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基本属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木工程基本属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

篇(1)

1 土木工程的定义和属性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工程有下述四个基本属性

①综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

②社会性

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实践性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④统一性

即技术上、经济上和建筑艺术上的统一。

2 未来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个性”和“综合性”。

①个性

土木工程常常是单一的,在大部分时候无法连续不断地复制和销售。其规模一般较大,无法试做,做完后也很难退货。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地质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还没有完全国际化,各国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规范和行业标准等。这个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产品”本身和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从业人员应特别重视经验和工程案例的积累。

②综合性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计算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经济等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很多场合还应顾及社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就是说,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对象除了“物”以外,还有“人”。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土木工程师可能仅仅专长于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但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应当有所了解。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具备的素质

根据土木工程的属性和未来土木工程的特点,可以知道未来土木工程师须具备以下素质:

①实践一理论一计算三极的知识结构

未来土木工程人才应具备:实践一理论一计算三极的知识结构。

工程师最终的任务是将理论和计算的东西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所以工程人员必须具备实践技能。理论知识主要指数学、力学和专业知识,也包括必要的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它对实践和计算起指导作用。计算机的出现对传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带来了冲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土木工程师必备的条件。

②较高的专业技能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能熟练应用基本的工程工具,如统计分析、计算机建模、设计规范标准、工程监控方法;学习、评价和掌握新技术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效力和效率;通过倾听、演讲、著述、数学计算和形象教学,与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充分交流;进行学科内、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对任务、项目、计划进行管理,在满足预算、进度和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使其按期望目标交付使用;通过对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进步的清晰阐述来进行引导并通过包容、理解、同情、劝导、耐心和评判性的思考来达成一致意见。

③良好的工作态度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拥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体为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并实现机遇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对道德规范、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并努力完善的进取精神;诚实和正直,即说真话、守信用;在面对挑战和挫折、责任承担、前景规划、信念坚持、工作灵活处理和团队合作时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对他人权利、价值、观点、财产、所有物和感受的尊重和宽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或与项目各参建方以及相关投资方合作时,凡涉及到损害公共健康、安全、福利等问题时,坚持自我约束、毫不妥协的精神。

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增加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等基本学科的知识,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土木工程师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但对工程项目作出决策时,必须征求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与他们共同研究、贯彻和发展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木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学会并善于应用有关的法律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调和处理工程项目委托方、公众、社会、团体、政府以及自己所属单位的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妥善的解决各种现实的与潜在的、短期的与长期的、局部的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符合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⑤较强的环境意识

随着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未来土木工程师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环境意识。土木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消耗天然资源和能源最高、破坏绿化土地最多的材料之一。长期以来, 建筑材料片面追求的是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先进性”与“舒适性”。但是,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 与人类生死存亡相关的地球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使用建筑材料的土木工程师还必须考虑如何与地球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协调性”问题。这就要求土木工程师充分掌握建筑材料质量劣化的机理, 了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外部因素――即环境因素的作用;树立“绿色建材”观念, 增强环境意识。

⑥团结协作的精神。

土木工程是团体工程,所以未来土木工程师一定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独木难成林,并肩耐岁寒”,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公尺无懈可击。多人在一起工作,必然会有不同见解,但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帮助,那样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发挥出集体的智慧,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一个土木工程人员没有广阔的胸襟,那就算他有再绝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那也一事无成。

除以上六点之外,未来土木工程师还需具备以下素质:

①具有良好的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

②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经济、文化、财政、法律、民族、宗教等);③有较高的管理理论和能力,具备经营与开拓能力;

篇(2)

1 土木工程和混凝土的概括

1.1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指利用各种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以及施工、保养、维护的一种技术型活动。土木工程包括三个基本属性,分别是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内涵越来越广泛、种类越来越多、结构也渐趋复杂,是集勘查、设计和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土木工程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土木工程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此,土木工程具有社会性。同时,由于土木工程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土木工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2 混凝土

我们所说的混凝土通常是指通过胶凝材料把收集好的材料胶结在一起的用于工程建设的一种复合型材料的统称,混凝土又简称为砼。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是砂石,将砂石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经过搅拌而成型的水泥质混凝土。混凝土广泛应用与土木工程建筑中,是现代土木工程最主要的材料之一。混凝土的原料丰富,同时,混凝土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其价格也较为低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等优点。

2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 水泥水化热原因

水泥在搅拌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由于混凝土的施工面积相对较大,混凝土结构的断面厚度比较厚,导致其表面系数相对较小,阻碍了水泥热量的散发而聚集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增加了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拉大了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差,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

2.2 混凝土的自缩原因

2.2.1 水泥因素导致混凝土自缩

在混凝土结构中,水泥硬化的过程需要消耗混凝土水分最多为 20%,而混凝土内部剩余的 80%是被蒸发掉的。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具有一定的自缩值,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了混凝土的自缩值,就会造成混凝土发生收缩,混凝土的自缩受其自缩值的影响。

2.2.2 外加剂导致混凝土自缩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采用高效减水剂加快混凝土的流动度是,会影响水泥的自缩值。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自身的自缩值并不会随着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干缩减水剂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所产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另外,向膨胀剂等都会对混凝土的自缩值带来一定的影响。

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3.1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设计原理

