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家庭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

篇(1)

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1.家长本身行为素质落后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家长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将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义等等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栏杆、横穿马路的简便方式。孩子善于学习,模仿,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在无形之中将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给了孩子,阻碍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许多家长存在“家长制”的作风,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强制性的办法杜绝孩子从事某些行为,而不是耐心劝诫,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项针对90后学生的教育的调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经历了犯错后家长对自己的“冷战”,不说明错误原因,不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就知道生气不和孩子说话来证明孩子犯错了。家庭中的这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孩子过分的专制,容易形成沉闷压抑的氛围,导致许多“问题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传统保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够,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陈旧。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网络流行的“狼爸”、“虎妈”,坚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影响了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这些老方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父母离异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根据民政部统计,预计2013年结婚对数1410万对,离婚对数317万对,结婚率和离婚率将达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让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伤痛,导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有报道称,中学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温床”。如果孩子经常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便会感到不安和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孩子也会越来越不相信父母,产生隔阂,教育也越来越难进行。

二、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家长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更不能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减少了自己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家长还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而不是报寒暑假班了。国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孩子,还要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各方面全面发展。

2.建立全面的教育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更要以此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些,除了对知识的重视外,还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们对新闻里多次出现的学生跳楼自杀、投毒杀人事件产生恐惧,渐渐地了解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必须要建立全面的教育观,在强调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给予高度重视。

(二)改变行为方式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判别是非的标准,都是一本无字教材。家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时候,家长首先就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在CCTV-8的一段公益广告中,家长给自己父母洗脚时被孩子看见,于是孩子也抬水给自己洗脚,这就是家长的素质影响孩子。只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家长才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教育。家长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2.积极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的“心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办法,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应该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孩子渐渐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时可以一起看报纸、看电影,与孩子讲讲心得体会等等,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只有经常和孩子沟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才可以让子女更加信赖自己。通过一些学校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情况问卷调查》结论研究发现,善于倾听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3.创新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长可以多阅读优秀的报刊、杂志,通过网络、电视等等对自己进行系统的教育,然后通过自身感受,来感觉哪种教育方法比较好,再结合孩子实际,将教育灌输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动来教育孩子哪种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该相亲相爱,用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时给予孩子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发展。家长要明确孩子是独立的社会成员,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父母要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声责备。父母创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

篇(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不同家庭的成员在社会上的职业、所处的环境和思想道德观念的不同,每个家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家庭条件和教育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从一些“问题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种家庭中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多。

1.由老人带大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对较短,孩子和父母感情比较淡薄。由于老人对孩子的疼爱更多的表现为生活上的过分宠爱、娇惯,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不能适应父母的管教方式。这时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及时和孩子沟通。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问题不愿意跟父母讲,在家庭和学校中找不到温暖就去结交社会闲散人员,从此走上下坡路,甚至违法犯罪。

2.经济收入宽裕的家庭。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滋生,一些家长让孩子养成了挥霍的习惯。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出了问题就用金钱开路。这样的学生根本不想学习,把知识看的一钱不值。他们欺骗老师、家长,过早的接触社会负面,从心理不健康,慢慢蜕变为良好道德品质的丧失。

3.单亲家庭。这类家庭大多生活秩序不甚稳定,给孩子心理带来很大压力。多数孩子会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时间久了积郁在心中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排解宣泄,但又不愿向别人讲。一些孩子就把目光投向游戏厅、网吧去寻找刺激。如果此时家长或老师没能给予及时帮助,就会造成孩子走下坡路,学习成绩下降。

4.过分宠爱放任型家庭。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放在避风港里,家里不论发生了什么难事,都不让孩子参与。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不管我如何,你都得爱我”的默许。他对爱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在学校里做错了事,老师不能批评,上了初中还希望别人像童年时期那样宠爱她,对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产生怨恨和心烦,进而发展到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当老师向家长指出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仍一味迁就孩子,考虑的是给孩子赚下更多的钱,怕他将来挨饿受罪。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暗示下,孩子就会嫉恨老师,跟老师对立起来,甚至违纪闹事。此时就成为一个身体健全,但心理残缺的人。

