whitney U 为2839.5,P=0.545。一年级33人(33/172=19.2%),二年级78人(45.3%),三年级59人(34.3%),四年级2人(1.2%),P=0.164>0.05。各专业间方差分析得F=1.995,P=0.037>0.01。综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学生手机强迫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级专业手机强迫症程度率的比较

2.2社会支持(SSRS)与手机强迫症的关系

手机依赖者社会支持所得总分为(36.9235±4.7293),客观支持分为( 7.3235 ± 1.92647) ,主观支持均分为( 21.5412 ±3.36552 ) ,对支持利用度分为(7.8588 ±1.53579),[15]与中国常模总分(34.56 ± 3.73)比较得分偏高 。而相关分析得社会支持与手机强迫症间无相关关系。结果见表2。

2.3家庭功能量表(FAD)与手机强迫症间的关系

家庭功能量表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三个因素与手机强迫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果见表3。

2.4家庭功能量表对手机强迫症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家庭功能量表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3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因问题解决、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3个因子与手机强迫症相关不显著,故在回归分析是预测变量不包含着3项因子)采用Enter进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3家庭功能状况与社会支持状况间的相关性(r值)

结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3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总体效应显著(F = 23.235, P<0.01),其中家庭沟通与手机强迫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3讨论

3.1某高校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状况

手机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由此而导致的手机强迫症也已经出现流行趋势。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存在手机强迫症状况,其中中度手机强迫症者所占比例最大。该研究发现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手指酸软不灵活、头晕头痛和失眠等,严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同时研究还显示性别、年级和专业对手机的强迫症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手机强迫症存在普遍现象。因而,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3.2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人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每个个体都希望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从而来降低压力感、提高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而如何获取社会的支持,每个个体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手机作为获取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工具,有手机强迫症的大学生往往会大量使用手机短信、微信或电话等来维系与家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无手机强迫症的大学生更喜欢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其获取社会支持的手段便更加多样化。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后者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网络更为稳定、健康。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大学生的手机强迫症与社会支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或者其他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剔除其他干扰因素后进一步研究。

3.3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研究表明家庭功能量表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3个因子与手机强迫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存在手机强迫症倾向的学生家庭内的沟通与交流、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情感反应都存在功能发挥不良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家庭沟通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沟通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在家庭中子女能否对父母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意思,父母能否让子女表达看法并合理接受。沟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家庭成员越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越是愿意与外界和环境接触,环境适应力越好,越是能够融入到自然和生活环境中,那么对手机等媒介的依赖程度就会大大降低。若在家庭中形成不善于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将直接会影响大学生与同学、朋友、老师等的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想法和情绪的关注,而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他人和外界直接的接触,那么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便会大大提高。沟通作为家庭功能量表的第一个分析因子,其在家庭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家庭沟通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角色即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状况,如有父母、子女等角色,其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也会有所不同,父母作为家庭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教育扶养下一代,因而其角色的行为对家庭中的孩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父母们若是能很好的完成角色的任务、承担角色的责任,对子女的行为方式的培养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反之,则会加强大学生的手机强迫症状况。

情感反应即评价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程度,包括生理、行为和心理的反应。当家庭环境中存在某些不和谐的情况时,如父母之间的争吵、打闹等都会引起孩子敏感心理的产生,他们便会更多的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愿与外界接触、交流,因此会更多的依赖于手机。

因而在家庭生活中这3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长和子女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和深度交流来实现,相关研究发现,父母的适度卷入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 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网络成瘾。由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及本研究可推断,家庭功能是影响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沟通、角色和情感反应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显著相关,以家庭沟通为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手机强迫症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大学生中显现,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改善家庭功能状况至关重要。因而学校、社会,尤其是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手机强迫症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手机使用态度和习惯。

参考文献

[1]D IXIT S, SHUKLA H, BHAGWAT A, et a l. A Study to Evalu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soc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India [J].Indian J Community Med, 2010,35 (2):339-341.

[2]SANCH EZ-MARTNEZ M, OTERO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 unity of Mad rid ( Spain) [J].C y b er psycho l Behave, 2009,12(2):131-137.

