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3 15:01: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形势政策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形势政策教育论文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应当是审美化的教育。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因素,语文教学如果能够遵循学科的自身规律,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激情,那就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优化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构建充实而崇高的精神世界,都具有多侧面全方位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以初中的语文学习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

高中语教材中文质兼优的佳作比比皆是,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有所发现。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如在《祝福》的教学过程中,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等的变化,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以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没有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在感性上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憎恨的美学意义。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形”中发现“美”、感知“美”。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理解美。

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如《祝福》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因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便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表现美。

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冲突而又渴望得到解决的状态,并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地得到升华,产生创造美、表达美的强烈冲动。如在《药》中,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苦涩地发现百孔千疮的旧中国存在着“看”与“被看”两种人物的对立关系,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渗透着鲁迅先生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样的阅读必能挖掘出作品更为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

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阶段性任务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因此在操作层面上讲,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任务。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心理趋向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语文学习上,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进而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在整体上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感知。此时,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积累初步的审美经验,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审美想象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加强审美想象力培养是高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高二教材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潜在的创造思维会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为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创造条件。

篇(2)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联系人: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

五、参加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代表构成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濒口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编辑部。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E-mail:jjZhx_bjb@sina.com。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将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牙嘭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品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篇(3)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8-13日。其中,8日报到,9-13日开会及国内参观考察,14日会议代表可返程。会后,将组织部分会议代表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考察其继续教育情况,此行程需要5天。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宾馆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五、参会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所属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议代表构成情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人事部、教育部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流和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0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育》编辑部;邮致政编码:102206;E-mail:。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常年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在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可事先与会者务组联系)。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生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和影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比较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晶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析;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八、有关注意事项

(一)报到联系方式

1、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7月25日,联系方式如下:

王爱义 电话:010―62795366 13911300657

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传真)

1391007767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大厦A座四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84

2、报到咨询

篇(4)

行政素养的短缺与教研员的经历有关。教研员一般来自于一线的优秀教师,由于他们大都没有担任过学校领导职务,缺乏教育行政工作的经历。有些教研员只关心自己的学科,全局意识比较弱,缺乏宏观、综合把握教研工作的行政素养。

为了提高教研员的行政素养,我们一是经常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听上级领导、专家的有关专题报告,了解教改的前沿信息,不断明确教育管理的基本策略。二是组织教研员参加县教体局召开的有关校长工作会议,使教研员通过聆听局领导的讲话、校长们的发言,了解县教体局目前关注哪些工作,校长们在怎样干好这些工作。三是指导教研员通过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参与学校管理,让教研员在与校长、师生的接触中,深入了解计划、执行、指导、检查、总结、考评等教学环节的内涵。四是通过加强教研室的自身建设,让教研员参与单位管理,理解单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要求、自身学习与提升、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意义。教研员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实践得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不断发生变化,视野不断开阔,行政素养就会不断提升。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内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教研员大多有着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但随着课改的深入,理论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致力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局面。一是要求教研员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从教师中学,从反思中学,要求教研员经常写学习体会与思考,教研室定期对学习笔记材料进行检查与评比,年终作为对其工作考评的一项指标。二是鼓励教研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历提高进修,并为其报销学习费用。三是引导教研员注重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度提炼与提升,对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与升华,形成本土化理论。近年来,我县教研员在《中国教育报》《河南教育》等报刊上共发表了60余篇教育论文。

三、开展“室本研修”,提升研究能力

我们坚持的“室本研修”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每周一为教研员集中学习的时间,无特殊原因“雷打不动”。内容主要有三个板块:一是政策辅导或形势报告;二是教育教学学术报告和研讨;三是开展“教研员智慧论坛”,由教研室教研员自选主题,轮流上场做报告,原则上每年每人至少讲一次。

在“教研员智慧论坛”上,我常对教研员说两句话:“一个教研员要能讲出一些让其他学科教研员也能听得进去的东西,这说明你已经‘悟’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如果你能从其他学科教研员那儿听出一些道道来,说明你已经开始超越你的学科。”事实上,每个教研员都很珍惜在全体同仁面前亮相的机会,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讲出来,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这就“逼着”教研员去学习与思考,进行自我修炼和自我发展。我们把“教研员智慧论坛”材料编印成书,其中《新课程探索与实践》《课改拾趣》两本书分别由珠海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发挥工作职能,提升服务质量

篇(5)

 

