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镇银行发展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它实质上是一种股份制的民营企业。自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并正式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下文简称)以来,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截至2008年2月末,银监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批准开业22家村镇银行。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成效
村镇银行是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原创性实践的可喜起点,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由于传统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单一的现象,信贷期限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在贷款利率、决策链条、业务灵活度以及对市场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设立村镇银行,将大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并有效打破农信社以往的垄断地位,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减少借贷壁垒,促使融资规范化。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影响了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扰乱社会秩序,抵御风险能力差而投机性强等。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降低,原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开办村镇银行被纳入规范的金融系统。可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减轻非正规金融设置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得一些相对低收入的农村家庭也可以贷到款项,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除了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但由于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的新兵,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部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吉林东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6月25日,该行储蓄存款211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80万元,而同期贷款为1310万元。其他的如经营模式还不成熟,搞风险能力还很弱,业务产品和营销手段单一,高质量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成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思路不仅应着眼于完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改革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创新信贷技术,更应积极关注农村信贷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1.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村镇银行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2.合理设置村镇银行规模。在农村地区,必要的规模对于维持村镇银行信誉、防止挤兑、降低成本等方面均大有好处。根据国内外经验,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并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持股比例。最大限度防止新成立的村镇银行被单一的资金供给者所控制,鼓励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村镇银行未来的运作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3.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发展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使其向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4.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意识教育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既可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从业人员。
5.建设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农村金融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产权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应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展望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投资农村这个巨大的金融市场的回报是十分客观的。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其发展势头必然如雨后春笋。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银行机制,采用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创建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等有效方式,在原创性金融开发中获得新的金融能量,为中国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金融服务与资金,为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渝阳:从小额信贷看村镇银行试点对“三农”的支持[J].四川省情,2007(11)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清算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清算业务一般模式:根据实地调查,由于部分银村镇银行没有被批准加入支付系统,支付结算业务通过结算进行,其他金融机构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为村镇银行申请辖属间接参与者行号,通过村镇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同业存放账户业务资金清算。发起往账跨行清算业务时由村镇银行置换委托人为其自身的汇款业务委托书,填制清单与行手工交接后,通过行办理往账业务,行接收到村镇银行的来账业务,将来账报文填制交接清单与村镇银行手工交接,经村镇银行记账员核对各要素后返回行处理来账,业务种类涉及跨行所有资金业务。
清算资金和管理模式:村镇银行需保证账户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本行客户资金清算,该账户不允许透支,双方保证每日进行账户对账,保证账户余额相符。由于双方采用手工处理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单笔支付或每日支付金额上限达到一定限额以上必须提前一天报备。如多家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通过一家参与者清算,被行之间的业务只有通过行核心系统手工业务处理。
