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8: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一门启蒙和中心学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掌握了这门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基础薄弱生,在教学中只有做好基础薄弱生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意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有效的教学导入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知识时,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知识讲解就非常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也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教学导入的设计,尽可能将教学导入设计的新颖别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许多学生可能在看到章节题目的时候,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节讲解的内容自己都知道,过于简单,学习的激情不大。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班上学生播放一些消防队员灭火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观察在面对不同物质燃烧引发的火灾时,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扑灭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样班上的基础薄弱的学生也都能够很快融入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二、知识有效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知识虽然看起来高深莫测,但是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触,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好像都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其实也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从生活入手,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讲解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钢铁的锈蚀和保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将自己家里一些被锈蚀了的钢铁用具上的锈清理干净,这种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验,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极为新奇有趣,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有所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合作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联系,学好化学知识,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将班上学生按照具体的学习情况、性格等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探讨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酸和碱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索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和碱,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相比于学生单独行动,探索的效率更高,而且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时,也能够彼此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在开展分组学习的时候,也必须注意不能盲目分组,如将学习好的学生分到一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定,一个小组里既要有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要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可以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优劣互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时,为了巩固学生所W知识,必要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练部分都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教学作业设计也必须要合理,作业过多或者是难度过大,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使得他们逐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要认识到“兵不贵多而贵精”。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减少题量,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意义和趣味性的题目。此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安排课堂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尝试做拓展题目,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只能做基础题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做好作业设计。
总之,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时候,要想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从教学的导入和知识的呈现等角度开展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峰.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一)实验方面的素养
化学同时还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基础,它推动着整个化学理论的发展,在化学知识体系的学习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对学生实验素养的考察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步骤熟练的掌握,理解各种注意事项,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注意操作方法,以及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其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实验时,要保证学生的对实验现象,实验器材都完全了解,这样才能使实验有序的进行。最后是要能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进行处理。比如说在使用酒精灯时,不小心打翻了酒精灯,实验桌上着火了,这时不要慌张,用沙土覆盖或者用灭火器喷。
(二)逻辑思维方面的素养
化学是理科科目中的一门典型的学习在理科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着强大的抽象逻辑思维,因为高中的化学、物理等学习都是非常抽象的。比如说高中化学中有个无机化学的学习部分,其中主要是各种工业的流程类的题目,在出题时,老师喜欢抽调几个中间的流程环节,让学生通过推理将整个流程完全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无机化学物之间的反应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因为无机化学之间的反应是多个方向的,随着所学的知识的增多容易混淆。除此之外,在电化学中有“电子离子”的学习,在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抽象物理的结构有着一定的想象能力。
(三)严谨科学态度方面
科研领域中,化学是门基础性的学科,期涵盖的知识又多又杂,因此在化学的学习中,要对其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而高中又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比如说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在学习“钠和水”反应时,有“浮、熔、游、响、红”这四种现象,在对其进行现象进行描述时,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解答,缺少一个方面都很可能在答题中失分。又比如说实验中的严谨,在实验方案执行时,是非常的注重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的,酒精灯使用后要用盖子熄灭就是要用盖子熄灭,其他方式都错误的,还有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固定的仪器放到固定的位置。对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这种素养才是化学学习中所必需具备的。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重新认识教学目标
传统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都比较好,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都比较欠缺。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为化学教学建立了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新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
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场所,应该充分利用起课堂上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起点。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知识点作说明,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建立起连接,激起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焓变与熵变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烟雾消散,打翻的火柴盒变乱,反应放热等现象说明物质反应焓减熵增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法做出指导,培养其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先对学生创建一个问题环境,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资料的查阅或同伴之间的讨论,然后利用讨论结果和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介绍科学的探究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借鉴作用。
(三)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1
