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8-01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与现代化建设最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包括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之而加快转变。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重新思考发展思路,摒弃不合时宜的提法和做法。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的技术源
首先,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内涵的重新思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一专用概念,这是因为黄炎培老先生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一直沿用这一概念之故。我们有时也简称为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这类教育统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
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因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当今是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即使这样,两者之间仍然有差别。其中技术教育重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技术素养;职业教育则重在岗位、岗位群或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旨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中所渗透的技术教育是与岗位和职业紧密相关的,因而是并不完整的;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渗透着岗位和职业的要素,但是它重在技术训练和技术活动的完整性,既可表现为教授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的技术要素上;也可以表现为教授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软件的技术要素上,还可以表现为教授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新技术要素上。
需要重新审视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同时也是高等技术教育,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要素?
二、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90年代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将这一培养规格表述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则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目前这种简单化、雷同化的表述,不仅在理论上是肤浅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必须根据这些新变化来重新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若干指导理念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为了突出与普通大学在类型上的区别,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到专业和课程的改革,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分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理论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有将实践教学来替论教学的倾向;不分具体的课程性质,一律套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等教学方法,搞得有些课程内容牵强附会,信息量锐减,大大削弱了现代大学集约式输出信息和传授知识的功能。结果造成理论教学缺斤短两,内容空洞化、稀薄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后期发展。
二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由于培养目标的重心下移和片面性,使得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浅薄,大部分学校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在顶岗实习呈“放羊”状态,质量严重下滑。
三是关于生产性实训问题。为了强调在学校里也能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便引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概念。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符合生产是真实的,产品是真实的,营销是真实的等诸多条件。而且有一段时间还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占整个实训的80%。这种过头的指导思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既不符合学校实际,在现实中也很难做到。为了迎合这一指导方针,一些学校机械地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至于利用学校宝贵的稀缺资源,究竟能覆盖多少专业,能为多少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能否可持续发展,效果究竟如何,却很少去客观评估。
四是关于产学合作还是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只能提产学合作,而不能提产学研合作。理由是认为研发不是职业院校的任务,而是本科院校的任务。其实这样的指导方针是相当幼稚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出色地回答了职业院校在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同样能大有作为的问题。今天,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否将企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的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
五是关于千校一面和以特立校问题。4年来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包括第二期的骨干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职院校的第一方阵。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明显的。反之,以特立校不足,特色专业匮乏,品牌教师稀少,倒是成了常态。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反映了我们在示范校建设的指导理念上还存有缺憾。
六是关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还是鼓励学校领着企业跑的问题。目前,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专业多,前沿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紧缺专业少;紧跟现在需求的专业多,指导未来需求专业少。至于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化新趋势,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外包服务,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等出现的新业种,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技术等等,不仅高职院校普遍反应不灵敏,而且国家的专业目录指南也反应得相当迟钝。
现在很多学校更为强调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引导企业需求和制造需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尤其是让更多的示范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参考文献:
[1]陈锁庆.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J].教育探索, 2010, (1).
[2]朱家建.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建设[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3).