[3]HA JH, CH IN B, PARK D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 [J].C y be r psychol Behave,2008,11(6):783- 784.

[4]HALAYEM S, NOU IRA O, BOURGOU S, e t a l. The mobile: a new addiction upon adolescents[J].Tun is M ed,2010,88(8):593-596.

[5]王芳,李然,路雅,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1-384.

[6]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7]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

[8]冯晓平.大学生社会资本扩张大学生手机热之理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3):152-154.

[9]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10]书铭,颜美艳.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z1):49-50

[11]毕玉,苏文亮,孙雅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70-172

[12]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5.

[13]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14]刘荣星.大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12).

[15]刘翯,杨东泉,宋雁鸿,阮俊,郑万明,周媛,张开菊,赵红,汪菊琳.400名医护人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报,2011(10).

[16]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陆润泽,孔青,张慧,等.泰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泰安:泰山学院学报,2013.

[18]黄裕华,邱奕文,李芬芳.某校大学生手机强迫心理状态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校医期刊,2011.

[19]谢冰,大学生强迫症与现况调查及SAPAP3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0]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2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22]刘翯,杨东泉,宋雁鸿,阮俊,郑万明,周媛,张开菊,赵红,汪菊琳.400名医护人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报,2011(10).

[23]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4):86-90.

[24]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

篇(10)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在快速发展经济和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协调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形成人口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使得城市的发展具有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对协调发展的研究首先是从对经济与环境的两系统协调发展开始起步的。

申海元,陈志等人和李勇, 王金南都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证研究中。柯健,李超[4]将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及数据包络最优分割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中,提供了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的新方向。张晓红,戴昌钧利用灰色预测计算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以此对两者的协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马敏娜等[6]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提出了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随着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人口因素引入分析当中,由此产生了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的三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王西琴、刘小林和郁晶等人等分别建立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系统的指标体系,将主成分分析法引入评价中,作为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的方法,采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并对成都平原城市群和苏州市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各自的发展对策和建议。齐晓娟童玉芬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和隶属度函数对西北五省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指出陕西省为中级协调水平,宁夏、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新疆处于初级协调。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则引入了资源利用作为一个子系统,建立了经济-环境-资源的三系统评价体系。李芳林,查奇芬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核算与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陈国权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思想内涵出发,对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作了系统分析,着重论述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内部冲突与协调的关系。

纵观整个协调性评价的研究,目前的协调发展对经济-环境的两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和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三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也比较充分;其研究方法主要引入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罗和灰度赋值法。对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还比较少。

本文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并引入投影寻踪模型作为权重赋值的依据,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探讨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协调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形成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使得城市的发展均有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北京市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是指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作为一有机整体,不能相互分割。在这个有机整体的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不断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由协调―不协调―高层次协调,循环往复,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一个时期内一定区域内经济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度就是衡量和评价该区域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过程,并由此反映该区域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达到使该区域整个有机系统中诸要素和谐地、合理地发展,达到总体发展的最佳。“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处在不断调整中,而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根据曾嵘等人对北京市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设计出北京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

三、北京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1. 北京市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模型可以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

维空间上,从而寻找出反应高维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达到研究高维数据的目的。利用多指标进行测度能从多方面更全面的刻画系统的特性,但问题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为了避免主观因素确实指标权重带来的误差,本文使用投影寻踪进行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投影寻踪建模步骤如下:

步骤一: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分为两步:

首先对原始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越大越优的指标,有

(1)

对于越小越优的指标,有

(2)

其中, 分别为第j个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指标特征值,为指标特征值归一化的序列。

然后将 尽享标准化处理,即

(3)

其中, 分别为第j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

步骤二:设样本是p维观测数据,投影寻踪所要研究的是通过研究这些数据的一维投影来分析数据的结构和特征。设是p维单位向量,数据在a方向上的一维投影值为

(4)

步骤三;投影指标就是的函数,构造为:

式中,为投影值的标准差,为投影值的局部密度,即:

(5)

(6)

式中,的均值,R为求局部密度的窗口半径,他的选取既要是包含在窗口内的投影点平均个数不能太少,避免滑动平均偏差太大,又不能使他随着n的增大而增加太快,据研究,其最佳取值为任意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其计算式为为单位阶跃函数,当 ,否则。