二、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清算方式使结算渠道不畅通。村镇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由于双方采用手工处理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受跨行交易渠道不畅的限制,使得客户的结算效率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客户因此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开立对公账户。个人之间的结算主要采用现金方式,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需要跨行结算的流程复杂,复杂的流程直接影响了结算的及时性,这种通过银行清算的方式使村镇银行的汇兑业务滞后至少半天才能到账(极少能实现时时到账),使客户误以村镇银行故意压票。且由于第三方转账,汇款人只能显示为村镇银行,使客户觉得少了一种交易证据,在汇款时需在备注栏里注明汇款人,使客户觉得不安全,上述原因使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方面一直缺乏竞争力,这已成为村镇银行所面临的最棘手的供需矛盾之一。
(二)结算功能及结算网络不健全制约存款业务发展。有效的支付结算渠道对于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来讲是提升服务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由于全国的村镇银行结算功能及结算网络还不健全,没有发行银联卡,这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来源,村镇银行只能办理最普通的柜台存取款业务,个人及单位汇款需要在行办理,汇兑结算功能欠缺,又受网点数量限制,服务半径短,部分贷款客户在村镇银行贷款后转存至其他行现象普遍,同时,要形成存款来源的关键要发展对公业务,吸收机构存款。但是,发展对公业务首要的条件是与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连接,从而才能在税款缴纳、集中支付等方面为企业、公司、机关等提供便捷服务,清算渠道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在跨区、跨行转账和汇兑方面的方便性,进而影响存款的吸收。
(三)过程中的存在潜在风险。一是人为压票情况时有发生,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迟付、迟收等风险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也使村镇银行信誉有所影响;二是村镇银行与行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丢票、漏票等风险。三是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由行办理,在办理具体业务中村镇银行需按费标准向客户收取汇款手续费后再向行交纳相应的汇款手续费,因此自开业以来,手续费收入一直为负收入,制约了结算业务发展,对利润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发展建议
(一)疏通资金清算渠道。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不长,相关的配套政策未及时跟进,其资金清算渠道不畅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应从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论证其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可行性,在二代支付系统开发时考虑相关因素,尽早实现村镇银行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对接,提高其对公存款吸引力和支付结算效率,全面提升竞争力。
(1)机构设立地点城中化。村镇银行设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填补农村区域金融网点空白,支持“三农”建设,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但从实际设立的情况来看,多数村镇银行的总部设在县域主城区,下辖的支行设立地点也多位于开发园区或各县的经济发展中心地带。未来发展规划中,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没有在乡镇地区设立分支网点的打算,其管理中心和经营重点明显向县城中心地带倾斜。
(2)注册资本规模扩大化。银监会为引导各家银行到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放宽了准入门槛,规定在乡(镇)、县(市)设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为100万元和300万元。而地方政府却把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引资项目,希望尽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信贷投放。同时,主发起人也愿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单笔贷款额度,但对村镇银行所需承担的资金成本以及业务逐步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均缺乏通盘考虑。据调查,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在5000万元左右,已远远超过最低限额。
(3)发起人选取规模化。主发起人在组建初期征集其他发起人时,只着眼于未来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被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所左右,导致村镇银行的股东结构单一,规模化民营企业股东和有政府背景的官股成为其主旋律,投资的融资性目的明显,严重忽视了吸收设立地小企业、种粮大户甚者普通农民在当地的宣传力。因此,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既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又缺少社会认知度,吸储难度很高,由此对村镇银行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造成不利影响。
(4)高管人员设置附属化。绝大部分的村镇银行高管人员与主发起行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是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大多由主发起人派员担任,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容易回到主发起人的经营模式,并最终成为主发起人在农村的一个经营网点,难以处理好法人与分支机构的关系。二是村镇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大多来自主发起行,在管理行为、制度设立和办事程序上与主发起行雷同,缺乏配合实际情况的开拓创新精神,影响了业务的开拓。
(5)机制建设薄弱化。一是支付结算体系不畅。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应当新设各项结算信息系统,但大量资金投入会增加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为减小经营压力,目前绝大多数的村镇银行仍然是依附主发起人的结算渠道来开展业务,效率差且成本高。特别在主发起行是异地机构的情况下,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的收费高于本地机构,往往会造成客户的误解和不满。二是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村镇银行通常整体人员较少,并且缺乏业务熟练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展贷款额度小、覆盖面广的“三农”业务时明显力不从心。
二、原因分析
(1)商业性和政策性存在冲突。村镇银行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首先考虑的是投资回报和自身发展,在资本逐利性和规模经济等内在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更加倾向于将机构设立在县城中心或开发园区等易于发展的区域,而不是面向农村,不折不扣地履行政策定位。
(2)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是由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和存贷利差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使得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求大求全。主要表现为注册资本不断增加,贷款集中度逐渐提高。在受单户比例控制的情况下,增加注册资本是村镇银行提高贷款额度,争取企业客户的重要途径。二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网点少,覆盖范围小,市场认可程度低,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储蓄存款的增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寻求财政性存款以及单位存款来实现规模扩张显然更加有效和便捷。