在当前电大开放教育发展重点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黄石电大积极响应上级电大号召,着重加强了资源建设,试点了11门整合课程教学,鼓励专兼职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标。本人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工商管理等专业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教与学反思”。

我们在电大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网络案例、师生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学习、黄石电大在线平台、电子信箱、QQ群等多种交互手段进行案例分析来完成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从教学对象来看,我们在几年的教学中了解到,工商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黄石本地或者附近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员工,其中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管理学知识或正在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他们来电大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管理理论知识和文凭,更有提高管理能力的愿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普遍认同,在教学辅导中学生较为认同重难点讲解和专题讲座方式,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很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不但重视考试重点内容,而且希望更多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管理特点和方法,以及管理学界最新动态和成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已成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他们既掌握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现实需求,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电大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改善电大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提供的资料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而是会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最佳答案,因此,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发潜能。电大的学生面向的是企业管理实际,一般不会是科研人员,所以对知识和技能提高的需求是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回到工作岗位时远程教育论文,能够更好胜任工作。

2.有利于提高电大教师的素质。由于电大发展的历史原因,电大教师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教师相比,学历起点要低些,平时的专业科研工作也薄弱些,这些弱点不符合电大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现实经济情况变化,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要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设计。有效的教学案例既能很好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适合教学的、高质量的现成案例不多,因而有效的选择设计案例则显得尤为重要。

1.增广案例来源。我们黄石电大因为并入普通全日制高校,在资源获取方面获得了一定好处,我们案例原型的收集基本来源于图书馆各种教材、专门的专业案例库、专业期刊杂志等。另外,我们也注重平时积累,珍惜交流的机会,与同事、同行共享一些精辟、有价值的资料。自己也尝试编写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例进而才有可能从中挑选高质量的案例。

2. 案例要注重经典和时效性。经典案例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能被长期、广泛的采用。同时,也应该注意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选择一些反映时代、行业发展的新案例,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行业以及学科的发展。

3. 案例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只有选择的案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方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相关的概念、原理论文格式模板。因而,需要我们在所收集的案例原型上根据电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才能满足课堂案例教学的需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4. 设计的案例要便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失败”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将其当成一则故事或企业的传奇在浏览。阅读完毕,常常不知案例的思考点在哪儿。因而,可以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启发学生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和改善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包括案例导入、讨论、控制、点评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都很重要,而且实际操作中也都存在相当难度。实施的好,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反之,案例教学则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成功实现案例教学的效果,要注意和改善以下几点:

1. 要注意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定位为参与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教师要定位成导演,对案例的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在中央电大形考平台或者省市电大的论坛中,以及班级教师的QQ群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解阅读案例,要求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提出看法和观点,并要求论证可行性,最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包括事实分析、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预期效果等)。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组织进行全班(全群)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和答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好导演的角色,必须有效地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引导讨论内容,提供分析方法,随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适时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讨论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有倾向性的评论。

2. 要重视教师引导讨论进程及点评工作。案例讨论中,如何通过讨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提升,是教师引导的关键。首先我们通过事先对案例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取案例中重要环节;其次,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不怕犯错远程教育论文,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的主角。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案例讨论方向,不要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在学生完成一般问题的分析、思考后,可以通过反复诱导、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案例分析对象是某行业一家中小型企业,可以首先让学生对企业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分析基于该企业的策略,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该企业运营上的成败对同行业、同规模企业有何借鉴等;最后的一点,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评判,但可以对学生做适当的提示,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方法,鼓励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以及客观评价他人方案。等待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点评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着重对本次课的核心问题、代表性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案例中容易出错和跑偏的地方,同时分析学生分析过程中的优缺点。教师不要对当事人在案例情境中应该如何行事给出标准答案,如果可能,教师可以将案例当事人事后所采取的行动方案及其结果通报给学生,但一定要对学生强调: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案,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会只有惟一的方案。其二,点评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单就某个学生或某个案例小组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以避免挫伤学生自尊心与学生积极性。

五、进一步建议

1.加强电大系统教师案例教学培训。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改善案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案例教学的培训。培训可以先在本校、本土开展,如果条件具备,可以选派教师到案例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进修。电大学校有系统资源优势,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展这些工作。

2.发挥电大学生在岗特点,联系建立实训基地,深入实践。由于电大的学生大多在岗,我们可以和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并且这些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建议在电大系统内共享,类似电大的网上文本课件资源共享一样。希望能更多地组织电大的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更好地收集多样化的、贴近现实的案例教学素材,也能提高自身对实践的感性认知,进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能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电大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成人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冯风平.案例教学的角色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3]陈妮.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2007,35.

