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重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德育的重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德育的重点

篇(1)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个 “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拨: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直观新颖,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热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看图“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篇(2)

二、工作目标

全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深入,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纪教育取得实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生动;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德育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德育特色更加彰显,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三、工作思路

(一)优化一支队伍。提升与优化德育队伍的素质。

(二)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德育观;二是以树立课程育德观。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强化三项教育。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抓住四条主线。一是抓学科渗透,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体现教书育人原则;二是抓团队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活动育人原则;三是抓课程实施,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德育的连贯性,体现课程育人原则;四是抓德育网络,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体现合力育人原则。

四、工作重点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理念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团队会等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读写画讲演展”活动,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自主管理为抓手,狠抓学生干部队伍培训,进一步开展“五好”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崇尚文明言行、告别生活陋习、提高文明意识,形成各自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亮点,深化生本德育内涵。坚持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以理想、爱心、勤俭、公德等为主要内容,以“十项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调动全区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法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保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积极主动争取法治副校长支持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举办法治讲堂、法治报告会,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法治主题辩论比赛、法治书画展览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培育工程。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无校园、无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宗教渗透防范工作,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各级考核验收。

(四)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德育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二是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掌握学科“德育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规范班团队会建设,推进班团队活动制度化、课程化,将班团队会课纳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集中进行展示评比。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将“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研学旅行、夏令营、农事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自然与文化的亲近感,增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道德情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内涵修养,丰富学生道德情操。

(六)开展榜样行动,共育美德少年。做好省、市、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推选表彰工作。以榜样竞学、读书励志、争章评优等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弘扬、践行美德系列活动,寻找、树立、评选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方面的美德少年典型,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榜样、争当楷模的良好风尚。

(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师生良好心态。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与资格认证考试。创新举措关爱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因生和行为不良学生,通过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校外活动中心等阵地,吸引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形成良好心智,促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向前推进。

篇(3)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都是有一定生理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学生(比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其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和个性,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常规工作是基础是保障

(一)狠抓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学校稳定。

德育无小事,学生安全更是大事。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理障碍各异,安全工作极其重要,比如智力障碍学生没有触电危险的意识,易触碰电路、容易互相伤害和自残;自闭症学生喜欢单独行动和做重复性机械性动作、盲生看不到看不清生活中的环境易发生危险[1]、聋生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最差且在体育运动中爱做危险性动作等等[2],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有针对性矫正:对于培智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等需要每学期初、学期中段及学期末,定期进行开安全主题班会等。从夯实学生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出发,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外生活里的用电、防火、防灾、防雷电,注意交通安全、注意煤气使用安全,防溺水、火灾脱险和自然灾害逃生等等,并且坚持抓反复、反复抓。

(二)做好班主任思想工作,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意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其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和自觉性,要做好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强化其责任意识。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最初和最终目标是育人,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班主任津贴和评优晋先。另一方面帮助其理顺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班主任的权利职责,努力施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及人性化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路径和思维方法的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实施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实效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要求班主任定期上交一份班级管理总结反思,并以此为根本,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总结活动,以便相互借鉴学习推广。

(三)做好学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用与培训工作。

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真正利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起到带头、示范和表率作用。[3]俗话说,好的学生干部顶半个班主任。首先就要做好品德优良、行为习惯正确、学习成绩较好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潜力学生的选拔工作。特殊学校尤其是类似于我校这样聋哑学生占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智力环境与品德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作用。[4]其次,以定期、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会干部的品德修养,塑造他们起标杆作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并着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在各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逐步让这股力量成为学校正确价值导向、健康积极舆论氛围的无形打造者。

二、坚持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实施重难点突出的德育教育

(一)稳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故学校应加大低年龄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周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5]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一周一要求”。每周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为了使“一周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德育处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周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德育处要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关注与突破。

(二)以“爱”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

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必要的惩罚和适时的纠正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惩罚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如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日常生活中进敬老院、自然灾害面前的互助互帮及捐款捐物活动、两难生活情景的道德判断与抉择等方式。