在一次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即兴演讲的环节中,评委老师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如果化学不再中考,你会如何教?选手们基本上是统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学不参加中考将会如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验,开展探究,联系实际和启迪思维。言外之意,中考束缚了他们化学教学的手脚。最近,在一个大规模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向教材主编发问说,教材习题中“铁生锈”不应该算作化学性质,应该加一个“能”字或“会”字,即“铁能生锈”或“铁会生锈”。教材主编解释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并告诫初中化学不要教得这样死,也不要揪得这样细。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地说,万一考到了是算错还是算对呢?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纷纷赞同这位教师的忧虑。
这两个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学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功能。常常表现出教学的知识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学生确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稳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即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压缩新授课课时,延长复习课长度等;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知识抵达不到价值的层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学教学很难上升到学科启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级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中考成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制约。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长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上,教材中具体形态的知识不断清晰,而学科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却不断模糊。
为此,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要回归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性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以下具体论述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 回归学科兴趣——多一点实验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学科,兴趣理应是教学长期关注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少老师片面地追求进度和所谓的课堂效率,常常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设计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学远离了初中化学还是一门新学科的客观事实,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尤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实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虽然实验会增加教学成本,如教师准备的经历、课堂教学时间等,也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而且有时候从知识的接受效率上来看,实验比不实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实验可以产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兴趣,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哺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学中少一些题多一些情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案或导学案中把知识转化为了题目,教学过程演化成了做题、讲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变得没有兴趣。课堂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题,因为情境是指向学生内在的,而题往往是固着在知识上外在指令于学生的。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确需要的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题也要尽量设计为问题情境,避免生硬和简单化训练。
二、回归学科之基——凸显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之基,也是教学中处理化学学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多和少的关系的根本凭据。
1.要知道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内容范畴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元素的有限性的观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基本学科观念。
2.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尤其关键。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上,学生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抽象难懂。其实元素的本义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化学上对于元素的定义,即化学元素的定义,但它仍然服从于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本义。元素概念的教学可以沿着元素本义、化学元素和科学元素观的线索,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导入部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组成千千万万的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国古代哲人们就提出了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即“五行学说“,其实这五行就是五种元素。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到底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从元素的本义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学家波义耳认为通过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例如水电解中水分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分,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给出元素的化学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并结合事例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确立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科学的元素观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月球中、来自外星球陨石中元素分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元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明确世界万物虽发生化学变化而元素是不变,从而升华和回归元素的概念。
3.就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科重要知识的教学进行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当作静态的知识来教,采用的方式以说教和训练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认识和确立观念的层次上。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如果通过简单的现象和科学事实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很小、运动和有间隔,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强化,这样的教学就是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仅仅作为知识来教学。如果作为观念来教学,那就要让学生能确信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以上的教学要作较大的改造,即通过生活中一杯水变少等现象引起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思考并显现学生已有的看法,随之提供一些典型现象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假说、解释或获得科学证据,以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有看法,从而初步形成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可见,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内生性的、建构性的,而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往往还需要逐步的、持续的教学过程来加以深化。还是上例,随后“分子、原子、离子、电离”的教学就是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上的丰富,教学时要注意与之前形成的粒子观念相呼应,在阶段性复习时还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 回归学科思想方法——观察、比较与分类、假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假说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实验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模型法在初中化学中体现不明显,这里就主要说明观察、分类和假说。
1.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观察作为化学启蒙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不但在教学前期没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不重视训练学生观察,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实验课上学生常常是动手时热热闹闹而动脑时冷冷清清。化学教学中要通过明确实验目的来引起观察的动机;要通过清晰实验过程来明确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程序和观察的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安静观察的氛围,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2.比较与分类——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逻辑方法