篇(6)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学校下发的文件和学习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各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化学组的组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二、教学工作

本人是中学一级教师,是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素质较高,成绩突出。今年也不例外,经本人的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成绩较好。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九、十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工作上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7-02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整个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使得招生规模也相应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从最初的注重学术型科学研究工作者培养为主逐渐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转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及其办学的多形式、考生来源的多渠道、学科专业的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更趋于多元化,既重视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又重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科研经费投入日益增多,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需要培养具备什么能力的研究生,这是每一个高校科研工作者面临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们正培养出越来越多擅长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所谓学术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希望招到更多善于思考、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问题的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尽管我们国家的培养目标一直以来是希望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并重的人才,但是我们现行的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整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而且呈现愈加强烈的趋势。

三、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经常会听到有研究生抱怨:短短两年多时间,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在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又无法深入,然而为了顺利毕业或者评选奖学金,还必须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做出多篇垃圾学术论文。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呢?到底攻读研究生是为了什么,又能学到什么或者说应该借研究生学习这个宝贵的机会,最终应该使自己具备哪些能力呢?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我们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恐怕也未必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过。事实上,笔者首先认为作为研究生,不管将来是否继续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前行,既然今天选择了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条路,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要竭尽全力完成好这个工作,通过完美的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即便单纯只是想取得个所谓的硕士学位高学历,也必须好好的做。至少要做到在研究生期间,珍惜实验室提供的系统性科研培训机会,通过系统性科研训练,培养个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等,通过撰写学术工作报告,锻炼自己深层次分析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独立思考方式,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个高学历锻炼和证明自身能力的绝佳机会。从我们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角度出发,我们也有义务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尽可能多的提供给研究生这些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并最终帮助他们获取、培养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我们正在培养什么类型的研究生

前文已提及,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高校科研任务日益增加,大项目、大成果各层次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这些固然值得我们为之欣喜。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随之而来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首先,科研经费与研究论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评价指标,也是大多数高校每年考核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在学术界流行的“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死亡)也很好的诠释了学术的重要性。诚然,基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果不发表,就无法被科学界的同仁知晓,封闭的、未被同行认可的研究工作也就丧失了其最重要的功能――作为人类共享的新知识推动人类科学的共同进步。但是现实中我们的科研体系往往不是这样的,而是走向了另一个可怕的极端:高校科研工作者大都处在课题申请与的重压之下。因为根据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基本规则,没有发表足够多的学术论文通常无法在各类项目申请中胜出,没有经费的支持,研究人员自然也就无法继续开展科研工作,也就相当于从科研舞台上逐渐的消亡了。其次,发表一定数量和档次的学术论文也是研究者获得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科研环境下,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一线主力军,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随便查阅一下便会发现,各大高校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核心思想就体现在研究生想毕业就必须,而且的数量和档次越来越水涨船高,从最初的核心期刊到SCI、EI、ISTP三大检索,再到SCI收录,最后发展到会议论文不算数,从最初的中文期刊到外文期刊,最后发展到高影响因子期刊。各大高校在这方面大同小异,研究生在校期间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与学术情况直接挂钩。各大高校制定的奖学金评定评优标准也大多类似如下:“第一作者,全国性学术会议1分,国际学术会议2分,核心期刊2分,等等”。因此,可以说我们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在导向上偏重于培养科学研究学术型硕士,过于强调学术,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为社会生产主力军的能力培养,并且没有注重培养他们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其他能力,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残酷真实的研究生培养现状。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异化,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两者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与方式上有所不同。学术性学位偏向于学术研究,重理论,主要以培养科研人员以及大学教师为主;专业学位则偏向实践,重应用,其教育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紧密联系,获得此种硕士学位人员一般是从事社会工作并具有一定职业背景。两者在教学内容、要求以及方式方法上也相应有所调整。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这需要教育的每个参与者共同积极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五、研究生培养导向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社会需求来讲,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单位最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人才呢?通过与部分企业人事招聘部门沟通,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希望高校能够为他们培养更多接地气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撰写高大上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一贯遵循科研活动必须源于需求,引领发展,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们也必须要作到与现实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在重视基础研究,培养部分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培养研究生个人其他方面的发展,锻炼提高研究生个人在工程技术问题中独立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将会无用武之地,我们将来的科研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而惨遭淘汰。尽管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眼前可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考核评定压力,甚至会付出更多,但是我们必须舍弃一些,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培养我们的研究生,让他们具备更多社会企业所要求的更接地气的能力。只有这样,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个人的科研活动才能更好的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科研拥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政府大力推进各级产学研,鼓励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与企业更为高效融合,也必须针对现行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适时调整出台更多与时俱进的切合实际的政策与举措。比如说,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与当地相关企业建立联系,脱产或者半脱产实习一段时间。只有实实在在的立足实际生产,深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发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大胆的调整自身的科研工作方向和定位,尽可能从企业实际生产问题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解决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充分理解消化科学问题,反过来指导实际生产,而不是每天从事所谓的科研工作。只有我们自身科学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实际生产,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我们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息息相关,一旦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科研工作道路会变得越来越宽,同时研究生教育也会越来越契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魏芳,周蓓蓓,王全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机制的探索和改革[J].品牌,2015,(06下):297-298.