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混凝土施工设计中,一方面要进行合理适当的施工组织,另一方面,在混凝土的施工设计中要密切注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自缩性,降低混凝土裂缝的概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如图所示。在混凝土施工的设计中,要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就要加强混凝土的选材,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的 ZY 膨胀剂为基本材料,加强后浇带混凝土超长浇筑结构的连续性。

3.2 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3.2.1 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减少水泥的用量。由于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然而由于受混泥土表面参数的影响,导致水泥的热量无法充分释放,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使得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要减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就可以从水泥含量方面考虑,减小水泥的用量,就可以相对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代替部分水泥,或者在加入一定量的高效减水剂等。同时还需要提高混凝土的搅拌技术,提高搅拌效果,保证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释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市场出现一些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这种水泥本身的热量比普通水泥低,因此,也可以选择低热水泥,从而降低水热现象而导致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②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深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一旦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浇筑尽量避免在夏天和高温情况下浇筑,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在夏天和高温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对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采取合理的冷却措施,把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三是进行强制性降温。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减少和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问题的出现,对于由温度造成的混凝土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性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预先铺设好水管,再向水管中注入冷水,利用冷水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3.2.2 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

降低地基的约束力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应力增加了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要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可以采取减少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的约束力。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上一部分的温度应力控制措施中,已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除了要尽量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之外,可采用一定的保温措施,如暖棚法、覆盖法和蓄水法等,对混凝土的外部温度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以减小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从而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

②减小外部地基约束力。在混凝土的浇筑中,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过厚会导致地基产生约束力,要减低混凝土的厚度猜疑采用设置滑动层的方法,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减少外部约束力。

3.2.3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以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①掺合一定的添加剂。掺合添加剂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自缩值,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混凝土外用添加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添加。

②添加增强材料。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适当的有机纤维、无机纤维或金属纤维等,这些纤维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③控制好混凝土材料的比例。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与混凝土材料的配比直接相关,普遍情况下,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要经过严密的计算和科学的技术手段获取。在混凝土生产前,要让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进行试验和验证,在多种配比方式中,选择最佳的配比方式,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由于混凝土的施工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本文对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之,要严格把关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才能减少混凝土问题的产生。

篇(3)

1 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混凝土施工是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的结构、抗力性等基本属性可以在其使用的环境下在工程质量所允许的时间内能够克服其本身因素和外部作用力因素而保持某种合乎工程要求的功能和效用的能力。据相关混凝土工程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对于工程质量本身的重要性系数达到了0.63,由此可见混凝土硬化及持久性的好坏成了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意义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就影响混凝土浇灌及其硬化和性能持久发挥的因素做好细分识别和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对于混凝土工程的物力破坏、化学破坏和机械破坏等三种类型以及每一种类型下的破坏发生机理及其特点。相关土木工程混凝土工程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上述三种类型所引起的混凝土工程问题占其全部原因的64.8%以上。

2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质量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工程的问题而对整个土木工程整体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得目前对于混凝土施工及其质量控制检测和工程验收中的相关标准和方案有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0年期间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硬化和混凝土工程的持久性问题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率和未通过验收的比率平均每年减低了近7.5%,另外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和单位对于混凝土施工、控制、管理和验收的工作加强了重视,期间实现了资金资源年均4.3%的增长幅度。

但依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对于混凝土施工中和持久性问题上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疏忽和缺乏深刻解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下面进行综合详细的分析。

第一,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冰融环境给混凝土结构产生的破坏和各种内向压力的作用机制的了解和具体分析,使得混凝土工程多出现表皮脱落和结构异动的工程质量问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越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包括: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孔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等。

第二,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混凝土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碱集料反应发生条件和相应机制的洞察,使得这一来自混凝土工程内部的破坏力很难在初期被有效的检测出来,也难以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集料中活性组分发生的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膨胀,开裂,甚至破坏。混凝土碱集料反应需具备三个条件,即有相当数量的碱、相应的活性集料和水分,反应通常有三种类型即碱硅酸反应、碱碳酸盐反应和慢膨胀型碱硅酸盐反应。

第三,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侵蚀性因素给混凝土体和钢筋体影响作用和机制的了解,使得在各种侵蚀性因素的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体的性能和强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使得工程质量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当混凝土结构处在有侵蚀性介质作用的环境时,会引起水泥石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与物化变化,而逐步受到侵蚀,严重的使水泥石强度降低,以至破坏;钢筋的锈蚀,其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逐步生成氢氧化铁等即铁锈,其体积比原金属增大2-4倍,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

3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影响因素解决方案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混凝土硬化质量及持久性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项目施工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混凝土设计施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就本文所分析的影响和制约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因素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提出和改善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硬化和持久性能。

第一,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水泥类原材料的选择问题。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水泥石一旦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被破坏,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选择碱含量小,水化热低,干缩性小,耐热性,抗水性,抗腐蚀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唯一标准,如用较低标号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

第二,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集料和掺合集料的碱活性问题,同时做好级配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了掺粉煤灰,矿渣,硅粉等混合材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混凝土内孔结构,填充内部空隙,提高密实度,高掺量混凝土还能抑制碱集料反应,因而掺混合材混凝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即近年来发展的高性能混凝土。