(三)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

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针对此问题,学校德育处应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社会、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费心思对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登山活动、定期运动会、拔河比赛和大帮小等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6]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一味的讲解与灌输有时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师生关系。因此,要重视残疾学生自我教育、自律教育,反省教育,最终实现达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特殊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一)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强化班主任及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

特殊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且无比艰辛,因此要在学校营造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尤其在校内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例如,提炼班主任工作总结及反思,使之成为全校教育问题的良好对策,做好交流宣传工作,把相关成果迅速共享,帮助全校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再如,残疾学生尤其是聋生既容易接受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腐蚀,不懂得辨析是非,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的不懂法。针对这些情况,德育处应认真讨论和探究出适合某种残疾类型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可以让盲生收听相关收音机专题节目、到法院庭审现场聆听等;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聋生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可以组织监狱参观,请派出所、法院的同志到校进行专题法制讲座,用典型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观看禁毒图片展等,以期通过不懈努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辨别事非的能力。还有关于学生健康上网、理性上网的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健康成长。

(二)构建回归生活的德育体验路径。

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各种德育理念来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指导实践。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失去德育自身的生命力与实效性。[7]真实生活在特殊学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生活。学习是残疾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和任务。全体特殊学校教师应树立起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极其重要途径的意识,广大教师应帮助和引导残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残疾学生把努力学习和残而有为、自强不息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交往生活。比如聋生与盲生自身障碍使其体验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而失去自信,产生严重的人际生活自卑感。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残疾学生交往的任务,尝试增设中、高年级人际交往课,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以多样化的灵活方式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培养其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平等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其顺利“回归主流”打好基础。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校园物理环境,在宣传栏、教室走廊、班级内空间呈现正面积极的名人名言、模范人物传记等内容。也要注意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布置宿舍,使宿舍优雅温馨又不失文化韵味,让宿舍不但成为他们休憩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软件文化方面主要从校风校纪、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及舆论风气等方面进行正面隐性营造。[8]例如,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与直观体验需要强烈的特点,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并多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等教育。由于一定的生理障碍,残疾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健全人那么完整和丰富,最熟悉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重大,因此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要注意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以便于教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倡导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在言行着装等方面要适度得体,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

(四)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

特殊学校学生总人数都较普通学校少很多,但依然要重视校内少先队与团队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让残疾学生在享受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少先队员和团员一样的权利同时,使他们认识并逐步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义务。当然,家庭教育在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特殊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授手语、盲文、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知识,指导和帮助家长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商育人之道。也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人们树立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的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合力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90.

[2]杨韶刚.从科尔伯格到后科尔伯格: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德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9):17-21.

[3]曾昭皓.德育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周朝坤.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2):18-21.

[5]李晓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3(11):6-7.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7.

篇(4)

(一)中小学:“个性”的潜意识培养中小学德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个性”培养。

小学主要强调习惯与性格的培养;中学主要关注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个性”的培养需要经历社会实践的熏陶,特别是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求以“潜意识”的培养方式为主。但中小学生尚处于“个性”培养的初始阶段,要想养成自觉的、稳固的良好“个性”,绝对不能单靠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关注个体的活动,通过实践教化与知识的沐浴,使学生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性,这既符合个性的形成规律,也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二)大学:“个人素质”的显意识塑造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制观等都需要系统培养与定型。

高校德育教学培养目标着重强调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社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的提升,实现“全人”的教育目标。很明显,高校重在理论“灌输”,通过有意识的理论“灌输”,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全人”教育。大学生是经过多年知识与实践熏陶而具备一定成熟“个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需要有意识的理论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与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力量,塑造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实现“全人”的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特征,充分体现育人的主要功能。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特征

(一)中小学:“实践”主导教学模式由于中小学德育教学“个性”培养目标的限制,中小学思政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有助于中小学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培养需要自觉性、稳定性。学生的性格、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本身就是长期社会实践作用于“人”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加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稳定。