(3)经营管理依赖发起行。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运行大都照搬发起行的经营、管理体系,虽然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却没有自主创新建设的意识。在机制和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也完全依赖发起行,没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能够为当地“三农”服务的经营体系和产品体系,导致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渐渐偏离了服务“三农”的政策初衷,不仅没有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者,反而变成了传统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的参与者、效仿者和竞争者。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各地区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在营业税率、企业所得税、存款准备金等政策上没有额外获得更多的扶持。再加上农户和农业贷款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弥补,村镇银行的支农积极性面临拷问。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在目前村镇银行经济规模较小、辐射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定位于“服务县域经济”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选择。村镇银行应坚定不移地加强政策定位约束,紧密地扎根县域,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吸收县域优质客户。再由县域辐射到乡镇,逐步设立分支机构,并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基于“三农”特色,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村镇银行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当地企业、居民、农户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牢牢抓住县域和农村市场。
(2)转变经营理念,实现差异化经营。一是产品差异化。村镇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积极开发制定适宜的涉农信贷产品。二是价格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利率市场化下的优势,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给予不同客户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标准。三是服务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提供客户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尊重市场规律,选择适度资本规模。确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时,既要充分考虑设立地经济条件、人文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其自身的分红压力、经营需求、股东质量、政策许可及主发起人的现有资本水平等因素。为此,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科学测算农村地区资金需求及机构饱和度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设立小型化村镇银行,逐步发展。
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颇为重视,并希望以此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但在发展中却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通过对村镇银行发展背景的更加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解决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下面先讲一讲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我国村镇银行数量不足、全国分布不均、贫困县网点少
村镇银行成立数量低于国家计划,不能更好满足农村所需金融服务。
早在2009年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中,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城市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而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共有1101家村镇银行,若提出部分村镇银行开立的支行数量,则仅有731家。虽然说成就斐然,但是尚未实现2009年的计划目标,一些急需金融服务的贫困地区甚至没有建立起村镇银行,这些已成立的村镇银行还不能满足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村镇银行的布局呈现部分相对集中的态势,东部发达地区较多,中西部落后地区较少。而银监会在组建村镇银行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如今的村镇银行格局却没有达到目的。
各省份中的国家级贫困县和村镇银行布局重叠度太低。2012年国家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有592个,其中中部贫困县有217个,西部地区的贫困县为375个,占国家级贫困县的绝大部分,而中部地区共有263家村镇银行,西部有村镇银行342家,看似数量较多,但与没有贫困县但村镇银行数达338家的东部相比,西部地区贫困县平均分布村镇银行较少,这必然导致当地所需的金融服务不能得到满足。
2.村镇银行内部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吸收贷款难
当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高端客户,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于中端客户并逐步向高端客户延伸,所以我国农村的中端客户所需金融服务未得到充分满足,低端客户处于空白状态。低端客户主要是一些贫困农户和微型企业,风险较大且收益甚微。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需要严格控制风险,因此也必须争夺中高端客户,在发展较为成熟后向中低端客户延伸。但当前村镇银行的贷款方式,风险评估,信用担保,贷款审查,贷款偿还等贷款模式均没有太大突破,在产品开发方面创新较少。村镇银行的贷款模式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没有本质区别,而其自身又起步晚,经验不足,这就使得其在农村贷款中无竞争优势。
多数村镇银行,伴随着央行的两次降息,两次上浮其存款利率至顶。所有这些村镇银行上浮存款利率至顶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保有现有存款和吸收存款,若自己不率先提高利率,恐怕现有本已不多的存款也会流失。吸收存款难直接导致村镇银行贷款业务量较少,从而对农村金融影响甚微,不足以满足三农发展所需金融服务。
在我国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中,当地村镇银行的支农资金较少,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了较为发达的城市,这完全与银监会组建村镇银行的初衷相悖,使本就缺乏经济发展动力的农村地区更加贫困。
二、对村镇银行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相关政策方面
从保障村镇银行健康发展上来看,银监会的规定不无道理,但其规定从满足农村急需的金融服务上,却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虽然最大股东持股已由20%下调至15%,但其实质制约作用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我国农村地区所需的金融服务规模小,较分散而且风险较大,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和决策地位,必然导致其将吸纳资金投向收益较高的城市,使得支农资金大量较少。还有,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满足主发起银行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较少,这就使得中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数目较少,而我国中西部又是我国三农重点发展区域,这就与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随后银监会“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展与欠发展挂钩”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良作用,第一,挂钩政策使得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限制加大,一些原本支援在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地金融机构只有放弃设立,这反而又减少了村镇银行地设立数量。第二,对于在挂钩中贫困县设立的村镇银行政策上没有给与一定的优惠,这又进一步加重设立村镇银行的负担。