宠爱型家庭还存在一种“打架护短”式问题。即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用吃亏、占便宜来衡量。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不是教育孩子互相谦让,而是护短狡辩。天长日久孩子就形成了不讲道理、不会谦让的心理。老师批评严厉了,管理严格了,认为是欺负自己,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不能分析孩子的对错,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到学校兴师问罪,使孩子有恃无恐。此种教育方式促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偏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唯我独尊,无视校纪校规。

二、引导家长走出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据调查分析,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误区:(1)望子成才的思想日益强烈与重智轻德问题;(2)育子的经济投入增加与超前消费问题;(3)育子时间、精力投入增加与过度保护、过度关心问题;(4)社会信息影响增大与家庭可控制力减小问题;(5)育子成才心情迫切与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等。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可归纳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即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言教轻身教。学校、班主任要引导家长走出误区。

第一,要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所以家庭教育应以树德为先,也就是说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所以要使家长认识到只抓分数会把孩子引入误区,只有打好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为今后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

第二,要走出重养轻教的误区。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育,以及孩子学习、生活上必须的物质需求,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这就是养。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养不教或以养代教。当下许多家长,超前消费和无度消费,一味攀比,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做任何劳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做,自以为是疼爱孩子,其实是好心办坏事,导致孩子从小养成贪图享受的思想和生活作风,最终失去了生存能力。因此,要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孩子受到性格、意志上的锻炼,为他们的未来打好基础。

第三,要走出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家长对孩子,既是“亲”又是“师”,既要“养”又要“教”。家长既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模仿的第一位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都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感染力。所以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父母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情感及家庭生活习惯给孩子以熏陶,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孩子学会做人。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熏陶。让我们一起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篇(3)

调查内容:

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

调查时间:

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调查目的:

分析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校教育艰难的原因,并探索改善方案

调查地点:

xx县乡镇中小学

调查方法:

教学参与、家访、座谈师生和家长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留守儿童、社会性、独立性、自觉性

一、前言

从教多年,业内同仁谈及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都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相对于八九十年代,孩子难教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学生的社会性越来越弱,许多学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他人感受,严重者有抑郁、自闭倾向或心理疾病;其次,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会找老师求助或者失去信心;再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差,9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觉学习习惯,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任务,是苦差事。

二、调查概述

为了得到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和同事设计了座谈的问题,以证实上述问题是否存在、是否突出。问题设计如下:

社会性之问

1、放学回家后,家长最喜欢询问学生哪方面的情况:

A、学习方面    B、饱暖方面  C、师生同学关系方面  D、其他

2、是否是留守儿童或留守少年:

A、单亲留守    B、双亲留守   C、不是

3、是否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A、班上有好朋友        B、我乐意分享,亲人朋友高兴我也会快乐 

C、我习惯独来独往      D、有过好朋友,但他们总是让我不高兴

独立性之问

1、在学校打过电话向家长求助吗?

A、有要家长送衣物或零食       B、有要家长接送

C、有,觉得自己不舒服,想家   D、几乎不,不想给家里添麻烦

2、在家里做家务吗?

A、很少                  B、家里一般不要我做   

C、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经常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遇到困难或难题你首先怎样做?

A、向家长求助、问老师      B、自己先想办法,实在没办法就求助

C、不管它,干其它的        D、很烦心,害怕,不知道怎么办

自觉性之问

1、你有理想吗?为你的理想做过什么吗?

A、有,但只是想          B、有,偶尔会做些事,但觉得很难实现

C、有,我一直在努力      D、没有,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

2、在你看来,读书学习是件什么样的事情?