(1)又寸数字教材的理解
提到数字教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各种电子终端和阅读器等物理载体,而忽视数字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数字教材不应是任何物理意义上的“书”或“本”,也不仅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富媒体系统,它还代表一种方法或模式,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工具与移动终端,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的内容资源与工具支持,满足现代教育对大规模个性化服务和跨时空共享的要求。
教材的学习是一个由教学设计者引导的按计划、有要求、受控制的过程,包含教学过程的特定环节或步骤,而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工具和载体。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做出计划之中的反应,教师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判断、引导、调整等一系列处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而非真正的学习对象因。我们出版的教材内容只是作为教学媒体承载了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以练习、测试、评价、研讨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无法从物理载体上体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研发能充分体现上述这些教育属}生的新型教材,将是来来数字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2> Mooc带来的新型教材出版机会
自2oi2年起,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发展如火如茶,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MOOC具有诸多变革性特征: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具备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将线下实体课堂的全部教学过程与活动在网上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性;能同时完成教学引导、效果评价等信息管理功能。这些变革性特征不仅改变了课程建设的方式和方向,而且正在重构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与生态链,必将带来相关学科教材建设的变革,加速传统纸质教材向数字融合出版的升级。MOOC真正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课程建设延伸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这也使得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传统教材无法适应课程带来的变化。从教材思维主导转变为课程思维主导,是教材变革的核心,课程与教材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MOOC元素将更多地运用到教材策划中,将会涌现更多适合MOOC背景的研发策略与教材形态,教材出版将迎来多种形态的出版时代因。
2.网络教育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网络数字教育平台是出版社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我国很多出版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完成从单一纸质教材服务模式向教学增值服务模式的转变。在前一阶段的出版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中,教师已经养成在教学中使用出版社提供课程资源的习(贯。当前,数字教育平台已经成为教材出版商配套销售的必需品闭。在线学习的成效来自学习者的个体自觉程度、认知水平、学习目标等,所以,来来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 基于学习者层面的分析研究
在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兴趣偏好、学习状态以及在线学习过程中这些条件的改变,并没有反映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上。来来的平台将通过学习过程信息的记录、传输、分析,实现对学习者情况的准礁把握,并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情境的变化而调整。
(2) 资源建设层面的设计研发
来来教育平台需要了解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使资源可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这对资源内容的设计、认知负荷的处理、学习途径的选择以及支撑的学习王不境有更高的要求。
(3) 学习支持服务的智能嵌入
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趋势将从传统的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到对教材、教师的直接支持,再到对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的支持,甚至发展到对包括助学贷款等可能的间接支持。来来在线学习将能发现人与在线资源的沟通障碍,并提出个性、及时、精礁的支持。
(4) 反馈评价的融入设计
反馈评价是检验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在线学习需要反馈评价的全过程介入,通过不断反馈评价,促进其理论的调整和实践的深入,并利用反馈数据进行改善,不断完善在线学习环境建设,以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囚。
3.从教育出版商向知识服务中心发展
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教育活动的全样本、全过程数据,改变了以往教育测量、考试评估、教育实验等抽样样本、截面数据的本质,可以全面地反映事实,描述动态的发展。来来这些数据将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面向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服务。
(1) 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
①个性化:按照用户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和系统,让用户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②专业化:当需求指向特定的学科专业时,用户相同的知识需求就形成专业化知识的特定群,这时的知识服务将按照专业领域的方法来实施服务。③高智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目标为驱动的服务,是对信息资源深层次智能化开发的信息服务。④知识增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工具,使知识服务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创造。
(2) 知识服务的研发流程
①信息采集:采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信息,建豆专项数据库。②分析和整合:专家对收集的相关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等加工,形成结构化的有用信息。③知识化:专家以有用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和已有经验,将成点状分布的信息节点整合成可应用的系统专业知识。④知识应用:专家根据用户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即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⑤服务反馈:机构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产品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圈。
(3) 知识服务的技术路径
在数据采集阶段,传统出版社的存量资源是知识服务的数据基础,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使信息数据进入语义标引库。在知识标引阶段,对特定出版领域的规模数据进行知识体系}生的语义标引后,通过相同或者相似维度的数据提取和汇总,进入数据计算环节。在云计算环节,通过日Base、日ive. Tez. Storm. Kafka等计算组件,将离线计算、流式计算、内存计算等计算框架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的数据调度和管控。在大数据服务阶段,通过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建模,综合采用共享、租赁、定制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用户所需的知识服务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32-02
Some Thoughts on Use of Intel Teach to Future in IT Courses//Chen Jie
Abstract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a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T. It shows computer+Internet+teaching teaching mod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studen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students.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teaching philosophy used in IT courses, IT courses to jump out from the original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 of computer courseware production, IT courses enable students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autonomous addition to be able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but also trained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dependent learning