在化学研究中,由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化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比较和分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与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种化学假说,发展化学理论。因此,比较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比较是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可以在教学上进行很好的实践。如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与元素的比较,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比较,碳的几种单质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几种金属性质的比较,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的比较等等。分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初中化学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分类的方法,如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性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分类等等,而且在章节编排上也逐步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单元标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标题是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常见的酸碱盐等。
3.假说——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假说赋予探究魅力和促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假说和检验的过程,假说推动了化学新理论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发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假说和求证的过程: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排列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预言了镓、钪、锗三种未知元素的存在——预言被证实,周期表的假说被人们接受——氩元素的发现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据(即按原子序数排列),确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形式。
基于假说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假说,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其教学方式主要有:其一,渗透式地体现假说。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就可以适度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假说的科学魅力;其二,围绕假说开展探究性教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放在科学史的背景下,由拉瓦锡从“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的实验提出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假说切入,把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实验作为验证假说的角度展开教学,从而让整个教学因围绕假说而具有浓厚的探究性和科学人文性;其三,把假说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体验科学的本质。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提出物质构成的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再去解释一些现象,从而确立粒子的观念。再如,核外电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的教学,先通过观察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排布,提出稳定结构的假说,接着利用稳定结构的假说推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后提供印证推测的客观事实,如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氟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更活泼,在低温和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同很多物质反应,从而把假说变成“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认识。
四、回归学科基本技能的本质内涵——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书写、化学基本计算是初中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来掌握,也需要通过内涵理解来体会。
1.有些技能可以进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实验操作中的液体倾倒,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为什么倾倒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为什么拿瓶子时标签要正对手心等等操作要求,这样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学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显其意义内涵,唤起技能学习的动机和领会技能所承载的价值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可以通过对“为什么用‘H2O’来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讨论,来体会化学式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从而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和引起书写化学式的内在渴望。再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先讨论“如何定量说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与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剂中比较溶质、一定量溶质中比较溶剂、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等基本思路,然后再从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这种思路中引出溶质质量分数及计算。这种从技能的意义背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技能本质内涵的教学既促进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学科价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学要从基本原理出发,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教学,首先并不要急于对列关系式及计算的基本格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2g氢气和8g氧气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种物质的质量确定其它物质的质量也就被确定,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体会到这一点,根据已知量列关系式也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技能教学不能单纯化和单一化,要从其内涵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让技能教学变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点,虽然从学科整体上看内容容量和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学科启蒙的地位上看教学要求很高,而且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启蒙的主要内容,回归学科素养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核心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核心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核心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4
一、初中化学有关学科能力与学科边界的描述
1. 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化学学科能力的整体描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学科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且该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及化学学习规律,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根据其能力水平要求,由低到高分别划分为三个能力水平,如下表所示。
2. 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化学教学的边界描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第一部分前言”中已经在课程性质中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边界有了一个整体的描述;在“第二部分课程性质”中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边界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
二、“教”与“学”中的实际困惑
1. 知识边界教学的困惑
以某老师初三化学总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教学设计为例,本课复习共分成四个知识块进行:①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关系;②化学变化的类型;③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④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我们主要来看“化学变化的类型”复习片段。
[过渡引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放几个所学实验的视频资料(水的蒸发、水的电解、蜡烛的燃烧、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视频播放)
其实变化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地丰富多彩,我们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应用到科研、日常的生活、生活中去。要想认识总结这些规律,就必须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类,如果让你给这些变化分类,你会如何分呢?
下面请大家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
[汇报展示]
生1:从“基本反应类型/非基本反应类型”的角度进行分类。投影分类结果并进行学生互评。
生2:从“能量的角度”进行分类。投影分类结果并进行学生互评。
生3:从“得、失氧的角度”进行分类。投影分类结果并进行学生互评。
……
结合学生3的分类,老师设计如下跟踪及提升训练:
[跟踪训练]指出下列两个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CO2 + C[=][高温]2CO
氧化剂 还原剂
2Al + Fe2O3[=][高温]2Fe + Al2O3
氧化剂 还原剂
[提升训练](1)以上氧化还原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2)你能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吗?
