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古诗教学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古诗教学思考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 互动交流 主动性激发 策略探析

在小W阶段,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的接触外来汉语的学习。因为,认识其它事物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学习与表达基本功,学生积极地参与意识能够得到激发。因此,再遇到新鲜事物才会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技巧。因此,通过创新学习模式教授小学生语文古诗课程,可以激发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首先,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这也是开展互动与交流的良好开端。

例如,进行基础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时,不能遵循传统的古诗课教学理念,除了读就是读写,授课教师过多进行说教式授课,即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学习,这只是一种效果不好的方式,一味的记或者是死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得到激发,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这样的教学模式进程中,学生的言听计从表现良好,课堂参与效果却很差,这根本没有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

一、以心得交流为契机,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不能单纯的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作为学校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方式。因为,小学生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交流主动性,从识字方面的浅显学习再到古诗阅读分析能力的转化,古诗阅读的时效性要得到体现,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例如,对于以下问题:低年级出现学习跟不上,理解能力欠佳、较高年级学生不能抓住诗词重点和诗词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程结束没有相应的读书心得或者是古诗学习无重点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从课堂上的交流来获得。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授课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如收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古诗词。将学生通过大脑涌现出来的看到过的大量诗词进行总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一首诗词的理解应该让学生逐渐的认识到诗中关键词的作用。

二、创新性培养方法,规范思维互动方式

语文古诗课程学习的标准就是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独立的阅读古诗并思考和理解古诗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内心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通过外在的互动交流形式得到提升,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完成语言的基础学习只是一部分,授课教师的安排进程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整体和系统性学习模式开展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就能完成这些教学与教育目标。首先的目标是培养参与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要开放,不能局限于一学科的教学过程,而是整个思维的交流和提升。第二是提供思维互动的平台,进行批评与反批评。授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读写与思考的方式,是一种引导,一种合理性的配合。

提升语文古诗理解能力最重要的是方法指导,另外就是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堂的互动交流和引导是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讲授《泊船瓜洲》和《商山早行》两首古诗时,不能让学生只是停留在背诵,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欠缺就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来获得,作者的归心似箭和旅途的失意之情虽然自己理解不了,但是通过这种交流能够达到掌握并延伸,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关键词等,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生活化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创新升华课堂互动模式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学生的认字辩词能力的提升,但是互动交流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实施开拓性的开放性古诗教学活动或者是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主题式多元化古诗学习、主题回顾性古诗学习、古诗情景交流与分享、实践拓展古诗阅读分享等方式。小学生对语文古诗的学习特别喜欢问,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分享古诗学习心得,提高个体理解能力的同时,感化并传播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李白古诗交流会,像《静夜思》《赠汪伦》等课程学习交流会,授课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古诗阅读学习与交流,使学生产生对课外古诗阅读的兴趣,通过这样不断地进行课堂内外的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激情。

通过开展不同作者的古诗学习活动,如孟浩然、杜甫等,或者是按思乡、怀才不遇等题材开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对语文古诗课程教学的形式改善,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也能够突出自主学习模式开展的主题。例如在六年级学习《咏柳》一课时,通过选择性的适应课外古诗学习情景,如授课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进行分组式交流与学习讨论课外读到的古诗,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不断深入的探究与品析,总结古诗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创新性一定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的转变教学理想与教学方式,不断增加小学语文古诗学习的独特性,语文古诗课程中的创新性教学方式需要授课教师不断的结合学生的兴趣,逐步的做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的古诗学习与理解性的互动交流学习。

篇(2)

【关键词】教学困难 课标 课后练习 比较对策

1.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

(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2.教学初中古诗文的依据

2.1 课标要求: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2 语文教课后练习题设置。第二册:《伤仲永》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木兰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孙权劝学》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口技》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短文两篇》二、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狼》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六册:《公输》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孟子〉两章》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鱼我所欲也》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庄子〉故事两则》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曹刿论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愚公移山》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2.3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在初中阶段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是能阅读文言的必要前提,因而这样的练习贯穿文言学习的全过程,不过,这种要求的量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用“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形式,显然是强调文言词语的解释、积累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即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情感体验及评价的思考题,如《童趣》的第一题是这样说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立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表明文言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把文言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另一个目标则是它的人文性,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笔者认为,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深入进去: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其语言,美充满情感的朗读,体会其情景美;带着想象去朗读,体会其意境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1 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3.1.1 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我们学诗,要从读入手,批文入情,体会诗作的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阴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风光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艳丽动人的画面,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课堂上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观看flas,或给课文配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和联想,脑海中重现诗所描绘的画面:黄四娘家门前,是一片花的海洋,少女仰头而观,书生低头吟诗,孩童嬉笑不绝,诗人自己则徜徉在人群中,花海下;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听着早春黄莺清脆的鸣啼,不由诗兴即发,边走边吟。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早春景象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再让学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背起双手,一起朗诵全文。那是何等的享受!