1 Intel未来教育
1.1 什么是Intel未来教育
Intel未来教育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教师转化教学角色,从传统的“填鸭教育”转换成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用任务驱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目的。
1.2 Intel未来教育中的新东西
1)新的教育模式。Intel未来教育把整个培训内容模块化,每个模块又辅以若干个活动,每个活动又辅以若干个任务,模块内容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的形式既灵活又富有弹性。
2)新的学习模式。不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好范例。学习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模块任务,也要进行合作学习,如果能很好地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所获取的学习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知识视野将会更加开阔。
3)新的创新模式。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将学习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网络环境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各种学习的技能,通过整个主题的确定、单元计划的确定、任务的实施意见、最后的活动评价这种学习模式,会增强活动过程性的体验与感悟,更有亲身的体会。
2 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标实施以来,虽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进行了实施,但实施的过程并不是很理想,大家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都有所欠缺,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就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1)内容跳跃性大,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技术课程随着现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不断改进。这对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来接受新的知识内容。但是,现在的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不能跟上信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学习,学习就成为被动的接受。
2)课程技术性高、实践性强。信息技术教育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学习到各种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上,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授或是演示给学生看,学上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东西,他们不能亲身去实践,不知道在实践当中会有什么问题存在。这样学生就没办法把教师讲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习就会成为消极的被动学习。
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能传授知识,而且要肩负起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工作,能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教师不仅要担任起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步,他们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培养,缺少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信息素养有待加强。
3 把Intel未来教育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那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把Intel未来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当中来。
3.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在信息课程中可以广泛地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去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学习小组,完成知识的积累。比如,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一章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怎么做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在教材中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基本做法,但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一味去告诉学生技术方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没有实际内容时是十分枯燥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Intel未来教育的理念,只给学生讲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然后给他们留下命题的制作作业——“用PowerPoint做一个关于资源浪费的演示文稿”,要求进行分组作业,大家相互合作,在制作的文稿中要能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有PowerPoint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2 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引导自主研究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教学,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实时实地、非实时实地的交流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3.3 利用学生基本技能,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还可以用自己学习到的计算机技能制作自己的作品,并且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之间能充分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各种交流、合作、协助的能力。
“Intel未来教育”项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让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得到了转换,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角色转换成了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成起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了主动学习,除了能够学习书本内容,还能学习到与人相处、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将Intel未来教育理念引入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搞了一段时间语文教学以后一定都有自己的体会、理解和感悟,也一定会有自己认为最关键的东西,很难在诸多方面都形成共识的。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我的理解用一句简单的话来陈述就是――力求让学生在科学、高效、宽松、自主的阅读环境中学会阅读并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不断提升阅读素养。 具体从下述几方面阐述:
1.制定并坚持科学的阅读教学原则
①坚持以学生阅读、揣摩、感悟为主,教师分析、讲解为辅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调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老师的课内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怎样让学生活起来,坚决反对老师唱主角,更不用说独角戏。
②坚持以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提问为辅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调开展多种形式的平等、有效、充分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应坚决摒弃师生问答充斥课堂的教学行为。
③取消简单、低效、繁复的训练,主张练习注重联系与层次的原则。
核心阐释――应坚决贯彻学生能做的事就一定要督促学生自己去做的指导思想,老师的办法要一套一套的,说老师教学水平高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办法多上。
④反对随意标签式、空洞或繁琐的目标,主张教学目标体现前瞻性的原则。
核心阐释――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一是要有,二是要科学,三要有前瞻性。
⑤摒弃只注重单个教学内容本身,忽视相互间联系的观念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化课内学习知识的联系,凸显老师的有效作用。
⑥主张既注重课本教学,更重视课外阅读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作用的原则。
核心阐释――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
⑦注重科学选点、力求典型,反对过分追求系统、全面的原则。
核心阐释――教学内容选择始终应该围绕教学总目标,力求典型、科学,万不可追求面面俱到。
⑧注重体会揣摩、交流研讨、总结提高的阅读实践过程的原则。
核心阐释――阅读实践过程应科学、渐进、完整。