第三,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混凝土的拌制工艺,尽量采用诸如二次搅拌法、裹砂法和裹砂石法等方法的集成应用。一般来说可以提高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用水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施工裂缝,建立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制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性,重视混凝土振捣后的表面工序,并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控制构件外观裂缝,施工裂缝至关重要,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殊季节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尚应采取特殊措施。

另外,混凝土土木工程使用阶段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对于保证和提高其使用质量和生命周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因此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结构的损坏有可能会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桥梁和隧道等工程,有必要制定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确保这些工程在使用期内能正常的使用。

4 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土木工程实践中对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产生关键且现实中还很难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和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原材料的选择、集料和掺合集料的选取、混凝土配比的设计以及结构性混凝土的拌制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文中所提及的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方法和策略。

篇(4)

Abstract: highway is a main right-of-way and vehicle traffic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nd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s the object of highway from start to put into operation in the project until the whole process scrapped the management and highway itself the floorboard of the engineering entity.

Key word: value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路是一种主要让行人和车辆通行的工程构筑物。而公路工程则是公路这个对象从立项开始到投入运营直至报废进行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及其公路本身工程实体的总称。公路的基本功能是:

对于一般公路,公路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公路的修建通常是因为有运输的需求,因此,公路一般能承担着50~200km中途或者50km以内短途的运输工作。

对于长距离的运输采用公路并不实际且不经济,但是公路能够辅助其他运输方式的运输,如火车或者轮船的运输,就必须与公路的运输相结合衔接。

对于那些不适合铁路或者航运运输的长途运输,一般也可以采用公路运输,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承担运输任务的里程也在不断地增大。

公路是一种具有以上一般或者特定功能的构筑物,其建设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它有着物质生产的基本属性即:需要消耗生产资料、需要一定的劳动手段、需要消耗人力资源以及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存在的公路。但是,公路也有着它本身特有属性:经济属性。

公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物质产品,它的经济属性主要表现着以下几个方面:

公路构筑物是一种随便移动的固定在地表的成线性构造的结构物。公路的这一特点与一般的工业产品的生产或者建筑生产有着极大的不同。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都是有固定的生产设备,固定的生产地点,其产品的形成过程是随着各种资源的消耗而流动的。而公路的形成过程则是各种资源设备都是随着公路的线形不断移动最终形成公路实体。

公路产品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使用寿命都比较长。一般情况下,100km以上的一条普通公路如果按一般方式组织施工生产到建成的话可能需要2~3年,如果是高速公路产品,则生产时间更长。

公路产品尽管是一种物质产品具有物质产品的一般属性,但是它不具有物质产品的商品属性,不能按照商品一样出售消费进而回收建设费用。公路产品建成后就提供给社会使用,其建设费用对于高速公路是通过运营中收费来回收,而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公路则是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回收的。

公路产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过程比较特殊。对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生产和使用是分离的,也就是只有产品生产出来后才能使用。而公路产品则可以边生产边使用,并且公路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当然也就对公路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经济。

公路是一个由路线、路基、路面的主体工程以及桥涵等各种附属构筑物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必须要能够为社会以及公路周边经济服务。而每个区域的公路网,都是有很多的不同等级公路构成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这就要求公路网中的每条公路的修建都要统一规划使每一条公路能够很好地相互衔接,从而能够相互配合,从整体上为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相应的功能。

正因为公路具有各种功能,同时又有着经济的要求,因此,对公路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指从公路项目建议书开始到项目投入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公路造价管理的核心就是在公路整个寿命周期内,用最低的工程成本获得公路工程预定的功能,这也就是公路工程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管理的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的简述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从合理利用资源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软科学技术,是在1947年由美国通用电器工程师拉里.迈尔斯首先提出并研究的。他认为:用户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的功能,并且按照功能的必要程度来付款的。他从功能与购买功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价值”的概念,通过研究产品的功能和实现这种功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价值工程。

功能

公路的功能如上所述,就是供行人和车辆通行,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行车的舒适、安全和经济性。公路的功能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已经提出,通过设计者对公路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公路的功能。车辆或行人在公路上通行实际上就是使用的公路使用功能。

价值

公路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公路达到预定功能与取得该预定功能的总成本的比值,它是对公路产品的功能和成本进行的一种综合评价。

2、价值工程

在价值工程中,可以通过五个途径提高价值。第一、可以通过在有限的成本下提高功能来提高工程的价值;第二、可以通过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来实现;第三、可以在大大提高功能,稍微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工程价值;第四、可以在功能稍微降低,工程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提高工程价值;第五、还可以通过提高功能,降低成本来提高价值。但是,公路工程有着其特殊性,公路工程的功能在项目立项时就已经确定,没法再改变。因此,要想提高公路工程的价值,就只有降低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

根据在公路工程中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加强公路工程过程中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在公路工程的功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经过科学分析对各种使用功能进行排序,在保证必要功能可靠实现地前提下通过合理组织施工降低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的价值。

篇(5)

在计算设计软件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形成了一种错觉,觉得结构设计很简单,只需遵循规范、手册、图集,对计算结果稍加整理,就算完成了设计,淡化了在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中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力学概念,刚度概念就是其中之一。从宏观上讲,实际中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上的超静定弹性体,这种超静定弹性体的一个根本属性就是刚度,它往往对结构所受外部作用与内部应力的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把握刚度的概念,理解刚度对结构的作用的影响是做好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一步!