2.村镇银行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村镇银行起步晚,自身实力不足,不能吸收金融人才,并且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导致其金融创新严重不足,大量的金融机构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金融人才支撑,金融创新是不可能的,而要留住金融人才,没有相应的薪酬待遇是不行的。
但对于刚起步的村镇银行,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用于吸纳金融人才,同时,村镇银行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地方特色也导致其缺乏金融创新,也即没有符合当地境况的贷款模式。
我国大多数农民及小生产者对存款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而对于存款利率大多持无所谓态度,他们大多对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较为信任,这使得即使村镇银行的利率高于前两者,大多数农民仍不愿在村镇银行存款。村镇银行没有行号,也就不能业务利用央行的清算支付系统,而其自身又没有清算系统,这必将导致村镇银行的转账支付难以进行,而农村的一些中小企业还有部分打工家庭对于转账又非常急需,这也将使村镇银行吸存能力受限。村镇银行自身公信力不足且宣传力不足。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起步较晚,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没有树立起实力雄厚、安全、可靠的公众形象,而对于银行来说,商誉至关重要,农民心中没有充分认可村镇银行,这就必然使村镇银行吸存能力大打折扣。
三、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建议
1.放宽发起人的资格限制并实行优惠政策
政府要逐步放宽对发起行的资格限制,首先,对我国中西东部实行有差别的主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资格限制。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可仍坚持原来的主发起银行政策;但对于东西部地区,可允许一定符合条件的证券保险等金融类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对于国家更为贫困的县可进一步放宽发起人资格,允许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或自然人发起设立。同时,相关政策应规定增加符合一定条件的自然人股东比例,这样一来,便可利用自然人在当地的熟人社会,不仅可以拓展业务对象范围,又可降低信贷风险。还有,对于设立村镇银行,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至少不低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政策,同时要实行较为有效的差别化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在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优惠幅度要小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在发达城市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优惠幅度要小于贫困县的;对于由于挂钩政策而设立的村镇银行,政府除必要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实行一定的奖励激励制度,切实逐步改进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分布不合理。贫困县网点少的窘境。再有,规定村镇银行支农资金的额度。对于村镇银行资金外流,投资于非农业务,必须有明确的相关法规限制。可出台规定: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量不得低于全年的总贷款量的百分之五十,一年贷款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贷给农户,农村小企业和农村个体户,如此以来不仅可以满足农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而且避免的大量的资金外流。
2.进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公众形象
村镇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必须要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首先要拓宽担保渠道,如可实行土地使用权抵押、林木抵押、机械设备抵押、厂房抵押方式,以解决微小企业和农户生产贷款所需的抵押押物。还有,在一定的贷款范围内,可进行信用贷款,对于不同的信用级别也可以实行差额信用贷款,农民个人的信用状况可以通过当地走访以及以往信用记录来确定。在风险分担上,可以成立贷款小组,由小组内各成员共担贷款风险。例如,辽宁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就实行了独具特色的贷款小组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偿还贷款上,可以实行分期偿还,并且还可以实行提前还款奖励制度,一遍更好地鼓励还款积极性,减少偿还风险。
村镇银行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安全可靠的公众形象,以此增强吸存能力。村镇银行要以自身优质的服务赢得口碑并且加强宣传力度,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村镇银行的先进经验,例如巴西的BRADESCO银行,通过以优惠政策帮助当地一些求学困难的家庭提供助学贷款、婚宴贷款等,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形象,这自然使更多人愿意在BRADESCO银行存款。
3.发挥地方政府在完善金融服务中的作用
村镇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时,可与地方政府合作,把地方的三农发展规划政策纳入自身的业务规划中,对于符合三农发展政策的项目,主动提供优惠贷款,在贷款模式上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对于贷款审查、风险评估、信用担保、还款方式上与项目的实际情况为标准,逐步探索出实现自身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让政府出面对村镇银行的信誉加以确定。公众对政府是颇为信任的,由政府为村镇银行正名,足以使村镇银行改变现状。
4.村镇银行之间可以实行联合,有效办理清算转账业务
村镇银行在短期内不能加入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但村镇银行间可以部分联合,在局部实现清算转账业务。对于农村的中小企业,可以先了解与中小企业有密切往来的外部地区,如大规模原料采购地、产品销售地等,并与该外部地区的村镇银行实行联合,专门为这些企业进行转账清算业务。对于农户农民,村镇银行也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满足他们的转账需求,例如,我国相当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所谓的“打工经济”,而这些地区的打工农民往往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样当地村镇银行便可与打工地区的村镇银行联合,实现异地跨行转账,既方便农民,又可大量增加存款。
四、总结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例如,村镇银行之间可以联合起来、发挥地方政府在完善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进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的公众形象、放宽发起人的资格限制并实行优惠政策等,让我国村镇银行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参考资料:
[1]乌 兰 张 莉:内蒙古村镇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 2012(23).