2.实践教学符合中小学学生自身的特点。

中小学时期是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最好的培养时期,也是未来思想素质提高的关键和基础阶段。中小学生个人习惯、性格等因素均处于无序状态,如果要培养符合社会国家需求的“个性”品格,必须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实践”的教学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通过社会实践潜意识活动与课堂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实现“个性”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与德育教学内容一致。

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安排主要以“实践”为核心,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教学。知识编排总体上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如高中思政课内容就突破了传统政治课的理论模块,摸索出了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内容安排。知识的讲述方面则以条块编排为主,简单易懂,实用性较强,将各种知识结构分裂开来,系统解剖。

由此可见,在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把课堂目标贯穿于社会实践中,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在“潜意识”状态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理论塑造”主导教学模式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定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决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靠知识记忆的模式,而要侧重于理论熏陶,否则就难以完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1.理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经过多年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性格等基本形成。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主要通过提高自我认同感,判断自己的“素质”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由“潜意识”的状态转变为“有意识”地培养,这就不断地需要理论性提高。通过有意识的理论学习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逐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升华到一定程度而使其定型,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2.大学思政课内容以理论“灌输”

为目标。大学阶段思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求以理论塑造为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理论的重要性。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强调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说明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明确区分了理论与政策的特征,突破了把政策作为理论来论证的思路。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侧重于理论研究与探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过程。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困境

(一)“实践型”教学与“知识型”教学的矛盾由于应试教育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大多以沿袭传统的“考试”为核心的主导模式。小学思品课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中学思政课则因“考试化”而存在“知识化”现象,忽视了思政育人的目标,产生了“知识型”教学与“实践型”教学的矛盾。

1.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

由于考试的需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讲授基本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社会实践问题关注不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大大减少,缺乏实践对知识的检验,特别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带来一定问题,知识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

2.理论知识讲授过深。

由于升学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把基本理论开发过深,超越学生的实际,一些应该在大学阶段才能安排的理论在中学却已经讲授。这种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特点都具有一定矛盾。

(二)“理论塑造”诉求与实际探索不足的矛盾大学德育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学定位于“理论塑造”型,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政课教学却存在理论探讨不足等问题,加剧了与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矛盾。

1.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心认同感不足。

尽管中央一直强调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高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地位。但实际上,从学生到老师甚至部分领导都存在把思想政治课教学表面化现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被边缘化局面普遍存在。学生上课是为了追求学分与考试成绩,教师则认为该学科实用性不强等。因此,教学中存在轻视思想政治课的现象,忽视了思政课“理论塑造”的特性,降低了思政课的功能。

2.思想政治课理论探索不够深入。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科研经费、及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自身不被重视等问题广泛存在,导致思政教师不愿真正倾心于理论探索。理论讲解与实际结合的“度”很难把握,理论讲解的深度远远不够,很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塑造的教学目标。学生则存在单纯应付教师的现象,缺乏真正探索理论的目标,实践教学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理论塑造人的根本目标。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一)拓宽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1.实践渗透于教学。

结合我们所进行的课堂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够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入到内心深处。一定要通过事例或学生参与的实践为主导模式,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为实在的东西进行传教。

2.行为培养渗透于教学。

加强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加强学生对道德意念的体会,增强自觉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自觉性。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的实施管理机制,在良好规范管理下加强行为培养,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或个人活动,会给孩子潜意识的教育,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去参观烈士陵园,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对烈士的景仰之情,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

(二)探索大学思政课理论“灌输”

模式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现有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探索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机制,探索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1.探索“浅入深出型”理论灌输模式。

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大学教师一定要寻求与社会实践的契合点,把握理论核心与实质。从社会实践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浅入深出”地阐述理论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关心理论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与社会实践出现的矛盾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矛盾形成的原因,探索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特点,总结理论的科学性。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难点,结合理论分析,既容易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兼容性,也能提高理论的可行性,增强课堂的教育效果。超级秘书网