1、 刚度的概念与分析

刚度是结构整体或构件抵抗变形的一种能力,结构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对结构往往影响较大,正确的把握刚度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结构的几何尺寸、材料分布与结构体系。无论结构整体还是结构构件几何尺度与材料分布对她的分布起着决定作用,一个矩形截面的梁,其抗弯刚度与截面高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同理平面尺寸较大,材料分布边缘化的结构的抗弯与抗扭刚度较大。不同的结构体系也对结构刚度有重要影响。在高层中,框架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筒体系,筒中筒体系常常被应用,他们的刚度也依次递增,应根据不同的高度对刚度的要求合理的选择。正确的把握各种结构体系的的刚度特征是我们正确选择结构的重要依据。

2、 刚度对荷载和作用的影响

结构的外部作用主要来自基础、风和地震,结构所受外部作用的大小也受结构刚度的重要影响。

2.1、刚度对基础作用的影响

刚度对结构受基础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刚度对土压力影响基坑 支 护 和地下室外墙都承受土压力作用,尤其是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往往是设计时的控制荷载.适当增加围护墙体和支撑刚度可以有效减小墙体的水平位移.但随着刚度的增加,土压力逐渐由主动土压力向静止土压力发展,将使支护墙上的土压力显著增大.此外,大量的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实践表明,当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通过增加墙体和支撑刚度来减小位移作用不大,但土压力和支护墙内力的增大却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刚度对基础与上部结构协同工作的影响。我们在做上部结构设计时假定结构是固结在地面上的,而实际是基础与上部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刚度对这种作用有重要影响。一般建筑基础的变形总是成锅底形。中部沉降多,外缘沉降少。在建造下部几层时,基础钢筋应力不断增长。建筑到四五层时钢筋应力达到最高值,以后随层数和荷载的增加应力又逐渐减小。基础的刚度越小,这种现象也明显,因而在设计基础时要重点关注。

2.2、刚度对风荷载的影响

风荷载是一种随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风作用在结构上,使结构受到双重作用:一方面,风力使房屋受到一个基本稳定的风压力;另一方面又使房屋产生风振.因此,比较柔的高层建筑,要考虑由风振产生的动力效应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荷载规范》和《高层建筑规程》均提出了风振系数的概念,即柔度越大,风振系数越大,计算所得的风荷载标准值也就越大.因此结构的刚度会对风荷载的大小产生影响,刚度越大,风荷载越小.

2.3、刚度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地震作用是由质点受迫震动而引发的惯性力,因此,地震作用的大小和建筑物的质量、动力性能都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如前所述,刚度越大,往往要求用比较多的材料,使建筑物的质量越大;另一方面,刚度越大,结构自振周期越小,地震影响系数往往会较大.因此 , 结构刚度会影响到地震作用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刚度越大,地震作用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结构或构件刚度会对很多荷载、作用的大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除风荷载外,刚度越大,荷载和作用也就越大;而风荷载通常是刚度越大,荷载越小

3、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一方 面 ,刚度对荷载和作用产生影响,也必然会对构件的内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结构中力的平衡、变形的协调以及由此产生的构件内力都是通过构件自身的刚度以及连接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的大小来体现的.换言之,结构和构件的刚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内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3.1 结构整体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结构的整体刚度会对内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建筑物基础的刚度大小会影响到是杏满足嵌固端假定,从而影响到基础自身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分布;上部结构平面布置时,刚度是否均匀会影响到是否产生扭转效应;上部结构沿高度的刚度分布情况会影响到是否有薄弱层的存在。

3.2 构件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的子结构,而且要使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各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因此楼盖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结构有效连接。楼盖体系刚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各构件的内力分布!

3.3 构件间相对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相互连接的构件间相对刚度对内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现浇楼盖中,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梁和板,如果梁的线刚度较大,则会使板的跨中弯矩减小;反之,如果采用较厚(线刚度较大)的板,则可能使梁产生较大的扭矩,梁和柱的线刚度比值更会直接影响到内力分布.一般情况下,相互连接的构件中,内力的分配是遵循“能者多劳”原则的,即刚度越大,分配的内力也就越大.至于刚度对变形的影响,一般来说,刚度越大,变性也就越小,增大刚度对减小变形是有利的.

4、刚度布置原则

1、刚度适中

结构刚度过大会引起结构在地震中承受更大的地震作用,刚度过小又会使结构所受风荷载增大,同时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过大,因而我们要通过选择与优化得到结构合理的刚度,达到既节省材料又提高结构可靠度的目的。

2、刚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与立面上刚度要均匀,平面上刚度不均匀会使结构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中产生对结构不利的扭转。立面上的不均匀会使结构产生薄弱层,从而使结构更易损坏。

3、结构要有刚度梯度

结构中的构件对于结构来讲有主次之分,我们应设定一种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态,有梯度的分配结构的刚度,合理加大结构重要构件的刚度与延性,削弱次要构件的刚度,使其在地震中更易屈服,从而达到耗能的目的。

5、刚度布置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高层结构设计中,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往往成为控制因素.此时刚度控制的难点是如果刚度大,则地震作用大;而降低刚度,虽然可以减小地震作用,但又会造成风荷载的增大

由此可见,合理的刚度梯度分配会使结构的安全性提高。

结语:

结构设计时不仅仅要确保安全,同时要满足合理和经济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要从事物的内部因素— 刚度着手,即通过刚度控制,使结构体系刚度适中、刚柔相济.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结构隐患,而且可以保证构件以至于整个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受力合理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同炎.结构概念和体系[M].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2] 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0.