[2]王军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2(08).
[3]廖继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4]张洁颖 张 平:新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及比较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4).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
监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三者共同投资,建立于农村地区。重点是为本地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村镇银行的主要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乃是制约经济发展平衡的重要因素。村镇银行的建立扩宽了资金来源途径,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营效率并且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兼具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农村金融业发展。设立村镇银行,一方面打破沉寂的农村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与农村信用社形成彼此公平竞争的局面,使农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2)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权衡下,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供给方面意愿不足。设立村镇银行使新农村金融主体得以确立,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村镇银行立足于农村,面向农村经济提供信贷服务,对于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二)国村镇银行发展迅速
2007年,我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准许建立村镇银行机构18家,2008年78家,2009年91家,2010年迅速增长到277家,2011年455家,2012年514家,截至2013年,我国村镇银行共计1071家。根据图表可以清晰看出,我国村镇银行在2007年到2009年这3年历程中,发展缓慢,但在2010年以后,村镇银行数量起初有显著的提升。
2013年年底,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总计4616亿元,占农村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3.1%。在增量上,2013年全年,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增加1585亿元,占农村类金融机构存款增量的6.7%。到了年底,全国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总计3634亿元。增量上,全年村镇银行各项贷款增加1308亿元。平均贷款比为78.8%。其中个人贷款占比重较大。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自从成立以来已有8年之久的发展历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尚有以下诸多不足。
(一)筹资困难,运营成本高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村镇银行吸纳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是农民以及村镇企业,大多数农民属于低收入人群,村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短缺,负债来源不足。其次,规模经济可以节省成本,而村镇银行的规模往往较小,这就造成收入费用率高企。
(二)主要发起人的资格限制
依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主要发起人必须是银行机构。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首先,对发起人条件的严格要求致使其他产业机构根本无法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截止到2011年7月,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设立村镇银行3年计划数量指标仅仅实现了70%,可见高门槛限制了社会资本的流入。
(三)市场定位偏离设立目标
村镇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为当地农村地区的“三农”服务,但是为了生存与盈利,大多数村镇银行将目标客户转向所在县域、贷款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出口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村镇银行远远偏离了服务于“三农”的设立初衷,农村贷款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对策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带动村镇银行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取决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为了保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做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提高农民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偿债意识与偿还能力。其次,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明确市场定位,实现差异化服务
村镇银行在建立之初并没有明确其市场定位。从实际情况来看,村镇银行只要明确好它的市场定位、把握好时机,给予新农村建设一定的金融支持,就可以避免及防止各种施放操作和监管风险,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村镇银行,为了满足本地区农业及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提供优良服务,和以往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竞争。
(三)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
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管理模式严重同质化,束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因此,如果要想让村镇银行真正在农村地区真正发展起来,银行就要不断研发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这村镇银行自身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村镇银行受产权束缚[J].新远见,2009.
