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行政管理体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针对目前的情况有效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解决目前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行政职权不独立的问题。有中央环境部门给予支持,帮助目前依附于企业或者其它相关部门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行政上独立。严格杜绝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附企业的现象,保证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有针对性的为地方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人员、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帮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达到提高地方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另外,对于地方经济落后,无法依靠地方经济提高环境管理质量的基层单位,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还有,通过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协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法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
2、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由于环境管理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科学等各项学科,影响着人民日常生活、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摆脱目前存在的由于行政区划和跨部门协调,导致的工作开展受阻的情况,是当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在体制改革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提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中央与地方协调机制,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利用,以及在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落实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随着世界各国相继步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给西方各国带来了政府机构臃肿膨胀、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管理成本无限增长、行政效率越发低下等诸多问题,导致了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和政府信任赤字。"80年代以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掀起了政府再造的浪潮。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行政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十七大进—步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要求我们构造出适应、能驱动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回顾
行政管理体制是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参考一些学者的定义,本文这样定义: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行其政务所建立的组织结构体系、权责体系、运行机制、法规制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机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2.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3.政务公开的推行,使行政管理活动逐步走向公开化、法制化;4.行政法制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审批过多、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和深化势在必行。
二、行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1.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最基本的手段,市场起着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又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使得企业和个人依附于政府,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动力,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建立。
2.政事不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职能划分模糊,政府机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来控制事业单位,包揽本应由事业单位行使的权力、承担的职能;事业单位承担了本属于政府机关行使的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等职能。政事组织不分,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之间没有清楚的组织界限,事业单按照干部管理模式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领导由政府主管部门委任,事业单位组织依照行政机关的方式运行。政事产权不分,政府是事业单位的出资人,事业单位经费来源高度依赖政府财政。
3.政社关系不畅。一是乡镇基层政府与村民组织的关系不融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还权于民”让村民自主解决自身的问题,由引导、指导变成了直接管理,抑制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城镇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是很顺。基层政府对于发展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不是很重视,政策扶持也不到位,习惯于政府直接从事社会服务或公益性事务。最后是财政预算普遍缺乏公共社会服务预算以及激励慈善事业的税收政策。对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服务团体,许多地方政府未能给予必要的资助或"购买服务"。
(二)行政权力配置不科学
首先,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突出。在行政权力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党委的领导意图很可能包办或代替政府行为。其次,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分权不明,职责不清。由于上下级政府之间在管理区域上是重叠的,随着事情本身重要性的不同,许多属于下级政府管理范围内的事情被上级篡夺。再次,内部层次结构叠床架屋。"多头管理、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2],"造成协调成本加大。最后,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自主权’"这一矛盾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中央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利益的冲突,要么是中央的宏观调控失效,要么就会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国家财政压力大
据统计,我国财政供养比例50年代为600:1,70年代为155:1,而现在却为40:1。2000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口4290万,按该年度党政机关10043元的平均工资计算,一年的人头费就达4300多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13380亿元的32%。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用来供养人员,形成了"吃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用极小一部分财政来发展公共事业,造成公用基础设备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效果。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路
(一)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首先要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它应该以强化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为核心,并把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民众对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向公共服务方向转变。二,政府担任公共服务的角色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财政支出应逐步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向倾斜;扩大就业应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实现公共治理的公众参与,稳妥地培育非政府公共组织,等等。这些都要求必须实现由传统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职能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建设有限政府。"将它们原来承担的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剥离出来,使这些职能回归社会和社区。〃职能转变后的政府主要从事宏观调控,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二)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因此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朝着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发展。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必须要,建立刚性约束法律制度,实现机构编制法制化。1982年12月10日颁布的《国务院组织法》虽然有效,但内容过于简单。现行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所遵循的三定方案(1998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虽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已经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但措施显得过于具有原则性,不易操作,编制立法必须尽快进行。没有刚性的法规作为机构改革坚强有力的后盾,机构改革的成果就难以巩固。二,严格执行财政制度。在政府财政的给付制度方面,对各级政府、部门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按照编制规定进行财政拨付。三,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防止人大及其常委会尚未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就已经执行,最后不得不予以追认的现象出现。