⑨保证学生阅读时间与空间,特别是给学生留足揣摩、交流时空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调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等方面的能动性的发挥,主张科学有效的激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02-0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消除人为的片面而畸形的个性发展,通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多方面良好素质的新人。在这神圣事业中,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艺术教育在未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简单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艺术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培养“真人”的德育目标,同时指出:德育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真的含义有两个方面:教育者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对象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更明确地提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可见德育是未来教育中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艺术包括建筑、音乐、舞蹈、美术、诗歌、电影等等学科。而通过欣赏、学习这些艺术的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艺术技能培训、练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情趣、陶冶他们道德情操、主体精神境界,进一步完善人的品德与修为。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中庸》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德育步骤。而通过艺术教育中各门学科的教育、欣赏、学习、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从思想上认识到并传承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鞭策、激励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云:“歌以咏志”、“琴以抒怀”。相传孔子重视乐教,“弦歌之声不绝于私学”。作为儒家教育计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不仅地位高,且范围宽广。乐不仅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而且绘画、雕镂、建筑等亦包容其中。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因此,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强、学科的多样丰富、喻意的深远等特点,更适合自然的发自精神内部的感染、渗透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人的情感是一种变化的波流”。而人与艺术美的感通共鸣为思想境界的提高、审美修养的沉淀与积累,对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升华作用。
二 艺术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影响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生存代表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问题在未来教育中、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现行教育体制即应试教育恰恰忽视忘记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实践、创造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也是被培养者的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观察能力,如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通过正确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思维认识,继而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实践、操作、参与的过程也同样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好比从各种素材、资料的收集到整理直至酝酿出一部或一幅好的作品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艺术教育过程是个问路石,引玉砖,是一种学习,学习如何开发综合能力的手段,正如乌申斯基说:“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充满思想的一种劳动。”未来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大力普及艺术教育则是保证能成功培养被教育者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开启、激发被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珠海市是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发展特区城市之一,由于其优美的环境(国家第二宜居城市),良好的惠民政策、经济发展的潜力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前来谋求发展。作为广东省人口规模最小的地级市,珠海全市常住人口在珠三角核心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小,仅相当于深圳的20%左右,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独具优势,实施12年免费教育负担亦相对较轻。但近年来,珠海户籍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了4%,远高于广东省户籍人口1.38%的平均增速。据专业人士分析,珠海户籍人口增速过快,同近年珠海陆续率先推出未成年人医保、12年义务教育免费、全民医保等政策有关,一系列惠民政策令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通过购房落户到了珠海。随着财政压力的不断加大,从2008年开始珠海市提高了买房入户的门槛,所以总体来看珠海学位控制情况良好。但由此也造成了无户籍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突出。
二、目前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从珠海市人口计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市无户籍人口约50万。由于户籍问题而产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相应出现。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书杂费全免,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只收取课本资料费和住宿费或实习实验费。继此项在全国率先实行的惠民政策后,珠海市又从2009年2月起,取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借读费,除高中阶段外,全市公办小学、初中停止向所有在读的外来工子女收取借读费,外来工子女只需缴纳书杂费。据悉,这项措施在2009年让4万多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外地户口学生受惠。造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与入读民办学校的差别加大,因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想尽办法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在公办学校现有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的背景下,实施积分制成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条件平等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2009年珠海市七中就接受了外来工子女279人,占新生六成以上。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外来工子女不能顺利入读,如2009年香洲区共有1400人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初中学校,经过教育、计生等部门审核,600人符合条件可入读公办初中,420人完全不符合条件不可入读公办学校,380人其他条件均符合但因计生项不符合也不可入读公办学校。据珠海市教育局官员透露,12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使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从原来的88%上升到现在的97%,更多学生有书可读了,但这也对珠海现有的教育体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由于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增加,近几年珠海的中小学一直扩招,致使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而随着高中免费教育的普及,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据统计,在珠海市斗门一中,一个年级有20个班级共1000多个学生。无论是对学校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来说都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如此难题,社会各界也都给予了倾力关注并付出了应有的努力,但社会所关注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帮扶力度上,目的在于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顺利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除去入学困难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也突出存在,如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均等、由于家庭环境较差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三维角度分析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是推动珠海市发展重要力量。只有同时留住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才能让他们能安心在城里留下来务工。但从目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来看,由于国家现有教育体制和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地方财政教育经费的有限导致城市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其它一些更为复杂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现象日益凸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一项影响程度深、范围广、涉及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得以有效解决。通过研究珠海市将如何通过相关政策的改革完善使外来工子女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外,也欲从三维角度涉入,多方位的研究解决珠海市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种种问题。鉴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主要是家庭、学校和主体教育的组合,那么对于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就需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