3.1.2 品位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往往运用夸张、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且凝练,读起来常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情达意提供借鉴。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雪喻春花,构思巧妙,想法奇特,描绘出了边塞一夜大雪,万树挂白的壮观景象;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雪后的群山喻为游动的银蛇,把雪后的丘陵喻为奔驰的白象,景象壮观,意象阔大,实在是妙绝;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社会和自然中现象,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言简意赅,又流露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感。这些诗句经学生揣测玩味,必将沉积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化为学生人格气质的底蕴。

3.2 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大力提倡背诵课外古诗词,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就会逐步养成。我们经常展开以下活动:

篇(3)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的积累,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很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因此,一定数量古诗词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些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生活体验不断丰富,他们对于古诗词的体验和理解也会不断深刻。二是以情怡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几十首古诗词。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涵的人文情感、爱国情怀来流通浸润学生的心田。以情怡情。三是体会创作之精妙。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从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方能体会创作之精妙,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提高素质。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

人们常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古诗词教学更是这样。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和背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如果自己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之作,只有了解到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才能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人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增强文化素养和古诗词的积累。

三、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1 理解字词。加深理解。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知识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2 联系实际。把握诗意。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它的写作时代背景就是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这样就让学生很直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宫廷对百姓的盘剥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可以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而且面对官府、朝廷的盘剥是多么的无奈,这也是诗人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

3 揣摩意境,体验情感。学习古诗词应该透过文字,看到诗人内心蕴藏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讲得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始终隐藏的情感、哲理体会得更深入。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难得一聚却又即将各奔一方时,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企盼。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篇(4)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大段的教师讲解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剩余的时间就用来应付考试,让学生抄写古诗,抄写古诗文的解释,课堂气氛沉闷而没有丝毫活力。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吗?经过了自己广泛的阅读思考之后,我学习了一些名师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了一些收获,现“取其一勺”和同行进行交流。

1 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有章可循。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三个学段都表明了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的是:体验作品的情感。什么是情感体验呢?我们可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的一段话中得到答案,情感体验就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情感的过程,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

2 读为主线,落实情感体验的目标。

从课标准要求不难看出第三、三个学段都强调要通过诵读体验作品情感。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吟诵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

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步骤分层次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首先,初读,要求学生能读到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声朗读,读到字字要准,字字响亮为目的。

然后,再读,要读出节奏,教师可以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并予以模仿,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打着节拍,或摇头晃脑地读,只要学生可以读出节奏,读出兴致,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

接下来,悟读,体会诗歌的意象之美,把诗歌中的语言符号想象成立体可感的意向,让颜色鲜艳起来,动作连贯起来,真正走进诗歌的境界。在这个环节,一般采用带着问题自由读的方式进行领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一个诗歌中的关键词,从词突破,进而引领学生想开去,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如在学习《秋思》一诗,教师抓住“意万重”和“又拆封”来理解全诗,学生就可联系其他,把这首诗描写的情境具体可感地活动起来,也就很容易地领悟到了诗人独居异乡,对家中亲人的无比思念的情感,一种孤苦、寂寞不觉涌上心头。这个环节的读,一般采用自由轻声读或默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最后,入境读。在上个环节的体会之后,诗人满满的感情已经充溢了学生的心胸,教师即可就势引导学生用声音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适合的音乐素材,来渲染气氛,进而把读推向学习的。在学习了《秋思》之后,我就播放了陈悦的《乱红》,配合学生的朗读,音乐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带进了那个萧瑟的秋季,耳旁也仿佛听到了风的声音,学生的读诗的声音应声而起,整个课堂凄凄切切,诗味浓浓。

课堂上的四步读伴随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舍得在“读”上动心思,把古诗文的学习难点一个一个溶解在“读”当中,既保护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让课堂书声琅琅,在诵读中在诗歌中走了好几个来回。

3 想象画面,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插上翅膀。

诗不达诂,课堂上逐字逐句释意、讲白讲深讲透的现象是在不足取,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意象是诗的关键,是诗的灵魂,想象则是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呈象”,而后直抵诗作灵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3.1 从哪里让学生想象?答案是:从诗歌的空白处切入去想。如《秋思》一诗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意万重”,可能想到了……可能想到了……又可能想到了……

3.2 怎么想?答案是:可以借助插图,进行联想;可以抓住主要词句,扩想;也可以设置情境,假想;还可以利用空白,补想。如《所见》一诗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安静的夏日中午的情景,让学生想象茂密的森林里有什么,能听到什么的声音,小孩子骑着黄牛一路走来突然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突然不做声了呢……通过以上的想象,自然而然就把静止的文字立体化了,孩子们的眼睛里立刻出现了灵动的场景,理解诗歌也就不是个问题。