[合作学习]……
就本复习课而言,所设计的四个知识块基本囊括了课程内容的所有一二级主题。就以上教学片断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变化的素材,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序、全面地认识化学变化、感受分类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其教学设计、教学形式无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无不充分展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意识,学生的学习达成度也是不错的。然而对于“提升训练”部分的学习,学生明显感到吃力,再加上本课教学容量大,教学节奏快的特点,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反映此处两个问题,特别是对问题(2)一时难以理解或接受。但是如果在总复习阶段不涉及此内容,教师心里又是没底的,毕竟此内容涉及初高中的知识衔接以及学科能力培养。
2. 实验与实践教学边界的困惑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初中化学实验包括七类基本操作和八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实验该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一直是一线教师难以拿捏的话题。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就课标而言,其能力水平的描述为“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行为动词为“初步学习”,这实验与探究能力培养中的第一层级。然而作为初中化学学科能力共包括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包含三个能力层级。如果气体制取仅就教材所提供素材进行复习,恐有“不到位”之嫌,难以将核心能力的三个方面高度包含在内,可通过气体的制取进行实验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实验设计探索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并对所设计方案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与反思。但若肆意补充,恐又有“越位”之嫌等。
三、解决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性是很明显的,这种基础一是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的知识基础;二是培养未来发展的能力与方法的基础。但若起点过高,则学生又会觉得化学学科太难、枯燥且无味,从而失去其趣味性。故教学尺度的把握较为重要,有若“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如何把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1. 创造性研读课标、精准定位
科学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作为一线教师应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继而进行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以及课内某个环节或活动的设计、学业水平评价设计等,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课标标准”恰恰就是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标。在教学中,我们可重点参考课程标准中相关行为动词的描述以及“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注意科学设计、整体规划,特别注意各环节目标间的逻辑关系。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实际,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如以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复习中,对于“变化”部分,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分类和整理,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提高从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从定性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初步形成物质的“转化观”;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以及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研究,初步学会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验与探究归纳得出规律的能力。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安排“初步建立对化学变化的不同角度的认识”“从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从质量的角度丰富对化学变化的定量认识”等环节。
2. 挖掘性利用教材、提升能力
教材既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载体,又是教学创造、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不同,其收效自然就不同。请看以下两个实例:
例1:上册教材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中,对催化剂部分有过这样一句话的描述“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新课教学时,此内容可作为对催化剂知识的一个补充认识,即“某一具体的反应可能会有多种催化剂”。但在复习课时,如果引领学生“回头看”,则会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那真正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是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还是硫酸根离子,还是它们的共同作用呢?
现给大家提供5%的过氧化氢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铜溶液和硫酸溶液,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判断。
……
例2:上册教材对二氧化碳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对此,有人设计了如下习题(详见北京安庆二模卷):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根据pH的变化判断排水法收集时二氧化碳的损失……
实验三:随着科学发展,数字化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的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得出结论]
通过由实验分析说明,水所溶解的二氧化碳的量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相比(填“可忽略”或“不可忽略”)。与用排空气比较,此法优点是 。
……
两个习题的设置情境均来源于教材,但问题设计又高于教材,这个高度不是知识层面的提升,而是学生能力上的跳跃。但这种跳跃在给学生新鲜感的同时,又没有跳出课标的要求,通过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恰恰又同时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目的。
3. 谨慎性拓展训练、层层递进
先来看上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提升训练]
(1)以上氧化还原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2)你能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吗?
通过课后反馈,多数学生对[提升训练]感到吃力,就是因为教者没有考虑到本课的具体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导致教学“越界”,更别提能力训练了。故不妨可作如下调整:
[提升训练]
(1)以上氧化还原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2)已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作还原剂,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作氧化剂。如2Al + Fe2O3[=][高温]2Fe + Al2O3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3”,所以铝为还原剂;铁元素从“+3”降为“0”,所以Fe2O3为氧化剂。则在Fe+CuSO4[=]Cu+FeSO4中,氧化剂为 。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巩固和检验。习题的选择和编排应充分体现习题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通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特征,有一定综合性、开放性、前瞻性的拓展习题来实现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每次的训练必须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课标中的“建议”,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方有成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革除传统教学中过度重视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立足的资本、品格和能力,不但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培养国家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也有重大影响,因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更是人才的储备库。因此,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强化科学伦理观念的教育