在珠海市,农民工普遍从事的行业以运输业和个体经营为主,部分农民工在企业务工。由于工作繁忙,且每天持续工作时间较长,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学校教师的管理难度相对加大。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超过80% 的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或者初中毕业,他们几乎没有能力为孩子辅导功课。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父母能够为孩子辅导功课,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业的信心。经常为孩子辅导功课,加之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会避免孩子教育受到过多的限制。
从农民工的家庭收入来看,普遍月收入低于珠海市的平均收入,甚至有超过30%的农民工收入仅仅够维持温饱。由于收入过低,加之居无定所,孩子就会因此而频繁地换学校。
在农民工中,超过70%的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在教育方式上表现为明显的不适当,比如超过32%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责骂,13%的学生表示,家长以打人的方式教训孩子。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农民工自身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尚需改进。
(二)学校教育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载体。针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中国的国家教育部强调了“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珠海市政府所设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管理不够完善,加之受到财政拨款限制,导致学校的施教职能难以发挥出来。
1.教育资源匮乏
与其他的公立学校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之资金补助相对很少,导致学校与外界在教学领域的交流受到了局限。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生源紧张,当然也很难吸引到教师人才。与公办学校相比,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工资待遇上,还是奖金和福利的发放上,都相对较低。学校的硬件设施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导致学校优秀资源外流,因此而经常出现优秀教师调走的现象。
2.教育管理不够完善
珠海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加之工作不够稳定,居住区域分布不够均匀,给学生的学籍管理造成了困难。从教师的办公条件而言,由于学校的规模比较小,教师的办公室往往为综合区域,且划分不够明确,结果造成了诸多事务混为一谈。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导致学籍管理难度增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文化程度低而且管教方式不合理,就会导致孩子在为人处事和行为举止上出现问题。
3.学生主体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接受性,让子女较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子女较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严厉监督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自身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乐观期待[10]。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即时行为,还能够促进其指向未来的行为和态度的积极发展[11]。诺米(Nurmi)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呈正相关[12]。在对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家庭的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比较中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家庭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投入及态度均最为积极[10]。森格纳(Seginer)等人发现,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开放性、对职业发展的支持度、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提倡个性的家庭,会直接促进青少年今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促进青少年适应性人格的形成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探索[14]。
2.2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认为,亲子沟通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方面[15,16]。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亲子沟通而起作用的。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父母对青少年未来规划和态度的指导、帮助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研究者指出,除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过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开讨论,对新信息和子女的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或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行动,青少年会更积极地进行探索[15]。兰兹(Lanz)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与母亲沟通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内部控制信念[8]。诺米(Nurmi)报告了亲子互动对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影响方面的发展性变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岁时起着降低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讨论水平在15岁时起着提高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当孩子们寻求自我独立的自时,青春期晚期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重要。诺米在研究中也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会提高11岁孩子的未来计划水平,而对于18岁孩子则会降低其水平[1]。总之,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变化,家庭互动的不同方面在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2.3家庭支持
与儿童期的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功能就变得尤为显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未来和对自身发展期望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长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计划活动水平[19],还可以增加其对未来的乐观性和内控性[17]。知觉到父母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将形成对未来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他们更相信未来的成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到未来目标成功的活动中去[20]。麦凯布(McCabe)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计划的支持程度能预测其对未来思考的频率和详尽程度,也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性程度[21]。这些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赖的时,他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网络获得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而成功地向成年期过渡。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2]吴锦辉.我国主要慕课(MOOC)平台对比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1).