[3] 方鄂华,钱稼茹.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1999.

[4] 何颐华,杨斌,金宝森等.深基坑护坡桩土压力的工程测试及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7.

[5] 张鹤梁,项宗方,周.凌.浅议工程杭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山西建筑,2006,32(3):48一49.

[6] 冯豪.概念设计在结构中心的应用[J].山西建筑,206,32(5) :7 3一 74.

篇(6)

【关键词】招投标;问题;对策

随着工程招标投标配套法规逐步健全,建筑市场逐渐规范化,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工程招标投标的法规体系日渐完善,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为依法招标奠定了基础。实行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市场趋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全面降低工程造价,进而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招标投标的意义

招标投标的具体意义表现在:形成了由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减少交易费用。招标投标与直接采购、询价谈判等其它交易方式本质上的不同,就是它的基本属性:有组织的竞争、择优和公开、公平、公正。

二、我国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理论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无法对投标人无故退出进行有效制约,开标时间不能依法固定,投标文件编制的时间随意压缩,对投标人的限制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招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招标人暗箱操作,投标人弄虚作假

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还有,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象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所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依托招标机构和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3、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招投标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招标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从理论上说,过多使用消极手段会伤及自身,最终会影响事业的繁荣。

4、价格形成的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忽视了企业独立的经济地位,国家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直接制定和控制构成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材料出厂价、采购保管费、运杂费、工资、间接费、管理费和税金等。事实上,我国现行工程造价定额较宽,以钻孔灌注桩为例,市场价是定额计价的60%,若降低10%,仍有30%的利润空间。现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带资、垫资、拖欠工程款问题,跟我们的定额计价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市场对不合理计价的一种修正。

5、现行招标投标方式和评标方法不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求

我国现行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据主要是建设部、有关专业部和各省颁布执行的各种概预算定额及相应的费用定额。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太适合,因为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就是竞争,而现有的计价模式满足不了竞争的需要。现行的定额,基于满足事先确定工程造价的需要,不管组成工程造价的这些因素的性质,通通固定化,违背了市场规律,不利于企业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施工企业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对策分析

1、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招标”建设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联合检察机关建立起了“日照市建设工程招投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投标企业信用资源互动共享,明确要求所有投标企业必须先过“诚信审查关”。逐步建立起了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招标投标信用管理体系,极大地激励了建设市场交易各方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招投标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此外,在法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刚性。由于招投标主体缺乏应有的自律能力,因此执法机关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法律和法规在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监督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平竞争。

2、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透明度

寻找潜在的交易方,签订并改造合同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商务中的运用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建立全国统一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招标方在网上招标信息,投标方在网上公布有关自己生产能力、履约情况、技术水平等,减少大量的搜寻成本。借助于信息网络,还可以提高招标、投标、评标的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大大节约签约及相关交易的成本。

3、严格市场制度,避免过度恶意竞争

无论是公开招标,还是非公开招标,都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因为有些投标人的实力较弱,没有必需的竞争力,按正常情况根本就不可能中标,允许其参与竞争,对双方来说,只能是无谓地增加成本。如果对投标人实行严格的资格预审,或建立红名单(信誉良好企业入围),或通过总分包方式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彼此比较了解,可以节省许多交易费用。因此,要严格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制度,加强资格与资质审查,控制公路工程建设市场规模,有效改变过度竞争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招投标事业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论文重点在研究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的完善招标投标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招标”建设,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透明度,严格市场制度,避免过度恶意竞争,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从而达到改进招标机构目前的状态,提高行业水平。

篇(7)

一、降低和强化

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与学生高考成绩居中,客观上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和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但是明显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表现欲望明显、社会活动能力强。显然,如何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课程更适合开发同学们的优势智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等重要且基本的问题急待解决。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亦即特征和成因)的能力。

但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表明: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本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经过学习和探索,提出了“降低和强化”的改革思路:“降低”即根据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化”即基于本专业“高级应用性地学导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述改革思路在2004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过深、过难的内容被删除,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内容其课程目标由掌握降为理解、或由理解降为了解、或减少课时数;增加实验项目,增加某些重要实验的课时数。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再怎么调整授课内容的多少,《地质学基础》(地质类专业开设的这门课,虽然定位为入门课,但实质上偏重于地质学的二级学科———动力地质学;而其它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开设的这门课,则是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核心内容的大综合,这里指的是第二种情况)课程所依托的学科仍然是理论性的。显然,将其设置为本科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如地理、环境、钻探工程、掘进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等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宽泛职业能力或初步研究能力奠定专业基础是可以的;但将其设置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观上想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的能力,事实上却没有也无法直接承担培养这种特定职业能力的任务。

二、紧扣和淡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发现:进高职学院学习的学生首先和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我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也不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没有用?”而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毕业时的就业和工作有没有用?”。换句话说,他们的学习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其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上第一节课之前,学生翻开《地质学基础》教科书,从第一页飞快地翻到最后一页,结果发现连“旅游”二字都极少出现,顿生“学了究竟有何用?”等诸多疑惑———由此而引发“紧扣和淡化”的改革举措:紧密结合旅游专业,淡化学科界限。遂在课程名称上,去掉学科色彩过于浓厚的“学”字,加上专业属性鲜明的“旅游”二字,定为《旅游地质》。上述改革思路在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绪论课实施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删除某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每个重要知识点都与旅游结合起来。