(三)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
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之-就是行政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合理界定党委与政府之间的分工,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不是行政领导,要把政府的权力还给政府。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划分上,要在坚持中央宏观调控权力、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着重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和合作之间,明确职能,界定责任。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既担负着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又直接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范围有所缩减,政府直接经营企事业单位的状况也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继续不同程度地直接干预着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事务。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要的是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基于政府的性质、地位,并结合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调节,即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市场监管,即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社会管理,即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公共服务,即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或归位,就是要使政府从宏观微观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转移到主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真正承担起对这些工作的责任,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向为所必为的责任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承担的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应该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必须从理顺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直接地看,有两项改革至关重要:
第一,是实现政资分开,直接或间接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政资不分,极易形成政府部门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进而使政府部门借出资人身份将作为公共管理者实施的经济社会管理变为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绝对控股的企业,还应通过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会或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等途径,使政府的出资人职能通过合理的制度构架规范行使。必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把国有投资的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
第二,加快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监管。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规范到正确履行职能的轨道上来。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必须积极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除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外,还要着力推进两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清理各类行政绩效考核指标,凡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导致或有利于各级政府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二是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另一方面,建立正常的行政资金供给机制,保障政府工作人员从事公务活动的合理支付,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的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二、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
1.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
鉴于行政命令式管理或指令性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制削减为重点的市场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直接与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仍处于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为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政府的调节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或者说,应立足于服务实施调节,并立足于此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二是要正确认识行政管理方式本身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调节,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的新型管理调节方式。而这种新型管理调节方式的形成,不仅要立足于在一些重要领域与方面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而且要努力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调节和运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那些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
第二,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责相同或相近的部门,确需党委政府共同承担的职能,尽量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明确职责分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必要的政府职能整合到同一部门,确需几个部门参与的,要明确分工、分清职责、确定牵头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第三,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划分,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以及工商、质检、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调整一些领域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赋予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权责。在相关职能落实的前提下,允许地方从实际出发,设置和归并相关机构。
第四,减少行政层级。政府层级过多,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效率,也抑制了各层级政府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统一市场的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有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适当减少行政的层次。
3.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第一,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对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应以充分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决策前应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时期,深入基层,搜集第一手材料,并以适当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缺乏实践调查基础的事项不得纳入决策程序。
第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一律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同时,相应明确责任主体,划清责任界限。
第三,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用事业拓展、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设立、重大行政处罚事项实施等,都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同时,以法规形式明确社会公示的范围、原则和方式,保障听证活动参与者的代表性,有效建立听证意见的反馈机制。