A、快乐的事              B、有意义的事 

C、烦心的苦差事          D、不想读书想就业,有钱就好

3、觉得自己勤奋吗?

A、只要聪明就好  B、不勤奋  C、我很勤奋  D、还算勤奋

4、给自己写个计划吗?

A、写过,但很难坚持         B、没有,跟着老师来

C、没有,不想过得那么辛苦   D、写,而且我坚持按计划做事

座谈在50名学生中进行,并对其中15名家长进行了走访,对数据进行求证,同时收集10名一线教师对这方面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在一线遇到的一些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最终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社会性之问,关注孩子师生同学关系的家长只有4%,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为88%;留守儿童在近城区为62%,在偏远山区高达92%;人际交往方面选择C和D的有64%。2、独立性之问,向家长求助选择D的只有6%;在做家务上选择C和D的只有16%;遇到困难方面选择B者为12%。3、自觉性之问,选择C的为6%,也有6%的学生选择D;对读书的认识,选择C和D的人有56%;在勤奋方面,选择A和B的有78%;对于写计划,选D的为0%。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都表现得非常欠缺。在校生患心理疾病、自杀、大学毕业不能走向社会、啃老一族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成为社会的优良资产,而是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三、问题分析

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只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

1、农村孩子有人养,没人教的状况成为常态。

首先,留守少年儿童现象很多人做过调查和论述,社会已有共识:隔代教育的溺爱型,家长的放纵型等都指向一个问题,即留守少年儿童缺少家庭管教。其次,农村家长有的缺乏知识无力教,有的负担沉重无心教,有的自我放纵无格教等等,这些现象已成为普遍。第三,社会对家庭教育关注有欠缺,对孩子的综合成长关注有偏差。社会对胎教、幼儿教育、各类知识培训班的关注还算比较普遍,相关书籍、网站、培训机构等有很多,对于家长培训的教育几乎缺失,对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极为薄弱。综上所述,农村家长往往关注了孩子身体上的成长,部分关注了知识上的成才,却鲜有关注身心健康方面的成人。成人却最重要。

2、农村家长爱无度,教无方的现象极为普遍。

计划生育的推进,孩子都成了家长的宝贝,为了孩子安全长大,家长常常给孩子画地为牢,这里不安全不能去,那里太辛苦不要去,这事太脏,不要干,那事太累不要做。初中生没扫过地、没倒过开水都已经不是稀奇事。住校生因为没有拖鞋、开水瓶坏了、鼻子感觉不舒服等就会给家里打电话要家长过来,这些都成了普遍现象。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往学校给孩子送这送那,晚自习下课了还要到学校看看孩子怎么就寝,这些也司空见惯。爱要有度,教须有方,家长培训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课题。

3、农村社会推家教,促和谐的工作意义重大。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巨大财富。人力资源是转变为优良资产还是不良资产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辩证,推动家庭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源转变为优良资产对促进社会和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家长培训工作的严重滞后与当前社会闹访、校闹、医闹、乡村卫生差、打牌赌博等各种不良现象息息相关。推进家庭教育,推动家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四、发展建议

1、建立专门家长培训资源库

2017年11月,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家长也应“持证上岗”》,“ 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建设,让家长们上好“人生第一课”,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至关重要”。很多家长知道自己水平低,想提升,但不知道怎提升;很多专业人士知道社会现状,想发言,但声音常常被淹没。建立专门的家长培训资源库,给有识之士一个平台,给有心家长一个空间,给人们一个导向,给社会一笔财富。

2、以学校为中心,推动家长会、家长学校求真务实开展工作。

家长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很多家长还是有积极的配合。很多学校都会开家长会,但家长会往往以教学为中心,针对家长问题的内容非常有限;同时,家长会工作量大,社会共识不足,很多学校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开家长会,甚至几年都不开家长会。