2.完善理论灌输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大学教师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的转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模式、实践方式等。但多样化的基础则必须把握教学的主题,把握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把逻辑主题讲解透彻。

3.探索案例与理论结合的“度”。

篇(5)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33-04

瑞典是一个要求将民主的精髓和真谛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国家,因此,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推行社会理想的重要系统。瑞典很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推进学校德育中,始终将民主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学校不仅要以民主原则来构建教育基础,使每位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方面有何不同,均可以享有公正而平等的教育,而且还必须担负“民主教育”的重任,即向学生传递、灌输,并使其头脑中形成瑞典社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并据此形成相应的民主行为或民主技能。本文就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提供可鉴之处。

一、民主教育的内容及其在中小学的体现

1.民主教育的内容

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其官方文件的叙述来看,差不多涵盖了其他国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其重点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晓之以理,形成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主要是指瑞典在针对学校教育制定的法律文件中所明文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如瑞典官方于1994年颁布的《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中均指出,“不可侵犯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维护人人价值平等和男女平等,同情保护弱小等都是学校必须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根据基督教的传统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伦理学观点,要实现上述的价值观念就应该在每一个人身上养成富有正义、乐于助人、宽容谦让、敢于负责的品质。”

具体说来,向学生传授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和同情别人;支持对人或事的独特立场;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经验;保障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关心和照顾弱小;尊重学习上的个人选择;维护男女平等和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采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或分歧。

(2)导之以行,体现民主技能

民主技能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对己、待人、处事的能力。对此,《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也都指出,“瑞典社会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现象的日益突出,更加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文化本源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会形成一种牢靠的自我身份感,每个人在发展这种自我身份感的同时,很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产生共鸣的能力”;“应该主动抵制任何欺侮人和迫害人的倾向,必须以真知灼见、公开讨论和有效手段主动应对排外和偏狭的观点和行为”。

民主技能主要表现为特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在瑞典人看来,只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是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行事的方式和方法,都可以称作民主技能,如宽人严己、扶危济困等。民主技能不仅是民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民主教育中由“知”化“行”的重要手段,正如两份《课程指南》所阐述的那样:“在教育中只传授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去落实这些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参与计划和评价自己的日常教育,对学校的课程、学科、主题、活动进行选择,从而发展其对教育施加影响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2.民主教育在中小学的体现

根据瑞典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小学教育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民主教育的特质。

(1)克服偏狭的地域观念,培养全球认同感

学校鼓励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人,使其积极主动地抵制任何欺侮他人和迫害他人的倾向,以理性知识、公开讨论及有效措施来制止仇外排外的偏狭观念和不良行径。学校是一个社会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因此既有机会也有义务来增强所有学校成员的这种能力。通过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对瑞典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而对自己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同意识也会增强理解和同情别人及其他价值体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既同瑞典价值观念有联系,又包容欧洲乃至全球各地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2)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瑞典《教育法》规定,任何地方的任何学校都必须提供有着同等价值的教育。但同等价值的教育并不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也不是为每所学校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而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需要、知识等因素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瑞典中小学特别关注出于各种理由而身处学习困境的学生,对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负有特别的责任。积极、自觉地促进男女平等权利,鼓励学生养成不带性别歧视或性别偏见的正确意识和行为。

(3)学生的民利和义务相统一

“瑞典的民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地保留观点和表达他们的见解”。因此,学校不但保证每位学生的民利,容纳不同的思想并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强调形成个人立场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供申明自己立场的各种机会。同时也督促每位学生履行应尽的义务,使其恪守在《教育法》和《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民主的方法和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志,为他们提供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实施民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真正落实民主教育的任务,瑞典中小学努力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民主教育。

1.为民主“对话”创设条件和氛围

民主教育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根据官方规定,瑞典学校要完成的民主教育任务需要学校所有教师共同负责,这样,为对话创设条件就成了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瑞典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中,为涉及价值和规范的对话创设条件的办法就是将民主价值观念和学科的知识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将价值观念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把这种结合、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按照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并认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类似。任何学科的教学,无论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任课教师都把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使其熟悉和掌握讨论或对话这种民主方式或民主技能。