[2]刘影,陈海宁,孙长颢.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素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下):160.

[3]刘珊.浅析当代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科技展望,2015,(23):282.

[4]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5):83-88.

[5]刘科荣,唐竞瑜,邱瑞玲.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7):15-19.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118?03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而研究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显示,2012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71.98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在学硕士生143.60万人,我国现在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正处在一个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重要转型期[3],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大约在60-70万人,而美国则只有6-7万人,美国每年原创性专利占全球的30%,而中国却不到全球的7%[4]。实践能力差与社会生产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包括学校不重视,缺乏有效的实行教学实习环节,目前的实习方案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等。因此,探索有利于整体推进教学水平和有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新的实习教学模式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实习模式

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培养模式,尽管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具体做法不一样,但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其目的在于努力促进校企合作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美国研究生协作式培养模式

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以下趋势。其一,大学与政府部门合作,美国政府一向把科学院的职能交给本国的大学,其重点是30-40所科学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其二,大学与企业密切配合,美国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原因是美国高等教育自治的竞争体制,大学必须从企业、基金会、政府机构和个人那里争取办学经费。因此,美国各大学普遍认识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比较注重发挥大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美国一些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就是吸引美国联邦、州和企业研究基金以及其它基金资助的一个重要机构。同时,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设立独立的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可以颁发学位,这种企业内的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更加紧密,直接解决企业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现代企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智能型转变,导致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员的强烈需求,刺激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5-6]。

(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德国的各类教育都重视实习,重视应用,重视企业实践。务实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特点。其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强调“面向工程实际”,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其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产业界、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

进行。在德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制度来为实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无论大小和行业都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且十分重视实习生的培养。企业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而达到利益最大化,而且可以储备优秀人才,同时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实习政策下,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关注,再加之以企业完善的实习制度和中介组织构建实习信息平台,使得德国工程师实习模式取得巨大成功[7-9]。

(三)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

工程师教育是法国精英教育的典型,其体系特色堪称世界一流。其中企业实习是工程师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工程师学校的学生在为期3年的学习中一般要参加3次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学生在第一年就需要到企业参观实习,初步了解工程师在企业的具体工作情况;第二年是以高级技术员的身份到企业实习2-3个月,并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第三年为工程师实习,要求学生在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当见习工程师并结合生产和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最后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答辩,答辩委员会通常由7人组成,其中4人来自学校,3人来自企业。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注重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实习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亲身体验,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均得到提高[10-12]。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生通过做课题和写论文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科研方法,这导致学生在工程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所不足。工程知识欠缺和对实际生产前沿问题的实践创新不足,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缺乏工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培养单位培养出的很多研究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不能较快的的适应工作环境。这些问题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关。

首先,国内研究生毕业时要求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性论文,培养单位和导师通常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相关理论性学术研究,这样一来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入的实习学习。其次,国内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国企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且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同时获得机会的实习生也很少参与到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一是实习时间短;二是企业出于技术保密和担心影响生产等因素不允许学生直接操作。就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和研究生评价体系,大部分的研究生没有经过有效的实习培养环节,毕业时缺乏工作经验和有关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经历,使得国内研究生在就业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受到明显的局限。这也是当前情况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单一化的学术研究、项目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研究生成才期望不相符。