近年,家长学校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但家长学校的相关工作基本停留在纸面,各级机构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发掘它的潜能。应该为学校配备专门的师资,建立专门的制度,调度专门的经费深入开展家长培训工作,让专业的团队给家长培训讲座。

3、建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团队,部门联动,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家长培训网络。

家长培训只能是一种业余或半业余的形式开展,所以强行把他推给某个部门显然不切实际,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组建专业团队,部门间联动,形成多渠道的培训网络。由专门机构组织工作,发挥文广新局的传媒宣传作用,拓展“村村响”功效,让家长形成固定时段收看相关栏目收听相关广播;发挥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的宣传和会议的作用,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等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利用党员学习平台,在两学一做、红星云等党员学习平台开拓家长培训窗口,合格家长也是合格党员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家校微信群、QQ群的作用。

篇(4)

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于一对一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樊富珉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开始逐渐应用于学生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叛逆、性意识萌发、早恋、与父母沟通缺失等现象不仅成为学校、教师需关心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使中学生不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在心理上也迅速向成人过渡,即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同时这一时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性冲动等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生理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另一方面是由父母家庭教育方式所引起。中学生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教和监护。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子女必须接受父母的知识观念。但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认知差异及同辈群体的出现使孩子开始寻求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子女的解决方式不同于父母所认定的,就被认为不听话、不懂事,从而致使孩子逆反心理产生。

(二)性意识的萌发

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性意识和对异性的爱慕。青春期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初步具备了成人的体貌,但心理上仍然具有冲动、多变的不稳定情绪。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通常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更不会主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性生理成熟过程中,青少年渴望了解性知识,并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正确、成熟的性意识,中学生在对待两性态度和处理两性关系的行为上就会出现偏失。

二、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一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行为表现和家庭教养方式成为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行为表现不当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模仿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模仿是中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有逆反心理,性格变得叛逆、不听话,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就言辞令色、非打即骂,使孩子原本逆反的心理变得更加不服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不愿与父母交谈。当孩子面对青春期产生的身心变化时,最终会在潜意识里选择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太合理

父母是家庭的主要养育者,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结构发生变化,性意识萌芽初生,想与异性亲近或交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很多家庭在对待孩子与异往的态度上过于限制,造成孩子与父母思想、情感上的隔阂,引起抵触、逆反心理。在这一特殊时期,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于严苛的家教或一味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态度会使中学生走向极端,这对于青春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三、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的运用

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大多属于个体心理咨询,就团体心理咨询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面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与指导学生的普遍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帮助中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避免角色混乱,同时引导家庭关注中学生青春期,指导父母正确对待青春期产生的问题。

(一)通过移情训练模拟社会生活情境

移情训练是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练习。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青春期中学生一方面难以对发生的事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不想被父母的观念所束缚。心理咨询师通过情绪追忆、角色扮演、分享体验、情境讨论、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模拟各种社会情境,以寻找和发现在这一时期合理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逐渐化解学生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二)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善不良情绪体验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人的认知,C代表情绪和行为反应。青春期中学生从内在角度来说感情丰富、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外部角度来说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家长期望水平较高,从而造成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倾向。心理咨询师通过ABC疗法能有效缓解中学生因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减少情绪困扰和自我挫败行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具备处理问题与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随着我国近几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出现违纪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我校生源大多是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根据这一状况,我校对部分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的随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父母的学历、职业和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父母的学历在高中以上(含高中)的仅占9.6%,初中学历的家长占到88.7%。父母职业是工人或农民的占82%,经理或厂长的占2.1%,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的占1.3%,个体经营者或其他职业的占14.6%。爱阅读的父母仅占2.1%,大多数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

2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调查中,63%的家长认为学校应承担者孩子教育的主要任务,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勤服务;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的仅占31%。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局限于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多数家长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仅有27.5%的父母认为自己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另外,大部分家庭由母亲承担教育子女的工作,还有部分家庭出现了隔代教育的现象。