2.将民主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具体化

瑞典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担负起知识教学和民主教育的双重任务。瑞典中小学对于知识教学,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早就有了一套章法,为了使民主教育也具有清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相应的具体程序和规程,瑞典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按照《课程指南》中确立的框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进行了一些便于实际操作的工作。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当地教育或学校发展计划中会指出某一时期民主教育的重点;有些学校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转化为可以进行测评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等。

3.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要想使基本民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就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工作,民主教育就要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说“民主教育”在瑞典的许多学校不像知识教学那样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但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拘场合、不拘形式地传递和体现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机会。因此,瑞典中小学的教师和领导总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4.将学校的民主教育可测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教育之所以被认为是“虚”,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对它进行测评,此外在对民主教育进行测评时也会遇到不同与学业测评的难题,如“学生不敢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担心这会对自己的评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教育学者建议,测评对象不应该是学生个人,而应是学校本身,要测评的是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否遵行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为了测评学校民主教育的成效,瑞典研制了相应的测评工具,通过这些测评工具考察全校学生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具备了怎么样的分辨和解释道德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参与民主决策的技能,以及什么样的民主式的沟通或交往能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受到重视的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已初见成效,中小学由此得到了公众的赞誉和好评。民主教育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而目前我们对民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中小学还缺乏对民主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瑞典中小学实施的民主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的民主教育。

1.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

由于瑞典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强调民主原则,中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如现在中小学生的民主素养主要是在校外活动中发展起来。尽管我国中小学也赞成民主教育,并具有了一定的民主观念,但往往流于形式,失于肤浅,遇到具体的民主问题时,往往缺乏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履行和捍卫民主原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民主教育时,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和正确的民主行为,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自我立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使民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真正扎下根来。

2.创建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

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层面。从精神层面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具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念,并能按民主价值观念进行教学和管理,成为学生的模范或榜样;其次,要求学校各类成员之间形成足以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人际关系,不仅师生之间要有这种关系,教师之间也要有这样的关系,如要经常讨论民主价值观念的含义,采用平等和反思的方式交流对民主问题的个人见解和解释,介绍如何将民主教育落实到日常学校生活之中的经验等。而学校的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从物质层面上讲,学校应该提供齐全的设施,宽敞的活动场所,通风、采光良好的教室,合理有序的校用建筑布局等。

3.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

民主教育是瑞典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是所有学校成员的工作指南,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时段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开展民主教育时,应该将其放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上进行全盘考虑,合理分配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往往感到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民主问题,那不妨开展课后讨论;教师没有时间,不妨利用学生助手制,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对话不便用于正式学习场所,不妨在餐厅、操场等地进行;有些学科的性质不便和民主教育挂钩,但不少学科本身就和民主教育直接有关,不妨施行互补,各尽其责。只要将中小学教育及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就能发现许多民主教育的新机会,也能找出实施民主教育的新方法。

4.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民主教育

瑞典官方要求中小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要为民主教育尽力尽责,学校的任何时空环境都要进行民主教育,从而使现行的学校民主教育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股民主教育的合力。为了避免我国出现民主教育的“真空”状况,使民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中小学里按照年龄、年级、学科等类别组建各种组织形式,吸收全校所有成员的参与,使他们之间进行更为密切的交往、沟通、合作、对话等。如可以将教师组建成面向某一组学生的各种工作小组,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行负责;也可以将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组编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比例,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交流、对话等。这些组织形式既是学校落实民主教育的体现,也是为民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urriculum for the compulaory school system, the pre-school class and the leisure-time(Lpo94). skoleverket.se, 2001.

[2]Curriculum for the non-compulaory school system(Lpf94). skoleverket.se, 2001.

[3]方彤.瑞典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乔长森等编著.瑞典风情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1996.