现在的大部分教科书和《绪论》课实施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模式,即讲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最多再加一点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其实,这并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特别是像《地质学基础》这种跨专业的课程,刚开始就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怎么可能听得懂,又怎么可能感兴趣?遂摒弃了这种“学科”模式,代之以“课程”模式,即讲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二是学什么?三是怎样学?而且着重讲第一个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则简明扼要地一笔带过。结果,《绪论》课讲完后,学生反映较好———大部分同学听得绕有兴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发现:将《地质学基础》与旅游真正结合起来,谈何容易!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已相当成熟,要结合只能通过举例来结合,但举的有关旅游的例子终就是为了将理论讲透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本身,因为也可以举矿床、地下水、土木工程、环境、灾害、农业等方面的例子,这正是理论+实例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理论性学科为依托的课程实施模式。学生通过听课和阅读教科书后获得的主要是一种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一般思路,而不是特定职业能力———地学导游能力所必需的那种观察、分析和讲解地质景观科学内涵的一般思路。而这也只是针对那些刻苦努力、基础又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一般的学生获得的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记的一些零散知识点而已———从期末考试的卷面上可明显看出来:能考9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属于第一种类型,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考分在80分以下的学生基本属于后一种类型。#p#分页标题#e#

三、校本式开发

仅仅“降低和强化”不行,在此基础上“紧扣和淡化”也不够———唯一的出路只有在本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旅游结合起来、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有意识地去开发一种既合高职生“胃口”,又基本能够被消化并可以从中汲取特定职业能力所需“营养”的新产品———《旅游地质》(而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建设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篇(8)

关键词:

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实战性;教学改革

一、引言

如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明显的改变,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变革之中,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有限学习空间,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分析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实验性、实践性与实战性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综合型素质教学体系与模式,是所有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管理松散、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激情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偏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基本概念的实验性教学日益淡化。岩土工程学科很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重要公式都是基于试验规律的发现上升为统一的定律与定理,如果不重视基本物理模型试验了解岩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属性,很难做到理解性的熟悉与掌握。一直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在感性引领与客观认知上倾注的投入严重不足,表现为实验教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不够甚至没有、相应配套经费的投入偏少甚至缺失、教学质量管理的松懈甚至淡化[1]。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一线青年教师特别是实验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很难提高教学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懈怠心理也被突出地放大,对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模棱两可、对学科专业的前景认知难以把握、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要求缺乏信心等。

2.观摩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逐渐压缩。亲临现场的认识实习、参与工程的生产实习是岩土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提升专业理解、增进行业认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实习基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实习基地,这类基地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几乎每届学生都可以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用于基础性实习教学;另一类是临时(动态)实习基地,这类基地是在实习准备阶段联系的,教学内容随工程建设本身而变化,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变化,主要针对某一单项工程的实践教学[2]。由于野外实习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且短暂,再加上路途与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到项目施工现场的情况及细节,而且学校管理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过程有效的监控,实习基地的偏少和时间的压缩,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类工程项目,学生的见识也得不到有效扩展。

3.处理问题等实战性教学严重缺失。普通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反复考查,在了解最新学科领域和相关科技文献方面微乎其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接触应用型基础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恰巧,我们的大学课程开始又是以最基础理论课开始,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又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种种不足,导致学生的第一认识本身存在很多的疑惑,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相互之间的衔接被割裂。如参与科学研究时,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哪里,什么是工程人员必须要把控的,研究出来的规律、结论等成果对现实有如何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去了解的,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三、提出一些拟改革措施意见

基于目前普通高校中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及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总结,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考。

1.基本概念、理论的网格节点化教育教学。与传统的结构、材料、力学等学科不同,岩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复杂体系学科,研究的对象如土、岩石本身的物理、化学与力学特性等就很多元,且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像房建、交通、港航、机场等实际工程中都有所运用。要让本科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运用技能和具备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本身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成苗。我们岩土工程领域有很多杰出的大师,没有一位不是对岩土工程专业学科基本概念高度重视,往往在谈论浩大工程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正所谓大海无边百川融,只要把基本的理解问题解决了,就能找到关键的科学问题,大事就成功了一半。可见,日常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吃透非常重要,从专业基础课程(如土力学、基础工程)开始,就把概念的由来给学生解释清楚,如讲解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黏土中的双电离层等要准备一些教学道具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再如讲到土的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抽象概念时,演示给学生看土的状态与实物的对比定义过程。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以学生接触一种新鲜事物的角度接收过程来进行课堂的组织。把基本的概念、理论作为整张铺开的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来编织,形成一套认识、理解与掌握的全备知识接收过程的换位思考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开来,配合以规律性的强化记忆、重点性的理解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一门课程。