3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沟通

篇(6)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重视;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前程给予更大的关注和关心。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不少偏颇,走入了误区。比如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并未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重点,而是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考取高分———上好的大学———高收入的工作———过高消费的生活”上。归纳起来,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使孩子考取高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而从来都不冷静地思考孩子的品德教育问题,致使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显露出对父母言行粗暴,对同学恶语相加,对周边的事物冷漠淡泊等不健康表现。这种重视孩子文化课成绩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严重失衡已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家长认为品德可以慢慢培养,而分数是眼下最实际的。在“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私自利”“考试作弊”“攀比名牌”“不尊重长辈”“顶撞老师”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孩子抽烟酗酒、吃喝玩乐等等,发展前途十分令人担忧。

二、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孩子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理健康的短板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据专家调查,32﹪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孩子人性、焦虑、不善于沟通,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高分低能的孩子已屡见不鲜。高中生、大学生令人费解的暴力事件时常被诉诸于报端。这些表象的背后,实则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扭曲。家长与孩子沟通方式简单粗放,随意伤害孩子自尊,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如有的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发脾气或一味地对孩子的学习严格管教,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甚至有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表现出厌恶、轻蔑的情绪,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孩子顿生失落和自卑感。家长过分地干预和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让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重视对孩子的干预和管控,忽视孩子的自主成长

很多家长喜欢提前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生活,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甚至于就业工作,成家立业,家长都预先为其设计好了人生发展的路径。殊不知,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致使孩子人格教育缺失,性格极端,言行不一。许多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追责,会毫不犹豫地用谎言欺骗,用沉默对抗,甚至会激起家庭暴力,酿成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我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过程。家长要做好参谋和助手,为他们把握好大的方向。当孩子自己确定好奋斗目标后,他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相反,如果强行使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并规划好目标,则无异于一种心理的折磨和摧残。他们往往会对眼前的事情感到迷茫和怯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逃避。同时,许多家长不遵循教育规律,缺乏教育素养,常用单位上下级的管理方式处理家庭教育问题,造成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甚至成为一个“问题孩子”。这些充分说明,对孩子成长中的过度干预和控制,将会抹杀孩子自主成长的潜能,反而成为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

四、对孩子娇生惯养,忽视对孩子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421”结构的家庭普遍存在,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心头肉,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重心,一味溺爱娇生惯养。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与保护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活大包大揽,性格放任自流,甚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百般护短等等。这些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使孩子的意志品格在无形中弱化,更缺乏责任意识。曾有一位家长这样告诉笔者:孩子从小体质差,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从未自己洗过衣服,从不做家务活。孩子上高中开始寄宿,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缺乏和同宿舍同学相处的能力,常怕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常为一件小事和同学争吵,常说学校的饭菜不卫生、不合胃口等等。为了使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位家长只好停薪留职,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充满警觉,孩子内心时常有不安全感,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忽视孩子的社会性特征

强调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当下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特点。有些家长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引导。曾有一位班主任讲,他的班里曾有个学生因打架致使对方重伤被派出所带走。在对待打架这件事情上,这个孩子的家长的态度让我们感到震惊。他说:“只有自己强势,才不受人欺负,宁可让别人趴下,也不让自己吃亏”。这样的家长是千万个希望孩子“有个性”家长的缩影,在社会上很有代表性。这个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家长本身素质的低下。他们把伤害他人、随意施暴看作“有个性”。试想,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爱的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又如何在将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考量一个家庭对社会“真善美”的认知。

篇(7)