第四,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同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专家学者的政策咨询行为,保障咨询意见的客观公正。
2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是全球公认的准则。但从环境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我国的环境管理战略等几方面分析,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偏差并与我国的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相脱节,极不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
2.1从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看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理论偏差
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可大致概括为: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及教育等多种手段,限制(或禁止)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鼓励人们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决策,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其核心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其内容看,环境保护的范围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生态)管理,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二是区域环境管理,包括整个国土的环境管理,大经济协作区的环境管理,省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乡村环境管理及流域环境管理等。三是部门环境管理,包括能源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如化工、轻工、石油、冶金等的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商业及医疗环境管理等。从理论上而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管理工作应当涵盖以上的诸多内容,但从我国承担环境管理主体工作的环保行政管理主体(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地(市)环保局———县环保局)的工作内容和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看,我国环保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主要还只能是涉及部门环境管理中工业环境管理部分。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公害发展与泛滥时期,这个时期,现代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电力等,环境污染和破坏空前加剧,以至发展为社会性公害,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环境管理重于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即控制工业污染,而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缺乏全面管理。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环保事业的起步时期,我国的环境管理思想深受其影响,此后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都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而对环保部门所应承担的资源(生态)保护职责少有明确的法律和职能的规定。在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报告中,我国政府将环境管理部门的任务概括为“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应当说,这一概括对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定位是基本准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工作都重在“组织实施”,所谓的“统筹规划”和“检查监督”基本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后,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同时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此影响下,我国虽也对新型的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理念作了积极倡导,但多重在宣传、引导,“雷声大,雨点小”,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作实质性的切入和推动。如环保部门如何有效介入生态资源管理?对此有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在机制上如何保障?恐怕是所有的环保人士都无法说出明确的答案。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即对环境管理的内涵缺乏科学的把握和定位,同时对实施严格的法制化的环境管理缺乏保障机制。当前,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都已进入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化、科学有效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已有不少省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调整和修正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将延误发展环保事业的极好时期,痛失契机,还将严重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2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无法实施统一而有效的环境管理
我国新《环保法》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同时,我国又制定了门类繁多的由多部门负责实施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环保部门实施统一而有效的环境管理。其一是因为环境是一不可切块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多层次、多单元的环境系统,而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也往往是综合性而非局部或区域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无法真正实施完全意义上的法制化的行政管理,因此,实行环境质量的地方政府负责制极不利于实施统一有效的环境管理。如在实际工作中,对跨行政区域的污染纠纷的处理往往受到多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大环境区域的环境管理也存在着因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而不惜牺牲环境资源的现象。如新安江流域,其下游区域是环境获益的主体(如生产水资源产品),而上游区域则必须为保护好区域环境付出经济代价,但上游区域并不能因此获得合理的环境经济补偿,显然,这是不符合市场原则的,长久以往,难免会使上游区域的行政当局失去耐心,或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量,放弃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职责,实施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其二,在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中少有环保部门对农业、林业、矿藏等领域的生态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权的规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矿藏资源等等的保护,环保部门所能做的工作大多只能是宣传层面上的。同时,因环保部门自身行政管理体系并不健全,环保部门同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至多是平级关系,在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设立有独立行使执法权的行政主体,像《自然保护区条例》虽明确规定环保部门有对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到实处。
3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管理体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体制的变革、修正是与时俱进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笔者以为现阶段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着眼于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建立较大区域范围内垂直管理的环保行政管理体系
如上所述,由于环境是一有机统一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随意分割,实施统一和有效的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建立在较大区域内实施有效管理的垂直行政管理系统。环境保护实施行政垂直管理不仅是环境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特性的必然要求,对开展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如在较大区域内统一实施开发、保护与治理)、协调区域环境关系、调整局部区域和大区域的环境利益都极为有效、有利和经济,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环境利益冲突导致的环境灾害。在目前条件下,可借鉴金融行政管理部门的经验和模式,建立跨省际的垂直行政管理系统。如可设立国家总局-华东局-县(市)基层局的模式。