篇(6)

对于学校来讲,“教书育人”是一贯推行的教育方向。但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倾斜,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方面做得很不够、很欠缺,有的甚至被忽略。随着这些年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全社会共同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推进德育教育首先就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并扎根于本土文化。有学者称这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寻根教育”,是很有道理的。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代表们也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我对非物质遗产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自然传承式教育。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认知并不是一种知识的文本教育,而是存在于文本之外的一种意识,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肢体触摸,通过和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生活而感受到的一种意识。所以在自然环境下,让受教育者体会到一种文化的情境,接受到本源文化的熏陶,远比照本宣科、空洞的宣讲大道理实际得多。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看见妈妈工作了一天,虽然很疲惫,但仍为家中的老人端水擦腿洗脚,于是这个小男孩也就学妈妈的样子,摇摇晃晃地端来一盆水,让妈妈洗脚。这组镜头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礼、孝传承的最好诠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可以和家庭教育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倡导孩子参与一些具有文化传统内容的活动,如春节参与贴春联、备年货;元宵节去观灯、猜灯谜;三月三一起去放风筝,去踏青;端午节包粽子、放河灯……还可以让他们为此做些文字记录,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会给孩子一种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浓浓的本土文化的印记,而且这种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传承下去。

二、参与式教育。

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升温很快,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所增设的有关课程也较以前有所增加。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走马观花,或是搞一种玻璃罩外式的教育,被传承的活态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欣赏的形式出现,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过程。记得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北京东城区少年宫的罗珍老师做的一个名为《记忆北京——系列主题教学》的课题研究,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她通过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调查北京的文化建筑为主线,以亲身参与考查胡同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其中,了解胡同的分布、特点、胡同内居住人的身份、生存状况的变迁等等,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真正到历史的河流中做了一次回游的旅程。正所谓,眼睛看见的印象不深,耳朵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铭记一生。

三、 针对式学科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针对中小学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全面的理论研究,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将传统资源渗透到各学科中,无形的完成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以美术教学为例,推进民间美术教学,开展一些有地域特色课题,如木版画、纸版画、剪纸、泥塑、玩偶的制作,还可以开展一些侧重民族民风的采风,侧重民风民俗的创作等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很直观的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四、 全面传承式教育。

篇(7)

摘 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有极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国学;诵读;历史观

现今,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自此,青青校园内常常响起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求使得各校的国学教材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对于学校来说,讲授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国学氛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背景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的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释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但是,做到这几步绝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教师已经充分完成了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的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少年儿童所处年龄阶段来看,小学生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探寻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查阅资料、多筛选,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数千年前的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授课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作为教师要由浅入深设定自己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如此通过讲学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学生的一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篇(8)

风,或东或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战胜东风,刮来吹去,永不停息。学校里的风,要的是正风战胜邪风。校务要公开、公正、公平。年度考核、职称申报一定要公开公平,不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教代会讨论。表彰奖励,不能偷偷摸摸,不能谁和自己关系铁就给谁。

风,或南或北,飘忽不定,南北交替,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管何种方向的风,不管流行不流行,也不管看得见看不见,都实实在在相伴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上面刮的风,要及时传达给教师,要让教师清楚明白;外面刮的风,要组织教师学习,要让教师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头脑清醒,身体清白,思想清廉。

风,微风习习,如三月里的春风,送一丝清凉。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校长要拎起教师的耳朵,使他们明白:此风不正,应当禁止。风,狂风大作,如夏日的台风,掀起惊天巨浪。有些教师不把校长当回事,就该发发威,该吼则吼,该拍就拍。老虎不发威,会被教师认为是病猫。风,寒风阵阵,如冬日的烈风,刺骨钻心。对于那些严重伤及学生权益的行为,要如“刮骨疗毒”,不伤筋动骨,不足以疗伤。重拳出击,方能奏效;小打小闹,不能震虎。杀一可以儆百,牺牲一个,幸福全校。