2.实验操作、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具体细则化流程操作。新世纪,高等学校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基本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个人经历只是简单地从家庭到学校,学习过程也仅限于从课堂到书本,缺乏生活历练,动手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接收知识欲望也不强。同时,有的实践性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甚至是分开教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学生只需完成整个实践过程的某几个步骤,缺乏全局的统筹和重点的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实践性教学本身已经作了明确的课时、内容与目标要求,如果按照专业建设去执行,理应达到较好的效果。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毕业以后到了工作岗位角色适应能力不足。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的操作管理过程中虽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实践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偏少、师生比例过高、仪器设备陈旧等条件限制,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落实过程中缺失具体细则化的流程操作。举例说明,对于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两种考核,一般高校都是让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以章盖戳等证明,考核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思考,可以通过项目考核的形式来完成对实习过程与效果的鉴定,并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打分,同时兼顾接收单位的日常考核与实习评价三者结合以达到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填补管理上的作假漏洞。这样学生有驱动力去执行实践课程的要求,并且得到的结果也能令人信服。

3.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要让学生进入实战化的针对性课题训练。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课题训练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开始积极的引导,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工程活动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辅老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教学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思考,需要建立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公开或个人的师资资源,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团队,既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任务,又要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例如:学校或学院可以设立一些学生创新科技项目基金,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以第一负责人或项目参与人的身份承担一些实践科研类的课题;或者,有明确研究课题或经费充足的教师吸收本科学生参加自己科研团队,分配学生协助查阅相关文献,参与进行相关试验工作;另外,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帮组学生自主地发现或理解一些科学问题,自主设计一些科学试验方案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导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生产性的横向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项目活动中,加强了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下,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性工作,如何加强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和实战性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是我们基础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对岩土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改革,必须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求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时期岩土工程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作者:吕伟华 张永兴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9)

Abstract: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 and is the core problem of all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as an important goal to catch.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goods and use value, to promote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ndards,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Keywords: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standard; strategy;

;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化两者关系

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之间存在联系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促使生产专业化才能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按照招标承包制度模式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商品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商品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不能把其直接看成商品,必须要从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性质、建筑标准等出发,建立符合经济效益要求的发展机制,才能促使行业稳定发展。

建筑经济效益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要为社会提供高使用价值、低成本消耗的建筑物。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中,不断的降低劳动消耗,同时要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全面体现出来。把质量通过一定数量表现出来,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别,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指标体现,建筑物质量指标也是衡量劳动消耗和使用功能的一个标准,如果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质量指标,那就无法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劳动消耗进行衡量。从建筑师、工程师、经济师角度看,凭借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评判。必须充分考虑在建筑工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离不开建筑规范、标准、定额、规程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形成建筑经济效益的标准性文件。

2建筑物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研究

建筑物是房屋构筑物的总称,其直接建造在允许使用的土地上,可以满足载物和住人的功能。其主要概括了市政工程、房屋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项目,建筑商品是建筑物形成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建筑物具有集体群的特点,建筑集体群主要由一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建筑群实现过程中需要从不同地点、不同工艺、不同专业等模式进行交叉性生产。建筑群还具有固定性、协作性、单件性、预约性、符合性特点。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都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并且建筑物是分散生产的,与一般性商品不一样,商品可以进行集中式生产,自由运输等。

一个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的工种进行协作配合,才能进行全面生产工作,如果是一般性商品只要一个工种就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工厂预制和现场制作两种形式,因此具有复合性特点。建筑物与其他普通商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他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但是建筑物只能根本现场情况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从建筑物商品的特点看,我们在组织和预约生产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建筑物商品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组织生产,最终才能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必须具备使用价值,这是它的一种本质属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应该满足人们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对建筑物的需求,建筑物具有使用价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适用性是建筑物商品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可靠性是建筑物商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具有坚实可靠的性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坚实的承载相应的物和人的质量,同时还要能够经受风雪、自然灾害的侵蚀,我国以往存在很多建筑物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商品验收过程中没有抓住其基本属性,“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商品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可靠性特征,保证建筑物质量可靠,真正提升使用价值,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本不同的结构特征,制定具备的质量标准。耐久性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限要求,必须做到防水、防火、防腐蚀。通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把美观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体现美观性,必须制定建筑装饰、型体、园林绿化等标准,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美观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必须要体现经济性,因为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在满足经久耐用美观的同时,必须把建造价格设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把商品经济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只有保持经济效益处于最佳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性,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物美价廉,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只有定额标准进行衡量,才能更好的控制造价,提高建筑产品的经济效益。

3建筑标准在建筑经济效益提高中的作用研究

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符合可靠、适用、美观、耐久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经济性特点,必须制定各项最优的经济性特征标准才能符合建筑物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体现其使用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生活需要,“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物设计必须坚持这个标准不动摇,才能更好的体现建筑经济效益。所以从总体策略看,制定建筑业的各种标准,对建筑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建筑物各项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最终才能制定合理的指标,通过一系列鉴定可以看出,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环境会有很大的区别,建筑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模式,因此我国当前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建筑的各种标准,才能实现建筑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经济的根本目的。建筑标准与建筑作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工期、劳动材料定额、施工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定,才能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