3.2科学确立环境保护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在新形势下,重新确立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管理实践需要的环保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是当前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曾任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曾指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依此,我国环保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有权实施对环境保护战略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对地区、部门、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及相关的产业、经济、技术、资源配置等政策,对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控制和引导;二是能够运用法律、政策及技术手段实施部门协调,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承担好各自的环境保护职能;三是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市场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是有权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检查。能否赋予环保行政部门有效的监督检查权某种意义上是决定着环保部门的工作成败关键因素之所在。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全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环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检查等。由于我国行政体系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承传,由环保部门一家承担环境保护的所有执法内容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但重要的是作为环境保护的主管职能部门决不能游离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等重要的环境保护管理职责之外,而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恰恰限制了环保主管部门在类似领域的作用,这一法理的逻辑悖论给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危害是巨大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消除的。
二、强化“四镇联创”,打造宜居环境
围绕试点镇“四镇联创”活动和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发挥优势、精准定位,积极夯实基础、创新管理、提升品位。一是着力打造镇域品牌,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落实全域旅游战略,从单纯保护生态向实现生态产业化、可持续化转变,以天惠生态农庄为主体,打造千亩葡萄、莲藕、冬桃系列农业观光采摘园区;借助“四大怀药”资源优势,建设“互联网+山药+众筹”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销电商基地;借助沁河和引黄补源两大水系建设,打造沁南鱼米之乡的乡村旅游新景观。同时,依托西滑封美丽宜居小镇建设,全力推进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和污染围城治理,拆除、关停、提标治理“小散乱污土小”企业,提升全镇环境质量,实现生态乡镇各项指标达标。二是提升镇区人居环境,保持省级“卫生乡镇”。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卫生机制,实现城镇卫生水平质的提高。三年来,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设置垃圾中转池56处,平整硬化地面10000余平方米,修补、粉刷破损墙壁1.5万平方米。出台卫生保洁机制、建筑垃圾清运办法、卫生督导办法。成立环卫保洁公司,通过网格化管理,完善环境卫生监管体系,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全国健康食品特色小镇,健康教育、环境保护、食品生活饮水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等达到省级卫生镇标准。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省级“文明村镇”。充分挖掘西滑封村原党总支书记王在富“全国首批时代先锋”精神财富,打造西滑封省级红色教育旅游基地,以红色文化引领文明提升。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西滑封、西陶两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5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投资300余万元实施了迎宾大道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和新洛路西陶段两侧廊道节点打造;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农民慈善文化广场;投资500万元建设西陶镇文体休闲广场;投资70余万元修缮美化镇机关,实施文明单位省市联创;投资1200万元实施“六大工程”建设,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秩序和整洁优美的环境面貌。四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创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乡镇”。以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为抓手,抢抓有利机遇,强力提升服务效能,按照前台加后台服务管理原则,对便民服务中心增口扩容,整合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所有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和县直派驻机构一律进驻服务中心窗口;积极探索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改革,2016年9月,在全县首家组建由50人组成的“西陶镇联合执法队”,试行公安、土地、工商、环保、双违和司法、综治、等联合行政执法,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深化优化城镇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探路搭桥。
前言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行政机构,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水平,也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要想获得人民的信赖,政府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不断的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政府的发展动力,将政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进而建立人民信赖的服务型政府。下面针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详细的分析。
1.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首先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缺乏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较为被动,并且工作较为机械,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影响到政府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于此种情况,政府需要从政治统治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的职能,切实的做好为人民的服务工作,解决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政府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切实的为人民办实事,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并且强调政府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并且将政府的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1]。在制度中,还应该强调公务员的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向着公开、公正、便民的方向改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拥戴信赖的政府,实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政监督制度,通过有利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2]。
3.加强行政机构改革,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效率
政府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确保行政工作的灵活性,切实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行政机构是否存在着已经不起到任何作用的部门,也就是说,存在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将这些落后的部门剔除掉[3]。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加一些部门,例如,民意反馈部门。该部门主要是对民意进行收集和整理,使政府了解到人民的需求,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切实的解决人民在生产及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构建。此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些与服务紧密相关的部门,切实的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4.创新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进而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例如,市容的美化、城市道路的通畅、公园绿地的建设等等[4]。而这都需要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切实的为人民建立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及生产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医疗等财政的支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5]。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实现对人民的良好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卓君,万玉,李阳,李辉.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8(01).