1.2学习焦虑心理学习自控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相对小学阶段而言,中学阶段在学习上的管制、监督相对比较自由,老师不会再像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和管理,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靠自己的自我管理.再加上青春期是中学生的第二个叛逆期,成人感意识再次增强,心理上会出现剧烈的矛盾状态,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自控力的发展水平,部分学生能够在经受身心的剧烈波动的同时,有效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合理的安排各门学科的学习时间,自觉调整学习和娱乐的比例,具有较为理性、合理的时间管理观念.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缺乏学习的自控能力而出现学习问题.学习自控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在各门学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个体无法合理的进行规划.有些学生会有偏科现象,喜欢某几门课而讨厌其它的课程,这种偏科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在做作业和复习方面,会不自觉的将重心放在自己喜欢上的学科,最后才考虑自己的所不喜欢的科目.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复习质量,导致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对弱科的复习不到位,出现焦虑情绪,担心考试发挥不好.另一方面表现为禁不住外界的诱惑.当前社会上的娱乐活动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各种网络游戏、影视节目琳琅满目,面对如此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有些中学生抵挡不住诱惑,迷上了电子产品或网络游戏等,而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习惯导致学生在面临即将到来的考试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不知从何处开始着手复习,再加上有的学生受外界的期望值较高,在这种外界压力下,焦虑情绪会更加的突出.这种由学习焦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问题在学校中不在少数,是学生群体中一直存在的主要学习问题之一.

1.3学习挫败感体验强烈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无论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难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明显增多,且知识比较冗杂,学习难度上也不断增大,尤其在理科科目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学习适应成为考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内容,而学习策略上的适应是其重要的一项.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学习策略较为单一,且大多数情况都是由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进行的;到了中学阶段,学习空间变得自由,而学业难度不断加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部分学生尚未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方法上仍沿用之前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不能适时适地的调整学习策略,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觉得入不敷出,出现明显的挫败心理.该类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对学业逐渐丧失信心,如果受挫的次数增多,就有可能演变为对学习的无能感,默认了自己的学习处境,不再继续努力.

2影响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家庭教育因素

2.1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庭中父母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是指导、教育孩子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处理学习与其它活动关系的重要思想支撑.当前我国很多家长都秉持着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1)“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很多家长,尤其是出身农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尤为看重,将读书、学习视为孩子出人头地的重要渠道,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尤为重视.这种过于激进的教育观念不断的渗透到孩子的思想观念中,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起了偏激的学习观念,孩子希望通过学习来满足父母的要求,在这种观念的趋势下,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孩子在学习时没有发展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体验不到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一心只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导致心理异常的敏感,害怕考试失利,这种对考试的担心在临近考试时尤为的强烈,尤其是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孩子无力应付时,会体验到更为强烈的焦虑情绪,一方面影响了正常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2)“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当前很多父母用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差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教育孩子不要跟学习差的孩子一起玩,担心被带坏.这种用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的观念导致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的甚至因此而产生了错误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观念,影响了其它方面的发展(3)“不打不成器”.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始终沿袭了一个观念,即“严师出高徒”,认为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种教学育人的严谨态度确实有利于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这种观念渗透在一些家庭中,就演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过高的要求,父母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会通过说教、惩罚、甚至体罚等方式让孩子吸取教训.孩子在这种过于激烈的说教、责罚下,逼迫自己努力学习,来迎合父母的期望.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并不会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带来的更多的是负担.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业上成绩优秀,受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领悟能力比较低,其成绩可能始终维持在一般水平上,学生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下,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压迫感.由于这部分学生所持有的学习动机皆为满足父母的要求,对学习没有培养起应有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应对学业上的困难较为被动,这种低水平的学习能力与父母的高要求共同作用下,使得学生对学习出现矛盾心理,开始对学习表现出阻抗,不断发展下去,就演变为我们常见到的厌学问题.

2.2家庭的教养方式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共有三种: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的父母基本包办了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动,忽视了孩子的自主行动能力,过分保护下,孩子没有培养起应该具有的自主性,无力应付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专制型的父母最突出的特点是为孩子做决定,并强制孩子服从,这种父母将自己的意见凌驾在孩子之上,忽视了孩子个人的想法.由于过分忽视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无法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能发展出自己的个人兴趣,生活状态较为被动.民主型的父母是最为合格的一类,他们能够与孩子建立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关爱的关系,既能在生活中发展出作为父母应该有的权威的一面,同时也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尊重孩子,并鼓励其自主活动.这类父母抚养下的孩子能够自主的依照自己的兴趣活动,在学业上能够自由的进行探索、研究,能够合理的分配、管理自己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取经验,不断取得进步.