步骤四:当给定样本数值时,投影指标函数只随投影方向a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投影方向反映不同的数据结构特征,最佳投影方向可最大可能的揭示高维样本数据的某种等级特征结构。因此通过求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的问题来估计最佳投影方向,即:

(7)

本文利用投影寻踪方法对北京市各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计算,以求得北京市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从而反映北京市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发展情况,并作为北京市协调度计算的基础。

2. 北京市协调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作为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从而使整个系统呈现出不稳定和不协调现象。只有通过不断调节,才能保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使系统整体及各个子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而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效应。协调发展协调性是指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及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联关系,以及由这些关联关系使整个系统呈现出的协调结构和协调状态。其次,这种关联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

事实上,协调发展系统运行的协调与否,不能简单地以“协调”或“不协调”来衡量。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更多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所以,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只能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进行描述。作为[0,1]区间上的实数,隶属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来反映。依据这一思想,可以构建北京市复杂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协调函数。由于北京市复杂系统包含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四个子系统,因此,这里涉及的协调发展协调函数包括某一个子系统的对另一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函数,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状态协调函数。具体如下:

(1)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协调系数方程

(8)

其中,式中:表示i 系统与j 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表示i 系统对j 系统的协调发展,x表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表示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值;表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其中,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值的定量计算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获得,以i系统为因变量,j系统为自变量,进行多项式回归拟合,从中选择残差平方和拟合曲线交响的方程作为最佳拟合方程。

(2)描述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协调系数方程

(9)

其中 。

式中:表示I系统、j系统和k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表示i 系统与j 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表示i 系统对j 系统和k系统的状态协调度;表是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对应年j系统和k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值。其中,通过建立以i系统为因变量,j系统和k系统为自变量进行一次线性方程、二次方程以及三次以上多项式的回归拟合,从中选择残差平方和拟合曲线较小的方程作为最佳拟合方程。

在本文中,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作为各个子系统的投影值作为各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计算出其他系统对该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指数。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以及某一子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从而计算出评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协调度,并以此作为计算北京市各子系统之间及北京市整体协调发展的依据。

四、北京市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1.北京市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结果

根据前述的投影寻踪模型,对1992~2007年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分类投影方向参数(如表2) 和根据投影方向参数计算得出某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分类综合特征值和总体综合特征值(如表3) 。

特征值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人口子系统 -3.7561 -3.7511 -3.7500 -2.7666 -1.9294 -0.9399 -0.6576 -0.1870

经济子系统 -3.2740 -2.6555 -1.8028 -1.8091 -2.6079 -1.9610 -1.8040 -1.0788

环境子系统 -3.2103 -2.8142 -1.4710 -1.1577 -1.1719 -1.1698 -0.1392 -0.4819

特征值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人口子系统 0.5122 0.6454 1.6292 1.6315 2.5491 3.3541 4.0622 3.3541

经济子系统 -0.3343 0.0923 0.5873 0.9759 2.8994 2.8922 4.1609 5.7194

环境子系统 -0.1576 1.2411 0.7360 1.7880 1.4271 1.4532 2.3882 2.7402

表31992~2007年度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分类综合特征值

2.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协调性评价结果

为了方便起见,以P、E、R分别表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分别以P、E、R的一个为因变量,其他子系统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方程拟合、二次方程拟合、三次方程拟合。选择最优的拟合方程,计算出个子系统的最佳估计值。再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的综合特征值,到北京市1992年~2007年的两子系统间、三子系统间的发展协调指数。结果见表3和表4。