二、雨

雨,或大或小,或急或慢,不看人需要,只看天心情。下对时机,人们皆大欢喜,如淅淅沥沥的春雨,贵如油;下错时机,人们牢骚满腹,如缠缠绵绵的秋雨,愁煞人。

校长要做教师的“及时雨”。亲属生病,需要关怀和安慰。校长可以代表全校师生送去一篮鲜花、一箱水果、一份现金,那就是送去关爱。现金不在乎多少,多少都是一片心意。教师成长,需要专业引领。校长可以引领教师走向专家、走近专家,向专家学习,得到专家的指引;可以引领专家走进校园,走近教师,让教师与大师直接对话,以得到专家的指引;可以引领教师走进网络,走近网络中的专家,感知大师的精彩;可以引领教师走进书籍,与精彩的文本对话,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与先进的思想对话;可以引领教师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来提高专业成长水平。

三、雷

雷,一旦发出,就无法收回。看不见,摸不着,挡不住,熔不化,动有声,静无语。无形,无影,既可传递一切,又可摧毁一切。

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如风那样快。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校长行事,当雷厉风行。剑出鞘,刀出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校长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出学校的工作形象,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个工作拖沓,做事有始无终的校长,其手下即使有认真工作、积极进取的想法和行动,不须过多久,也会烟消云散,干劲全无。“唯马首是瞻”,校长的工作作风在此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人先正己,如果校长做什么事都能率先垂范,雷厉风行,工作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树立高效严谨的工作榜样,教师岂有不认真的道理。人都有追求上进和自尊的愿望,何况是为人师表的教师。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在校长的影响下,向校长看齐。如此,就不需要总是这样要求那样规定。行为的力量远胜过生硬的说教,这就如一句格言所说的“一两的行动胜过一吨的说教”。

四、电

电,来无影,去无踪,看不到,碰不得。只需有人轻轻一点、一按、一合,就可遍及全球。虽不起眼,却威力无比。来去匆匆不留痕,横冲直撞无人敌。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能量。校长要有闪电那样的“能量”:自身质量、凡事商量、办事力量、容人度量……校长要能科学谋划学校发展,科学计划自身发展,科学规划教师发展。校长要是目标的守望者、任务的执行者、安全的追求者、环境的适应者、教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思想,“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校长有思想,思路才清晰,才能把学校办出特色。学校才能如电,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吸引力。校长要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人,崇高的魅力在于:坦荡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丰富的学识、广泛的兴趣、高超的才能、顽强的意志、充沛的体力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最能感染人。校长要爱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校长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校长好学、乐学,才能影响和带动教师乐学、乐教,才能如电一样产生电磁场、电磁感应。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0-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生年龄过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1、语言具有规范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教师的行为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是非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学的语言要规范,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示范,使学生信之服之。语文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模仿示范,让学生明白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和语言交流的流畅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规范基础。

2、语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小学生能力不足的特点,运用一些简单、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首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详细地解释,可以运用生活化实例加以分析。另外,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教学语言之间的变换,恰当地运用适合该学习阶段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纯以客观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情感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小学语文多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教材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巩固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寓言《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摇动教师带来的铃铛,让他观察同学们能否听到铃铛声。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就能在具有生动的语言环境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受心理和思维的共同影响,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引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愉快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5、语言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技术。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语言的艺术特点,利用艺术特性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使用一些生动的表达语言,带给学生艺术上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探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语言具有情感性

篇(10)

英语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是一门外国语,是属于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而我们汉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方块字。我们中国学生学英语需要跨语系,即跨思维方式、跨发音方式、跨书写形式,甚至跨文化,所以中国学生学好英语是比较难的。鉴于目前英语在交往中,尤其是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中国学生不得不掌握这门外语。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小学生的学习优势在于模仿力、记忆力和可塑性强。如何利用小学生的学习优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语言技能,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

在学习任何科目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英语教师心里一定要承认英语难学,这样就会对学生比较宽容,能给学生创造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会尽力把教学内容变得容易一些,会把课堂搞得生动有趣一些,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小学英语教学的起点要放在培养拼读能力上,重点要放在掌握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上。