2.3家长文化程度水平文化程度基本能反映一个人知识素养,文化程度高者,无论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在抽象的认知、情感的发展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往往较为局限,其观念、想法更新的也比较慢,相对而言,在基本知识素养上要低一些.作为家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的差异.有研究显示,父母均为大学文化程度,其优秀学生在所有优秀学生中占的比例高于50%,而差生占的比例低于10%.这些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要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3对策与建议

3.1及时更新、调整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一个方向标,是否具有合情、合理、又有效的教育理念,关系着孩子在初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特点,这种影响甚至会迁延到成人.在众多教育理念中,我觉得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要重视以德育人.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学会以充满关爱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各个方面,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学会通过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孩子,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同时也能得到孩子的友善接纳.总体上德育要求父母要摆正自己在整个家庭中的角色,不能高高在上,无视孩子,也不能委曲求全,过分迁就孩子,需要父母掌握好“度”的问题(2)要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心智化程度各有不同.家长要及时发现并理解、接纳这种差异,不能以高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去教导孩子,要尊重“慢热”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孩子一定的发展缓冲时间,以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去成长.成绩优异固然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一个惯有的期望,但切勿无视个体差异,而强求孩子不断给自己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去追求难度系数超出正常接受水平的奋斗目标.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发展(3)要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犯错,几乎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学生,这种犯错的几率可能相对会比较高一点,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能以责备的态度去训斥孩子,而要有耐心的去倾听孩子在犯错时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错误,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孩子在犯错时内心会有很大的愧疚和不安,家长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父母支持而不是责备的态度下,孩子能有勇气去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不是逃避或悔恨.

篇(8)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亲,理解做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那种不惜代价的救子心理,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

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荣誉与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因此,对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人生而言最持久的耐力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心智和兴趣。

作者:苟丽萍 单位:甘肃会宁县东关小学

篇(9)

教育策略

一、多管齐下,以诚感化

对王亚这样的学生仅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后,我多次走访了他爷爷奶奶家,并分别和他父母进行了沟通。我发现他爷爷奶奶年事都较高,不具备抚养少年的能力,而且和王亚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间不及六十平米的破旧的套房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我就找他父亲谈话,向他解释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要求他尽快将孩子接回来住在老家里,由自己亲自抚养。得知他父亲当时生活困难,入不敷出,我就通过申请帮王亚减免了学杂费。同时,我还多次联系了王亚妈妈这一关键人物,告诉她母亲对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但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式和价值指导。鉴于他父母二人已难破镜重圆,我郑重请求他们最好能多找机会带孩子出来聚一聚,彼此坦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无奈的选择,而不受他们这段不和谐的感情旅程的影响;也让王亚可以再次重温亲情的温暖,过滤自己心中的阴影。我和王亚进行过多次深入地交流。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学生,而且知识面较广。我知道他极关心自然怪象,如百慕大三角地带、宇宙黑洞等,凭着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我能跟他做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难,我便和他一起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在答疑解惑中师生共同学习,也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热情。

二、和风细雨,给予关爱

在学生面前,我从未将王亚以“问题学生”对待,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生活,我总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次王亚课间在教室里玩闹,故意踢坏一位同学的凳子。我没有马上当众训斥他,而是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让他主动向别人道歉。下午上学前,他还从家里带来了工具修好了那张凳子。王亚知识面较广,上课时我常常叫他发言,若有满意的答案,我和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个个细节的温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学会了自我约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喜爱。

三、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篇(10)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上一篇: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 下一篇: 中学音乐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