科学伦理就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研究,个体在掌握了科学技术后不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去危害人类或者自然界,这是人类学习科学技术的前提,也是人类道德的基本底线,更是学生学习化学应具备的必要伦理道德。化学老师传授给了学生化学知识,但同时也应强调不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利用化学物质去危害人和动物的生命,损害他们的健康,要多教育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去造福人类,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比如,学习《硫酸》这节课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检验狗熊的嗅觉是否灵敏,而用硫酸泼向五头狗熊,造成狗熊的皮肤被严重腐蚀。通过这个案例可让学生明白:首先,硫酸具有很的腐蚀性,不能随便泼向别人或动植物身上,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学生对硫酸的认识就从抽象变成了具体。其次,掌握了科学知识,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危害人或动植物的生命,从而强化对学生的科学伦理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维
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思维能力还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学科不同形成的思维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就化学学科来说,思维模式的特点是从符号的角度、从微观及宏观的角度看待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中学习NH3与HCl 的反应时,可以发现这种反应不但体现出了微观世界的特征,还体现出了宏观世界的特征,更体现出了符合世界的特征。
一种化学物质与另一种化学物质的性质是不同的,而且同类别的化学物质表现出的性质也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化学老师让学生从化学反应及化学物质的性质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并让他们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利用化学思维进行学习,养成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利用问题情景进行化学教学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结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用化学知识及化学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复习旧知识,引导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钙”时,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而青年人却容易呢?”在学习“锌”和“碘”时,可问学生“有些人容易患上侏儒症或甲状腺疾病,原因是什么呢?”可让学生根据目前学习的知识,从化学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等方面考虑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产生的疑问和悬念就会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以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化学的学习效果,更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的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即学生明白了老年人缺钙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侏儒症的产生是因为缺少锌的缘故,而碘的缺乏就会患上甲状腺疾病,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并在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不但会有大量的化学反应被涉及到,而且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很多,因为化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就可以容易很多。例如,学生学习O2时,虽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但是却看不到,摸不着,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让老师进行口头解释,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和认识O2属性。如果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O2和P的化学反应过程,直观地了解O2的化学属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化学老师不断地进行努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努力使学生养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维的习惯,用化学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1
教研员的理想是什么?或许每个教研员都会基于自身的经历作出不同的回答。对于我而言,“让每个教师都能上出一堂好课”就是孜孜以求的目标。或许,这种表述不够深刻,又或许这种表述不够全面,但是,这句话着眼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聚焦的是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关注的是教研员的职责与作为。我始终将之铭记于心,将其视作自身的工作理想,也将之视作衡量自己工作质量的准绳。经年以来,在这样的目标激励下,我逐渐建立如下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策略,艰难却坚定地走在探索初中化学教科研工作的道路上。
一、坚守教学常规,保障教科研活动的基础性
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底线要求,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也是开展教研工作、提升教研水平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化学教师深刻认识教学常规、严格执行教学常规,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教学建议,使教学常规具体化。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特色以及课程改革需求,制定了《常州市化学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教学活动、评价与测试、教学科研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好等问题。(2)督查实施情况,使教学常规实效化。以专题调研、专项活动为载体,在不同时段,检查教师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发现与寻找问题。如每年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查专题调研,以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现场查看等形式,督查教师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与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以发现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实施、实验设计与操作、学生实验操作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3)反馈督查建议,使教学常规深入化。针对各校、各教研组教学常规督查的实际情况,以会议或书面报告等形式告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4)督查改进状况,使督查效益持续化。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常规督查的效益,形成教学常规的长效化管理,在督查建议反馈一个阶段后,进行二次督查,以了解问题改进现状与改进中的新问题。
二、营造教研氛围,保障教科研活动的人文性