[2]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3]高小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7).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的逐渐增加,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机制的探索,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实现行政管理的优化与升级。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2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
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营以及教学质量,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未能以服务为中心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一般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学术活动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行政管理工作辅助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大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没有围绕着学术活动和开展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行政管理工作,导致行政管理活动与实际高效需求偏离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
2.2官本位问题严重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官本位问题最为严重。行政权力过多地挤占高校内部的学术空间,高校实际行政管理工作并不能够为高校的学术活动提供正常的支持,导致高校的学术活动受阻,不能正常地展开,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影响高校的顺利发展。另外,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膨胀和冗员现象比较显著,而且这些问题都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被较大程度地削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意识都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学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1]。
2.3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由于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工作相比较繁杂,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一般既包括专职从事教育的教师,又包括兼任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教师,这种非专职教师的存在也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些教师在兼任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到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得教师难以在学术领域获得较大的进步,发展空间被限制。此外,这部分教师通常具有相对比较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教师参与行政管理工作,造成高校内部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引发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2]。
3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策
3.1坚持以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的行政管理需要结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形式进行科学的优化和升级,不能依据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以通过开展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服务职能的认识,坚持服务第一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地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两部分任务,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为高校师生提供从事科研教育以及学术等相关活动的服务,所以需要不断地加强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3.2创新以理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还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职责的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得每一名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够胜任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重点有着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减轻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另外,还需要客观性地对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对行政管理工作内容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以及注意事项,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够科学稳定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水平,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管理理念,为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与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政府职能转变较慢,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在机构设置方面缺乏理论依据,没有理论和经验指导,就开始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手术。改革中还会割裂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在改革中还常常把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管理模式割裂开来。并且在改革时组织结构改革的法制化、规范化较低。1.行政管理模式趋于落后。首先,各个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一个简单的事务具体在哪个部门能够快速办理,这个经常为民众带来困扰,这使得事件推进的效率很低;其次,很多具体事务办理起来流程极为烦琐复杂,一个简单的事件需要在多部门进行协同办理,而部门间又存在责任推诿的状况,这给具体事务的办理带来很大阻碍,整体的形成管理效率很低。2.政府监督运营不到位。在行政民主化浪潮不断推行的当前,我国政府也在考虑将行政公开,提升政府事务运营透明度,但是,这一考虑的落实程度并不理想,很多具体事情仍然流于形式,这和政府监督运营落实不到位有直接关联。所谓的行政公开仍然停留在表面工作,并且很大程度受到政府官员主观意识的影响,人治色彩浓厚仍然是我国行政工作推行的一个主导。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和政府监督运营工作落实不到位,对于违规乃至违法工作的惩治力度不够有直接关联。3.政府为社会服务职能体现不足。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实现了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政务工作实施理念,这一理念近年来也慢慢进入我国行政工作的视野中,但是,执行和落实程度仍然不足。在很多行政事务办理的过程中,不仅的服务态度十分恶劣,事务办理推行的实效也非常低。更为严重的是,一个简单事务的办理需要经由多个职能部门和窗口完成,这很大程度浪费了时间。并且这些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服务意识很低,使得行政工作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完全得不到体现。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分析
1.推进公共行政体制的建立。在革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推进公共行政体制建设着手,首先要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要充分将政府在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工作进行整合,依照职能统一和机构统一的基本原则,重新进行巩固行政体制的有效建设。行政体制建立模式和理念的更新,可以让原有的行政管理中一些落后、滞后及服务效率低下的部门进行整合,能够砍掉很多不必要的职能部门,让少机构、宽职能的基本理念可以充分显现出来。这样的背景下行政管理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政府服务功能的体现才更容易达成。2.推进服务型政府建立。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当前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潮流,也是政府部门工作整合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政府职能工作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是社会的安定团结的保障,市场经济的合理调控还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提供,这些的根源都是为了给公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改善公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和状态。因此,政府要充分将自己的服务功能体现出来,在体制建设及工作实施上都要融入这一基本理念。3.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行政工作的高效化很大程度体现在工作问责制的清晰划分上。有权无责或者是责权不清不仅会让各种实际工作推行起来极为困难,一旦产生问题后问责也会形成各种阻碍。因此,很有必要重构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在赋予相关行政机关具体权力的同时,也要设定非常明确的责任,同时,要避免机关或部门间职能的重叠,要让每一个具体职能部门都有清晰明确的权力和责任。这样具体事务推进起来效率会高很多,问题产生后追责也会更为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避免各种行政工作执行过程的灰色地带,不仅可以给民众的事务办理带来很多实际便利,政府行政管理的整体实效也会有明显提升。4.积极进行管理机构改革。政府应当积极推进管理机构的改革,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与优化政府结构的原则,注重政府职能在政府间与政府部门间的二次配置,要按照职能统一与机构统一的原则,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推行“宽职能、少机构”大部门体制。具体讲,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大部制和执行局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体系。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要求,创造条件,推行大部制。