所以,教师一定要像设计精读课文的教学那样去发现古诗文教学的想象点,让学生从精炼的文字中抓住几个意向,想象开去,学生的理解一定比抄意思要深刻得多,也有趣的多。

4 善用资料链接,给学生一把理解古诗的钥匙。

不难发现,仅仅凭着几个注释是很难顺利地理解诗歌情感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链接相关资料,巧妙突破古诗文教学中难读、难解的瓶颈。

资料的链接一般注意用在这样的时候:

4.1 词义理解的“阻滞处”。

4.2 句意理解的“阻滞处”。

4.3 文意理解的“阻滞处”。

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链接了一个资料:“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资料一出,一下子让学生的心纠结起来,这一别真成了诀别,多么悲壮啊!情感不用多说,早已升腾到了学生心中。

5 设境激趣,为学生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离他们日常语言较远,更需要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切合诗意、诗情的各种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方式多样,促进感悟、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意境,从而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时效性。

5.1 播放课件,创设试听情境,激发兴趣。文字、声音、动画的组合,一定会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真切感悟。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要适度,毕竟它是课堂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篇(5)

人文,即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类文化现象,其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性情,磨炼学生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一首古诗词都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例如诗人的生平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前人的诗词赏析以及诗词的题材等。利用背景知识引入诗词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获得作者意欲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创作是诗人的经历、感受以及思想的体现,每一首诗词,每一句诗词都蕴含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在诗词背景的学习中渗透人文情怀,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社会的本质,理解生活的真谛,接受人文教育。

例如,在学习《相见欢》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李煜的经历,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学习《石壕吏》时,可以为学生讲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百姓的愁苦问题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懂得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体会关心民生疾苦的重要意义。在课前,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适当收集诗词的背景资料,提升动手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与大家分享,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二、分析鉴赏语言,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也要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是文化情感培养难度也很大,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在诗词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诗人的用词用意,让学生形成对诗词内涵的深刻认识,在情感上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进而发现生活之中的美好。

例如,教师在教授《早春》一诗时,“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既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也使用了写作技巧。诗句利用倒装的形式,将早春小草萌芽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学习“僧敲月下门”一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句诗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敲”字的妙处,了解诗人的情感。在对诗词的分析与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诗句内涵,将人文性渗透到诗词教学中。

诗词既需要讲解,也需要鉴赏,二者的学习过程相互结合,才能增强诗词的魅力。诗词是凝练的艺术,其事物描述与情感表达具有较大的跳跃性,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好指导,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诗词鉴赏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意境鉴赏,二是情感分析。意境与意象紧密相关,意象组合能够构成不同的艺术境界。

例如,在讲解《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诗词“空山”“雨”“松”以及“清泉”等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情怀,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情操,增加情感体验,在发现诗词美好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在进行《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其编成简单的剧本进行表演,让其将母亲与游子之间的浓浓情感表现出来,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教化,树立感恩意识。古诗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教师应当合理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的群体,正确的引导对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小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朗读诗词内容,熏陶人文情感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经过朗读,学生能够理解诗词意义,明了诗人情感。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韵律,在平仄交错的诵读中体会诗词鲜明的节奏和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配乐,让学生融入角色,体会诗词中的诗情画意。

篇(6)

目前,对古诗教学的把握是很多老师的“心病”,反映到老师们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时空的跨越。诗人生活的年代和学生所处的年代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空间隔,由此造成学生对古诗意境、诗人生活环境等一系列理解障碍。二是如何弥补情感断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古人实现共鸣,并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从而达到积极体验、合理感悟的目标。三是如何拉近表达上的差距。古诗往往用短短的几行字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思想。如何拉近古诗与白话文之间表达的差距也是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针对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这三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 读中悟

“读”是古诗教学的基础,要实现“读”的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古诗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从三方面来做:

1. 整体性读。古诗教学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整首诗非常重要。因为古诗的表达形式体现了言简意赅的特点,如果忽视了初读时的整体性,就会影响学生对古诗意境、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读的机会,避免过早地开始分析诗句,尽量为学生的“悟”提供必要的文字基础。这种整体性的“读”,也为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弥补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断层提供了可能。

2. 多样化读。在读的形式上,教师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领读、评价纠正读等方式,多样化的“读”,能避免因为读的单调性而带来思维疲劳,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3. 重增量读。一堂课有效与否,朗读是否有增量或增量的多少已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读”的各个环节时,要考虑引导学生采用何种读的形式来达到何种预设的目标。例如,引导学生从古诗语词本身的逻辑去读,目的是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整体读之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读,则是为了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 思中索

“读”能把学生带进诗里,但要实现与古人的对话,“思”才是关键。这里所说的“思”是精思,要求教师在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境或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关键处设计一些精妙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全国语文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张红萍老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一段设计就很耐人寻味:

(学生在整体读的基础上,学习并感悟了诗的前两句之后。)

师:读着读着,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生1:长江两岸的景色。

生2:明月。

师:明月能让人想到什么?