新时期,教研员的角色功能有新定位,强化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弱化了“管理”功能,角色功能的转变对教研员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去行政管理后,教研员如何保障教研执行度?方法有三,其一是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借助教研员的个人魅力,依靠和谐的群体关系是关键。教研员既要提升自身品位,以飒爽的精神风貌、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吸引教师,将教师团结在一起,又要做好知心人和调解员,主动了解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当教师群体、教研组内出现矛盾时,教研员要了解矛盾的形成原因,以个别谈话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其二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研活动是一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具有开放性、研究性等特点,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研员首先要以身垂范,在教研活动中能“低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落得下面子”,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每个教研员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说,教研员的确比普通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好一些,那是因为教研员具有“占位优势”。教研员要注重发展自己的倾听技能与沟通技能,能择善固执,看得到他人的长处,看得到自身的短处,并以此态度熏陶人、感染人,使之成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常态。其三是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生活在团体中的人,其思想与行动必然会深受该团体集体精神与团队行为的影响。而群体舆论则为集体精神的建立和团队行为的确立提供了导向、支持与帮助。将我们所描绘的教科研发展蓝图、所倡导的教科研精神意志、所提倡的教科研方法策略等借助于教师群体的讨论与宣传,从而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科学的团队共识,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科研内涵发展、品质创新的驱动力。
三、打造核心团队,保障教研活动的群众性
教师群体的发展建立在教师个体之上,教师个体的成长扎根于教师群体之中。促进化学教师队伍教学素养的提升,无法脱离教师个体――既依赖于教师自身的脱颖而出,又依赖于教师将其智慧传承于他人。因此,要促进区域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必然需要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队伍,形成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高、贡献力好的教研组织。因此,在市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体推荐、精心筛选,成立了以在我市初中化学学科中个性品质优、威望影响高、学术能力强的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初中化学学科中心组,既负责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价,同时又是活动的承担者与参与者。其后,基于“特色推进、主题推动”的思路,进一步成立了以中心组成员为核心、以在教学教研各方面有专长的教师为成员的各个专题研究小组,如教学设计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试题命制研究小组、微课创制研究小组等,分别负责教学设计与实践、课题指导与服务、试题命制与评价、微课设计与制作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框架内各个重要领域的重点与热点研究。
青年化学教师是推动我市化学课程改革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身系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化学课程体系重构与课堂教学革新的重大历史责任。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成立了由所有青年化学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联合会(简称青化会),并聘请其中教学素质好、成长起点高、奉献意识强的青年教师担任常务理事,专门负责青年教师的培训,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多年来,以“基于需求、着眼实效、主题推进、系统考量”为主要方针,以专题讲座、教学沙龙、参观学习等为主要载体,以“班主任管理工作”、“试题命制与评价”、“信息素养与数字技术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深度参与,体现出了良好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不仅实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而且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推进项目研究,保障教研活动的深刻性
教研活动既是常规性与基础性活动,它保障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素养的权利,提高了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教研活动更是创造性与引领性活动,它促进了教师教育工作的理解力、课堂教学的执行力、教学科研的研究力,引领着区域教研的方向,引导着区域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走向。而欲更好地实现教研活动的这些功能,就必须保障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而课题研究与项目研究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方式与手段。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而以此为对象与载体的教育研究必然也是慢的过程。唯有平心静气、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一小步。十余年来,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坚持两个方向:其一是做长效课题,即围绕一个研究主题长期、反复进行学习、实践与反思,如围绕“学科能力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这一主题,先后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优化之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对初中化学学科能力的结构体系与组成要素,培养初中化学学科能力的原则、方法、途径与策略,评价学生学科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框架、评价指标、评价量表等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该项研究的研究成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理化生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其二是关注研究前沿。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迭,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诸多新挑战,也产生了诸多研究新课题。从2003年起,我市化学学科就加入了当时教育研究新领域“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行列,以江苏省教科研重点课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之研究》、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之研究》以及江苏省教科研重点课题《生成性教学之研究》为载体,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和类别,促生与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成性教学的特点、程序与评价等进行了完整而连续的研究,以该项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之研究》获得了第一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中小学生成性教学区域推进研究》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又如,近几年,我们还参与了国家教育部《区域中小学学生学业水平质量检测研究》、《深度学习》项目、《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项目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教师拓展了教育视野,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
五、改良教研方式,保障教研活动的参与性
教研活动总是基于一定方式展开,而教研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教研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如何改良教研方式,使之适应于时代的变迁与形势的发展,是需要深思熟虑并努力尝试实践的。改良途径之一是改善传统教研方式。公开课、示范课是传统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组织上,取消了原来单一的指定开课形式,而改由中心组拟定开课主题与范围,由开课教师自行决定开课的内容;且以同题异构的形式,促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改善教师对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执行,改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改良途径之二是创新教研方式。传统教研方式尽管具有容量大、节奏快、范围广等特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难以摆脱即时性弱、互动性差、持续性差的弊端。因此,创新教研方式,使其与传统教研方式和谐融合,互为裨益,相得益彰。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善互动方式,打造教研新平台。我们创建了常州初中化学教科研网,不仅在其上进行理论专题学习、思想观念碰撞、教学经验交流、教学难题探讨,而且将其打造成为资源库,容纳教师的智慧结晶与思想成果。为了使教师的互动能跨越时空界限,提高其即时性与及时性,强化其专题性与针对性,我们还利用了网络交流工具,建立了化学教师QQ群、讨论组,使教师的教学问题能得到广泛的、深刻的交流,得到及时的、圆满的解决。