结合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看到造成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对于这些问题产生实质的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找到改善与革新策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革新。这样才能够让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实效和综合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才能够让政府服务民众,积极进行社会建设的功效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杨凤.部门利益理论与规制经济学的发展[J].当代财经,2008(06)
[2]许耀桐.如何把准大部制改革的实质[J].人民论坛,2008(07)
[3]施正文.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第一,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不独立,造成的行政管理缺陷导致无法满足实际环境管理需求。部分地方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存在尚未行政独立,而是依附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由于行政不独立,会造成执法力度不能满足管理需要,人员配备、经费供给和使用等情况得不到保障,因此阻碍行政管理发展。第二,各地方基层环境管理工作量不同,因此所有基层环境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设置一样就直接导致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无法适应管理需求。例如一些以发展对环境要求高或者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市县或者农村,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地方对经济扶持力度的加大,对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部门和人员的配置不能采取“因地制宜”,就会导致有的地方管理资源过剩,有的地方管理资源不足等现象出现。第三,地方经济落后,直接导致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行政管理水平低。地方经济落后,导致地方环境管理部门经费不足、人员、设备和技术配备落后。因此,地方行政管理质量就低。由于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是致使这一现象出现的间接原因。
1.2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地域属性,是环境管理区别于其它管理的主要之处。环境管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并且负责协调这些自然因素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满足各种需求。所以,对于环境的管理是一项涉及领域多、范围广的高度综合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系对于地域的行政区划,致使在地方环境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尝尝出现各种障碍。从而导致了地方环境管理质量,甚至影响建立和谐的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对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甚至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针对目前的情况有效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解决目前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行政职权不独立的问题。有中央环境部门给予支持,帮助目前依附于企业或者其它相关部门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行政上独立。严格杜绝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附企业的现象,保证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有针对性的为地方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人员、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帮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达到提高地方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另外,对于地方经济落后,无法依靠地方经济提高环境管理质量的基层单位,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还有,通过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协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法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
2.2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由于环境管理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科学等各项学科,影响着人民日常生活、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摆脱目前存在的由于行政区划和跨部门协调,导致的工作开展受阻的情况,是当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在体制改革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提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中央与地方协调机制,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利用,以及在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落实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3落实合理分权制度
在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分集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权力下放政策,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但是,权力下放只是对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所以,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合理分权,从而实现新的制度设计。从转型国家的体制改革经验来看,权力下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当该项改革内容得到全面推进后,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会得到凸显,从而导致社会管理权力与政治权力不协调。面对这一情况,通过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宪法上体现公民权力,通过将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结合起来实现地方关系与中央关系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遵循民主法治建设要求,理顺各种权力关系,通过完善政府组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而实现法定化的职权划分。
4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需要完成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方向实现职能转变。但是,实现职能转变只能使各级政府进行自身职能的履行,容易导致其权力运行偏离公共利益。而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则能够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并为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政府应该明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才能够消除彼此的职能重叠,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以便制定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标准规范,继而使国家法治的统一得到维护。而地方政府需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且实现对所属地区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和执法监督。
5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国实施了精简机构的改革工作。但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并非是规模越小的政府机构的效能就越高。所以,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政府规模,优化政府结构。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效能。所以,应注重行政管理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政府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次,还要对政府的层级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通过减少政府层级使政府的纵向组织链条得到缩短,使政府的内部责权关系得到理顺。通过优化政府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领导层级和职数,还能避免职责交叉,从而使政府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6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想要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要明确改革深化的重点和核心,从而使改革工作得到整体推进。因此,本文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作者:高杰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薄贵利.准确理解和深刻认识服务型政府建设[J].行政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