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保证培养素质型、多向型、 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整体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刻不容缓。目前国内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之路上的新出发点可归纳为两个:①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②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其中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

第一类,重庆大学的开放性创新模式[13]。重庆大学通过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整合资源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全国较早建立起集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创新项目研发、学术论坛、访学交流及创新实践为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利用“国家、学校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三方共建”的办法,建成了8个以研究生院大楼为依托,面向校内外、市内外研究生全面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构成了创新实践基地的主体,并由各专业领域里研究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组成技术支持小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研究生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并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深入企业、了解需求、项目合作、项目实践等形式,为广大西部企业提供各项技术和管理服务,这既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类,浙江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14-15]。以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要求在校研究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地、乡镇或企业挂职。它由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组织完成并鉴定合作协议书,挂职岗位由地方政府提出,学校负责选拔合适的研究生到合适的岗位挂职实践。此方式创新点在于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研究生的实践经费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方经协商共同支出,为基地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第三类,“交大-宝钢”模式[16]。“交大-宝钢”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型高级人才。该模式主要特点为: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企业,两个培养阶段――侧重理论的校内学习和侧重技术创新与科研能力的企业实习,两位导师――来自宝钢的主导师和交大的副导师,政府引导校企互动。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并非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与高校并列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研究生毕业论文在宝钢完成,研究生从事的课题和论文必须是企业急需解决、企业导师能够指导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参加交大与宝钢共同组织的毕业答辩。

三、国外经验对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实习教学的借鉴

2006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能源动力类研究生校外实习新思路:利用研究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组织研究生可积极主动向企业宣传、解释国家的相关节能减排政策,使得企业更直接、更清楚的了解国家政策,化被动参与为主动去学习实践,不仅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增长了实践经验,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肩负起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责任,同时为学生将来顺利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与德国工程师“政府调控-中介信息平台-校企结合”实习模式十分相近,可以作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实习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分析国外高等教育模式可以发现,其办学模式无一不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实习更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同时实习教学也均离不开政府政策的调控和社会与企业的支持,并且学校与企业存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基于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新的实习思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虽然尚不成熟也不具有代表性,但仍可以给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研究生实习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xin_wen_dong_tai_890/20130819/t20130819_1002653_2.shtml,2013-08-19.

[3] 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5.

[4] 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78-81.

[5]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

[6] 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126-127.

[7] 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166-168.

[8] 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5-97.

[9] 许媛.德国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 呼文亮.法国工程师教育与企业的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97-100.

[11] 杨晓芳.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48-50.

[12] 王晓辉.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2):36-42,49.

[13]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14] 王莉,蒋笑莉.研究生挂职锻炼指导教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41-42.

[15] 刘敏,黄应平,陈和春.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178-179.

篇(9)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篇(10)

随着就业政策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原来存有“应急性、短期性”缺点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已经很深入,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在我国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方式,通过让他们明确其职业目标,使之能够自觉地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科学地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制定有针对性地学习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并根据规划积极学习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各项知识、技能,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开展的需要。现在,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就业机制已经逐步健全和被社会接受,这就促使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存在着连贯性及系统性较差的情况,多数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现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心理健康的维护等都很少涉及,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可以丰富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成效。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

2.课程建设不完善。在扩招学生尚未毕业,毕业生数量还相对较少的时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停留在毕业生就业技巧培训、注意事项提示以及帮助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等内容上。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不完善等问题。

3.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服务性、专业性、咨询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我国的研究主要从90年代开始,学术性论文从2001年以后才逐渐出现,2005年、2006年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多。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上存有生涯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人特征相结合等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的途径

1.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保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在招聘专业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对现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二是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常规培训,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三是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心者和支持者。四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以上四条途径,可以建设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同时又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注重系统性和全程性的结合,引导帮助学生在走向职场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笔者认为进行生涯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存有视学生为可以任意改造的“工具”现象,忽视其能动性。而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中着眼于学生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理论,掌握择业基本理论,掌握就业规律、特点,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等,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因人而异的问题,并不能单靠理论课全部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实践训练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提高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其择业竞争力。(3)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校期间,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中在坚持教育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4)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共同提高的原则。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运行,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无论职业能力如何出色,到了工作岗位后,职业道德的缺失必将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所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必需增加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

3.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吸收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研究力度,研究出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同时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总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全力完善该学科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指导能力,才能更好的确立科学的、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从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上一篇: 演练总结 下一篇: 党组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