六、资源建设,保障教研活动的可靠性
教学资源库是教学活动正常展开的物质基础,也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贯以来,资源建设都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为基本目标,以专题讲座、优课展示、技能比赛、项目研究等教研活动为重要契机,以中心组、研究小组、青化会成员为核心力量,以创制、汇编、整合为主要方式,我们逐步建立起的资源库涵盖了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各个领域,包括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如以中心组与青化会常务理事等为主体,自创录制的“初中化学学科关键问题研究”视频,聚焦初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引导化学教师理解这些教学问题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策略等,成为教师自主培训与个性化培训的重要载体。以试题命制小组成员为主体,对历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和竞赛化学试题等进行收集、汇总、分类与汇编形成的试题资源库,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习题素材,为教师的试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以青年化学教师为主体,创制的课堂教学微视频、虚拟实验微视频、基于学科思想观念的主题教学微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方式,也为教师践行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程序提供了新方式,成为教育实验与教学实践的新区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1-01
一、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现状分析
初中化学知识的特点体现在知识的新和奇。与数学、语文、英语等传统学科不同,初中化学的特殊性在于知识的陌生性,学生在之前对于化学知识缺少认识和了解,也缺乏途径进行深入的接触,导致学科知识专业性较强,初学复杂,初期遇到挫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任务开展难度较大,容易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教师在教学中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相关的化学学习技巧,没有充分发挥化学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优势,造成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利用高效课堂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意义,但是实际上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应用存在误区,简单把高高效课堂定义为高速度、高知识含量,在授课时急于求成,教学信息量过大,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难以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以上一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学生的初中化学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利用化学实验对初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对于初中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在枯燥的化学课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工具了解、具体操作等过程对教材知识重复记忆,反复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节时,对于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等有了简单的理论认识,但是学生学习印象不深。缺少直观的认识。之后教师如果进行化学实验,如通过蜡烛的燃烧实验、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较实验,对气体的性质有了更加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不用过分的死记硬背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调动学生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逻辑性强、知识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掌握困难,理解不通,容易产生疲惫、厌学的心理,甚至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通过课堂实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实验中各种奇幻的组合方式,新奇、多变的实验状态,神奇的实验结果,学生对于实验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化学科学的创造性,为学生探索自然、发现真理的学习旅程开辟道路。
3.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在化学课实验教学中,对于仪器的操作、工具的使用、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掌握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些都需要学生的亲自动手。在不断地化学实验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一些团队合作的实验,小组内进行分工,界定职责范围;实验时小组内成员根据实验的设计步骤,通力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化学实验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路探索,还需要运用化学知识和解决实验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考的探究精神,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三、发挥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w措施
1.保障实验课时,注重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课程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实验的作用,利用保障化学实验课时,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应该避免过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做到教材理论与操作实践并重,实现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与扎实性的结合。不能仅依靠随堂练的方式,而是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实验课课时,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做到寓教于乐;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该重视实验设计的作用,针对性提出假设,全面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条件,认真对待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督促学生认真实验,认真提出每一个实验假设,谨慎执行每一个实验环节;实验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总结,吸取教训,精益求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专业的指导作用,充分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学生地位,促进化学学习生活化
化学实验在初中高效化学课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地位,在促进高效课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要尽量避免教师过分主导的现象发生,教师在最初的演练之后,应该指导学生自主参加,让学生自主实验,自行组织,开展实验内容。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闻气体、药品的取用、加热物质、清洗仪器等操作,尽量让学生自主进行。注意做好实验安全工作,避免因学生的操作失误造成实验伤害。促进高效化学课堂的建设,还可以寻找化学实验与生活现象的关系,促进化学学习的生活化。如碳酸容易分解的特性,以及相关实验,体现在生活中就是碳酸饮料需要密封放置。
四、结语
化学学科作为理论与实验结合、分析与操作并重的学科,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还要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利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实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标。以上,笔者针对初中化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于化学实验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挥化学实验作用的具体措施,希望带来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姚红林.浅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