一、以培养拼读能力为起点

拼读能力集中体现了学会英语语音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不重视英语拼读能力的培养无异于剥夺了学生继续发展英语学习能力的可能。现在很多大学生和中学生不会科学地识记单词就是因为起初没有得到正规的拼读能力的培养。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拼读规则呢?方法有两种:借助国际音标和“直接拼读”。

最常见的方法是学习国际音标。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之间有很多音素是相似的,在小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之后,利用汉语拼音学认英语的国际音标,借助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经验教会学生英语拼读规律。深圳的张伟老师只花一个课时就能教会学生认读音标和开始拼读,中学、小学都同样成功,其机制就是利用了汉语拼音的知识与技能。会认国际音标和会拼读,学生就会自己查词典读单词,学习能力会飞跃发展。可见,借助国际音标并迁移汉语拼音教学经验是培养学生英语拼读能力的高效方法。

另一个方法是“直接拼读”。“直接拼读”是指按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拼读、拼写单词,内化拼读规律,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直接拼读”的具体操作是先学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和拼读规律,在基本掌握发音和拼读规律后才学字母名称,最后学国际音标。这样能够防止先学字母名称,导致日后按字母名称先后顺序死读硬背单词的弊端。“直接拼读”法主张拼读、拼写单词以字母、字母组合发音的规律为拐杖,而不要以国际音标为拐杖,国际音标只起检验读音是否准确的作用。“直接拼读”要求用视听说领先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情景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拼读、拼写单词和句子。这种方法在英语国家比较多见。我国现在英语的视听教材也很多,小学、中学的最新教材都是按视听说模式编排的,“直接拼读”法也是适合培养中国学生拼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80年代初学英语就用的是这种方法,不过那时并不知道此法的名称,只记得一本小册子上介绍此法,当时觉得此法省事,因为不用写出音标,就自己学着用了,结果我的英语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

二、以掌握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为重点

基本词汇和语法系统是决定语言性质和面貌的因素。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一是通过英语媒介获取外来知识和信息;二是以英语为载体传播我们中华文化,表达我们的心声。英语要学到能用就必须掌握英语语言的本质,即基本词汇和语法系统。掌握了拼读规律,再学一些构词法知识,记忆词汇的障碍就基本不存在了。英语语法系统比较庞杂,但在初始阶段能把握住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句型就很不错了,现在有些大学生都写不对英语简单句。小学生思维能力差,而形象记忆强。如果把英语基本句型公式化,再进一步进行强化,相信他们一定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句子是表达较完整意思的基本单位。英语动词与英语句子的关系好比树干和树的关系。动词是英语句子的核心,这一点和汉语很不相同,一定要先向学生讲明白,引起学生对英语动词的重视,然后把动词分类情况告诉学生,要求他们牢记。再根据动词类型把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句型以公式的形式并附带例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5个句型如下:

2.S+vi.例句:We talk every day.

3.S+vt.+O例句:We learn English hard.

4.S+vt.+O+O例句:Miss Feng teaches us English.

5.S+vt.+O+C例句:Mother often tells me to study hard.

启蒙阶段的英语老师若能设法让学生牢牢记住这最基本的5个句型,而且在说英语时有意识地应用,那么这位英语启蒙老师就非常成功,非常值得尊敬,因为他/她给了学生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英语教学是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条龙”的起步阶段,是基础的基础。如果小学英语教学能以培养学生拼读能力为起点,使学生尽快掌握识记单词的科学方法。那么,在两三年之内学生记住300到400个常用基本词汇就不成问题。词汇是必备的语言材料,好比盖房用的砖木;要想盖成房子,还得知道房子的结构。句型就像房子的结构,会使用句子才叫学会了语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要在掌握一定词汇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识别5个最基本句型及其否定和疑问变式,能根据英语动词的不同,套用相应的英语句式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点时态意识,这样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会很顺利。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小学英语教学的四点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1).

[2]冯彩云.Effective Step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Z].

上一篇: 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 下一篇: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