[3],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4]Rebecca Launer.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0-0004-05
一、青少年未来取向调查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未来取向发展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学时期是学生思考未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建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确立价值观的时期,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是人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中的“青春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为了体验这种整体性的同一性,青少年需要在童年时期角色和未来角色间,他所认为的自己与他人所期待的自己间,感受到个体生命连贯性发展。所以,未来取向就成为他们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成为未来取向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与规划,对他们平时的学习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通过对自我的了解,思考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愿望是什么,处理实现自己的发展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将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为自己的发展承担必要的责任。未来取向的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应对发展问题并根据未来的预期和评价指导自己的行为。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指向未来的决定会影响到他们成年期以后的生活。所以,对青少年未来取向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对未来的自我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等,也有利于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未来规划指导。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关注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党和国家层面近年提出“中国梦”的治国指导方针,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对我国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相关研究同样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教育体制及教育现状、就业和失业状况以及当前婚姻和家庭生活状况构成了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青少年对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和理解会影响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突破百万,毛入学率接近70%,意味着由于高考扩招,身处上海等因素,上海高中阶段的相当数量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生考虑更多的则是名牌院校、自身兴趣等因素。由于城市发展的领先水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上海就业和生活,仅2013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0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受文化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探索大多会受到老师、家长的反对,但随着家长群体理念的开放,也开始有不少的家长在面对该问题的时候变得更为开放与宽容,而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与需求,也确实存在该方面的探索与投入。另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离婚率激增,据统计,上海2013年的离婚率较2012年上升37.4%。社会发展的这些特点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存在怎样的影响,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促进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教育部所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也明确指出,高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上述分析讨论,针对当前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需求等,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城市的高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初步了解高中生未来取向的特点,为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培养提供相应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与参考。
二、有关“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简介
本研究采用由张玲玲、张文新、纪林芹等[1]修订的Nurmi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该问卷英文版在西方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中应用广泛,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中比较权威的测查工具。问卷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放性问题,是让被试写出自己的目标和担忧,同时写出目标实现的年龄和担忧成为现实的年龄,这一部分考察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第二部分是结构性项目,用于考察青少年对未来发展主要领域――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规划和评价过程。规划通过探索和投入考察,评价通过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的归因和相应情感体验的评定进行考察。本研究统计分析了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这三个领域的规划和评价情况。规划过程包含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探索和投入的项目均采用“1”至“5”5 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探索和投入水平越高。对于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目标实现的内外归因均采用“1”至“5”五 点计分。对于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每一领域目标实现有关的感受均用7点量表对情感词进行测查,如“在思考未来的工作和职业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要求被试在“恐惧 1 2 3 4 5 6 7 期盼”量尺上做出反应,分数越高代表越期望实现未来的目标,对未来的态度越积极。
既往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各领域探索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 系数分别为 0.54(教育)、0.67(职业)、0.77(婚姻/家庭),投入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系数 分别为 0.61(教育)、0.53(职业)、0.64(婚姻/家庭);内归因维度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系数 分别为 0.47(教育)、0.58(职业),0.64(婚姻/家庭)。外归因维度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系数分别为 0.62(教育)、0.65(职业)、0.68(婚姻/家庭)。情感体验维度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 系数分别为 0.84(教育)、0.86(职业)、0.90(婚姻/家庭)。