[2]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08.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
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新晨:
一、引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村镇银行在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三农”和涉农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所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就全省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农村和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对此,本文分析了我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我省村镇银行现状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安徽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安徽省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但是其农业根底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的发展比较落后,并且城乡金融二元化,农村区域相关服务的缺乏,抑制了农村地区金融业的成长,显然新农村经济增长需要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在此种背景下,农村的金融机构必须真实的为“三农”服务,因此扎根在农村的专业银行产生。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一一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成立,这代表着我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也标志着安徽农村金融改革的开端。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有66家村镇银行成立,组建数量居全国第六位。从2008年第一家村镇银行创立后,村镇银行在全省快速兴起。2008年,当年开业2家,2010年年底增至17家,增加了15家。2011年新增16家,然而2012年6家的增量远低于上年。2013年新增了10家,增速略微上升,但在之后的两年间,增速却大大放缓。此外,截止2016年2月已营业的66家村镇银行之中,主发起人为农商银行的有40家,农合行有3家。然而在安徽设立村镇银行的大型金融机构比例却很低,截至目前,五大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仅为2家,其中,繁昌建信村镇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和控股股东,绩溪农银是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其余的21家,多数由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起。安徽省村镇银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完善了农村金融的市场体系。
三、我省村镇银行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村镇银行是我省新出现的一种金触机构,主要为当地“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建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使得我省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供给不足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随着这些试点银行管理和业务经营的逐步加深,也出现了一些特定的问题。
(一)村镇银行服务的中心偏离了“三农”
村镇银行的实质归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是“村镇”也意味着其设立地点在农村,为当地农民和农业所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没有充足的抵押物、农业弱质含的还贷危机和非生产性借贷等,所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乐于经营农民相关的业务。同时,在很多村镇银行中,其最大的股东为商业银行,很多发起行的持股比例超过了50%,这些村镇银行几近于他们的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显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这些村镇银行也难以改变其一贯的经营理念,深受商业银行的影响。
安徽村镇银行的经营,部分已偏离了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服务的初衷。例如从安徽省已经建立的村镇银行看来,它们的总部绝大多数都是设在县城,并没有下沉到贫困村、贫困县,其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比较好,服务客户大多是有固定收入的群体,而非农民。并且,很多村镇银行本应该专注与“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却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更倾向于利润回报更高的项目及客户。
(二)吸储难度大,可贷资金不足
村镇银行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它是为农村服务的新生金融机构,成立的时间短。所以,社会的认知度较低,百姓难以有认同感,并且L险控制的能力偏低,没有品牌网点等优势,仅仅依靠本地的机构和储户存款,所以想要吸收储蓄就比较困难。并且,由于近年来我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的供给显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像村镇银行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不足却因为当地的快速发展,有着大量的贷款需求。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依据其2014年年报,银行下设4家营业机构,资产总额是2582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22114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0545万元,资产规模较小,存贷比较高。
(三)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村镇银行受到其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由于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小,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银行的员工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锻炼,很难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水平。人才招聘困难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这一点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银行。现有的村镇银行人员,部分是来自其他商业银行,其余都是通过招聘等方式选拔进来的。然而,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大多分布在现有的大型金融机构,虽然部分村镇银行员工来自当地其他的村镇金融机构,他们熟悉当地市场,但却不具备专业知识,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例如安徽省的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从人员数量来看,其一共有19名职员,人员较少,不利于业务拓展。并且只有董事长,行长,副行长三位,对于金融管理方面具有较为丰厚的经验,其余的员工为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公司职员等,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部分没有金融的知识背景,难以进一步深造,严重制约了该行的创新与发展。
四、关于对安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找准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想要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因而,安徽村镇银行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为“三农”所服务,利用好区位特点,从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I务主体与业务范围。想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展开:深入农村当地市场,在各乡镇布局其分支机构,能够真正为农民带来便利;合理地与当地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特色,树立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专注于特定领域、地域,做精细化、专业化、本地化的银行,服务于农村客户、农业生产领域及与农业相关的小微企业,推广农户的小额贷款,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要积极地寻求当地政府的相关支持,并且发展好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努力吸收其存款,以提高自身的资金实力。
(二)积极吸收存款,拓宽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想要吸储,必须要提升相关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融入区域经济。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特色的服务以及优惠的政策。要根据区域的特点,为当地农民和相关的小微企业,提供特色的业务种类。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建设,贯彻落实银监会的相关规定,遵纪守法,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另外,村镇银行应正确利用当地的媒体,积极宣传其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服务内容等,营造良好的口碑、形象。并且,村镇银行要主动融入当地的政府、社会和村镇社区,开展各类的活动,为百姓带来实惠,以此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认知度。
(三)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机制
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机制的培养。从银行的内部来讲,首先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人员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大员工的绩效考核力度,应注重控制风险,防止业绩考核脱离实际。为员工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以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发展等。同时,实行奖励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好处,增强其认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从银行外部方面看,要改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招聘的机制。可以采取校园招聘等方式,适量地选拔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大学生。重点是大力引进本土化的精英人才,可以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或者福利政策等,以此吸引同业金融机构中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
[2]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3]徐鹏.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探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2.