3. 北京市协调发展协调性评价的结果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除了1994年和2007年之外的其他年份人口-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经济三种协调关系处于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口-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经济三种协调关系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最好,平均协调发展指数0.9450;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次之,平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9351;人口-经济的协调性最差,平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8927。如果进一步划分协调发展指数U的范围,定义[0,0.5]为极不协调,[0.5,0.85]为不协调,[0.85,0.95]为基本协调,[0.95,1]为协调的话,人口-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均处于基本协调的状态。特别是自1999年开始至2004年的连续6年间,人口-经济的协调度稳定处于0.97以上,达到并超过了协调发展的要求。但是,人口-经济在某些年份出现了较大的不协调,主要集中在1994年和2007年的人口-经济协调度相对较低。从原始数据中可以看出,1994年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的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指数上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但是1994年人口子系统的特征值与1993年基本持平,没有显著地变化。这说明是的发展不协调是由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早于人口社会的发展。

年份 U(E,R) U(P,R) U(P,E) U(P,E,R)

1992 0.9559 0.8645 0.9407 0.8959

1993 0.8125 0.9418 0.9207 0.9724

1994 0.9947 0.8623 0.5595 0.8049

1995 0.9900 0.9280 0.8884 0.9020

1996 0.8419 0.9898 0.8823 0.9874

1997 0.9999 0.9653 0.8860 0.9390

1998 0.8223 0.9938 0.8789 0.9670

1999 0.9895 0.9922 0.9727 0.9686

2000 0.9960 0.9967 0.9950 0.9388

2001 0.8852 0.9522 0.9897 0.8688

2002 0.9915 0.9771 0.9873 0.9724

2003 0.7505 0.9298 0.9994 0.8830

2004 0.9674 0.9695 0.9995 0.9625

2005 0.9748 0.9006 0.9010 0.8696

2006 0.9992 0.9424 0.9026 0.9341

2007 0.9898 0.9135 0.5787 0.8608

表41992~2007年度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两子系统间协调发展指数

而2007年出现的人口与经济显著地不协调,则是因为2007年的人口子系统的特征值出现了显著地下降。而其他两个子系统的特征值依然保持上升的状态。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自2007年开始人口社会子系统中的北京市的每千人拥有医师数量(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张)和公共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公里)出现了显著地下降。北京市公交运营总里程从2006年的18582公里下降到2007年的16801公里,降幅达到9.58%。于此同时,北京市的千人拥有医师数量(人)和千人拥有床位数(张)也出现了下降,北京市的千人拥有医师数量(人)从4.44人下降到3.37人,降幅达24%;而千人拥有病床数量(张)从2006年的6.77张下降到2007年的4.71张,降幅达到30%。这使得北京市的人口社会子系统的特征值从2006年的4.0622下降到2007年的3.3541。于此同时期的北京市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使得经济发展子系统的特征是从4.1609上升到5.7194。由此导致2007年的北京市人口-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仅为0.5787。同时期的人口-环境协调指数也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通过人口社会子系统的投影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北京市对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和社会福利的调整。北京市的人口社会发展不仅限于单纯的数量增长,同时重视质量的提高。

从整体的协调度来看,人口―经济―资源的平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9205,在[0.85,0.95]内,处于基本协调的状态。从图1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年的发展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基本协调状态。这也充分表明北京市的整体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基本协调的良性发展状态。

五、结论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北京市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遗传算法优化投影寻踪模型得出了北京市协调发展综合水平,以综合发展水平为基础研究了北京市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问题。1992-2007年度北京市的协调发展状态从整体上讲一直处于较为高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的状态。这说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高效利用能源努力走集约发展道路。人口-经济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在这些年份显著地快于人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从三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指数平均值看,均已达到 基本协调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北京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之间逐步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关系。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北京市只有在综合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不断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海元, 陈瑛, 张彩云, 裴艳飞, 樊慧荣,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 23(9), P29-33.

[2] 陈志,张振,孙志国,湖北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J], 统计与决策,2009,11(287),P114-116.

[3] 李勇, 王金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P62-65,111.

[4] 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2,P144-148.

[5] 张晓红,戴昌钧,基于灰色理论的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分析,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5(4), P483-487.

[6] 马敏娜, 连飞,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 2008,15(267), P114-116.

[7] 王西琴,邢思齐,张远,张兵,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生态经济, 2009,2, P45-49.

[8] 刘小林,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统计与决策, 2007,1(229), P64-65.

[9] 郁晶,陈婷 ,凌虹,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 P130-134.

[10] 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 P110-114.

上一篇: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 下一篇: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