生1:想到家人,一家人应该在一起。

生2:一个家就应该像明月这样圆。

师:明月当空,别人家是怎样的情形?

生1: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聊天。

师:而我呢?

生:离家在外,不能回去。

师:所以他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老师几个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实现了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在思考后出现多元理解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对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体验。

三、 境中会

教师为学生创设诗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成诗人,通过移情、体验、活动等方式领会诗人的内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有一段巧妙的情境创设:

王老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1:我看见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思念亲人。

篇(7)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我总结出学习古诗的六步法。所谓六步法,即:析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晓诗意、入诗境、诵诗情。

1、析诗题与知诗人:分析诗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比如,在教学《别董大》(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七册)时,从题目入手,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高适送董大,同时对作者和董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学习这首诗做好了准备。

2、读诗文与晓诗意: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48首,这些古诗中无不显露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更有多数古诗给我们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们可以走进画中,与作者展开心与心的交流。之后,通过有滋有味,有腔有调的吟诵,自然而然地体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上六步法,不是按部就班的六步,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做适当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诵读

古诗的学习,诵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古诗要达到的重要目的,更是培育学生们热爱祖国语文的重要途径。除了课前、课中、课后多种多样的诵读之外,这里我想特别指出两点:一是教师授课时的导读,二是教师的范读。

导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导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恰当运用整体导入和部分导读。整体导读,多为一课之始,激发兴趣,奠定基调。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酒,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除了整体导读之外,还有部分导读。尤其是古诗教学中,对那些千古佳句,或者蕴含深刻道理的名句,整体导读的适用价值就不高了。这时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如: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其次,在学生情感激发点导读。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所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总有激发他们情感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激发点,及时导读,催化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

再次,导读要本着两个原则:语句优美,情感充沛。学生,尤其是低中学段的学生,对自己老师有着无限的敬佩和羡慕,教师的范读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们读诗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给学生们读诗方法的重要途径。

篇(8)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具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古诗教学应以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指导学生诵读时,先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在这样的诵读氛围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思。例如:《江南春》这首诗,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读、评、再读、议”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从而将诗句的意思理解透彻。

二、联想法

具体做法可这样安排:先根据诗歌的内容提出想象要求,在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联系说话或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完善,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比比看谁想想丰富,谁描写的语言生动。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喜欢古诗,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三、演示法

对于内容浅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写景咏物诗,可采用绘画演示进行教学。可提前让学生绘制好彩图,也可以课上及时勾勒简笔画,或指导课后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绘画能力。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后就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意境。学生积极性高涨,画的画也十分美丽,表现了诗歌的韵味。而且我还将画的优秀的作品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一些古诗词,可让学生以演唱的方式展示。虽然我们无法按照古代词牌来演唱那些优美的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现代歌曲的曲调来演唱古词。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上课时就先给学生唱了一遍,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整节课中,我将演唱贯穿始终,课堂效果良好。

篇(9)

(一)教师重视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农村小学有不少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现代文教学而轻视古诗文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也有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精心备课,只是要求背诵,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学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此外,在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文,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文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流程大多是这样的;一扫文字障碍,将生字读音、生词意思弄懂:二是串讲,把每句意思讲一遍,甚至把整首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三是熟读成诵,在老师引读、学生齐读或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自己朗读直到会背;四是默写检验。或是整首诗(词)或部分或名句,后通过默写来检查其背诵效果。这是最为常见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也是最为有用的应试办法,但同时也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兴趣不浓

目前,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背诵、学习古诗文有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或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予以灌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文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文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兴趣?

(四)教学评价不当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共同心态的真实写照。可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词)句及意思为主,不仅考教材上的篇目,还考课标推荐的或是课外的篇目,这对师生来讲犹如大海捞针。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古诗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同志曾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昧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文的新思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若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产生对知识、人生、社会、教学的深刻体验,课堂教学的语言也才会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科学、灵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问题,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有效激活学生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

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又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3 教学生活化,努力保持学生兴趣。

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文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境。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学绘画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

(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三)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从教师角度谈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改变以往教师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积累足够多的古诗词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知识功底如果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深入和精准。教师必须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从整体上掌握古诗词理论系统。

2.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之外,还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由于古诗词内涵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更好地解读诗文。

(三)创新诗歌策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图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些许兴趣和想象空间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辅助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导入阶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图片、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图片,把学生带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选取电影《赤壁》的优秀片段辅助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上一篇: 高校在线教学 下一篇: 文化自信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