三、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的现状
(一)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让被试写下自己关于未来的目标、愿望和担忧的事情以及认为目标实现的年龄和担忧的事情成为现实的年龄。根据被试所提及的目标,以及文献关于目标和担忧的分类将内容分为12类,具体如下。
1.教育:如升学,自己对将来学业、受教育的规划,毕业等;
2.学习与学习生活:其中一类为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业情绪等,另一类为学习阶段的社会性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入党、竞选班干部等;
3.工作/职业:将来想从事的工作,以及为工作所做的准备;
4.婚姻/子女:自己将来的家庭状况、子女的发展等;
5.休闲/娱乐:如旅游、课余兴趣、爱好等;
6.人际关系:有与长辈、朋友、同事等的普通交往,有与异性的交往,有师生关系,有亲子关系等;
7.自我:身体健康和安全、身体自我、心理健康状况;
8.家庭安康:如家庭和睦、亲人安康等;
9.财富:个人今后的收入及资金的收入支出;
10.一般性问题:比较概括、笼统的描述;
11.社会与政治问题:世界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等问题;
12.其他。
分析:经过对相对频数的统计发现,总体而言,青少年最经常提及的目标和愿望是未来要接受的教育(23.64%),其次为未来的职业或工作(21.89%),然后依次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16.11%),休闲娱乐(11.21%),当前的学习生活(7.18%),个人的财富(6.83%),自我(4.90%),一般性问题(4.73%),人际关系(1.75%),家庭安康(1.22%)等。关于未来教育的目标和愿望大部分学生的描述相对比较笼统,比如好大学、重点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等;也有些学生提及的非常具体,如某所大学院校的某专业;还有不少的学生提及留学等方面。关于未来职业的目标和愿望大部分学生的描述也相对比较笼统,比如好工作,自己喜欢的工作,轻松的工作,待遇好的工作;也有一些学生的目标很具体,比如成为翻译家、建筑设计师、法医等。关于未来的婚姻和家庭的描述大部分都是描述状态,比如找个女朋友、结婚、生子等;也有很多学生提及的是质量方面的期待,比如美满的婚姻、和爱的人结婚等。关于休闲娱乐方面可以关注到的是不少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提到的娱乐方式除了是旅行以外,还包括技能方面,如弹琴、组建乐队、外语等方面。
经过对相对频数的统计发现,总体而言,青少年最经常提及的担忧的事情为未来的受教育情况(23.91%),其次为未来工作职业(22.90%),然后依次为自我(11.11%),婚姻家庭(9.43%),目前的学习和生活(9.09%),财富(6.40%),人际关系(4.71%),家庭安康(4.38%),一般性问题(4.04%)等。对未来的受教育情况的担忧绝大部分表现为对高考、大学的担忧,也有些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出国留学情况有担忧;对未来的工作职业的担忧,很多学生的表述比较笼统,如没有好工作,找不到工作等,也有些学生担心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好等相对具体的问题;对自我的担忧主要有身体健康方面、心理状态方面,如失去目标、心态不够积极、成长的烦恼等。其中比较特别的现象为不少人所提及的对家庭安康的担忧不仅仅是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心,还包括对父母婚姻关系的担心,以及对祖辈的身体健康的担忧。
已有研究一致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均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有关的目标和担忧关注较多。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目标有一个“文化原型”,最先准备完成教育目标,之后是职业和婚姻/家庭目标。对教育目标的重视主要是由高中生的发展任务和身份角色所决定。受我国“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背景之下,青少年的教育方面自然是最受他们自身、父母、老师和社会所关注的。
(二)学生未来取向发展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区实验性示范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共123人,其中女生68人,男生55人为调查对象。
表1可见,高中生的未来取向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绝大部分方面均高于理论中数的数值,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的均值为3.09,教育领域的投入的均值为3.81,教育领域的个人价值的均值为3.94,教育领域的积极预期的均值为3.62,教育领域的内部原因的均值为4.09,教育领域的感受的均值为5.04。职业领域的探索或思考的均值为3.05、职业领域的投入的均值为3.36,职业领域的个人价值的均值为3.92,职业领域的积极预期的均值为3.48,职业领域的内部原因的均值为4.41,职业领域的感受的均值为5.32。家庭领域的探索或思考的均值为2.36,家庭领域的投入的均值为2.92,家庭领域的个人价值的均值为3.48,家庭领域的积极预期的均值为3.43,家庭领域的内部原因的均值为3.83,家庭领域的感受的均值为4.90。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得分大多高于中数,说明他们对未来有较好的规划和设想,这种规划包括受教育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领域,在规划设想过程中,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尝试内部归因,且保有比较积极的感受。
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高一学生的未来取向在许多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职业领域的思考与探索”“职业领域的感受”“家庭领域的投入”几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领域的思考与探索方面”,女生(M=3.20,SD=0.69)的水平极其显著高于男生(M=2.86,SD=0.71),t=2.64,p
性别差异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未来发展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过程中受到社会期望或性别角色模式的影响,有关未来取向各维度的个体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既往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具有一致性。Nurmi等人研究发现,有的文化中女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探索和投入高于男青少年,但有的文化中男女差异并不显著。近年来,由于性别平等问题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极大重视,女性参与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迅速增长,还因为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不少家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怎么刻意区别对待。这些就导致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的探索和投入表现出较少的性别差异。张玲玲[2]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未来取向许多维度的发展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尤其是样本取自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学校,该区域的学生受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认可“男女平等”的思想,甚至在某些情境之下,相比男性,女性的主见与能力更易被认可。
虽然高一年级学生作为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作为未来取向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一定需要着重关注的需求,但其他年龄阶段的未来取向的发展情况同样需要关注。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上海更多高中进行取样开展调查,描绘整个上海地区高中生未来取向的发展状况。基于对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现状的深入细致的了解,结合高考改革的背景,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涯辅导也就成为政策制定、教育实践、社会需求几方亟待重视与探索的“坚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