我国村镇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资产优良,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无历史包袱,且机制灵活、人员结构年轻、创新能力强、应对能力强,较农村信用社、合作社等多家农村机构存在诸多优势。此外,银监会在选择村镇银行发起行时多选择风控能力较强、农村信贷经营多的金融机构。故,我国村镇银行近十年来发展呈现平稳发展态势,资产质量、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等各项监管指标呈较好发展水平。
1.贷款领域多为涉农贷款,优势领域主要在乡村
村镇银行作为小法人机构,决策半径少,信贷审批和管理链条短,审批便捷,真正满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r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农村领域创新金融产品生力军
村镇银行特有的“短、频、快”审批机制,能够很快响应我国农村改革各项政策,并结合自身所处地域、人文特点,创新金融产品。目前,村镇银行在三农领域创建了许多创新金融产品,诸如“富民贷”、“小额贷”、“国开农贷”等贷款业务品种,是三农领域创新金融产品的生力军。
3.主发起行扶持力度明显,为农村金融引入了先进管理理念
大多村镇银行各主发起行对设立村镇银行多为控股,少数为参股,对村镇银行具有较强控制力,绝大多数发起行成立了村镇银行管理事业部。主发起行利用已有的结算手段、服务理念和管理团队和流动性支持,使得各村镇银行实现较快盈利。例如包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借鉴了包商银行特有的微贷款技术,运用到农村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1.村镇银行自身存在社会认知度低、支付结算渠道不畅和竞争压力较大的三大弊病
村镇银行虽已成立近10年,但社会认知度普遍较低,部分储户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对其存款的安全和可靠性存在很大质疑,许多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比不到10%。此外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及大额可疑交易报送系统,结算渠道都依靠发起行的结算系统,受限较多。农村信用社、邮储在农村地区多年金融机构,存在网点、区位优势,另外,还有很多理财产品和其他诸多便利条件。
2.存贷比高位运行,各项风险隐患较大
大部分村镇银行自成立之初,一直受存款制约,由于决策半径小,贷款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故多数村镇银行经常存在“等米下锅”现象,有些村镇银行远离主发起行,如存在流动性风险,主发起行及人民银行对其支持力度还有待观察。村镇银行自身造血功能先天不足,使得村镇银行发展各项风险隐患逐步暴露。
3.首批村镇银行设立偏远乡村,难以维持自身业务发展
根据银监会要求,村镇银行需设立空白网点农村地区,但根据近几年运行情况来看,首批设立村镇银行布局偏远,受存款制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调研过由包商行发起设立的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网点设在固阳县下湿壕镇王二壕村,发展初期因存款制约,无法发展,后设立分支机构至固阳县城内。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要求来看,只有将第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后,在可实现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只有实现农产品深化加工物产流通,农产品才可得到利润空间,否则将是“谷贱伤农”。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和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如何提升三农、小微服务水平和能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村镇银行亟需大力发展方向。
1.创新业务品种,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
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关注与扶持,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也是各家金融机构争夺市场,村镇银行关注扶持没有体现。村镇银行除密切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与地方政府探讨各类创新业务,作为地方政府支持三农创新业务试点行。同时关注地方政府关注扶贫业务、助学贷款业务、农村城镇化改革等诸多问题,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同时,积极探索各类创新贷款业务和服务手段,从业务品种、信用结构、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2.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使村镇银行立足“支农、支小”发展定位
(1)税收方面优惠。目前来看,为了鼓励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利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低税或减免税收,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法为村镇银行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在西部或农村金融空白网点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2)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中央或地方政府还可建立起支农贷款风险保证金及支农贷款投放的激励机制,对于村镇银行的扶农业务进行风险补偿,对其投放贷款予以奖励,把扶农的政策性与效益性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各村镇银行的经营积极性,推动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国家各项支农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多而繁杂、且补助资金多由影响力大户申领到,而真正弱势群体无法得到补贴,或是补贴资金“撒胡椒面”现象严重,未起到杠杆作用,应将此类资金注入到村镇银行,或建立财政性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小博大,最终实现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3)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缓释机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健全,农村地区可用于抵押品的担保资源稀缺,虽国家已开始试点建设“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林权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但实效还待时间检验。此外,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信用体系不佳,农村借贷一旦遭遇风险,将对债权人造成全额或将近全额损失。因此,必须尽快创新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对农村担保品的法律规定,降低或分散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信贷风险。
一、导论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