建筑企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主要是对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把握。建筑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各种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同时还要制定计划管理、物料管理、工序管理、劳动管理、机具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完美结合,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全面控制。建筑标准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设计、勘察、施工企业等标准进行控制,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执行。建筑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对建筑业的改革形势出发,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策略。“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的发展能力,各项事业才能确定全面的提升。政府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4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实现经济效益制定一系类的规则,最终促使建筑业更好的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按照一系列的规则推进工作,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标准规则是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依据。建筑物实施过程中可以看成是一个复合品,而不是单一化产品,具体建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筑装备和建筑配件都需要在现场组建完成,具体实施过程会涉及到几百个单位,因此建筑实施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因此建筑业为达到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按照定型化、模块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建筑标准化。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关键性、纽带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必须充分重视其发展,重视在建筑经济中现的问题,及时探究解决方法,才能始终使建筑经济处于有利的发展态势,激发国民经济的活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建筑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国民经济大趋势的要求。

篇(10)

1引言

天然地基是指不需要处理建(构)筑物就可直接修建在上面的地基。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但是,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基础对强度和变形等方面的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技术方法是建造人工地基的技术方法,简称为地基处理,即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2 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1、节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换填其他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的散体材料,经过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垫层的材料有中(粗)砂、碎(卵)石、灰土、粉质黏土等。石屑、煤渣或其他工业废料经检验合格后,也可作为垫层材料。垫层的作用是提高持力层的承载力,并通过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减小垫层下天然土层所承受的压力,这样可减少基础的沉降量。另外,用透水性大的材料作垫层时,软土中的水分可以部分地通过它排出,从而加速软土的固结。同时,还能防止土的冻胀作用。工程实践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采用换填垫层法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型工程的地基处理问题。本法的优点是:可就地取材,施工简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既能缩短工期,又能降低造价。因此,得到普遍的应用。

2.2、预压法

预压法是在建筑物施工前,用堆土或其他荷重对地基进行预压,使地基土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压荷载可采用堆载、真空预压或堆载加真空预压联合预压,还有降水预压等。这种方法对各类软弱地基,包括天然沉积层或人工冲填的土层,如沼泽土、淤泥、淤泥质土以及水力冲填土等均有效。其缺点是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特别是深厚的饱和软黏土,排水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堆载,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加速地基固结,缩短预压时间,常在地基中打入砂井,然后进行堆载预压,这种方法称为砂井堆载预压法。砂井的作用是缩短软土中的排水距离,土中水通过砂井顶部的砂垫层或排水沟排走,使软土中孔隙水压力得以较快地消散,从而加速地基固结,地基强度迅速提高。应注意到,当预压场地邻近有建筑物时,需考虑到预压荷载对邻近建筑物影响。

2.3、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处理松软地基是1969年法国L.Menard(梅纳)首先提出的,通常以80~300kN的重锤(最重可达2000kN)和落距为8~20m(最高可达40m)的夯击能量对地基进行加固,一般夯击能量为500-8000KN.m。最初是用以处理松散砂土和碎石,后来用于杂志填土、粘性土和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不仅能够提高地基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抗液化能力及消除湿陷性,但对饱和软粘土的加固效果尚无定论,采用时应持慎重态度。近年来在饱和软粘土中设置排水通道,在进行强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4、振冲法

振冲法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启动潜水电机后带动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由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在边振边冲的联合作用下,将振冲器沉到土中预定深度,经过清孔后,即可从地面向孔内逐段填人碎石,每段填料均在振动影响下被振密挤实,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后可提升振冲器,如此重复填料和振密,直到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个大直径的密实桩体。振冲法施工有加填充料和不加填充料两种,一般多采用加填充料的方法。对细颗粒含量较多的砂性土地基,采用加填充料而形成碎石桩能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且碎石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加速地基固结,提高地基强度。此外,振冲过程的预震效应可使砂性土地基增加抗液化能力。

3 地基工程的施工管理

3.1、地基处理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的不同之处

(1)大部分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并不是施工结束后就能全部发挥和体现,一般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体现。

(2)每一项地基处理工程都有它的特殊性。同一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应用其施工工艺也不尽相同,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往往有些特殊的要求。而且地基处理大多是隐蔽工程,很难直接检验其施工质量。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掌握。如换填垫层压实时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要求;堆载预压的填土速率和边桩位移的控制;碎石桩的填料量、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的掌握等。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另外,施工单位还需做好地基处理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包括搅拌桩、碎石桩的桩身质量检测等。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控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或保护临近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监测工作。监测方案根据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和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如当施工场地临近有重要地下管线时,需要进行管线位移监测。对于一些地基处理方法,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地基处理效果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地基土的加固效果,检验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从而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如在堆载预压法施工期间,需要进行地面沉降、孔压等监测工作,以掌握地基土固结情况。

3.2、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注意事项。

(1)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不仅让现场施工人员了解如何施工,而且还必须使他们很好地了解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施工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要经常进行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的检验,以保证施工质量。

(2)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要做好监测工作。尤其在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尽量采用可能的手段来检验处理的效果。这是施工工作的重要一环。

(3)对重要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或开发、引用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时,最好在大规模施工前进行小型现场试验,以检验地基处理方案的可靠性,并可获得设计计算的参数值和施工的控制指标,以及施工经验。

(4)通过反分析可获得必要的参考数据,用于验证设计,监测工程安全,便于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计算。根据实测资料的反分析而得出的参考数据要比前一阶段的设计较为接近实际,必要时可据此修改设计。此外,通过反分析可使人们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4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从沿海到内陆,从山区到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土质各异、地基条件区域性较强,从而使地基处理技术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不仅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物选定最合适的基础形式、尺寸和布置方案,而且还要善于选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德育的重点 下一篇: 水利水电工程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